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信大陸
-
2 # 給我一支煙
很好理解,他的愛好是收藏,而不是使用,就像我,我買了很多小折刀,但是都是放盒子裡看,還有一堆手電,可能20-30把吧,也不可能全用的上,就是單純喜歡這些玩意而已
-
3 # 使用者一生蝶夢千百回
一本書是一個世界,一本好書就是一個充滿生機的世界!如果能夠用心開啟一本好書就如同走進生命的平行空間,用另一個我印證這個我的存在。
我以前愛書無錢買書,借閱便是人生的一大樂事,幸有幾卷藏書,又因世事散落了,而今看到痴戀虛空,雖也愛著書,只是輕輕的翻閱,放下,轉身離開。
-
4 # Lw說教育
愛買書的人大多是為了看書。
你所說的這種情況應該是把書作為一種裝飾品,營造家庭文化氛圍,貼上書香家庭的標籤。
-
5 # 數學鹿老師
很多答案都在強調書本作為知識載體的作用,其實換個角度,也許會有不同的答案。
誰說書買回來就一定是用來讀的?一排一排擺的整整齊齊好看不可以嗎?作為收藏不可以嗎?有人可以收藏郵票收藏汽車,為什麼我收藏書就不可以?
郵票本身是作為傳遞資訊的計費工具,很多人現在把他放在冊子裡收藏著,難道放在冊子裡郵票就沒有價值了嘛?集郵講究的連張根本就與郵票最初作用相違背,現在卻更加價值連城。
汽車本身是作為運輸傳遞的交通工具,有土豪一買就是七八輛放在家裡,難道每次出行都需要開這麼多車嘛?人家買回來那麼多要的就不是單純的運輸傳遞作用,可能就是要一個看著爽。
同理,書本最大的作用就是作為知識的載體,但是並不代表書本沒有其他作用。我可以拿來讀,可以拿來吸取知識,可以拿來提升自己。但我可以拿來擺著,也可以拿來放著,甚至拿來坐著拿來墊著。極端點說,我凳子矮我拿本書塞屁股底下墊高點,這本書也滿足了我現在的需要(不是傳播知識而是墊高凳子),也體現了這本書的作用。
人類總是有追求大而全的衝動,所以每個人總是會收藏點兒什麼東西,處女座尤甚。應該有不少人買書時有過這樣的經歷,買書看見什麼XX系列XX全集,就想全套買下,哪怕放在家裡要讀上好幾年,但就是剋制不了這種衝動。你把這一套書整整齊齊擺在書架上的時候,滿足了你對知識的求知慾,但更多也是滿足了你的收藏欲,滿足了你對於“大而全”的追求。有一就會有二,有二就會有三,一旦慾望得到滿足,就會一次次故伎重演。於是旁人就會好奇,這個人沒咋讀書,為啥一個勁的買書?還越買越歡樂呢?
其實,有人以買練習本為樂,有人以買郵票為樂,有人以買汽車為樂,有人以買別墅為樂。我以買書為樂,為啥不可以?他們買本子不是為了寫,買郵票不是為了寄,買汽車不是為了開,買別墅不是為了住,憑什麼我就不能買書不是為了讀?這世界收藏奇奇怪怪東西的人多了去了,憑什麼我就不能收藏書?
我說這麼多,並不是為了否定書本傳播知識的作用。書本是傳播知識的載體,這在現在仍然是壓倒性的主要作用,我只是想說書本可能還在其他方面也有其價值而已。當然,價值有大有小,你不能因為自己凳子矮就買一套四庫全書墊屁股,每天換一本。這就涉及到價值尺度的問題了,是另外的議題,在此不贅述。
-
6 # 求真刺蝟
他們心裡想的是:
收藏了就代表懂了;
買了就代表看了;
就算不看,買了擺在家裡也有逼格,也可以裝作看了的樣子。
低成本展示(偽)高知識量,何樂而不為?
不提倡這種自欺欺人的做法。
想裝作有很多書,還可以更低成本,比如:裝飾書。
-
7 # 春風三千里
愛買書不愛看書的人大有人在,買了好多書,但讀完的沒有幾本。。。
但我知愛買書肯定是喜歡書的人,最次也是喜歡那種文化的氛圍。
曾有一朋友,在家的書房一面牆大的書架,一排排整整齊齊的擺放著各類書籍,文化氛圍相當好。但每次我去的時候都感覺書是新的,根本就沒有翻動過。問原因,朋友說這些書大都是看過的,曾經在網上或者早年在圖書館借閱過感覺不錯,現在自己有了書房書架買一本或一套收藏,什麼時候想起來拿起來翻看一下,隨著書越來越多也就越來越不知道看什麼書了。
當時聽完哈哈一笑。後來琢磨自己何嘗不是如此,現代都市人生活節奏太快,娛樂方式多樣,讀書越來越成為一種奢侈!或許自己喜歡的只是這種文化的氛圍和擁有的感覺吧!
