回覆列表
  • 1 # 小老鼠的救贖

    為什麼隨著曹叡的離開,權利開始出現改變了呢,歸根結底是因為一個人,那就是司馬家的主要人物司馬懿,雖然沒有得到曹操的重用,但是他的位置也是比較關鍵的,一些大事情曹操還是會選擇聽一聽司馬懿的意見,曹操雖然不重用司馬懿,但是對於司馬懿的才華,曹操絕對是信服的,而曹操之所以不重用司馬懿可以說是對於司馬懿的一種忌憚,因為他看的出來司馬懿的城府和心計還要更深。

      曹操雖然沒有重用司馬懿,但是在生活中的時候,司馬懿還透過曹丕,參與了一些曹操的家事兒對於曹魏的掌控更進一步。司馬懿對於曹操來說是個威脅,但是對於曹丕來說,那就是知心的好朋友,曹操最開始想要讓曹植接替自己的職位,但是曹丕也想爭奪這個位置,司馬懿憑藉自己的能力幫助曹丕穩穩地一步一步的前進,既然要前進,曹丕一定要給司馬懿一個身份進入曹家的陣營中,後來曹操死了,曹丕取代皇帝,稱帝了,而司馬懿是他最重要的一個謀士,將司馬懿封為尚書,而尚書的位置普遍都是掌握著這個國家的一切。

      與此同時司馬懿的哥哥同樣也進入了仕途,同樣也是曹魏的陣營,最初的時候,司馬懿的父親就是曹魏的一位忠臣,所以可以說兩輩的人都已經進入了曹操的陣營當中,後來司馬懿的父親死了,司馬懿的兄長因為是輔助的曹植,最終失敗,位置不上不下,整個家族也就指望著司馬懿能夠出人頭地,恰巧曹丕對於司馬懿是十分的信任,幾乎司馬懿說什麼,曹丕就做什麼,不過曹丕還是明白,有些事兒能答應,有些事兒不能答應,兵權一隻掌握在曹家一脈的宗親手中。

      後來曹丕英年早逝,兒子曹叡繼位,曹叡繼位後,到是一個敢作敢當有所作為的皇帝,一上來實行了很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但是唯獨一件事兒做錯了,那就是面對諸葛亮的北伐,曹叡千不該萬不該把兵權也交給司馬懿,司馬懿在朝堂的地位依舊很高了,一旦擁有兵權,曹家基本上就涼涼了,同時這時候司馬懿家的兩個兒子也都長大成人了,成為魏國的武將。而曹叡一死,在魏國地位和兵權同時擁有。導致曹芳就是曾經的漢獻帝,司馬懿就成了曾經的曹操。

  • 2 # 曹老師xixi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曹丕曹睿短命,導致主少,司馬懿命長,導致權重。

    曹丕活了40歲,病逝於226年,曹睿活了36歲,病逝於239年,司馬懿活了73歲,病逝於251年,再對比蜀漢後主劉禪,活了65歲,東吳大帝孫權,活到了71歲。

    曹丕曹睿的短命,給了司馬懿充裕的時間來結黨營私,籠絡大權,加上曹芳時期,曹爽的無能,把原本曹魏的中間勢力都推向了司馬懿,司馬懿也抓住這個機會,舉起“清君側”的大旗,把曹爽一派直接一鍋端了。這距離曹睿病逝僅十年。

    然後司馬懿父子三代又用了十年,把曹魏中間勢力也全部剷除了,比如排擠三朝元老蔣濟,導致蔣濟悲憤而亡,排擠車騎將軍郭淮,以特赦郭淮之妻為由,驅除郭淮在軍中核心位置,又逼走夏侯霸,處死夏侯玄、李豐、張緝,三次征討淮南,剿滅王凌、令狐愚、毌丘儉、文欽、諸葛誕這些和曹魏關係比較好的大臣,又刺殺了皇帝曹髦。

    如果曹丕曹睿都活了50歲,司馬懿父子還敢胡作非為嗎?

  • 3 # 三天魚頭

    曹操三代的家業為什麼會被司馬懿奪走呢?主要是自己作的,自己把自己給做滅了,為什麼會這一樣說呢,聽我講來。

    一、打壓宗室力量

    曹魏自曹操起家,自從有了漢帝以後,就開始打壓漢室,扶持宗族(曹氏、夏侯家族都是曹操的族人),消滅漢室餘黨,為自己的兒子曹丕打基礎。而曹丕卻和他老爹做法相反,即位以後,大力打壓自己的宗族,特別是一母同胞的兄弟。反正只要姓曹,就圈禁鄴城或者洛陽。

    新三國曹丕

    他這樣做的原因也是很好理解的,因為曹操是和那些同族兄弟一起打的江山,革命友誼自然純潔。而曹丕是屬於繼承父業,就佔了一個優勢(姓曹)。所以他登基以後,就開始打壓宗族勢力,來穩固自己的統治。這也是到後面司馬篡權,曹氏家族沒有人出面的原因。就算想出面,他們也沒有兵權,抗司馬。

    二、九品中正制

    曹魏的滅亡多少與陳群有點關係,因為陳群發明了九品中正制。因為曹丕打壓了宗族,而又急需一批人來維護自己的統治,這時候陳群的九品中正制就孕育而生了。

    九品中正制

    那九品中正制到底是什麼呢?靠人為的來定品級,根據品級確認官職。乍一看沒什麼毛病,可使用起來毛病大著呢。後來這種制度就成為門閥士族當官的途徑了,自己推薦自己,雙排上分。

    宗室弱了,門閥強大起來了。老曹就算靠宗族起家的,現在是一點優勢都沒有了。

    三、後人無能

    曹睿去世後,讓曹爽和司馬懿當輔國大臣。皇帝還小,曹爽自然而然的就算領導了。曹爽當了領導以後,也一樣貫徹曹丕宗旨,對宗室不假重用。對自己的家人百般照顧,自己的家人全是官。

    曹爽執政後,遵守兩大理念,花天酒地、奪司馬懿權。什麼就變成了太傅,官職不小,但沒權力。漸漸的司馬懿就放鬆了警惕。就去掃墓,司馬懿趁機發動高平陵政變,奪曹爽權。

    新三國司馬懿

    司馬懿歷經四朝,深得曹丕、曹睿信任。贏曹爽也是輕而易舉的。

  • 4 # 觀春秋

    曹操亂世之梟雄,治世之能臣,曹阿瞞確實在三國爭霸過程中,佔據很有利的條件,遺言的事沒有在他在世的時候一統三國,當然這是當時歷史條件決定的。

    我們要分析一下,曹氏江山為什麼傳了三世之後,卻落到司馬懿家族手裡呢?

