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月夜luck
-
22 # 小生讀史
說起宋朝就象跟歷史開了一個玩笑,富到極致卻走向滅亡,就連國名都有點平淡如水。大唐,聽起來就高階大氣,有懟遍周圍蠻夷的狠勁。然而事實上,大宋在對外戰爭中面對的是前所未有少數民族政權,遼、金、吐蕃、蒙古、大理、西夏等,宋朝打仗並不慫,楊家將、岳飛等宋軍創造了歷史之最,勝率高達七成以上。那究竟是什麼支援宋朝可以經歷如此多的戰爭,還能保證勝率?宋朝真的如此發達嗎?
據說其富裕程度超越盛唐,連後世的明清兩朝都比不了。但是宋朝皇帝有個特點,就是喜歡賠錢,戰爭無論是打勝了(勝利的時候不多),還是吃了敗仗。都會賠款給對方。有人說宋朝是最窩囊的王朝。其實也不算冤枉它。接下來我們來分析一下:
【宋朝皇帝的命不好】
自認倒黴吧!因為在它的國家周圍都不是省油的壯漢。西面有吐蕃和遼國,北面有西夏,東北有大金國。這些鄰居都非常的強悍野蠻。並且這些鄰居有個共同的習慣就是動不動就去找宋朝打一仗,打了你還要你賠錢割地。因為宋朝皇帝有錢還比較軟弱可欺。所以這幾個鄰居習慣了跟大宋王朝鬥地主。
作為大宋朝的皇帝,也深深的明白一個道理,如果跟任何一個鄰居死磕,其他鄰居一定會趁機趁火打劫,甚至他們會結成聯盟共同抗宋。那將是更加麻煩的事情。所以宋朝皇帝有故意示弱的意圖,目的就是讓自己的鄰居都看到自己很軟弱可欺。從而放鬆對宋朝的戒備。轉而吐蕃等,西夏,遼金等起內訌,相互攻伐,大宋坐收漁人之利。
【軍事上打不過,那就從經濟上入手】
大宋王朝軍事很弱,起源於北宋之初的杯酒釋兵權,趙匡胤吸取唐朝武將動不動就造反的教訓。開國之初就早早的讓能征善戰的將領回家享受富貴去了。提拔一些新的將領。有經驗的將領回家了,新的將領經驗不足。所以軍事上從一開始的強盛直接變成跳崖式斷層。給大宋王朝的鄰居在軍事上有了喘息發展的機會。
但是在經濟上大宋朝毫不示弱,雖然武力不行,但是大宋子民做生意的能力相當強。雖然周邊的鄰居是敵國,但是也需要物資商貿來繁榮經濟。
從這一方面來看,雖然朝廷喜歡賠款求和,但是陪給敵國的錢很快又被賺回來了。貿易差價讓宋王朝甚至不在乎那點賠款。
【商品貿易、科技發達】
大家還記得四大發明中的活字印刷、火藥、指南針的出處嗎?沒錯就是宋朝,足以傲視天下。當年沈括所寫的《夢溪筆談》成了引領世界文明的聖典。看看《清明上河圖》就會秒懂宋朝的繁榮。
在人口上,宋朝遠遠超過了唐朝。宋朝開啟了夜市,所以當年宋朝的夜生活非常豐富。在夏日裡,走在汴梁大街上,有各色小吃,甚至有“冰雪甘草湯”、“冰雪冷元子”這樣宋朝冰淇淋冷飲,吃起來倍爽。 宋朝的商船在碼頭上雲集,貨物來自世界各地,又把茶葉和絲綢陶瓷發往全球,那時宋朝的國家收入很大部分來自於經商貿易。宋朝的銅錢在東南亞暢通無阻,甚至取代了一些國家的本幣。而宋朝國內卻開始玩起了紙幣“交子”,領先世界太早。那時全世界的GDP排行榜,宋朝第一。然而商業文明昌盛,沒有能轉化為宋朝國家生存實力,武力值跟不上時代變遷腳步。
所以說大宋朝在軍事是是個軟蛋。但是經濟上是實實在在的強國。所以清明上河圖中你看到的不是硝煙,而是熙熙攘攘的街市。因為宋朝真的很富裕。
-
23 # 小齊說故事
說到宋代,我們的第一印象就是包拯楊家將岳飛宋江武松這些民間流行甚廣的人物,再往裡想一想就是特憋屈的事兒。比如說積貧積弱,“三冗”問題,還給人家遼和西夏歲幣,跟人打也打不過,最後還讓金國把徽欽二宗給擄走了,這在宋朝以前可是從來沒發生過的事兒,太丟人了!所以在普通老百姓心中宋朝跟漢唐比起來算是一個又“柔弱”又“憋屈”的王朝,總之給人印象不是很好。我曾經在同學中發起一個小小的調查活動,問題就是,“假如給你一次穿越的機會,你願意回到哪個朝代?從事什麼職業?”有一半以上的人選擇了漢唐。三四十個同學中只有一個選了宋朝,理由竟然是喜歡潘金蓮,真是讓人哭笑不得。所以我覺得有必要普及一下宋朝的真實生活,用客觀的態度去掃一掃人們對大宋王朝的偏見。
二、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
