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本人(十二十頁)非常喜歡詩歌,但對於做詩確實一竅不通,非常佩服會做詩的大咖,能否分享一下你是怎麼學會做詩的呢?歡迎分享經驗,大家一起學習。
7
回覆列表
  • 1 # 伊痕

    天賦,文化積累,生活閱歷,獨立的思考。

    如果只是形式上的詩歌透過練習即可。

    如果是有生命力的詩歌,全屏天賦和對文字的感覺

  • 2 # 深圳鄭海洲

    這和現在的歌劇沒人看是一個道理,高雅的不一定是人們需要的,無論在物質層面還是精神層面,人們都各取所需。究其實人原因大致有四:

    一、文化發展的自然淘汰。自五四運動以來百年間,人們習慣了白話文和白話詩,古典格律詩詞在文化變革中逐步退出了歷史舞臺,而新詩尚未走出自己的路,不能形成文化影響。通俗點說就是老的太老了,而小的還太小,處在中繼無人狀態。

    二、社會發展的自由選擇。社會生活節奏加快,人們更適應快餐文化,簡單的圖文配看起來不費勁,願閱文的閱文,願看圖的看圖,好過純文字。歌曲、影視更為人們喜聞樂見,誰願枯坐讀詩?

    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不需要詩歌。在過去,詩文才學是仕進的征途,政府官員絕大多數是靠詩文聽懂飯的。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經濟才能比文才更重要,會作詩不一定會治世,因此自動退出歷史舞臺。歷史上宋徽宗、陳後主陳叔寶、南唐後主李煜,都是當世冒尖的文藝青年,同時又都是亡國之君,也許能說明文藝能頌世、文人能論世卻不一定能治世。

    四、創作質量嚴重下降。隨著網路時代的來臨,詩文好壞都有同等傳播的機會,大量劣質的按照詩歌形式進行文字排列的文化垃圾氾濫,人們看得厭了,不願再看了。

  • 3 # 山西馬非白

    好的詩歌大都誕生於特定的時代環境下

    或是苦難,或是戰亂,或是動盪不安,或是顛簸流離,或是精神世界的貧瘠為前提的情況下,好的詩歌讀來讓人感覺有萬鈞之力。

    然而現在,太平盛世,一味的發展經濟,人們對於物質生活的追求遠遠大於對精神上的追求。和平年代很難出現真正好的詩人和詩歌來。

    打個比方,韓寒當年主辦的雜誌《獨唱團》,只出了一期就被停刊了。以下這段話是《獨唱團》的卷首語。希望可以幫到你。

    《獨唱團》卷首語(韓寒)

    我說,那你們還寫點小詩,彈點小吉他,摘些小花麼?他說,……所以說,這個世界就是這樣的,男性改變世界,女性改變男性的世界觀。但總有一些世界觀,是傻和諧筆呵呵地矗在那裡的。無論多少的現實,多少的打擊,多少的嘲諷,多少的鴿子都改變不了,我們總是要懷有理想的。寫作者最快樂的事情就是讓作品不像現實那樣到處遺憾,閱讀者最快樂的事情就是用眼睛摸一摸自己的理想。世界是這樣的現實,但我們都擁有處置自己的權利,願這個東西化為蛀紙的時候,你還能回憶起自己當年冒險的旅程。

  • 4 # 字言字語吧

    1.首先讓自己喜歡文字,能夠體會文字之美

    2.提升對文字的敏感度

    3.注意觀察生活,每個詩人都有著細膩的情感

    4.能夠有自己的真情實感,對事物有自己的情感投入,這樣不會落入"欲賦新詞強說愁"的境地

    5.只有充分的感知了生活,有了一定的生活和情感閱歷,才有創作的基礎,才有創作的慾望,閱歷是創作的源頭活水

    6.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一樣的重要(強調一下上面的)

    7.最後,迴歸到自然的狀態,字裡行間都有生活的哲思,詩歌的美,和對人文甚至人類的思考……

    簡單如是說,希望有幫助

  • 5 # 八斗12

    詩之所以為詩,在於作者掌握的一種寫作文體的方法,最簡單的就是用比喻抽象等手法把心中要表達的寫出來。要學會作詩,直接閱讀、模仿來得快!比如我以前學寫過一首小詩《靈巧的風》,就是在閱讀過程中產生的靈感及時記下。一陣風(靈感)就吹來了一首小詩[呲牙]

