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影像教室

    三吏三別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人的身份,對詩人在亂世中的見聞進行了仔細的記錄,深刻寫出了民間疾苦及在亂世之中身世飄蕩的孤獨,揭示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巨大不幸,表達了詩人對倍受戰禍摧殘的老百姓的同情。

  • 2 # 簫聲無痕

    身後稱詩聖,生前未可知。

    文章時代物,風雨季節期。

    工部無天眼,少陵有情思。

    何由成子美,筆落見神奇。

  • 3 # 陌默Alan

    首先這是個偽命題,如果按這種理解李白“天子呼來不上船”就是自命清高,現在人不知道為什麼好奇怪,瞧不起那些為錢奔波的,覺得特俗,也瞧不起那些為名奔波的,覺得虛偽。那我就不明白了,不追名不逐利那他為什麼活著呢,投胎走錯路?人活著就要有追求,要麼名要麼利。有人說可以追求理想啊,那麼問題來了,理想是什麼,你說你的理想是音樂,那麼你會自己在家就唱給自己聽嗎,還不是想唱給大家聽,讓大家都認同,這不也是求名嗎,何必包裝的那麼高大上呢。所以在既不違法,也沒傷害到別人的情況下,求名求利,在我看來是一件很正能量的事情。人要有追求,假理想之名也好,假愛情之名也好,假清高也好,假君子也好,無非就是酒色財氣權。這沒什麼不好。

  • 4 # 半葦渡江

    我個人覺得沒有必要去反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什麼樣的心理,就能讀出什麼樣的結果。古人當時寫作時究竟處於什麼樣的心境,誰也說不準,自己認定自己內心的思想就可以了。但是從我的角度上來看,杜甫之所以被稱為詩聖,不是沒有原因的。詩仙活在天上,瀟灑靈氣,詩聖活在人間,知人間疾苦。僅此而已。

  • 5 # 倚齋聽風雨

    我有一次聽到有人說,杜甫的詩作是無病呻吟,范仲淹的文章詞作是虛情假意;接著,他又說他無法理解古代文人的哀愁情感,因為他認為,生而為人,無論遭遇如何,都不至於那般失落、惆悵。

    說這些話的人,從小家境殷實,兼得長輩寵愛,走出校門,家裡就給他安排好工作,因此,一直以來,他都沒遇到過什麼困難和打擊,自信心常常洋溢於表。

    所謂“夏蟲不可語冰”,一個缺乏生活經歷的人,對生活的體驗不夠深刻,必然難以理解不幸者的心態和情懷。

    她說杜甫虛偽,寫“三吏三別”等詩是為了博美名,乃是出於無知。對於無知的人,你反駁她又有什麼意義呢?何不一笑了之!

  • 6 # 大河橋下流

    這個說杜甫虛偽的人應該是個容不得批評聲音的人,在她的精神世界裡是不會有四季輪迴,晝夜更替的,因為寒冬和黑夜在她的意識裡是不存在的,起碼是假裝不存在。

    杜甫的《三吏》和《三別》寫出了平民百姓的疾苦和無奈,作者不偏不倚是站在公平公正的主場上去寫作的,但詩中的內容明顯暴露了唐王朝的無能與黑暗。

    真實的反映民間疾苦歷來不為統治階層所待見,是要冒被清算的風險的,虛偽的人必定會伴有會虛榮心,有虛榮心的人就會有功利心,這種人是不會為了所謂的美名,而去冒掉腦袋的風險,來把社會的事實真相寫入詩中的。

    古代的資訊傳播極為原始,大多數老百姓還處於不識字狀態,《三吏》、《三別》在民間的傳播範圍極為有限,普通的老百姓既使看到了,也是如看天書,不知所云。

    倒是老杜在詩中批評的那些階層的人,倒是大多都能看得懂。

    讀詩的這些人對老杜心存不滿的也肯定是佔大多數,老杜收穫的滿是惡名。在這種情況下,老杜又去哪裡博取美名?