-
8 # 治癒不染
也許他只是喜歡買書的那個感覺,然後珍藏起來。也許他買書的時候以為自己會看,但是回到家之後,其實一直在拖延,並沒有看的打算。
-
9 # 育學教育楊老師
我就是一個愛買書不愛看書的人。我一直不太理解為什麼會這樣,直到三年前我終於轉變,我成了一個愛買書也愛看書的人。
讓我記憶最深刻的買書不看書的一件事。上高中時我同學送了四本書給我,《圍城》《駱駝祥子》《復活》《家》,2003年到2020年,17年過去了,書本有被蟲子
-
10 # 星探官石頭
首先,現在只要還買書的人估計都還是紙質媒體的擁躉,品格與氣質大多數不低。
我認為一般有四類人會出現這種情況:
其一、我很喜歡讀書,我在某處看到了某人推薦的某本書。看上去不錯,結果買了回來。但翻了兩三頁大失所望,變扔在一邊當做擺設。我認為,這樣的人主觀意識強烈,往往有自己獨到的品味。
其二、我不喜歡讀書,我在某處看到了某人推薦的某本書。看上去不錯,結果買了回來。但翻了兩三頁沒了耐心,扔在一邊做擺設。我認為,這樣的人沒有主見,往往人云亦云,容易受刻板效應影響。
其三、我在某處意識到某人比我讀的書多,我覺得不能輸給他。去買更多的書,結果卻沒有耐心讀完。
其四、我在某處意識到某人在所有方面都比我好!我心裡不服,去買一堆書。雖然沒有耐心讀完,但擺起來亦或曬出來,顯得我讀書多。可以體現我的優越感。後兩者有極大的裝B嫌疑。
我本人作為三、四兩類的結合體,深有體會。其實兩類往往可歸納為一個原因——競爭。
我們所處的時代,所處的地域,所接受的教育有著強烈的競爭甚至攀比性質。
羅素先生拿讀書問題來闡述過心理競爭的異化。買書不讀很可能只是心裡競爭異化的現象。其實這種行為往往是於自己通往快樂的阻礙,短暫的優越感後,確實深沉冗長的自我質疑。以下附上羅素先生的原文摘抄:心理的競爭習慣很容易侵入本來不屬於它的領域。以讀書為例。讀一本書,往往出於兩種動機:一、因為你欣賞它;二、因為你可以藉此炫耀一番。
在美國,小姐們每個月讀(或者看起來讀)幾本書成了一件常事;有的讀完了,有的只讀了第一章,有的只看評論,但是誰都把書擺在書桌上。然而她們不讀名著。從來沒有哪一個月讀書俱樂部推薦過《哈姆雷特》或者《李爾王》;也從來沒有哪一個月似乎有必要讓大家知道但丁的名字。
因此,人們只讀那些完全是平庸之作的現代作品,而從來不讀名家名著。這也是競爭帶來的一方面的影響,雖然這並不全是壞事——如果讓我們剛提到的那些小姐自己去挑選的話,她們讀的書比那些文學大師向她們推薦的還要庸俗低劣,更不必提什麼名著了。 ——《幸福之路》
-
11 # 綠水藍天白雲
如何理解一個人愛買書,但不愛看書,我認為可能是這些書有用、有價值、感興趣或收藏。
愛買書,我覺得也不是什麼書都買,是選擇之後才買的。
因此這個人買這些書可能存在下列幾種情況:
(1)工具書。例如,字典、詞典等等。這些書有用,即使現在用不到,將來可能會用到;有些書,現買可能來不及,需要隨時查閱,隨時查詢自己需要的內容。
(2)為別人準備。例如,給子女或其他親屬準備。
(3)為自己的某一計劃準備。例如,打算考研究生,就準備考研書籍。或準備考會計師,準備財會方面的書籍等等。
(4)對某一類書籍感興趣,見到這類書籍且是這類書中的精品就買過來。或專買某位作者的書,以備不時之需。
(5)具備收藏價值。有些書籍,將來有很大的升值空間,所以先買過來。例如某書的原版,或某書的某年版,或某書的線裝版、精裝版、羊皮卷等等,印數有限,極具收藏價值。目的是為了升值。
現在,人們都很忙,工作生活節奏快,時間比較緊,可能沒有時間看書,或看書的時間少,遇到喜歡的書,買後先放起來,有時間再看,再仔細品讀,這種可能也是有的。
若目的是讀書,不是非買不可,可以去借。我們有句古語:書非借不能讀也。可以去圖書館借書,現在的圖書館,藏書量大,種類齊全,基本什麼書都能找到,非常方便,而且節約成本。或找朋友去借,互通有無。
總之,愛買書是好事,因為書籍是心靈之友。對感興趣的書,尤其是精品書,遇到就可以買,以備不時之需。書籍收藏也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