    靈巧的風

    我在窗前翻閱時光

    一陣靈巧的風吹落紙上的幾個字

    我四下找尋

    原來它們在這裡

    站成有序的隊伍

  • 6 # 詩詞娛樂

    詩歌語言精煉、蘊藉,有韻律美音樂美,適合於隨口吟詠和記憶,所以古來,詩歌都深受民眾喜愛。即便在詩歌創作文人化的唐宋時代,詩歌欣賞普及並沒有文人化貴族化,民間同樣鍾情於這種精緻的文學形式。使得詩歌文學延綿不衰。

    那麼,為何人們趕腳詩人不多、好詩人少乎其少呢?

    一、詩人、詩歌是時代的產物。當下,人們生活的物質世界壓力頗大,住房教育養老醫療和墓地五座大山壓得人焦慮、煩悶。相對之下,精神生活質量就會下降。哪有心情吟詩作對呢?

    二、詩歌已經失去了社會功能,成為可有可無的花瓶。國家沒有官方詩歌機構去引導推動詩歌文學,她被排除在文壇之外。詩歌成為個體娛樂行為,所以詩人便少了。

    四、詩歌的題材內容受限,只能歌功頌德,寫"縱做鬼也幸福"。這會扭曲詩人的風骨。你要敢於寫寫類似石壕吏的城管吏拆遷吏貪官記……試試後果。所以不如消停點守住現有的小日子,生活沒有詩歌也罷。

    至於如何做詩,如何做好詩。無非多在詩歌歷史中修養,多融入生活,多精煉多推敲。就不囉嗦了。

  • 7 # 大唐四洲

    先回答寫詩這個問題。

    寫詩具備的條件,這和詩人所處的條件,環境,成長經歷和生活閱歷,對文字的駕馭能力,對文字靈性的把握和發掘能力,詩歌的表達方式,表達手法。對生活的感悟和洞悉力都有關係。

    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你寫詩,是想表達你對生活的感悟和發現,你經過歸納總結,又透過文字描述和藝術處理。然後稱為一首詩。你想透過你的詩,來向人們傳達你的新視覺觀點。當你所經歷的恰恰被和你有相同經歷的人讀了,他就會覺得,這個詩人寫進了我的靈魂深處。把我無法語言表達東西,給寫出來了,真了不得。

    其實寫詩,是個領悟和藝術傳播的過程,說傳播其實不標準,應該說是傳釋,傳釋是門學問,和比較文學相近。這樣一說這個話題有點大,不知從何處說才合適。你想把你的經驗和發掘透過你寫的詩來傳遞給讀者。能不能達到逾期的效果呢?答案是:很難。為什麼呢?用盲人摸象來說比較好懂。就是把生活比作一頭大象。

    你對生活的領悟和發現,就像蒙上你的眼,去摸一個大象,你摸到了象尾巴,就覺得大象是個比較粗的線條壯。你摸到了大象腿,就感覺生活就像粗大的柱子。摸到了大象的肚皮,你就感覺像草原。大象那麼大,你無法觸控它的全部。這就造就了偏見。很多人都矇眼來一起摸,然後大家交流,竟然都不一樣,明明是一個大象,怎麼會出這麼多結果?因為大家都堅信自己摸到的部分,就像生活和習慣,他堅信他自己經歷過的並且很難改變。

    回到寫詩的作者,他摸到了大象腿,就寫了一首詩,歌頌大象腿石柱擎天, 天塔下來都無所畏懼。然後大家都去讀,結果摸到尾巴的就會說,明明是個粗繩子,他寫的是個啥玩意。摸到肚皮的也說了,一馬平川,他寫成啥了。摸到前腿的和摸到後腿的也有差別。這就是傳釋過程中需要克服一些問題,也是最常見的問題。要兼顧一些人的理解能力。首先要解決的是,你自己對生活的洞悉和理解是否全面和深刻,然後要解決你對錶詞達意的準確性,和藝術在表述過程中於道家空靈境界的完美結合。然後也需要讀者有領悟和洞悉你透過文字釋放出來內容和藝術美。哲學裡提到的換個角度看問題也適合作者和讀者,古人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就是不同角度就會有不同見解。增加閱歷和經驗,不斷的總結和學習,才能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避免盲人摸象的偏見和誤解。推廣之,孫子兵法為何注家上千,說豐富和發揚也可以,假如孫子當時留下話,我這裡的觀點是表達這個意思的,請不要曲解成別的意思。不知道會不會引起見解之爭。

