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醫朱旭陽
-
2 # 地道坤張鬯
看病不是兒戲一定慎重,中醫講的是望.聞.問.切,多一道診療方法多一份保障,雖然有些東西可以省掉但心中一定要有數。
-
3 # 秋葉更紅
答:你提的這個問題,我想和你探討一下。首先表白,我不是醫生,只是業餘愛好而語,看中醫,只看舌苔,是不靠譜的,因為疾病是錯綜複雜、變化多端的。就是看西醫,都要透過方方面面的綜合診斷才作出決論,有時候還會出現誤診呢!
為了使錯綜復、變化多端的症狀成為有條不紊,又能在疾病的不同階段進行診斷,認清疾病的輕重、淺深、順逆的變化,最靠譜的手段和方法還是用中醫診斷學的四診八綱進行詳細診斷,綜合分析,得出結論,才能有敵放矢,對症下藥。所以,只看舌苔,是不完全靠譜的。
-
4 # 京城名醫張一趟
中醫水平有高低,療效才是金標準。
就新冠肺炎,我依據:乾咳,乏力,胸悶,低熱,初期症狀,連舌苔就不看,用中藥治療,一劑見效,三五劑好病。
至今中醫治療,一到七版,也不見一個正確的治療方法。
-
5 # 潤大年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過看中醫的經歷。我們知道,中醫看病是講究望聞問切的。透過看病人的氣色形態、聽病人說話喘氣的聲音、聞病人身上的味道、號手上的脈且左右手都要號、問病人的一些起居飲食等來辯證病人的問題。
而從我們的舌苔上也確實能看出些問題,舌頭上的不同區域對應不同的臟腑。透過舌苔的顏色、厚薄;舌頭的形狀、顏色;舌頭是溼潤的還是乾燥的;是否有齒痕來判斷身體的健康狀況,或者哪裡可能有些什麼問題或者隱患。
但是如果說只是單看舌頭就能判斷一個人的病症,我個人覺得還是要打問號的。中醫看病本來就是把人當作一個整體來看,而不像西醫是哪痛醫哪。中醫要看的是全域性,不可能只是看一個舌苔就能判斷一個人的病症。或者那人有什麼特殊技能,是我等不知道的。
-
6 # 閒小院
中醫診斷疾病,是透過四診的,但也不必四診都俱,所以這個是正常的。
厲害的中醫大夫透過觀察面色,行為舉止也能診斷出來大致的問題毛病。
-
7 # 天醫良言人真理少數人
看醫院檢查結果?問症狀?望聞問切?都可以?但是沒有把脈準確?但有的人把的脈也不準?沒學明白?一知半解?半知不解?不知不解?一些醫生的水平也分三六九等?
-
8 # 靜心永年
當今時代治病,建議兼看。詆譭中醫,還是藐視西醫,都是愚蠢的做法。屬於老派,頑固派。中醫流傳下來必有它的道理。西醫發展迅速,也必然有存在必然性。中醫講整體治療,綜合調理。西醫一針見血,哪裡有病治哪裡。所以西醫見效快,有畫面感,容易被接受。中醫看不見摸不著,給人模糊概念。尤其是假中醫藉助中醫騙錢,用假藥,更是讓人們誤解中醫。
你問中醫只看舌苔,我看你沒表達對,那是瞎扯。望舌像,舌體,顏色,胖瘦,舌苔厚度,粘度,裂紋等,從舌頭是看到五臟六腑健康狀況和存在的隱患。進一步確認病症,還是兼看很多。所以看中醫後或者看中醫前,也可以去西醫院抽血,拍片子查查,結合著看,不是更好嗎?
-
9 # 不知道取啥名了1
我沒實戰經驗,可以紙上談兵!
