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Ignore

    戰鬥力評價標準主要分為四個方面,分別是士兵戰鬥力、軍事制度戰鬥力、國家意志戰鬥力、兵器裝備戰鬥力,每項滿分為5分。

    士兵戰鬥力主要考察士兵群體自身的戰力素質和戰鬥意志。

    軍事制度戰鬥力主要考察兵制、軍事指揮系統的效能。

    國家意志戰鬥力主要評估國家最高領導層對戰爭的態度。

    兵器裝備戰鬥力主要考察軍隊裝備在當時歷史環境的先進性和對軍事裝備的重視程度。

    下面我們具體看看宋朝的戰鬥力分析:

    士兵戰鬥力:2分

    軍事制度戰鬥力:2分

    國家意志戰鬥力:2分

    兵器裝備戰鬥力:4分

    總分:10分

    士兵戰鬥力:宋朝實行募兵制,兵源主要來自於普通農民、流民、盜匪、囚徒,在重文輕武的大氛圍下,當兵被視為一個很沒前途的選擇,“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之語就是從宋朝開始流行的。因此士兵戰鬥力很差,得分2分。

    軍事制度戰鬥力:宋朝軍隊由禁軍、廂軍、鄉兵、蕃兵組成,軍事指揮系統由樞密院、三衙、兵部共同掌管。其中,樞密院掌管全國軍事調動,直屬皇帝管理,擁有對宋朝正規軍的調動權;三衙分化禁軍的指揮權,三個部門共同領導禁軍部隊;兵部隸屬於尚書省,為了防止宰相對軍國大事的干預,宋代兵部只掌管兵衛、儀仗、鹵簿、武舉、民兵、廂軍、土軍、蕃軍等非正規軍,同時負責武將升遷管理、地圖儀仗等。宋代軍事制度效能低下的原因有:

    1.武將地位低,軍隊缺乏優秀將領調教訓練。

    2.以文御武,文官系統全面監管軍隊,官僚作風、推諉扯皮、任人唯親,任用軍官在勇武和謀略方面的要求下降,動搖了軍隊勇武的基因。

    3.為防止流民作亂和招撫盜匪,大量吸收這些人參軍,造成軍隊“冗員”嚴重,人數雖多,但戰鬥力差。

    4.募兵制維繫基礎是軍餉,士兵當兵不能為家中免除稅賦雜役,沒有均田制的經濟基礎,也不能像秦漢那樣因為上陣殺敵獲得爵位、土地、財物。因此,士兵缺乏不畏死的勇氣,軍隊戰鬥力自然不佳。

    5.有條件練武和熟讀兵書的權貴世家子弟多數棄武從文,軍隊失去了中流砥柱。

    6.“將從中御”,皇帝喜歡干預前線指揮,領兵將領臨陣指揮的權力受限制。

    7.文官為帥,宋朝尤其是北宋喜歡用文官作為行軍打仗的主帥,典型的“外行領導內行”。

    8.皇族不習武。宋朝皇族子弟,除了開過君主外,基本上只讀書,不習武。也沒有軍旅經驗,對軍事不瞭解。不習武的皇族本身文弱不堪,一有戰事容易妥協議和。而且平時也無法注意軍事訓練和選拔優秀的軍事人才。自秦開創皇帝制度以來,直到宋朝才出現了皇族不習武不尚武的文弱風氣。

    9.缺乏優秀的騎兵隊伍,對付西夏、遼、金、蒙古等機動性和衝擊力強悍的騎兵,劣勢明顯。

    國家意志戰鬥力:宋朝國家意志戰鬥力就是渣,議和成為永恆的主題。遼、夏、金、蒙古,每個對手出現,宋朝基本都是被動挨打,直到徹底亡國。

    兵器裝備戰鬥力:這是宋朝軍事體系裡面唯一做的較好的地方,也許是知道自己戰鬥力低,所以比較重視武器裝備。宋朝不僅發展了火器,還有專門的兵工廠為軍隊提供武器裝備。但在防禦為主的戰略思想下,宋朝一直沒建立像樣的騎兵,宋軍裝備主要是步兵的,包括箭弩和攻城武器等。

  • 2 # 尋找被人遺忘的角落

    宋太祖趙匡胤最該為此負責,這是趙匡胤擬定的基本國策,就是“外戰外行,內戰內行”。為何要定這樣的國策呢?看看趙匡胤咋上臺的就知道了。這就叫一朝被蛇咬 十年怕草繩。我就是對外戰鬥力不行, 也要牢牢把握住軍隊,軍隊裡文官節制武將,這就造成了整個宋朝的軍隊戰鬥力低下。

  • 3 # 一頓飯的味道

    冷兵器時代,大概只有宋朝,對於武官有著很多的限制,其社會地位也非常低。

    可以說,從來沒有一個朝代,像宋朝一樣,武官地位低下,受到諸多的限制。就連邊疆都是文官多於武將,這樣長期發展,軍事能力肯定也不會太強。

    和唐朝武將的勢力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所以,宋朝從來不擔心有內患。

    宋代政治設計的第一個特點是對武力的全方位防範。

    開國不久,趙匡胤就“杯酒釋兵權”,接著,他又在制度設計上費盡了腦筋。趙匡胤把禁衛軍的最高統帥權一分為三。

    與此同時,趙匡胤又把軍事指揮權和軍隊調動權分開。就是說,這“三帥”平時可以訓練和指揮禁軍,但是沒有權力調動禁軍。調動權歸中央最高軍事機關樞密院,沒有樞密院的正式檔案,任何人別想調動一兵一卒,這就從制度上杜絕了軍事政變的可能。

    由於趙匡胤擔心自己的武將不像會像自己一樣,所以說當時趙匡胤才沒有重用武將,而是重用了文臣。

    而後的整個宋朝,也是因為趙匡胤這個影響而直接導致了眾多武將沒有被重用。當時趙匡胤杯的酒釋兵權一很好的完善了中央集權制度,這一點在當時和後世都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

    而且宋人都很滿足,宋朝給百姓們提供的生活很滿意。或許,正是因為過於美好,才讓人們忘記了如何拿起武器,才讓一個國家面對外敵入侵,不堪抵擋。當外族的鐵騎奮勇而來時,這個內部安定,沒有叛亂的國家,不堪一擊。

  • 4 # 無敵通史

    宋朝,一個令人嚮往的繁華王朝。然而在這繁華之下,卻依舊掩蓋不了宋朝軍隊戰鬥力低下,武將地位不如文官的事實。這是為何呢?無敵認為,宋朝開國君主趙匡胤,最該擔負起這個責任!

    宋太祖趙匡胤

    為何我會這麼說呢,大家且看趙匡胤是如何登上皇位的!

    代周稱帝臨危託孤

    趙匡胤,本為五代十國末期後周大將。因其作戰勇猛、忠心耿耿,被周世宗柴榮所看中。

    後來周世宗柴榮在伐遼的戰場上病倒,退兵回到京師。在柴榮死前,特意把自己的親叔叔從都殿檢指揮使的位置上換下了,把趙匡胤扶持上去。

    柴榮這麼做,是希望趙匡胤能夠感激知遇之恩。繼續忠心扶持自己年幼的兒子,穩固帝位。可見柴榮心中,有多麼信任趙匡胤。然而,後來的事卻出乎柴榮的意料!

    《宋史》:時張德為點檢,世宗不豫,還京師,拜太祖檢校太傅、殿前都點檢,以代永德。恭帝即位,改歸德軍節度、檢校太尉。

    周世宗柴榮

    兵變奪位

    公元960年元宵佳節,後周幼主與眾臣都沉浸在歡樂的氣氛中。這時突然傳來軍報,契丹大軍入侵,後周幼主急忙下令趙匡胤領兵出征。

    當大軍行至陳橋驛的時候。手下大將石守信,以及趙普等人,將準備好的黃袍穿在趙匡胤的身上。並且對眾將士說:“我輩無主,今日須得天子”,於是這自導自演的好戲就順利落幕。

    隨後趙匡胤率領大軍返回都城,都城守軍見趙匡胤人強馬壯,也都紛紛放下武器表示願意歸順。至此,趙匡胤成功的發動“陳橋兵變”,也順利的登上了皇位。雖然這次兵變基本上以和平的方式進行著,但是依舊掩蓋不了趙匡胤亂臣賊子的事實!

    《宋史•太祖紀》諸校露刃列於曰:“諸 軍無主,願策太尉為天子。”未及對,有以黃衣加太祖身,眾皆羅拜,呼萬歲,即 掖太祖乘馬。

    宋太祖趙匡胤

    由此,趙匡胤順利登上皇位。然而,他心裡很清楚自己的皇位是手下擁立而來。為了避免自己的江山,被下面的人用同樣的方法奪走。趙匡胤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壓制武將也為宋朝軍隊戰鬥力逐步下降埋下了禍根!