    這也就解釋了為何一個人的作品,如泰戈爾,翻譯出來的怎麼差別那麼大?有的讀來文筆優美,詩意昂然,發人深思。有的讀來結結巴巴,一盤散沙,簡直就是詞語堆砌。當然這取決於譯者對漢語語言的駕馭能力,和對印度語掌握程度,這是比較文學的範疇,此不多說。

    說說境界和傳意活動。

    意象和事件的發生過程就是作者要傳釋的資訊。讓意象從一個自然的位置迸發,透過空間於事件對位和張力,來反眏各種情景和狀態。我置身事外,運用語言的表達和分解物物各自獨立卻又渾然一體的自然現象,也就是道家的抱道而隱,任物自然。這樣就達到了禪宗所說的: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人閒桂花落

    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

    時鳴春澗中

    這首詩裡沒有作者的主觀知性去幹擾這幾種內在個體的狀態變化。一切任由自然而然的發生,但它侷限在一個比較固定的範圍內。

    木末芙蓉花

    山中發紅萼

    澗戶寂無人

    紛紛開且落

    詩裡面物象自然的演化,看不到有人為的跡象。花開花落自然演變過程。此時如果有人提醒花開了,花又落了。反倒是多餘。這也就說明了為何唐朝王維孟浩然等人詩為何被推崇,有詩畫入道的境界。當然現代詩也講究這個。剔除描述性的語言

    鳥兒在疾風中

    迅速轉向

    少年去拾撿

    一枚硬幣

    葡萄因幻想

    而延伸的觸絲

    海浪因退縮

    而聳起的脊背

    這首詩裡,鳥兒在做鳥兒的事,少年在做少年的事,葡萄藤是葡萄藤,海浪是海浪,物物各自獨立,互不干擾,也看不到顧城在詩裡指手畫腳,字不多,所取的意象都很靈動,給你想象的空間,眼裡不只是看到這幾個字吧。他每一個物象都在動。就是這個動字,把鳥,少年,海浪,葡萄藤這些風牛馬不相及的聯絡到一起,達到一種物物各自獨立,又和諧相處,欣然成詩成畫的境界。

    說說通感的視覺換位。類似於相機的焦距從無限大到一個點。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

    由高向低,有大向小,詩中有畫。這像個模子,倒三角。當然也可以,從點到面。很多古詩和現代詩都有套用。

    (九十)

    藍天

    翠影

    烽火臺

    古長城

    (九十一)

    歷史留下的滄桑

    古風沙鑄就文化

    喚醒季節

    喚醒愛

    (九十二)

    四經五書走出的智慧

    二十四史記載的案例

    在一曲聲聲慢裡

    催人淚下

    再說說視覺角度的換位疊置: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先定位詩裡的你,站在橋上,你有自己的主觀意識。想幹什麼呢?看風景,看就得有距離,距離能決定你看的物件是否看的清楚,是否看的透徹。這裡你主要的活動是看,你的活動和客觀世界之間得有個能發生關聯的東西。連結你和他之間發生聯絡。

    看風景的人在橋上看你

    這是又一個主體定位,只不過你變成了被看的物件,你先前的主觀就被蓋過了。你在景外,在別人的景外。也在境內,在你自己的景內。觀感已經轉移兩次了。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這由前邊兩個自由的主題引發聯想活動。你在景外又在景內,景在景外,景又在景內。這種物物之間看似沒有關聯的關係,卻因為距離和事件的發生而產生關係。這種詩歌語言的蒙太奇手法被表現得猶如天籟。

    莊子說: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

    文字裡解釋了,這種物物相互之間的互通性。利用空間角度的轉換而完成視覺動作。

    冥思一物開始,在圈定一物的範圍後來開始向外發現,進去到一個你可以任意發揮的近乎無限的這個場景內。現實於幻覺的交融。許多意象之間的發現和呼應,是透過知性的思維的。

    裂帛之下午皮帶著

    黃銅的聲息

    這兩句詩裡,裂帛發聲,黃銅也會發聲,透過這個共同點,聲音的意象讓其相互呼應,從而讓兩個不相關的意象有了聯絡的紐帶。

    簡單說下意象於聯想

    (八十九)

    一排大雁

    橫空而過

    像天空推出的

    字幕廣告

    這個是可見的場景,天空像什麼,由天空聯想到螢幕,大雁在動,大雁是一隻一隻排列成一行的像什麼?