    我認為有一下原因:

    (1)曹操之後,他的子孫後代之中沒有出現有能力的人,還處於三分天下之中,再也沒有出現想曹操那樣的傑出的人,都是一些碌碌無為的庸才,他們只管享樂,坐享其成,安於現狀,再也沒有開拓進取的志向,再難有作為。

    (2)司馬家族的隱忍,在曹操在世時,司馬懿處處小心謹慎,隱忍不發,等待時機,時機成熟之後,一招致命,司馬懿的權謀得當,並且心狠手辣,絕不留情。

    (3)還有一點,司馬懿活的時間比較久,熬死了曹操,曹丕等好幾代人,厲害的人都死了,最後司馬懿還活著,坐收漁人之力。

    (4)司馬懿裝病裝傻,使得曹爽等人放鬆了對司馬懿的警惕,這一裝瘋賣傻就是10年,蒙過了曹爽,趁著城內空虛,果斷髮動政變,由於曹爽的優柔寡斷,最終司馬家族掌握了實權,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司馬昭都進去朝廷,同管朝政,實際整個曹魏已經控制在司馬家族手裡,後來司馬師死後,司馬昭掌握大全,完全架空皇帝。

    總結:

    曹氏家族子孫後代,再也沒有一個雄才大略的人物,又遇到司馬懿這位老奸巨猾的謀臣,自然在互相博弈上最定被擊敗。

  • 5 # 微話古今

    任何強大的敵人都是從內部攻破的,就像蘇聯解體一樣,儘管有美國從中作梗,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於自身,這一法則同樣適用於曹魏帝國的覆滅。具體來說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1、曹魏集團自身的腐朽。曹丕稱帝為魏文帝名義上是開國皇帝,其實已經是第二代,在曹操的影響和和開國功臣的輔佐下,再加上曹丕自身所具有的文學修養,還不至於滑的最厲害。然而後任的幾位皇帝(曹睿前期還湊合)往往聲色犬馬,大興土木,廣採民女,鬧得人心渙散、怨聲載道、民不聊生、國力空虛。深居皇宮,不問朝政,而且他們的壽命和在位時間都很短。曹丕崩時40歲,曹睿36歲,曹芳43歲,曹髦僅20歲,皇帝更換頻仍,大權容易旁落。

    2、士族社會的興盛。其實士族從東漢末年就開始興起,袁本初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佈華夏十四州,就是士族的表現。在這種制度下,權力向少數幾個大士族集中,人才向士族流入,朝野上下盡是司馬氏的門生故吏,於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而曹芳氣憤不過,舉兵殺賊卻無人響應,就是沒有自己人了,結果反被弒殺。

    3、司馬家族的老謀深算。司馬懿其智慧可以與諸葛亮對比,其具有極高的政治才能和軍事才能,他深知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一點一點把軍權向自己集中,能屈能伸。而司馬師和司馬昭都是英雄人物,他們深知權力鬥爭的殘酷性,不斷壯大自己的力量,經過四代的積累,終於等到了成熟的時機,司馬炎代魏稱帝,但是老天也算公平吧,司馬炎的兒子司馬衷是有名的傻瓜皇帝,最終導致八王之亂,開啟了司馬家族自相殘殺的大幕。

    4、人才的凋零。曹操創業初期,曹氏家族多少精兵強將,曹仁、曹洪、曹純、夏侯惇、夏侯淵、曹真、曹休、夏侯尚等等(夏侯氏可看做曹氏),然而到了後期,已經像八旗子弟一樣,沒有絲毫戰鬥力了,當司馬氏奪權的時候,沒有兵力來救,滅亡咎由自取啊。

  • 6 # 蕭文昌

    曹氏三代基業,被司馬氏奪走

    漢氏四百年基業被曹氏奪走

    魏:漢獻帝曾封曹操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漢後便稱"魏"

    我在看這段歷史的時候,有種恍惚的感覺,完全一樣的流程,完全一致的模式,完全一樣的體驗。

    連大臣都還是那幫人,只是老子是曹魏忠臣換成兒子是晉國忠臣。

    最出名的就是賈家!

    賈逵是曹家忠臣,擁立魏王登位第一人!賈充是司馬氏忠臣,擁立晉王登位第一人!

    就是這群滿口忠君愛國計程車族門閥!為了自己的利益,全然不顧利益廉恥。

    東漢時期,統治階級是三種力量,士族、外戚、宦官!

    我們知道到了晉朝時期,天下只有一種力量就是門閥士族,然後他們就玩脫了!

    接著五胡亂華!衣冠南渡!

    然後繼續亂搞,最終結果自然是被庶族出身的劉裕取代。

    劉裕畫像

    魏晉時期,士人透過更改朝代來達到自己的目的,結果就是自己把自己玩死!

    門閥士族第一人就是袁紹!汝南袁氏是第一個想要改朝換代的家族,可惜掌門人太差勁!

    曹操是門閥得第二選擇,唯才是舉的政策雖然讓世家不舒服,但他們自認為自己是掌握知識,可以輕鬆掌握權力。結果自然是大失所望。

    這時候曹操離去,曹丕即位,馬上就收陳群的九品中正制,讓門閥做大!士族投桃報李,宣佈漢室失去天命,曹氏才是唯一真命天子。

    但是曹魏的問題在於他立業的根本是武人寒門居多,導致很多掌權的都是武人寒門。

    禍根就是曹丕,為了篡位,結果重用士族,一大半曹操留下的班底沒用,我們熟知的曹操的班底,到曹丕時候基本很難見到。

    曹丕死的時候,用的是宗室和士族搞平衡,但曹家人才凋零,加上曹爽這個蠢貨的騷操作,讓曹家大權旁落。這其中也有關鍵因素就是曹家壽命普遍偏低,幾代人給我的感覺就一個皇帝在位時間一樣。

    一個司馬懿從曹操活到曹芳,這都是曹操的重孫輩分了………

    總而言之,曹家篡位是英雄造時勢,因為曹家的天下是靠自己打下來的,只是借用漢室的名頭。

    司馬家的天下是時勢造英雄,沒有司馬氏,也會有諸葛氏,士族上位的必然趨勢。

    在造紙術沒有大規模普及,印刷術尚未發明的情況下,掌握知識計程車族是天然的領導者,他們壟斷知識,掌握方向。一個階層一旦掌握知識壟斷,則必然是權利天然掌控者。

    士族的消失,是在宋朝時期才真正的結束在中國的統治!