    杯酒釋兵權

    趙匡胤深知唐朝末年以來,藩鎮割據的根源在於武將擁兵自重!於是他上位的第一件事,就是剝奪武將兵權。

    趙匡胤假借慶功為名,召集手下大將石守信等人一起聚會。酒過三巡,趙匡胤覺著時間差不多了於是好戲開始。他突然面露難色,手下見此紛紛上前詢問為何。

    趙匡胤於是說,我登上帝位全靠各位鼎立相助。然而如果有一天你們的手下也把你們擁護上位,你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此話一落,在座諸將無不大驚失色。為了明哲保身,紛紛便是願意解除兵權,安享富貴。

    《宋史》:府衛變而召募,因循姑息,至於藩鎮盛而唐以亡。更歷五代,亂亡相踵,未有不由於兵者

    大將石守信

    由此,趙匡胤開始壓制武將的地位與權利。究其原因還是怕自己帝位不保,也為後世解除禍患。但是也導致北宋一朝,武將處處受到節制,無法建功立業!

    禁軍制度的弊端

    趙匡胤收回兵權之後,感覺軍隊建制過於混亂。他需要一隻只屬於皇帝的軍隊,於是建立了北宋禁軍。

    禁軍人員都是從軍中選出勇武之人。然後訓練組建,成為守衛皇室的大宋禁軍。

    禁軍的指揮權屬於將軍,但是它的調動權卻在中央樞密院。兩者合一,才能調動指揮禁軍作戰。

    最後禁軍實行番戍制度,每三年就要換一個地方駐紮。

    表面上看,這些制度使得軍隊的權利在皇帝手中,軍隊戰鬥力也有提升。但是,它的弊端,卻也十分明顯。

    禁軍待遇高於普通軍隊,導致所有人都想進去。結果軍隊之中,貪汙成風。所招收之人,也三教九流。

    一方面導致禁軍人員越來越多,出現冗兵現象,另一方面也導致軍隊戰鬥力越來越低,還不如雜牌軍。

    《宋史》:所募多市井選心耎,不足以備戰守。

    北宋滅亡

    從我上面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宋太祖趙匡胤自己是屬於依靠手下軍隊篡位稱帝。因此造成趙匡胤心中對武將的忌憚,為了保障大宋江山繼續流傳。他採取了一系列動作,壓制武將的權利與地位,改革軍隊制度也埋下禍患導。使得大宋武將地位不高,軍隊戰鬥力也十分低下!由此,也間接導致北宋的滅亡!

  • 5 # 德克士漢堡

    從唐代開元盛世到宋朝建立的二百多年間,中國都是在打打殺殺中度過的:安史之亂、藩鎮割據、五代十國。不但老百姓流離失所,連皇帝都是高危的職業。軍旅出身的宋朝開創者趙匡胤決定,從制度建設上終結武人的時代。

    對五代十國,歐陽修有過一個統計:“五十三年之間,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國被弒者八,長者不過十餘歲,甚者三、四歲而亡。”也就是說,五十三年間,換了五個家族十三位皇帝。被殺的皇帝有八個,其中大的不過十來歲,小的甚至三四歲就死於非命。

    槍桿子決定一切的世界,實在太讓人絕望了。費盡心機得來的榮華,轉眼又成泡影。在這個世界裡,沒有勝利者。以兵變從孤兒寡母手中奪了江山的趙匡胤不想再繼續這無望的惡性迴圈。結束它的辦法只有一個:建立新的遊戲規則,讓人們不再憑槍桿子,而是憑筆頭子來進行競爭。

    因此,宋代政治設計的第一個特點是對武力的全方位防範。

    開國不久,趙匡胤就“杯酒釋兵權”,接著,他又在制度設計上費盡了腦筋。趙匡胤把禁衛軍的最高統帥權一分為三,變成殿前都指揮使、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侍衛親軍步軍都指揮使(分別稱殿帥、馬帥、步帥,合稱“三帥”)。“三帥”三足鼎立,誰也無法獨立掌握禁軍。

    與此同時,趙匡胤又把軍事指揮權和軍隊調動權分開。就是說,這“三帥”平時可以訓練和指揮禁軍,但是沒有權力調動禁軍。調動權歸中央最高軍事機關樞密院,沒有樞密院的正式檔案,任何人別想調動一兵一卒,這就從制度上杜絕了軍事政變的可能。

    趙匡胤從方方面面限制武將的權力,降低武官的地位。他把武將排除在最高權力中心之外。因此宋代朝廷之上,武官見了文官,總自覺低人一等。《宋史·曹彬傳》記載,即使是曹彬這樣位居樞密使的武官,每次在道中迎面碰到士大夫的車馬,都會主動命車伕“引車避之”。

    除了給武將戴上枷鎖,趙匡胤破天荒地給武器也加上了鎖鏈。

    開國十年之後的開寶三年(970年),以一條哨棒打下了四百八十座軍州的宋太祖頒佈了一條意味深長的法令:京都士人及百姓均不得私蓄兵器。他顯然不想再有第二個人用哨棒把他的子孫趕下皇位。

    趙匡胤的子孫們十分重視祖宗的這條“祖制”。淳化二年(991年)到宣和七年(1125年),宋代七次頒佈禁止私人藏有武器的各種法律,地域範圍從首都擴充套件到全國,武器種類則從兵器擴充套件到了老百姓生活日用的刀具。宋代禁止武器的法令到後來發展到了這樣可笑的程度,以至連民間祭祀、社戲時所用的儀仗刀槍也被禁止。《宋會要輯稿·刑法》載天禧五年詔曰:“神社槍旗等嚴行鈴轄,如有違犯,內頭首取敕裁,及許陳告。”

    被史書中的刀光劍影嚇破了膽的宋代皇帝對武器的提防,已經到了神經過敏的程度。

  • 6 # 老實人侃歷史

    宋朝武將沒有地位,軍隊戰力羸弱和宋朝“重文輕武”的國策難脫干係,宋朝時期已經不僅是“輕武”,更多的還是“抑武”。

    北宋建立在唐朝晚期藩鎮割據和五代十國戰爭不斷的基礎上,趙匡胤親自經歷了五代十國時的種種軍事政變,而他本人也是憑藉兵變坐上了皇帝的寶座,對“天子,兵強馬壯者當為之”自然有著深切的體會。

    所以宋朝建立後,宋太祖認為當務之急就是要改變唐末武將動輒就威脅中央政權的弊端,並且頒佈法令限制和削弱將領兵權,將兵權收歸在皇帝手中。

    趙匡胤即位不久便採納趙普剝奪強臣軍權的建議,於是便有了“杯酒釋兵權”,打發開國功臣回家養老,將軍權盡收手中。受“輕武”政策影響,即使再有能力的武將也終將被埋沒。比如狄青。

    總得來講,就是宋太祖怕歷史重演,才大力推行重文輕武的政策,畢竟自己就是黃袍加身登上皇位的,絕對不能給別人這樣的機會,這樣就導致了武將沒有地位,軍隊戰力羸弱局面的出現。

  • 7 # 匍匐的前行著

    宋朝武將沒有地位,軍隊戰鬥力羸弱,這一點我不認可。

    宋朝建立時,中華大地處於分裂時期,諸國林立,宋太祖透過多次戰爭才統一天下,如果軍隊戰鬥力不強,怎麼打敗諸侯,契丹等軍事強國。

    宋朝軍隊分為兩用,廂軍和禁軍,廂軍主要為維護地方治安,戰鬥力便弱。而禁軍可以說是百裡挑一的,在《水滸傳》中林沖為八十萬禁軍教頭,可知禁軍是一直人員眾多,訓練嚴格的軍隊,長期駐紮在東京附近,保護京城的安全。

    宋朝施行對調製度,形成了,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情況,將領不能及時掌握士兵的各種情況,在對戰時容易出錯。

    宋朝吸取唐朝滅亡的原因,對軍事多加限制,設計樞密院統籌管理,透過“杯酒結兵權”收回了將領手中的權利,同時宋朝時期,在於勢力做大,外族憑藉騎兵強大的衝擊力,對宋朝進行打擊,因此給了軍隊戰鬥力不強的表象。