    像電視上打出來的的字幕廣告。

    再看下用戲劇場景表達的效果。

    艾青的詩

    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

    寒冷封鎖著的中國啊

    這是外在具體的場景,然後開始變焦一個物象

    像一個太悲哀的老太

    緊緊的跟隨著

    伸出寒冷的指爪

    拉扯行人的衣襟

    用土地一樣古老的話

    一刻不停地絮聒著

    先是雪,大鏡頭,引進風這個老太,鏡頭變小,在變小,伸出指爪拉衣襟。透過這個焦距的轉換,劇情場景引入了中國貧窮這個場景。很容易就想像到了。那個年代的深受其苦,那是有切膚之痛的。這樣寫比你用文字描述貧窮效果好多了吧。當劇情場景把氣氛拉起來以後,調動了讀者的興趣,下面要幹什麼呢?為你往下進行做好了鋪墊。這時候你想陳述或教唆就可以多層次多角度的鋪開進行了,事件佈局,語言凝鍊,氣氛營造,往哪個方向進展。你有很大的施展空間。

    那時,我不在

    後來我在,她不在

    再後來我在,她在,神不在

    寥寥數語,把場景展現得淋漓盡致。錯過緣分錯過愛,不是文字電影是什麼呢?

    有時候語言故意停頓能製造意想不到的效果。以文造意。

    俗話說有理走遍天下。

  • 8 # 河九龍

    喜歡詩歌的人很多,寫詩的人也很多,寫出大眾喜愛的詩的人很少。詩這東西就像一塊玉石,會雕啄者能變化出玉石的玲瓏,笨拙者平庸無奇,還有人乾脆把石頭當寶貝,寫詩,除了有熱情,還要有靈性,這樣可以事半功。詩是詩人的靈魂,想什麼就寫什麼,寫出來的東西就是詩人的內心世界,詩人的道德情操都在詩裡。

  • 9 # 智遊誦讀

    其實會寫詩的人很多,我就遇到很多,身邊有很多這樣的人,但是不能個個都寫的那麼精彩,不可能個個都是李白杜甫和雪萊吧,哈哈

  • 10 # 楓韻2020

    有三個看法用以解讀為什麼現代人越來越不願意寫詩了:

    一、娛樂方式多:看網上娛樂節目,搞社交活動,旅遊,等等活動,已經佔用了人們大塊時間。尤其是手機的普及,更是把人們把注意力分散到了每一個散碎的時間片段裡,所以沒有精力寫詩謂之原因之一也。

    二、很多人看詩僅僅是因為其朗朗上口,而且不必佔用大塊時間,或者把看詩當做抒散情懷的方式而已,一旦情緒得到了釋放,興趣自然也就散去了,哪裡還有寫詩的慾望呢。

    三、現代人汲取掌握知識的多元性,也是人們不想寫或者不會寫詩的原因之一。

    至於如何學會寫詩,我的經驗是1、熟讀古詩,2、學會觀察大自然中的景物變化,3、做好對世間美好事物的積累。

    正如宋代學者朱熹所云: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你有了深厚的文化積累,寫詩就可以成為信手拈來的好習慣。

  • 11 # 磨人小娘子

    好的詩歌裡都藏著故事!

    有故事,才能讓人感動,共鳴,而後銘記

    有故事的人,先要有個有趣的靈魂吧

    熱愛生活,關心自然,花時間專注於自己的喜歡,沉浸其中

    愛詩歌,就多讀,細品,深悟

    在過程中取悅自己

    為生活添上一層詩歌的濾鏡

    如是,你的眼睛成為了詩人的眼睛

    還怕寫不出來好的詩歌嗎?

