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鐵血金戈
-
2 # 汐於子
推恩令對於帝王來說,是百利無一害;對於諸侯來說,是有很大弊端的。
推恩令其實說白了就類似於我們現在來說的分家產,原本在推恩令沒有釋出之前,一家人當中只有嫡長子才有資格去繼承家業,而其餘的兒子就只能幹看著,什麼也得不到,而推恩令的作用就是在法律上規定了不只是嫡長子才能享有繼承權,其餘諸子也能享有繼承家產的權力。
我們知道一塊土地分給一個人那還是一塊完整的土地,即使幾代傳下去那還是一塊完整的,但是推恩令的分法,那就是分一次小一些,幾代之後那就只剩下零碎了。
推恩令是漢武帝為了鞏固中央集權而頒佈的一項重要政令。這項政令要求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自己的子弟。後來根據這項政令,諸侯國被越分越小,漢武帝再趁機削弱其勢力。
這就造成了諸侯國越分越小,中央集權加強的影響。
-
3 # 華夏有傳奇
推恩令是漢武帝為了鞏固中央集權而頒佈的一項重要政令。這項政令要求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自己的子弟。後來根據這項政令,諸侯國被越分越小,漢武帝再趁機削弱其勢力。漢武帝兵不血刃,卻將強大的諸侯國四分五裂、越分越小,最後大國不過十多個城池,小侯只有十餘里。後來,漢武帝劉徹借酎金奪爵,直接廢除了一百多個小諸侯國,而此時已經沒有一個強大的諸侯國可以和中央叫板了,只憑借一個計策就解決了國家最大隱患。
在漢高祖開國最初的時候,他的統治方式就是實施分封同姓王,可是結果卻導致王國勢力日益增加,並且嚴重的威脅了中央集權,從而爆發了“七國之亂”。戰亂爆發以後,他們立即採取了賈誼“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但是問題並沒有得到完全解決 。到了武帝初年,還是有許多地方威脅著皇權的神聖地位,為了削弱諸侯國日益增長的勢力,主父偃便綜合前人的失敗,建議漢武帝劉徹頒佈“推恩令”,那麼具體的推恩令的目的是什麼呢?
總的來說,推恩令的目的分為兩種一種是直接目的,另一種是根本目的。直接目的就是削弱諸侯王國的勢力。根本目的是加強中央集權,維護皇帝權威,鞏固統一。
“推恩令”它不僅是思想變革也是政治變革的明確標誌。它表明了漢武帝劉徹採納了儒家的思想治國,並且取得了成功,並且他也完成了分封制進一步的向郡縣制的過渡。
推恩令的作用
推恩令是漢朝漢武帝劉徹推行的一個重要法令,推恩令的作用就在於減少各個侯王的封地,並且削弱各個諸侯王的勢力。
其實西漢自文﹑景兩代開始﹐封建皇帝就一直面臨著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如何遏制和減弱日益增長的的其他諸侯王的勢力。 武帝初年﹐有一些規模比較大的國家仍然有很多的池城,甚至有千里地方﹐他們阻眾抗命﹐極大的威脅了中央集權的進一步鞏固。漢朝初期﹐侯王的王位只能由嫡子繼承﹐庶出的兒子和孫子沒有繼承的資格。
所以﹐前127年,主父偃提出了新的建議在向帝王的上書中,主父偃以為,如果侯王的孩子沒有自己的封地,仁孝之道就得不到弘揚。所以他就建議諸侯分別將自己的孩子封為列侯。這樣一來﹐表面上是施德惠﹐其實真正的目的是瓜分他們的土地以達到削弱諸侯王勢力的目的。這個建議不僅符合劉徹鞏固專制主中央集權的﹐也巧妙的避開了各個諸侯反抗的可能。於是這個建議立即被採納,同年春正月﹐推恩令正式推出執行。
推恩令的作用在於不僅使漢武帝劉徹進一步鞏固了自己的中央集權制度,也從另一方面巧妙的減弱了各地諸侯的封地和勢力,他們沒有足夠的能力,自然他們也就不會有和中央集權對抗的膽量和想法。推恩令的作用還在於使國家得到安定,百姓免受戰亂之苦。
推恩令的影響
漢朝時期,諸侯的勢力與日聚增。文帝,景帝都對這一現象採取了不同的措施。漢武帝時期,諸侯的勢力開始威脅到皇權。在公元前127年,由主父偃上書漢武帝,提倡國家在郡縣制的基礎上實施推恩令。推恩令表面上是對各個諸侯的好意,然而,實際上是為了削弱和瓜分各個諸侯的勢力。那麼,推恩令的影響到底有哪些呢?