  • 8 # 家是最小國

    唐末五代時,由於皇權衰微,兵權旁落,因而兵變不斷,不僅禍亂朝政,而且嚴重影響到社會的安定和發展。“大抵五代之所以取天下者,皆以兵。兵權所在,則隨以興;兵權所去,則隨以亡”這造成了先秦以來的儒家文化受到很大的衝擊,使得當時的道德標準和價值觀念發生改變。在講究身世,崇尚武力的唐末五代,宋太祖既缺乏蓋世武功來幫助自己,又沒有顯赫的家世。這讓靠發動軍事政變來奪得帝位的宋太祖一直處於恐懼之中,害怕自己所建立的政權成為繼梁、唐、晉、漢、周後的第六個短命王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基礎,同時也為了讓宋朝統一時間持久,唯一有效的辦法就是推行重文輕武的國策,來樹立政治權威。在削弱武將權力、消除軍閥割據的前提下,透過改革科舉選官制度,放寬錄取標準,大量選拔文人士大夫,並給予優厚待遇。宋太祖順應了“重文”的趨勢,只有重視文人知識分子重視文教建設,透過提倡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價值觀,規範臣民的思想和行為,透過重視教育、圖書典籍等文教建設的措施來達到維護社會秩序穩定的目的。建國之初,面臨著五代遺留下的內部秩序混亂與外部四分五裂的局面,面臨著禁軍將領與各地藩鎮控制軍隊的狀況,這些狀況對新生的宋朝無疑是最大的威脅,建國之初,面臨著五代遺留下的內部秩序混亂與外部四分五裂的局面,面臨著禁軍將領與各地藩鎮控制軍隊的狀況,這些狀況對新生的宋朝無疑是最大的威脅,因為趙匡胤本身也是透過武力奪權的方式建立政權的,所以他對兵權的重要性有著深刻的認識。所以宋太祖最急切要做的事情就是解決兵權失控的問題,採取了一系列收歸兵權,打壓武將的措施,同時也提升文臣的地位,來達到長遠穩定的治國目的。

    建隆元年,宋太祖對朝中的武將採取安撫籠絡的態度,對參與陳橋兵變的石守信等一批功臣加官進爵、給予分管禁軍的要務,又採用“將欲取之,必先與之”的策略,將禁軍最高職位授予韓令坤、慕容延釗兩位宿將,這樣做是為了在建國之初贏得他們的支援,確保禁軍的穩定。

    建隆二年,經過一年的鞏固和調整之後,宋太宗開始著手解決禁軍兵權的問題。宋太祖採用先緩後急之法,先解除慕容延釗和韓令坤的殿前都點檢、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的軍職。再者以“杯酒釋兵權”的方式解除功臣武將功臣等人的禁軍要職,空缺出的禁軍官職由資歷淺的親信將領接管。中央有了強大的軍事後盾以後,就開始使用各種手段來對擁兵自重的地方藩鎮進行打壓。在開寶二年,宋太祖將武行德等一批代表性的老藩鎮宣召入朝,解除其節度使,皆安置為環衛虛職。“召前朝慢令恃功藩鎮大臣,一日而列於環衛,皆俯駭汗,聽命不暇”到宋太祖晚年時,中央禁軍和地方軍隊的威脅已經大致得到解決,這就奠定了北宋從建立之初就以控制兵權,扼制武將作為治國的基本規則。宋太宗趙匡義即位後製約武將的舉措是用文臣擔任地方長官。宋太宗期間,科舉取士的人數比太祖時期明顯要多。太平興國二年就有五百人,“得渤海胡旦以下七十四人,乙酉,得諸科七十人,竝賜及第,始賜宴於迎春苑,授官如二年之制。”宋太宗期間每次科考人數達數百人,如果以其中一部分做通判諸州,都足以削奪知州之權。北宋初年節度使又往往知軍州,在軍隊中設定監軍,在州府裡則設定通判,監軍、通判對長官將帥武臣的牽制如此之大,可想而知這些武知州、節度使已沒有權力。除此之外,宋太宗趙匡義對文臣武將最大的調整是以文臣換武將,用近臣取代武職。這種措施的實行不僅奪了節度大將的兵權,並且奪了武將的政權和軍權,使他們只剩下徒有虛名的空銜,並沒有實際權力。北宋初年從皇帝和士大夫都有共同的心願,就是抑武事、興文教。因為唐末五代十國以來長期戰亂,武力和強權在社會中處於高位,文人士大夫在朝廷和社會中的位置相形見絀,整個社會在很長一段時間不僅文化知識得不到重視。所以在北宋初年統治者對文人的逐漸重視,由於科舉取士和重文輕武的原因,各個階層的讀書人得以出世做官,帝國的實際主人漸漸變成了他們,在社會中也形成了一種“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風潮,並且文人漸漸地形成了一股龐大的勢力。北宋是根據科舉考試的方式來選拔人才,步入仕途的。於是出面了所謂宋真宗在《勸學詩》所描寫的“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的局面,逐漸在社會上形成了“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的風氣。士人們對科舉考試的狂熱追求,讓這些士人知識分子傾畢生精力專注於追求科舉功名,根本無暇顧及其他,這樣底層平民階級就不會對統治階級造成威脅。宋代科舉制對士大夫的吸引力,一方面是取士多,例如,唐代每屆取進士三四十人,宋朝每年四五百人。在公元991年,朝廷取士總計竟達一萬七千三百人,除此之外,宋朝對宗室、親信子弟特為優待,隨意授官,有的甚至在襁褓中就授予官階,領取俸祿。北宋所管轄的疆域不及唐朝疆域的二分之一,但政府的官員卻比唐朝的多了一萬多人。其次是一般的知識分子錄取比例較大,能夠最大限度地將出身於不同家庭背景的讀書人聚集到朝堂為朝廷效力。所以說,負責任的應該是開國皇帝趙匡胤。

  • 9 # 讀史逍遙今

    宋朝武將沒有地位,軍隊實力羸弱,這個鍋,在我看來,趙匡胤還背不太起。真要說誰有責任,唐玄宗首當其衝。之所以會是這樣,主要在於幾個方面:

    第一、先從趙匡胤說起。大家都知道“杯酒釋兵權”,但是為什麼好端端的就要解除了這些大將軍們的兵權?真的就是馬放南山、兔死狗烹嗎?

    趙匡胤原是北周重臣,自唐末,到五代十國的亂世他親身經歷,更清楚知道手握重兵意味著什麼。當了皇帝之後,他自然知道,要想屁股坐的安穩,首先就是不能讓地方上的官員有太多權力。

    所以,從“杯酒釋兵權”開始,宋朝的各級地方政府盤根錯節,互相制約,官員的權力越來越小。

    其二,在瞭解了趙匡胤為什麼這麼做後,再說明一下我為什麼認為責任不在他,二而是唐玄宗?

    唐朝沿襲隋制,實行均田制。初衷很好,使很多百姓都分到了田地。但是後期,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同時商品經濟逐漸孕育,導致土地兼併愈演愈烈。

    均田制的逐步瓦解使得民眾又失去了土地,進一步導致唐朝兵傭制度成為“募兵”。有錢有勢的人所招募的兵勇越來越多。至唐玄宗開始,邊境的形勢又日趨惡化,迫使他賦予邊境官員更多權力,直接催生了“節度使”這個職務。

    這就好像打開了“潘多拉魔盒”,節度使的權力隨著穩固邊疆,收攏流民,越來越大。為了籠絡這些節度使,中央又不得不賦予他們更大的權力。長此以往的惡性迴圈,使得節度使的胃口最終無法被滿足,導致了後期各種兵亂的發生。

    所以說,唐朝節度使的制度的誕生,才是真正促使宋朝武將沒有地位的最關鍵原因。

  • 10 # 大餅貓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戰鬥力最差的漢族政權。可以說因為其奠定的基本風格,到現在勾起的都是人們想起受到外敵欺辱的歷史記憶“幽雲十六州”、“檀淵之盟”、“靖康之恥”。雖然這宋朝經濟和文化得到了發展,但同時也是一個民不聊生、思想禁錮的時代。宋朝建立160年後,京城被攻破,父子皇帝被北方遊牧民族生擒擄走的恥辱,這在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接下來在長江以南苟延殘喘的南宋依舊如此,看看岳飛的地位和最後的結果便可知一二。歷史上歷來有“暴秦強漢、盛唐弱宋”之說,其形容可以說很準確。

    這個弱宋靠兵變建立,為了防範武將擁兵自重進而威脅其政權,宋朝統治者實行崇文抑武、以文制武的策略,千方百計削弱武將手中的權力,武將地位大大降低。面對這一切如果必須要找一個,負責人的話,那一定是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所謂士兵犬,也只不過是用方法解決了開國元勳擁兵自重的問題,讓真正導致武將地位低下的一個原因是什麼呢?這麼一來就必須要收到趙匡胤定下的這“勒石三戒”了。

