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N的平方

    方言是有特色的語言催化劑,是普通話的潤滑油。

    1.方言的存在是一種特色文化的象徵。

    是區別不同地區之間的語言,是每個地方之間自己的語言特色,如果每個人都說著普通話同一種語言,沒有方言的存在,那麼我覺得這個世界上感覺像是少了一份樂趣,就像是全世界正因為有著不同人種的存在,感覺這個世界變得光彩繽紛了起來一樣。

    2.方言的存在讓許多人找到歸屬感。

    廣東地區就有三種語言—白話,潮汕話,客家話。在外地聽到方言的偶然出現總會讓人覺得很有歸屬感和親切感,這是方言的存在給我們帶來的最大感受。

    3.方言的存在有著很大的文化價值。

    像是粵語和潮汕話有很多詞彙都是和文言文的詞彙相通,換句話說,如今粵語和潮汕話的保留使用其實也是對古漢語的一種保留和傳承。

    普通話的推廣是為了讓人們更好進行無障礙溝通交流,就像如今一直學習English一樣,是為了世界交流和互惠互利。

    真心希望全球掀起一股學習漢語的熱潮,漢語成為世界語言!這是文化的洗禮,是可以惠及子孫後代的千秋大業。

  • 2 # 亮見於微

    方言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透過古籍學習傳統文化時,有時必須要考慮到方言的問題。因為同樣的文字在不同方言中不僅有不同的發音,可能還有不同的含義。

    比如《詩經》,瞭解當時的方言,才能理解真意。

    學習傳統文化要沉浸到當時的文化環境中。方言的傳承本身就是文化的傳承,其重要性可能比想象的要大。

    凡事有舍才有得。講普通話有很多有益之處,但也要捨棄一些東西。對文化傳承的影響到底有多大,也沒有過專門的研究。

    文化自信,也包括方言自信。

  • 3 # 繁花錦海

    我覺得方言的存在就是一種特色文化的象徵,是區別不同地區之間的語言,每個地方之間都有自己的語言特色,如果每個人都說著普通話同一種語言,沒有方言的存在,那麼我覺得這個世界上感覺像是少了一份樂趣,就像是全世界正因為有著不同人種的存在,感覺這個世界變得光彩繽紛了起來

    其次呢,我覺得方言的存在也會讓許多人找到歸屬感,廣東地區就有三種語言—白話,潮汕話,客家話。因為自己是個潮汕人,所以有時在潮汕以外的地區聽到有人說潮汕話時,會覺得莫名很親切,抑或是在外省聽到有人講白話,也會莫名覺得很欣喜覺得在外地遇到同省份的自己人。在外地聽到方言的偶然出現總會讓我覺得很有歸屬感和親切感,這是方言的存在給我帶來的最大感受。我想若是全國都是講同一種語言,或許很難能夠感受到這份在外地聽到說著方言的自己人的小欣喜吧。

    最後呢,我覺得方言的存在有著很大的文化價值,像是粵語和潮汕話有很多詞彙都是和文言文的詞彙相通,換句話說,如今粵語和潮汕話的保留使用其實也是對古漢語的一種保留和傳承,只希望這種語言文化傳承能延續下去,畢竟粵語和潮汕話若是去深入瞭解真的是很有意思的,前兩年一直聽說要“禁粵語,推廣普通話。”其實真的很不希望這一天的真正到來,因為在街上聽著不同語言方言的交流是真的好有意思的一件事,我特別喜歡坐在早茶茶樓裡聽著一群老爺爺老奶奶一邊說著白話一邊吃著點心的氛圍。普通話的推廣雖然是為了讓一個地方的人能更好進行溝通交流,但若是為了推廣其中一種語言而去抑制另一種特色語言文化,可以說是一種盲目推廣吧。

    漢語方言同屬於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如果一個民族連自己的方言都拋棄或者徹底忘記,那麼我感覺非常可悲。

    現在很多的海外華人華僑依然保持著講漢語方言的傳統,我們假設一下,如果兩百年後或者更久,我們大陸的漢語方言完全消失了,而海外華人華僑還依然在講漢語方言,那麼這是不是一種莫大的諷刺呢。

