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李侃歷史

    在唐朝正式覆滅之後,也就到了五代十國,這個時期,可以說是歷史上少有的混亂,但之後趙匡胤結束了五代十國的歷程,建立了大宋。宋朝戰爭方面一直處於劣勢,宋朝的經濟為何能夠這麼發達?

    第一點,唐朝時期的鋪底。儘管唐宋之間隔著五十多年的五代十國時期,但是宋朝的經濟依然跟唐朝有關,因為基本的經濟方案和政策都已經穩定了。我們都知道,從李世民開創“貞觀之治”以後,唐朝就達到了比較繁榮昌盛的階段,加上後來唐玄宗李隆基的“開元治世”,可以說經濟形式已經基本確定,是可行並且很穩定的,所以宋朝的經濟也比較發達了。

    第二點,商品經濟沒有限制。宋朝的都城是如今開封,在宋朝的時候,開封府的商品經濟是發展勢頭比較猛烈的。當時不管是農產品也好,工藝品也好,都得到了很好的經濟回報,並且當時這種商品經濟是沒有什麼限制的,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也就是說,不管你是什麼樣的商品,只要能夠帶動經濟的,就不限制你的發展,這樣一來,商業上取得的經濟效益是很好的。

    第三點,不受戰事的影響。在歷代的發展過程中,有很多時候經濟得不到發展,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到戰事的影響,民眾沒有一個好的生活環境,農商也就得不到很好的發展。而在宋朝時期,儘管也時常會有戰鬥,但這些戰事都發生在邊疆地區,並沒有影響宋朝民眾們的正常生活和對農商方面的發展,所以,宋朝內部的安定局面,也是經濟發達的原因之一。

    第四點,四大發明及農業的帶動。在宋朝時期,農業方面也是比較發達的,勞動人民用自己的努力付出,換來了比較高受到糧食產量。而在生活得到保障的情況之下,他們往往會用多出來的糧食去換少數民族的其他物資,這樣在無形中帶動了經濟。另外,四大發明也都是宋朝的,這四項發明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帶動經濟發展,也發揮了它們的價值。

    其實這4點也是相互支撐,相輔相成的,每一個原因都有其他條件作為鋪墊,比如農商方面,如果戰事綿延到大宋內部,人民受到了戰事的影響,連生活都顧及不了,怎麼可能去發展經濟呢?

  • 2 # JieDai不相等

    每當我們提起宋朝,總是恨鐵不成鋼,國人在回看宋史時常感慨“讀宋史長流淚”

    我們都知道宋朝有三種弊病,俗稱三冗,冗兵,冗官,冗費。被人戲稱為"史上最不爭氣"的朝代

    再加上被各種鄰居吊打,很容易在人們心裡形成一個固有印象,大宋就是一隻弱雞,還是弱雞中的戰鬥雞。

    但是換個比較現代點的評價標準。比如錢。

    那麼我們不妨得出了一個結論,在大宋脆弱的外表下,隱藏了大宋極其有錢的事實!

    宋朝的GDP佔全球60%,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最高達到1.6億貫文,即便南宋丟失半壁江山,國庫財政收入竟也高達1億貫文,這樣的稅收後世難以企及。

    用現代概念來講,400文=250元RMB購買力,即1文錢0.625元(宋時一貫錢為770文),一貫錢481.25元。按熙寧十年國庫收入為7070萬貫文計,其時國庫收入約為340.24億RMB。

    想要最直觀瞭解宋朝錢多可以去看看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真實的還原了北宋都城汴京的面貌。

    地圖放大了看應有盡有,商業繁華,車水馬龍,堪稱古代版的CBD。

    而且根據史書記載,南宋的臨安也是和汴京同等等級的大都市。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宋朝在我們印象中那麼弱雞,但實際卻那麼有錢?

    錢對於宋朝來說是一種保命手段。

    錢"是宋朝保命的手段。

    首先,大將奪權怎麼辦?花錢!宋太祖以大將之身,趁中央“孤兒寡母”執政的弱勢之機,發動政變,奪取了後周的天下。隨後擔心有人效仿自己的後塵,怎麼辦呢?於是就採取了濫發工資來收買人心的辦法。他假借酒醉,搞了一出“杯酒釋兵權”的勾當,勸誘大將多買良田美宅,以盡人生之歡。

    對大將說:“假如你們部下想要富貴,一旦把黃袍加在你的身上,你即使不想當皇帝,到時也身不由己了。……人生在世,像白駒過隙那樣短促,所以要得到富貴的人,不過是想多聚金錢,多多娛樂,使子孫後代免於貧乏而已。你們不如釋去兵權,到地方去,多置良田美宅,為子孫立永遠不可動的產業。同時多買些歌兒舞女,日夜飲酒相歡,以終天年,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這樣不是很好嗎!" 花錢!大將不造反了。

  • 3 # 悠然田園白

    因為宋朝發展商業,不排斥賺錢。工商業發達到把農民從土地上解放zhidao出來,從事手工業商業。宋朝的商業稅收遠超農業,基本上有商業社會的樣子,商業發達到貨幣不夠用了,都發行鈔票了(交子)。歷朝歷代都專沒有這樣對商業持有這麼寬鬆態度的。宋朝除了軍事國防理念外是一個最成功的朝代。 其他朝代都退回到農業社會,那稅收能和商業社會比麼。比一下現在的中國,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後,科技水平沒大變,人口沒大變,可是這國民生產總值屬可是大變了。 就在於對市場經濟的態度問題。

  • 4 # 白龍赤子

    宋代,有太多太多談論的地方,對於宋代的評價,歷來得到學者們的重視,這些評價當中,或許陳寅恪先生的評價最為出名。他認為,“華夏文化,造極於趙宋之世。”可以說很中肯,畢竟,宋代在文化方面達到的高度,是有目共睹的。

    但是,就是這樣一個朝代歷來倍受詬病,那就是經常被兄弟民族欺負,尤其是契丹人建立的遼。但同時,與其他政權又有著各種各樣的矛盾,戰爭不斷,給人的感覺是這個王朝很軟弱。

    恰恰相反,這一時期又被人們所大加稱頌,西方漢學家謝和耐稱宋代是中國“文藝復興”時代,李約瑟也想回到宋代,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我認為有以下原因:

    宋代,南方絲綢之路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中國與南亞、東南亞國家的貿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前幾年發現的“南海一號”航船就可以證明;

    其次,宋代的北部邊界雖然不時的有戰爭爆發,但都沒有對宋代的經濟有太大的打擊,澶淵之盟發生後向宋朝索取的錢只是冰山一角。當然,也應該稱讚當時的談判者寇準;

    再次,宋代的市場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出現了比唐代更大的規模,市場的繁榮程度也達到了很高的程度;

    最後,南宋時期,首都遷到了杭州,宋朝更有利於管轄南方廣闊的土地,而南方的土地本來就比北方高產,對於中國古代以農業為本是最重要的。

  • 5 # 天堂播主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提出的問題,宋朝在中國歷史上屬於比較富裕的朝代,不僅表現朝廷財政寬裕,民間也較少有凍死骨,究其原因,一是制度保障,宋在建國初期,趙匡胤就定下了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既定國策,不與民爭利,把財富儲存在民間,士大夫能不記生死給朝廷諫言,說錯了皇帝也不會拿他們怎麼樣,戰爭方面,宋基本不主動出擊,凡事以和為貴,若然有傷大國體面,但也確確實實為百姓的安居樂業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二一個,宋在文化方面繼承了唐朝的一些傳統,以禮義廉恥為民間和皇家共同遵守的行為規範!所以偷雞摸狗者甚少,從水滸傳你就能看出來,梁山雖然是草寇,但他們也以偷雞摸狗為恥,以忠義禮智信為根。三一個,宋朝大力發展工商業,民間商富巨賈比比皆是,商市繁榮,清明上河圖就是描繪大宋繁榮的佐證!