  • 7 # 民工愛歷史三國

    曹操,字猛德,攜天子令諸侯,手下武將有,曹洪,曹仁,夏侯惇,夏侯淵,五子良將……等!文臣有荀彧,程昱,郭嘉,賈詡……等!曹操兵多將廣!

    曹操的前期沒有重用司馬懿,看出司馬懿野心很大,因為曹操做了一個夢是“三馬同槽”,對司馬懿不看好!但是知道司馬懿有才能!

    司馬懿,字仲達,號“冢虎”是個齊人怪相,有後顧之相,聰明絕頂!榮忍度很強!

    諸葛亮為了讓司馬懿出城做戰,給司馬懿送去了女人擦粉和女人衣服,司馬懿不怕羞辱擦粉穿女人衣服!經常裝病麻痺曹家領導!

    曹丕很看重司馬懿,司馬懿經常給他出主意,

    因為司馬懿有兩個有本事的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司馬師病死,司馬昭野心很大,在曹家第四代司馬昭以掌握大權!他兒子司馬炎建立晉朝!

    本人的認為主要司馬懿父子能力強長壽!後續力量是司馬昭和司炎!

    曹操能力強!後輩向曹丕,曹睿壽命太短!曹芳,曹髦年齡大小不能掌權!

    輔佐大臣曹爽是個最大的草包無能之輩!這就是被司馬奪走的原因!

  • 8 # 魚羊讀史

    曹魏的滅亡原因在於家族鬥爭、皇帝早夭。

    1、先說家族鬥爭

    宛城之戰使得曹操長子曹昂死亡。本來按照長子繼承製度,曹昂繼位是完全沒有問題的,而且曹昂本人也相當有人望,將領們也都支援他。曹昂的死亡,繼位問題就變成曹氏家族內爭的開始。

    ▲曹丕 劇照

    最終雖然曹丕繼位,但曹丕繼位後逼死曹彰,囚禁曹植。並且嚴加提防兄弟姐妹,反而親近司馬懿、陳群等士族,這也鑄下未來曹氏宗親在司馬式篡位的無力抵抗。

    而曹丕的兒子曹睿同樣,曹睿是有想把弭平老爸跟叔叔伯伯們緊張的關係,像曹植就恢復了自由。但他同樣不敢重用曹氏宗親,曹氏宗親大權旁落的情況,曹植就有對曹睿提出警告:

    蓋取齊者田族,非呂宗也。分晉者趙魏,非姬姓也。 今反公族疏,而異姓親,臣竊惑焉

    ▲曹睿和司馬懿 劇照

    裡面的話說得很重,直接指出曹魏的問題,親異姓大臣,遠離宗親。而這種發展,就如同戰國時三家分晉和田式篡位一樣,這兩個例子都是大臣篡奪皇位。基本上這精確的預言,曹魏將被臣下所篡。

    不過曹睿並沒有採納曹植的建言,反而處處提防曹植,曹植在其任內被轉封三次,就是強迫他搬家,怕他在當地建築勢力。

    2、皇帝早夭

    曹丕、曹睿是很有能力的皇帝兩人任內在內政、軍事都頗有斬獲。但最大的致命問題就在於兩人都不長壽,曹丕在位只有六年,39歲就去世。曹睿在位十三年,35歲就去世。

    魏明帝臨終,任命宗室曹爽與司馬懿共輔齊王曹芳。齊王曹芳在位時期,司馬懿多次率軍親臨御吳前線,繼續累積軍功。而曹爽資歷較淺,為維護自己作為大將軍的權威,他逐步削減司馬懿的權力。

    司馬懿、曹爽矛盾的激化,最終導致司馬懿趁曹爽拜謁高平陵(魏明帝陵)的機會,在洛陽城內發動政變,借太后的名義罷黜曹爽,獨攬曹魏大權,這就是歷史上的高平陵事變。

    這次事變之後,獨掌朝政的政治地位經過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兩代三人的傳遞,最終達成司馬氏廢魏立晉的改朝換代。

  • 9 # 四川達州人

    從偶然性來說,曹魏被司馬懿篡權,主要是因為曹叡死後,曹芳太小,權力被曹爽掌握了。司馬懿也就只能暫避鋒芒,等曹爽大意之後利用死士發動政變,又借大臣們對曹爽的不滿奪取政權。

    所以,司馬懿奪取政權是偶然的。

    畢竟249年發動高平陵政變,已經71歲,兩年後司馬懿就死了,這在三國時期是難得的長壽命。顯然,如果司馬懿早死,司馬家就沒可能奪取政權。畢竟,司馬師兄弟的資歷、能力、經驗、人脈,都不足以獲勝。

    司馬昭:

    然而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曹魏被奪取政權又是歷史必然。

    1、曹丕曹叡連續早死

    這造成曹魏君主一代不如一代,政治能力與實際控制力下降是事實。曹芳沖齡繼位,無法掌握權力,給外人帶來了機會。

    2、宗室被壓制

    曹丕曹叡連續壓制宗室,導致司馬懿奪取政權後曹魏宗室無力反抗。

    3、世家滲透

    其實,曹操晚期,政權已被世家滲透,但曹操曹丕能力強,能夠控制局面。但曹丕以九品中正制代替曹操的唯才是舉,實際放縱了世家壟斷地方,進而控制中央政權。

    等曹操當年老臣死亡,曹叡時已是世家控制政權,所以,哪怕沒有司馬懿也會有其他世家出身的野心家發動政變,或曹爽最終篡奪權力,曹操子孫失去政權幾是必然。

  • 10 # 9紫氣東來

    曹操打下的江山就該曹家祖祖輩輩的做下去,那曹操子孫的江山又是從何而來,夏,商,周,秦,漢,唐,宋,元,明,清,又怎麼在不斷的隨著歷史更新換代呢?