    說實話,現在推廣普通話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如果在學習普通話的同時也學好方言,這樣不是更加的好嗎。

  • 4 # 漫談Q先生

    每一種方言,背後都是一種文化傳承、風俗習慣

    普通話“普通化”是為了讓各地方人能夠更好地溝通交流。

    如果大家都不說方言了,那麼背後的風俗文化也會慢慢被忘記,其實是一種文化損失

    想想以前小時候過年的氣氛,要穿新衣裳新鞋子,貼年畫,做年糕,放鞭炮等等等等,到處都是人,歡聲笑語一片。每到過年,特別開心。現在已經感受不到了,年味漸漸變淡,有些時候有一種失落感。

    還有端午中秋清明等等,雖然現在也在,但總是少了那麼一種氛圍。小時候的中秋節,一家人坐在一起,吃著月餅,看著月亮,促膝而談,一直到夜深人靜,聽爺爺奶奶講他們那時候的故事。現在的中秋,給我一種物似人非的感覺,月亮還是那個月亮,人卻已經不是那個人,心境也再也不是那種心境。

  • 5 # 不染紅塵

    方言主要是指同一民族的語言因地域的不同而產生的變體,也叫地域方言(因區分性質不同,另有一種叫社會方言)。漢語的各種方言,就是漢民族語言中的地域變體。在全國所有的地域方言裡,北方漢語方言為基礎方言。由基礎方言,發展為現代通用漢語,亦即普通話。從這一點來說,方言又是相對普通話而言的。

           在全國大力推廣普通話的今天,方言還有其存在的價值嗎?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國家推廣普通話的目的,僅僅是推廣一種交際工具,而並非要其取代方言成為唯一的語言。更何況,方言亦頗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與必然性。

           一方面,方言是一種獨特的民族文化,是文化的活化石。著名學者周海中教授曾指出;“語言是人類文化的載體和重要組成部分;每種語言都能表達出使用者所在民族的世界觀、思維方式、社會特性以及文化、歷史等,都是人類珍貴的無形遺產。”方言在每一地域的民眾生活中源遠流長,紮根深厚,是一個地方獨特的文化編碼,蘊含著當地民眾中豐富多彩的生活情趣和智慧創造,綿延著一個地方的文化傳統和集體記憶。它頗具魔性,能使每一個從小在方言環境裡生活的人,引起對那種思緒中非常美好的東西的勾連。作為地方文化的一種,方言是民族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作為植根於民間的文化形態和文化載體,方言有著深厚的民間文化的土壤。它是無形的民俗,與春聯、燈籠等有形民俗,共同組成了民俗文化。因此,方言對一方民眾生活的承載力和表現力之強盛,是當代普通話尚難於企及的。保護方言這一獨特的人文價值,有利於人類文明的傳承與發展。

            另一方面,方言中濃濃的獨特“味道”,保其蘊含著強盛的生命力。母語方言在默默地塑造著我們的表達能力,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方式。我們經常會想起自己的童年,童年的味道,童年的嬉戲,大量的都跟語言有關係。唐代詩人賀知章的詩句“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形象地道出了鄉音給人的歸屬感。方言中有很多古漢語的引申,不少已在《康熙字典》裡沉睡幾百年的字,在方言中都鮮活地存在著。往往有這種情況,在描述一件事時,用方言詞彙與說法,既準確又形象,給人繪聲繪色、活靈活現之感。而若不用特定方言,其描述效果則大為遜色,風味盡失,缺乏靈動與表現力。著名作家冰心在談到“蘇格蘭人民所最喜愛的詩人”勃恩斯時,一語道破真諦:“他的詩是用方言寫的,富於人民性、正義感,淳樸、美麗。”因此,方言所體現的地方特色是普通話無法比擬的,方言詞彙中濃濃的“味道”,是用普通話翻譯不出來的,方言所蘊含的獨特生命力,更加貼近當地民眾的真實生活。

  • 6 # Sunny0221

    這個問題我認為有價值。因為鄉情,鄉愁也是中華民族文化傳承,我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民族五十六個,都有自己的方言,這也是傳承的一個重要因素。推廣普通話是必然的,但方言是一份情所在。

  • 7 # 秘行的清客

    請尊重自然生態的多樣性,樹的不同種類的多樣性。同樣,請尊重文化的多樣性,語言的多樣性。如此,這個世界繽紛多彩。試想這個世界只有一種鳥鳴,是多麼乏味啊!