    初登大位不久,趙匡胤就在太廟的一間密室中立了一塊碑,此後大宋新皇登基,都要由一位不識字的太監帶到密室裡瞧瞧那塊碑。直到金軍攻破汴梁城,打進太廟才真相大白,碑上赫然書寫著三條,大意是:第一,不殺柴氏子孫(後周的後裔),如果他們謀反,就在監獄裡讓他們自盡,不能公開殺掉;第二,不殺士大夫,尤其是那些諫臣;第三,子孫如果違背了前兩條,天誅地滅。,初登大位不久,趙匡胤就在太廟的一間密室中立了一塊碑,此後大宋新皇登基,都要由一位不識字的太監帶到密室裡瞧瞧那塊碑。直到金軍攻破汴梁城,打進太廟才真相大白,碑上赫然書寫著三條,大意是:第一,不殺柴氏子孫(後周的後裔),如果他們謀反,就在監獄裡讓他們自盡,不能公開殺掉;第二,不殺士大夫,尤其是那些諫臣;第三,子孫如果違背了前兩條,天誅地滅。

    如此一來,大宋,怎麼往下走?基本上已經定下來了,結合前面的杯酒釋兵權,宋朝真正實行了漢人政權歷史上第一個文官集團統治的官僚政治。好處是,宋朝商業、產業蓬勃發展,科技、文化、藝術、城市建設、對外貿易等全面發展,並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中,有三個就是在宋朝發明的(指南針、印刷、火藥)。而這一切最終都是國富軍弱,在這樣的情況下,宋朝也只能一直採取防守為主的國防策略,他也是漢人,政權國土面積最少,向少數民族政權上貢的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朝代。

    這一切的一切,歸根結底都是由於趙匡胤所定立的文官集團的絕對統治地位。而在那個時期,武人地位無論做官還是民間都很低下。

  • 11 # 小歷史課堂

    題主好

    宋朝武將官職底下,其實是有歷史原因,主要趙匡胤把這個問題變成制度,直接擺在檯面上限制武將。

    一,宋太祖私心,當年宋太祖趙匡胤在統一五代十國這一亂世之後,結合自己早年的經歷和歷史原因,就發現如果武將權力過大,就會擁兵自重,自己形成軍事實力,進而威脅到中央集權,所以建國之初的國策就是:“重文輕武”限制武將,然後透過:“杯酒釋兵權”將各地武將的權力守回中央,這就導致了地方將軍無法調動兵力,形成部隊體制僵化。並且經常調換各地鎮守的將領,造成:“兵不是將,將不識兵”的局面。

    二,宋朝國策,宋朝作為中國歷史上封建王朝經濟最位繁榮的王朝,當時宋朝分為三種人,讀書人,生意人,咱當兵的人,基本上男性一出生了就已經選好了讀書考功名這條路,其次就是家裡面父輩是做生意的就是子承父業去做生意了,最後如果實在沒有工作可言再加上人品不怎麼受歡迎的話就直接安排去當兵了,宋朝經常流行:“好男兒不當兵”這句話,在這樣的國策之下,宋朝政府軍的戰鬥力是很難得到保障的,特別是遇到蒙古,金朝這些戰鬥力極強的少數民族。

    三,周圍魔鬼般的對手,宋朝周圍始終有幾位冤家,蒙古,金朝,西夏,遼。這老幾位可都是少數民族,基本上打仗就是國策,透過以戰養戰的方式來生存,少數民族都是善騎射民族,相比於宋朝的讀書人,這些少數民族對宋朝可是沒啥問題的。

    總結:“宋朝軍隊戰鬥力不強宋太祖要負很大的原因,其次就是周圍的強大的少數民族,襯托出宋朝的戰鬥力的弱小。

  • 12 # 紅紅火火講歷史

    導語:

    宋朝富國弱兵這樣的怪現象,在中國歷史上是很奇葩的。宋朝軍隊的戰鬥力低下,也是顯而易見的事。而造成這樣的後果,主要該負責任的人,就是宋朝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

    趙匡胤依靠軍權發動陳橋兵變而黃袍加身,所以深知武將掌握軍權的危害和威脅。加上五代十國掌握軍權的武將,屢試不爽的謀朝篡位,讓趙匡胤寢食難安,提心吊膽。以是登基稱帝后,收兵權,設樞密院,建三衙,採取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措施,加強了對武將和軍隊的監督和掌控。利用士大夫文官全面打壓武將集團,形成了仰文抑武的國策。

    一,收兵權,設樞密,建三衙。強幹弱枝,內外相制。

    宋太祖趙匡胤統一天下後,就決定收回武將兵權。以是上演了杯酒釋兵權的好戲,解除了武臣勳貴的威脅。然後建立樞密院,掌握了調兵權。建立殿前司,步軍司,馬軍司,掌握訓練和管理士兵。把軍隊一分為三,互相制衡。同時把全國精兵成為禁軍駐守京師,老弱編為廂軍駐守地方州府。形成強幹弱枝,內外兼制格局。

    二,仰文抑武,與士大夫共天下。文官徹底壓制武將。

    趙匡胤又利用士大夫文官全面打壓武將和士兵。與士大夫共天下的結果是: 政治上失去平衡。軍事上戰鬥力虛弱。因為文官壟斷了權力,必然全面壓制和削弱武將的影響力。造成的結果就是武將一品,見了文官五品也得讓三分。文官集團又故意把罪犯和流氓充軍到軍隊,削弱了士兵的榮譽感和尊嚴,結果是歪嘴的和尚把好經唸錯。

    最後總結:

    宋太祖趙匡胤為了私心和皇權永固,處心極慮的設計了宋朝的軍制,層層限制了宋朝軍隊的良性發展和進步。又矯枉過正的扶持了,註定會腐敗計程車大夫文官集團。從而徹底埋葬了宋朝軍隊的未來。所以宋太祖趙匡胤,才是宋朝軍隊沒有戰鬥力的責任人。

  • 13 # 燒烤vv榴蓮

    宋朝是中國朝代最特殊的一個朝代,國家富庶,人口眾多,卻每次都會被別人壓著打,造成了歷史上一個奇怪的現象。很多人都會好奇,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且聽我娓娓道來。

    有人會說宋朝趙匡胤得位不正,害怕武將造反,取而代之,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細數歷朝歷代,有幾個得位正的,就如隋朝,楊堅奪了外孫的江山,隋朝就弱了嗎??李世民奪了李建成的位,就不敢放權給大將了嗎??

    其實,宋朝文貴武賤的局面不是一朝造成的,是循序漸進的。宋初,趙匡胤即位為皇帝,宋軍滅南唐李煜,覆後蜀孟昶,吳越錢鏐獻土歸降,收復嶺南,此時的宋軍也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戰功赫赫。但等到消滅北漢的時候,宋軍的戰力已經開始下降了。等到了收復幽雲十六州的時候,高粱河一站,被遼軍以少勝多,從此以後,宋軍就再也沒有主動進攻過了。

    首先,熟悉宋朝歷史的,都知道燭光斧影和金匱之盟的故事,暫且不論真假。按金匱之盟的說法,為了避免陳橋事變的再次發生,趙匡胤死了之後,傳位於趙光義,然後趙廷美,再之後趙德昭,趙德芳,以免臣強主弱。令人詭異的是,趙光義之後,這三人相繼死去,趙廷美反叛失敗,被殺,趙德昭自殺,趙德芳暴斃。其實,他們三個死了也沒事,最多就是趙光義有了私心而已,但是卻要看到他們三人另外的身份,這三個人恰恰是趙匡胤死了之後,軍隊的實際統領者。趙匡胤以軍伍起家,也是百戰名將,但是,趙光義不是,趙光義臨陣對敵的時候很少,他最多的就是和趙普留守後方,屬於蕭何一樣的人,對軍隊不是很熟悉,多和文官打交道,趙光義理所當然就成了文官在朝中的領袖。而其他三人,尤其是趙德昭在軍隊裡威望很高,僅次於趙匡胤,趙德昭的死,也是由於北伐之後,趙光義遲遲不肯為太原之戰的將領行功論賞,趙德昭前去請功,被宋太宗懟了回來,然後就自殺了。宋軍本身就是義社十兄弟即趙匡胤、楊光義、石守信、李繼勳、王審琦、劉慶義、劉守忠、劉廷讓、韓重贇、王政忠他們的部下為主,趙德昭又是趙匡胤的長子,而趙光義又不是他們的直接上司,對趙光義並不感冒,又加之北伐失敗,趙光義在軍中威望不在,顏面掃地,為了保證自己的位置,趙光義必須倚重文人,打壓將門。軍隊的主要領導不能大動,但是中層將領和邊遠將領的替換是在所難免,軍事主官的變動對軍隊的戰力影響很大,參照蘇聯時期的大清洗運動,這是誘因,只是一時,但是一個軍隊的風格形成就會一直持續下去,很難再有變化,但是趙光義只是一個人,但是他難辭其咎,要負次要責任。

