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的星辰大海
-
2 # 南朝居士
那你覺得漢朝皇帝的權力對比漢末魏晉南北朝怎麼樣?
東漢皇帝面對外戚,有著先天優勢,在皇帝小時候,外戚專權,皇帝當傀儡,但皇帝要想親政,剿滅外戚還是很容易的,
而到了魏晉南北朝,一個傀儡皇帝,想要扳倒權臣,似乎就不那麼容易了,
如果沒有外戚,皇帝直面的就是士大夫集團,樹大根深,抱團取暖,想要鬥贏他們,談何容易、
我們看東漢歷史,很容易產生優越感,東漢皇帝怕不都是傻子吧?明知道外戚會專權,明知道自己曾經受到外戚專權的禍害,臨死前還是會用外戚輔佐自己的兒子。
其實,外戚專權是強勢皇帝構建的權力格局,因為外戚是皇后的叔侄兄弟,他們屬於後黨,如果太子是皇后的兒子,那就是太子黨了,你說,如果太子坐不穩,外戚哪有權力?
外戚是因為女人上位,他們跟士大夫集團就很難苟合(有苟合成功的,很少),他們沒有政治根基,沒有威望,權力來自於皇帝,或者太子,所以她們必須維護皇權,因為一旦太子換人了,外戚也就跟著換了。
東漢皇帝對付外戚相對很容易,而之後的皇帝要對付權臣就難了,如果沒有外戚,你說,皇帝靠誰呢?
所以,李世民上位要用外戚,李治這個受害者依然要用外戚,李隆基也要用外戚,不是他們傻,是用著安全,舒服,一旦感到威脅,馬上清洗。
-
3 # 精誠老謝
謝謝邀請,我觀點是首先外戚的對立面內戚,這是此消彼長的關係,皇帝與皇后在培育下代君王太子時的外在勢力,許多朝代這個矛盾都存在,具體到了漢朝外戚優為凸出,本來治理國家靠的是仕大夫群策群力,才能使國運亨通。可當權者帝王和皇后的有限遠見和修為,覺得自己人才可相信,剛開始使用了外戚確定是好用,權力越放越大,然而隨著時間和外戚思想慾望的變化成就了一幕幕的歷史長河中的故事。
-
4 # 達文有話說
首先要說,外戚專權並非漢代獨有,從兩漢、魏晉南北朝,直到隋唐我們都能看到這種現象。
在古代,聯姻是最常見的一種結盟手段,皇帝也常常用和門閥大族聯姻的方式來鞏固皇權的穩定。但對於皇帝來說,政治聯姻是把雙刃劍。它鞏固自己皇權統治的同時也進一步壯大門閥大族的的影響力,一旦皇帝個人掌控力和官僚體系勢弱,權力就會被門閥大族掌控。
在古代中國政治中朝廷的運轉靠的是官僚體系。
官僚體系的形成於戰國時各國變法,為的是壓制貴族的政治。而後,秦帝國實行郡縣制,想以官僚系統驅動一個龐大的國家體系,由於貴族的激烈反抗,最終雖沒能成功,但楚漢之爭勝負已定,貴族政治退出歷史舞臺。漢朝繼承郡縣制這一套體系來管理國家,雖吸取了些前朝的教訓,但處理如此龐大帝國的諸多事務,還是遠遠不夠的。
由於朝廷(皇權)對地方的控制力不足,那時的郡守等地方大員就掌管了地方的財政、軍隊、人事任命、行政,絕對就是土皇帝。在國富民強的盛世(文景之治),這些封疆大吏們還算安分。但一旦多災多難,朝廷沒錢(漢武帝后期窮兵黷武),他們就不能安分守己了。他們想辦法擴大自己的勢力,與地方勢力結盟聯姻,這樣就有實力對抗朝廷了。
最突出的歷史節點就是漢武帝時期。漢武帝與匈奴連年戰爭,使得國庫空虛。國庫空虛,朝廷再向民間加稅,長此週而復始,百姓或流離失所,或投靠地方豪族。地方官僚也要靠錢養,國庫沒錢了,他們就開始與地方豪族聯手。這樣,漢朝的社會結構就發生變化,門閥大族逐漸登上政治舞臺。
所以,外戚專權是表象,造成這種現象的其根本原因在於皇權弱於門閥大族、官僚體系壓不過地方豪族。漢代官僚體系結構上還不完善,再加上這時候正是門閥大族崛起的時期,所以讓外戚專權顯得更為明顯。
-
5 # 老高看歷史
我國幾千年的歷史中,朝代自然不少,長則數百年,斷則幾十年。而這些朝代也因為各自不同的環境背景而存在各自的問題。比如說宋朝因為建國之初就是強敵環繞,沒有完全統一全國,最後滅亡與蒙古入侵,而宋朝的冗兵冗官問題也是自建國之始就一直存在了。而漢朝則是外戚專權十分嚴重,而且讓人納悶的是,在漢朝初年,因為呂后專政之事,就差點導致漢朝劉姓江山的覆滅,而且漢武帝怕外戚專權,甚至殺了繼位皇帝的母親。但是漢朝外戚專權的問題卻是愈演愈烈,甚至到了西漢末年,外戚王莽居然篡奪了西漢江山,建立了新朝。而東漢光武帝建立東漢之後,外戚專權甚至比西漢更嚴重了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這和皇帝本人,以及太子和他媽,也就是皇后或太后都有關係。
第一,漢朝的外戚專權是有原因的,因為漢朝實行的是郡國制度,這就導致了國家相當大的一部分權力都掌握在地方的宗室手中,漢景帝時期為了削藩,加強中央集權,結果導致了七王之亂。而漢武帝劉徹繼位之後,再次開始了削弱地方權力的舉動,實行推恩令。為了制衡地方勢力,所以漢朝的皇帝往往就會重用妻子家的人,來對抗宗室的力量,這就是外戚受到重視的一開始原因。
第二,漢朝的皇帝往往身體都不太好,英年早逝,這就導致了繼承皇位的太子年紀都很小,甚至沒有太子,而這時候皇后都正當壯年,這就會造成自幼母壯,太后臨朝稱制的情況。尤其在東漢時期,這種情況極為常見。幼年的皇帝往往不能夠,也沒有辦法執政,即使執政了也會受到不願意放權的太后的反對。而臨朝稱制的太后往往也會重用自己的親戚,以此來掌控朝政。這也是後來外戚越來越嚴重的原因。
第三,因為外戚專權,也就導致了外戚和皇室頻繁聯姻,使得外戚的勢力盤綜複雜,即使一時被打倒了,也會有機會東山再起。為了吸取這方面的教訓,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甚至立下祖制,即不允許皇室和世勳大族聯姻,因防止外戚專權的情況發生,因此我們會發現明朝的皇后十之八九都是出身平凡的。但這也有詬病,比如明朝萬曆年間的李太后就寵信自己的兒子潞王,為了給潞王辦婚禮和安家費,既然花費了數百萬兩白銀,甚至萬曆皇帝不得不挪用邊境守軍的軍餉,甚至黃河兩岸發大水,戶部都拿不出銀子來。而當時明朝的一年的國庫收入也才只有兩三百萬兩白銀。而李太后僅僅是想給沒有繼承皇位的潞王的補償,由此可見李太后的小家子氣。而漢朝外戚專權的原因主要還是皇帝重用外戚而又大多早亡,而因此出現的子幼母壯的情況。
-
6 # 華夏有傳奇
大家都知道漢朝是繼秦朝之後的第二個大一統王朝,分為西漢和東漢兩個時期,存國四百零五年,是秦朝以來國祚最長的一個朝代。兩漢時期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漢文化圈正式成立,華夏族自漢朝以後逐漸被稱為漢族,可以說兩漢為華夏文明的傳承和發揚做出了巨大貢獻。可是漢朝最為人所詬病的就是外戚專權,其中尤以東漢為最,這也是導致漢朝(西漢和東漢)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那麼為什麼漢朝走不出外戚專權的死衚衕呢?今天就給大家說一說漢朝為什麼有那麼多外戚專權。