關於推恩令的影響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首先,實行推恩令最大的影響就是加強了中央集權,對皇帝的統治起了重要的作用。還有就是,推恩令讓諸侯將自己的土地分給自己的所有兒子,而並不是以前只讓長子繼承。這對整個諸侯的影響非常大,讓那些諸侯手中的勢力得以瓜分,而且越來越少,這樣以便於國家的統治,並且這個做法也讓諸侯不敢違背國家的意願。
其次,推恩令對人民的影響也非常大,原因是諸侯手中的勢力被瓜分,他們手中的勢力根本就不能和國家相抵抗,以便於國家對諸侯的統一管理,從而,諸侯就不敢在封地胡作非為,百姓也能過上安穩的生活。因而,漢武帝實施的推恩令,對整個國家,從中央到諸侯再到百姓,都有不同程度的益處。故而,漢武帝還是非常明智的,他主要運用儒家的思想來管理整個國家,並且聽從主父偃的意見,實行了推恩令,讓漢朝的國力整整上漲了不止一個層次。因此,推恩令的實行對漢朝的影響相對來說還是非常大的。
推恩令的意義
推恩令的實施,是由主父偃上書漢武帝,最終由漢武帝決策以後,而在整個國家實施的。那麼,推恩令的意義究竟有哪些呢?
首先,根據史書的記載來看,在漢武帝繼位之前,漢文帝和漢景帝都針對諸侯與日聚增的勢力,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反而引起了許多動亂,並且,由於當時的國家都不是很強大,所以對待諸侯所採用的手段還不能太決絕。故而,在漢武帝時期,漢武帝在漢景帝的基礎上,對管理諸侯而採用了推恩令。推恩令其實就是將諸侯手中的土地,權利分配自己的所有兒子,而不是像以前那樣把所有的土地,權利僅僅傳給自己的嫡子。這樣一來,諸侯手中的權利越來越少,可以讓國家很好的管理,從而加強了中央集權,使漢武帝更好的掌管國家。
其次漢朝推恩令從根本上解決了國家發展的問題,諸侯王所擁有的田地也逐漸變少了,自然他們的勢力也會有所減弱。漢朝漢武帝頒佈的這個推恩令是一個很明智的選擇,因為這樣就避免了那些諸侯王對皇帝所做措施的不滿,從表面上使得諸侯王覺得是皇帝在對他們施加恩惠,實際上是有利於中央權利的集中。
推恩令的意義還在於諸侯手中的勢力被瓜分,他們手中的勢力根本就不能和國家相抵抗,以便於國家對諸侯的統一管理,從而,諸侯就不敢在封地胡作非為,百姓也能過上安穩的生活。因而,漢武帝實施的推恩令,對整個國家,從中央到諸侯再到百姓,都有不同程度的益處。
推恩令對於西漢王朝的重大作用和意義就在於極大的增強帝國的勢力,使帝國的內部逐漸趨於平穩,為後面的全面漢匈戰爭創造了極好的條件,以及提供了充足的兵員,錢糧。可以說如果沒有推恩令的實行,漢帝國是根本沒有辦法能夠和匈奴真真正正的打上一場的,也是沒有條件將匈奴驅逐到漠北之地,漢帝國必將持續的受到匈奴的騷擾損害,卻因為國內的束縛,不能全力解決匈奴。所以說推恩令其實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漢帝國走向巔峰,以及極大的延續了漢帝國的國運以及存續。
-
4 # 軒軒猿劍
推恩令相對於景帝時的削藩,更體現了帝王心術和國家戰略。
有利的地方為:
1、便於中央控制。名為施恩,實為讓各藩王家族內部因利益分割而各起猜忌,從而不抱團,便於中央政府控制。
2、各個擊破。透過推恩,實現化整為零,各個擊破的目的。本來數個大王國,現在透過推恩裂變為數十個小王國,各有各的利益和算盤,一盤散沙。就想英國對付德國的辦法,讓德意志失敗的最好辦法就是把德國分裂為幾十個小王國,歷史上卻也發生過,直到鐵血宰相匹斯麥。
3、為下一步收拾打前站。推恩的終極目的是取消諸侯國,實現中央集權一統,維護皇權。
不利之處為:
1、增加了中央管理難度。管理的幅度加大,需要派遣更多的官員到各諸侯國監督,不但不方便監督諸侯國,而且本身實施監督的人一多,也不變管理
2、容易形成尾大不掉之勢。分解為數十個小國,極端情況也會出現合眾之變,聯合起來反抗。
3、增加中央財政負擔。推恩給原有諸侯國的子孫,勢必增加爵位、官位以及相應待遇,增加了朝廷的支出,有可能拖垮中央財政。
-
5 # 撥雲散霧
推恩令應該說是在削藩鬥爭中一次非常成功的陽謀,主父偃在這一點上為漢朝作出了重大貢獻。
先說推恩令的利:
1.推恩令透過規定諸侯王的眾多非嫡長子也享有繼承權,透過諸侯國內部的矛盾來分化瓦解諸侯王勢力,借力打力,避免了中央朝廷跟諸侯的直接衝突;