  • 8 # 觀潮滄海

    在普通話日益普及的今天,我們更應該正視方言的存在,並應該加以保護整理和傳承。古詩有云“鄉音未改鬢毛衰”,足可見一聲鄉音凝聚了一方人的多少鄉愁。一個人無論離家多遠,走到哪裡,一聲鄉音便可以分辨出一個人的家鄉,這是一張無形的地域名片。我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各地方言更是我國璀璨文化當中的一顆耀眼的明珠,因為有了這些方言,才傳承了當地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如曲藝戲曲等等。比如用普通話來唱呂劇崑曲晉劇,就不能從根本上找到這種劇特有的魅力和特色;再比如一首歌曲用粵語來演唱,雖然好多聽眾難以聽懂,但其間方言的特色更能讓人有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無形中提升了一首歌曲的魅力所在。對於各地的方言,建議當地文化部門,應該系統的整理編撰,無論從文字還是聲音上加以保護保留,這是一個地方文化的靈魂所在,也是我國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精髓。讓人老了的時候還能記住家鄉的一生鄉愁。

  • 9 # 長風浩蕩

    一個東西的存在,不是以一個先驗且孤立存在的的“價值”為前提的。它有價值,那就有人用,如果用它比不用它更有利益,那它怎麼會無法存續?

  • 10 # 冰眼宇宙

    方言會弱化,但依然會有存在的基礎。只可意會的很多情感,依然要特定鄉音才能傳達。親切感和團體的身份認同也是方言生存的現實土壤。也許普通話和方言結合,形成新的地方語言風格。

  • 11 # 有位好友

    我來說兩句。我認為方言沒有存在的價值,但有研究價值。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為什麼到現在還有方言,有它的合理性,但不代表有存在的價值。

    如果一定要說方言有價值的話,這價值在於“語言研究價值”。人們需要透過對各種方言的研究,來了解漢民族語言的發展衍變,有些方言中的詞彙或語句比普通話更形象生動,普通話可以借鑑。

    除了研究價值,方言沒有任何存在的價值了。現在不會因為某種方言消失,人們就無法溝通。反而是因為方言的存在,影響或限制了人們的交流。方言的消亡是歷史大勢所趨,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釋出的《瀕危語言圖譜》,全世界7000多種語言,一半以上將在本世紀消失。80%—90%將在未來200年內消亡。隨著普通話的普及,人們交流越來越簡單,方言最終將消失。那些妄圖阻擋這一腳步的人,都是螳臂當車。

    方言未來的出路在哪裡?在地方戲裡,在研究者的書本、磁帶、Mp3裡,在語言博物館裡。

  • 12 # 方洲

    毫無疑問,方言自然有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方言是鄉音,是一個地方區別與另一個地方的標誌,方言的語調,發音,是一個遊子內心最好的慰藉。

  • 13 # 清風也若人

    當然有存在的必要。普通話的好處是能讓大家能夠溝通。方言是一種文化和遺產。

    一,世界各地的方言都有她的地域性,每個地方都不同,這就像百花園裡的花朵,爭相開放才美麗。方言的形成,語言的獨特性,讓人一聽就知道你是哪裡人。方言就是鄉愁,走到哪裡都不會忘記。方言就是傳統,傳統文化的燦爛標緻著人類社會的進步。方言可以豐富我們的日常生活,給我們的語言帶來更多的解讀。

    二,方言的特殊語境就像我們的舞臺戲曲一樣,這是世界性的非物質遺產,我們如果不能流傳,那麼就要加以保護,收集,儲存。現在的孩子會說方言的越來越少了,如果我們這個大國只有一種標準語言是不夠的,不豐富的。所以現在好多媒體,比如電視廣播都有方言節目,就是在宣傳方言的重要性。

    三,方言是每個人的根系,她是紮在土裡的,我們在向世界開放的今天,學習世界語言的同時,千萬不能把老祖宗的方言給弄丟了。

  • 14 # 大財百家福

    方言是一種特殊文話,有必要儲存下來。豐福我們生活。象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方言就有很鮮明民族特性。象現在社會融合度這麼高,出生並生活在哪一塊地方,只要與他一說話一般都有一種濃濃的家鄉口音。有些方言聽起來還很舒服,值得發揚。

  • 15 # 雪中夜話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問一件事:說普通話的年輕人回到家說的是普通話還是方言?