  • 6 # 印象裡的歷史

    宋朝的戰爭一般都是區域性的,小規模的戰爭。一般都是遼、西夏等侵犯邊關的時候被迫應戰,中途採取賠錢、賠糧的方式結束戰爭。這也拜趙匡胤所採取的杯酒釋兵權政策所賜,導致能能征善戰之輩大大減少,文人走上政壇。正是因為這樣,沒有了對外發動戰爭的動力,一門心思發展經濟,農民沒有了戰爭的蹂躪,雖然年年在賠錢、賠糧,畢竟社會所創造的東西大大高於社會動盪年代的產出,所以儘管宋朝戰爭很多,但是還是一直很富有。

  • 7 # A長空A

    宋太祖建國時就確立土地私有產權制度,買賣自由,並採取不抑兼併的政策,租佃經營成為重要的土地經營形式。租佃契約期滿後佃農可以自由決定終止或續約。人口流動性增強,城市商品經濟發展。有學者認為宋代已經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宋代大量開金、銀、銅、鐵、煤等礦藏,在宋代煤炭作為一種新型的能源進入了生產和人民生活的領域,汴京家家戶戶都以煤作為家庭燃料,形成“汴都數百萬戶,盡仰石炭,無一家燃薪者”的社會風貌參 。在生產上,煤應用於冶煉工業也大大提高了銅、鉛、鍚的產量。冶鑄、切削和加工技術的長足進步又為陶瓷、紡織、造船、井鹽等行業的成長提供了燃料、工具等必要條件。

    宋代的經濟繁榮程度可謂前所未有,農業、印刷業、造紙業、絲織業、制瓷業均有重大發展。各地也出現了各種製造工廠和加工工廠。如造船廠、火器廠、造紙廠、印刷工廠、織布廠、各地的官窯等。同時也進口原料,加工製造成商品出售到各地。航海業、造船業成績突出,海外貿易發達,和南洋、南亞、西亞、非洲、歐洲等地區總計58個國家通商。加上宋代城市是開放的,任何人都可以流入。一個人移居到一個地方生活一年以上,便可有獲得當地戶口資格,具開放性的措施使得商業發達,資金貨幣流通廣泛,銀行也可以貸款、異地付款。鑄造錢幣還先後印刷發行多種類形式的紙幣。因此關於怎麼加速貨幣週轉,流通的經濟話題受到關注。文官中懂金融的不少,包括沈括、葉適,都提出了很先進的貨幣理論。

    大批的手工業者、商人、業主構成了宋朝的中產階級。他們經濟富足,又有自己獨立的價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閒暇的生活及審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文化高度繁榮。而南宋初期對南方的大規模全面深度開發,促成南方地區成為全國經濟文化中心,從此完全取代北方地區的經濟文化中心地位。

    農業

    在宋朝,農業逐步走向專業化與商業化北宋初期大面積開荒,土地不抑兼併,農田規模擴大,為提高耕種效率,注重興修水利,改進農具,改良品種,農業發展迅速,許多新形田地在宋朝出現,例如梯田(在山區出現)、淤田(利用河水沖刷形成的淤泥所利用的田地)、沙田(海邊的沙淤地)、架田(在湖上做木排,上面鋪泥成地)等。這大幅增加宋朝的耕地面積。至道二年(996年),宋廷掌握耕地為三百一十二萬五千兩百餘頃。到天禧五年(1021年)增加到五百廿四萬七千五百餘頃。到宋神宗元豐年間(1078年—1085年)達到耕地面積頂點七億畝,各種新的農具在宋代出現,例如新式水車龍骨翻車和筒車。代替牛耕的踏犁,用於插秧的鞅馬。新工具的出現也讓農作物產量大幅成長。一般華北的麥地田每年可畝收二石到三石半,江淮、兩浙、福建、川陝、荊湖等地區一年可達到三至七石。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從占城引進耐旱、早熟的稻種,分給江淮兩浙,就是後來南方的早稻尖米,又叫占城米、黃秈米[參。兩宋時太湖地區稻米產量居全國之首,尤其以平江府(今蘇州)為代表,有“蘇湖熟,天下足”(指蘇州和湖州)或“蘇常熟,天下足”(指蘇州和常州)之稱。宋朝的農業走向專業化、商業化的傾向[參。例如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農業發展迅速,一些北方農作物粟、麥、黍、豆來到南方。宋朝農業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擴大,南宋中期,棉花盛行種植於川陝、江淮、兩浙、荊湖、閩、廣(即粵)地區,種桑養蠶和麻的地區也在增加。茶葉在北宋時遍及淮南、荊湖、福建及四川諸路。這些地區每年上繳給政府專賣機構的茶葉達一千四、五百萬斤,不僅供應國內市場,而且遠銷國外。當時以福建所產最為著名,其它名茶尚有兩浙的日經茶,江西的雙井白茶,廣西容州的竹茶等。南宋時,南方的注茶地比北宋更多,吳興的紫筍、常州的陽羨、紹興的日注、隆興的黃龍等,都被稱為“絕品”。甘蔗種植遍佈蘇、浙、閩、廣(粵)、等省糖已經成廣泛使用的食品,出現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製糖術的專著:王灼著《糖霜譜》。

    手工業

    北宋的主要礦產包括金、銀、銅、鐵、鉛、錫、煤等。北宋仁宗在位時代金屬礦藏達到兩百七十餘處,較盛唐年間增加一百餘處。仁宗時期,每年得金一萬五千多兩、銀廿一萬九千多兩、銅五百多萬斤、鐵七百廿四萬斤,鉛九萬多斤、錫卅三萬斤。

    宋朝的絲、麻、毛紡織業都非常發達,而西北地方流行毛織業,四川、山西、廣西、湖北、湖南、河南等地麻織業非常興盛。到南宋時,廣東的雷州半島地區和廣南西路成為棉紡織業的中心。兩浙和川蜀地區則為絲織業,朝廷在絲織業密集的地區設立織錦院,即是官辦的絲織作坊,也同時造福相關的印染業。1295年前後,黃道婆把海南島黎族的紡織技術帶到松江府的烏泥涇,並改進紡織工具與技術,在推廣棉紡織方面的歷史功績是很突出的。

    宋朝官窯、民窯遍佈全國。時有河北曲陽定窯、河南汝州汝窯、禹縣鈞窯、開封官窯、浙江龍泉哥窯弟窯、江西景德鎮景德窯、福建建陽建窯等七大名瓷窯,和分佈在各地的許多大小瓷窯,所產宋瓷透過海上絲綢之路遠銷海外,如日本、高麗、東南亞、南亞、中西亞等地。

    北宋時,主要的造紙材料包括絲、竹、藤、麻、麥杆等。四川、安徽、浙江是主要的造紙產地,蜀地的布頭箋、冷金箋、麻紙、竹紙,安徽的凝霜、澄心紙、粟紙及浙江的藤紙等都聞名於世,甚至還有紙被、紙衣、紙甲等製品。紙張的大量生產與活字印刷術為印刷業的繁榮提供基礎,宋朝的印刷業分三大系統,官刻系統的國子監所刻之書被稱為監本,而民間書坊所刻的書被稱為坊本,士紳家庭自己刻印的書籍屬於私刻系統。東京、臨安、眉山、建陽、廣都等都是當時的印刷業中心。當時坊刻書中以浙江口碑最佳,稱浙本,四川次之,稱蜀本。福建的刻書以量取勝,稱建本的其中尤以建陽麻沙鎮最多,世稱麻沙本。社會上流行刻書的風氣,以臨安國子監所刻的書品質最頂尖。宋朝的刻書以紙墨精良、版式疏朗、字型圓潤、做工考究、傳世稀少、價值連城而聞名於後世。

    運輸業

    宋朝政治經濟中心向東向南轉移,東南地區河道發達,水網密佈,是天然的交通網路。宋朝又注重疏浚河道,建造橋樑,創造良好的交通條件。南宋時期,海上交通的發展也格外興旺。

    宋代造船技術水準處於當時世界極度先進的狀態。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年),明州造出兩艘萬料(約600噸)神舟。1974年福建泉州出土一艘宋代古船,有13個隔水倉,在船出海航行過程之中一兩個隔水倉漏水,船也不會有多大危險。宋代的主要造船廠分佈在江西、浙江、湖南、陝西等地區。虔州、吉州、溫州、明州都是重要的造船基地。宋太宗至道年間(995年—997年),全國年船量均超過三千三百餘艘。到了南宋,由於南方多水加上海上貿易日益發達,造船業發展更快。臨安府(今杭州)、建康府(江寧府,今南京)、平江府(蘇州)、揚州、湖州、泉州、廣州、潭州、衡州等成為新的造船中心。廣州製造的大型海舶木蘭舟可“浮南海而南,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雲,舵長數仗,一舟數百人,中積一年糧”。南宋初年還出現車船、飛虎戰船等新式艦船。