12 # 鴻染
我也算是愛買書,但是算不算不愛看書這個問題暫且先放著。
看到各大電商平臺書籍做活動心裡就癢癢、沒事愛逛書店,難免就買回來很多書,可是買回來的書很少有立馬翻來看的。一般都是放著,等哪天突然很想看,再找出來看。
嚴格來說我不是很符合你說的這種人,因為我算是愛看書的,各種型別的書我都會看。但是不同時間可能想看的書不同,必須要等到合適的時候有了合適的心情才能看的進去特定的書。
我想大概愛買書不愛看書的人也是因為沒等到合適的時機吧。[大笑][大笑]
-
13 # 小倪老師說
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
這個情況其實挺普遍的
很多人買書乃至看書並不是為了獲得知識
而是為了緩解焦慮
而當他們做了買書的這個動作後
他們的焦慮就已經得到了一部分緩解
接下來他們會想:
來日方長
-
14 # 桃花塢李子樹
這個世界本來就存在看書不買書和買書不看書的人。對於買書卻不愛看的人,我想除了不缺銀子外,可能還有一顆悶騷的心,一顆附庸風雅的心,一顆沒有文化甚至看不起有文化的人卻在嘴上崇拜文化人的小心思。買就買吧,他們買的一般都是正版、收藏版,也算是對智慧財產權的一種保護和尊重。謝謝!
-
15 # 健之
大致說來有這樣三個問題:一,把書作為家裝的一部分。也就是說,大量書籍家中陳設,似乎是有文化有教養之基本表達。如此下來,會使得外人們對你心生敬意,並便於買書人說說道道以示內涵及身份。
二,就是文化行列中的一員,叫做收藏。但這一行當並不比讀書簡單到哪裡去。從中國古書說,大量地瞭解各朝各代各個名人的書籍。還要懂得版本學,什麼孤本,善本還有古籍書目等等。外國書籍,除去原文著作就說翻譯本,也很複雜。舉個例子:詹姆斯·喬伊斯的《尤利西斯》,有兩個翻譯本:一是譯林出版社出版的,由蕭乾、文潔若合譯的本子。另一個是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金隄的譯本。至於它們孰優孰劣不作置評。只是學界更為推崇後者。
其三,最最常見的就是沒有長性,致使讀書也沒有長性。讀書要下苦功夫、長工夫,憑著心血來潮是肯定沒有收穫和長進的。我們且不談做學問,單就為提升自我的文化素養一事,不去讀個幾百本,也難達到預期。
所以,讀書先要胸中有個目標,要為自己喜歡的科目而踏下心來,讀讀書寫寫字(心得筆記)。只有這樣長此以往,直到形成了習慣,讀書也就不難了。
-
16 # 岳陽小易
今天,我從一個成本的角度來給大家分析一下。
1、購書金錢成本
購書成本其實並不高,就拿我手頭的這本《小說修辭學》來說,16開,395頁,40.2萬字,定價68元人民幣。在網上正規渠道,一般打折下來大概50元即可購入。那麼,我們就先假定購買這本書的成本為50元。
2、讀書時間成本
那麼,我讀完這本書花了多長時間呢?這本書是去年買的,當時只讀完了前兩章。近一個月又拾起來,有精讀,有略讀,最近才剛剛讀完。(閱讀目的、方式不同,速度也不一樣)
如果我們以一般人的速度來計算的話,且假設這本書的內容通俗易懂,一分鐘大約能500-900。按照700字/分鐘, 700*60=42000字/小時,也就是4.2萬字每小時。那麼讀完這本40.2萬字的書,大概要花費10個小時。(我自己花的時間應該不止30小時,而且後面還要再精讀)
3、金錢成本&時間成本
10小時的時間等同於多少金錢呢?一名大學生,勤工儉學10元/小時,讀完這本書的時間成本就是100元;月薪5000的人,大概是20元/小時,讀完這本書的時間成本就是200元;月薪1W的人,大概40元/小時,讀完這本書的時間成本就是400元。時間就是金錢。尤其是,當你的收入越多的時候,你讀一本書的時間成本也就越高。當你的月收入為1W的時候,你讀書所花的錢,將八倍於你購書所花的錢。這種情況下,相對於讀書來說,買書的成本實在是太低了。
4、結論