2.以施恩為名,以中央的權威背書,掌握大義名分。
3.時間越長,推恩令效果越顯著。
再談談此策的弊端:
1.實施此策需要有一個大前提,那就是中央對地方有相當的實力優勢,經過漢景帝“七國之亂”後,諸侯王勢力已經被大大削弱了,這才有了推恩令實施的實力基礎;
2.推恩令短期內很難有明顯成效,至少需要一代諸侯王去世後才能看到實際效果;
3.後世的門閥勢力正是因為堅持了嫡長子繼承製,才漸漸有了根深蒂固的勢力,很難說說門閥勢力沒有從推恩令中吸取教訓,門閥制度也成為了歷史進步的一個很大阻礙。
-
6 # BS頻道
推恩令的內容:規定各諸侯在死後將其土地分給子孫,繼承其的頭銜;時間就是漢武帝時期開始實 施的,後來延續了下來;其目的就是瓜分地方諸侯的實力,因為其一個人的土地就得分給那麼多子 孫,而且子孫死後也一樣這樣做,到時土地越分越少,他們也就沒什麼利益和權利所謀,雖然有著個 世襲的頭銜,但作用不大。意義就是鞏固的西漢的統治,
推恩令的好處:首先皇帝採取了比較和平穩定辦法消弱地方諸侯王的勢力,而且比較容易被各個 諸侯王接受。從而避免了再次發生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各地方諸侯王既能夠保持他們的地位 不變,又能夠讓子孫後代都享受到貴族的待遇,所以對漢武帝和各諸侯王都是一種穩妥的誒辦法 。使各諸侯王國的土地越分越小,勢力越來越小。雖然說是一家子的,但是這些小的諸侯想要聯 合起來造反的可能性不大,畢竟諸侯越多,大多數諸侯想要的而並不是皇位,他們僅僅要的就是 貴族的封爵,以及子孫後代永享富貴。既然皇帝頒佈推恩令,這些都能夠給他們,他們又何必跟 著個別野心勃勃的諸侯王冒險造反,得不償失。即使是個別諸侯王要造反,大多數諸侯王是不會 跟他們造反的。這可以從漢景帝七國之亂得以證實,七國之亂是由於漢景帝採用晁錯的削藩政策 ,觸動了諸侯們的利益,他們不得不跟從吳王劉濞造反。
推恩令的弊端:直接導致皇室宗族的力量被削弱,為後期外戚專權、宦官干涉政治埋下了隱患; 以為它只解決其他本宗皇族對中央集權皇帝的威脅,但是為外戚和宦官專權干政鋪平了路,創造 了有利條件。
-
7 # 一場竹笛
簡單說下,
推恩令是由之前的嫡長子繼承製變為每個人都可以分散繼承的制度
1推恩令控制了諸侯們的權利,使諸侯的權利分散,讓諸侯的其他的兒子也有資格繼承,這樣的長久以往,諸侯的權利就分散了,就像一塊餅分成了幾塊,越分越小,這樣諸侯自己家族內部一直在鬥,剛剛滿足了諸侯實力的下降,王權就相對集中
2推恩令也是有消極的,如果在這個過程中王權的實力是最低的,不能走效的管理下面的諸侯,強大的諸侯也可能謀反,這樣在關鍵時候,那些衷心於王權的諸侯們,沒有足夠的實力在挽救王朝。導致王朝覆滅
-
8 # 丹飛朝陽
要想了解漢武帝的推恩令的影響,那麼我們先了解它是如何產生的。
一、推恩令產生的時間背景
西漢時期,諸侯王勢大,封地遼闊、實力雄厚,經常不聽朝廷號令,讓皇帝寢食難安,漢景帝削藩(硬來),釀成七王之亂,武力平叛後國家元氣大傷。
漢景帝的兒子漢武帝繼承皇位後,漢武帝為了鞏固中央集權而頒佈的一項重要政令,它就是推恩令,這項政令要求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自己的子弟。後來根據這項政令,諸侯國被越分越小,漢武帝再趁機削弱其勢力。成功的將諸侯王的威脅給徹底消滅。
二、推恩令的具體內容。
以前,每一個諸侯王,都有很多孩子,但是隻有一個能獲得繼承權,其他的只能碌碌一生,沒有財產,也沒有身份地位。
於是,皇帝降恩於這些沒有繼承權的次子、庶子,給他們分封土地,不管諸侯王有幾個孩子,都能有封地和稱號,美其名曰推恩令。
此令一出,天下歡呼,因為有繼承權的嫡長子畢竟是極少數,絕大部分次子和庶子,本來只能當一個有名無實的主子,如今也能拿到一大片封地和一個XX候的名頭,自己當家做主,豈不是大好事一件。
苦日子終於熬到頭了,皇上聖明。
三、推恩令的執行力度
推恩令的厲害之處,就在於它是個陽謀,推恩令一旦頒佈,諸侯王不管心裡怎麼想的,只能執行。
諸侯王不傻,他們知道推恩令代表了什麼,這是皇帝要把自己慢刀割鈍肉,要分裂自己的實力,如果自己真這麼幹了,以後就是任人宰割,面對皇權毫無抵抗能力。
其中就有淮南王和衡山王對推恩令就持消極抵制態度,拒絕推恩,密謀造反。
造反之事剛開頭,就被人舉報到了京城,結果二王畏罪自殺。
誰舉報的呢?