    金融商業

    貨幣

    宋代是工業革命之前,站在世界發展巔峰的超大規模經濟體;有學者認為宋代在經濟上乃是中國曆代王朝中曠古空前的偉大年代。宋代商業繁盛,通行的貨幣有銅錢、鐵錢、白銀與黃金。黃金是用以保值、跨洲貿易的最佳首選,銅錢、白銀是作為中遠距離交易通貨,鐵錢則是作為零錢於在地市集、做小額交易使用。宋政府每年鑄造的貨幣量來衡量,其中個別年分所生產的貨幣數,就超過有唐一代發行貨幣的總額。宋太宗至道年間(995—997年),每年鑄幣83萬貫。到神宗熙寧六年,已達506萬貫;在工業革命以前的貨幣發行規模僅此一例,且遠遠超過世界各國。儘管如此,宋貨幣的供給仍無法應付增長的市場對貨幣的需求;每年的朝議都將“錢荒”列為討論議題。加上商品入口,宋代大量銅錢、白銀外流。另一方面宋代貨幣精良信用穩定,東南亞、日本、朝鮮、金、遼(東北亞)等區域經濟體一致通行宋貨幣,至於其他地區,如西亞、歐洲和非洲並非如此,如在20世紀50年代,丹麥考古隊在中東僅發現兩枚宋錢;宋錢在南洋、日本、金國、遼國、朝鮮等國取代本國貨幣,成為當地主要通行貨幣。作為一級東亞貨幣,宋代的銅錢大量外流東亞地區,帝國內部銅礦稀缺,造成硬通貨短缺。

    為應付不斷增長的貨幣需求,真宗時期,成都民間十六家富戶主持印造一種信用本位的兌換紙鈔,代替銅錢僅僅在四川使用的一種地方貨幣,是為交子(按照紙幣的經濟學定義,只有國家發行的才算真正紙幣)。仁宗後改歸官辦,並定期限額髮行。徽宗時期,改交子名為錢引,並擴大流通領域。宋高宗紹興三十年(1160年)改為官辦“會子”,會子主要有東南會子(也叫行在會子),湖北會子和兩淮會子。但是為防止銅錢北流,宋朝政府規定在與金交界處仍然只能使用鐵錢。與交子不同,會子是以銅錢為本位的,面值有一貫(一千文)、兩貫和三貫三種,後增印兩百文、三百文與五百文小面額鈔票。乾道五年(1169年)定為三年一界,每界發行一千萬貫,以舊換新。熙寧十年(1077年)歲入7070萬貫,農業的兩稅為2162萬貫,佔30% ;工商稅為4911萬貫,佔70%。工商稅收入構成朝廷財政收入的主體。

    會子危機

    會子

    第一界會子的發行額僅三百萬貫。到乾道四年(1168年)僅七年的時間,發行額增加到七百萬貫。之後固定在一千萬貫。儘管會子的加印與隆興北伐有關,但是由於作為本位的金屬貨幣沒有相應追加,幣值增長指數已經達到300%以上。到理宗淳祐六年,會子發行額增加六十五倍。會子雖與銅錢可自由兌換,但由於會子不斷貶值,兩者匯率也急遽走低。

    南宋對維持會子的穩定與信用進行過一定的努力,除了制定數年一界的換新舊會子兌換制度控制流通量外,宋孝宗時期還制定了“中半納入(地方上繳的稅賦可以有一半用會子繳納,並且不計貶值、依其面值計價)”的制度來確保其信用;然而1205年北伐失敗造成的財政惡化導致了會子制度逐步走向破產,自寧宗宣佈十一、十二、十三界會子同時流通後,會子之多猶如決堤之水,物價飛漲猶如脫韁野馬,出現會子擠兌銅錢的現象。嘉定二年(1209年),會子換界。政府規定新舊會子以一比二的比例兌換,同時嚴禁不按比例兌換會子,否則抄家,並鼓勵打小報告互相揭發。這無異於宣佈會子已經信用破產。但是這依然沒能阻止拒收會子的風潮,會子也進一步貶值。超級通貨膨脹導致社會無論中下層都損失慘重。迫不得已,政府發還抄沒的家產,並籌措一千四百萬貫來回收舊會子]。嘉定五年後危機才漸漸平息。從此之後,會子換界已無法正常進行。政府一旦發生財政危機,就會以濫印鈔票飲鳩止渴。理宗親政後,由於十六及十七界會子數量巨大,險些再度造成通貨膨脹。端平入洛之後,會子與銅錢的匯率從端平初年暴跌25%。十八界會子發行量更加大,白米漲到每鬥米三貫四百文錢,是孝宗年間(1162年—1189年)的十一倍。淳祐七年,理宗頒詔,十七、十八界會子永遠使用,希望藉此來抑制物價上漲。但是兩百文的十八界會子卻連一雙草鞋都買不到,會子已與廢紙無異。景定五年(1264年),賈似道規定十七界會子須在一月之內全部換成十八界會子,並將會子改為“金銀見錢關子”,宣佈關子與會子的兌換比例為1:3,但通貨膨脹更惡性發作。不過,南宋的會子雖然一路貶值,但與元、明兩朝的徹底失敗相比仍維持了相當長時間的流通與信用,故可視為近代前較為成功的紙幣實驗。

    海外貿易

    圖中描繪一艘宋朝的沙船

    由於西夏阻隔西北的絲綢之路,加上經濟中心的南移,從宋朝開始,東南沿海的港口成為新的貿易中心。唐代時全國僅於唐高宗龍朔元年(661年)在廣州一地設有市舶司,負責外貿事務。宋代先後在廣州、臨安府(杭州)、慶元府(明州,今寧波)、泉州、密州板橋鎮(今膠州營海鎮)、嘉興府(秀州)華亭縣(今松江)、鎮江府、平江府(蘇州)、溫州、江陰軍(今江陰)、嘉興府(秀州)澉浦鎮(今海鹽)和嘉興府(秀州)上海鎮(今上海市區)等地設立市舶司專門管理海外貿易[。其中以廣州、泉州和明州最大。泉州在南宋後期更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宋代海外貿易分官府經營和私商經營兩種方式,其中民營外貿又佔大宗。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北宋朝廷制定一部《廣州市舶條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貿易法。而各個外貿港口還在城市裡設立“蕃市”,專賣外國商品;“蕃坊”供外國人居住;“蕃學”供外商子女接受教育,朝廷還專門制定蕃商犯罪決罰條。現在廣州和泉州城內仍然有許多藩客墓,成為當時海外貿易繁榮的佐證。

    與宋王朝通商的國家有:占城、真臘、三佛齊、吉蘭丹、渤泥、巴林馮、蘭無裡、底切、三嶼、大食、大秦、波斯、白達、麻嘉、伊祿、故臨、細蘭、登流眉、中裡、斯伽裡野、木蘭皮等歐亞地區五十八個國家。宋朝出口貨物包括絲綢、瓷器、糖、紡織品、茶葉、五金。進口貨物包括象牙、珊瑚、瑪瑙、珍珠、乳香、沒藥、安息香、胡椒、琉璃、玳瑁等幾百種商品[參 102]。宋朝從大量進口貨物透過市舶司獲得的稅收,從宋仁宗皇祐年間(1049年—1054年)的53萬貫,治平年間(1064年—1067年)63萬貫,到了宋高宗紹興年間(1131年—1162年)已達200萬貫,約佔全國財政收入的百分之六,對宋代的繁榮起重要作用。南宋時代,宋朝在與金和大理的交界處設立榷場來互通有無。宋朝出口藥材、茶葉、棉花、犀角、象牙等,進口北珠、人參、毛皮、馬匹等貨物。民間也有大量的走私貿易。由於宋朝銅錢信用佳,被大量走私到東南亞和西亞,而當時的遼國、金國、西夏、越南、朝鮮和日本更停用自己的通貨,改用宋錢。

    賦稅制度

    宋朝稅收制度特點是賦重役輕。

    首先,兵役基本消失。唐中葉以後,均田制破壞,府兵制解體,兵農分離的募兵制逐漸取代兵農合一的調兵制。南宋人王栐說:北宋“兵農既分,軍制大異於古。”募兵制已佔居主導地位。兵源既不像唐代前期那樣調集世襲軍戶,也不像南唐那樣差調全國農民,而主要是來自招募和僱傭的普通老百姓,特別是饑民。府兵制雖有殘留,諸如存在於某些特定地區的弓箭手之類的鄉兵,但也不是全國各地的普遍現象。北宋的基本狀況是:職業士兵“以起軍旅”,普通農民“無預徵役”。政府一般不再“籍農民之身以為兵”,轉而“賦斂農民之粟帛以贍正軍”。北宋人韓琦在比較漢唐調兵和北宋養兵的優劣時說:“杜甫詩中《石壕吏》一首,讀之殆可悲泣,調兵之害乃至此”,進而得出養兵“自有利民處不少”的結論。蘇轍也曾將北宋兵制同前代兵制作對照,稱:“古者兵出於民”,“民之於兵,可謂勞矣”;“近世兵民既分”,“民可謂逸,而兵可謂習矣。”從當時人這些前後對比和勞逸、利害之論,都是北宋農民大體擺脫兵役負擔的確證。其次,廂軍分擔伕役。北宋農民的主要徭役負擔是包括春夫和急夫在內的伕役。第三,伕役僱法推行。人們通常所稱王安石的免役法或僱役法,指的是差役即職役僱法。