    五代時期,梁唐晉漢周,乃至宋,起家都是靠軍人,都是軍人當政,文人在五代時期並沒有地位。尤其是朱溫,受李振等人鼓動,在白馬驛殺害以裴樞為首的三十餘大臣,造成白馬驛之禍,從這開始文臣武將視若仇寇,但是因為亂世之中,天下待定,持戈帶甲就可稱王稱霸,登基為帝,文人只能在朝廷中委曲求全,尋找自己的代言人。宋初天下大定,機會就來了。趙光義不僅長期在後方處理政務,而且和宰相趙普關係甚密,趙匡胤雖然得益於趙普的幫助,平定天下,但是那只是君臣之意,而論私交,趙普更傾向於趙光義。趙普作為文官領袖,又與趙光義私交甚好,文官理所應當的選擇趙光義,而不會選擇軍人代表趙德昭他們,他們不想在活在五代的噩夢裡,從而促成金匱之盟,之後的燭光斧影,再之後逼死趙德昭,趙德芳暴斃,趙廷美反叛洩露失敗,將宋軍在朝廷中的代表一掃而光,從此以後,宋軍的實權人物再也沒有了自己的聲音。更甚的是,更改軍制,設定樞密院,文為主武為副,軍隊出征,頒發陣圖,設立監軍,臨陣接敵,不允許將領有自主權。最毀滅性的打擊就是焦玉事件。焦玉隨從狄青南征北戰,韓琦為了立威,要殺焦玉,狄青前去求情,韓琦蔑視看著狄青說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出者乃好兒!此時狄青乃是樞密使,而且狄青也是刺面發配,從小兵一步步走到樞密使,他的一句話就是對狄青最大的否定,狄青鬱鬱而終。就連狄青的恩人尹洙也說過即便是統兵數十萬,恢復幽燕,奏凱太廟,也比不上狀元及第那麼榮耀。范仲淹也看不上狄青沒有文化。這也造成了宋代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的流傳,軍人的榮譽、血性、犧牲被宋代文人踩在爛泥裡,軍人計程車氣也不復存在。而文人呢,他們在書房裡,憑空想象出了各種大陣,數十萬軍人的性命視若草芥,敗了就是軍人的責任,然後拿百姓的財富去求和,就連韓琦好水川葬送十多萬宋軍,他呢,沒有羞憤自殺,而是罷官起復,這就是當政文人的氣節,士大夫躲在青樓裡研究貧乳和三寸金蓮,這些陋習都是宋代文人發明的,外地入侵,故土未復,不思報國,卻把心思花在研究女人的身上,可悲。文人當軍事主管就是軍隊的災難,從此以後,漢族也就開始衰落,參見明朝,也不外如是。

    宋代是可悲可嘆的,宋人是可憐的,為國家投軍保國,但是宋朝不是宋人的宋朝,而是士大夫的宋朝,文彥博的與士大夫共天下,而不是與百姓治天下葬送了宋朝的一絲絲希望,士大夫將天下看成了自己的私人財產,不是天下人的財產。從此宋代文人的強勢只能在女人身上獲得了,宋代的將門被當豬一樣圈養,你可以有權有錢,但是不能有真本事,楊家,折家,種家,岳家雖有赫赫戰功,但是下場卻無比悲慘。士大夫這個階層,對宋軍的影響最大,也是罪魁禍首,但是趙光義作為幫兇也是難辭其咎,漢唐文武並重方有強漢盛唐,宋代文人沒弄懂的是漢唐文人配的是刀劍,而他們配的只是摺扇。

  • 14 # 歷史真人秀

    你好,我是木易八未,喜歡歷史,致力於用大白話講出歷史~

    宋朝武將沒地位,軍隊戰力羸弱,我認為最該為此負責的確實是宋太祖趙匡胤,但制定重文輕武的政治方針不是他犯的最大的錯誤!他犯的更大的錯誤有二,且聽我給你細細道來。

    宋太祖趙匡胤制定這個重文輕武的政治方針確實有值吐槽的地方。但要說這個政策矯枉過正,那是對整個宋朝除他以外的所有皇帝來說的,對於宋太祖趙匡胤而言,這個政策是剛剛好的。

    為什麼這樣說呢?你要知道,宋太祖趙匡胤是一位非常有軍事才能的皇帝。縱觀整個歷史,在軍事才能方面宋太祖趙匡胤能排進前三名。而且由於宋太祖早年“離家出走”,他有闖蕩江湖和窮困潦倒的生活經驗。他的胸襟也就是容人之量是非常大的。再有從陳橋兵變的黃袍加身到兵不血刃的杯酒釋兵權,可以看出趙匡胤是一個非常有計謀的人。

    這樣一個有非凡軍事才能,能容人,有智謀的掌權人當然會輕鬆地掌控好宋朝高度中央集權的政策,能夠充分的利用自己的智慧將宋朝發揚光大。所以,對於趙匡胤來說,這個政治方針是沒問題的,如果他能向上天再借500年,那就沒有遼、西夏、元啥事兒了。簡單來說就是,政策雖然重文輕武,但是宋太祖趙匡胤的才能,可以把“武”補上。

    不過,可惜啊!如此聰明的他,還是犯下了兩個錯誤導致了宋朝後來如此“慫包”的結果。

    第一個錯誤就是,低估了他自己,高估了自己的兄弟和子孫後代。

    趙匡胤以為他的兄弟和子孫後代都像他一樣有才能,能掌握好如此集權的統治。就拿軍事來說,趙匡胤指揮戰爭的時候,要麼是御駕親征,要麼就是給在外領兵的將軍足夠的靈活應變的權利。所以宋太祖在位時,地盤在穩穩地擴張。可是到了宋太宗趙光義這裡就變了,他沒有他哥哥趙匡胤的雄才大略。御駕親征時,滅了北漢後開始沾沾自喜,不顧大軍的疲憊和匱乏的軍餉,逼著他們攻打遼,結果他被人射下馬,坐驢車逃跑。逃跑後宋太宗不服氣,宋朝的第二次北征在做足了準備後開始了,他不御駕親征了,採用的是陣圖指揮的辦法。所謂陣圖指揮法就是在大軍出征前,趙光義秘密地給各個將軍一張行軍佈陣圖,要將領們嚴格按照圖來行軍打仗。在通訊那樣兒的古代,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用此法簡直就是——玩兒呢?結果大敗而歸,這次不僅軍隊被重挫,就連宋朝統治階級的膽也嚇破了,宋從此再不提北征。

    所以,趙匡胤犯的第一個錯誤就是沒有想到自己的繼承人有點不太聰明的樣子,駕馭不了重文輕武的政治方針,補不上被“輕”了的武。

    第二個錯誤就是對兄弟和子嗣的教育不上心,又死得太早。

    趙匡胤雖然有雄才偉略,但是他沒有把自己治國的良方教給手足,也沒有把自己的高智商、高情商遺傳給哪個兒子。我們來看看趙匡胤死後順位和不順位的幾位繼承人都是個什麼結局。趙匡胤的小弟弟趙廷美,在趙光義即位後,被以莫須有的罪名貶至房州,鬱鬱而終。趙匡胤的兒子趙德芳被一塊肥肉噎死了(《宋史》記載)。另一個兒子趙德昭被趙光義言語擠得兌受不了,自殺了。趙匡胤的大弟弟趙光義得到了皇位,變成了一個“對內內行,對外外行”的皇帝。對內:欺弟殺侄,樣樣行。對外:打不過遼,幹不過西夏,年年賠錢。沒有一個如趙匡胤一樣有才能的人。

    趙匡胤不遺傳不教導也沒關係,給子孫後代們一個安穩易守的江山也行!如果在趙匡胤死之前能把燕雲十六州打下來,把宋朝的北邊防線建立起來,宋朝也不至於這麼慫包。偏偏趙匡胤死得早,這些事沒辦完,留下了一個巨大的隱患。(趙匡胤:怪我咯!)