漢朝外戚專權的始作俑者就是呂后,漢高祖劉邦死後,漢惠帝即位,但是由於性格懦弱,朝政逐漸被他的生母呂后所把持,特別是漢惠帝死後,呂后為了專政,相繼立了兩個小皇帝,同時大封呂氏為王。直到大臣周勃等人平定諸呂,迎立漢文帝劉恆,漢朝初年的外戚專權才告終,但是從此開了漢朝太后臨朝聽政的先河。以後不管是哪個皇帝在位都是外戚有所倚重,特別是那些年幼的小皇帝或者不諳政事的昏君當朝時期,絕對會有外戚專權的情況出現。
事實證明,漢朝時期特別是東漢,年幼的小皇帝和荒淫的昏君多不勝舉。以東漢為例,皇帝的壽命都不長,東漢皇帝活過50歲的只有兩位,一個是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63歲駕崩,另一個就是亡國之君漢獻帝劉協54歲去世。其他的皇帝大多是年幼即位,二三十出頭就駕崩。當年幼的小皇帝即位後,就有一個棘手的問題來了。到小皇帝成年這段時間,由誰來幫助治理朝政呢?有人說讓大臣來,大臣是外人,再說讓大臣治理朝政,一是怕出現權臣,二是都是大臣,誰能服誰?這樣下來最合適的人選太就小皇帝他媽(太后)了。
太后一個女人家,他臨朝聽政,靠誰呢?自然是自家兄弟(太后家的人),外戚就這樣冒頭了。即使當幼帝成人以後,他想要開始表達自己的政治訴求了。他的表達方式,還是找尋屬於自己的外戚(皇后家的人或者宦官)。外戚對皇帝來說,是最值得信任和把控的人(外戚竊國篡位也就王莽一個人),因為外戚是完全依附於皇帝本人而存在的。一旦皇帝沒了,外戚也會隨之失勢。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東漢的皇帝們在反覆清理前朝留下的外戚集團,而這些外戚的反抗和掙扎最終也都以失敗告終,原因就在於此。
總之,外戚作為皇權的延伸,是漢朝朝堂之上不可或缺的政治力量。所以,儘管有王莽這樣慘痛的前車之鑑,儘管歷任外戚們良莠參半,儘管新皇帝必須以剷除前朝的外戚為要務,但每一任的皇帝依然要任命新的外戚(或者宦官)。只有仰仗於他們,皇帝才能自己手握權威而又不用勞心於具體政事,且同時不至於有被篡位之虞。我們站在如今的視角,自然可以肆意指責漢朝當時的政治有多黑暗,但假如你穿越回到一個東漢皇帝的身上,你也會孜孜不倦地尋找屬於你自己的外戚。有漢一朝,特別是東漢,從外戚到宦官,從宦官到外戚,你方唱罷我登臺的迴圈死結,有其深刻的必然性。
-
7 # 甄冠武15
漢朝包括西漢和東漢。外戚專權的情況多發生在東漢,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第一,皇帝繼位年齡尚小,一般早期都由太后把持朝政,為了鞏固統治,太后重用孃家人,從而導致外戚權力過大,造成外戚專權;第二,外戚或大臣權力過大,導致皇帝重用宦官這個“身邊人”,從而形成專權的宦官集團,可是後來的皇帝為了收回權力,反過來又依靠外戚,從而形成外戚宦官相互專權的惡性局面
-
8 # 大山裡的幼稚鬼
西漢建立,是亡秦之續,君主專制制度很不完善。當時的武力功臣是國家政治生活的主要角色,綱常名教未立,君臣上下失序。
劉邦登基的時候,為尊主抑臣,叔孫通班列朝儀,從此眾臣俯首,百僚肅然,劉邦這才“知為皇帝之貴”。可是以三尺劍定天下的確知這種尊貴的權力,還嚴重受到與他同打天下的異姓諸王的威脅,於是他殫精竭慮地讓出了地域偏遠、實力弱小的長沙王全都去見閻王了。
異姓王雖除,但劉邦的繼任者們還是不能高枕安臥,緊接著的是同姓名諸王們不遵高祖遺訓,招降納叛,鑄鐵採鹽,竟相擴充勢力,因此在景帝時,終於釀成了七國之亂。
七國之亂平定後,地方權力稍得剝奪,漢武帝又實行了“推恩令”,消除了王國對抗朝廷的實力。
漢初這一系列的不斷鬥爭變化,使得漢朝的統治者們得出了一條歷史教訓:宗室諸王常以劉氏正統自居,圖謀不軌,他們同異姓王一樣,不足以輔弼朝廷。可是不斷髮展的社會實際卻昭示了強大的政治權力和複雜的政治應變,急需堅強、忠實的政治實力作為後盾。
漢武帝以後隔代君主由歷史教訓的吸取開始轉為歷史經驗的總結,統治階級中特殊的利益集團——外戚,遂成為頗受政治青睞的物件。
頗為後世詬病的呂后臨朝稱制,其實在漢朝人眼中,並不是反面教材,而是積極正面的,呂后在帝無壯子(漢惠帝死得早,留下幼帝太小,呂后這才臨朝稱制的。)、國家存亡絕續的情況下,客觀地充當了應時達變,輔佐劉氏的關鍵勢力。
呂氏在危難時輔助劉氏,在君主復位時又易被誅滅(功臣集團在誅呂的時候爆發出了強大的力量,實際上誅呂行動十分順利。),皇帝們也就意外地發現了可以利用外戚來制衡功臣集團。
在漢初的政治舞臺上,外戚扮演的都是相對正面的角色。比如漢景帝的兩個舅舅出身微賤,經常跟有節操的君子們在一起玩耍,不敢以富貴驕人,遂養成了萬眾仰慕的退讓君子。
漢武帝時就更不得了了,兩個外戚一個衛青、一個霍去病,北去匈奴,攻城陷堅,斬將奪旗,立下赫赫戰功,而且他們還能一心為,不以私家為意。之後還有李廣利,霍光等等。所以外戚在漢初的政治舞臺上扮演著匡扶皇室的重要角色。
同時也是君主們削奪相權,加強皇權統治的需要。官僚制度是君主專制制度的重要支柱,官僚制度的中心是宰相制度,然而以“家天下”為特徵的君主專制制度在權力分割上常與官僚制度存在著一定矛盾,這種矛盾的焦點是君權和相權之間的互相消長。漢初功臣在朝,壟斷相位,丞相權勢傾動朝廷內外,一直到了漢武帝,使得公孫弘以後的麗人丞相,皆垂拱俯首,無所建樹。丞相的權力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分割的,而漢武帝之所以敢這麼做,就是依仗了逐漸崛起的外戚勢力。
外戚的權力隨著皇帝的廢立消長,一朝天子一朝外戚,外戚缺乏永久性的權力支柱,擺脫不了驟生驟死的命運,也不可能長期控制政權,皇帝因而樂於利用自己的外戚。
歪曲“附驥尾巴以致千里”,決定了他們對皇帝的依賴性,沒有皇帝便沒有外戚,外戚也容易被皇帝所制。
外戚擅政也是兩漢仕進制度的產物吧,它彌補了兩漢仕進制度的不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外戚擅政時兩漢仕進制度的必要補充。