    曹家的江山被司馬父子取代也很正常,司馬家族不是一樣被取而代之嗎?

    要說曹家子孫都是很聰明,可惜壽命太短,曹丕,曹叡,如都活到六七十歲,任憑司馬懿再有本事肯定也沒有他和司馬師,司馬昭什麼事兒了,歷史肯定會重寫,更何況三國除他的領導曹操,又有幾人能及司馬懿的能耐,要知道被公認的諸葛亮的剋星就是司馬懿,僅管化重金施離間計,激將法,六出祁山,使盡混身的解數,都沒成功含恨病死五丈原,為什麼古今中外都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這一說呢!機遇與挑戰並存,所以司馬奪曹家天下並不奇怪了啊!

  • 11 # 文史學徒夢九霄

    曹魏三代政權被司馬懿搶奪成功的原因除了曹魏本身的問題之外,最主要的是司馬懿的隱忍和長壽,這兩點同時具備的人三國時期基本可以說是沒有,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司馬懿的隱忍

    司馬懿這個人相當有城府,22歲的時候曹操就叫他出來做事,但是司馬懿裝病躲過去了,有人說司馬懿之所以不去,是因為看不上曹操,但29歲的時候曹操又去找他,也不管他什麼理由,直接一句不來就要收拾你,司馬懿麻利的就去給曹操打工了,而且乾的還不錯。

    這就說明司馬懿絕對不是看不上曹操,他應該是在觀望整個局勢,曹操當時身邊牛人太多,他去了也不見得能拔得頭籌,但是透過7年的觀察,司馬懿還是去了,說明他審時度勢,最主要的是司馬懿到曹操那就進行了站隊,站的還是曹丕這一邊,可見司馬懿眼光之毒。

    二、司馬懿的靠山曹丕

    去年有部《軍師聯盟》把司馬懿過度美化了,小說《三國演義》裡面又把司馬懿貶低了,兩者結合比較像一個真實的司馬懿,尤其《軍師聯盟》裡面司馬懿和曹丕的關係,描述的還是比較真實的。

    但是曹丕並不是猜疑司馬懿,反而是曹魏三代政權裡面最信任司馬懿的,而司馬懿本身也是對文皇帝可以說是最忠誠的,因為司馬懿的身份轉折從曹丕開始得到了很大提升,文官掌握軍權,是曹丕給開的先河,在這之前曹魏的軍權基本在“諸夏侯曹”的手裡,還有就是張遼,張頜等曹魏的名將手中,但是曹丕改了這個規矩,享受這個殊榮的就兩個人司馬懿和陳群。

    三、曹魏後人不給力

    曹丕去世之後,曹睿繼位,曹睿這個人的能力其實是一個可以媲美秦皇漢武的人物,相當於簡裝版的秦皇漢武,曹睿其實非常不想用司馬懿,但是到曹睿掌權的時候,曹操那會能打仗的武將,“諸夏侯曹”就剩了個曹洪,還不受曹睿待見,“五子良將”就剩下了張頜。

    曹睿其實非常喜歡張頜,可惜張頜在木門道受傷不治身亡了,關於張頜的死因,很多人懷疑就是司馬懿搞的鬼,因為張頜對司馬懿掌握軍權的威脅太大了。

    張頜之後,司馬懿在曹魏軍界的話語權基本是最大的了,隨著曹睿的過早離世,司馬懿面對的對手只剩下曹爽了。

    曹爽這個人典型的富二代,沒什麼抱負,但是一朝權在手,就有些自我膨脹了,人一自滿驕傲就容易犯錯,司馬懿抓住機會高平陵之變,徹底連曹爽的權也奪了,這下算是徹底讓曹魏的政權變成了當初的漢室政權了。

    四、司馬懿長壽

    司馬懿比諸葛亮要大兩歲,比陸遜要大四歲,這些能和司馬懿做對手的人都離世了,司馬懿還活著,加上司馬懿高平陵之變後,曹魏的重臣蔣濟等人也去世了,忠於曹魏的人已經不多了,大部分都是司馬懿的人手了,而且司馬懿的態度是隻針對姓曹和夏侯的下手,這下放眼天下基本就沒有司馬懿的對手了。

    活了73歲的司馬懿,放在現在不算啥,三國時候就是長壽的不要不要的,這個估計和家族史有關係,司馬懿的長輩們活的年齡也都挺長,這樣又長壽又懂得隱忍的而且還有謀略的人怎麼可能不成功。

    總結:司馬懿在那個打群架好分勝負,不好分出領導人的年代,憑著自己的隱忍和長壽最終脫穎而出,平孟達,鬥諸葛,戰遼東,自身也是功勳卓越,最主要的是東漢末年到三國期間戰爭頻繁,老百姓也不想打仗了,天時地利人和加上自身的優勢全部佔了,曹魏三代政權不被司馬懿奪權都不太可能了,司馬懿算的上是三國裡真正的人生贏家!

  • 12 # 古今中外多少事

    筆者老中來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司馬懿篡權並非是司馬家族的個人行為。

    司馬懿作為具有主要影響力的土豪大紳一向在拉攏勾結別的士族,司馬懿敢篡權正是得到了這些士族的支撐,不然借給司馬懿幾個膽子他也不敢。

    士族之所以支撐司馬懿主要是因為曹家出身宦官之家,而曹操得勢後又大肆打壓士族,因而曹家一向不被士族所接收,曹操殺楊修、荀彧等士族子弟寒了天下士族的心。

    在兩漢三國時期士族的影響力大的不敢想象,曹操雖然憑藉他的雄才大略暫時壓制了士族,但曹操逝世後曹丕為取得士族支撐不得不和他們退讓。

    因而採用了九品中正制,成果造成了士族權力的急劇膨脹,大到不能制,以至於敢明火執仗的支撐司馬懿奪權,因為司馬懿更能代表他們的利益。

    第二,司馬懿蓄謀已久,策劃奪權不是一天兩天了。

    司馬懿在軍中和朝中培植了不少勢力,在洛陽還養了三千死士。

    他還騙了郭太后一世人,郭太后及朝中大臣都以為司馬懿除掉曹爽是出於公心,因而支撐司馬懿的行動。

    可沒想到司馬懿野心勃勃,如此暴虐,目標卻是篡權奪位,惋惜等明白過來的時分現已為時已晚。司馬懿憑藉自個無敵的演技和暴虐的心計,成功篡奪了曹魏大權。

    第三,司馬懿能篡位也得說他太厲害了。司馬懿太能忍,太能活了!!!