    我的答案就是上面的回答。方言已經存在很長時間了,只要說它的人在,它只會變化而不會消亡。

    方言對於每個熱愛家鄉的人來說都是寄託著濃濃鄉情的鄉土之音,即使自己漂泊在外染上了其它的口音,可是記憶中的味道不會因此而改變。

    古代也有官話,還有五胡亂華等歷史事件帶來的方言變革,但方言一直沒有消失,這顯示了它的生命力就傳承在每個說它的人的生命之中。

    有時候多樣化才意味著繁榮,如果大家都是整齊劃一的口音,我想也就消減了所謂齊魯,巴蜀,荊楚文化的魅力。因為不同所以人們才那麼好奇,那麼想要探究它獨樹一幟的魅力。

    我人在四川,我們這裡就算是才走出一個村或者一個鎮,每個人的口音都有差異,更別提大一點的地方了。

    不說中國,放眼世界也沒有哪個國家的口音完全一樣。

    人們說普通話是為了溝通,這就好比你和我要交換東西,但我們沒有都不能接受就這麼交換,於是出現了貨幣,我認為普通話就是貨幣,而方言就是我們獨具特色的商品。

    因此,方言有存在的必要!非常有必要!

  • 16 # 開州墨客

    國家推廣普通話的目的,僅僅是推廣一種交際工具,而並非要其取代方言成為唯一的語言。方言亦頗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與必然性。因為,方言是一種獨特的民族文化,是文化的活化石。方言中濃濃的獨特“味道”,保其蘊含著強盛的生命力。

  • 17 # 哆啦娟子

    方言存在的價值是一定要肯定的,而且不可從我們的語言系統中剔除。

    方言有著方言獨特的語音魅力。比如在一次學校的課堂上,老師突發奇想,讓我們用自己家鄉的方言來唸一首詩,雖然個別同學過程磕磕碰碰的,但這不同方言的表達方式令人無法忘懷。後來,很多人都私下用自己的方言來練習美文,再來一起方言PK。

    不同的方言發音豐富了我們人類語言,推出統一的語言——普通話,是為了加強我們國家56個民族的溝通。不應該否定方言的文化價值。

    有些方言語句是不能用普通話或不能普通話原滋原味表達出來的。

    尊重並重視不同的方言,有助於我們不斷的挖掘其中包含的人文文化。

    年輕人基本都講普通話,這確實是現在存在的一種社會現象。因為現在社會人口流動性比較大,普通話是出門必備品,要不然,溝通很不方便。

    那你說年輕人都不說方言吧 ,也不對,年輕人什麼時候說方言呢?在自己家裡,在同樣方言的人群。不過回家時,就發現很多的年輕人能說方言,但是方言表達不夠流利或很多詞語不能用方言說出來。年輕人說不說方言,還是在於人的語言溝通環境。

    所以,方言的文化價值是不能否認的,對於方言,還應當提醒傳承不可斷。

  • 18 # 神獸保姆普老師

    必須存在!普通話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官話,而方言是一群人的家鄉話。

    中國人是全世界最有家鄉情節的人種,每每到了團圓的節日,我們都會自然的想到家,想到親人。

    方言的存在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地方文化的保護,對於地方文化的保護

    它包括有風土人情、飲食習慣、節日盛典。然而在這些裡面方言佔據了最為重要的重要,因為有了方言,他們透過方言將所有人聚集到了一起,有了人才有了後面一系列的風俗民情。

    所以就地方文化而言擁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更應該去保護它,傳承它,不能讓它們消失的。

    2,對於漂泊在外的人,聽到一句家鄉話,比聽到1萬句讚美的話還高興。在外漂泊的時間越長這種感覺會更強烈,這是一種孤獨一種從出生就已經烙上的印記。在外漂泊15年了,每每聽到有人說家鄉話,就會不自覺的用家鄉話去交流。儘管每次交流都會有人投來奇怪的眼神,可是這種暖可以沁人心脾。