兩漢仕進制度以察舉製為主。在察舉制之外又有闢除。皇帝徵召與私人舉薦,試學僮、博士笛子課試及博士三科等各種特殊途徑。兩漢時掌握各種途徑的舉主,高者有皇帝、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低者有諸侯王、諸侯相和州牧郡守。
兩漢仕進制度科目紛繁,選舉標準複雜,舉主多元,使得這一制度表現出了很大的不嚴密、不繫統性;選舉標準表現出強烈的隨意性;選舉的權力也表現出中央和地方均掌的渙散性,其實質就是任人唯親的溫床。
兩漢制度造成的入仕隨意性,一方面使皇帝能儘快培養自己的外戚集團,另一方面使外戚擅政後有效地利用各種入仕途徑,形成附會皇家利益的強大勢力。於是外戚集團常常支撐皇帝昏庸、仕進腐敗所造成的統治危局,並低於其他利益集團可能的僭越行為。
外戚彌補仕進制度的不足,利用仕進制度維護統治的功用,在仕進制度愈是腐敗時,這種功用就愈突出地顯示出來。從這個角度看,外戚擅政有其維護統治的必要性。
外戚是皇族的外戚,外戚附會皇家的利益,如果沒有利益上的這點趨同,就無法理解兩漢外戚屢絕屢興的特點。當外戚的政治經濟勢力進一步發展時,它的特權卻代表整個世族集團的特權,如果這種特權不是整個豪族集團的特權,就不能明白,皇帝要躬行政事,獨立掌權時,只能依靠宦官匡君復位的事實。
所以說外戚一開始是兩漢統治者的利刃,用來抑制功臣豪強集團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外戚勢力的進一步壯大,特別是到了東漢時,皇帝基本活不過三十歲,一票小孩子做皇帝的局面下,外戚的在政治和經濟領域已經成為了天下豪族的代表,豪門巨室以外戚為領導者,自然形成了外戚架空皇權的局面。
-
9 # 秦歌一曲夢千年
不請自來。
為什麼漢朝多次出現外戚專權,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我認為主要是皇帝年幼,不得不依靠太后及外戚勢力才能使國家平穩執行。
兩漢四百年,外戚干政頻發,且有太監干政,最後導致皇帝大權旁落,州牧變成諸侯。如果說唐朝亡於藩鎮割據的話,那麼說漢朝亡於外戚干政也不為過。
西漢——皇帝或羸弱或昏庸,致使外戚有機可乘。
西漢先是有呂氏專權,劉氏大漢差點變成呂氏大漢,最後王政君掌握朝政大權,重用外戚,王氏五個兄弟先後稱侯,號稱“王氏五侯”,侄子王莽,更是厲害,陰謀篡漢成功,改國號新。雖然有光武帝劉秀奮力一搏,推翻新朝,但東漢並未改變外戚干政的局面,反而越演越烈,最後還是外戚與太監把大好江山喪送了。東漢——幼帝繼位,後族臨朝稱制
東漢王朝,因為幼帝即位,太后不得不登上歷史舞臺。東漢章帝之後,繼位的漢和帝劉肇年僅十歲,於是漢和帝的母親竇太后臨朝稱制。竇太后重用竇氏宗族,重啟外戚干政之風。漢和帝駕崩後,繼位的漢殤帝劉隆歲數更小,不滿百天,其母鄧太后代子稱制,鄧太后的兄長鄧騭等鄧氏戚族因為鄧太后的關係專權於朝。劉隆未出滿月就死了,鄧太后與哥哥車騎將軍鄧騭迎立清河孝王劉慶的兒子劉祜為帝,是為漢安帝。漢安帝也是個小皇帝,繼位時年僅十三歲,所以還是鄧太后與鄧騭等鄧氏宗族說了算。漢安帝二十六時都不能親政,諫議鄧太后退隱後宮的大臣杜根被擊殺拋屍,就連另一位鄧氏宗族鄧康因為“吃裡扒外”勸鄧太后退隱而遭罷黜。直到鄧太后去世後漢安帝才得以親政。漢安帝親政後,誅殺了外戚鄧氏集團。但他去世後,皇后閻氏起了異心,為了把持朝政,不立其子劉保為帝,反與哥哥閻顯勾結,擁立濟北惠王劉壽之子劉懿為帝。為什麼不立太子劉保呢?因為劉保不是閻皇后親生的,而是另一位嬪妃李氏所生,李氏也被閻氏所殺。閻皇后擁立的劉懿也是位小皇帝,當了二百多天皇帝就死了,宦官們不滿閻氏外戚專權,合謀誅殺了閻顯兄弟,趕走了閻太后,擁立漢安帝的太子劉保為帝,是為漢順帝。漢順帝也是位小皇帝,繼位時年僅十一歲,親生母親李氏被閻氏殺了,所以他只能依靠擁立他的太監們和皇后的族人梁氏宗族。漢順帝的皇后名叫梁妠,乃大將軍梁商之女。所以漢順帝當皇帝,實際上是皇后的哥哥梁冀說了算。漢順帝只活了三十歲就死了,他的兒子漢衝帝繼位,年僅一歲。所以由梁妠臨朝攝政,他的哥哥大將軍梁冀繼續把持朝政。漢衝帝只活了兩歲就死了,梁冀等擁立了渤海孝王劉鴻之子劉纘,是為漢質帝,漢質帝當皇帝時年僅八歲,所以仍是皇太后梁妠攝政,大將軍梁冀說了算。漢質帝不滿梁冀獨斷朝綱,當面稱梁冀為“跋扈將軍”,梁冀怕漢質帝長大後遭清算,在漢質帝九歲時毒死了他,改立蠡吾侯劉翼之子劉志為帝,是為漢恆帝。漢恆帝繼位時年僅十五歲,為了保命,隱忍十三年,二十八時聯合宦官一舉誅滅梁氏,得以親政。漢恆帝無後,他死後皇后竇妙與其父竇武擁立劉宏為帝,是為漢靈帝。漢靈帝也是位小皇帝,繼位時十二歲,朝政仍把持在外戚竇氏手裡,恆、靈之時是東漢時期的亂世,引發了黃巾起義,漢靈帝去世後,漢少帝劉辯繼位,何太后臨朝稱制,大將軍何進把持朝政,歷史進入後漢三國時代。
西漢由於皇帝的羸弱以及昏庸致使後族和外戚趁虛而入,最終導致王莽篡漢的結局。
東漢自漢章帝以後,幾乎所立的皇帝都是小皇帝,導致太后乃至太皇太后臨朝稱制,重用外戚,皇帝或被殺,或聯合宦官誅滅外戚,但馬上又進入下一下惡性迴圈。終東漢一百多年,也沒有解決外戚專權問題,最後也亡於外戚專權和太監干政。
當歷史的車輪進入三國時代的時候,東漢的皇帝已經名存實亡,不可救藥了,就此退出了歷史舞臺。
-
10 # 逸之梅
外戚干政之所以會出現,一般情況是皇帝繼位時年齡幼小,無法有效掌握皇權,導致皇權旁落;另外就是皇帝本身能力不足,寵信重用外戚,導致外戚勢大。
具體表現如下:
第一,漢朝外戚干政始自呂后,首先是因為惠帝劉盈生性懦弱,呂后趁機掌權。後來惠帝即位七年就鬱鬱而終,呂后先後又立下兩個少帝,小孩子又哪裡懂得什麼皇權呢?所以呂后得以臨朝稱治十餘年,當然呂后自己有能力也是原因之一。
第二,到了後來,也存在某些大臣勢力龐大,就如霍光,可以行廢立之權。為了維持自己的權力,一般會將自己的女兒嫁與當時的皇帝,這就又培養出來了下一代的外戚,所以基本上能看到,外戚干政最嚴重的時代,當時的皇帝一般也相對來說比較無能。
王莽篡漢
最後,之所以會頻繁出現,其實也與中國傳統的禮教制度有關,你不能指望每一個皇帝即位時都文治武功樣樣精通,自然幼帝都需要人去輔佐,而這就給了輔佐之人相當於皇權的權力。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身居高位自然人的野心也會相應變大,不能指望每個人都能夠無私為國,尤其是當時的封建年代。皇權的誘惑有多少人能抵擋得住?