    曹操、曹丕、曹睿三代人都讓他熬死了,曹真、曹休等能制衡他的人也都被他熬死了。

    到最後曹家人才凋零,現已沒人能制衡他了,正本用來制衡司馬懿的曹爽幾乎是廢物,白白把曹家江山送給了司馬懿。

  • 13 # 蒹葭不再蒼

    想要建功立業,不是一朝一夕所能達成,特別是位極人臣,權力過大,不免使其他人加以猜忌,特別是和君王之間的關係尤為微妙。君王需要能臣為他維護其統治,又怕能臣們權力過大而被奪權。一些平時看起來卑躬屈膝,內心野心勃勃的政治家來說,想要在夾縫中生存,逆襲達到人生巔峰的也是少之又少。

    現在說說司馬懿是怎麼從曹家的勢力中奪權的。司馬懿從小博學聰慧,出生名門望族。漢建安六年,郡舉上計掾,司馬懿做了一個芝麻小官。而此時的曹操雖然在官渡之戰中打敗了袁紹,但根基還不穩,需要聯合各種勢力加強統治。司馬懿作為名門望族自然也在拉攏之列。建安十三年,作為丞相的曹操,任命司馬懿為文學掾。當時位高權重的曹操,攜天子令諸侯,在稱王的過程中,得到了司馬懿的支援,逐漸取得了曹操的信任。坐上魏王寶座的曹操。

    曹操兒子很多,優秀的也不少,像著名的曹植、曹衝、曹丕等。司馬懿在太子之爭中不予餘力的輔助曹丕,在儲位之爭中贏得了勝利,司馬懿也被任命為太子太傅。曹操知道司馬懿是一個不甘平凡的人,雖封為太傅,官職很大,但其實沒什麼權力。曹操死後,曹丕登位,司馬懿、陳群掌管尚書檯,擬定新政,推出了九品中正制選官制度。新政觸動了宗親們的利益,而贏得了士族們對司馬懿的支援,也為以後奪權打下了基礎。

    可惜曹丕三十九歲就英年早逝了,長子曹睿繼位,這時期的司馬懿成功防禦了吳蜀的幾次進攻,平定了鮮卑,攻滅了公孫淵。聲望和權力日益擴大,而作為魏明帝的曹睿比他爹壽命還短,只活了三十六歲。曹睿臨終任命曹爽為大將軍,和司馬懿共同輔助太子曹芳登位,曹爽早有篡位的野心,處處排擠司馬懿,司馬懿的權力也極大的削弱。

    公元249年,司馬懿突然發動“高平陵事變” 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掃墓,發動政變並控制京城,曹家政權自此落入了司馬家手中。縱觀來說,司馬懿的奪權除了他自己處心積慮外,曹魏政權內部的不穩定也有極大的因素。

  • 14 # 高論歷史

    司馬懿的狠辣在政治鬥爭中表現突出。青龍二年,司馬師鴆殺了自己的正室夫人夏侯徽,因為這位母親為曹真之姊妹。

    身為夏侯尚之女的景懷皇后本來聰穎無比,司馬師“每有作為她“必預籌畫”,但是魏明帝一去世就發現司馬師“非魏之純臣”,所以司馬師對這位夫人“深忌之”。

    由此可見,司馬懿父子平日的種種籌劃,必是暗中對於曹魏皇權不利,所以不得不出此殺人滅口的下策。

    正始十年正月初六,曹爽兄弟諸人帶小皇帝曹芳去洛陽城外90裡的高平陵祭掃明帝墓,司馬懿父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動政變。

    其計劃有條不紊而招招致命:

    首先動員暗中豢養的三千死士,和手中掌握的部分軍隊佔領武庫要害,然後早先受排擠的王觀、高柔、蔣濟等軍政元老紛紛出動,聯合司馬懿進宮謁見郭太后,使後者下旨罷黜曹爽兄弟。

    並任命高柔“假節行大將軍事”,佔據曹爽軍營,王觀“行中領軍”,佔據曹爽之弟曹羲軍營,使得曹爽集團京中的軍事力量化為烏有。

    隨後,司馬懿和蔣濟派軍佔據了高平陵至洛陽的要害,洛水上的浮橋,並送奏章給曹芳歷數曹爽之罪。

    此時曹爽優柔寡斷的性格弱點完全暴露——從城中飛奔報信的大司農桓範建議:“立刻護送皇帝前往曹魏經營多年的政治中心許昌”召集各地兵馬勤王,並令天子下詔討伐司馬懿。

    這個建議完全可行,因為文帝曹丕曾下令,太后不得干政,所以司馬懿借太后下的是矯詔,根本無法與皇帝曹芳詔書的威力相比。

    許昌與洛陽距離不遠,且府庫充足,足以支援長時間的內戰。然而曹爽考慮一夜,卻不敢與司馬懿父子一戰,信心完全摧垮躊躇四顧,完全落入了司馬懿所設的心理陷阱。

    司馬懿摸準了曹爽的心理,先後派侍中許允、尚書陳泰,以及曾為曹爽心腹的殿中校尉尹大目遊說,勸說曹爽放棄兵權,並假惺惺地“指洛水為誓”保證對其不予加害。

    這一夜,曹爽“意不能決,乃拔劍在手,嗟嘆尋思;自黃昏直流淚到曉,終是狐疑不定”。

    最終,“情願棄官,但為富家翁足矣”的曹爽於次日自解印綬,請皇帝下詔罷免自己職務,前往洛水向控制了京城的司馬氏投降。

    根據《資治通鑑》計算,三日後的初十(戊戌日),司馬懿就下令將曹爽等夷三族,丙午(十八日)進行大赦。

    僅僅用了13天,權傾一時的曹爽集團就灰飛煙滅,足顯司馬氏手段之譎辣老到,政治鬥爭經驗冷酷無情。

    隨著曹爽兄弟等政敵的消滅,司馬懿的太傅府成為政權實際的控制中心,“政由己出,網羅英俊,以備天官”,其取曹魏而代之了。

  • 15 # 故鄉的雲9681

    談到曹魏流傳的基業為什麼轉眼間被司懿搶奪這個話題,我個人認為有如下幾點原因:

