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隱愚者
-
22 # 故鄉的雲9681
在古代,諸葛亮生活上的朋友應該稱呼他孔明兄,而絕不會是“亮”。為什麼呢?我個人認為有如下幾點:
1.稱單字一般見於現在情侶或愛人之間的愛稱,暱稱。比如男的稱呼自己女朋友叫“靜”等等,表示關係親密才這樣稱呼。即使是現在朋友之間也不會這樣叫,如果題目中換成是現在,是諸葛亮的愛人這樣稱呼他“亮”是沒問題的,而且一般是常用於書信當中,當然日常口語當中也可以這樣叫,但是會讓人感覺肉麻和不自在。
2.在古代,古人名字都有兩個,一個是正名,一個是字。比如諸葛亮,字孔明。龐統,字士元等。古人是很講究禮儀禮貌的。一般都不會輕易直呼別人的名字,那樣會顯然很不禮貌很不尊重人。只有當雙方關係不好時才會直接叫別人的名字,比如劉備和曹操打交道,劉備和曹操關係好時,我們經常聽到曹操稱呼劉備的字,“玄德以為如何呀?”當劉備和曹操翻臉開仗時,我們又聽到曹操罵劉備:“劉備,你乃一織蓆貶覆小兒”。由此可見,在古代,諸葛亮的朋友在生活中肯定稱呼他孔明瞭,後面為了表達是好朋友好兄弟都會加個“兄”字,連起來直接稱呼他孔明兄,而絕不會是稱“亮”。稱“亮”一般用於自稱,自己稱呼自己,表示謙卑自謙。比如我們在《隆中對》中聽到劉備也是這樣稱呼自己:“備不量力,欲伸大義於天下”。這裡如果改成“玄德不量力,欲伸大義於天下”就相當彆扭了。當然諸葛亮的朋友對他還有另一種稱呼,叫孔明先生,當然這是在正式場合或關係不那麼近的情況,比如魯肅也算是諸葛亮的朋友,他一般稱諸葛亮“孔明先生”,當然這不在我們今天題目的討論範圍之中?
總結,在古代,諸葛亮的朋友在生活中一般稱呼他“孔明兄”或者賢弟,而絕不會叫“亮”。朋友們,你們覺得呢?
-
23 # 回顧歷史塵埃
古代人有姓,有名,有字。諸葛亮,複姓諸葛,單名為亮,字孔明。問題是生活上,生活上指得是親近之人,或家人,或朋友,古代親近之人都是以字相稱。所以,朋友稱呼他為“孔明”
-
24 # 銘洋說事兒
古人,“名” 是父母稱的,也可以自稱,“字”是別人叫的,所以諸葛亮平時的朋友一定叫他“孔明”,他自稱“亮”,這一點老版三國拍得很好
-
25 # 丫梨吖
在古代,朋友之間相稱一般都叫這個人的字或者號。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先生,所以諸葛亮生活上的朋友一般都叫他孔明,或者是臥龍。
這裡的朋友就要記住一點了:名,是一個人小時候取得,只能在小時候叫。或者是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叫的,比如:君王、父親等;在古代男子二十歲成年,成年要舉行加冠之禮;女子十五歲成年,成年要舉行及笄之禮。在這個典禮上面古代的成年男女才會獲得屬於自己的"字"。當人成年後,就需要得到來自他人和社會的尊重,如果同輩人再用"名"稱呼,就會顯得不尊重、不禮貌。所以"字"的出現主要是為了方便同輩的其他人稱呼,才會被創造出來。
在古代,如果直呼自己朋友的名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因為名只能是比自己輩分或者地位高的人叫,字和號才是同輩之間的稱呼。
回覆列表
這裡要涉及到一箇中國傳統文化概念,姓氏、名和字的含義、區別和用法。
姓氏代表著家族和傳承,是對宗族文化的認可,也是對祖先的尊重,所以經常有“光宗耀祖”的說法,就是基於姓氏。一般來說,稱呼姓氏都是尊稱,或者晚輩稱呼長輩,比如王大人、王先生、王大叔等。
名一般是父輩對下一代的期許,代表著父輩的寄託,名會非常正式和得體,比如安邦、宏偉。不過,在古代,名是不可以隨便稱呼的,一般是自己謙稱,或者長輩、領導才能直呼名,其他人若喊人名的話,那就等同於蔑視。
字跟現在的小名有點像,主要是為了順口,其次也有一些期許,古代的字也是比較正式的,因為字是隨時都會用到的。古代字用的場合非常多,比如朋友之間、同輩之間、同僚都會使用字作為稱呼,不僅顯得親近,更是一種禮貌。
再回到問題上,諸葛亮是姓諸葛、名亮、字孔明,基於上面的分析,敢喊他名的也就劉備、孫權、曹操,以及他的長輩等寥寥數人而已。但劉備對他很尊敬,經常稱其諸葛先生,或者直呼孔明,這是非常高的禮遇了,要知道皇帝“稱臣不名”那絕對是最高待遇。
對於諸葛亮的朋友或者同僚,比如關羽,最常見的就是稱呼孔明,這樣會顯得關係親近。尊敬一點就會稱他諸葛先生,或者諸葛大人,絕對不會出現關羽直呼諸葛亮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