    這就相當於,趙匡胤給老趙家留下了秘密武器——狙擊槍,但是沒留說明書,其後代又沒有自學成才的本事。只能拿著狙擊槍當棍子用,不但造價貴而且還挺沉,打不過遼的金戈鐵馬,最終被欺負成了那熊樣兒。

  • 15 # 皇家橡樹1972

    其實中國宋以前是非常有尚武精神的,比如說圖片裡的太白先生就挎了一柄寶劍,很多繪畫作品當中都這樣表現,為啥太白先生這樣的文人也要挎劍呢?因為唐朝雖然都市繁華,但是出了城之後就會有大量的森林、灌木叢…這類的荒地,裡面藏幾隻猛獸甚至“響馬”(截道的土匪)很正常,沒有武器防身,不會幾下子招數怎麼能行?所以,宋之前不論是文人或者農民(漢朝就屯墾戍邊了),這些非軍事人員都會點武術,防身也有兵器。但這也帶來了不好的問題,連年的征戰不利於國家太平和發展,更嚴重的時候軍事將領擁兵自重,不臣之心者大有人在,比如說:唐玄宗時代的“安史之亂”,直徑導致了唐朝的徹底衰敗;再往前追溯漢末的三國,最後漢獻帝被曹丕篡了位,宋朝的江山也是這麼得來的,要不然趙匡胤怎麼會當時皇帝?所以,宋太祖為了江山穩固,只能是“杯酒釋兵權”,把一同打下江山的這些武將召集在一起,表示:天下太平了,諸位愛卿也該解甲歸田,朕許諾諸卿一生榮華富貴…話說到這份上了,諸位武將當然不傻,也就統統的交出兵權…不但如此還規定了文管治國的理念,不打仗了國家需要休養生息,文人有知識有文化,政令宣導上支下派,而武將這類大老粗只會打打殺殺,管理社會簡單粗暴可不行,同時宋朝“樞密院”(相當於中央軍委和國防部)的樞密使和知樞密院事正職由文人擔任,副職才是武將,岳飛就是樞密副史(國防部副部長)…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降低武將在國家統治層的權利。

    宋朝這種抑制武官的政治治理方式不能說是錯,而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有了這個制度之後,國家整體上再也沒有出現武將動不動就掀桌子篡位奪權這樣的事情,也只有國內穩定了社會才能進步,宋朝也成了中國歷史上封建社會大發展時代。當然,宋朝以後文人當中也有習武之人,領兵打仗也不在話下,比如說辛棄疾和王陽明,這倆文人在武學(軍事學)造詣上都是非常高的。

  • 16 # 小南史

    我認為最該為此負責的應該五代十國時期各個皇帝以及節度使,造成這種局面的不單單是宋太祖趙匡胤一人,很多人都說趙匡胤最該負責,其實不然,沒有歷經過五代十國的人,是沒有辦法體會到當時的混亂局面,以及武將掌權對整個民族帶來的危害,當然了,宋太祖趙匡胤責任也不小,因為趙匡胤本身也是透過兵變建立大宋的。

    宋太祖趙匡胤為什麼要在北宋建立之後壓制武將,從而讓宋朝走向了“守內虛外,重文輕武”?《五代論》:“兵權所在,則隨以興,兵權所去,則隨以亡”。

    唐朝時期為了加強防禦力量,在全國設定節度使統率諸軍、鎮,這樣可以方便徵調全國軍隊,節度使一職對一方的軍隊有專制的權力。

    “受命之日,賜之旌節,謂之節度,得以專制軍事。行則建節符,樹六纛。外任之重,無比焉。”

    到後來的唐中後期, 節度使更是集軍、民、財三政於一身,各地往往對朝廷保持著不同程度的離心狀態。唐玄宗時期,在緣邊防禦外族的地區設立了十個節度使,全國精銳部隊多調於此,而安祿山更是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唐朝出現了外重內輕局面,終於在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 年)釀成了“安史之亂”。

    雖然安史之亂被平定,但是並未能進一步消除節度使對朝廷潛在的威脅,唐朝末期,黃巢起義之後,唐帝國已名存實亡,各方節度使形成擁兵自重的局面,其中以宣武節度使朱全忠(朱溫)、河東節度使李克明、鳳翔節度使李茂貞等人勢力最大。各節度使在自己的管轄區域為所欲為,朱全忠更是一度控制了皇帝,濫殺朝臣,最終在開平元年(907 年)廢唐哀宗,自行稱帝,建立了後梁。可以看出,唐王朝最終是滅亡在自己起初用意於維護統治而設定的節度使之手。

    朱全忠建立後梁之後,並未能統一全國,之前唐朝設定的一些勢力強大的節度使紛紛擁兵自重,且互相攻殺,失敗的一方則為之兼併。其中軍事實力最強, 在唐亡後建號稱帝者,先後有五代,其餘還有割據一方的十國。五代十國時期的封建統治者,依靠武力,分別割據一方,原本的唐王朝被許多小的政權所代替。而五代十國境內之節度使亦多驕橫跋扈,其部下也多為驕兵悍將,武力奪權之軍事政變不斷髮生。唐朝的節度使遺禍延續至此仍未結束, 長期的戰亂以及動盪的政局給廣大人民造成極大的危害。

    “守內虛外,重文輕武”對整個宋王朝造成的影響

    北宋王朝是趙匡胤以軍事將領的身份發動陳橋兵變,奪得帝位建立的 國家。此前節度使林立,擁兵自重,有的藩鎮將領公然宣稱:“天子,兵強馬壯者當為之,寧有種耶!”藩鎮將領們各自依靠自己手中掌握的軍隊,互相吞併,兵變奪權事件頻繁發生。

    對於皇帝來講,控制有實力的軍隊便可以建立並維護一個穩固的國家,一旦 失去對軍隊的統屬權之後便會皇權不穩,因此敗亡。宋太祖趙匡胤便是依靠自己 的殿前都點檢身份控制禁軍,然後才能夠成功的發動陳橋兵變,並建立了宋王朝, 北宋王朝建立在這樣的環境之下。

    “杯酒釋兵權”之後,宋朝統治者為了進一步鞏固國家以及趙姓的統治,趙匡胤之後的宋太宗趙光義更一步的實行重文輕武政策,這政策都是為了鞏固其統治而進行的,這在當時也是比較符合現實情況的,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維護了宋朝的統治的作用,但同時也留下了諸如積貧積弱之類的許多弊病。

    自唐朝末年以來 “士大夫忠義之氣, 至於五季,變化殆盡”,造成的社會動亂給國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宋朝的統治者大力倡導文治,抑制武人,這本來不是什麼壞事,但是宋代統治者所提倡的文治,主要是以空談心、性、理的理學為指導思想,多務虛言,卻不切實際。 另外以不懂軍事的文臣擔任邊疆大臣,這就使得武人喪氣,文官貪汙,吏治敗壞, 武備鬆弛。

    這樣的統治政策下,宋朝的軍事發展始終落後於西夏、遼等少數民族政權。宋王朝由最初的推行重文輕武的國策,雖然有效防止了武將專橫跋扈,鞏固了宋朝統治,卻極其嚴重的挫傷了武將積極性,削弱了軍隊作戰能力,從軍事上和政治上都帶來了不良影響。自宋太宗朝後期開始,北宋對遼、西夏以及金國的戰爭,屢屢遭到失敗,主要就是多年來執行重文輕武國策的結果。

    重文輕武政策下,任用文臣統兵,可以便於皇帝駕馭,但文人一般不懂軍事,至於北宋中期領兵對西夏作戰的范仲淹、韓琦等,則是極其少數的會打仗的文官。長此以往,這樣的政策和措施勢必難以防禦外敵的侵擾,在與少數民族政權的軍事對抗中經常處於不利地位,同時造成了對外交往中的被動局面。就連突然起事的儂智高所領部隊也能夠將大量北宋將士打的節節敗退,這也是重文輕武國策的弊病之表現。

    由於北宋重文輕武政策的實行,極大削弱了軍隊的作戰能力以及武將的積極 性,北宋的武將大都較為平庸,這也算是“守內虛外,重文輕武”的重大弊病之一。

    總結

    貫穿整個宋朝數百年間,為了維護趙姓王朝的統治,朝廷一直恪守“重文輕武”與“守內虛外”兩大基本國策。在宋朝初期,堅持這樣的國策確實有利於維持國內的穩定局面,並使得宋朝的社會經濟取得較大的發展。但同時,長期不變的堅持重文輕武和守內虛外,也給朝廷帶來了極大的隱患。兩宋政府一直處於周邊少數民族政權的強大武力威脅之下,卻從未曾減弱皇帝對軍隊的控制力,即使因此導致了在對外戰爭和交往中的被動局面。

    不過,也正是因為與周邊少數民族政權的對峙中,這個時期有許多邊區的武將得已受到重用,其才能有了用武之地,狄青便是這其中最典型的一人,。

  • 17 # 前可見古人

    宋朝武將沒有地位是從宋太祖趙匡胤開始的,為此負主要責任的當然就是趙匡胤了。

    那麼趙匡胤都做了些什麼呢?

