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6
回覆列表
  • 21 # 成長沒錯

    首先他採取了比較和平穩定辦法消弱諸侯王的勢力,而且比較容易被各個諸侯王接受。從而避免了再次發生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各諸侯王既能夠保持他們的地位不變,又能夠讓子孫後代都享受的貴族待遇,這樣使各諸侯王國的土地越分越小,勢力越來越小。雖然是一家子的,但是這些小的諸侯想要聯合起來造反的可能性不大,畢竟諸侯越多,大多數諸侯想要的而並不是皇位,他們僅僅要的就是貴族的封爵,以及子孫後代永享富貴。既然皇帝頒佈推恩令,這些都能夠給他們,他們又何必跟著個別野心勃勃的諸侯王冒險造反,得不償失。即使是個別諸侯王要造反,大多數諸侯王是不會跟他們造反的。

    其次漢武帝的推恩令極大的加強了中央集權

  • 22 # 堯堯得垚垚

    推恩令對於帝王來說,是百利無一害;對於諸侯來說,是有很大弊端的。推恩令其實說白了就類似於我們現在來說的分家產,原本在推恩令沒有釋出之前,一家人當中只有嫡長子才有資格去繼承家業,而其餘的兒子就只能幹看著,什麼也得不到,而推恩令的作用就是在法律上規定了不只是嫡長子才能享有繼承權,其餘諸子也能享有繼承家產的權力。我們知道一塊土地分給一個人那還是一塊完整的土地,即使幾代傳下去那還是一塊完整的,但是推恩令的分法,那就是分一次小一些,幾代之後那就只剩下零碎了。推恩令是漢武帝為了鞏固中央集權而頒佈的一項重要政令。這項政令要求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自己的子弟。後來根據這項政令,諸侯國被越分越小,漢武帝再趁機削弱其勢力。這就造成了諸侯國越分越小,中央集權加強的影響。擴充套件資料:

    相關法令

    元鼎五年(前112年),武帝為祭宗廟,要列侯獻酎(zhòu宙)金助祭。他又以所獻酎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為藉口,廢列侯一百零六人。此後,還以種種罪名廢掉一些侯國。就在這時,淮南王劉安和衡山王劉賜又招結賓客,暗造兵器,陰謀反叛。元狩元年(前122年),武帝下令逮捕了二王,二王皆自殺,列侯和大小官吏、賓客因牽連被殺的數萬人,二國廢為郡。武帝又制定《附益之法》,不許諸侯王招結賓客,限制諸侯王的活動,“諸侯惟得衣食稅租,不與政事。《漢書諸侯王表》曰:"設附益之法"注引張晏曰:"律鄭氏說,封諸侯過限曰附益。或曰阿媚王侯,有重法也。《漢書 高五王傳 燕靈王劉建傳》曰:"自吳楚誅後,稍奪諸侯權,左官附益阿黨之法設。注引顏師古曰:"皆新制律令之條也。左官,解在《諸侯王表》。附益,言欲增益諸侯王也。《後漢書 光武帝紀下》注引李賢:"武帝時有淮南、衡山之謀,作左官之律,設附益之法。阿曲附益王侯者,將有重法。根據以上三條,我們可以大致概括出漢武帝頒佈的附益法的大致內容:嚴禁官僚為諸侯王聚斂財富;嚴禁官僚與諸侯王勾結,為諸侯王謀取利益。總之,附益法的頒佈是為了孤立諸侯王,使其在財政上無法聚斂,在政治上無法組成自己的小集團。

  • 23 # 慕慕說歷史

    要想了解“推恩令”的利與弊,首先得知道什麼是“推恩令”?它的作用是什麼?它的產生背景是什麼?

    眾所周知,漢武帝劉徹,是一個名垂千古的皇帝,他在位時期,對天下乃至後世的貢獻都可謂是不小的,而“推恩令”正是他實現抱負的一大利器。

    什麼是推恩令?