淮南王劉安的庶子劉不害的兒子劉建,淮南王的親孫子舉報的。
按祖規,淮南王的封地都應該傳承給其嫡子劉遷,庶子劉不害得不到尺寸之地,也沒有封號。
至於劉不害的兒子劉建,地位也就比奴僕強一點,連管家都要巴結。
劉建盼推恩令盼的眼睛都冒綠光了,結果老爺子拒絕推恩,硬要把家產都給嫡長子劉遷,還要冒著滿門抄斬的風險去造反。
憑什麼啊,造反成功了,劉安當皇帝,劉遷當太子,劉不害和劉建啥都不是,造反失敗了,全家一起砍頭。
這風險和收益明顯不對等嘛,還不如直接舉報給皇上立功呢。
於是,淮南王和衡山王都掛了,被自己親孫子給舉報的。
四、推恩令的意義
執行推恩令,諸侯王要被分裂,不執行推恩令,諸侯王要被內亂。
如果想讓後代安穩,最好的辦法,就是老老實實執行推恩令。
朝廷一紙“推恩令”,諸侯王的威脅消弭於無形,各路王爺的小兒子們還對皇帝感恩戴德,心甘情願的充當內應幫朝廷實施推恩令,簡直是古往今來妙到毫巔的神政策。
漢武帝有個親兄弟叫劉勝,受封中山靖王。此人荒淫好色,臨死前生了120多個兒子。其中有個兒子叫劉貞,按照推恩令,受封陸城亭侯,分了一小塊土地。
然後就一直推。。。劉貞(陸城亭侯)→劉祿(漳侯)→劉戀(沂水侯)→劉英(欽陽侯)→劉建(安國侯)→劉哀華(廣陵侯)→劉憲(繆水侯)→劉舒(祈邑侯)→劉誼(祈陽侯)→劉必(原澤侯)→劉不疑(豐靈侯)→劉惠(濟川侯)→劉雄到劉雄這裡,已經無地可推了,也沒有什麼封號了,混的連小地主都不如。劉雄生了個兒子叫劉弘,劉弘又生了個兒子,叫。。。劉備!!!
實力龐大到可以曾經可以威脅皇權的中山靖王,被推恩了幾代之後,他的後代已經窮到只能上街賣草鞋為生了!!!
另外我們拿現在的社會來舉個例子。
我們假設現在的首富,把所有的錢都買了房子,總共買了10萬套,再假設國家不收稅,可以長久傳承。
每年光房租就可以收幾十億,可怕不可怕,富可敵國,令人仰望的絕世豪族。再假設首富每一代生10個子女,全部平分財產,那每一代的財富就變成了:
第二代:每人一萬套
第三代:每人1000套
第四代:每人100套
第五代:每人10套
第六代:每人1套
第七代:每人0.1套
第八代:每人0.01套
親、差不多了,該上街賣早點了,不賣早點會餓死的。
可以說推恩令可以使中央集權更加鞏固、讓諸侯王的威脅消弭於無形、還可以縮短貧富差距,讓社會更加的安穩和平。
-
9 # 雲卷雲書
我們馬哲的信徒都喜歡用辯證的思維看待歷史,但是有的問題基於歷史的現實卻不能辯證思考!因為,它是解決那一時刻歷史的現實問題的最有效的方式,我們從歷史的長河中深深感知到它的偉大!漢武帝的推恩令就是其中的一個!
-
10 # 龍眠山上
推恩令是漢武帝時期推行的旨在減少諸侯國的封地及諸侯王勢力範圍的一項重要政令。具體做法是,諸侯王把封地由過去傳給嫡長子,改為分給自己的子弟。根據這項政令,諸侯國變得越來越小且分散,中央集權卻不斷加強。
漢武帝為什麼要頒佈這樣的一道政令?
說來既簡單又複雜。簡單,是漢武帝擔心諸侯王的權力過大,威脅和動搖中央集權和漢武帝本身的帝位。複雜,得從漢高祖劉邦說起。漢高祖開國初期,在統治方式上,實施分封同姓王,以確保劉家天下的錯誤決策。結果王國勢力大增,不僅面積大,而且擁有自己的軍隊,嚴重威脅著中央集權。在漢文帝時期,也曾對藩王採取過措施,但是都沒有根本地解決問題,而在漢景帝時期,皇帝更是直接就想把藩王手裡的權力調出來,這也就是後來說的削藩,而這樣明顯是行不通的,為此皇帝和藩王之間甚至發生過一場戰爭,這就是後世所稱的“七國之亂”。漢武帝接手大漢王朝時,國力不斷向上發展,但是在對待怎樣削弱諸侯勢力的問題上,卻依舊沒有能夠拿出一個有效的辦法來。一籌莫展之際,大臣王父偃上書,提出推恩令的設想,被漢武帝採納,並被正式頒佈。推恩令吸取了景帝時期的削藩令引起七國之亂的教訓,規定諸侯王除了讓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餘的庶子在原封國內封侯,新封侯國不再受王國管轄,直接由各郡來管理,地位相當於縣。
實施推恩令,漢武帝可謂一箭雙鵰。不動一兵一卒,就將諸侯王的權力分解,中央集權得以加強,還落得個賞賜的好名聲,可謂高明。