  • 12 # 滿船星夢壓銀河

    這個問題我也深有同感,把唐詩宋詞背得滾瓜爛熟的人不少,可真要自己作詩,那就一臉懵。各位詩歌愛好者,一個民族最重要的的是創造力,當今社會浮躁,人心向錢,這種創造力早已經如繫上黃金的小鳥,再也不能飛翔。可以說,中國詩歌在徐志摩,戴望舒,海子,顧城,北島等那一代就止步不前了,中國文學亦是如此。我們為何讀書呢?宋代哲學家張載說得好,“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才是一個讀書人該有的志向與風骨。至於怎麼學寫詩,以下有幾點。

    首先,要了解什麼是詩歌,包括詩的起源,發展,形式,風格,分類等

    其次,應該多讀好詩,多讀詩歌理論,多讀偉大的作品,培訓你廣博的知識體系,厚積薄發,認真學習名家的寫作手法及表達的情感。

    最後,問渠那得清如許,唯有泉頭活水來,要在繼承中去勇敢創新,用心觀察生活,要有一個優美高雅的情懷,這就是詩的源頭,將它提煉為詩歌作品,沒有這種情懷,文字再美,也是徒有其表。令人索然無味!

  • 13 # 真言奇哥

    重點是導向,導向的方向出了問題,怎麼可能出偉大的詩人呢?當前詩壇吹捧的所謂現代詩,甚至獲獎的作品,沒見得有什麼過人之處。就這樣的現狀怎麼可能創造詩壇奇蹟呢?

  • 14 # 詩魔之歌

    往往,有的人會為幾句想像奇特的意象,或意境,在內心產生共鳴,而喜歡上詩歌。真正寫詩,寫好詩的人卻不多。這是因為:

    一,詩歌是需要想像的。想像是翅膀,是寫詩的前提。我的想像分擴散型和收束型。

    二,詩歌是凝鍊的語言。所以,得花一些基本功夫。我曾背過漢語詞典和逆序詞典,閱讀過至少300多名人詩篇,分類摘抄和學習。

    三,詩歌創作是需要技巧的。怎樣用比喻,又分明喻和暗喻,怎樣使語言富有彈性和張力,怎樣讓你的意象更吸引人,等等,這都有技巧。

    一句話,多閱讀,多思考,多創作,多修改,多學習,寫詩會成功。

  • 15 # 長公子扶小蘇

    人生有三件事:立言,立功,立德。立言靠天賦,立功靠機緣,立德靠一生看似平淡的堅持。《馮友蘭讀書與做人》

    借下老校友的一句話,來簡單說幾句。

    詩詞歌賦文章,首先憑靠的是天賦,天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譬如詩仙李白,他的詩不是苦吟,搔禿了頭去牽會,而是隨時隨地,靈光一閃,閒庭信步,信手沾來。或者說,他根本就不需要一閃,閃都不用,仙人,他就是詩,詩就是他,天人合一。他可以飛流三千落九天,可以直上青雲會神仙。仙風道骨,仙氣飄飄,大氣滂沱,意象萬千。不是他需要詩,而是詩離不開他。開掛的無敵境界,“秀一口氣,就是半個盛唐”!

    天賦異秉。用現在的話,寫詩,完全靠的就是語感,神往心馳,心神交匯,一剎那間,一氣呵成。

    所以,這種境界不是可以後天學習的,完全是天賦,骨子裡的東西,天資使然。

    再看一個人,賈島,他以“推敲”出名。到底是“推”呢還是“敲”呢?一首小詩而已,他鼓搗了上千年哈哈!矯情,至於嗎?這是他的天資所限。彼情彼境,夜深人靜,他踱步到了山門廟口,抬手,我是該推門呀還是該敲門?這什麼意思啊!李太白斷然不會這樣!我一謫仙人,豈會輕易羈限於凡塵俗務?何況不過一個門而已,我眼中俯仰皆是順手物。道法自然。

    其二,心境。詩人應該有顆童真天然的心靈,心境。“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人生苦短,有失意者十之八九。詩人,怎麼面對自己的人生境遇,特別是困境,這決定了他的天賦能揮發的度,多少。大家都在讀詩,都是名篇,詩詞歌賦,小朋友幼兒園都拿本《詩三百》,推崇備致啊!可是你翻翻,名詩千百家,多是失意人!請問,您真心膜拜這些名家詩豪的嗎?你這麼認真的學詩背詩,真把您擱他那樣的境遇,您還會說“真好”嗎?