    “推恩令”就是漢武帝劉徹為了鞏固中央集中權而頒佈的重要政令。

    推恩令的主要內容是要求各諸侯將自己的封地分給自己的兒子們,無論長幼、嫡庶。

    要知道,在古代,嫡長子才是諸侯的繼承者,他擁有諸侯的一切,其他兒子都沒有繼承資格,而推恩令正是諸侯允許其他兒子有繼承的資格。

    推恩令規定,諸侯王除了王位是嫡長子繼承外,其餘的兒子可以在嫡長子繼位後在原封地被封侯,並得到一部分土地。

    這個政令對於嫡長子之外的其他兒子來說是一個恩惠,冥冥之中為漢武帝博得了諸侯其他兒子的好感和支援。

    為什麼要實施“推恩令”?

    那漢武帝為什麼要執行“推恩令”呢?換句話說“推恩令”產生的背景是什麼呢?

    我們都知道,在漢高祖劉邦開國時期,他的統治方式就是簡單、粗暴的實施分封王制,論功行賞,分封土地與王位。

    就是這樣的方式,這樣的結果,導致了諸侯勢力逐漸增大,中央集中權遭到威脅,並爆發了史上著名的“七國之亂”。

    雖然在當時,賈誼提出了“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方法,緩解了燃眉之急,但諸侯權利大的實質問題並沒有得到完全解決,這對中央的威脅始終像一把刀懸在頭上,稍有出錯,後果難想。

    漢武帝繼位後,為了解決這一難題,主父偃上書帝王,諸侯勢力雖減,但餘勢亦大,輕則驕奢淫亂,重則起兵造反,這是對帝王的挑釁與蔑視,藉此機會,漢武帝頒佈了推恩令:

    “春,正月,帝詔曰: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條上,朕且臨定期號名。”

    就這樣,推恩令得到實施,諸侯勢力逐漸削弱,中央集中權的地位威脅降低。

    “推恩令”的好處

    推恩令一旦開始實施,諸侯王兒子眾多,本來由一個人來繼承的東西分了好幾個人,那勢力必定越來越小,這樣一樣,對中央的威脅也就減少了,中央集中權得到了鞏固和加深。

    拿今天的蛋糕來打比喻的話,一個蛋糕一個人吃肯定很多,還有剩下的;但如果一個蛋糕十個人來分,每個人得到的就很少,本來是蛋糕的唯一繼承人只得了一小塊蛋糕,肯定吃也吃不飽,威脅也就不大了。

    而且漢武帝還可以找各種理由和機會,剝奪諸侯王的爵位和權利收回部分諸侯國土地。

    當然,也許有人會質疑,那諸侯生一個孩子就好了啊?

    可是我們好好分析一下,在古代,諸侯王的女人肯定不會只有一個啊,總有幾個會生出孩子吧?就算諸侯王只生一個孩子,古代的醫療水平又不發達,只有一個孩子還容易絕嗣,一旦沒有孩子,中央不就可以正大光明的接收封地了嗎?因此,諸侯在不樂意也只能接受。

    沒錯,推恩令在當時來說的確是一個可行且算得上是極好的辦法,既削弱了諸侯權利,又鞏固了中央勢力,但再好的方法,總會有弊端的,那麼推恩令的弊端是什麼呢?