    所以,作為一個漂泊異鄉的人,我教自己的女兒普通話,同樣我也教她方言。因為我想讓她知道,無論她在哪裡,她都有一個叫做家鄉的地方守護著她。

    年輕人也會有老的一天,很多年前我也向你這般有疑問,那些老舊的東西為什麼就不能扔掉呢?終於有一天,自己離開了家,從小鮮肉變成油膩大叔,才發現原來一直陪自己走過來的不是那些新鮮的玩趣,而是那些熟悉的,卻一直想要改變的東西。

  • 19 # 從北方從日出之地飛來

    方言存在的文化價值不僅取決於本身的文學價值,也取決於她留存下來了。方言的文化價值其實就是文學價值,表達心靈之聲的價值。言為心聲,文學就是心聲。

    我們今天的普通話語言架構,就是傳承唐宋古詩詞的,也包括漢以來的詩詞之作。所以,如果不知道是名句,不知其作者,聽到普通話和聽到古詩詞,其實難分古今、彼此的。是千百年來,廣大民眾口口相傳,在血液裡了的原因。證明古詩詞是深受歷代人民群眾喜愛的,影響乃至改變了漢語結構,有了如今漢語而區別於古漢語。小說是給普通民眾看的,幾百年前寫的小說,如今的人閱讀起來不費勁,便是文學作品影響語言交流使用的又一證明。

    所以,有保留方言文化價值到永遠的志士,應走文學創作之路,走創作出借“功成事遂民皆謂我自然”的太上之路,創作出口口相傳的傳世之作。其他方法都是揠苗助長,無效。

    心靈,是有生命的。文學,也是有生命的。要尊重生命自然生長規律。“道法自然。”

  • 20 # 國學古韻

    你好,就我而言,方言當然有它的存在價值,必須要保留!

    語言是人類文化的載體和重要組成部分。每種語言都能表達出使用者所在民族的世界觀、思維方式、社會特性以及文化、歷史等,都是人類珍貴的無形遺產。當一種語言消失後,與之對應的整個文明也會消失。當今處於弱勢的民族語言正面臨著強勢語言、全球化、網際網路等的衝擊,正處於逐漸消失的危險之中。

    方言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它是地域文化的載體,表達地區的文化特色;也是傳統文化的活化石,傳承寶貴的文化遺產;還是植根於民間的文化形態,具有深厚的民間文化土壤。文化包容性越大,越有魅力和影響力。方言理應得到珍惜和保護。這些都是我國文化的瑰寶!

    方言代表一種文化特色,必須保留!我們的方言有很多特色,一個地方的方言代表了一個地方的文化,一個地方的文化代表一個地方的人文地理! 方言也有很多特色,同是家鄉兒女在外地能聽到自己家鄉的方言是多麼親切的一件事情!我不會覺得誰會覺得自己的家人話應該被替代的!

    有時候我覺得我家鄉的方言聽起來很是不好聽,但是對於遠離家鄉的人來說,每當想家的時候聽到家鄉話,心靈都會得到治癒!方言有時候會阻礙人與人之間的正常交流,但是那又有什麼關係,這恰恰說明了中國文化的多樣化,為我們的生活反而增添了一份色彩!如果所有中國人都說一種普通話,是不是還挺難接受的!所以說,方言在當今快節奏的社會甚至可以算一種特殊存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了。

    方言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瑰寶,也是當地人的根。會說普通話不是要消滅方言,只是為了不同方言區的人或不同民族的人們能更好地溝通交流,不會因為語音不同而產生歧義,進而產生誤會。方言不僅是本方言區人們溝通交流的工具,還是當地人表達情感的最有效、最貼切的方式,是本地有別於他地的文化血脈,是當地人得以延續的文化根。

    會說普通話與儲存地方方言並不矛盾!方言寄託著當地人民對家鄉的認同和自豪,我們不必對方言妄自菲薄和排斥,即能說普通話又能說方言不是更好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中生有必要買MacBook Pro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