    偉大的詩人,他,自己,一定可以,必須可以。詩唐的李白,他,身世不清,身份不明,連科舉的資格都沒有,旁門求蜀道,“難於上青天”!可是,他遍遊了大江南北,親吻了寸寸熱土山川,他是個詩人?他為了作詩?不不不!李太白,他仙風道骨,他是個劍客,他是個狂人,他有許多許多的粉絲,朋友。他唯生所愛的,是,酒!沒錯,恭喜你答對了!

    蘇軾蘇東坡。東坡先生,文人士大夫的典範。起初,他也是熱血入世的儒者,一個率直的文人,一個廟堂裡計程車大夫,蘇軾。黨爭,烏臺詩案,然後基本一生貶指。“身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就是這種境遇,使得先生逐漸由儒轉向道佛,以率性而修內心。一個坦蕩豁達樂觀有趣的東坡先生正向我們走來。所以,他的詩詞,非常好!境界高,啟人心志。他是個吃貨,他是個匠人,他是慈善家。。。東坡肉,蘇堤。。。膜拜!

    反例。傷仲永。七歲賦詩,鄰里皆知,仲永有天賦,天資,是塊詩人的好料,可是後來“泯然眾人”。境遇,人生遭遇,苦與樂,可以成就人,更易毀人。豁達的人生,才是最好的人生,要看得開,拿得起,放得下。入則躬身廟堂,出則放野江湖。四海八荒,皆我可詩可賦。

    現在也有許多所謂的詩人,四平八穩,平仄都好,可是呢,讀不下去,不舒服。為什麼呢?“尋章摘句老鵰蟲”,手法辛辣,或者就是宮體詩。不親人情,不得親近,完全沒有人情味兒!古代名人也有很多宮體,但他能傳篇被後所景仰的,一定不是這類。潤物細無聲。

    可不可以學詩?當然可以。但不必強求,隨意隨緣就好。

    當代,真沒有幾個詩人。一則環境變了,功利的說,入仕不需要懂詩詞,社會的各種作業不需要詩詞。詩詞屬於自娛自樂,沒事兒逗自己玩兒。二則文體多了,所謂的現代詩,散文,小說。。。三則,寫詩不能養家餬口啊!

  • 16 # 馬上散人

    這個我還是有點小體會。偶爾寫寫古體詩。就寫古體詩來說,還是有難度的,普通人需要鑽研才行的。首先得會平仄格律,詞得會詞牌,這個算是最基本的要求。見多了寫打油詩的人,既然要用這種文體,文體的規則都不遵守,那還行嗎。再一個是用韻,平水韻也好,新韻也罷,這也要遵守一個吧。第三就是遣詞造句,賈島推敲之類的故事還是有一定道理的。你得要積累,要多閱讀,多創作,這三點還僅僅是寫古體詩“器”的層面。

    再進一步講就是“道”的層面,一是所謂的文以載道,詩歌也一樣,要承載你的情感,體會,感悟,狀態,意趣要濃縮到那麼幾十個字裡,真是難。二是廣度與深度,現代大部分的人上班,下班,回家,睡覺,家書不用三月,名山大川不用徒步,喝酒不用散盡家產,愛情不必情深,友誼不值千尺桃花潭水,這樣的生存狀態下,就算寫點自己的生活都沒新意了,更不用說寫有點普世價值,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宏大命題了,人云亦云的多,特立獨行的少。三就是創新的難度了,不止是今天的人覺得詩詞創新難,古代也是難題,大唐朝什麼型別的詩沒有,羈旅,閒愁,別離,閨怨,邊塞,江南,遊園,諷喻。所以至今讀來還有共性,還會嘆息共鳴。所以晚唐小李杜啊,賈島啊,都在想辦法突破,宋人也是,所以才有了問渠那得清如許之類的議論詩。因此,要想有創新性的突破,專長的人都是難事,何況普通人了。