    如果老杜真是虛偽之人,他的詩作就應該是藍天白雲歲月靜好和歌功頌德的那一套詞調。因為討好統治階層歷來是文人們獲取名利的最佳途徑。

    老杜一生居無定所,漂泊無依,連吃飯往往都成為問題,既使在如此困境下,老杜依然沒有為了嗟來之食而用詩作去取悅當權者。

    如果說在作品中如實反映社會真實情況的人是刻意博取美名的虛偽小人,那麼枉顧事實而大唱讚歌的人反倒成了真誠之人?

    裝睡的人你是喚不醒的,你又左右不了她說什麼,同這樣的人爭辯只是在浪費時間,毫無意義,堵起雙耳由她說去吧。

  • 7 # 輸入密碼有誤

    我們村裡父子倆人因為家庭矛盾,在街口吵了架,被圍觀的人拉開。圍觀的人閒聊嚼舌頭。傳著傳著,說是不孝兒子喝醉了酒,把老爹打了。在村裡很快傳開了,附近幾個生產隊都知道。結局就是爹教子無方,兒子混賬不是東西。爹一解釋,人們背後就說,還是人家爹向著兒子,捱打了活該。兒子一解釋,人們背後就說,看他的德行,就是打爹罵孃的種。這一家的名聲,迅速在這一帶搞臭!!!

  • 8 # 周建廣

    這個問題使我想起了《紅樓夢》的好了歌詞: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自古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古人之於後人,已無法左右一二,只能任由評說。而後人之於古人,卻能直抒胸臆,各抒己見。通常情況下,民間的議論往往缺乏史證而顯得主觀隨意。官方史家截然不同了。我國曆史悠久,又由於出了史馬遷等一批又一批秉筆直書的鐵面史官,對歷史的記錄向來講究合乎史實。由於有官史民史兩條線,所以,幾乎所有歷史人物都不是眾口一詞,而每每眾口難調。對杜甫也是這樣,譭譽皆有。我在杜甫草堂杜的塑像前,就親耳聽到人們說他懶,不肯勞動,光想著吃“斯文飯”,活該骨瘦如柴……這對杜詩聖顯然是非常不公正的。是的!杜真懷有報國之志,他“一覽眾山小”;他擒賊先擒王:他寫“三吏三別”;他贈李白又春日憶李…總之,杜甫的詩多了去了,通讀熟諳他的詩,就能充分感悟到他那熱愛祖國丶熱愛百姓丶熱愛生活丶熱愛生命和特別熱愛藝術的博大胸懷丶大無畏精神。評論歷史人物,應當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立場,縱觀一生,全面客觀,實事求是。而決不能片面機械,更不能望文生義,主觀臆斷。總之,杜甫生前已有美名,可謂德藝雙馨,他壓根犯不著多此一舉,再寫什麼媚俗謅人之作。僅供參考!

  • 9 # 李利6638

    盛唐著名詩人杜甫的遭遇、是干謁和考試都失敗的例子。杜甫被後代尊為“詩聖”、他的詩被讚譽為“詩史”。他在詩歌上的成就、唐代很少有人能與之比擬、可他就是考不上進士、因為沒有大官的幫助。後來杜甫有了卓越的詩才、能憑才學博得一官半職、中年四十四歲的杜甫才被任命當了一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沒多久、唐朝由極盛而哀的“安史之亂”、便爆發了。從些杜甫一直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

    杜甫在苦難的生活中、根據自已的見聞、寫下了極其著名的傑作“三吏”和“三別”、即《新安史》《潼關吏》《石壕吏》《垂老別》《無家別》。在詩中、詩人用高度的藝術手法、記述了安史之亂的人民的苦難生活。

    安吏之亂前後共經歷七年、在些期間、大詩人杜甫、李白、王維等都親身經歷了整個過程。詩人們將他們所見、所聞、所感受的事件、寫成了大量的精彩詩篇。尤其是杜甫的詩連線起來幾乎可以當作一部安吏亂的歷史來讀、因些被後代人們稱讚為“詩吏”。

    大約在杜甫逝世四十年後、著名的文學詩人韓愈寫了一首五言之詩《調張籍》、嚴厲駁斥了某些人的荒謬看法、高度評價了李白、杜甫詩歌的成就。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 10 # 白馬侃詩文

    誰人不被後人說,誰人背後不說人。對於喜歡杜詩的人聽到有人說杜甫虛偽,我們只能呵呵一笑:斯人淺陋鄙薄者也。詩聖豈是浪得虛名?杜甫以儒學正統思想為根基,愛國憐民忠君,具體就體現在《三吏》《三別》等史詩篇章裡。至北宋以後逐漸被人尊為“詩聖”。擅長詩,品格高,才有此殊榮。中唐一代文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在五言長詩《調張籍》裡有句: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此類對老杜誹謗之人,真可謂是“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現附《調張籍》全詩,以絕其謗!

