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米咪的幸福生活

    范仲淹

    作為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范仲淹比包拯年長十歲,同樣是古代為官者的楷模,他為世人留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句。范仲淹一生清正廉潔,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歷任地方和軍政要職,也曾在朝中擔任右司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職,從政三十餘年,始終以匡世濟國為己任,踐行著“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精神,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王安石讚譽其為“名節無疵”,司馬光稱讚其為“前不愧於古人,後可師於來哲”。在五千年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中,范仲淹集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和教育家於一身,文武兼備,出將入相,傳教和辦事二者兼備,道德文章和大忠偉節一再為後人所稱頌,足見其人格魅力所在,不愧為一代儒官。

  • 22 # 小木各書語

    這三位中我更欣賞晏殊。

    晏殊的一生如同開掛一般,不僅仕途青雲直上,官至宰相。且在詞的創作上獨樹一幟,他把自己的種種心緒,以及對生命的感悟憂思,都融入詞裡。有才華的人,哪裡都會發光。

    上天不會虧待一個品學兼優的神童

    晏殊從小聰慧好學,5歲就會創作寫詩,被誇讚為神童。14歲入殿參加考試,受到真宗的嘉賞,賜進士出身。這個少年不僅才學過人,而且十分誠實。

    殿試兩天後,進行賦的考試中,晏殊押題命中,但認為自己做過那些題,再做一遍就是抄襲。於是上奏希望用別的題來測試。換了題目後,晏殊的“賦”依然出類拔萃。真宗對他更加欣賞,才華橫溢且品德高尚的人真的太難得了。於是授其秘書省正事,留秘閣讀書深造。

    為國為民,職業生涯扶搖直上

    當時的北宋,天下太平,文人飲酒作樂成風,但晏殊交友謹慎,學習勤奮,並沒有自甘墮落。這樣的他深得陳彭年的器重。三年後,官職提升,晏殊選拔為太子宋仁宗的老師。隨後仕途之路平步青雲,從太常寺丞——左正言——戶部員外郎——太子舍人——判集賢院——翰林學士,——左庶子。他的職業生涯如魚得水,皆是因為他學識淵博、做事謹慎嚴密。

    仁宗繼位後,年僅12歲。丁謂、曹利用想獨攬大權,這時晏殊提出“垂簾聽政”的建議得到認可。被提升為右諫議大夫兼侍讀學士後官至宰相。雖中途有被彈劾,被貶,但他一心為國,為朝廷效力。晚年去世後,仁宗親自前去哀悼,還贈給晏殊司空兼侍中的官爵,賜諡號為“元獻”,在碑文的首款篆寫了“舊學之碑”四個字。可見仁宗對他老師的敬重。

    興辦教育,培養大批人才

    1027年,被貶宣州,任知應天府。在此期間,他十分重視教育,大力扶持應天府書院,力邀范仲淹到書院給學生上課。培養了大批人才。為北宋王朝輸送了新鮮的血液。該書院與白鹿洞、石鼓、嶽麓合稱宋初四大書院。

    慶曆三年,晏殊在宰相上任時,又與范仲淹一起,倡導各州各縣開設學堂,並且改革教學內容,自此,全國各地都設有學堂。

    這是自五代以來,學校屢遭禁廢后,晏殊開創了大辦教育的先河。

    文學建樹之高——“北宋倚聲家之初祖”

    他在從政中,剛正嚴謹。脫下朝服的晏殊仍孜孜學習,在文學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貢獻。是北宋婉約詞派的重要作家。他的詞,既繼承了花間派深婉含蓄,又在題材上進行開拓,將自己的生活感悟,提升為哲理意象,從而使他的詞韻短而意長。被認為“北宋倚聲家之初祖”(以慢詞為賦的始祖)

    如這首《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是晏殊最著名的一首詞,句句精彩。描述作者在夕陽下春遊的傷春感懷,委婉含蓄地發出時間永恆而人生短暫的深長嘆惋。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又如這首《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幽遠情深,纏綿哀婉,將相思的孤獨之苦寫得別緻。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便將“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作為人生第一重境界。可見這首詞的意境有多麼深邃。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

    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

    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晏殊雖位高權重,但待人以誠,平易近人。他重視教育,唯才是舉。當世名士,如范仲淹、孔道輔、歐陽修、王安石、韓琦、富弼等,皆出其門。在他為官期間,臺閣一時多賢,這些人都成了北宋的中流砥柱,朝廷重臣。

    從他螺旋式上升的仕途,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人成功是有原因的,

    一是自身才華橫溢,對朝政有獨特的見解。

    二是為人低調踏實,處處以國家利益為重。

    三是交友持重,舉賢任能。

    四是為官清廉,不貪不傲。

    這樣的晏殊,誰不欣賞呢?