    1.曹魏奠基者開創人曹操早就觀察預言過司馬懿是個什麼樣的人,說“司馬懿鷹視狼顧,非人臣也,久必為患。”說明司馬懿並不是一個屈居人下,忠心耿耿的人,而是個野心非常大,把自己藏得非常深的人,這就註定了他以後一有機會勢必會伺機而動奪取政權。而曹操明知道他是個具有危險的人卻沒有斬草除根,這就為曹魏江山被奪埋下了禍根。

    2.曹氏三代都命短,司馬懿成功熬死曹操,曹丕,曹睿祖孫三代。這樣的結果就是原先忠於曹魏的老臣漸死,而幼主尚未成年,沒有能力獨自掌握全域性,這樣直接的結果就是導致大權旁落,政權漸漸被架空。這樣司馬懿這樣的三朝老臣資歷威望能力不可小視,一但變心,後果可想而知。

    3.司馬懿極度善於忍耐偽裝,韜光養晦。司馬懿肚量很大,心中能忍任何不平之事,被奪取兵權後終日在家裡中韜光養晦,伺機而動。而且他極善偽裝,把自己裝做垂垂老矣,病入膏荒,成功騙過大將軍曹爽。再加上曹魏輔政的曹爽等人麻痺大意,絕非司馬懿對手,對司馬懿太過低估,不聽智囊桓範的建議,最終給司馬懿留下機會鑽了空子發動高平陵政變成功奪取曹氏政權。

  • 16 # 一壺清茗品春秋

    曹魏三代基業被司馬懿所奪原因:

    1.曹魏宗室力量的單薄

    這要從曹丕兄弟不和講起,曹操三子曹植文采過人,才思敏捷,深得曹操寵愛。曹操很想立曹植為繼承人。但是由於曹植放任的作風和大臣們的反對,特別是曹操想起袁紹、劉表廢長立幼的後果,最終還是立曹丕為繼承人。曹操的二兒子曹彰很有軍事才能,在曹操去世後,據說因為過問魏王印綬而收到諫議大夫賈逵怪罪。為此,曹丕對兩位兄弟都很忌憚。於是他在成為皇帝后,做得第一件事就是吧曹植、曹彰等兄弟全部趕到封地,派人嚴加監視,不允許他們自由行動。繼位的明帝也繼承了他的這一做法,這就導致了曹魏皇帝的孤立,使得他不得不依靠士族官僚維持自己的統治,造成宗室在與大臣博弈的時候勢單力薄,其結果就是使得司馬家族得以抬頭,進而掌握朝政。

    2.曹丕父子的壯年早逝。

    曹丕從繼位到去世僅做了七年的皇帝,年紀也不過四十歲;明帝曹睿二十三歲繼位,去世的時候,做了十三年的皇帝,去世的時候才三十六歲。兩人加起來也不過二十年,曹丕去世的時候,曹睿已經成人,而且曹睿本人沉著剛毅,明識善斷,雖然曹丕去世為他留下了曹真、司馬懿、陳群、曹休等大臣輔政,但很快曹睿就政由己出。應該說,終曹睿一世,對大臣的掌控比較強的。但是,曹睿去世的時候,兒子曹芳才八歲,又沒有經國之才,喜好“褻近群小,遊宴後園”,最終無法掌握曹爽、司馬懿輔政大臣,淪為了傀儡。

    3.曹魏國家制度的失敗。

    晉代孫盛評價魏明帝曹睿時提到“然不思建德垂風,不固維城之基,至使大權偏據,社稷無衛”。其中“不固維城之基”,就是將明帝在制度建設上,沒有鞏固基礎,使得大權旁落,大臣篡權。可以說,這是曹丕、曹睿父子的通病,兩人在國家制度建設上沒有做出時代需求的選擇,有學者指出,曹丕、曹睿父子是秘書治國。曹丕父子鑑於東漢後黨外戚、內廷宦官專權,再加上上文提到的藩王,對他們大加限制。但是皇帝又不能獨自管理天下,於是就信任秘書,讓秘書掌權。這裡面有兩個關鍵人物,一個叫劉放、一個叫孫資,他們是曹丕、曹睿內廷決策的關鍵人數,重要的事情都要與他們商量,聽取他們的意見。“帝親覽萬機,數興軍旅,腹心之任,皆委之於二人”,特別是在曹睿臨死時的託孤意願因他們而改,本來明帝想讓叔父燕王曹宇和夏侯獻、曹肇等宗室輔政,但在劉放、孫資干涉下最終,更改意願,讓曹爽、司馬懿等人輔政,最終釀成大禍。

    4.權臣當政的後果。

    東漢末年,從董卓到曹操再到曹丕,先是權臣當政,只要實力在手,你方唱罷我登場。大臣們見怪不怪,在思想上對於權臣當政並不牴觸。特別是在曹丕篡漢,更打破了眾人心目中君臣牢不可破的關係。正是大臣們在思想上對權臣的認可和接受,才使得司馬家族得以快速掌權。即使沒有司馬懿,或者司馬家在與曹爽、王凌、諸葛誕等人鬥爭失敗,這些勝利者也會成為新的掌權人。這種現場並未隨著司馬家的晉朝建立而消失,而是一直延續到了整個晉朝,乃至整個南北朝時期。

  • 17 # 當代曹植

    因為士族需要自己的代理人。

    門閥士族第一人就是袁紹!