    宋代的雜稅名目眾多,“經制、折帛錢為諸州之害,板帳、月樁為諸縣之害”,此外還有二稅鹽錢、蠶鹽錢、丁絹、丁鹽錢、僧道免丁錢、秤提錢、市例錢、折估錢、折布錢、布估錢、畸零絹估錢等,“不可以遍舉,亦不能遍知”。其征斂賦稅的手段,誠如朱熹所說:“古者刻剝之法,本朝俱備。”宋人的類似說法頗多,諸如:“正稅之外,雜賦至繁,詭制異科,醜名暴斂”;“其色不一,其名不同。”以致世人“不能盡舉”;“當官者不能悉其詳”。蔡戡又言:“其賦斂繁重,可謂數倍於古矣。”各人的具體說法雖然不盡一致,但共同之處是肯定賦稅的名目繁多。賦稅倍增的結果是:“民間苦賦重。”

    政府又透過將稅收大量投入到軍隊裡,利用災年招募流民、饑民當兵的政策輔以一系列常設的社會救濟政策(特別是對老人和兒童,起到穩定社會的作用。所以兩宋時期沒有爆發過如黃巢起義,元末民變那樣的大規模民變。

    宋代的農才賦役制度,名稱和中唐之後的兩稅法一樣,但內容不同,宋兩稅是單純以土地為徵收物件的土地稅,標準是按各戶所佔有田地的數量和質量收取。而唐兩稅卻是要綜合每戶的人丁和資產包括土地、桑、居宅、牲畜和錢財等定戶等再以戶等計算本戶之兩稅。可知唐兩稅的範圍遠較宋兩稅為廣,唐兩稅包括田畝稅、戶稅、力役,而宋兩稅只是純田畝稅而不包括戶稅、力役。在宋,戶稅、力役是另算的,按各戶人丁收的稅稱丁稅,也就是戶稅,按戶等財產分級別收的稅稱役錢,也就是力役的內容。也就是說,宋的兩稅加丁稅再加役錢才約等於唐的兩稅。宋朝的稅制是“以貧富為差”的“兩稅法”,根據居民有無不動產,劃分戶別,再以家庭財產之多寡,劃為不同戶等,按戶等財產分級,高資產戶納稅多,低資產戶納稅少,沒有田產,則不用繳稅。役錢則是宋制規定,凡應服勞役者可輸錢免役,也就是付朝廷募兵制的費用。

    宋商稅主要有住稅和過稅。住稅即買賣交易稅,稅率3%,過稅即商品流通稅,稅率2%。宋公佈商稅則例,把應納稅的商品名目頒佈於稅務、官署、交通要道,使商人瞭然。稅務按照則例收稅,商旅按照則例納稅,非則例所載(即假如稅務私增收稅條目),商旅可以拒納並越級上訴。另一項稅收是海關稅。主要對商品進出口和流通收稅。外船來經商先經市舶檢查,抽取十分之一到十分之二的稅。宋朝鼓勵海上貿易,將製造的產品銷往外地,市舶司甚至設在馬六甲海峽,設到安南,賺取大量收入。

  • 8 # 馬越關山

    首先明確一個問題,是不是戰爭就一定會帶來經濟的衰落與後退,我認為是不一定的。戰爭從來就是政治的延續,而政治則可以看做一種利益的博弈與妥協。所以,政治手段難以達成的目的便訴諸於戰爭。說白了,戰爭也就是一個買賣,沒有人不是抱著賺錢的目的去做買賣,只是說到最後是否賺到了,那就不一定了而已。

    再來看有宋一朝,武將的地位一直不高,整個國家的運轉更多的是靠文官集團的籌劃與推進,那麼這樣的一個治國團隊在每次戰爭以前,一定會去認真考量這場戰爭的厲害得失,划不來的戰爭能不打就不會打,所以戰爭對整個社會經濟的破壞也相對有限。

    宋朝時期的戰爭主要有:

    一、宋遼戰爭。在這一階段戰爭中,戰略進攻,有小勝,總體來說算是失敗,但也只是就其沒有達到既定的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戰略目標而言。戰略相持階段的檀淵之盟,宋朝以相較於自身經濟實力微不足道的代價換來了北邊邊境的長時間和平。而和平對於宋朝經濟的運轉是更為有利的,它所得到的利益遠大於輸送給遼國的銀兩與絲絹。滅遼之戰,結果宋軍敗於強弩之末的遼軍,此階段的戰爭也並未動搖宋朝的國本。

    二、宋夏戰爭。整個宋夏戰爭,雙方互有勝負,總體來說也未動搖宋朝的國本。而且與西夏的戰爭集中於宋朝西北邊境,遠離國家政治經濟中心,對於經濟的影響或者說是破壞也有限。

    三、宋金戰爭。宋金之戰初期,完全不能抵抗,導致宋室南遷,後勉強抵抗,劃江而治,保住半壁江山。整個戰爭,不管是防禦還是北伐都以失敗告終。這對於淮河以北經濟的破壞作用當然是巨大的,但也應該看到宋室南渡對於南方經濟的促進作用也顯而易見。

    四,宋蒙戰爭。這是宋朝最後四十餘年的歷史,相對於蒙古滅西夏,滅金國,宋朝堅持的時間是最長的,這也從側面說明南宋在統治後期還保有足夠的經濟實力。

    再來看宋朝的政治經濟生活,宋朝是中國古代經濟立法最為活躍的時期,其立法活動頻繁,法規內容涉及社會經濟活動的各個方面,法規的制訂、實施各方面都具有前所未有的想象力。宋的經濟法令,注意到了國家與經濟活動者之間的利益分配關係,順應商品經濟的規律。宋朝獲得龐大的財政收入是國民經濟飛速發展,工商業極度繁榮,生產力水平提高的結果。豐厚的社會財力使得政府既不必求苛稅於民又能保證政府收入。這就緩和了社會矛盾,進入治理國家的良性迴圈。宋朝自開創以來,即治坑礦、組織茶鹽開發。因而大量從土地中解放出來的農民投入商業手工業中,民間經濟受到刺激,突飛猛進。創造了空前的財富與繁榮。生財有道,課之以法,持之以恆,再加上戰爭對國民經濟的破壞相對有限,確保了宋朝經濟能夠較長時間的保持繁榮。

  • 9 # 盛淮南的洛枳

    這其實和宋朝的外交政策,以及宋朝的經濟有關。宋朝在後世雖然名聲不怎麼好,提起來都是一句一句都積貧積弱,可是耐不住宋朝經濟發達啊。比如,宋朝出現了紙幣交子,這個東西就很能證明宋朝的經濟到底有多發達了。試想一下,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才會出現這樣的紙幣?自然是一直存在的銅錢,銀兩,已經不能滿足宋朝高速發展的經濟了,宋朝的交子才會應運而生。

    同時,宋朝的對外貿易發展的也很好,瓷器,茶葉,絲綢等等中國特有的商品,都隨著海上貿易的發展而遠銷海外,這也為宋朝的稅收提供了很好的來源。那,宋朝究竟富到什麼地步呢?我們以宋朝的澶淵之盟來看,當時,宋朝和遼國打仗,後來兩國和談,宋朝每年給遼國三十萬兩白銀的歲貢,聽起來很多,可這錢只不過是宋朝每年經濟總收入的百分之一,實在是九牛一毛。可見宋朝有多有錢。

    說完錢,再來說外交。宋朝,也打仗,但是打仗不是宋朝對外政策的主要策略。在處理周邊關係時,宋朝的方式見到粗暴,能用錢解決的都不算事,很喜歡和鄰國透過籤立盟約的方式,來解決邊境問題,為什麼?因為有錢,更重要的是,因為宋朝太有錢,即便是給鄰國錢,也只是每年稅收很小的一部分,比如上文提到的澶淵之盟。所以,花很少的一部分錢,來更好的促進邊關貿易,來掙更多的錢,一直是宋朝的方針。仗打得不少,可是,耐不住人家整的更多啊!

  • 10 # 奮努的的

    西方研究中國古代史,特別推崇宋朝;而中國研究古代史,一般都特別看輕宋朝。原因就是西方史學界注重經濟,而中國史學界更注重文功武功。

    宋朝可謂是一直戰爭,還有各種送錢啊啥的,但還是有錢,說明宋朝經濟相對高度發達。

    宋朝經濟為什麼發達?一是因為政治上相對開明,管理寬鬆,農商業比較發達,尤其是以開封城為首的城市經濟高度發達;二是貿易非常發達,與北方民族商貿量大,最早的紙幣就是宋朝時期發明的就能說明商貿的繁榮;三是因為手工業發達,各種技藝成熟,生產率高,促進了工商業的繁榮。

    所以宋朝戰爭很多,戰敗也很多,哪怕是賠錢了過段時間也能掙回來,所以不管財政,還是民間都比較富有。

  • 11 # 番茄追劇社

    為什麼宋朝會這麼富?