宋朝分為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從公元960年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大宋到1276年崖山之役南宋政府滅亡,總共經歷了316年。與中國曆代王朝相比壽命也算比較長,比唐明清政權存在的時間都要長。宋朝雖說疆域不及漢唐,國家也尚未統一,但是它卻將中華文明推進到了中國古代和當時世界的最高峰。遠遠超過漢唐,連明清兩代亦只能望其項背。大宋王朝創造的文明比同時代處在黑暗中世紀的西方文明領先200年左右。中國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朝代在整個人類方面上的貢獻能超過宋代。用狄更斯在《雙城記》中所說的,“這是一個最美好的時代”亦不為過。陳寅恪先生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北宋幾朝皇帝從太祖太宗到真宗仁宗神宗都以文立國,以仁義治天下,推行和平發展的和對外開放政策。他們注重保護土地私有制,突破了自漢朝以來重農抑商的政策,商稅較低,積極發展工商業,加速城市化程序,使宋代商品經濟出現史無前例的繁榮,成為當時世界經濟第一大國。宋代皇帝對知識階層也特別好,太祖有“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之人”的鐵令,廣開言路,從而使宋代在思想、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也取得了空前的成就。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一半以上都出現在宋朝,如培根說的三大發明——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都在宋代。另外,瓷器工藝和絲綢工藝都出現進步,助推了海上絲綢之路和陸上絲綢之路的進一步發展。航海造船,農機醫藥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三、概述:
第一部分:宋朝到底有多富?都富在那些方面?
1.人口
宋代人口遠超過漢唐,西漢時人口最多達到5000萬人,唐開元天寶年間人口增加到6000萬人,而到宋代徽宗年間人口就超過了10000萬人,這也是中國古代人口第一次突破億人大關。要知道,當時玉米,馬鈴薯,紅薯等農產品還沒有引入中國,中國農作物還是以小麥水稻為主,由此宋朝生產力可見一斑。徽宗執政前期北宋50萬人以上的城市有40多個,而東京臨安等大城市更是突破了100萬。100萬人是什麼概念呢?擱現在跟北上廣比當然是小巫見大巫,但當時的歐洲還處在黑暗的中世紀,威尼斯作為羅馬帝國的大型城市只有幾萬人。人多這點可以從《清明上河圖》中得到證實。
2.居民收入
我國古代君主專制社會中GDP峰值也出現在宋朝。北宋時期朝稅峰值是16000萬貫。什麼概念呢?一貫也就是一兩銀子,要是按當時農產品價格換算到現在估計為200多億美元,當時的稅率為十五稅一,那麼北宋GDP就是3000多億美元,按當時人口一億計算,北宋人均GDP就是3000多美元,要知道我國2006年人均GDP才2039美元。明朝鼎盛時期歲入大概是3000多萬兩白銀,直到清朝末年,稅收才達到了宋朝的水平。
(林沖買刀用了一千貫。楊志送高俅禮物,出手就是兩個玉佛像。)
3.耕地
宋代仁宗時期全國耕地面積超過6億畝,按照學者漆俠先生考察,把官員官僚漏報的田地合理推算,可能在10億畝以上。這說明什麼呢?就是不管你是自耕農還是佃農,都有地種都有糧食吃。官人柴進的莊園就有幾千畝。
4.吃穿用住
宋朝整體上來說算是比較和平的時期,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發展。據統計,宋代平均每個農民生產糧食4158斤,南方農業發達地區如兩浙,江東,成都平原等,每個農民平均每年生產6930斤。這樣的話人民生活富足,吃穿不愁。由於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百姓也可以在市面上買到日常用品,甚至有的平民百姓也可以承擔的起瓷器絲綢等奢侈品。宋朝的房屋租賃業比唐要發達。原因有二:第一,因為科舉興盛,士子爭躍龍門;第二,商品經濟發達,商旅多。宋代有很多廉價的公租房,開封府官舍的月租在450文上下,而宋代普通百姓日收入約為100文,可見百姓的住也不成問題。王婆作為一個無權無勢的老嫗都可以在鄆城商業街靠賣茶為生,並且居住條件還不錯。
-
24 # 史說雜記
為什麼宋朝戰爭很多,但是還一直很富有?