    “推恩令”的弊端

    是的,推恩令的確加強了中央集中權,抑制了地方權利的勢大憂心,但它卻有一個致命的缺點。

    推恩令歸根結底是解決了皇室子弟對中央集中權的威脅,換句話說就是解決了家事而已,但它卻忽略了“外戚專政”這一致命問題。

    在那個時代,中央政權制度並不完善,一旦皇帝勢弱,第三方勢力龐大時,無人能輔助皇帝,那麼,“外戚”會成為一個朝代的致命之處。

    這就是推恩令的弊端,它加強了皇權,削弱了地方權利,一旦皇帝權利薄弱,外家勢力強大,朝代的變更是必然的了。

    外戚專政在西漢是一直存在的現象,漢武帝時期,太后幾乎一手遮天,推恩令更是加大了太后黨的勢力,而朝堂之上,以無可對抗的任選了。

    以現今的角度來觀看,我覺得西漢式微與皇室勢力薄弱有莫大的關鍵,而皇室子弟勢力薄弱跟推恩令也有著莫大的關鍵。

    推恩令確實是漢武帝削藩的最佳選擇,是極大的好處,但它也跟的西漢衰弱有著莫大的聯絡。

  • 24 # 清山雅舍

    前言

    漢武帝的推恩令實在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中央集權政策,對於待宰的諸侯王而言,實乃陽謀之術,幾乎無解。說白了,這就是一種坑死諸侯王,諸侯王還必須入坑的套路,是漢武帝時期治政的驚豔一筆。

    推恩令簡析

    要討論推恩令的利弊,我們首先來看一下何為推恩令。推恩令,顧名思義,推行皇帝恩德的命令。那麼皇帝是誰?漢武帝劉徹。推行什麼樣的恩德?使諸侯王的非嫡長子們也能分得自家爵位的紅利。下面具體梳理一下推恩令產生的歷史背景:

    說在漢初啊,劉邦建立漢朝,然後為了江山永固,大封劉氏諸王鎮守各地,然後在位十二年,去世了。人走了不要緊,留下一個大毒瘤——劉姓諸侯王們。歷史已經證明了,你分封諸侯王不要緊,各朝代其實都有王爵的存在,但是必須有所限制,不能讓諸侯王軍事內政一把抓,儼然是當地的土皇帝一般。如明朝,像養豬一般地養朱姓諸王,效果斐然,但是仍出了個寧王朱宸濠暴動搞事情,何況是漢朝這樣的放養呢?

    所以,自劉邦之後,這諸侯王、外戚、功臣集團就並列成為了漢初朝廷的三大內部隱患。之後的漢惠帝劉盈是個軟弱的人,其實是他的母親大名鼎鼎的呂后掌握朝政,呂后那會兒只顧著加強呂氏,打壓功臣集團,暫時還顧不上諸侯王們。之後的兩任少帝劉恭、劉弘就不必說了,都是傀儡,最後還都被殺了,所以也解決不了什麼事。

    直到漢文帝劉恆繼位,終於這位內斂而又有手腕的皇帝,初步穩住了漢朝日趨混亂的局勢,在呂氏外戚已被剪除的情況下,開始把目光投向了各地的諸侯王。漢文帝其實才是漢朝削藩的奠基者,不管是之後的漢景帝還是漢武帝,都是沾了漢文帝的光。漢文帝在削藩上採納的是賈誼的建議,那叫一個潤物細無聲。都是藉助各種正當理由,在諸侯王死後,以恩賜的名義,將封地分給幾個兒子,比如齊國分成了六塊,趙國分成了兩塊,淮南國分成了三塊。絕對不能明著頒佈法令說是要削藩,那樣諸侯王一定會聯合起來反抗。

    到了漢景帝和晁錯的組合,這兩人有些粗暴了,當然也有時局惡化的關係。漢景帝直接下令削藩,果不其然,七國之亂走起。好在周亞夫給力,幫助漢景帝平定了七國之亂,否則漢景帝這波操作就垮了。但是再多聯想一下,好在漢文帝已經把三大強國給肢解了,否則齊國、趙國、淮南國還完整的情況下,再來一個周亞夫恐怕都懸了。

    在之後,就是到了漢武帝時代,這諸侯王問題依然還得解決,於是主父偃拿出了他的《推恩令》。其實,雖說推恩令是對諸侯王的非嫡子的一種恩德,但是傻子都看得出來這就是削藩的陽謀。可問題是,這個時候,經過了漢文帝、漢景帝兩代的打壓,諸侯王勢力已經大不如前了。這時讓他們反抗朝廷,有些力不從心,只能我先享受,後人們對不住了,你們可能會要飯了。果然,後來如劉備這樣的落魄皇族比比皆是。

    一番梳理,推恩令的利弊也就一目瞭然了。優點是幫助朝廷達到了削藩的目的,並且是一勞永逸之策;而缺點就是依然有些粗暴,打擊面大,若是朝廷掌控力基礎稍弱,都容易陰溝翻船。

