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21 # 紀錄片展播區

    魏延是劉備手下的大將,深受劉備的器重。當年劉備入川的時候,只帶了兩員大將,一個是黃忠,一個是魏延。在劉備奪取漢中的時候,想任命一位漢中太守。當時大將都認為應該是張飛擔任漢中太守,張飛也自以為是自己。可是,劉備一宣佈任命的是魏延,讓全軍都很驚訝。劉備在任命魏延的儀式上問魏延,你如何守住漢中。魏延回答道:

    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魏延沒有食言,在他守漢中的任上,漢中沒有出過任何差錯。後來守漢中的將領,按照他的防禦部署,也沒有出過差錯。

    魏延與諸葛亮多有不和

    到諸葛亮執政後,開始發動對曹魏的北伐。諸葛亮將魏延調到自己的手下,讓他擔任自己的都督前部的將領。從此,魏延就和諸葛亮展開了一段糾纏不清的瓜葛。

    魏延和諸葛亮的戰略思想不同,進而影響到戰術思想也不同。戰略上,諸葛亮是以攻為守,以進攻來調動消耗曹魏。而魏延想要進取關中,進而威脅曹魏根本。戰術上,諸葛亮是穩紮穩打,以守為攻的戰術。而魏延則是穿插包抄,分割殲滅的戰術。

    由於雙方的意見分歧,造成了雙方的很大隔閡。魏延總是認為,自己的才能被諸葛亮壓制浪費了,常常嘲笑諸葛亮膽怯。

    而姜維則是諸葛亮心目中的一個出色的人才。

    他是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投奔到諸葛亮的陣營裡的。諸葛亮和姜維接觸後,對他十分欣賞,諸葛亮給張裔、蔣琬的信裡評價姜維說:

    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

    諸葛亮認為連蜀漢陣營裡的李邵、馬良都比不上姜維,於是親自對他進行培養。在史書中記載,當時蜀漢的軍隊總數不過十二萬人左右,可是姜維首次帶兵,諸葛亮就交給他精銳的中虎步兵五六千人。諸葛亮教導他學習軍事,並在姜維學成後,帶他覲見劉禪,打開了他的仕進之路。

    在諸葛亮的培養下,姜維在蜀軍的地位逐漸升高。在最後一次北伐的時候,諸葛亮臨死前安排撤軍。諸葛亮讓魏延斷後,而讓姜維走在魏延的前面。這樣一來,如果魏延不聽從命令斷後的話,姜維就成為了大軍的斷後人。

    果然,魏延丟下大軍斷後的責任先撤走了。在司馬懿追來的時候,姜維將軍隊整頓好,做出反攻的姿態,嚇走了司馬懿。這一仗,顯示了姜維的軍事才能。在大軍撤回後,姜維取得了統帥諸軍的權力。

    事實上魏延不比姜維差

    但是,如果我們客觀的評價魏延和姜維的軍事才能,顯然姜維的軍事才能是不如魏延的。魏延自從調到諸葛亮的手下後,只得到過一回單獨領兵行動的機會。那一次,魏延奉命西入羌中,發展組建騎兵部隊。他面對張郃等人的圍追堵截,怡然不懼。他採取機動靈活的戰術,聲東擊西,大膽穿插。當他進入羌中的時候,張郃、郭淮等曹魏的名將才恍然大悟,可也追趕不及了。

    魏延在羌中和當地部族打成一片,活動得如魚得水,不久就組建了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在返回漢中的途中,郭淮親自率領軍隊來堵截,不料在陽溪被魏延打得大敗。這也就是著名的陽溪大捷。

    反觀姜維,在他掌握軍權後,接連進行的北伐。他遇到王經這樣的將領還打過勝仗。但是,在後期遇到鄧艾就一仗不勝。而鄧艾的軍事能力是比不上張郃、郭淮這樣水準的將領。魏延和姜維的進攻能力誰高誰低一目瞭然。

    如果還要進一步比較雙方的防禦能力,我們就從漢中的防務入手比較一下。魏延防守漢中,他並不是單純的防禦。從他對劉備的回答中,我們可以看出魏延的防禦方針。如果對方的偏將帶領十萬人馬來,就採取殲滅戰的打法,消滅他。如果對方是曹操這樣的軍事家,帶領全國的軍隊來,就以禦敵於國門之外的辦法來阻擊他。