    1.土地所有制發生重大變化

    宋朝廷採取不抑兼併的政策,對土地私人佔有採取自由放任,土地私有制佔支配地位。一半以上的土地被豪強大地主所佔,大批農民淪為佃農,租佃經濟逐漸取代自耕農的小農經濟,大量自由勞動力出現,促進了城市化程序,促進了城市工商業的發展。水滸傳中“菜園子”張青就是佃農,園子就是園農。盧俊義和柴進就是大地主。

    2.奉行利國利民的和平政策

    宋朝雖然給西夏和遼歲幣,但是這些歲幣跟和平環境中創造出來的財富相比簡直不值一提。在跟西夏和遼的貿易點上宋朝的商人把這些歲幣不僅賺回來,可能還有盈餘。所以打不過人家就不要打,用錢買和平也不失為一種好的政策,實際上北宋一百多年和平階段,在中國歷史上其實是不多見的,如果在中華民族的大地上連續和平幾百年的話,那我們創造出來的文明是相當可觀的。

    3.農田耕作技術,水利技術,農具改良和發明取得了重大成就

    宋代神宗年間南方的水稻可以一年兩熟,桑田魚塘的模式基本成型。大型水利工程一般採取官修民辦的方法,注重發揮民間資金的作用。梯田開墾也始於北宋,盛於南宋。神宗時,頒佈《農田利害條約》,全國從南到北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水利建設高潮。這樣大面積的種植,其實跟英國的圈地運動有一拼,可以縱向比較。有利於商業的發展。

    4.不抑商,貿易極度發達

    這一點尤為重要。宋代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不推行抑商政策的專制王朝。對內,它實行“通商惠工”的政策,推進的手工業和工商業的發展並加速了城市化的程序。大量的佃農有的沒有地種也可以做點小生意,還能賺點小錢,日子不至於過不下去,“浪裡白條”張順就是靠賣魚為生,並且生活也挺好,沒有體現出拮据。所以宋朝只有宋江方臘等小規模農民起義外(勢力基本不超過一個省),沒有什麼嚴重威脅政權的農民起義。宋代開設“早市”和“夜市”,夜市在水滸傳中“吳用智取大名府”這一回中有所體現。早市在“宋江怒殺閻婆惜”中有所體現。對外,宋代不遺餘力地發展海外貿易。以廣州、泉州為中心的20餘個沿海港口,與日本,高麗等60多個國家進行頻繁的國際貿易,形成繁華一時的海上絲綢之路。在商業的促進下,北宋時全國流通的錢幣達到26000萬貫。宋代的錢幣成為南海諸國通用貨幣,如同今天的美元一樣。另外,宋代出現了以商業而不是以行政為中心的大城市,如廣州泉州鎮江等,這在以前的王朝也是不多見的。

    5.政治開明,言論自由,思想解放

    宋代貫徹執行“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者”的政策。大臣在朝堂上可以和皇帝面對面討論。據說,包拯曾與仁宗皇帝當朝爭吵,把唾沫星子都濺到了仁宗臉上,仁宗以絲絹拭面。包拯視而不見,繼續慷慨陳詞。這與以後的明清大臣動不動就要被廷杖相比,待遇優厚可見一斑。宋代也有黨派之爭,但是最多也就是流放,把你擠出朝廷中心就算完事,一般不傷人性命。王安石和司馬光可是政敵,但是人傢俬交比較好。

    6.稅制改革

    田稅基本沿襲唐的兩稅法,由於宋朝商業比較發達,商稅科目比較多,大項就是“過稅”和“住稅”兩項。在這一部分可以重點講一下“王安石變法”,王安石變法兩個字來說就是“開源”,反對他的司馬光就是側重“節流”。王安石變法可以和桑弘羊變法,1945年國民政府經濟改革相提並論。現在主要說王安石變法失敗帶來的影響:王安石變法以前宋王朝強盛,變法之後就變得孱弱;它的失敗給後來的治國者造成巨大的心理陰影,南宋,明清各朝再也沒有大刀闊斧地經濟改革,他們只追求穩定。另外,值得一提的時,從王安石變法後,西方逐漸崛起,中國逐漸衰落。

    7.重視教育

    可以說,教育興國在宋朝也可以得到淋漓盡致地體現。以上六點都跟教育息息相關。教育是基礎,如果教育沒有好的發展,沒有好的管理人才,各種欣欣向榮的景象都會被湮滅。有宋一代,不管是皇帝,官員,農民,商人對知識都比較尊重,社會是一種崇文的風氣。嶽麓、石鼓、白鹿洞、應天四大書院為宋朝教育作出了巨大貢獻。

  • 12 # 河南Z先生

    宋朝時期群雄並立,戰爭不斷,但宋朝的經濟一直屹立不倒,領先全球,其實很大原因和當時的國家政策有關。宋朝整體的一以貫之的有一項政策--“抑武重文”,影響深遠,雖然宋朝軍事戰爭敗多勝少,但另一方面,經濟技術一直在發展,可以說是突飛猛進,自然就不差錢。別忘了,“四大發明”中有三項都是在宋朝出現的!

    宋朝經濟的繁榮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大力發展農業,提高農業生產力

    發明創造農業工具,在宋朝時期南方農民就發明了“龍骨翻車”來灌溉,還有比“龍骨翻車”功率更大的“筒車”,可以用來引水上山,灌溉山田。范仲淹的《水車賦》有“器以象制,水以輪濟”之句,就反映了這種有輪軸、利用水力或牛力推動的筒車。在耕牛缺少的地區推廣“踏犁”,而且在發掘的北宋墓葬中,多次發現成組的鐵製農具,如犁、耬、耙、鋤、鐮等,表明了當時宋朝農民對耕地的精細化管理。積肥、施肥、推廣種植棉花技術;開墾荒田,擴大耕種面積;官田或者私田,可以貨幣折租,這些都大大促進了宋朝的農業發展。

    二、積極發展工業,形成第二生產力

    顯著代表性的就是宋朝的制瓷業。景德鎮,官窯(河南開封)、鈞窯(河南禹州)、汝窯(河南汝州)、定窯(河北曲陽)和哥窯(浙江龍泉),是北宋五大名窯。而且制瓷業的規模也十分龐大,有的窯址堆積面達二十畝,高二十米。宋瓷不僅是生活日用品,而且是精美的工藝美術品,遠銷海內外,亞洲、非洲各地都出土有大量的宋瓷。

    冶礦業發達。北宋時,金、銀、銅、鐵、鉛、煤的開採冶煉規模都相當大。重要冶鐵中心徐州東北的利國監,有三十六冶,礦工約四千人。江西信州(上饒)及其附近盛產銅、鉛,“常募集十餘萬人,晝夜採鑿,得銅、鉛數千萬斤”。

    造船業世界第一,還發明瞭指南針。宋真宗時,造船年產量達2900多艘,而且船隻的體積和載重量相當大,徽宗時造的出使高麗的大海船,稱為“神舟”,據估計可裝載20000石以上貨物,載重量約為1100噸。而幾百年後的哥倫布航船才120噸。。

    還有當時的雕版印刷業、造紙業、絲織業在當時的世界都是一枝獨秀。

    三、稅收制度改革,國庫日漸充實

    北宋時期產生了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極大的方便的當時的貿易。貿易的繁榮引起了稅收的改革,在全國各地設定場、務等機構,專門徵稅。宋朝商稅分為兩種:過稅,每關值百抽二,是對過往物流商抽的;住稅,值百抽三,是對開店鋪抽的。北宋政府對鹽、茶、酒、礬等這些物品的生產和銷售進行壟斷,實行“專賣制度”,使得宋朝國庫金銀滿溢。

    四、積極鼓勵貿易,經濟飛速騰飛

    宋朝當時的市場街道是現代社會很多商業形式的源頭。小吃街、商業街、服裝城、古玩街、連鎖店、24小時商店等在宋朝就已經存在,可見當時的商業貿易的發達。

    重視對外貿易,哪怕是宋金敵對狀態,貿易依然十分火熱。積極發展國際貿易,瓷器、絲織品、茶葉、傢俱等各種商品都遠銷海外。

    宋朝的這些舉措都會帶來龐大的稅收收入,使得宋朝的經濟空前繁榮,經濟實力世界第一,明朝的財政收入僅僅是北宋最高收入的四十分之一,南宋二十五分之一。

    也許正是這樣強大的經濟實力,使得宋朝當權者“財大氣粗”起來,秉承“能用錢解決的事都不叫事”,每次在戰敗後都賠償大量的錢財......