舌苔管心、肝、脾、肺、腎,根據舌紅、舌白、舌苔厚、舌苔薄在不同的位置反應不同的症狀,觀舌就是中醫的望,怎麼說不是望、聞、問、切呢,不觀舌,從五觀以能看出來,這得多年積累經驗。
-
10 # 劉國民81223781
看中醫只看舌苔,是中醫一個判斷病因的一個手斷。切脈能夠得知病人身體使整個身各個器關一個重要環節。看舌苔不切脈得不到病因整體地結婚。中醫以望聞聽切才能夠真正的知道病人得病的因,從中醫角度必須有著臨床經驗,只看舌苔是看病人的病因,才能夠以切脈具有著判斷病因的果。從中才可以給病人對症下藥來調理病因的結果
中醫對骨頭壞死也有著切脈對症調理,使病人有所好轉,西醫只看片子,問病下藥,而達不到整個身體調理。而中醫切脈以中藥能夠調理全身,由其脾是一個重要地環節,脾可以用丫環的詞語來形容,它可以把人的吃下東西可以運用全身各個器官,一但脾運輸不到某個器官,那這個器官就會有問題。所以看舌苔和切脈是不可分割地。
-
11 # 彬彬有禮海城
如果去看中醫只看舌苔不把脈應該是不完全的,中醫看病講的是四診即望,聞,問,切缺一不可。中醫根據望,聞,問,切所得到的資訊進行終合辯證虛實,寒熱對症治療才能有效。如果簡單的看舌苔也許不妥。
-
12 # 俊人287
題主"寒江孤影江湖故人"吶,你這個問話,搞累了許多真丶假中醫、初學中醫的同志們囉。你問話本身就存在缺陷…"只看舌苔……。中醫的"望聞問切”(四診),裡面包含的內容多呵,"切”不是光指切脈,還包括按壓病灶丶點切痛點、觸控該觸控的部位,切脈等項。而"望”即是望臉色、望目、鼻、耳、舌等等,其中望舌象最為關鍵。所以光舌象就有一部專著!望舌,絕對不是唯一望舌苔!首先就是望舌體丶舌質,再望舌苔!(舌象學至少幾萬字,不能在此展示)。老成的中醫,光是望舌就出神入化,細觀了舌象,便胸有成竹!至於脈學,也有專著,不知多少中醫不能望其項背,許多人切脈是作樣子的!作樣子的切脈有什麼用?!不如不切。清明王清任乃《醫林改錯》作者,幾乎忽略脈象,不也是名醫嗎?當然,條件允許的話,能切脈更好。如果病患離得太遠了,透過主訴清楚、舌象清楚,有經驗的中醫完全可以施方治療的!我給在幾個省市打工的病友治過病,都不能切脈。有些山區的患者派親人找我治病,非但不能切脈,連舌診都不能!全憑其家屬代述。幾天後其家屬喜而告之:那病好了!謝謝您!由此可見:在特殊情況下,老練的醫生完全可以為遠方的病人治療!
-
13 # 中醫閆會君
望聞問切,差了切脈是一大遺憾,但是可以透過現代的科技手段,一些檢查可以彌補過來,如果有心電圖,有血生化血常規,有CT等,那就更全面了
-
14 # 呆行者
靠譜,因為中醫的博大精深。病在舌苔的表現己能看清,是不需要把脈的。有的病在舌苔上沒表現或表現不清的,還是需要把詠。
-
15 # 醫道還原
這要分多種情況
1-非常靠譜。例如外感病,跌打損傷等,病人說完症狀,中醫師在聽的時候,已經進行了望診,病人大致病情就瞭解。再看一下舌苔,十拿九穩!所以有很多病,看病過程就一分鐘。把脈只不過是驗證前面望聞問三診的判斷是否正確。中醫歷經數千年曆史,離開崇尚望而知之的能力,有些有把握的病其實不看舌苔也可以!