-
11 # 矇昧中的覺醒
大家好,今天我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為什麼漢朝多次出現外戚專權,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什麼是外戚專權外戚專權就是外戚干政,說起外戚干政就不得不提提“垂簾聽政”這個制度,“垂簾聽政”最早可以追溯到舊戰國時期,皇帝去世後,如果繼位皇帝年紀幼小,可以由小皇帝的母親輔政。
我們可以想象古代一個柔柔弱弱的女子參加到軍國大事中去,她有什麼可以倚仗的呢,畢竟一般來說都是後宮不得干政,突然又讓她來干政,她誰的特長也不知道,怎麼辦呢?這時候她肯定會先重用自己熟悉的人,那麼這個時候自己的兄弟姐妹,親族就出來了。
由此,中國便有了外戚干政這個問題。
慈禧干政
漢朝有幾次外戚干政1.呂氏外戚
呂后是漢高祖劉邦的皇后,從劉邦任亭長時就嫁與劉邦為妻子。陪著劉邦從一個亭長一步一步成為大漢皇帝,並且立國後,給劉邦出了不少主意:殺韓信,誅彭越等等。
劉邦死後,劉盈繼位,呂后改稱為皇太后,是中國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此時呂后便掌握著國內不少權利,劉盈死後,呂后便臨朝改制,行始皇帝權利,開創了中國歷史上太后聽政的先河。並且開始分封呂氏諸人,先後分封十幾人為王為侯,呂氏外戚權利達到巔峰。
公元前180年,呂雉病重去世,劉氏皇族集團發起勤王,剿滅呂氏外戚集團,擁立代王劉恆為帝,是為漢文帝。
呂雉
2.王莽篡漢
王氏外戚源自西漢漢元帝,當時漢元帝的皇后是王政君,王政君生了個兒子,被立為太子,後來元帝之後繼承皇位,是為漢成帝,王政君也就從皇后變成了太后,王氏外戚的實力也一步步強大起來,鼎盛時期號稱“一門十侯,五大司馬”,王政君也慢慢一步步從皇后、太后到後來的太皇太后,整整當了61年,成為史上位居後位最長時間的太后,輔佐了整整四個皇帝。外戚王莽就是以姑母王政君為倚仗,一步步積累自己的聲望,收攏大臣和民心,漢平帝死後,扶立太子嬰,後來即天子位,國號“新”。至此西漢滅亡。
王莽
3.竇氏干政
東漢,漢章帝死後,年僅10歲的漢和帝登基為帝,竇太后垂簾聽政,他的哥哥竇憲為當朝大將軍,把握天下軍權,兄妹二人合力把持大漢政權,又將他的弟弟也身居要職。
漢和帝年齡大了,發現手上一點權利都沒有,大權旁落,便想要太后還權於皇帝,竇氏兄妹手握大權肯定不甘心還權。漢和帝巧施計謀,逼迫竇氏兄弟自殺,拿回軍權後,將竇氏親族、朋黨全都趕出了朝廷,竇氏外戚干政結束。
竇太后
4.梁氏外戚
東漢,漢衝帝死死後,大將軍梁冀原本準備立8歲的質帝。但是呢質帝年紀小卻很聰敏,知道梁冀驕橫,便對群臣說:“此跋扈將軍也”,後來不幸被梁冀毒死。質帝死了,梁冀便把蠡吾侯立為了皇帝,是為漢桓帝。
梁冀對於權利的慾望非同常人,大漢朝廷事無鉅細都要知道。在梁冀專權的20多年中,外戚的勢力發展到頂峰。梁家皇后都有三個,還有好幾個貴人,更有甚者大將軍都有兩個。而且當時官員調動都要先到梁家謝恩,然後才敢到尚書檯辦手續,儼然成為第二朝廷。
延熹二年梁冀的兩個妹妹——皇太后和皇后先後死去,桓帝乘機與宦官通謀,發兵圍攻梁冀,逼迫其自殺。梁氏外戚干政結束。
5.何氏干政
東漢末年,漢靈帝死後,何進和他的妹妹何太后把持朝政,何進為了對抗宦官集團還徵調董卓來京助力,結果自己被宦官集團殺害,何氏干政時間很短就結束啦。
漢靈帝
為什的漢朝這麼多外戚干政從上面我們可以很清楚得看出幾點原因!下面我們一一列出:
1.先帝去世,新帝年幼 這個原因我們在漢和帝、漢質帝最為清楚的表明,皇帝年幼不能手握大權,太后垂簾聽政,重用自家兄弟,等到新帝成年,外戚實力根深蒂固,新帝年幼時的助力便成了新帝重掌大權的阻力。
2.榜樣的力量 漢朝初期,呂雉做出的榜樣力量,手握國家大權,行使廢立之舉,在古代男子當家做主的封建社會對人民引起的震動可想而知!