    魏延因此修築了完善的漢中防禦體系。在他死後,他的繼任者沒有他的軍事才能,便以防禦為主。在興勢之戰的時候,王平依託魏延的防禦體系,成功的防禦了曹魏大軍的進攻。這說明魏延的防禦戰的思想是正確的。

    而反觀姜維。他在掌握軍權後,就改變了魏延的防禦體系。他是讓開山險,堅壁清野,讓魏軍進入漢中,然後將魏軍聚而殲之。我們可以看到,這個計劃根本就不考慮蜀漢和曹魏的軍事實力差距,結果實行了一次,蜀漢就亡國了。

    諸葛亮雖然偏袒姜維,但他並非唯一接班人。

    從防禦戰的能力來看,姜維也遠遠比不上魏延。綜合的看,魏延的軍事能力要遠超姜維。

    但是,諸葛亮在選擇接班人的時候,他既沒有選擇魏延,也沒有選擇姜維,只能說在軍事方面,更加器重魏延。這是因為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已經用盡了全力。因此,這一次失敗後,他已經決定不再北伐。

    諸葛亮定下修生養息的戰略,於是他讓蔣琬、費禕作為自己的接班人,來保證執行這樣戰略。魏延和姜維當然就被排除在外了。接下來魏延不服,最後被除掉。而姜維作為諸葛亮的學生,開始掌管軍隊。

    直到費禕死後,姜維掌握了軍權之後,他繼承諸葛亮的遺志,開始了他的北伐。但是,由於他的軍事能力低,不但沒有取得想要的戰果,還因為他的窮兵黷武和戰略失誤,將蜀漢帶進了滅亡的深淵。想當年,諸葛亮在說完蔣琬和費禕做接班人後,就嘆息不語,可能也是預見到這一天吧。

  • 22 # 鳳凰影片

    我們客觀的評價魏延和姜維的軍事才能,顯然姜維的軍事才能是不如魏延的。第一點,在劉備剛入川的時候,任命魏延擔任漢中太守多年,按照魏延的防禦部署,沒出現過任何差錯;第二點,魏延奉命西入羌中,組建了一支強大的騎兵隊伍,著名的戰役陽溪大捷就能看出了魏延的能力;

    再看姜維,雖然受諸葛亮器重,自從姜偉掌握了軍權之後,沒有大的戰績,因為戰略失誤,將蜀漢還帶進了滅亡的深淵。

    綜合二人的成績來看,魏延比姜維的能力強。

  • 23 # 侃奇史

    魏延和姜維兩人,還真不好比。

    其一,是關於季漢國力衰退應不應算到姜維頭上。我感覺不應該。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263年季漢滅亡。然而在253年之前軍權基本都是在蔣琬費禕手裡,姜維每想“每欲興軍大舉,費禕常裁製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而費禕死後,姜維北伐規模較之前擴大,然而兵力仍然是要少於諸葛亮北伐的。而且他實際上也沒有掌握政權,其對朝堂的影響力甚至不如陳詆。《三國志董允傳》中說“大將軍姜維雖班在祗上,常率眾在外,希親朝政。祗上承主指,下接閹豎,深見信愛,權重於維。”所幸陳詆至少還是支援北伐的,在陳詆死後,黃皓企圖廢掉姜維兵權,結果逼得姜維跑沓中屯田避禍,不敢再回成都。實際上就算是軍權,姜維後期能夠掌握的基本也就是跟著他去種麥子的那幾萬人。大將軍怎麼了,讓胡濟率兵夾擊鄧艾,結果人家說不去就是不去,搞得姜維段谷大敗,而胡濟依舊“督漢中”;又發覺魏軍有入蜀,上表“聞鍾會治兵關中,欲規進取,宜並遣張翼、廖化詣督堵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卻被黃皓強行壓下,結果鍾會大軍一到,局勢十分被動。姜維就是處在這樣一種自身難保的境地裡,你說他沒搞好蜀國內政,額,我感覺這個黑鍋讓他來背不太合適吧。