  • 13 # 愛的餃子

    古往今來,打仗打得都是經濟,但是宋朝就是一個特例,回答這個問題不能按照常理來。為何宋朝總是打敗仗卻還是很富裕,我覺得有幾個原因。

    第一:每次的軍事戰爭消耗都在國家承受的範圍內,從未傷到宋朝根基。

    宋朝從960年立國到1279年亡國,三百多年間經歷過:

    北西夏:之間發生了三川口、好水川、定川

    宋遼:高梁河之戰,雁門之戰,岐溝關之戰

    宋金:黃天蕩,東京之戰,黃天蕩之戰。

    等等,每次戰鬥損傷都是部分兵力,很少有殲滅戰,因為進入宋代以後中原王朝因為失去了河套養馬地區,騎兵部隊嚴重缺失,宋朝軍隊大多都是以步兵為主,整個國家都是以防禦為主,特別是宋遼初期為了燕雲十六州的軍事行動,讓宋朝統治者認識到自身軍事實力,無法在野外跟周邊國家相抗衡。

    因此,宋朝在以後的大戰都是龜縮在城牆裡,即使對方進攻破城,宋朝軍隊儲存也想對完好。即使再次發生一次戰鬥,也能快速的組建起來一支部隊。

    這點跟漢朝不一樣,漢朝雖然擊敗草原政權,但是戰爭中的消耗巨大,馬匹糧草消耗量遠遠超過國家承受範圍,漢武帝末期,國家因為漢匈戰爭,差點導致國家動亂,有這點就可以看出宋朝與別國的戰鬥從未超出自身承受範圍。

    經濟重心南移,數次戰鬥從未影響到南方

    熟知歷史的人都知道,因為南北朝的動亂,漢人大量被野蠻部族屠殺,致使大量的漢人逐漸往南部遷移。因此中原經濟中心從隋唐朝開始漸漸的隨著漢人的遷移往南部轉移。大量的漢人定居在了江浙滬廣地區。

    而這些地區遠離北方中原地區,北方中原地區也成為日後,宋朝與周邊政權角力的核心地帶,雙方一直在這些地區進行著拉鋸戰,戰爭摧殘著這些本來千瘡百孔的區域經濟,值得慶幸的是經濟重心轉移已在北宋末年已經大致完成了轉移。

    所以,後期曠日持久的宋金戰爭,看起來對宋朝傷害最大,但是這些地區對宋朝已經沒有往日那般依賴。北宋末年都城附近給養都是靠著南方江浙輸送物資,可以看出此時這個日後戰火頻頻的地區早已失去還有的作用。同時表明,南方的經濟完全替代了以往的北方地區,所以,不管是宋遼,還是宋金戰爭,宋朝從未滅亡。

    宋朝經濟實力強勁,人口眾多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鹹平三年(1000年)中國GDP總量為265.5億美元 ,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2.7%。

    而且宋朝也是我國曆史人口第一次超過一億的朝代,在封建社會,生產力低下,科技落後的時代,人口代表著一切,其中就包括經濟實力。宋朝跟周邊國家的戰爭,死亡計程車兵以及損失這對人口眾多的宋朝來說微不足道。

    後世雖認為宋朝“積貧積弱” ,但宋朝民間的富庶與社會經濟的繁榮實遠超過盛唐。因此,經濟富裕、人口眾多的宋朝,別說幾次發現失敗,就是幾十次他也是能承受的了。

    總結以上幾個原因,就會明白宋朝熬死了遼、金、西夏等宿敵,在蒙古的進攻下還能撐近半個世紀的原因。同時又區別於漢唐兩朝遇到內亂就迅速衰敗的尷尬境遇,最主要還是宋朝經濟強沒受影響,大人口眾多。

  • 14 # 回溯史河

    “強漢、盛唐、富宋、剛明”這是後人在總結歷史時,有感而發。由此可見,宋的富庶是深入人心的。

    那麼宋朝為什麼戰爭很多呢?

    因為有錢呀!北方的少數民族太野蠻了,處於野蠻階段的人武力值就牛,宋朝人太文明瞭,文明人一般不善於動手打架,而且野蠻人的命不值錢,所以打仗的時候拼命打拼命搶,搶到就是賺到,而在宋朝人眼裡,宋朝人的命都比較金貴,打仗的時候一個比一個惜命,一惜命就貪生,一貪生就怕死,一怕死就撤退。一撤退就賠錢,一賠錢北方的少數民族能過冬了,撤退了。

    最氣人的是這些野蠻人一波接著一波的來。

    宋朝一直與周邊少數民族政權發生戰爭,但是打著打著,就簽訂各種條約,宋朝經濟上是富裕,不管是勝還是敗,甚至還沒打,給錢是少不了的

    不過宋朝有錢呀,能用錢解決的事都不是事,看看簽訂的那些條約

    宋遼澶淵之盟

    1004年秋,遼蕭太后與遼聖宗親率大軍南下,因宰相寇準的力勸,才宋真宗至澶州督戰。後宋軍取勝。遼提出議和,很早宋真宗也贊同議和,於是達成下列條款。

    1、宋遼為兄弟之國,遼聖宗年幼,稱宋真宗為兄,後世仍以齒論。

    2、宋遼以白溝河為界(遼放棄遂城及涿、瀛、莫三州),雙方撤兵;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城隍。

    3、宋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

    4、雙方於邊境設定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澶淵之盟後,宋、遼在好幾十年裡沒發生過戰爭。這是宋朝在勝利情況下籤訂的合約,也算是一種花錢買平安的方式。

    後面還有、宋夏慶曆和議、宋金海上之盟、宋金宣和和議、宋金第一次紹興和議、宋金隆興和議等各種議和,宋朝的對外戰爭也不全都是以失敗告終,可幾乎都簽訂了割地賠款的條約,文官當政,政治清明,卻沒有武人的衝勁,咱們是文明人,給點錢給那些野蠻人(當時宋人眼中的少數民族,別噴我)打發了,拼命不值得。造成了少數民族天災人禍就來邊境少殺搶掠一翻,恐嚇一翻,拿錢走人都成慣例了。經常這樣人家也知道你好欺負了,不打你打誰。

    為什麼宋朝那麼富有

    給你算一筆賬就上面提到宋遼澶淵之盟宋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雙方於邊境設定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邊境榷場的貿易,宋朝磚到歲幣是每年30~50萬,所獲利潤要高於歲幣支出平安了百來年賺了四千萬左右歲幣,外交上是恥辱,經濟上卻是大賺一筆。

    還有宋遼保持了百餘年的和平相處,儘管宋朝每年向遼國賠錢,但是跟每年戰爭所耗軍費,代價簡直不值一提。幽燕地區的和平,有利於邊境地區和內地的生產和發展,尤其邊境貿易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本來宋朝一改歷朝歷代的“重農抑商”政策,提高商人的地位,鼓勵商品經濟的發展,並且在此基礎並未放棄對於“小農經濟”的重視。

    宋朝又是推行“文官政治”王朝,所以宋朝知識分子數量之多,地位之高,學術環境之寬鬆,也是中國歷史上所僅見的。這從一個方面保證了科技持續創新能力和政府機構的執政及應變能力能夠適應經濟快速發展要求,結果就是為數眾多的發明創造,包括“四大發明”中的三項和無數以傳授實踐經驗為目的的各類著作都源自於宋代。

    宋朝注重農業發展,也注重農業科技發展,大量興修水利工程,開墾荒地,又重視農業生產工具的改良,農業生產率迅速提高

    農業起來了促進了手工,絲,麻,紡織,宋朝商業繁榮是全方位的,不僅商品的種類繁多,而且國內貿易、邊境貿易和對外貿易都很繁華,和南太平洋、中東、非洲、歐洲等地區 50 個國家通商。

    生活好了當然追求精神享受,勾欄,青樓裡紅粉們的鶯歌曼舞,酒肆中騷客們的文采風流,現代意義上的“服務業”在宋朝可以說是發揮到了極致。

    這就是一個迴圈,你說能沒錢嗎?