3.外戚手握軍權 這點很重要,呂后有兵權,竇憲、梁冀、何進是大將軍有兵權,剩下的王莽,王氏外戚立足西漢幾十年,基層、大臣、武將很多都是王氏一黨。
結語總的來說,個人認為最根本的是制度不完善,沒有完善的託孤程式,這點在所有封建社會都不可避免,畢竟皇位太過誘人。
-
12 # 蔣哥說史
這個問題那就扯得有點遠了,畢竟大漢存在400多年曆史。整個大漢王朝有三段歷史發展,西漢、新朝、東漢,要說外戚干政,最明顯應該東漢時期,具體怎麼造成的,得從漢武帝窮兵黷武,消滅匈奴說起。
文景之治為漢武帝的戰爭奠定了經濟基礎,但是打仗是非常耗費財力的,漢武帝的雄才大略造成了民間疾苦,民間為了不交稅就抱團到世家大族門下。西漢末期,朝廷能夠統計的戶口相比西漢之初減少了一半,減少如此之多,不是戰爭死亡造成的,就是因為老百姓無法長時間交稅而逃避到豪族麾下,小豪族再逃避到大豪族麾下,皇帝對民間的控制力就越來越弱,而地方豪族的勢力越來越強大,皇帝與豪族的緊張關係日益凸顯,但皇帝本身離不開豪族的支援,自己對豪族卻無能力為,所以西漢的一大社會癥結就是豪族的興起,至此一直影響到了唐宋之變。
王莽篡漢後所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很多行為舉措都是壓制豪族的影響力,希望透過干預朝廷能夠重新對國家進行控制,比如土地歸國有,鹽鐵由中央統一管理等,結果卻失敗了。
東漢劉秀看到了王莽的失敗,也知道不能直接與豪族進行正面對抗,在一定程度還必須有所依附,所以東漢建都選擇的是洛陽,當時的洛陽可是豪族的中心,張良之前說了,洛陽從軍事地理等要素都比不過長安,為什麼東漢建都選擇洛陽,而不是西漢的都城長安呢?想必劉秀正式因為這方面的考量確定的。
但是皇帝畢竟是皇帝,不可能一直看豪族臉色生活!皇帝怎麼才能找到力量對豪族進行制衡呢?從民間嗎?首先民間缺乏足夠有能力的人才,其次民間的人才基本被豪族壟斷。所謂人才,至少是受過一定教育,而在紙發明之前,民間教育的成本是非常高的,能夠受過教育基本都是世家大族,雖然東漢紙逐漸開始使用,但剛開始成本依舊不低,不是一般普通人能夠承受的。朝廷即使從民間選拔優秀人才,放眼望去都是世家大族的一干人等,皇帝面對現狀毫無辦法。
而皇帝畢竟要找一批既有受過教育,又能夠聽從自己的一群人,那麼這群人的權力與位置必須依附皇帝才行,那就宦官與外戚。至此宦官、外戚、豪族成了這樣的三角關係,而皇帝藉助宦官和外戚對豪族形成制衡,但是宦官和外戚本身存在競爭關係,所以在東漢中後期,一會兒宦官當政,一會兒外戚當政是常事,因為皇帝需要藉助他們給與對方進行打壓,其次由於前期宦官、外戚的勢力實在太大,小皇帝一時無法對他們進行威懾控制。
諸葛亮曾在“出師表”中說到:“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這裡的賢臣就是豪族人士,小人就是宦官一干人等。其實宦官、外戚都是皇帝對抗地方豪族的一個顆棋子而已,當宦官勢力過大,皇帝就借用外戚與豪族壓制,當豪族外戚勢力過大,皇帝就借用宦官壓制。
關於宦官和豪族的矛盾最為激烈的案例就是,三國戰亂時期,具有四世三公背景的袁紹,在聽說皇帝逃離皇宮之後,帶領大隊人馬直接把宮中宦官殺得一乾二淨。所以宦官、外戚專權前期都是皇帝的旨意,但是發展到一定程度過火了,大部分皇帝都是清楚該如何處理的,除非像電視劇中那種傻冒的皇帝!
-
13 # 順其自然1317
漢朝各個時期皇帝荒淫無度都早妖折,留下幼子接班,大臣服政是外人,只好皇后親政,皇后畢競是女人,就找孃家兄弟商量這樣就反覆權力被外戚所有。
-
14 # 魚羊讀史
所有外戚專權的產生都是權勢在作怪。外戚一開始是兩漢統治者的利刃,用來抑制功臣豪強集團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外戚勢力的進一步壯大,特別是到了東漢時,皇帝基本活不過三十歲,一票小孩子做皇帝的局面下,外戚的在政治和經濟領域已經成為了天下豪族的代表,豪門巨室以外戚為領導者,自然形成了外戚架空皇權的局面。
1、漢高祖劉邦
劉邦去世是時候,漢惠帝劉盈軟弱,呂后把持了朝政。為了更好的控制劉姓家族,呂后把一些姓呂的女子都嫁給了劉家的公子為妻,以便監視劉家人的一舉一動。不僅如此,呂后還重用呂家人,比如呂產、呂祿等人,把他們都封了王。劉家人感到非常的生氣,但是無可奈何,畢竟呂后是以殘暴出名的。呂后死了之後,這些姓呂的人就開始興風作浪,打算奪取劉家的江山,沒想到的是被劉襄知道了,於是就聯合了陳平、周勃等老臣,趁機誅殺了呂氏集團的所有人。
▲漢高祖劉邦 劇照
2、漢景帝劉恆
文帝繼位,大刀闊斧地整頓惠帝朝外戚干政導致的混亂局面並且儘量做到君主集權。他在對待感情的問題上冊立了竇漪房為皇后,卻不知這又是一場外戚干政的開始……
漢文帝劉恆深知外戚和皇權之間的利害關係,所以著力想要排除外戚的干擾。而竇皇后也確實做到了這一點,起碼在文帝活著的時候做個“賢內助”不幹政不攬權。而且,竇皇后很在意她的政治地位和影響,做事做得十分低調,不希望重蹈呂后覆轍。
但是等到文帝駕崩,皇太子劉啟繼位的時候情形就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了。劉啟繼位,也就是漢景帝。自然,景帝也得按照慣例晉封母親為皇太后的。而到了這個份上,竇太后也就沒必要再那麼低調了。
她也開始逐步培植自己的親信集團,因為景帝根本不可能有那個政治資本和她抗衡!
▲漢景帝劉恆
3、漢武帝劉徹
漢景帝時竇太后的孃家侄子竇嬰被封侯,王太后的弟弟田蚡憑藉軍功被封為武安侯。竇太后死後,漢武帝又封田蚡為丞相。後來漢武帝寵愛衛子夫。衛子夫的家人衛青、霍去病等官至大將軍,可以說衛家顯耀一時。他們都是被重用的外戚,他們後來怎麼樣了?先說竇嬰,在竇太后去世後,竇嬰開始失勢,新上任的外戚田蚡不斷打擊他,最後被武帝斬首。田蚡呢,病死後其子繼承了爵位僅僅四年後就被廢了爵位。衛子夫家所有的人因為巫蠱之禍被誅殺。這就是漢武帝時期所有外戚的下場。可以說沒有一個外戚能安享晚年。
▲漢武帝
為什麼漢武帝要先重用這些外戚,然後一個一個的殺掉呢?這也許也能解釋漢朝多次出現外戚專權。首先,即位之初,皇帝勢力不穩,需要親人的支援。
除了自己的親兄弟能夠支援自己的,就只能是皇后的孃家人。這些皇后的家人背靠著大樹好乘涼。皇后這邊為了穩定自己在後宮中的勢力,也需要孃家人的支援。當然,如果自己的孃家能夠建功立業就更好了。比如衛子夫和衛青,姐弟兩個貧民出身,衛子夫受寵,弟弟衛青抗擊匈奴,為大漢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有功勞了,自然也能提升自己的實力,衛青後來官至大司馬大將軍,霍去病為驃騎將軍。不久,衛子夫成了皇后,衛青娶了平陽公主。