    《調張籍》

    唐 韓愈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

    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伊我生其後,舉頸遙相望。

    夜夢多見之,晝思反微茫。

    徒觀斧鑿痕,不矚治水航。

    想當施手時,巨刃磨天揚。

    垠崖劃崩豁,乾坤擺雷硠。

    惟此兩夫子,家居率荒涼。

    帝欲長吟哦,故遣起且僵。

    剪翎送籠中,使看百鳥翔。

    平生千萬篇,金薤垂琳琅。

    仙官敕六丁,雷電下取將。

    流落人間者,太山一毫芒。

    我願生兩翅,捕逐出八荒。

    精誠忽交通,百怪入我腸。

    刺手拔鯨牙,舉瓢酌天漿。

    騰身跨汗漫,不著織女襄。

    顧語地上友,經營無太忙。

    乞君飛霞佩,與我高頡頏。

  • 11 # 逍遙詩影

    這樣的人,審美水平顯然和你不在一個等級,盡快遠離吧,也不必浪費口水反駁了,如果她沒讀過杜子美的“三吏三別”,你反駁了是對牛彈琴;如果她讀了依然覺得杜子美虛偽,那她就不識人間疾苦的象牙塔人,解釋了也是輸出負能量,又有何用?

  • 12 # 大悔憶智周

    有人說西施很醜美是裝出來的,有人說薛蟠很高雅他的“一個雞巴”詩是高雅詩歌,有人說豬八戒是孫悟空的師兄,有人說光頭強帥呆了,有人說秦始皇最喜歡儒生,有人說西門慶憂國憂民,有人說宋江沒殺閆婆惜夫妻很恩愛,有人說潘金蓮最愛的人是武大郎,有人說……

    著名作家陳忠實說:你懂個錘子!

    有些人成天就張著個嘴巴無憑無據信口開河。

    有的人是故意胡說八道吸引眼球。

    有的人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杜甫卻是個貨真價實的聖人。

    醜化杜甫的人沒常識沒人性。

    第一,杜甫為什麼是聖人?

    因為杜甫的思想觀念超前,先進到今天,因為杜甫熔鑄百家自成一體的深刻的詩藝被一代又一代詩人不斷髮掘出來,很多大詩人以他為榜樣。

    因為杜甫大公無私,憂國憂民。

    因為杜甫的為人與詩歌,超越了時代與地域,成為人類永恆的價值。

    因為“三代才能造就一個貴族”。

    杜甫的人文主義思想和人與大自然契合才能身心愉悅的綠色理念,先進到今天。

    杜甫在世,只被當作是一個比較優秀的詩人,直至中晚唐,白居易、李商隱等才發現他的偉大,把他作為學習的榜樣。到了宋朝蘇東坡,才有更加深入比較全面的發現,王安石、黃庭堅、陸游等認為杜甫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詩人。可見杜甫不僅詩歌藝術高超,並且寫作時不在乎身前虛名。

    杜甫在乎的,是國家與百姓,是境界與詩藝。

    他憂國憂民。“茅屋為秋風所破”,卻祈願有“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能如願,“眼前突兀見此屋”,則“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真正的共產黨員啊!

    他憂國憂民,幼子卻餓死!

    他的日常,是拿著米袋子和窮人們一道去官倉擠降價的陳米,是扛著鋤頭去山裡挖黃獨(一種中藥),撿橡實(猴子的糧食)供家人充飢。

    他還開荒種地。

    搬家了,親戚入住,他還專門寫詩,勸親戚不要妨礙“無食無兒”的窮人繼續前來堂前打棗。

    請問現在的詩人和詩人的親戚,可以容忍別人隨時到你家打棗嗎?