    懼怕武將造反

    從唐末期到宋朝建立的整個五代十國時期,武將都充當了一個不光彩的角色。而且趙匡胤立國就是基於武將造反,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讓一個將軍搖身一變,成為了皇帝。

    所以趙匡胤登基以後,對武將特別忌憚,為了防止武將坐大,對軍隊做出了一系列的改革。

    實行更戍法。實行“守內虛外”、“內外相制”政策。駐軍一半京師,一半各地。極大的削弱了武將的兵權。

    實力最強的禁軍每一年或兩年必須換防一次,一則習於勞苦免於怠惰,二則因統帥並不隨地易防,從而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兵無常帥,帥無常師”、“將不得專其兵”的局面。

    禁軍外出作戰,由皇帝派遣將帥,並由皇帝親自制定作戰方略,將領不得擅改。

    文官系統坐大

    趙匡胤為了削弱武將的權利,重用文官,喊出了“與士大夫共天下”的口號,做出了著名的勸學詩,導致了文官系統的迅速坐大。武將在朝堂上備受排擠。

    文官為了更徹底的掌握權利,不僅僅是打壓武將,更是無所不用其極的打壓排擠底層士兵。

    士兵臉上刺字,稱其為“賊配軍”;外出作戰,文官給陣圖,按圖索驥;在韓琦斬殺狄青愛將,高喊“東華門外唱名者為好男兒”後,文官系統對武人的打壓到了頂峰。

    宋朝軍事權利中心樞密院由文官掌控,大宋最精銳的禁軍變成了文官的家奴。本來應該在沙場征戰的好漢,變成了只會種地做工的奴隸。

    趙匡胤以武將的身份,透過造反得到了天下,結束了五代時期的亂世。卻因壓制武人,重用士大夫,讓中原大地遭受了異族三百年的欺凌。

  • 18 # 鑑古君

    大家都知道趙匡胤是造反出身,他自己的皇位就是透過造反得來的。他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代周稱帝,建立宋朝,定都開封。這一系列操作無往不利,一氣呵成,最關鍵的因素是啥?

    當然是兵權。在冷兵器時代,誰擁有強大的軍隊,誰就有著廢立皇帝、改朝換代的巨大能量。趙匡胤的親身經歷讓他對此有非常精準的認知。所以,他雖然登上了皇帝寶座,但卻不敢高枕無憂:本來就擔心“得國不正”遭人詬病,萬一部下也效法自己,給他來一波同樣的操作呢?想想就不由得後背發涼、冷汗涔涔。

    因此,為了避免同樣的戲碼上演,趙匡胤首先廢除了“殿前都點檢”一職,接著就搞了一出“杯酒釋兵權”的喜劇,幾杯美酒,就讓手下高階將領乖乖交出兵權,這一幕騷操作被譽為“最高政治藝術的運用”,成為千古佳話。

    接下來,宋太祖趙匡胤又不遺餘力地搞了一系列軍事體制改革,比如把調兵權與領兵權分離開,能調動兵的不讓你領兵,領兵的人又調動不了軍隊;

    把全國軍隊一分為二,一半駐京城,一半守各地,內防外攻,相互制約;

    最有趣的就是“兵將分離”,輪流駐防,其結果是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兵無常帥,帥無常師。將帥和士兵常換常新,不可能培植起自己的勢力。

    趙匡胤這些措施當然可以行之有效地控制軍隊,加強皇權,但是它的負面影響是巨大的。

    首先,在“杯酒釋兵權”時,趙匡胤曾開導眾武將說:

    “人生苦短,白駒過隙。眾愛卿不如多積金寶,廣置良田美宅,歌兒舞女以終天年。如此,君臣之間再無嫌猜,可以兩全。”

    這簡直是在給整個武將集團頒發了一張“腐敗許可證”。從此之後,這些原本能征善戰的將領再也不用拼死沙場腥風血雨了,皇帝賞賜給他們諸多便利,可以懷抱佳人,左右春風,鶯歌燕舞,安享富貴,這就開了一個很壞的頭。

    其次,趙匡胤一系列消弱武將實力的做法,導致了重文抑武的國策逐漸固化,文官的地位高於武將,形成了“士大夫治國”(鍵盤俠治國)的局面。甚至當戰事來襲時,讓文官監軍、宦官監軍,這樣的制度完全是在開倒車,從而削弱了部隊戰鬥力,在作戰中屢屢失利。

    再者,軍隊將領頻繁調動,雖然讓將領沒有固定的部隊來統率,切斷了兵與將的紐帶關係,有效防止了軍事暴動,但將領和軍隊日益生疏,訓練程度也無法保障,也就直接導致了北宋軍隊的鬆散和渙散。

    綜上所述,宋太祖趙匡胤在軍事制度方面的各種改革措施,有效防止了宋朝淪為混亂的五代十國時期的短命王朝。但是,他所制定的一系列看似完備的祖宗之法,互相鉗制的指揮系統,無限制的募兵,守內虛外的方針策略,又給宋王朝日後的積貧積弱埋下了隱患。

  • 19 # 風塵講歷史

    宋朝可以說是中國承前啟後的一個王朝,宋以前的隋唐時期感覺離我們很遙遠,宋以後的元明清又感覺很熟悉。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朝代,其富庶程度與社會繁榮程度甚至超過了盛唐時期。但是宋朝是一個嚴重畸形的朝代,繁華之下掩蓋不了的是宋朝軍力孱弱,武將地位低下,雖以正統自居,卻要每年給遼國上貢。那麼誰該為此買單呢?

    一個王朝的滅亡方式很大程度上是開國皇帝決定的,開國皇帝制定的政策除了吸取前朝滅亡的經驗外,也是帶有自己的個人主義色彩的,無論正確與否,都會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比如秦始皇廢分封制導致宗親無封地,國家有難時無法出手相助;再比如明朝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取而代之的是內閣制度,但這也給了宦官擅權的機會,致使明末閹黨與東林黨水火不容,崇禎帝扳倒魏忠賢后才發現東林黨的那幫文臣根本不關心國家危亡,軍費都湊不齊,最終明朝滅亡。同樣的,兩宋都亡於外族,原因是因為軍力孱弱,其源頭就是開國皇帝趙匡胤制度的政策失誤。

    趙匡胤是後周的殿前都點檢,掌握京城禁軍,是實打實的武將。然而黃袍加身後搖身一變成了宋朝的開國皇帝,如此以來他自然要防止別人走他的老路。好在趙匡胤還算是個比較仁義的人,對於跟隨他起事的那幫兄弟沒有趕盡殺絕,而是來了一場“杯酒釋兵權”,很輕鬆的就將軍權收歸己手。隨後他就改革了軍制,加強中央集權,制定重文輕武的政治方針。這樣做當然是有好處的,武將無地位,那麼軍功集團就沒落了,宋朝的朝廷變成了文官集團的天下。宋朝的商業、手工業也在這樣的社會大環境下蓬勃發展,文化、科技、藝術都獲得了全面的發展,唐宋八大家宋佔其六,四大發明宋佔其三,從這兩點就可以看出宋朝簡直是文人墨客的天堂。而國富軍弱也讓宋朝不能像其他大一統王朝一樣開疆拓土,打服周邊少數民族,只能是以防守為主,向軍力強於自己的遼國、金國上貢,以求和平。

    宋朝是可讚歎的王朝,同樣也是可悲哀的王朝。若說西漢與外戚共天下、東漢與宦官共天下、唐朝與藩鎮共天下、元朝與番僧共天下、明朝與內閣首輔共天下,那麼宋朝就是與文人士大夫共天下了,可惜的是文人士大夫終究還算是社會的上層人士,宋朝依舊沒有突破封建制度的約束,無法更進一步的發展,社會底層的百姓還是生活的艱苦。而最讓人可悲的就是宋朝的武將根本不能一展抱負,諸多名將都擁有赫赫戰功,最後下場卻無比悽慘,最著名的莫過於岳飛了,忠心耿耿為朝廷,一心想收復失地,卻被秦檜以一個“莫須有”的罪名害死。宋朝軍力的孱弱,武將地位低下,趙匡胤負一定責任,但後世皇帝對重文抑武的政策矯枉過正,也要負大部分責任。

  • 20 # 祥子談歷史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宋朝之所以“武將沒有地位,軍隊戰力羸弱”,主要是趙匡胤實施“杯酒釋兵權”的結果,他就是這一結果的最大責任人。

    雖然,表面上作為最高統帥的趙匡胤應該承擔最大責任,但僅靠他一人又怎能造成這樣的局面。其實,就算是“杯酒釋兵權”,也僅是造成“宋朝武將沒有地位,軍隊戰力羸弱”局面的一個原因。同時,“杯酒釋兵權”也並像人們想象的那麼簡單,從謀劃,到利害分析,再到組織實施,後到得償所願等,都需要一系列的醞釀過程。

    而這一切的背後推手則是北宋的首任宰相趙普。準確點說,也就是造成“宋朝武將沒有地位,軍隊戰力羸弱”局面的最大責任人應是趙匡胤和趙普,而不能全怪罪於趙匡胤一個人的頭上。

    那麼,誰才是最大責任的源頭,誰又是最大責任的推動者,責任人又是如何造成“宋朝武將沒有地位,軍隊戰力羸弱”這一局面的呢?