2-對於老病人,來複診的,病情都很熟悉的,也可以不把脈,因為看病其實從一開始就有一個總體規劃,第一步如何,第二步如何,第三步……,病人來了說完病情和服藥後的情況,再看看舌苔,如果符合當初規劃設想的,說明治療用藥都正確,都在掌握之中。所以不把脈也可以。
對於和病人彼此熟悉的,其實有一大部分病人,心裡明白的病人,自己都清楚,如果中醫師一看完舌苔,不把脈就可以斷證處方,說明病輕,容易治療。相反,如果望聞問切四診後,中醫師老是舉棋不定,病一定有難度。所以我的很多病人,見我說不用把脈,都高興。
3-對於內傷雜病,必看舌苔和把脈。
4-對於器質性病變,四診也難以知道病變程度,建議病人進行影像檢查。現代科技裝置是望聞問切的延伸,這樣也可以減少醫患矛盾。保護好自己是必須的,因為中醫師大都是個體戶,沒有大醫院保護,絕對處於弱勢地位。
時代在發展,中醫也是不斷髮展的。中醫歷來都是兼收幷蓄,不斷吸收新的藥物和治療手段。只要堅持用中醫的理論,思維方式就依然還是中醫。
治病救人是嚴肅謹慎的,中醫師如果沒有絕對的把握,一定會把脈,還會按壓腹部,按壓經絡等。處於弱勢地位的中醫師生存難啊
-
16 # 玉簫冷荷
不靠譜,但也有一定的道理,舌診只是中醫辯證的一部分。望聞問切是一個整體辯證的體系。把脈主要針對症狀描述不清的病人,脈象是最靠譜的。
-
17 # 飛馬傳奇的鯊魚飛
中醫世界裡沒有血型遺傳病毒手術等,你認為呢!2020年了,你還依賴這種看病方式?多少人在高舉著老總宗的大旗,但在看病時還是要用現代醫學。
-
18 # 中華龍368
中醫治病調理都要透過就醫患者的症狀、體徵、舌苔和脈象,望聞問切四診綜合參考判斷後,再進行開方施藥治療的,但其中最重要就是望診和切診,特別是本病時間長病人體質差,望診就是望患者氣色來判斷,切診從脈象情況判斷疾病出於那個藏府,有多種證狀的患者尤為重要。
但對於創傷和外科症狀身體健康,一般時病感冒證狀比較明顯的,就可憑藉醫生臨床經驗和患者問答,進行判斷開方用藥對症施治,應該沒有什麼問題。
-
19 # 知艾堂艾製品
關於你這個問題可能描述的不太完整,或者你沒有觀察到,中醫確診病症分多種方法,並不一定必須把脈。
中醫確診通用的方法望聞問切。(1)望診:觀察病人形體、面色、舌體、舌苔,根據形色變化確定病位、病性,稱為望診。(2)聞診:聞診包括聽聲音和嗅氣味兩方面。(3)問診:問診是詢問病人及其家屬,瞭解現有證象及其病史,為辨證提供依據的一種方法。(4)切診:切診是指用手觸按病人身體,藉此瞭解病情的一種方法。
我國中醫經千百年來傳承、發展,受其發展局限,加上西醫的引入,並不被大多數人認可。歷朝歷代民間中醫沒有系統的管理與支援,大多以秘方的形式代代相傳,一般不外傳,所以沒有形成規模併發撥光大。但民間中醫高手一直存在,如果你有幸接觸的是真正的中醫藥大師,可能在你不知道不覺中已判斷出你的病因所在,已可以對症下藥。
此次疫情,大量的中醫藥配方臨床使用,並且效果顯著,相信藉此機會我國中醫藥發展更上一層樓。
-
20 # 丟了娃的豬
靠譜,這種診法叫舌診,看舌苔、舌色、舌形。
中醫舌診:
1、可以判斷人體正氣的盛衰。
2、可以分辨出病位的深淺。
3、可以區別病邪的性質。
4、可以推斷病勢的進退。
5、可以估計病情的預後。
回覆列表
看中醫看舌苔,說症狀,不把脈,非常不靠譜。這種中醫請您不要相信他,實際上,這樣的情況最常見於現在的網診和家屬代診。眾所周知,中醫診斷是需要望聞問切四診合參,來判斷患者的病情處於某種階段,再採取相應的治則治法。就拿望診來說,望診第一是望神,患者精氣神需要與醫生面對面來感知獲得,如果隔著螢幕望診肯定是忘不了神氣如何的,同時,面部細微變化也無法確定。
即便透過舌診和症狀也不能完全掌握病人的病情資料,中醫有舍脈從症,舍症從脈這樣的臨床思維,一些疾病由於發病機理複雜,病人體質干擾,往往舌象和症狀存在假象,這都是需要近距離接觸病人來判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