    杜甫是物質盲,他那麼窮,卻曾經把剛到手的四十畝果園轉手就送給一個新結識的朋友。

    最後的日子,杜甫一家人五六天粒米未進,杜甫病倒,還抱病在湘江中那條小小的孤舟——他的流浪的“家”裡,在枕上寫出最後一首“包舉永珍、燭照深微”的長詩。

    死後無錢安葬,直到他孫子杜嗣業把他的屍骸運回偃師,才入土為安。

    杜甫的一生非常悲慘,一生遭受的災難與痛苦,遠遠超過三位西方偉人:貝多芬、米開朗基羅、托爾斯泰。他從自身的災難與痛苦,推己及人,執著于思考如何擺脫社會危機與災難,思考人類的命運、人生的價值、文化創造的價值,他把苦難變成感人的詩篇和形象生動的歷史,他寫的是史詩!他飽嘗痛苦,他的詩,讓人看到的卻是友誼、親情、善良、忠誠、正直、堅毅、勇敢、創造、和平、仁愛這些人類精神文明的永恆價值。

    他忠於婚姻他愛他的老妻,在他短暫的為官生涯裡,反對同僚嫖娼,以致在單位人緣不好,甚至被孤立被誹謗。

    被叛軍俘虜,好不容易逃脫,被唐肅宗任命為左拾遺,卻為別人仗義執言,讓皇帝很不高興,差點被殺頭,然後丟了官。

    他忠於友誼。李白犯“附逆”大罪,險被殺頭,改判流放,他寫很多首詩掛念李白這個勞改犯。

    杜甫的詩,的確是“詩史”。

    “三吏”、“三別”不用說,單看一首《北征》。《北征》涉及的內容相當廣泛繁複,詩裡平叛戰場的風起雲湧,離亂時代的艱辛恐怖,山中花果樹木的鮮美滋潤,妻子的體貼,小孩的嬌痴,宏大壯闊的氣勢與瑣碎平俗的情景,家事、國事,個人的感慨思想、山川風物自然地融匯在一起。

    一首詩,卻具有長篇小說的格局!

    杜甫雖窮,但精神富有到認為“詩是吾家事”!

    他出身名門,他和杜牧共同的遠祖杜預文武雙全:武能帶兵滅吳(“杜預巴東見大旗”),文則文化著作豐富。杜預為官清正,治理有方,還能用他精通的水利技術為民造福,百姓感恩戴德,稱他為“杜父”,還是道德楷模,是歷史上帶頭薄葬的高官。

    杜甫的祖父杜審言是初唐近體詩奠基人之一。

    杜甫的叔叔杜並,13歲闖入陷害父親的仇人大宴賓客的宴席,當眾手刃仇人,被對方衛隊亂刀砍死。武則天感於杜並的孝勇,把杜審言從獄中放出,還接見他,不但免死,還提拔了他。

    杜甫幼年失母,由姑母帶大,瘟疫流行,姑母先救杜甫,犧牲了自己兒子!

    教養和家風非常重要,“三代才能造就一個(精神)貴族”,信然!

    杜甫的詩藝與為人,並皆超凡入聖,皆為我中華民族和人類頂尖傑出的代表,他飽飯沒吃幾頓,獻給人類的卻是無價的文化瑰寶,他的品質與著作,代表著人類永恆的價值,所以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詩聖。

    第二,杜甫一生窮困潦倒的原因是什麼?

    首先,杜甫的貧窮是真的。

    他的日常,是拎著米袋和窮人一起到官倉擠降價的陳米,陳米對健康不好。

    他還扛著鋤頭到山裡去挖黃獨(一種中藥),撿橡實(猴子的食物)供家人充飢。

    他曾經和幫助他的少數民族人一道把山上的水接到家裡,還曾經開荒種地。

    勞動人民一個啊!

    是的,他不僅勞動,而且無論在哪裡,和村民關係融洽。

    那些站著說話不腰疼的就不要亂說什麼杜甫其實不窮了。

    不窮?你試試?

