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大小愛讀書

    不是的,千萬不要給寶寶貼上這個標籤,更不要每次都這樣說她,一歲半的孩子,已經有自己的理解能力了,你一直對著她說“你有暴力傾向”,其實也是一種心理暗示,這種日積月累的力量是很可怕的。

    我家寶寶16個月了,之前有一段時間(大概12-15個月期間)一直有打人的情況。有時候是被爸爸或者奶奶抱過去的時候,會打她們,有時候我抱著,正開心著呢,忽然給我一爪子,那時候我們一家人都是傷痕累累。

    開始我也害怕,她爸爸也問我孩子為什麼這麼暴力,奶奶也說她脾氣壞,暗戳戳表示隨我(無力吐槽),害怕之餘,我去看書求證,才揭開心結。

    總的來說,孩子在這一時期打人主要有這麼幾個原因:

    第一,反抗。比如我抱著她的時候,奶奶想要接過去抱抱,她不想過去,但是不會表達,沒有其他的反抗方式,所以只能用打人表示內心的抗議和不滿。

    第二,表達喜悅或者某種情感。孩子不光在不開心的時候打人,很多時候突然就打人了,這個時候她可能是想要表達此刻的某種情緒,所以藉由這種動作表現出來了。

    第三,探索。孩子打人之後,家長又時候會做出害怕、躲避、驚訝等平常不會流露出的動作和情緒,孩子覺得很好奇,所以再打一下看看,這是孩子探索世界和他人的一種方式。

    總之,孩子的情緒只有細緻的陪伴與觀察,才能精準的抓住,不要輕易給孩子下否定的結論,而是要做好學的父母,不然就一代一代誤會下去了。

  • 22 # 萬霖育兒

    01

    寶寶打人是表達對你的喜歡

    0到2歲的寶寶打人可能是因為很喜歡你,但是卻不知道用怎麼樣的方式表達,所以寶寶就會以為打你就是在表達對你的喜歡,那麼這個時候爸媽就要教會寶寶怎麼表達愛,而不是使用打人的方式。

    當寶寶第一次打人的時候,爸媽就要制止,否則容易讓寶寶誤會,誤認為他打人的方式你是默許的,這樣會讓寶寶產生錯誤的認識,而且一旦寶寶打人的習慣養成,改起來可是很不容易的。

    02

    家長太過寵愛,從不對寶寶說“不”

    我們都知道如果家長太寵愛寶寶,從不對寶寶說不,就會讓寶寶養成肆無忌憚的性格,因為他知道無論他做出什麼過分的事情,爸媽都不會懲罰自己,而且一旦寶寶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寶寶就會打人,甚至是咬人。

    這個時候家長們一味的認為寶寶還小,還不加以制止,寶寶就會更加的霸道,為所欲為,現在出現的很多“熊孩子”就是這樣慣出來的,爸媽寵愛孩子,焉知其實是在害孩子。

    03

    寶寶鬼精靈的體現 

    其實我們的小寶寶非常聰明,他知道向不同的人索取不同的東西,他也知道誰最寵愛自己,他可以向誰肆意的撒嬌,索要東西,甚至是開玩笑的打誰,其實寶寶內心是有一杆秤的,寶寶懂得平衡掂量。

    寶寶三四歲的時候,喜歡向最愛他的人撒嬌,賣萌,都能說明其實寶寶生活的環境還是相對民主的,在寶寶打人的時候,爸媽要正確的引導,幫助寶寶排除情緒。

    面對寶寶打人

    父母應該怎麼辦?