綜上,不但人醜要讀書,人窮更要讀書。因為你收入越低,讀書的成本就越低。現在回想起來,大學期間我沒有盲目去做各種兼職賺錢,而是整天泡在圖書館讀書。我仍然堅信當初的決定是正確的。因為我現在工作1個小時,就能夠賺到當時勤工儉學8個小時才能賺到的錢;與此同時,我讀一本書付出的成本,卻也8倍於當時讀書的成本。所以我慶幸,大學讀了那麼多的書。學生時代讀的書,怎麼算,都是賺的。
綜上所述,愛讀書的人才會買書。我們看書是增長知識。在這個資訊時代,一天不學習,就會被社會淘汰。
-
17 # 小小張看影視
很多人喜歡買說,但是卻不喜歡看書,個人認為這是一種掩耳盜鈴的思想,喜歡買書,可能是認為這書對自己有用,自己有一天能用上,不喜歡看書我認為大部分可能是因為自己的懶惰,或者把時間浪費在其他事情上了
-
18 # 火箭火箭
我本人就是這樣的人
買書是對得起我上進的心
不看書就是因為有千百種理由的
但總體來說還是好的吧!總有一天是會翻翻的[呲牙]
-
19 # 草原胖狼
我是胖狼。
愛買書和愛看書兩者並不矛盾。都是對書的敬愛,對知識的崇拜。但是儘量又買又愛,兩者統一起來。
關於買書。現在的資訊呈爆炸式增長,各種圖書應接不暇,加上營銷手段高超,讓我們對書產生消費的衝動。但是買書需要考慮一些制約因素,比如是否有寬裕的錢,是否有儲存地方,買了是否要看等。我對買書的理解是,看一遍書首選電子版,電子版沒有的去圖書館借,實在沒有又想看的再購買。能看很多遍的書選擇購買紙質書,主要是網上購買,現在噹噹和淘寶,圖書的質量和價錢差別不太大,都以選擇。這兩種選擇書的來源,既省了錢,也方便存放。
關於看書方式。現在手機基本成為生活中的重要工具,沒有之一。所以在手機上看書,一是看書方便,隨時隨地都以拿出來看上兩頁,也方便查詢字音、字義,方便做筆記、寫心得,查詢起來便捷。二是輔助功能多,透過閱讀軟體看書的時候,後臺有很多資料,比如閱讀時長、時段、型別。也可以下載一些打卡類APP,幫助督促閱讀。
看書是一種生活。更多的時候,要把書看進去,用出來。幫助我們更好的做人做事。
-
20 # 乎幾設計工作室
“愛買書”首先是因為現在普遍的知識焦慮,覺得自己能力欠缺,希望透過閱讀來彌補,買來就算是讀過了。
其次是被那些書籍腰封上的名人推薦給忽悠了。
說到名人推薦,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羅永浩,有段時間凡是他推薦的書籍本本暢銷,最神奇的一本是《美國種族簡史》
這本最初出版與上世紀80年代的書,在美國也就賣出了幾千冊。但在老羅的“傾力推薦”下,一部講美國種族歷史的書,居然在中國賣出了幾萬冊。
而買回這本書的人,又有多少會真正的去把它啃完呢?
而不愛看書,是因為閱讀大段的文字或者書籍,不是人類天生就有的能力,而是需要後天訓練的。
所以現在大家都喜歡看小影片,而文字類資訊流量越來越小,更何況是大部頭的書籍。
對於沒有閱讀能力的人來說,純文字書籍唯一的作用就是助眠,看兩頁書就抵過一片安眠藥。
拋開閱讀能力,有些書籍對讀者的知識儲備量是有要求的。舉個電影的例子:
個人認為是近十年來最好的電影,但是很多人居然表示中途睡著了,因為他們對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絲毫沒有概念,被電影搞得一愣一愣也是正常的。
我自己也經歷過一段時間,買了很多書,真正閱讀的沒幾本。後來就給自己定了一個規矩,買書之前先掂量一下自己,是不是真的能看懂,然後就是買來的書,再枯燥也強忍著啃完,再買下一本。
慢慢的,把以前買的那些書都慢慢啃完了,而有一本確實例外,我把它放在書架最顯眼的位置:
用這本書,提醒自己,不要亂買書,有些書不是我們這些凡人能讀的。
回覆列表
家裡的藏書都是年輕時買的,記得當時工資3000多元,基本上每個月買書需要300~500多元,每到週六,週日都會去省,市新華書店書市逛,仔細看看有什麼書打折,有巴金的,老舍的司湯達等等很多名著,小攤上盜版的也買,有的書我也沒看,到現在也沒看,現在很多名著,我是以聽廣播的形式獲取的,雖然不如書詳細,但聽廣播形式在走路,幹活時就可以獲得知識,個人覺得聽廣播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