    他明確記載過,他小兒子是餓死的:“入門聞號啕,幼子飢已卒”!

    在最後的日子裡,他被洪水圍困,一家人幾天粒米未進,他重病纏身,耳聾眼花、牙齒掉了、身體麻痺,還趴在枕上寫出他人生最後一首重要的詩歌《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

    有人送去食物,他吃得太多,脹死了,有些心腸硬的今天還在嘲笑他的悲慘。

    悲慘到可笑,你試試?

    他死後無錢安葬,直到他孫子,他才入土為安。

    第二,杜甫的胸懷是遠大的。

    他要像他的偶像遠祖杜預一樣,文武雙全,讓國家變強,讓百姓幸福,讓社會風氣好,民風淳樸。事實上他不僅熔鑄百家、詩藝精深,他論用兵的詩歌和後來局勢的變化,也證明了他的軍事才能——皇帝早一點聽他說就好了。

    第三,杜甫出身高貴,是純粹的詩人,於物質利益不會算計,陌生的柴米油鹽問題讓他措手不及,否則他不會那麼窮。

    京兆杜氏,北方大氏族,出過明朝以前唯一同時進入文廟、武廟的杜預。

    (杜預)

    杜甫的祖父杜審言是唐代“近體詩”的奠基人之一,杜審言的五律《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為“初唐五律第一”。杜甫說,“詩是吾家事”。

    (杜審言)

    杜甫的母親,出身於世家大族的清河崔氏。清河崔氏出了不少宰相、侍郎,還可直接與李唐皇族通婚。

    真的,出身高貴的人成天考慮的事情真不一樣。

    第四,他道德高尚,代表著人類精神文明的永恆價值:友誼、親情、善良、忠誠、正直、堅毅、勇敢、創造、和平、仁愛,他的為人和詩歌具有了超越時代和地域的意義。

    他關愛天下蒼生,憂國憂民,大公無私。百姓遭受的災殃,事事處處有記載,個人的悲慘,一筆帶過,甚至希望唯獨自己倒黴。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他善良,推己及人、悲天憫人。

    他曾經專門寫詩,勸親戚不要插籬笆,以免妨礙一個老婦前來堂前打棗,因為那老婦“無食無兒一婦人”。

    他精神豐富,但不懂物質計較,曾經把剛剛到手的幾十畝果園,轉手就贈送給新結識的一位朋友。

    他短暫地在朝廷做官,他自己忠於婚姻不說,還反對同僚公餘去花街柳巷尋歡,被同僚集體擠兌,還被惡毒中傷。

    他為人正直,多次上書,替被皇帝懲辦的房琯辯護,搞得自己被貶職。房琯死了,他還去墓前祭拜——請問這時還有什麼物質利益?

    李白因“附逆”大罪險些被處死,改為流放,杜甫寫了很多詩,對這朝廷重犯百般牽掛——現在那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人還在把這作為杜甫“巴結”李白的“證據”,他們哪裡知道,友誼不應該隨著朋友的地位轉移,那時李白勞改犯一個。

    第五,杜甫是先鋒前衛的。

    他在盛唐,並不很有名,是經過中唐白居易宋朝蘇東坡等人中龍鳳逐步認識挖掘,才有所發現,並且一個個時代,越來越發現他的偉大。不用說他博大精深的詩歌藝術對後人的啟迪,研究者還發現,他那生命至上的人文主義和人與大自然契合,才能身心愉悅的綠色思想,到今天還是先鋒前衛的。甚至,他的一些詩歌,議論時政,督促當政者反省,要朝廷對百姓的疾苦負責任,也可說是針砭時弊的雜文的先聲。

    總而言之,杜甫的“詩聖”,並非虛名,對於民族的聖人,就不要再輕薄戲笑了,至於說,杜甫的性格就該窮,那是因為他的才幹和目標不在一家的富有,“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比“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還要高一個精神層次。正因為他“聖”,所以他窮。他飽飯沒吃過幾頓,奉獻給人類的,卻是無價的挖掘不盡的文化珍寶和憂國憂民的文人典範。