    1當場奉告孩子“不”

    當孩子舉動可能發生傷害時,當場除了用最簡單的語言告訴孩子“不可以打人,不可以咬人,會受傷的。”之外,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到有趣的景物或許是緩解緊張局面的最好辦法,比如滑滑梯、動畫片。

    2幫助孩子宣洩情緒

    在孩子焦躁想襲擊他人的時刻,可為孩子提供其他選擇,如給他一個枕頭,讓他隨意處置,還可以教他用力跺腳來宣洩自己的不滿,或者告訴孩子要是下次他生氣了可以到你身旁尋求幫助。

    3別讓孩子從攻擊中得到任何好處

    寶寶並不是故意選擇利用武力爭奪玩具,而只是一種本能的自衛或是心理特性。一旦他從這類舉動中得到利益如得到了他想要的玩具,那末他就可能把襲擊別人和獲得玩具聯絡起來,也就愈來愈喜歡用襲擊的動作和人交換。

    4多稱讚孩子的好舉動

    當孩子沒有依託襲擊而解決問題時,你應當多多激勵他的這些舉動,讓他能意想到這才是對的。譬如你可以表彰他的舉動“你把玩具讓給小朋友玩,你是個好孩子。”

    5做孩子的好榜樣

    和孩子玩的時候不要咬你的孩子,也不要打他。要是你對他說“我要吃了你!”而且把小傢伙的腳指或手指放到自己的嘴裡,那末他就會很自然地嘗試對他人如許做。

    6溫和地勸慰孩子

    孩子在成長程序中會碰到不少挫折,如學走路、學說話等。這時候你必要為他提供一些和順踴躍的勸慰,以避免他變得暴躁。這時一個舒服的溫水浴也許是孩子最好的安慰,孩子在沐浴時可以遺忘不愉快,再加上一些他熟識的玩具,會讓他對自己重新建立信念。

    7給孩子們寬闊的活動空間

    要是孩子像海里的沙丁魚一樣,擠在一起嬉戲頑耍,那你就沒必要對他們的相互襲擊的舉動發生驚異了。因為這是必定的效果,即便是成年人也不能容忍自己私人的空間過於狹窄。

    Tips:爸爸媽媽不能做的三件事:

    面對孩子的攻擊行為,除了上面說的咱們可以幫助他們的事之外,還有些事是咱們不能做的:

    1、不要呵斥打人的寶寶:寶寶並沒意想到自己的舉動是不好的,突如其來的呵斥只會讓他感到稀裡糊塗。

    2、不要由於孩子打人,就讓他也試試捱打的滋味:孩子不會理解你的意圖,他只會覺得你是在損害他,最壞的效果可能讓孩子再也不信賴你。

    3、不要激勵孩子報復打他的小朋友:要是“受害人”反過來去報復“囚犯”,那末終究的結果是“囚犯”會愈來愈多。

    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給寶寶做好表率作用,給寶寶一個好的發展空間,這樣可以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 23 # 靜心育兒mm

    寶寶所謂“打人”的原因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寶寶在一歲多都會有這種情況,這確實屬於攻擊行為。

    寶寶一動手做媽媽的首先緊張,會想到的這個孩子厲害呀,打人不是好喵頭,就想方設法地阻止寶寶這種行為,於是媽媽們採取了各種方法,有的媽媽甚至為了讓寶寶嚐嚐捱打的滋味,寶寶一動手就會打回去,可是最後的效果並不好,因為寶寶打人,不一定是攻擊性的行為。這樣會傷害了寶寶的身心健康。

    按照寶寶生長髮育的規律,寶寶,一歲以後手部動作的敏感期到了,慢慢地會走了,會跑了,他的各種動作都是有目標的,即便是打人也還有一定的目的性。

    朋友生了一對雙胞胎,現在正一歲多,經常會在群裡發兩個孩子玩的影片,兩個孩子咿咿呀呀,一會兒就互相打起來臉蛋兒,要不然就推一下,厲害的時候就會抱著啃,有時候咬疼了,就咧著嘴互相看著哭...