從另一方面看,漢武帝牢牢的把這些外戚攥在手裡,他們就是武帝的一枚枚棋子。
看到外戚的勢力逐漸強大以後,漢武帝會設法去除掉他們。竇嬰的時候幫助漢武帝推行改革有功,但是武帝在竇太后死後逐漸疏遠了他。田蚡呢,雖然死了,但是僅僅四年時間就被漢武帝給剝奪了爵位。最慘的就是衛子夫家族了,因為一個莫須有的巫蠱之禍,全家幾代人全部被誅殺。從衛子夫家族被誅殺可以看出,當時衛青雖然官大,但是軍權還是牢牢的把握在武帝的手裡的。武帝對外戚產生的危害是非常清楚的,所以能夠在冊立劉弗陵為太子的時候,殺掉她的母親趙鉤弋,就是怕以後會發生向呂后那樣的外戚專權。
4、漢昭帝劉弗陵
漢武帝死後任命霍光為輔政大臣,又一個外戚產生了。漢昭帝劉弗陵娶了霍光的外孫女上官氏,霍光不僅是輔政大臣,又是外戚,更何況是兩個不滿十歲的小孩子,太好控制了。一段時間以來,整個朝政都是霍光說了算。劉弗陵死後,劉賀為皇帝。霍光怕劉賀當皇帝之後疏遠他們這些老臣,就聯合上官氏廢了這個27天的皇帝,然後立太子劉據的孫子劉詢為皇帝。霍光的勢力太大了,劉詢不想立霍光的女兒為皇后,他的夫人霍顯就把劉詢的皇后毒死了。劉詢當時的勢力不夠強大,只好答應立霍光的女兒為皇后。霍光活著的時候,家族權傾朝野,霍光一死,宣帝立馬動手借霍光兒子謀反一事,誅殺了霍家全族。霍光這個外戚的產生,其實和漢武帝的臨終囑託有關。霍光功高震主,可以隨意的廢立皇帝,這點讓宣帝很忌憚,動手除掉他其實就是遲早的事情。
▲漢昭帝劉弗陵 劇照
5、漢元帝劉奭
後來的一段時間,太后王政君因皇帝年幼掌握了朝政大權,也是大肆封賞自己的孃家人。小皇帝死後,繼續立小孩子當皇帝,牢牢的把朝政控制在自己手裡。王莽就在這個時候,不斷的製造為國分憂的假象,建立了新朝。王莽這個外戚的產生,主要是因為王政君。如果王政君在自己的兒子死後,能立一個賢明的已經成年的劉家公子來當皇帝,恐怕也不至於有那麼多的事情了。王莽雖然當了皇帝,也不能善終,後來死於亂軍之中。
-
15 # 柚子愛歷史
縱觀中國歷史,漢代無論是西漢還是東漢時期,外戚專權現象十分嚴重,給皇權造成了巨大威脅,嚴重的甚至改朝換代(王莽篡漢,建立新朝)。那麼,為什麼偏偏是漢代的外戚專權如此頻繁和嚴重呢?我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
01、兩漢時期,由於皇帝大多短壽早夭以致嗣君年幼,或者自身昏庸懦弱,使得“太后臨朝, 外戚輔政”成為常態化,從而為外戚專權提供了契機漢代皇帝大多沉迷享樂,荒淫無度,尚未成年已然子女成群,以致先天血氣不足,身體羸弱,短壽早夭。如漢明帝壽四十八,章帝壽三十三,和帝壽二十七,殤帝二歲,安帝壽三十二,順帝壽三十,衝帝三歲,質帝九歲,桓帝壽三十六,靈帝壽三十四等,基本上能活過40歲的漢朝皇帝就算是高壽了。
(漢朝皇帝大多短命,導致嗣君年幼)
皇帝不長命最直接的後果就是沒有留下子嗣,或者繼任的皇帝太過年幼無法主政。在這種皇權空窗期,一般都由皇帝的母親也就是太后來臨朝主政。太后是女流之輩,大多沒有從政經驗,所以必定要找一些可靠的幫手幫助自己處理政事。那麼,涉及到軍國大事,身家性命,還有比自己的家人更牢靠的人選嗎?於是,太后一人得道,一眾外戚雞犬升天。
然而,外戚一旦掌握實權,身居高位,他們就會想方設法的永葆富貴和權勢。如先帝去世後在挑選繼任者時故意立幼不立長,因為幼帝成年後太后就得歸政於帝,例如漢惠帝死後,呂氏外戚先立年幼的劉恭為少帝,稍大後又廢掉,改立年幼的常山王劉義為帝,由此,朝政大權始終掌握在呂氏外戚手中。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皇帝自身闇弱無能,或者因為先帝無子嗣自己是由外藩來入繼大統的,在朝中沒有根基,他們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不得不依賴太后和外戚,當然也不得不委政於他們。如西漢的哀帝、平帝,東漢的安帝、質帝、桓帝、靈帝等。
02、“漢承秦制”,秦時的太后專權和外戚輔政對於漢朝的政治生態影響很大事實上,太后專權、外戚輔政在秦朝時就有先例了,如著名的秦國宣太后(羋八子、羋月)專權 ,開啟了後宮主政的歷史:“昭王少, 宣太后自治,任魏冄為政。”(《史記·穰侯列傳》)而漢承秦制,漢朝的太后們有樣學樣,最終將太后專權和外戚輔政的體制發揚光大。
(羋八子的影視形象)
03、皇帝的重用為了鞏固封建集權,防止一方勢力過於膨脹,皇帝們要經常採取手段進行平衡。比起非親非故的臣子或者對自己皇位有威脅的宗室,皇帝當然更願意信任自己老婆的家人。
由於皇后、外戚與皇室特殊的關係,外戚的權力、利益甚至命運都與皇帝緊密地聯絡在一起。他們不但不會對皇權構成嚴重威脅,相反,為了保住既得利益,他們會不遺餘力的去維護和強化皇權。因此漢朝皇帝都非常垂青和倚重外戚,屢屢委以重任,這就在客觀上促進了外戚勢力的發展。
(衛青)
這一點不光是漢桓帝、漢靈帝等昏君如此,就連雄才大略的漢武帝都沒能免俗。漢武帝寵幸衛子夫,她的弟弟衛青,以及衛青的外甥霍去病都受到了武帝的重用,最終建功立業,名垂青史。
武帝是明君,他為了杜絕由於“主少母壯”造成的國家混亂、外戚專權,就宣佈“故諸為武帝生子者,無男女,其母無不譴死”(《史記》)為了防止女主、外戚干政,直接賜死孩他媽,夠狠。而桓、靈等昏懦之君沒有武帝那兩把刷子,只能放任外戚勢力坐大。
04、漢代外戚以裙帶關係封侯成為定製,這就為外戚最終形成勢力強大的政治、經濟集團,進而獨佔朝政大權,奠定了政治和權力基礎漢初呂后專權,她為了扶持自己的孃家勢力,無視漢朝原來的以功封爵制度,改以關係親疏作為封爵的標準,大肆封爵諸呂,以致呂家的人,非王即侯。呂氏外戚雖然最終被剷除,但是以裙帶關係封侯的慣例則被漢朝歷代皇帝所延用,到漢武帝時,外戚封侯已然合法化。
(呂后)
在漢朝,只要有人成為後宮嬪妃,那麼家裡人也就離封侯不遠了。但是外戚一旦封侯,政治地位和待遇的急劇提升反而刺激了他們的貪慾之心,他們開始妄圖獲得更大的權力和地位,於是一步步逐漸成長為具備強大政治、經濟實力的外戚集團,一旦皇權衰落,就會佔據朝政大權。
例如漢景帝的舅舅竇嬰被封為魏其侯,武帝的母舅田蚜封為武安侯,這些外戚都是在封侯以後逐步發展成為當時最有權勢的權貴,並先後執掌朝政大權。