    杜甫一生窮困潦倒,就因為他全力操心的,是詩與天下蒼生。

    這令精神境界無法到達他那個高度的人難以置信。

    (杜並墓誌銘拓片)

  • 13 # 強聚會

    這個問題說明一個人的才學深淺了,像杜甫都是有才華橫溢之人,沒才之人當然在背後亂說一套那?就像之前我說過的話!人性最大的惡,就是見不得別人的好是一樣的道理啊!說虛偽的人才真的虛偽。這就叫沒事弄點事,

  • 14 # 學會喝茶才懂茶

    你就回:對於不瞭解的事物,可以質疑,但不應該否定。不要以自己的心胸和見解去質疑他人。

    杜甫家世非常顯赫,他和詩人杜牧是同族,都是晉代名將杜預的後人。他的祖父是初唐文人杜審言,父親杜閒也曾經做官,所以杜甫少年時受過非常良好的教育。在安史之亂爆發前,杜甫都過著自由自在開心快樂的「富二代」生活,而在安史之亂中,顛沛流離的他目睹了很多民間疾苦,才逐漸開始把他的所見所聞用詩歌的形式記錄下來。

    杜甫嚐盡人間冷暖,因此才會憂國憂民,從下面這首詩可以看出杜甫的境界和胸懷: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 唐 ] 杜甫

    ······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 15 # 江上俠chenxiliang

    杜甫寫《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新婚別

    》、《無家別》、《垂老別》三吏三別組詩,不是寫在發生安史之亂期間,而是在戰亂之後幾年。杜甫本人親歷戰亂之苦,逃難,漂泊。戰亂之後數年,他去洛陽,一路上耳聞目睹依舊兵荒馬亂,民不聊生,於是以悲天憫人之心,寫下了這三吏三別,成為現實主義的佳作∵。在戰亂初起時,他從長安逃出到鳳翔,唐肅宗表揚他忠心,授他左拾遺職務,但他在任內上疏救貶職的宰相房琯,觸怒了肅宗,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寫了三吏三別後,不滿朝廷宦官李輔國專權,毫不猶豫辭職,去投靠故舊老友。杜甫寫三吏三別詩,完全出於對受苦難的百姓的同情,決不是為討好皇帝,若要討好,他也不會對受寵的李輔國不滿而辭職。

  • 16 # 書香居

    詩聖杜甫,一生熱愛自己的國家,關注老百姓的疾苦,實在是一片慈悲之心。所寫“三吏三別”,也是對現實社會的描寫、對腐敗唐朝當權者的抨擊、對百姓水深火熱困境的關注。

    若說杜甫虛偽的人,自然她自己也是虛偽的人。因為自己口中所說的話,就是對自己心聲的寫照。看別人是什麼,自己也是什麼樣的人。

    一、背景

    在詩聖杜甫生活的唐代,出現了近三十年的開元盛世,這都是與唐玄宗勵精圖治分不開的。但是後期朝廷腐敗,也是造成唐朝由盛轉衰的一個重要原因。755年“安史之亂”暴發,對於盛唐是沉重的打擊。安史之亂之後,雖然又有一段時間的中興,但是已經無法挽回唐朝趨向於衰敗滅亡。

    二、杜甫仁政愛民的思想

    詩聖杜甫,早年仕途相對順利,後期遇到安史之亂後避亂於成都。在安史之亂過程中見到官府虐民苛吏的行為,於是寫下了三吏、三別。三吏分別是:《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分別是:《新婚別》、《無家別 》、《垂老別》。

    我們瞭解古人,一定要先搞清楚他的三觀。杜甫的核心思想是儒家的仁政思想,所以他的施政主張是以“仁愛”、“以民為本”的思想為主。這就不難看出,為什麼杜甫會寫出“《三吏》、《三別》”這樣的詩歌來。雖然正逢戰亂,唐朝軍隊徵兵也是當時政府一種普通行為,但是強迫老百姓、虐待老百姓,那就不是一件仁政,也不是愛民的行為了。