    寶寶這麼做,只是一種表達方式跟暴力、道德是無關的,他們的意識裡是我喜歡你,我就拍拍你,你讓我不開心了,或者阻止了我的活動,我就要推開你、排除你,我就要擁有手打你或者用嘴巴咬你。

    在這種情況下寶寶感受到了“我”和“你”的不一樣,這是最早發展出來的自我意識是對自我的,一個比較直觀的界定。

    這時父母要正確引導,千萬不要給孩子定性,他有暴力會打人的傾向,寶寶並不懂打人的意義是什麼,他只是表達自己的一些想法。

    寶寶們在這個階段還不會用語言表達,於是就用打、撓、咬等很直接的方式表達出他們的想法。

    怎樣處理好寶寶打人的行為呢

    “ 打人”等行為是寶寶成長階段的一種表達方式,很多時候不同於“暴力動作”。那麼寶寶打人的時候媽媽怎樣做,才利於寶寶的成長呢?

    寶寶,一般九個月的左右的時候手部功能分化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手腕到大臂的支配力量有了很大的進步,所以很快就愛上了拍打這個這個動作,從中了他能夠用“拍打”表達自己的快樂。

    當寶寶做出拍打別人動作的時候,不管了在什麼情況下,不管是寶寶跟別人打招呼,還是發情緒引起別人的注意,媽媽都要及時截住寶寶的小手,然後告訴寶寶不要去拍打,學會輕輕的摸摸,握手,拉手,擁抱的表達方式。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寶寶最初他是喜歡模仿大人。要想寶寶不打人,家人要防止寶寶看到一些充滿打鬥場面的電視節目、打架鬥毆的場面、激烈的動畫片等。

    爸爸媽媽要多帶寶寶看一些充滿快樂,溫情的畫面,注意儘量不跟愛打人的寶寶一起玩,同時在寶寶面前爸爸媽媽之間也要和平相處。

    靜心育兒媽媽說

    一歲半寶寶打人,媽媽們不要緊張,這絕對和暴力傾向掛不上鉤。寶寶出現這種情況,是寶寶探索未知世界的進步,好好引導寶寶養成正確的表達方式就好了。

    我是靜心育兒媽媽,在育兒路上讓我們育兒育己共同成長

  • 24 # 杉杉聊育兒

    美好一天很榮幸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是不是因為家庭環境,比如全家都以寶寶為中心,在家裡事事順心,那麼稍微一個不如意,孩子就很可能透過自己能想到的可能有用的辦法簡單粗暴的表達出來,比如哭鬧,耍賴打滾,甚至動手打人。

    再次,孩子這個年齡沒有分辨是非對錯的能力,他不覺得打人這個行為有什麼不對,對於他來說,只要達到目的就是對的。

    你考慮她是暴力傾向,,你真的多慮了,她只是你還沒有教育好而已,她是在你的縱容下這樣的,只要你再有點耐心,多多跟孩子講解,或者她再打人時你捉住她的手,她哭也沒用時,用不了幾次她就不會再打人了!

    還有就是她才一歲半,任何外界的東西她都還屬於懵懂的狀態!她還是一張白紙,一切需要其他人的引導糾正! 最後想說一句,對孩子不只要有耐心,還要有正確的引導!每次她想要什麼,或者想做什麼,只要打你或打別人就可以滿足他,她當然就會一直那麼做!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25 # 醬紫媽媽

    孩子為什麼喜歡打人?先問自己幾個問題

    1.你生他氣時,是不是總打他?

    2.他咬你時,有沒有咬回去給他教訓?

    3.他撞到桌子時,有沒有教他打桌子出氣?

    4.有沒有開玩笑地對他說“爸爸壞,打爸爸”

    5.他看暴力動畫,打暴力遊戲時,你是否視而不見?

    這些都是孩子攻擊性行為的根源

    要怎樣改變呢?幾點小分享僅代表個人觀點,希望受用[微笑]

    1.拒絕暴力動畫和遊戲;

    2.永遠不拿打人開玩笑;

    3.永遠不要“以牙還牙”;

    4.孩子撞到桌子時請他向桌子道歉;

    5.不要用打孩子表達生氣,教會孩子把憤怒說出來;

    6.當然還有很多孩子打人只是因為,愛缺乏、求關注;

    7.只有在被愛中長大的孩子,才會情商高,越來越可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迄今為止錯過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