結語:綜上而言之,漢朝之所以外戚專權的現象屢禁不止,層出不窮,主要是因為漢代皇帝大多年幼或闇弱無能,導致“太后臨朝, 外戚輔政”成為常態化,從而為外戚專權提供了可乘之機。另外,前朝的影響、皇帝的重用以及外戚封侯的合法化,都對外戚專權產生了重要影響。
-
16 # 國子監小祭酒
外戚指的是古代皇帝的母族和妻族相關成員,他們雖非皇族,卻與皇室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這是該群體得以專權的先然基礎。在我國封建社會時期,外戚專權的情況古來有之,最早可追溯到戰國時期秦昭王的母舅魏冉與宣太后的專政,至漢朝時,外戚專權的情況可以說是歷代王朝中最為嚴重的。自西漢初期的呂后專權始,到其後的霍光專權、王莽篡漢,歷代的外戚專權逐步累積,最終導致皇權不穩,成了西漢變成東漢的催發因素。東漢建立以後,由於歷任皇帝都是年幼繼位,皆是太后垂簾聽政,故而外戚專權的情況比西漢時期更為嚴重。總體說來,漢朝的外戚專權情況大致是:西漢之時,以外戚中的權臣專權為主;東漢之時,則以皇太后專權為主。
外戚專權幾乎貫穿了整個漢朝政治發展的始終,對漢朝歷代的政局影響十分巨大,多次的外戚專權更是成了漢朝區別於其他朝代的個性之一。為什麼漢朝外戚專權的情況這麼嚴重呢?在咱看來,漢朝外戚專權始於外戚參政,失控的外戚參政就演變成了頻繁的外戚專權,外戚專權的產生是統治者對“大一統”政局過度追求而產生的副作用。
一、專權的起因:皇帝追求權力集中,讓外戚參政壓制宗親與權臣
外戚直接依附於皇族,若是沒有皇帝的寵信與族中為後、掌握實權女子的支援根本無法參與政治,更不用說專權了。故而,皇帝寵信、太后臨朝聽政是外戚得以參政進而專權的基礎。在漢初宗親、權臣、外戚三足鼎立的朝堂格局下,皇帝為了壓制宗親與權臣而提拔重用沒有實權的外戚是外戚專權的起源。
(一)以外戚參政,削弱宗親勢力
西漢初年,為了鞏固劉氏江山,避免步秦朝二世而亡的後塵,漢高祖劉邦分封諸王,將劉氏子弟置於各個藩國之中,並立下“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的誓言,試圖把宗親血緣當成維護皇權統治的屏障。然而,事與願違,分封於各國的諸侯王隨著分封國經濟、軍事實力的發展開始變得不安分而圖謀皇權。譬如,諸侯王常常在自己的封地內採用天子儀仗,班固在《漢書》中說他們“出人稱警蹕 ,稱制擬於天子”,儼然把自己當成了皇帝,聽詔而不聽宣。至漢景帝時,更是發生了以吳王劉濞為首的吳楚七國之亂。一系列的諸侯王動亂使漢朝統治者認識到劉氏宗親已經無法成為維護皇權統一的屏障,甚至開始威脅皇權了,故而必須扶持新的政治勢力來壓制宗親,保持皇權的穩定,外戚成了他們選擇的物件。
在漢朝統治者看來,與宗親相比,外戚與皇族有著間接的血緣關係,這就使得他們無法與大臣結為一黨,這是可以信任的基礎。而且外戚集團並非劉氏,除了依附於皇權以外,他們也沒有像諸侯王一樣組建自己勢力的可能,是可以利用的最佳選擇。於是就有了漢高祖劉邦臨終前託孤呂后、漢武帝劉徹臨終前託孤霍光的情形。他們堅信,相對於各不安分的宗親王來說,外戚更值得委以重任,而有外戚擔當大任,各諸侯國的宗親自然無法插手中央,各自勢力只能受限於封地之內,這變相的削弱了宗親的勢力。
(二)以外戚參政,削弱權臣勢力
漢承秦制,自然也承襲了秦朝中央集權制度中的相關矛盾,皇權與相權的鬥爭就是漢初除宗親以外的另一個威脅皇權獨尊的因素。丞相為百官之首,有“掌丞天子 ,助理萬機 ”的權勢,歷代丞相皆有可能是結黨營私的權臣,嚴重威脅著皇權的統治,故而漢朝統治者又以讓外戚參政的方式限制權臣的勢力。
譬如漢武帝時,為了削弱相權,加強皇權,特意將丞相一分為三,變成大司馬、大司徒與大司空三公,由三個人分權執掌政事。為了防止三人合謀,在宗親不可靠的情況下,三公之中掌管軍事的大司馬都是由外戚擔任並直接聽命於皇帝。為了進一步削弱以相權為代表的權臣勢力,漢武帝還創立“中朝”制度。將朝廷分為“中朝”與“外朝”兩部分,中朝以大司馬為首,糾結一批直接聽命於皇帝的官員來處理頒發政令,這些人大多是外戚。而外朝則以不是外戚的普通官員為主,他們沒有參與中樞決策的權力,只能聽命於“中朝”執行皇帝的決策。東漢時,還設立尚書檯總領政事,也都是由外戚擔職。外戚依附皇族,受皇權轄制的程度比外臣要大的多,以外戚擔任重要官職確實加強了漢朝統治者對朝堂的直接控制,達到了他們削弱權臣勢力的初衷。
小結:
西漢成立之初,在吸取秦亡教訓的基礎上,漢朝統治者同時貫徹了三公九卿制與郡國並行制,在地方上分封諸侯王,在中央大封列候,試圖形成以皇權為中心,眾星拱月的政治格局來維護統治。然而“外有諸王,內有列侯”的格局一經形成便處於失控狀態,反而大大削弱了皇權的實力,為了扭轉局面,統治者選擇了以外戚參政的方式來加強皇權,最終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這就使得皇權對外戚更加信賴,給此後的外戚專權創造了機會,漢朝外戚專權的多次出現實是從外戚參政開始的。
二、專權的形成:皇帝對外戚的過度專寵與過度依賴造成外戚權力失控
外戚參政是皇帝壓制宗親與權臣的需要,在漢朝基本政治制度不變的前提下,宗親與權臣一直都存在,皇帝對外戚的需要也就一直存在,不是所有的漢朝皇帝都能像漢武帝一樣牢牢控制外戚,在整個漢朝統治階段,皇帝多次失去對外戚參政的限制能力,故而外戚專權也多次出現。
(一)皇帝專寵導致外戚權力膨脹,進而專權
起初的外戚是皇帝維護統治的工具,是統治者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還帶有不至於威脅皇權的血緣關係,自然得到皇帝的超於旁人的專寵。
譬如漢武帝為杜絕外戚專權、避免第二個竇太后出現而逼死了漢昭帝的母親,但他卻對託孤大臣霍光卻報以毫無保留的信任。臨終之時囑咐漢昭帝:“政事壹決大將軍光 ”,年僅8歲的漢昭帝自然事事以霍光為重,由此造成了漢朝自呂后以後第二次最大的外戚專權,霍光權力大到可以廢立天子,昌邑王劉賀就是由他立,又由他廢的。漢成帝優柔寡斷,事事聽任於自己的母舅王鳳,王鳳由此專權多年,卸任後還將自己的職位傳給了王莽,讓王莽接著專權,西漢由此被篡。
外戚於鞏固皇權有功,所以得到皇帝專寵,皇帝的過度專寵與過分信任致使他們給了外戚過高的權力和極大的勢力,權力的膨脹使外戚得以專政,而外戚之中又自發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專權傳承系統,這就使得漢朝外戚專權成為常態,次數頻發。