    其二,是關於姜維在季漢在最後一戰的失敗應該擔負多少責任。首先是改變漢中守衛體系。這點姜維被黑也實在沒辦法,畢竟漢中丟了大半,事實擺在那裡。但姜維這麼做也並非是完全的無謀之舉,還是有一些考慮在裡頭的,我放到下面來說吧。然而拿強川口所謂的“戰敗”來說事我還是很不服的。鄧艾,諸葛緒各帶三萬兵,手下還有楊欣、王頎、牽弘一干悍將,這基本在三國後期算是個全明星陣營了,一番圍追堵截之下居然讓兵力不到其一半的姜維成功帶著主力溜了,試問這到底是誰的失敗?難不成姜維無視開向劍閣的鐘會非得回過頭和鄧艾死磕幹掉那六萬人才能算贏?然後鄧艾的奇襲成功也算是姜維的失誤了,額好吧難不成是姜維讓馬邈投降的?還是姜維讓諸葛瞻送死的?而且姜維根本就沒有那些地方的任免權誒,這個鍋讓姜維背也忒冤枉了。話說回來,此戰鄧艾的運氣成分也實在太大,捨棄輜重後繼無援,偏偏馬邈投降了。。。孤軍深入堅城之下,偏偏諸葛瞻又去送死了。。。其實諸葛瞻死後其實成都也還沒到無兵可用的地步,結果劉禪也投降了。。。

    其三,是關於費禕的死因。三國志沒記,裴松之沒注,資治通鑑沒寫,但是現在就有人堅信費禕是姜維刺殺的,理由是姜維收益最大。我擦嘞這麼說我朝太祖之死還是惠帝一手促成的呢,因為他受益最大,是不是呢?

    再說說自己對姜維的一些其他看法。

    第一點,是姜維的所謂窮兵黷武。姜維歷次北伐的確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季漢國力沒錯,但是姜維的北伐還是有其必要性的。這種必要性在《出師表》裡說得很清楚,而且在政治上也唯有不斷北伐才能確定其政權的合法性,所謂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況且實際上姜維的歷次北伐規模都要小於諸葛亮。值得一提的是他手下有個叫王嗣的人,在他的治理下“大將軍姜維每出北征,羌、胡出馬牛羊氈毦及義谷裨軍糧,國賴其資”。從這些記載中也可見姜維部隊的糧餉來源,相當一部分是也是來自羌胡的資助或者軍隊的屯田,對於季漢國力的消耗是沒有想象中那麼大的。

    第二點,是姜維的軍事才能。毫無疑問,姜維經常冒險。孫子兵法說,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要打沒把握之仗。問題是誰都知道集中優勢兵力容易贏,但實際上你就是沒有優勢兵力你能怎樣。在國力被對手碾壓,北伐又不得不進行的前提下,姜維也只能冒險。姜維的冒險也確實取得了諸葛亮時代未曾有過的大捷:大破王經,殲敵數萬;也受到了諸葛亮時代未曾有過的大敗:段谷慘敗,死傷甚重。然而在姜維的歷次北伐中,總的來說還是勝多敗少,一定程度上縮小了國力的絕對差距。長袖善舞,多財善賈,可是姜維手裡就這麼一把牌。兵力佔劣,又是客場作戰,朝中的政敵還在拼命扯後腿,他打成這樣,也算很不容易了。

    第三點是季漢滅亡的責任歸誰。其實季漢的滅亡首先是一個政治問題。而如果單從軍事角度上說,呵呵,鍾會十餘萬,鄧艾三萬,諸葛緒三萬,除此還有賈充在長安也有十餘萬防著有人謀反,而季漢能動員起的部隊一共也就十幾萬人,其中被諸葛瞻送了不少,跟著蔣舒他們被送了不少,還得分一些兵防著東吳趁火打劫(結果他們還真這麼幹了),防著南中豪酋趁機造反。這就是國力的碾壓。有些主張修養生息發展國力的,你感覺你發展得過敵人嗎。你說季漢滅亡是誰的責任。。。責任當然在姜維,畢竟送死的死了投降的降了,我感覺這個鍋姜維不背誰來背。

    再給姜維說幾句。有答案道,韓信點兵多多益善,姜維帶兵能有三萬就不錯了,可見他不行。對於這種黑法我感覺很新奇,也很無語。。。姜維倒是想帶一百萬兵啊,可是季漢沒那麼多人你有啥辦法。還有說姜維放棄了錯守諸圍的戰略,但問題是季漢衰退後那時候的國力未必支撐得起這套體系你有啥辦法。另外對於說漢中防禦體系的改變。關於《三國志》裡的原文,摘錄如下:初,先主留魏延鎮漢中,皆實兵諸圍以御外敵。敵若來攻,使不得人。及興勢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維建議,以為錯守諸圍,雖合《周易》“重門”之義,然適可禦敵,不獲大利。不若使聞敵至,諸圍皆斂兵聚谷,退就漢、樂二城。使敵不得入平,臣重關鎮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遊軍並進以伺其虛。敵攻關不克,野無散谷,千里縣糧,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後諸城並出,與遊軍併力搏之,此殄敵之術也。於是令督漢中胡濟卻住漢壽,監軍王含守樂城,護軍蔣斌守漢城,又於西安、建威、武衛、石門、武城、建昌、臨遠皆立圍守。