    結語

    可以肯定推恩令幫助漢朝有效地打壓了諸侯王勢力,去除了內部的一大隱患,對於諸侯王而言,要想保住實力,要麼生一子,要麼造反,當然依當時的形式,都沒有條件做到。所以說,推恩令的確算是無解的陽謀。

  • 25 # 小白說華史

    漢武帝是中國古代社會一位具有雄才大略,成就傑出的帝王。他的一生頒佈了許多影響深遠的法令,對漢代的政治走向以及之後歷史發展都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其中推恩令是漢武帝統治初期最為重要的一項法令。

    推恩令頒佈於漢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根據司馬遷《史記·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序》中的記載:

    "諸侯王或欲推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條上,朕且臨定其名號。"

    可見推恩令的主要內容是允許諸侯王將王國封地劃分給除嫡長子以外的兒孫,但新王國的封號必須由朝廷授予,表面上看,這項舉措是廣施德惠,實際上卻是削弱地方諸侯權力,鞏固中央集權的措施。

    漢武帝實行推恩令的原因

    西漢的進一步發展需要更大程度的中央集權,漢武帝時期社會矛盾不斷顯露出來,不論是抵禦外敵還是推行新政來化解矛盾都需要一個更強大的中央。自漢高祖實行郡國並行制以來,諸侯的勢力一直都很強大。“漢初全國共計54 郡,中央直轄者不過15 郡,諸侯王國就佔近40 郡;漢初越1300 餘萬人,王國編戶180 萬,人口850餘萬。”

    此外,漢景帝在位時期,還出現了七國之亂的情況。這些都表明,漢朝要想實現政治的高度集權,就要採取必要的措施來分散地方的割據力量。不得不說,漢朝掀起推恩令狂潮的引火線就是七國的暴亂。

    七國之亂後,景帝免除了諸侯王的行政權和官吏任免權,削減了王國官吏,規定諸侯王不再治民,只能衣食租稅。諸侯王強大難治的局面大為改變,因而進一步加強了統一,鞏固了中央集權。雖然如此,藩王諸侯還是擁有廣袤的土地和多數人口,甚至擁有自己的軍隊。這嚴重地威脅到中央集權。因此,施行推恩令,削弱各諸侯權力,使得中央集權穩定。

    推恩令的內容以及推恩令的施行

    漢武帝為鞏固皇權,“強幹弱枝”,繼續削弱以諸侯王為代表的地方割據勢力,於是便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議,頒佈推恩令,進一步分割王國的封地。位居中大夫的主父偃在政治上提出了一系列的加強中央集權的主張,他的主張都是以加強中央的力量,分散地方的力量為特點,這一特點在他提出的推恩令中表現得尤其明顯。也正是因為如此,主父偃成為了當時有名的諫客,成為了其他官員爭相效仿的物件。

    根據《史記》記載:

    “(主父偃)古者諸侯不過百里, 強弱之形易制。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幹裡,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以逆京師。今以法割削之,則逆節萌起,前日晃錯是也。今諸侯子弟或十數,而適嗣代立,餘雖骨肉,無尺寸之地封,則仁孝之道不宣。願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願,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 於是上從其計” 。

    “推恩令”是一條兩全其美、非常適時的好建議,既能使皇帝削弱諸侯權勢,又避免了“硬碰硬”的風險,巧妙地使諸侯樂於接受,亦可使皇帝籠絡人心。“推恩令”使得許多諸侯大國被分割成一個個由郡來管轄的小侯國,這自然削弱了有權有勢的各國諸侯。

    “推恩令”頒佈後,以劉安、劉賜為首的大諸侯相互勾結,準備造反,但都被漢武帝粉碎了。與此同時,主父偃又及時建議並參與制定了“附益法”和“阿黨法”,專門打擊與諸侯勾結的逆黨分子,保證了“推恩令”的實施。