  • 23 # 天驕傲狂

    晏殊、歐陽修、范仲淹都是我比較喜歡的人物,如果非要選擇一位的話,我把這一票投給范仲淹。下面,我們就從《岳陽樓記》中解析范仲淹。

    一、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岳陽樓記》中“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意思是在朝廷裡做官擔憂百姓,處在偏遠的江湖地區也不能忘記關心國家大事。我們常說文由心生,這句話我想是范仲淹的真實寫照,范仲淹可以稱之為是“治世能臣”,歷史記載,他一生遭遇三次貶謫之苦,但是他並沒有放棄,有著不屈不撓的精神。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是范仲淹經歷了三次皇帝的不信任,被貶謫到偏遠之地後,我們身處朝廷之外的時候,還會為皇帝擔心國家大事嗎?我想大家可能裝滿的是對朝廷的不滿,對統治者的厭恨,可能恨不得這個朝廷儘快倒閉,這應該是大部分人的真實寫照。但是范仲淹處於貶謫之地的時候,憂思的是朝廷,這是一種憂國憂民的情懷。

    二、先天下之憂而優,後天下之樂而樂

    “先天下之憂而優,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本義:在天下人又憂愁之前就憂愁,在天下人享樂之後才享樂,這真的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境界,這句話裡折射出的是樸素大公無私的情懷,與我黨的為人民服務有著相似之處,在1000年之前的人就有著這樣的思想,所以說范仲淹值得我們欽佩。

    引申義:把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擔憂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為天下人民謀幸福,這句話寫出了范仲淹遠大的政治抱負。范仲淹始終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從不計較個人得失,把民族事業放在首位,即使遭受多次的挫折,但仍然堅持前行。

    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意思是不因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這是一種超脫於世俗的境界,不以結果為導向,個人的成就並不是物質價值就能體現的,對於今天的我們有很好的借鑑意義,范仲淹的“不以物喜”告訴我們,不要迷失在物質的世界裡,如果我們把眼前的物質看得很重,就會迷失在眼前的困難中,從而失去向前探尋的勇氣,失去一個美好的未來。“不以己悲”告訴世人不要因為個人的得失而憂思,保持一顆積極樂觀的心態,相信我們在挫折面前只是短暫的迷失,如果憂傷於之中,那我們就無法走出來。

    四、總結

    本文純屬自己讀《岳陽樓記》闡述個人的觀點。范仲淹的介紹上有北宋的文學家、政治家、軍事家(軍事統帥)、教育家,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到他的偉大,毛澤東對其評價為“中國歷史上有些知識分子是文武雙全,不但能夠下筆千言,而且是知兵善戰。范仲淹就是這樣的一個典型。范仲淹的詞介於婉約與豪放兩派之間,既蒼涼又優美,使人不厭讀。”

  • 24 # 汐嫿

    范仲淹,晏殊,歐陽修都是宋代政治家,又是著名文人。宋詞是一代之文學。詞是“呈藝”“侑觴”之具,即古之歌詞。他們三位大家各有特色。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吳縣(今江蘇蘇州)人。進士出身,曾守衛西北邊境,西夏不敢入侵。他是著名的政治家,又有文學才能,文章詩詞兼工。《范文正公集》。

    范仲淹的《漁家傲》人人皆知。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幹幢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您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晏殊(991年一1055年),字同叔,臨川(今江西託州)人。少時以神童召試,賜同進士出身,後官至宰相,諡號元獻。詩詞多寫閒情逸致,語言婉麗,風格清秀。有《珠玉詞》。

    晏殊的《浣溪沙》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廬陵(今江西省萬安市)人。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進士。他在散文、詩歌、詞作方面都負盛。他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並獨力完成《新五代史》。有《歐陽文忠公集》、《六一詞)。

    歐陽修的《踏莎行》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徵簪。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欄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范仲淹曾經守衛邊境,他的詞豪放;晏殊的詞歌舞昇平,清麗;歐陽修的散文更著名。若單從詞一個方面來論,我更喜歡范仲淹“長煙落日孤城閉”的廣闊意境。

  • 25 # 古今人文擷英拾萃

    歐陽修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導人物,也是散文、詩、詞創作的大家。現存他的詩八百五十多首,詞一百七十多首,各種散文(包括賦)五百餘篇。他的散文有政論、史論、敘事等題材,大多具有較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所以成就也最為突出。歐陽修散文的藝術特色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說理充暢,發掘深細。如政論名篇《與高司諫書》,針對諫官高若訥站在保守派一邊不敢主持正義的卑劣行徑,以理鞭斥,理實並舉,判定其“非君子也。”《朋黨論》緊扣“君子之朋”與“小人之朋”的根本不同展開論證,廣徵博引,層層剖析,給人以啟發。《五代史·伶官傳序》則從後唐莊宗先盛後衰的史實引出議論,說明“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的道理,並指出一個王朝的盛衰興亡,主要取決“人事”。文章對比鮮明,感情強烈。二是文字清新雋永,內容豐富生動,筆調逶迤多變。這類散文主要是記遊,記事散文。作者往往重在抒情,其中寓有較多的理趣。如《醉翁亭記》,看起來多是描寫山水景色,但實際上是藉以表現“太守”的襟懷,顯示自己做地方官的政績。這同一般士大夫寄情山水以尋求解脫的情調是不同的。且寫法是把自己的“山水之樂”放在滁州人遊山玩水的背景下表現出來,然後歸結到自已能與民同樂。文章概括精煉,生動豐富,富有形象性、音樂性。幾乎每一句都以“者”“也”作結,使全文具有一唱三嘆的風韻。再如《豐樂亭記》,主題是寫滁州僻靜之可愛,安閒之可樂,然對於修築亭池的本身,只是一筆帶過。文章清新雋永,體現了他平易暢達,婉曲多變,抒情色彩濃郁的文風。此外,歐陽修的散文中還有些從貌似平常的事理當中翻出新意,發人深思的文章,如《相州晝錦堂記》、《樊侯廟災記》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沒有跟喜歡的女神表白,如果時間輪迴,你會表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