  • 15 # 京荊劉

    宋朝雖然一直在打仗,宋朝的領土也不大。但宋朝一直很富有。其實原因如下:

    宋朝的人口很多,最高時達到12600萬,跟其他同時期的朝代(幾十萬,最多的也才一百多萬。)相比,那簡直不值得一提。人多,GDP產值當然就高。那個時期,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都得到空前發展,宋朝高度繁榮。宋朝出了多少個有名的宰相,流傳至今的文人更是數不勝數。要是沒有戰爭,宋朝人口突破4萬萬,還會更加富裕。可惜了,相比其它同時期朝代,軍事太落後。最終導致國家敗亡。清朝末年也是如此。如今我國再次空前繁榮,強軍是必須汲取的教訓,否則,還會落到宋朝末年和清朝末年的下場。

  • 16 # 趙胖君扎西達瓦

    非常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我覺得宋朝戰爭多且富有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因素:

    1.先天地利優勢。江南半壁江山,確實中最富裕的地區,農耕文明起主導作用的時候,地理優勢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中國的經濟中心已經從戰亂的中原轉移到了江南。

    2.為應付對遼、金、夏、蒙的歲幣或者納貢,對商業發展的支援力度超過其他王朝,某些方面甚至是國家參與和支援商業活動,南海一號宋沉船打撈就能看出當時的商業活動規模和範圍。

    3.軍工發展迅速,特別是火器的大量運用,各種戰爭工具的發明製作水平大幅度提升。

    4.在軍工帶領下,鍊鋼、燒炭,冶礦,造紙,制瓷,絲綢等全部工業都得到極大發展,僱工人數已經接近現代產業規模,高科技水平為當時世界第一位。可以說中國古代的重要發明,一半都出現在宋朝。

    5.受唐王朝影響,城市化,工業化,商業化都前進一大步。

    6.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同時也鼓勵人民“多積金,市田宅以遺子孫,歌兒舞女以終天年”,民間經濟受到刺激,突飛猛進。

    7.統兵權和調兵權分離,文人帶兵知兵事,地方上司法行政統兵權分立,中央與地方權力協調,促進政體穩定,令行禁止。

    8.雖然周圍遼、金、夏、蒙等諸強環繞,且頻發戰爭,但實際這些國家都沒有財力與宋朝進行長期征戰,同時少數民族政權目的是經濟,而不是滅國,因此戰爭的目的就是賺錢,雙方總有的談。

    9.宋王朝的軍事其實很強,多數時候是由於江南富庶,老百姓已經安居樂業,厭戰。能用錢解決的問題為什麼打仗?更何況錢是宋朝最不缺的東西。

    如果按現代標準來衡量,比如GDP。宋王朝應該是中國古代最鼎盛的時代,對外戰爭也是勝多負少。可以說宋朝是20年代的美國,很有錢,也有高科技武器,但是沒有經過大戰的洗禮。顯得不那麼硬氣。

  • 17 # 肥肥大狗熊

    第一點,唐朝時期的鋪底。儘管唐宋之間隔著五十多年的五代十國時期,但是宋朝的經濟依然跟唐朝有關,因為基本的經濟方案和政策都已經穩定了。我們都知道,從李世民開創“貞觀之治”以後,唐朝就達到了比較繁榮昌盛的階段,加上後來唐玄宗李隆基的“開元治世”,可以說經濟形式已經基本確定,是可行並且很穩定的,所以宋朝的經濟也比較發達了。

    第二點,商品經濟沒有限制。宋朝的都城是如今開封,在宋朝的時候,開封府的商品經濟是發展勢頭比較猛烈的。當時不管是農產品也好,工藝品也好,都得到了很好的經濟回報,並且當時這種商品經濟是沒有什麼限制的,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也就是說,不管你是什麼樣的商品,只要能夠帶動經濟的,就不限制你的發展,這樣一來,商業上取得的經濟效益是很好的。

    第三點,不受戰事的影響。在歷代的發展過程中,有很多時候經濟得不到發展,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到戰事的影響,民眾沒有一個好的生活環境,農商也就得不到很好的發展。而在宋朝時期,儘管也時常會有戰鬥,但這些戰事都發生在邊疆地區,並沒有影響宋朝民眾們的正常生活和對農商方面的發展,所以,宋朝內部的安定局面,也是經濟發達的原因之一。

    第四點,四大發明及農業的帶動。在宋朝時期,農業方面也是比較發達的,勞動人民用自己的努力付出,換來了比較高受到糧食產量。而在生活得到保障的情況之下,他們往往會用多出來的糧食去換少數民族的其他物資,這樣在無形中帶動了經濟。另外,四大發明也都是宋朝的,這四項發明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帶動經濟發展,也發揮了它

  • 18 # 湘野狂客

    宋朝是中國封建社會唯一不禁商的朝代。有宋一朝,經濟空前繁榮,商業和對外貿易非常發達,可以說達到了封建時期的巔峰。從清明上河圖上可見一斑,我們可以直觀地感受到可以看到宋朝人民安居樂業,富足安逸,市場繁榮,經濟活躍的畫面。說明當時的統治者非常重視經濟的發展,創造了很多有利條件。

    一、國內和平,政權穩定,人民安居樂業

    宋朝享國319年,武力不行,但文治昌盛,士大夫與皇帝分權治理國家,對內政策基本都是安撫百姓。宋朝的戰爭大多發生在邊界地區,持續時間都大多不長,對經濟影響不大;而且終宋一朝沒有發生過席捲全國的大規模農民起義,雖然王小波、李順、宋江、方臘這樣的起義,但聲勢不大,很快就被鎮壓。而且宋朝不禁止人口流動,雖然土地兼併嚴重,但由於工商業發達,破產農民可進入城市工作,既可以減少流民動亂,又可以促進工商業的發展。

    二、工商業興起,海外貿易發達

    宋朝是中國封建社會唯一不禁商的朝代,商業的發達造成了宋朝經濟的繁榮,為朝廷提供了大量稅收,因此而朝廷不僅不禁商,還鼓勵私人興辦手工作坊、從事商業活動,並制定了相關的制度,確保市場機制和商人的利益。此外,宋朝還積極開展海外貿易,開啟了海上絲綢之路,透過瓷器茶葉絲綢貿易,大量豐富的海外商品及貴金屬源源不斷地湧入了宋朝。

    三、科技文化發達,行政體制先進

    宋朝實行文武分治,文官制度比較成功,行政體制比較先進,特別是在文官系統中湧現了一批懂經濟的官員,這對經濟發展極為有利。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宋朝由於政治相對開明,大力支援工匠改革和科技創新。我國享譽世界的“四大發明”,都是在宋朝得到劃時代的巨大改進,並廣泛應用於軍事、經濟、社會生活等各方面。

    因此,總體來說,宋朝相對開明的政策和行政體制,為宋朝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保障,加上其他有利條件,促使宋朝的經濟出現了空前的繁榮。

  • 19 # 國子監小祭酒

    在我國曆史上,宋朝是出了名的“國富軍弱”。宋朝的版圖疆域是歷代王朝中最小的,而且周邊異族環伺,年年戰爭頻發。據統計,有宋一代319年的國祚裡,一共爆發大規模戰爭 551 次,平均每年要打1.73 次仗,而且因為軍事力量較弱,往往敗多勝少,遠沒有強漢誅異族於千里之外的豪情和盛唐以國威懾服萬邦的恢弘,可以說是十分窩囊了。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戰爭頻發還打不贏的“窩囊”朝代卻是我國曆史上最富有的朝代。與萬邦臣服的盛唐相比,戰爭頻發的宋朝人口十萬戶以上的城市多了將近三十個,宋神宗時期全國年鑄幣 506 萬貫,而唐朝最鼎盛的玄宗開元時期年鑄幣僅有32萬貫,其富有程度遠不及宋朝。

    異族環伺,戰爭頻發的宋朝為何比天下太平,盛極一時的唐朝還要富有,而且這種富有無論在北宋還是南宋幾乎一直保持著。在咱看來,其中原因涉及內外,牽扯甚多,與戰爭相關、與異族相關、與政策相關亦與社會民生相關。

    一、宋朝經濟繁榮,一直富有的外部原因

    (一)戰爭頻發,敗多勝少,間接為宋朝提供了適合發展經濟的統治疆域

    宋朝由於實行重文抑武、休養生息的國策,對軍事的重視程度不夠,所以軍事力量較弱,對外戰爭常年失利。常年失利的結果就是領土疆域不斷為外族蠶食,統治地區越來越小,由北宋到南宋,國家的領土不僅沒有擴張,反而漸趨萎縮,最後只能偏安東南一隅。然而正是因為這狹小的疆界版圖給了宋朝發展經濟的獨特優勢。

    宋朝的疆域雖然並不廣闊, 但他佔據的卻都是土地最肥沃,氣候條件最好的地區 。在農耕經濟時代,各地區的貧富差異只要看農業經濟的發展程度,農業的發展更傾向於“靠天吃飯”,受地理氣候等諸多條件的影響。相比於遼、金等周邊其他國家而言,宋朝恰恰是牢牢控制住了那些土地肥沃,氣候條件好的地區,這些地區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佔有很大的優勢。例如江南地區,是當時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 有“蘇湖熟,天下足”的美稱。而且有限的疆域更便於管理,宋朝的疆界都處在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轄之下,在對外戰爭打不贏,無法擴張領土的前提下,宋朝統治者更注重的是在有限的國土上產出更高的經濟效益。