    主父偃將各地豪強集結在長安東北的茂陵,既可“內實京師”,又可“外銷奸猾”。武帝下令推行,有效地分散和瓦解了地方豪強勢力,將惡霸豪強控制在中央政權的直接掌握之中,大大促進了社會治安形勢的好轉。

    主父偃在協助武帝發動的這場鬥爭中,根據形勢發展的要求和不同階段鬥爭的需要,抓住漢武帝決策焦點,連續提出三條針對性、操作性都很強的決策建議,保證了“推恩令”得以全面、徹底、有效的實施,從而取得了重大的勝利。

    推恩令的好處

    “ 推恩令” 所解決了文景兩世長期沒有解決了的大問題——漢初同姓王分封制帶來的弊端,各同姓王亦蠢蠢欲動,不服中央統治。

    另外,隨著推恩令的施行,西漢的各諸侯國越分越小,中央集權逐步加強。

    推恩令的確是個好東西,它徹底緩解了西漢當時諸侯王的勢力過大的問題,而且推恩令讓諸侯王不能反對,因為推恩令表面上是對諸侯王的整個家族是有好處的,如果哪個諸侯王反對,估計諸侯王家族內部就先打成一團了。不得不說,推恩令實在是解決西漢各諸侯的一劑良藥。

    除此之外,“ 推恩令” 還奠定了後來幾乎整個中國封建社會的體制基礎。中國封建社會後來的多數時期,如東漢、西晉、隋、唐、元、明、清等都是統一的,只有少數時期,如三國、六朝、五代等處於分裂狀態,而統一的各朝代除晉外,政治上實行的都是郡縣制,分裂時期的多數地區政體亦以郡縣制為主。郡縣制的發明權雖是韓非、李斯、秦始皇等,但作為一種穩定的政治體制,卻是從漢武帝開始才鞏固下來的。

    “推恩令”是漢武帝時期思想變革與政治變革統一的標誌。它表明:漢武帝不僅正式採用了儒家思想治國,而且取得了成功,從而完成了漢代分封制向郡縣制的過渡。推恩令的弊端

    但是凡事都有兩面性,推恩令也有它的弊端,寫《漢書》的班固對推恩令的評價是:推恩令徹底的削弱了漢室子孫的勢力,導致在漢朝出現變故的時候,沒有哪一個諸侯王有能力來和反叛勢力作鬥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王莽篡權的時候,各諸侯國毫無能力與之對抗。這確實是推恩令的缺點。因為它分化的太過嚴重了,在關鍵時候,都沒有保駕護航的能力了。

    另外,推恩令破壞了傳統的“嫡長子制”。“嫡長子制”是整個皇權社會的基礎性法令。由於有這個“嫡長子制”,因此,雖然皇帝及王公貴族會有非常多的生產,但是,爵位及土地,只可能由一人繼承,就是由嫡長子繼承。

    而推恩令,使得“嫡長子制”不再神聖。連漢武帝自己,在選擇繼承人的問題上,最終也不是實行的“嫡長子制”。於是便引起了皇位繼承的不斷爭鬥,這一直延續到漢朝末年,後來經歷了三國和兩晉後,“嫡長子制”的權威,已經完全破壞,大家都靠力量來決定皇位了。誰的力量大,誰就有繼承權。由此,中國進入了數百年的亂世時期。

    總結

    主父偃總結歷史教訓,又結合賈誼“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歷史經驗,而向漢武帝提出“推恩”削藩的建議,對諸侯子弟進行分封,表面上是對諸侯的恩惠,實際上達到“實分其國”,削弱諸侯的目的。皇帝可以宣稱,慷慨大方地賞賜這些爵位,在這種情況下,各位諸侯的兄弟和子女獲得獨立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不僅能夠獲得一定封地,還能夠在自己的封地上掌握一定的行政權力。因為冊封的領土都位於各個郡縣的重要位置,所以方便了中央的監督、治理和控制。

    總的來說,推恩令是利大於弊,在當時來說,是一種有效的政令,對當時社會的發展是具有促進作用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醫師承應該瞭解哪些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