但是,推恩令的推行既有利,也有弊。漢朝的中央集權加強了,但是劉漢的勢力卻消弱了。推恩令延續到後來,特別是漢朝後期,群雄紛起和外戚擅權,漢朝的中央集權失去了屬於自己的根本護衛力量,岌岌可危,加上其他因素,直致滅亡。
-
11 # 徐州房產資訊
漢武帝的推恩令可以被稱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陽謀。
明顯具有削弱諸侯目的之“推恩令”在實施時,阻力卻並不大。究其原因:
一,推恩令照顧了大多數沒有繼承權的非嫡長子的利益,能夠獲得他們的擁戴。
二,推恩令並沒有剝奪繼承人的爵位,這在繼承人看來,自己的蛋糕只是小了,並沒有被奪走。
三,在世的藩王看來,推恩令只是變動了即得利益的分配方式,對於即得利益而言,並沒有減少。
四,繼承人的“一”變“多”,也將朝廷和地方間的矛盾,成功的轉換成了各諸侯自己的家庭矛盾,朝廷成功“借勢”。
推恩令實施後,諸侯王國的地盤越分越小,即使諸侯王沒有子孫的也要分好,有了子孫後再去封國,直到分完為止,這樣以來諸侯王再也無力抗拒中央了。
比如劉備這一脈,他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漢景帝第十八代玄孫,到了劉備的爺爺那一輩還是繼承侯爵,但是到了劉備的爹這一輩就沒有了,到了劉備這一輩更慘,他爹死後,劉備只能靠編織草鞋為生了,當然了到了東漢末年處於亂世,劉備靠著劉皇叔的名頭,招攬了不少人才。
但是推恩令雖好,但是卻同樣有一個弊端,那就是把劉姓諸侯王的勢力越封越小,越封越弱,這樣確實解決了諸侯王割據尾大不掉的弊端,可是當國家處於動亂的時候,劉姓諸侯都到了哪裡去了,比如王莽篡位時,沒有一個劉姓諸侯站起來的,褪了毛的鳳凰不如雞,劉姓諸侯再也折騰不了。
-
12 # 肥肥大狗熊
推恩令的作用
推恩令是漢朝漢武帝劉徹推行的一個重要法令,推恩令的作用就在於減少各個侯王的封地,並且削弱各個諸侯王的勢力。
其實西漢自文﹑景兩代開始﹐封建皇帝就一直面臨著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如何遏制和減弱日益增長的的其他諸侯王的勢力。 武帝初年﹐有一些規模比較大的國家仍然有很多的池城,甚至有千里地方﹐他們阻眾抗命﹐極大的威脅了中央集權的進一步鞏固。漢朝初期﹐侯王的王位只能由嫡子繼承﹐庶出的兒子和孫子沒有繼承的資格
-
13 # 西門吹灰2020
推恩令是漢武帝一系列改革措施中的一項。透過讓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的措施,逐漸削弱諸侯王的勢力,進而鞏固中央集權。
漢朝歷經三代,到了武帝劉徹即位,已經有了一定的實力,國家富庶,國庫充盈,一切都在按照祖宗的規制運轉。如果劉徹是一位甘於保守的君主,他可以坐守成規當個貴族眼中的好皇帝。但他恰恰不是那樣的人。經過文景之治,大漢朝仍然面臨兩個問題:1、內憂:中央權力有限,諸王和貴族擁有很大的權力。2、外患:匈奴不斷侵擾邊境,燒殺搶掠。景帝在位時,曾對匈奴的騷擾不勝其煩而決定用兵,只是受牽制於蠢蠢欲動的諸侯王,尤其是吳王劉濞。後來在晁錯攘外必先安內的建議下,只得沿用和親的綏靖政策穩住匈奴。對內推行削蕃令以加強中央集權。
漢武帝即位後,七國叛亂已經平定。但諸侯王依然有著很大的權利。為了徹底掃清障礙,騰出手來對付匈奴。漢武帝採用主父偃的建議,推行推恩令。
推恩令相較於削蕃策更加柔和,更加有針對性。得罪一小部分人的同時為更多人帶來了恩惠。
講明白了漢武帝釋出推恩令的時代大背景,那麼,推恩令的利與弊就一目瞭然了。
利:推恩令從根本上改變了漢初分封造成的諸侯王逐漸做大,國家權力越來越分散的不利局面。徹底消除了王朝內部不安定的隱患,避免了王朝從內部土崩瓦解的風險。為漢武帝騰出手來擴大疆域,收拾匈奴奠定了堅實基礎。
弊:凡是改革必有利弊,必定會觸動一部分人的利益。推恩令觸動的是劉姓諸侯王的嫡子們的利益,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會動盪,但總體局面可控。
-
14 # 邢者拾光