    三、例證

    我們回望上世紀四九年之前,當時的軍閥以及後來的國民黨軍隊,大都是以一種強迫的方式來強行徵兵,就遭到很多老百姓的不滿與反抗,可見虐民苛民,是一件不得人心的行為。

    【總結】

    綜合以上比較可以看出,詩聖杜甫如果是生活在上世紀早期,他仍然會對當時的腐敗現象做出抨擊的,並不是象個別人所說的“詩聖杜甫”是為了博美名而寫下“三吏、三別”的。

  • 17 # 上頭派掌門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既然對方抱定了小人之心,堅持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你也休想去說服她,格局越小的人往往越固執。

    拿這次疫情來說,有的醫護人員主動請戰,有的醫護人員無怨無悔,他們勇赴一線,志在狙擊病魔,守護人民的健康。他們贏得了讚譽,也得到了應得的獎賞。

    倘若有人非要說醫護人員是為了讚譽和獎賞才去的前線,這是不是涉嫌詆譭?這樣想、這樣做跟高明沒有半點關係,反而主動暴露了自己的淺薄和昏聵。

    杜甫被後人尊為“詩聖”,何以為聖?有匡世救民之志,有化育萬民之心,有光耀萬世之德。

    杜甫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有“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情懷,他的詩作被譽為“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三吏”“三別”正是杜甫的封聖之作。

    儒家重三不朽,一個人想留名後世又有什麼錯呢?即便杜甫真的想“博美名”,也是人之常情,贏得生前身後名不也是你我所渴望的嗎?

    “博美名”跟欺世盜名是兩個概念,前者要靠實力,後者靠的是陰謀。陰謀總有被揭穿的一天,但用實力換來的美名卻能長久流傳。

  • 18 # 落葉滿山

    關於杜甫的《三吏》《三別》,有多好,我也不多說了,畢竟這個是大家都知道的事。

    你如果想回她,我覺得你應該給他講講蘇東坡和佛印法師之間發生的這件事:

    宋朝大文豪蘇東坡和佛印法師是好朋友,他非常喜歡和佛印一起談佛論道。

    有一天,蘇東坡去找佛印法師,蘇東坡問佛印:“師見我打坐之時,如何?”

    佛印答:“你打坐時,像一尊佛!”

    蘇東坡聽後大笑,遂反問佛印,“你猜我看你打坐像什麼?”

    佛印答曰不知,東坡笑道:“我看你打坐時,像大便!”

    佛印聽後只是輕輕一笑,沒有反駁。

    自以為得勢的蘇東坡大笑而去,回到家中,向蘇小妹炫耀此事。

    蘇小妹大笑道:“哥哥你又輸了。佛家之言,一且所見相,皆心中所思。佛印以佛心見你,故言你似佛;今你言道佛印似大便,為審你心中有何?”

    蘇小妹的意思,即為:‘佛心自現’你看別人是什麼,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麼。相由心生,是自己內心的投射。

    一個人對事物的看法同時反應了他的內心世界!

    君子眼中都是君子,小人的眼中,世人均為小人。

    那些說杜甫虛偽的人,他們自己是什麼,看別人自然也是什麼。

  • 19 # 我養生我受yi

    杜聖三吏三別,整個是對蒼生悲憐,同情的詩人情懷。那時軍閥割劇,皇家失統,百姓巔沛流利失所,官家為備軍資逼民亦甚。可詩中並不見恨國趨外消及之態,只是對生靈塗炭,百姓死難寄與無限的同情。

    一個戰火連天,百姓衣食無著;一個是舉國抗疫救民於水火。背境之不同也。

    今日是中華掘起之關健吋刻,國家傾盡全力舉國抗疫,外國人冷潮熱諷之時,是對我們體制的不認同。但是,冷暖自知,中國靠的舉國一心的團結,強勢抗擊毒疫,我們做到了全世界做不到的事情,這是事實。

    一個作家不顧國體,整個投身外敵,與人口實。一是沒臉,二是無情。又怎有臉去比擬杜聖絕篇?

    我真無語了。

  • 20 # jenny129157475

    我就想說借杜甫來喻方方的人,你們就像那些小鮮肉的死忠粉一樣,除了你們的崇拜物件,父母在你們眼裡都不算個啥!方方與杜甫不是一個層次的人,她連給杜甫提鞋都不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歷真的影響找工作嗎?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