    故而,連番戰爭失利下形成的小而肥沃的疆域為宋朝經濟的繁榮提供了先然的經營基礎。

    (二)以議和、簽約為主的和平實現方式為宋朝提供了穩定的經濟發展環境

    宋朝軍事力量羸弱且不喜動武,故而常以議和簽訂盟約的方式與異族止戈,實現邊境的和平。這種和平的方式與漢唐以來追亡逐北、伏擊千里的強硬手段相比雖然顯得懦弱,卻為宋朝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以北宋與遼國的檀淵之盟為例,遼國是北宋的大敵,在北宋建國初期,遼國因為宋太宗的討伐報復性的連年騷擾北宋邊境,嚴重破壞了北方經濟的發展。最終,宋朝抓住了戰爭中佔上風的機會,與遼國簽訂“澶淵之盟”,規定雙方停戰,宋朝此後每年向遼國交納30萬的歲幣。乍看之下“檀淵之盟”的簽訂確實顯得宋朝懦弱,但和談之後,宋遼保持了百餘年的和平相處,儘管宋朝每年向遼國繳納30萬的歲幣,但宋朝每年打仗的軍費支出卻高達5000萬兩,相比之下,歲幣實在是九牛一毛。而澶淵之盟簽訂後,宋遼在邊境設立“榷場”,開啟互市,憑藉其強大的生產力,將大量物美價廉的產品(如絲綢、瓷器、茶葉及手工藝品等),輸往不事生產的遼國,使商人獲得了鉅額利潤,宋朝政府更是增加了稅收。

    僅從經濟發展的角度看,以議和簽約的手段實現和平確實有利於邊境地區和內地的生產和發展,尤其是邊境貿易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為宋朝長期富有的保持打造了穩定的發展環境。

    (三)戰爭的失利迫使人口南遷,加快了經濟重心的南移

    由於宋朝戰爭頻發,處在北方邊境地區的人們時長飽受戰亂之苦,民不聊生,紛紛逃往南方地區。尤其是南宋建立,趙構遷都臨安後,政治中心的南移加快了人口南遷的程序。南方“江、浙、湖、湘、閩、廣,西北流寓之人遍滿”。戰爭施壓下,北方人口的大量南遷使得南方的經濟面貌呈現出一派繁榮的變化:

    首先是充實了南方的勞動力,使大片的荒地得以開發,糧食作物面積擴大,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為了安置自北方而來的流民,南宋政府特設招納司,“招納京東、西、河北流移之民…… 撥田土,給牛具,貸種糧,使之耕鑿”。一時之間,宋朝糧食產量大增,糧價更是上漲至一斛至萬二千錢,農民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農業發展遠勝北方。其次是南遷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大量資金,推動了南方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北方商人和地主帶來的巨大財富和多樣化的經營手段以及大量工匠的湧入推動了南方地區絲織業、印刷業、釀酒業、陶瓷業等商品經濟形態的發展。一時之間,南方城市異常繁榮,各種並無記載的小經營者、街頭巷尾的貨郎擔都是從北方逃來的流民。

    總之,在戰爭逼迫下的人口南遷順應了我國經濟重心南移的歷史發展趨勢。人口的大量南移使全國的生產力集中於南方一隅,再加上南宋政府的妥善安排,宋朝的各個行業的得到了集中發展,農業商業的繁榮皆超與前代,產生了看似與戰爭頻發表象不相容的經濟富有。

    小結:

    戰爭往往與血火相伴,呈現給人們的是鐵血沙場的豪氣或殘忍,人們對戰爭的印象有熱血澎湃也有惋惜厭惡,卻從未想過它竟與一朝的經濟繁榮相關。其實,戰爭不光只有鐵血,它亦是一種變化,會給一國一朝的發展帶來意料之外的變化,宋朝經濟的繁榮富有在一定程度上與戰爭帶來的變化息息相關。當然,外部的衝擊不會是一個王朝繁榮富有的全部原因,宋朝經濟的繁榮還得益於它內部的社會發展。

    二、宋朝經濟繁榮,一直富有的內部原因

    (一)宋朝採取相對寬鬆的政策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中國古代歷來以“重農抑商”為首要,宋朝雖也實現重農抑商卻不像前朝那樣嚴格。宋朝採取“不抑兼併”的土地政策,即不抑制士族地主兼併土地,允許大量的土地集中在少數人手裡。土地兼併是封建王朝嚴厲打擊的基本問題,因為在以農業為主的社會里,土地兼併的擴大會導致社會矛盾激化,進一步就會演化成起義、造反,促成改朝換代。宋朝“不抑兼併”是因為統治者認為不管土地在誰的手上,稅收也不會減少半分,那些兼併土地的人不過是“為國家養財”而已。

    這裡暫且不談“不抑兼併”的政策得失,只說不抑兼併對宋朝經濟繁榮的推動作用。於商品經濟而言,“不抑兼併”,使得土地合法向地主集中,農民沒有自己的地,只能給去做地主的佃戶,由此催生了大量的剩餘勞動力,這些剩餘勞動力大多轉移到工商業領域,而宋朝政府亦鼓勵工商業發展,在開國之初就規定“一切弛放,任令通商”,對商人的限制多有放寬。有政策、有人力,兩相結合之下,宋朝的商品經濟異常繁榮,僅宋神宗時,開封已有戶 20 萬,處處都有商鋪、邸店、酒樓等“耍鬧去處,通曉不絕”。勾欄瓦肆,坊間夜市更是人聲鼎沸,熱鬧非常。

    (二)宋朝對外貿易積極,收斂了大量來自海外的財富

    南宋時期由於疆域狹小,偏安東南,且無力向北方擴張,宋朝統治者便鼓勵海上貿易。宋朝的港口貿易十分興盛,閩廣等沿海地區得到了較大開發,福州、泉州、廣州、漳州、興化等更是發展成舉世聞名的國際大城市,每天都要大量的海外商人在此停泊,政府更是專設市舶司來管理海外貿易。規定“若欲船泛外國買賣,則是泉州便可放洋”。而福州手工業發達,其造船業技術更是領先全國,為中國商人的出海提供了良好的基礎設施,粵商、閩商等海上商幫就是在這一時期發展起來的。海外貿易的發達使宋朝多了一項比其他朝代特殊的經濟來源,自然造就了其超與其他朝代的富有。

    (三)宋朝科學技術發達,有利於生產力的提高

    宋朝是我國曆史上科學技術較為強盛的朝代,也是比較重視科技發展的朝代。中國古代四大發明聞名於世,甚至一度傳於海外促進了歐洲工業革命的發展。而這四大發明中除造紙術外,其他三項( 印刷術、指南 針、火藥 ) 都在宋朝得到了廣泛的創新與運用。

    指南針運用與航海,沈括的《夢溪筆談》中記載了羅盤儀構造的基本原理,宋朝的海外貿易船隻上都裝有羅盤。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極大的促進了宋朝印刷業的發展,文化娛樂專案也得以普及。火藥也在宋代得到了廣泛使用。 南宋中晚期出現的突火槍,是近現代管形火器的先驅,而將火藥用於商業也是宋朝獨有的熱情,煙花炮竹在宋代銷量很高。恩格斯曾對此評價道:

    “對仁義的宋人來說,火藥和火器的採用決不是一種暴力行為,而是一種工業的,也就是經濟的進步 。”

    除四大發明以外,宋朝在農業、手工業等與民生相關的各行各業都出現了新型的技術,生產領域的科技進步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為經濟繁榮、國家富有提供了技術支援。

    三、結語:宋朝到底有多富有

    透過對宋朝戰爭多卻一直富有的原因分析就可以發現,對於宋朝來說,譬如疆域小、軍事能力差、外交懦弱這些鑲嵌在歷史記憶中的標籤都可以變成幫助它發展經濟的有生力量,聰明的宋人向歷史展現了戰火下的另類繁榮。那麼宋朝到底有多富有呢?

    英國經濟史學家麥迪森曾採用購買力平價法算過宋朝的GDP,他說在公元 960 年,北宋剛建立時,中國人均 GDP 為 450 美 元,至宋末達600美元。而處於中世紀黑暗中的歐洲,僅為 422 美元,鴉片戰爭後不久的清朝也只有440美元,宋朝之富,可見一斑。

    開封汴梁,泉州臨安,富宋之繁華無關戰爭多少,而在內外同心。其當年之風華亦值得後世追溯與想象。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嫣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辛棄疾 《青玉案·元夕》

  • 20 # 天泉橋上隨緣客

    秦、漢、東漢、隋唐元、明、清代代都有天下大規模農民起義,唯兩宋無。這就說明一些問題,至少宋代農民沒有活不下去……而宋據史料人口一億左右。如不富裕怎麼做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豬肉炒熟怎麼變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