推恩令的目的分為兩種一種是直接目的,另一種是根本目的。直接目的就是削弱諸侯王國的勢力。根本目的是加強中央集權,維護皇帝權威,鞏固統一。
“推恩令”它不僅是思想變革也是政治變革的明確標誌。它表明了漢武帝劉徹採納了儒家的思想治國,並且取得了成功,並且他也完成了分封制進一步的向郡縣制的過渡。推恩令是漢朝漢武帝劉徹推行的一個重要法令,推恩令的作用就在於減少各個侯王的封地,並且削弱各個諸侯王的勢力。
其實西漢自文﹑景兩代開始﹐封建皇帝就一直面臨著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如何遏制和減弱日益增長的的其他諸侯王的勢力。 武帝初年﹐有一些規模比較大的國家仍然有很多的池城,甚至有千里地方﹐他們阻眾抗命﹐極大的威脅了中央集權的進一步鞏固。漢朝初期﹐侯王的王位只能由嫡子繼承﹐庶出的兒子和孫子沒有繼承的資格。
所以﹐前127年,主父偃提出了新的建議在向帝王的上書中,主父偃以為,如果侯王的孩子沒有自己的封地,仁孝之道就得不到弘揚。所以他就建議諸侯分別將自己的孩子封為列侯。這樣一來﹐表面上是施德惠﹐其實真正的目的是瓜分他們的土地以達到削弱諸侯王勢力的目的。這個建議不僅符合劉徹鞏固專制主中央集權的﹐也巧妙的避開了各個諸侯反抗的可能。於是這個建議立即被採納,同年春正月﹐推恩令正式推出執行。
推恩令的作用在於不僅使漢武帝劉徹進一步鞏固了自己的中央集權制度,也從另一方面巧妙的減弱了各地諸侯的封地和勢力,他們沒有足夠的能力,自然他們也就不會有和中央集權對抗的膽量和想法。推恩令的作用還在於使國家得到安定,百姓免受戰亂之苦。
-
15 # 玩逸
推恩令是漢武帝為了鞏固中央集權而頒佈的一項重要政令。
利端: 漢武帝兵不血刃,卻將強大的諸侯國四分五裂、越分越小,最後大國不過十多個城池,小侯只有十餘里。後來,漢武帝劉徹借酎金奪爵,直接廢除了一百多個小諸侯國,而此時已經沒有一個強大的諸侯國可以和中央叫板了,只憑借一個計策就解決了國家最大隱患。
弊端:劉姓諸侯王的勢力越封越小,越封越弱,這樣確實解決了諸侯王割據尾大不掉的弊端,可是當國家處於動亂的時候,劉姓諸侯都到了哪裡去了,比如王莽篡位時,沒有一個劉姓諸侯站起來的,褪了毛的鳳凰不如雞,劉姓諸侯再也折騰不了。
-
16 # 平頂山好男兒
推恩令應該說是在削藩鬥爭中一次非常成功的陽謀,主父偃在這一點上為漢朝作出了重大貢獻。
利:
1.推恩令透過規定諸侯王的眾多非嫡長子也享有繼承權,透過諸侯國內部的矛盾來分化瓦解諸侯王勢力,借力打力,避免了中央朝廷跟諸侯的直接衝突;
2.以施恩為名,以中央的權威背書,掌握大義名分。
3.時間越長,推恩令效果越顯著。
弊:
1.實施此策需要有一個大前提,那就是中央對地方有相當的實力優勢,經過漢景帝“七國之亂”後,諸侯王勢力已經被大大削弱了,這才有了推恩令實施的實力基礎;
2.推恩令短期內很難有明顯成效,至少需要一代諸侯王去世後才能看到實際效果;
3.後世的門閥勢力正是因為堅持了嫡長子繼承製,才漸漸有了根深蒂固的勢力,很難說說門閥勢力沒有從推恩令中吸取教訓,門閥制度也成為了歷史進步的一個很大阻礙。
-
17 # 文史漫談
漢朝建立以後,劉邦重新啟用了分封制,將功臣與宗室裂土封王。分封出去的諸侯,經過文、景二帝,到了漢武帝的時代,已經尾大不掉,嚴重威脅中央政權的安全,所以漢武帝想要展開臂膀幹事,首先第一步就是解決這些諸侯國。
其實在武帝的父親景帝時,景帝就用過晁錯的計削吳、楚兩國,晁錯削藩的計是什麼樣的呢?就是要皇帝抓住諸侯王們違法亂紀的事,以此為由頭削藩,今天減去這個諸侯幾個縣,明天沒掉那個諸侯一個郡。
這樣搞了幾下,諸侯們馬上知道中央要幹啥了,吳王劉濞率先挑起“清君側”的大旗造反,緊接著楚、趙、膠西、膠東、甾(zī)川、濟南等七個諸侯王發動叛亂,漢初七國之亂爆發。
雖然七國之亂很快被平定了,但是景帝的削藩政策也不敢再執行下去了,這個爭議被擱置,留給時間來解決。
到了武帝時代,漢武帝接過了削藩的大旗。
當時的武帝,熬過了太皇太后,要一展宏圖,諸侯王們已經是橫亙在他眼前最後的一道難關。自己父親失敗的削藩政策提醒著他,不能用老方式削藩了,必須想個新的辦法。
漢武帝手下有很多能人,主父偃就是其中之一,他給武帝出了個法子——推恩令!