(二)皇帝對母系勢力過度依賴導致外戚專權
對外戚依賴多見於幼年皇帝,漢朝統治時期,皇帝年幼繼位的情況實在太多,漢武帝7歲繼位,漢昭帝8歲繼位,而東漢時期大多數的皇帝都是幼年繼位,最小的只是幾個月的的嬰兒。這些幼兒皇帝自然什麼都不懂,繼位之初需要大人輔佐,他們最依賴的大人當然就是先帝的託孤大臣和自己的母后了。霍光就是外戚中託孤大臣的代表,而母后所代表的則是太后垂簾聽政制度下形成的母系外戚集團。
漢朝最早的母系外戚專權就是呂后專權,呂后在漢少帝十六歲繼位時開始垂簾聽政,她的專權給後世漢朝所有的太后都起到了榜樣作用,第一個效仿她的就是竇漪房竇太后。到東漢時期,由於歷任皇帝年紀都很小,太后垂簾聽政已成常態,史學家趙翼總結東漢朝局時說:
“東漢多女主臨朝 ,不得不用其父兄子弟以寄腹心,於是權勢太盛 。”(趙 翼 《廿二 史札記校正》)
太后臨朝聽政,卻又久居深宮,多有不便,自然要以自己的叔伯兄弟為親信,幫助行事,由此形成了一個以太后為中心的母系外戚集團,而年幼的皇帝對這些和母親關係深厚的長輩們有著極度的親密與信賴。譬如篡漢的王莽(太后是王莽姑母)曾向漢哀帝請辭,但漢哀帝卻告訴他:“大司馬即不起,朕不敢聽政”。母系外戚專權由於幼年皇帝帶有懼怕的依賴而愈發加深。
自呂后而起的母系外戚專權在漢朝歷代小皇帝的依賴加持下愈發不可收拾,至東漢時期,太后聽政已經成為另一條外戚專權的途徑,聽政的太后擁有廢立天子的權力,當皇帝先於太后去世後,太后會接著擁立另一個年幼的劉氏子弟為皇帝,繼續垂簾聽政。東漢梁太后先後擁立四位小皇帝,成為垂簾四朝的太后,而其兄梁冀以此專權二十餘年,一度毒殺逐漸長大、有爭權意識的皇帝,再立幼主。皇帝的過度依賴使母系外戚專權制度化,進而導致漢朝外戚專權頻發。
三、結語:有漢朝特色的外戚專權
縱觀史策,沒有一個朝代像漢朝一樣有如此頻繁的外戚專權,也沒有一個朝代的外戚像漢朝的外戚一樣有如此大的權力。外戚專權的頻繁化、系統化乃至制度化是漢朝外戚專權的獨有特色。
漢朝外戚專權除了皇權以外還有很多其他原因,比如幼主初立,統治不穩時,需要外戚的專權來震懾宗親與權臣維護社會安定又或外戚勢大皇權衰微等,但無論什麼原因,漢朝外戚專權的產生都是以皇權為中心,都是為了維護“大一統”的政局。由於兼顧國家大局的帝王心術、平衡之道並非每代漢朝統治者都能把控,漢朝外戚失控而專權是遲早的事,這也給了後世朝代很多防止外戚專權的啟發。
漢朝外戚專權以皇權為中心,始於皇權,成於皇權也終於皇權。
-
17 # 韓之豫史話
自古以來,人們對於不屬於自己親近的人,都是持有一種戒備感的,所以,哪怕在現在,我們也可以常常看到任人唯親的現象。
而漢朝離古代的氏族社會其實並不遠,受著宗法觀念思想的引導,當時,人們的心裡,基本上都是先有宗族,再有國家。而漢皇室自然也是如此,那麼按理說,漢朝皇帝應該首先信任自己的宗室然後才能是外戚,但是漢朝初年,宗室勢力掀起的七王之亂令繼位的皇帝不敢再輕易把權力分給宗室,這時候,相對薄弱、根基淺陋的外戚政權就逐漸走上了朝堂。
西漢之外戚專權,自呂后之下,則是漢成帝的外家王氏最為著名,王家先後有四個人成為丞相,勢力慢慢興起。本來漢哀帝繼承皇位後,已經奪去了王氏的大部分權力,但他也慣性的任用了自己外家丁氏和他祖母傅氏的人做事,到了漢哀帝去世,此時成帝的母親王氏居然還健在,作為皇宮裡資格最老的存在,漢平帝年幼,於是她就從自己的家族裡招用了一個人才,此人,名叫王莽。
西漢已有如此教訓,光武帝中興後,大以為後世的東漢子孫會有所戒備,可誰知,權力的中心居然還擠進來一個宦官勢力。為了與宦官相互制衡,外戚又逐漸回到了朝堂上。
漢章帝皇后竇氏沒有孩子,就收養了一個貴人梁氏的兒子,立為漢和帝。竇氏的哥哥竇憲成為大將軍,插手政事,揮霍專權。漢和帝長大後忍不了,就跟自己一起長大的陪侍宦官鄭眾合謀刺殺了竇憲,自此宦官與外戚不兩立。
接著到了漢安帝時,有鄧太后,閆皇后的家族勢力,漢順帝時,有外戚後父梁商以及他的兒子梁冀,到了漢質帝時候,梁冀已經被天下人稱之為“跋扈將軍”了,但是無奈沒有辦法剷除,反而被梁冀殺掉,外戚竟然能夠主宰皇室的生死,漢朝也是沒誰了。漢桓帝繼位,和宦官一起發力,才推翻了年老的梁冀的勢力。
梁冀殺質帝。
外戚宦官,更迭把持朝政,漢室自然是裡滅亡不遠了。
-
18 # 碼字先鋒
漢武帝之前外戚專權有過徵兆,呂后專權,但漢朝真正的外戚專權是從漢武帝時開始的,武帝每成一次親,就要重用親家人。衛青,霍去病,李廣利,霍光。但武帝時天威在,外戚也都誠惶誠恐,不敢造次,功勞也都挺大,可武帝一死,外戚作亂的情況就越來越嚴重。霍光廢立皇帝,王莽作亂,光武中興仍然沒能解決好外戚問題,明章和帝時外戚還能作點貢獻,往後外戚也就一代不如一代了,後漢又走上了前漢滅亡的老路。有漢一代,外戚真正作大正是從武帝起開始的,武帝好像特別信任外戚,與外戚特別親?他的親家也正好是能人輩出,但後來的外戚作亂說明武帝對外戚專權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正是他對外戚的專寵才造成了後世外戚專權成風,擁兵自大,造成了誰被皇帝寵愛,孃家人就理所應當封高官作大元帥統領兵權的慣性思維。
-
19 # 食堂開講
第一:官僚制度、人才選拔機制還不完善。
第二,權力過於集中。
第三,漢朝尤其是東漢,皇帝年齡幼小,不能理政,皇權就由皇帝最親近的後宮外戚或太監所掌握。
-
20 # 布衣聊歷史
外戚是指皇帝的母族和妻族,在漢朝多次出現外戚身居高位專權的現象。像霍光和王莽甚至可以廢立皇帝或篡漢自立。
漢朝外戚專權的原因有二。一是,皇帝的信任。一些皇帝認為,外戚因與皇族有聯姻的關係,能更加忠於皇帝和朝廷。
西漢武帝時期,北擊匈奴的名將衛青就是外戚,是武帝第二任皇后衛子夫的弟弟。衛青也確為平定邊疆立下不世之功。
第二種情況是,即位皇帝年幼。這樣,皇帝不能親自理政,皇帝最親近的人就是母親,而皇太后身為女子,也只能依靠父兄。
外戚常會壓迫年幼的皇帝,當皇帝長大成人後,又常依靠宦官來向外戚奪回權力,從而又寵信宦官。外戚和宦官的交替專權,常會造成朝政的腐敗和社會的動盪。
回覆列表
因為漢朝統治者仁義,不限制自己妃子的親戚。
而外戚專權說白了就是和皇帝唱戲,外戚一個唱黑臉,皇帝唱白臉。
但是當皇帝年幼,無法主持大局的時候,外戚自然會篡權。
像王莽代漢,東漢三國等等,都是因為帝王太幼小導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