    從趙匡胤與趙普的對話,分析誰才是最大責任的源頭,探析“宋朝武將沒有地位,軍隊戰力羸弱”這一局面的起因

    後周顯德七年(960年)元月初三清晨,假裝醉酒初醒的趙匡胤剛坐上位於京城汴梁東北二十公里的陳橋驛軍帳,趙匡胤的胞弟趙匡義和親信節度掌書記趙普立即指示將士,將早已準備好的黃龍袍“強行”披在趙匡胤的身上。

    隨後,眾人盡皆跪拜,並高呼“萬歲”。而趙匡胤則假意推拒一番便勉為其難登基稱帝。又因其被周恭帝授予的歸德軍節度使所鎮守的正好是宋州,所以建國號為“宋”。

    對於此次事變,史稱“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典故也是由此而來。

    這時,雖說趙匡胤已經登頂人生巔峰,但他卻“終夕未嘗敢安枕”,很擔心別人有樣學樣也來一出“黃袍加身”。畢竟,自己並不是“黃袍加身”第一人。因為,後周開國皇帝郭威發動的“澶州兵變”,幾乎和趙匡胤的“黃袍加身”如出一轍。不同的是前者將士“或裂黃旗以被威體,共扶抱之,呼萬歲震地……”(《資治通鑑》),而後者卻有準備好的黃袍,但都是手握朝廷禁軍大權的統帥。

    於是,在北宋建隆元年(960年)末,趙匡胤剛剛平定李筠和李重進的叛亂後,便迫不及待召見了精通治國的宰相趙普。

    太祖:“從唐末以來,數十年間帝王換了八姓十二君,戰爭無休無止?而我想要息天下之兵,建一個長久的國家,不知你有什麼辦法?”

    趙普:“癥結在於藩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想解這一癥結,只需削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就可安定。”

    趙普話還未說完,太祖就打斷說:“你不用再說了,我全明白了!”

    雖然,以上內容來源《宋史·職官志》,但真實的情況,當時的趙普應該不僅僅是說了這麼簡單的兩三句。畢竟,在歷史上趙普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絕對是飽學之士。自然少不了引用“天子寧有種焉?兵強馬壯者為之耳!”(《新五代史·安重榮傳》);“兵權所在,則隨以興;兵權所去,則隨以亡。”(範浚《五代論》)等有說服力的歷史記載。

    之後,趙匡胤這才決定改革兵權制,從而也打開了“宋朝武將沒有地位,軍隊戰力羸弱”局面的大門。

    所以說,趙普才是“宋朝武將沒有地位,軍隊戰力羸弱”局面的責任源頭。

    那麼,趙匡胤又是如何改革兵權制的?

    從趙匡胤收兵權、集兵權、分兵權的兵權制改革,分析誰才是造成“宋朝武將沒有地位,軍隊戰力羸弱”局面的最大責任人

    為了徹底扼殺今後“黃袍加身”現象的出現,趙匡胤透過與趙普的再三謀劃,制定出了改革兵權的“收兵權、集兵權、分兵權”三步棋。

    第一步:透過“杯酒釋兵權”,實現收兵權的目的,但也嚴重弱化了將門子弟的血性

    對於“杯酒釋兵權”的經過,在此就不多作贅述了,大家可以網上搜搜。

    不過,在“杯酒釋兵權”上趙匡胤說過的一句話,卻對“宋朝武將沒有地位,軍隊戰力羸弱”的局面造成了直接影響。

    趙匡胤說:“卿等何不釋去兵權,出守大藩,擇好便田宅市之,為後代置永久不動之產業,多置歌兒舞女,日夕飲酒相歡,以終天年。”

    俗話說:“將門出虎子,一代更比一代強。”但是,趙匡胤此話無疑將一個個“將門虎子”投入了享樂的溫柔鄉,一旦遇戰,這些“將門虎子”多會變成“將門兔子”,又哪裡會有戰場搏殺的血性,戰力也只會一輩更比一輩弱,在士兵們心中的地位也沒法高得起來。

    同時,俗話又說:“一將無能,累死三軍。”若將軍們都沒有戰場搏殺的血性,又如何激發將士們的血性,戰鬥力想強也強不起來了。

    所以,趙匡胤是造成“宋朝武將沒有地位,軍隊戰力羸弱”局面的最大推動者,當然也是最大責任人。

    第二步:透過禁軍“內外相制”,實現集兵權的目的,但也嚴重削弱了地方軍隊(包括戍邊軍隊)的戰力

    趙匡胤建國後,組建大量的中央禁軍,“以守京師,備征戍”。而這些禁軍以趙匡胤統領的後周禁軍為班底,同時又在地方軍隊中挑選身體強壯、驍勇善戰者進入中央當禁軍,以加強中央禁軍的戰力。

    雖然,當時也在外地部署了一定數量的禁軍,以牽制中央禁軍,但戰力強的將士都調到了中央禁軍中任職,無疑直接削弱了戍守軍隊的戰力。例如:趙匡胤時期,50%的禁軍屯駐在京城,另50%的禁軍戍守各地。

    同時,趙匡胤還制定了大規模養兵政策,為了防止百姓叛亂,一遇災年,朝廷就會大量招收民壯入伍。為此,趙匡胤曾自豪地說:“吾家之事,唯養兵可為百代之利。蓋凶年饑歲,有叛民而無叛兵;不幸樂歲變生,有叛兵而無叛民。”

    雖說,這種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百姓叛亂,也將軍權牢牢地掌握在了朝廷的手中,但宋朝的軍隊又實行的是等級森嚴的管理制度,招募計程車兵在軍在的地位非常低,臉上還會被刺字,稍有違犯軍紀,就會遭到鞭笞或死刑。而且,一入軍伍,世代為軍,也相當於世代會被上級軍官經常侮辱和欺負。

    所以,宋朝軍隊中的官兵關係應該非常緊張,將士們對國家的歸屬也並不高,戰力又怎麼高得起來。

    而這一決定,則出自趙匡胤的觀點,他自然也是“宋朝武將沒有地位,軍隊戰力羸弱”局面的最大責任人。

    第三步:透過“三衙分統”,實現分兵權的目的,但也造成“將不識兵,兵不識將,兵無常帥,帥無常師”的局面,從而嚴重弱化了軍隊統兵將領的凝聚力,也極大削弱了武將在朝廷和軍隊中的地位

    杯酒釋兵權後,趙匡胤取消原來後周禁軍由殿前都點檢與殿前副都點檢統領的兩個職務,改為殿前都指揮使、侍衛馬軍都指揮使、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合稱“三衙”,“三衙“長官又稱殿帥、馬帥、步帥,又全稱“三帥”)分別統領全國禁軍,但互不統屬,而又相互制衡。

    平時,“三衙”負責全國軍隊的訓練、戍守、遷補、賞罰等。一旦軍隊出征時,則由皇帝臨時任命統帥。而班師後,軍隊又再次歸入三衙。

    同時,趙匡胤又實施了“更戍法”,除殿前諸班以外,所有禁軍都要定期換防,將領也會經常調防。例如:京城禁軍輪流到外地或邊境戍邊,或調到產糧地就糧,名為鍛鍊將士們的吃苦耐勞精神,實際則是防止禁軍與當地勢力勾連,或防止將官籠絡士兵形成勢力等。

    雖然,這些制度既有利國家對軍隊的管制,但也造成了“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兵無常帥,帥無常師”的局面。一旦發生戰爭,帥與將、將與將、將與兵都需要磨合,很難立即形成合力,更談不上團隊的凝聚力,戰力又怎麼強得起來呢。

    同時,“三衙”又歸樞密院掌管,樞密院發出所有軍政令又必須經過帝皇同意方可實施,而樞密使一般又由文人擔任。因此,宋朝就形成了“文臣管武將”的局面,從而也極大弱化了武將在朝廷和軍隊中的地位。

    但是,文臣不知兵事,豈不是“外行管內行”,戰力想強也強不起來。

    所以,綜合之下,趙普應是“宋朝武將沒有地位,軍隊戰力羸弱”局面的責任源頭,而趙匡胤則是推動“宋朝武將沒有地位,軍隊戰力羸弱”局面形成的最大責任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家帶娃,做什麼兼職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