據據《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裡面的記載:
“主父偃說上曰:‘古者諸侯不過百里,強弱之形易制。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以逆京師。今以法割削之,則逆節萌起,前日晁錯是也。今諸侯子弟或十數,而適嗣代立,餘雖骨肉,無尺寸之地封,則仁孝之道不宣。願陛下令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願,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於是上從其計。
主父偃對漢武帝說:“古時候(主要指周朝)諸侯的土地不過百里,天子很容易挾制他們。現在的諸侯們擁有土地上千裡,城池數十座。平時他們驕奢淫逸,一言不合就造反叛亂。用法度削弱他們吧,就一起造反,晁錯就是前車之鑑。
現在諸侯王們的孩子都有幾十個,雖然都是侯王們的骨肉,絕大部分卻一寸封地都得不到,這實在不符合仁孝之道啊!希望陛下能夠下令諸侯推恩子弟,也給他們封地,屆時每個人都得償所願,陛下您施仁政,實質上卻是分化諸侯,不削藩卻讓他們衰弱。武帝很快採取了這個計謀。
以前諸侯王們雖然有幾十個孩子,但只有嫡長子能夠得到封地和封號,其他的只能碌碌一生,沒有財產,也沒有身份地位。
於是,皇帝降恩於這些沒有繼承權的次子、庶子,給他們分封土地,不管諸侯王有幾個孩子,都能有封地和稱號,美其名曰推恩令。
在推恩令下,較大的幾個諸侯國,齊國一分為七,趙國一分為六,梁國一分為五,淮南國一分為三,最大的諸侯國也不過十餘城。而小一點的侯國像長沙國、燕國、代國已經名存實亡了。
推恩令不費一兵一卒,使諸侯國消弭於無形,起到了非常精妙的效果。
雖然推恩令加強了中央統治,但是也產生了一些弊端:在中央集權制度尚不完善的情況下,當皇帝勢弱出現第三方大勢力時,無人可輔佐皇帝。
推恩令實施後,諸侯王國的地盤越分越小,即使諸侯王沒有子孫的也要分好,有了子孫後再去封國,直到分完為止,這樣以來諸侯王再也無力抗拒中央了。
比如劉備這一脈,他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漢景帝第十八代玄孫,到了劉備的爺爺那一輩還是繼承侯爵,但是到了劉備的爹這一輩就沒有了,到了劉備這一輩更慘,他爹死後,劉備只能靠編織草鞋為生了,當然了到了東漢末年處於亂世,劉備靠著劉皇叔的名頭,招攬了不少人才。
但是推恩令雖好,但是卻同樣有一個弊端,那就是把劉姓諸侯王的勢力越封越小,越封越弱,這樣確實解決了諸侯王割據尾大不掉的弊端,可是當國家處於動亂的時候,劉姓諸侯都到了哪裡去了,比如王莽篡位時,沒有一個劉姓諸侯站起來的,褪了毛的鳳凰不如雞,劉姓諸侯再也折騰不了。
-
18 # 規範使用者喲
推恩令對於帝王來說,是百利無一害;對於諸侯來說,是有很大弊端的。
推恩令其實說白了就類似於我們現在來說的分家產,原本在推恩令沒有釋出之前,一家人當中只有嫡長子才有資格去繼承家業,而其餘的兒子就只能幹看著,什麼也得不到,而推恩令的作用就是在法律上規定了不只是嫡長子才能享有繼承權,其餘諸子也能享有繼承家產的權力。
我們知道一塊土地分給一個人那還是一塊完整的土地,即使幾代傳下去那還是一塊完整的,但是推恩令的分法,那就是分一次小一些,幾代之後那就只剩下零碎了。
推恩令是漢武帝為了鞏固中央集權而頒佈的一項重要政令。這項政令要求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自己的子弟。後來根據這項政令,諸侯國被越分越小,漢武帝再趁機削弱其勢力。
這就造成了諸侯國越分越小,中央集權加強的影響。
擴充套件資料:
相關法令
元鼎五年(前112年),武帝為祭宗廟,要列侯獻酎(zhòu宙)金助祭。他又以所獻酎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為藉口,廢列侯一百零六人。此後,還以種種罪名廢掉一些侯國。
就在這時,淮南王劉安和衡山王劉賜又招結賓客,暗造兵器,陰謀反叛。元狩元年(前122年),武帝下令逮捕了二王,二王皆自殺,列侯和大小官吏、賓客因牽連被殺的數萬人,二國廢為郡。
武帝又制定《附益之法》,不許諸侯王招結賓客,限制諸侯王的活動,“諸侯惟得衣食稅租,不與政事。”《漢書 諸侯王表》曰:"設附益之法"注引張晏曰:"律鄭氏說,封諸侯過限曰附益。或曰阿媚王侯,有重法也。"
《漢書 高五王傳 燕靈王劉建傳》曰:"自吳楚誅後,稍奪諸侯權,左官附益阿黨之法設。"注引顏師古曰:"皆新制律令之條也。左官,解在《諸侯王表》。
附益,言欲增益諸侯王也。"《後漢書 光武帝紀下》注引李賢:"武帝時有淮南、衡山之謀,作左官之律,設附益之法。";"阿曲附益王侯者,將有重法。"
根據以上三條,我們可以大致概括出漢武帝頒佈的附益法的大致內容:嚴禁官僚為諸侯王聚斂財富;嚴禁官僚與諸侯王勾結,為諸侯王謀取利益。總之,附益法的頒佈是為了孤立諸侯王,使其在財政上無法聚斂,在政治上無法組成自己的小集團。
-
19 # 一零先聲
漢武帝的推恩令,是用一張A4紙就解決了地方封國勢力,加強了中央集權,相當高明,典型的陽謀。在漢武帝之前,西漢經過六十多年的休養生息、無為而治,輕徭薄賦等具體措施,實現了經濟的恢復,國力強盛,為漢武帝的有為奠定了堅實基礎。其實為了削弱地方封國勢力,文帝、景帝也努力過,但主要運用的是軍事手段,有效果但是與推恩令的效果相比,就差遠了;推恩令是用行政手段來解決封國勢力,漢武帝一個檔案下去,下面地方封國爭著去落實這個檔案,準確的說是地方封國王的那些非嫡長子催著地方封國王落實這個推恩令,一般而言一個地方封國王至少都有幾個非嫡長子,嫡長子分封的肯定多一點,但根據推恩令非嫡長子也必須要分封的,這樣,一代一代封下去,地方封國都裂變成了很多小封國了,也失去了不聽中央的實力。這樣,漢武帝中央政府僅用一張A4紙就削弱了地方封國勢力,而且地方落實比較到位。高明!