    曹操是門閥得第二選擇,唯才是舉的政策雖然讓世家不舒服,但他們自認為自己是掌握知識,可以輕鬆掌握權力。結果自然是大失所望。因為曹操重用寒族。

    曹丕即位後,馬上採用陳群的九品中正制,讓門閥做大!士族投桃報李,宣佈漢室失去天命,曹氏才是唯一真命天子。

    曹家篡位是英雄造時勢,因為曹家的天下是靠自己打下來的,只是借用漢室的名頭。

    司馬家的天下是時勢造英雄,沒有司馬氏,也會有諸葛氏,士族上位是必然趨勢。

    在造紙術沒有大規模普及,印刷術尚未發明的情況下,掌握知識計程車族是天然的領導者,他們壟斷知識,掌握方向。一個階層一旦掌握知識壟斷,則必然是權利天然掌控者。

    曹氏三代都命短,司馬懿成功熬死曹操,曹丕,曹睿祖孫三代。這樣的結果就是原先忠於曹魏的老臣漸死,而幼主尚未成年,沒有能力獨自掌握全域性,這樣直接的結果就是導致大權旁落,政權漸漸被架空。

    司馬懿極度善於忍耐偽裝,韜光養晦。再加上曹魏輔政的曹爽等人麻痺大意,絕非司馬懿對手,對司馬懿太過低估,不聽智囊桓範的建議,最終給司馬懿留下機會,鑽了空子,發動高平陵政變成功。

    曹丕曹叡連續壓制宗室,導致司馬懿奪取政權後,曹魏宗室無力反抗。

    曹操晚期,政權已被世家滲透,但曹操曹丕能力強,能夠控制局面。

    等曹操當年老臣死亡,曹叡時已是世家控制政權,所以,哪怕沒有司馬懿也會有其他世家出身的野心家發動政變,曹操子孫失去政權己是必然。

  • 18 # 公明淏

    這還要追溯到曹操在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下了《求賢令》,第一次正式提出這個“天下未定,則專取其才,不考其行。”的用人方針。

    即哪怕“負汙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都被任用,也就是著名的“唯才是舉”的用人政策。他的唯才是舉逐步的讓很多出身卑微,有能力計程車人都相繼有了施展抱負的平臺。曹操能夠擊敗袁紹、袁術、呂布、烏丸等等統一北方,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唯才是舉”的貫徹執行。

    然而,凡事都是雙刃劍。它能幫助曹操統一天下,處理不好就能顛覆曹操的政權!我們應該都知道,那些靠著聰明才智擔任要職的大臣們,他們中有幾個人是真正為了光復漢室?又有幾個人是為了忠誠的效忠曹操?不好意思

  • 19 # 一點點歷史

    歷史上對司馬懿的評價大多體現在兩個方面,贊其才幹,貶其不臣,當然這也符合封建王朝維護自身統治的需求。

    不過對於曹魏來說確實很可惜,只差一步就能完成三國一統的霸業,從而成為大一統王朝被載入史冊,但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曹魏幾代人的積累最終為司馬家族做了嫁衣。

    言歸正傳,我們來看一下司馬懿是如何奪取曹魏基業的。

    司馬懿出身高貴且歷經三朝輔佐曹氏四代人

    我們首先看司馬懿的出身,根據《晉書》記載,司馬氏是高陽之子重黎的後裔,這些上古時期的大神無可考證,聽聽就罷了,司馬氏的得姓始祖是周代的司馬程伯休父,以其司馬官職為姓氏。

    秦朝末年司馬卬曾率眾反秦,是相遇分封的十八路諸侯之一,司馬卬為殷王,都河內,司馬家族據此繁衍:

    楚漢間,司馬卬為趙將,與諸侯伐秦。秦亡,立為殷王,都河

    司馬家族世代為官尤其到了司馬懿這一輩,兄弟八人俱知名,在當時號稱“司馬八達”,司馬懿的出身已經他積累了先天的政治資本。

    曹操時期,對於司馬懿是用其才,防其心。司馬懿遂轉而交好魏太子曹丕,曹丕當政後司馬懿逐漸得到重用並進入曹魏政權的核心階層。

    曹丕病逝前曾託孤司馬懿,名其和曹真、陳群、曹休共同輔佐太子曹叡也就是後來的魏明帝。

    明帝時期司馬懿更是屢立奇功,南據吳、蜀,北平遼東,明帝病逝時司馬懿再度成為託孤大臣和大將軍曹爽共同輔佐少主,雖然同為託孤但是和曹魏宗室大將軍曹爽相比司馬懿顯然處於下風。

    曹爽自毀長城

    “高平陵之變”表面上看是曹魏政權中宗族勢力和司馬家族博弈,實則是曹魏宗室與士族集團博弈的結果。

    根據史書記載曹爽當權後“多樹親黨,屢改制度”,實際上曹爽改革無非一個目的,就是發動群眾打壓士族勢力,夯實曹魏在中央集權統治中的核心地位,曹爽也是維護曹魏政權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最終由於曹爽個人能力所限,最終敗給了司馬懿,“高平陵之變”後曹魏軍政大權均落入司馬氏手中,且再無翻盤機會。

    綜上所述司馬懿之所以能奪取曹魏基業一方面是司馬懿背後士族集團的勢力強大,另一方面曹魏宗族勢力中人才凋零青黃不接,一個公子哥曹爽顯然不是司馬懿的對手。

  • 20 # 大鍋故國神遊

    關於這個問題,大鍋想從兩個方面來進行一個解答,首先曹魏帝國是不是“轉眼間”就被司馬氏所篡奪了?第二,司馬氏為什麼能篡奪曹氏的基業?

    關於第一點,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司馬氏“搶奪”曹氏基業,經歷了父祖三代,長達十六年才最終完成,這無論如何說不上“轉眼間”;至於第二點,當然是因為曹馬雙方的力量此消彼長,曹氏宗室力量不斷凋零,而司馬氏力量不斷增長,並透過自己的努力,採取合理的統治策略,獲得了更為廣泛的支援。

    一、司馬氏“篡魏”的過程艱難而又漫長

    曹氏的基業最終被司馬氏所篡奪,始於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在這之後司馬懿就掌控了曹魏中央的權力,這確實給人以“轉眼間”之感。但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司馬氏最終取代曹氏,完成魏晉禪代之路,並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經過了十六年的艱難歷程,這條路司馬氏走的也不算順風順水,整過過程可以說險象環生,甚至還充滿了偶然性。

    首先是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並非是什麼十拿九穩在握的“必勝局”。從政治力量的對比來看,在魏明帝曹睿臨終的輔政安排中,司馬懿排名在曹爽之後,從合法性來說司馬懿並不處於有利位置。況且,在正始年間司馬懿始終處於被曹爽壓制的地位。曹魏朝中的關鍵性職位,比如尚書等都被曹爽一黨所把控,司馬懿在政治力量上處於明顯的劣勢。