首先肯定你的問題。強漢、盛唐、富宋 ,這是歷史定論,舉個例子,在宋朝已經出現了紙幣,叫交子,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紙幣。
先說大宋的富裕宋朝當時的國內生產總值佔世界的80%,一個熟練地技術工人百年收入要高於當時的知府,四大發明有兩項誕生於北宋。
宋朝“澶淵之盟”後每年給遼10萬兩白銀,絹20萬匹,這僅僅只是宋朝兩個縣的財政年收入。但是大宋每年透過和邊境個名族互市,宋朝至少要收回幾千萬兩。可見宋朝在自由貿易和商業經濟方面的發展是如何的先進。這些在沈括的《夢溪筆談》上有記載。
至於軍事上的軟弱宋朝並不像其他的大一統王朝,宋朝在立國之初就沒有佔據可謂是中原門戶的燕雲十六州,並且後續幾百年也沒能搶回來。這也是不斷戰爭的主要因素。
再說制度問題,趙匡胤吸取唐亡的教訓,以文官掌兵,制衡武將百權利,要知道那時武將的地位比起文官是很低的,宋朝軍事發展自然薄弱。
再想想宋朝的皇帝們,可能因為富裕,也存在著用錢買和平的想法。
-
25 # 司馬老樹
宋太祖為了加強皇權而設計出了皇帝統治下的三權分立制。他把過去由宰相統籌負責的行政、軍政、財政三大權力分開,形成互不統屬、相互平等、由皇帝控制的三個獨立部門:管理政事的中書省、管理軍事的樞密院、管理財政的三司。
在幹部任用制度上,宋太祖又實行了獨特的官、職、差遣三相分立制度。
這種政治制度使各級、各類、各地的官員極大地縮小了干預經濟的權力,實現了一切權力歸皇帝。而皇帝的“日理萬機”,又不可能對經濟發展事無鉅細管那麼多,客觀上形成了政府對經濟干預大大減少,這種對經濟干預的減少,有利於商業的發達。
宋代的制度造成皇帝負不起責、官員被束縛不敢負責,商人的“自由經濟”就隨心所欲了,這就是宋朝經濟繁榮的根本原因!
回覆列表
宋朝是古代二十四朝中最富裕的,其富裕程度超越盛唐,連後世的明清兩朝都比不了。但是宋朝皇帝有個特點,就是喜歡賠錢,戰爭無論是打勝了(勝利的時候不多),還是吃了敗仗。都會賠款給對方。有人說宋朝是最窩囊的王朝。其實也不算冤枉它。
宋朝皇帝的命不好
宋朝皇帝也只能自認倒黴,因為在它的國家周圍都不是省油的鄧燈。西面有吐蕃和遼國,北面有西夏,東北有大金國。這些鄰居都非常的強悍。並且這些鄰居有個共同的習慣就是動不動就去找宋朝打一仗。因為宋朝皇帝有錢還比較軟弱可欺。所以這幾個鄰居習慣了跟大宋王朝鬥地主。
作為大宋朝的皇帝,也深深的明白一個道理,如果跟任何一個鄰居死磕,其他鄰居一定會趁機趁火打劫,甚至他們會結成聯盟共同抗宋。那將是更加麻煩的事情。所以宋朝皇帝有故意示弱的意圖,目的就是讓自己的鄰居都看到自己很軟弱可欺。從而放鬆對宋朝的戒備。轉而吐蕃等,西夏,遼金等起內訌,相互攻伐,大宋坐收漁人之利。
軍事上打不過,那就從經濟上入手
大宋王朝軍事很弱,起源於北宋之初的杯酒釋兵權,趙匡胤吸取唐朝武將動不動就造反的教訓。開國之初就早早的讓能征善戰的將領回家享受富貴去了。提拔一些新的將領。有經驗的將領回家了,新的將領經驗不足。所以軍事上從一開始的強盛直接變成跳崖式斷層。給大宋王朝的鄰居在軍事上有了喘息發展的機會。
但是在經濟上大宋朝毫不示弱,雖然武力不行,但是大宋子民做生意的能力相當強。雖然周邊的鄰居是敵國,但是也需要物資商貿來繁榮經濟。
從這一方面來看,雖然朝廷喜歡賠款求和,但是陪給敵國的錢很快又被賺回來了。貿易順差讓宋王朝甚至不在乎那點賠款。
經濟繁榮的背後一定是文化繁榮。大宋朝當時的文化對於周邊的鄰居敵國幾e5a48de588b6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1333365636131乎是壓倒式的傾倒。雖然周邊敵國時常發動戰事。但是對於繁榮昌盛的大宋文化卻是非常的拜服。這種文化的感染讓經濟更加繁榮。
所以說大宋朝在軍事是是個軟蛋。但是經濟上是實實在在的強國。所以清明上河圖中你看到的不是硝煙,而是熙熙攘攘的街市。因為宋朝真的很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