-
20 # 風雨中傳說
推恩令是漢武帝為了鞏固中央集權而頒佈的一項重要政令。這項政令要求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自己的子弟。後來根據這項政令,諸侯國被越分越小,漢武帝再趁機削弱其勢力。漢武帝兵不血刃,卻將強大的諸侯國四分五裂、越分越小,最後大國不過十多個城池,小侯只有十餘里。後來,漢武帝劉徹借酎金奪爵,直接廢除了一百多個小諸侯國,而此時已經沒有一個強大的諸侯國可以和中央叫板了,只憑借一個計策就解決了國家最大隱患。
在漢高祖開國最初的時候,他的統治方式就是實施分封同姓王,可是結果卻導致王國勢力日益增加,並且嚴重的威脅了中央集權,從而爆發了“七國之亂”。戰亂爆發以後,他們立即採取了賈誼“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但是問題並沒有得到完全解決 。到了武帝初年,還是有許多地方威脅著皇權的神聖地位,為了削弱諸侯國日益增長的勢力,主父偃便綜合前人的失敗,建議漢武帝劉徹頒佈“推恩令”,那麼具體的推恩令的目的是什麼呢?
總的來說,推恩令的目的分為兩種一種是直接目的,另一種是根本目的。直接目的就是削弱諸侯王國的勢力。根本目的是加強中央集權,維護皇帝權威,鞏固統一。
“推恩令”它不僅是思想變革也是政治變革的明確標誌。它表明了漢武帝劉徹採納了儒家的思想治國,並且取得了成功,並且他也完成了分封制進一步的向郡縣制的過渡。
回覆列表
推恩令是漢武帝為了鞏固中央集權而頒佈的一項重要政令。這項政令要求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自己的子弟。後來根據這項政令,諸侯國被越分越小,漢武帝再趁機削弱其勢力。漢武帝兵不血刃,卻將強大的諸侯國、越分越小,最後大國不過十多個城池,小侯只有十餘里。後來,漢武帝借酎金奪爵,直接廢除了一百多個小諸侯國,而此時已經沒有一個強大的諸侯國可以和中央叫板了,只憑借一個計策就解決了國家最大隱患。
在漢高祖開國最初的時候,他的統治方式就是實施分封同姓王,可是結果卻導致王國勢力日益增加,並且嚴重的威脅了中央集權,從而爆發了“”。戰亂爆發以後,他們立即採取了“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但是問題並沒有得到完全解決 。到了武帝初年,還是有許多地方威脅著皇權的神聖地位,為了削弱諸侯國日益增長的勢力,主父偃便綜合前人的失敗,建議漢武帝劉徹頒佈“推恩令”。
總的來說,推恩令的目的分為兩種一種是直接目的,另一種是根本目的。直接目的就是削弱諸侯王國的勢力。根本目的是加強中央集權,維護權威,鞏固統一。
“推恩令”它不僅是思想變革也是政治變革的明確標誌。它表明了漢武帝劉徹採納了儒家的思想治國,並且取得了成功,並且他也完成了分封制進一步的向郡縣制的過渡。
漢朝推恩令從根本上解決了國家發展的問題,諸侯王所擁有的田地也逐漸變少了,自然他們的勢力也會有所減弱。漢朝漢武帝頒佈的這個推恩令是一個很明智的選擇,因為這樣就避免了那些諸侯王對皇帝所做措施的不滿,從表面上使得諸侯王覺得是皇帝在對他們施加恩惠,實際上是有利於中央權利的集中。
推恩令的意義還在於諸侯手中的勢力被瓜分,他們手中的勢力根本就不能和國家相抵抗,以便於國家對諸侯的統一管理,從而,諸侯就不敢在封地胡作非為,百姓也能過上安穩的生活。因而,漢武帝實施的推恩令,對整個國家,從中央到諸侯再到百姓,都有不同程度的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