    我們再來看發動政變所需要的軍事實力對比,雖然司馬懿曾經專制關中,掌握了曹魏“中軍”裡的一部分“外軍”,但是卻從未能掌握指“禁軍”。“中軍”是捍衛曹氏政權最中堅的力量,司馬懿對禁軍最大程度的染指是和曹爽分別統領三千軍隊。而且隨著曹爽對司馬懿的打壓,司馬懿很快就喪失了這部分重要兵力的控制權,當時禁軍中的中領軍、武衛將軍分別有曹爽的弟弟曹羲和曹訓擔任,禁軍處於曹爽的嚴密控制之下。司馬師雖然“陰養死士三千”,但是這三千人並沒有足夠的武器裝備,無論從數量和質量上來看,都顯然無法和曹爽掌控的禁軍抗衡。

    關於高平陵之變,宋人葉適在《習學記言序目》裡曾經有過評論,“而況虛位無權,勢同單庶,一旦因人主在外,閉門截橋,劫取事柄,與反何殊?此至愚者所不敢為,懿號有智,而披猖妄作,自取族滅,然竟以勝,一異也。”筆者覺得這是非常客觀理性的看法,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時,無論在政治力量還是軍事實力方面,和曹爽相比都處於明顯的劣勢,這種力量的懸殊讓葉適認為稍微正常點的人都不會如此“披猖妄作”。換句話說,我們不能因為曹爽出城謁陵給了司馬懿這次千載難逢的機會,就認定司馬懿必然獲得這次機會;同樣也不能因為司馬懿在高平陵之變獲得了勝利,就認為司馬懿一定能戰勝曹爽。高平陵之變是歷史的一個既成,但是歷史的既成並不等於歷史的必然。

    其次,曹魏內部從中央到地方,都存在著忠曹的勢力,並且具有不可小覷的力量。雖然高平陵之變,司馬懿以僥倖取勝,暫時控制了曹魏朝堂。但是此時遠沒有到司馬氏就能改朝換代的程度,張偉國老師曾經有《司馬氏篡魏軍政憑藉考》一文,裡面指出了司馬氏要徹底控制並進而取代曹魏帝國,有四個條件必須要滿足。一是要控制曹魏中軍,二是要控制中樞機構,三是要控制洛陽及其附近的屯田地區,四是要控制地方的軍鎮。顯然在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懿只能說較為穩固地控制了前兩項,較為勉強地控制了第三項,至於第四項則處於“不及格”的水平。

    曹魏中央曾經發了李豐張緝主導的針對司馬師的政變,而地方軍鎮則以聲勢滔天的“淮南三叛”為代表,這些都顯示著司馬氏的要實現魏晉禪代還有很長的路的要走。

    司馬氏能最終取代曹氏,建立西晉王朝,很顯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其中決定性的因素就是兩方的力量此消彼長。

    二、曹馬集團力量此消彼長

    (一)曹氏宗室力量不斷衰弱

    大鍋覺得,總體來看,自曹操之後,曹魏帝國的宗室力量一直處於不斷凋零的狀態。曹魏政權一直以來都有以宗室掌兵的傳統,曹休、曹仁和曹真分鎮東、南和西部。因為一系列的原因,隨著這些人物的陸續故去。曹魏備吳、備蜀的前線專制一方的機會被宗室之外的人有所侵奪,司馬懿也是在這個時期獲得了都督關中的機會。

    魏明帝本來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在他臨終之前曾經構建了一個以宗室力量為主的輔政班子,這其中就帶有不信任和限制司馬懿的意味。但是這個輔政安排被當時的中書令監孫資和劉放破壞了,司馬懿不僅沒有被削弱,反而更進一步獲得了禁軍系統的部分兵權,這就直接為後來的曹魏帝國覆滅埋下了誘因。

    在司馬懿起事以後,曹魏備吳、備蜀和備胡這些擁有強大軍事實力的地方軍鎮,也已經不再是曹魏宗室在掌控局面了。這些地方實力派大都處於觀望騎牆的狀態,最終被司馬氏縱橫捭闔各個擊破,再也無力阻止魏晉禪代了。

    (二)司馬氏的酷毒和寬容

    關於司馬氏的酷毒,這一點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了。

    《晉書》:

    “誅曹爽之際,支黨皆夷及三族,男女無少長,姑姊妹女子之適人者皆殺之。”

    被司馬氏“夷三族”的遠不止曹爽及其黨羽,“同日斬戮,名士減半”,史書中有一串長長的名單,記錄了司馬氏瘋狂殘酷的屠戮。只要是反對自己的執政的,司馬氏都會毫不猶豫地舉起屠刀,進行殘酷血腥的鎮壓。王凌、令狐愚還被“開棺戮屍”,“暴屍於所近市三日,燒其印綬、朝服,親土埋之。”手段酷毒令人髮指。

    在這方面,資料甚多,這裡就不再做展開了。大鍋覺得在這裡比較值得一提的是司馬氏的另外一個重要手段,那就是“寬容”原來曹魏集團中的重臣,只要願意為自己效忠,承認自己的統治地位的,就積極予以拉攏,最大限度地把“魏臣”轉化為“晉臣”。鄧衝、裴秀、王沈、荀勖曾經都是曹爽的黨羽,最後經過司馬氏的拉攏,竟然都成了司馬氏的“鐵桿”,成為西晉統治集團的核心成員,這四個人因為在魏晉禪代過程中功勳卓著,全部進入了咸寧元年配饗晉宗廟的功臣名單。

    曹爽的黨羽都搖身一變成為了西晉的開國元勳,這就意味著原來曹魏政權中大量的官員也以更加“和諧”的方式完成了身份的轉變。西晉帝國的誕生,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更加得益於司馬氏對於曹魏舊臣的“寬容”。

    總結一下,曹氏的政權並非被司馬氏“瞬間”奪去。長期以來,曹馬雙方力量此消彼長,使得司馬氏有力量有機會踏出“篡魏”這一步。司馬氏以“外寬內忌”的姿態,殺戮和寬容兩種手段並舉,成功地獲得了最廣泛的支援,在冒險發動高平陵之變後,又經過了十六年的不斷努力,最終實現了魏晉禪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沒有一部好的車子就會被人看不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