    大致也就這些吧,也大致總結了一下我的一些體會,有緣可以相互交流一下觀點。

  • 17 # 使用者言午澤群

    詩歌是一種具有抒情言志、激情豪邁、意境深邃、神奇美幻等特點的文學體載。南宋嚴羽《滄浪詩話》說;“詩者,吟詠性情也”,《毛詩~大序》記載:“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詩人透過高度凝鍊的語言,形象表達豐富情感,傳頌人間真善美,誦詠祖國大好河山,只有一種用言語表達的藝術就是詩歌。喜歡詩歌的人很多,但由於詩歌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文學特質的文學形式,飽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與豐富的想象,對韻律、音節、語詞排列、結構形式有較高的要求,所以創作出優秀致美的詩歌作品難度很大。

    中國古代不合樂的稱為詩,合樂的稱為歌,現代一般統稱為詩歌。詩歌的表現手法很多,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為單位,而是以行為單位,並且分行主要是根據節奏,而不是以意思為主。

    我國古代對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大類,是以詩的音律角度來劃分的。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傳統表現手法有“賦、比、興。”賦:是直接陳述事物的表現手法。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寫事物。興:是託物起興,即借某一事物開頭來引起正題要描述事物和表現思想感情的寫法。這三種表現手法,一至流傳下來,常常綜合運用,互相補充,也靈活多變,而且歷代以來也有不斷地發展創造。詩歌的創作,誇張、重疊、跳躍、復沓、浪漫等等,各種運用方法的最大特點都離不開“想象”,和“象徵”。但在現代詩歌中,比擬、誇張、借代都有賴於詩人對客觀事物進行敏銳的觀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膽的想象,甚至幻想。可以這麼說,沒有想象(幻想),便不成其為詩人。

  • 18 # 江南知士wang

    這要看你個人的文化程度與藝術修養,到底好不好,有沒有對詩歌的熱愛有多強,想象力豐富不。最主要的一點你要喜歡詩歌,又有創作的靈感與智慧。以上幾點都有的話,就學著去試寫,對韻律與詞澮的運用與拼連,慢慢的你就成為詩人了。

  • 19 # 小俠記

    看到這個問題我想到了《紅樓夢》中“香菱學詩”的故事。

    在《紅樓夢》第四十八回中,香菱想讓黛玉教她作詩,於是前往瀟湘館請教。這裡黛玉講得學詩之道可供我們參考。

    黛玉說,學詩“不過是起承轉合,當中承轉是兩副對子,平聲對仄聲,虛的對實的,實的對虛的,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

    這裡先提到了詩歌的形式,即四聯起承轉合,且平仄相對,虛實相應。但是,形式終究不是主體,如果詞句新奇,平仄虛實也可以不在意了。換言之,立意更關鍵。

    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辭害意。

    不過,我們現代人面對詩詞,一方面也知道立意高、詞句妙的詩是好詩,但就是寫不出來,那怎麼辦呢?關鍵還是多讀,而且要讀好詩。黛玉給香菱這個“寫詩小白”列出的書單是這樣的:

    你若真心要學,我這裡有《王摩詰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詩一百首,細心揣摩透熟了,然後在讀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蓮的七言絕句讀一百二十首。肚子裡先走了這三個人作了底子,然後再把陶淵明、應瑒、謝、阮、庾、鮑等人的一看?你又是這樣一個極聰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功夫,不愁不是詩翁了!

    這裡提到的王維、杜甫、李白、陶淵明、應瑒、謝靈運、阮籍、庾信、鮑照等詩人,基本網羅了詩歌發展史上的重要人物,但要注意,如果是學寫詩,並非這些詩人的每首作品都看,而是要有所擇取的。

    王維主要讀五言律詩,杜甫主要讀七言律詩,李白主要讀七言絕句。讀了這些以後,基本能瞭解詩歌的基本體式和典範了,以此作為基礎,再多讀讀其他名家的作品,必然事半功倍。

    總結起來,我們現在學詩也是分為兩個部分。

    一是讀,多讀名家名作是學詩的基礎。

    二是寫,可從對聯寫起,然後再擴充套件為絕句、律詩。

  • 20 # 古月靜雲

    是因為大多數好的詩歌都是有意境的,透過語言文字傳給人們平時只可意會,不會言傳的感受,這種感受只有詩人才能透過語言文字表達渲染出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人沒有志向,沒有打拼的心,只想打工不想做生意,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