    關於這一段話的解讀有很多種,我說說個人的理解。魏延計劃關鍵是“錯守諸圍”,利用蜀地有利地勢結節抗擊;姜維的計劃則是誘敵深入,固守漢,樂等重要據點,堅壁清野,待敵疲乏後配合主力盡可能全殲敵人。相比這兩種戰略,顯然是魏延的方法更為穩當,姜維則更為冒險;但相對的,姜維的計劃裡,一旦防禦成功,敵人很難全身而退。同時姜維的戰略需要的兵力也要比前者少。拋開季漢後期的國力能否支撐“錯首諸圍”的體系暫且不論,至少姜維的戰略也並非一無是處。如果沒有鄧艾奇襲成功,如果沒有諸葛瞻犯二,如果沒有馬邈蔣舒等人集體反水,鍾會的大軍卡在漢中進退不得,我等維粉還是可以好好YY一下的。然而那些事情就是發生了又有什麼辦法,槍兵果然幸運。

  • 24 # 安靜地喧譁

    看三國演義多了,就會有這種感覺,姜維比魏延強。那,你知道魏延是誰提拔的嗎?姜維又是誰提拔的呢。

    魏延是劉備提拔的蜀漢五虎將之一。

    姜維是諸葛孔明提拔的武將,那是一個廖化張苞都能獨擋一面當大將的蜀漢後期。

    你猜猜是劉備看人準,還是諸葛亮看人準呢?

    大家來推推理。看看和張飛關羽同級,比趙雲有影響力的人物。

    廖化張苞關平等,將二代。諸葛亮之子做將時候,一觸即潰。

  • 25 # 歷史殿下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派趙雲埋伏在山谷中,等天水城裡的兵馬出城,然後趁機攻城,沒想到,中了姜維之計,趙雲和姜維交手了,年輕的姜維武藝超群,讓老年趙雲吃驚,回去之後,在諸葛亮面前誇獎姜維。諸葛亮為了得到姜維,派魏延詐取冀縣,因為姜維母親在那裡。結果,魏延和姜維戰場相遇,兩個人動了手。魏延和姜維,兩個人誰高誰低?

    趙雲去世之後,五虎上將全部故去,魏延是蜀漢後期武將中的一哥,沒人可以比得上,後來,姜維投降諸葛亮,諸葛亮看出姜維是個一等一的將才,準備重用,那麼,姜維和魏延誰更強呢?

    先看魏延大戰姜維的經過。

    《三國演義》第九十三回:卻說姜維引兵至冀城,前面一彪軍擺開,為首蜀將,乃是魏延。二將交鋒數合,延詐敗奔走。維入城閉門,率兵守護,拜見老母,並不出戰。趙雲亦放過樑虎入上邽城去了。

    姜維大戰趙雲不但不敗,反而佔了一點上風,而和魏延動手,誰佔了上風呢?

    從演義中可以看出,兩個人打了很多回合,基本是打平了,但是,因為諸葛亮派魏延是詐取冀縣,一是吸引姜維過去,二是要放姜維進城,然後困住姜維,以便收降。

    魏延的目的是什麼?要按諸葛亮的計策行事,因此,交手中,魏延詐敗而走,這樣,姜維就順利進城了。

    也就是說,如果魏延不詐敗,姜維很難進城,如果進不了城,諸葛亮就很難收降姜維,因此,從這一點上看,魏延是在沒有施展全部武力水平,有所保留,是陪姜維玩玩。

    而姜維因為母親在冀縣裡面,見魏延又來攻城,因此,為了救母親,姜維是玩命的,從這一點分析,姜維是有多少武力就拿多少武力。

    雖然說,魏延和姜維沒有實實在在地分出勝負,那麼,也應該可以判斷,魏延武力在姜維之上。

    有人說,姜維不差啊,後期那麼厲害,可是,別忘了,這時的姜維還是年輕人,一個小青年,還有點嫩,而魏延正當壯年,是巔峰時期,魏延當然更厲害一些。

    當然,不是說姜維不厲害,姜維厲害也是中年以後,那才是他的巔峰時期,這時候,在魏延面前,他還是小孩子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能推薦一本你最近在讀的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