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馨悅經典
-
2 # 科尼播報
元朝末年,全國四處都是農民起義軍,當時最為強大的兩股勢力,就是陳友諒勢力與朱元璋勢力,我們都知道最後是朱元璋奪得了天下,但是當時陳友諒擁兵六十萬,朱元璋只有二十萬大軍,為什麼最後陳友諒卻輸給了朱元璋?
最後陳友諒輸給朱元璋是有很多原因的,陳友諒的兵力綜合實力是遠不如朱元璋的,陳友諒控制著長江中游,朱元璋的勢力則在蘇南皖南贛中,在當時的情況來看,陳友諒是佔盡地理優勢的,可以說是可攻可守,反觀朱元璋,如果朱元璋要攻打陳友諒就需要逆流而上,在當時的那個條件之下是非常困難的。雖然陳友諒佔據了地理優勢,但是在人口數量,耕地數量上陳友諒都是不及朱元璋的,所以陳友諒的後勤保障就沒有那麼的充足,例如陳友諒攻打洪都之時,戰線拉得很長,又久攻不下,這就導致陳友諒的軍隊後勤保障幾乎崩落,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弊端。
並且朱元璋還特別重視軍隊的軍備,朱元璋把工匠都聚在一起,為軍隊製作武器,讓軍隊的軍備始終都是保持充足的,並且朱元璋當時還有火器,當時朱元璋軍隊的回回炮在雙方的爭鬥當中也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陳友諒軍隊的軍備相對於朱元璋的軍隊是很落後的。
朱元璋在當時始終都是打著反抗元朝的旗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朱元璋得到了許多民心,元朝末年的時候,當時民間還是有許多民眾希望可以推翻元朝的,在成為小明王的臣子之後,就開始喊起“反元復宋”的口號,雖然一直在與陳友諒對抗,但是朱元璋一直沒有忘記反元,雖然陳友諒當時也是打著反元的旗幟,但是陳友諒在自己稱帝之後,就好像忘了抗元了,不再抗元,慢慢的陳友諒就失去了民心,都說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陳友諒失去民心也是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陳友諒與朱元璋對戰的時候,雖然朱元璋的軍隊人數少,但是朱元璋軍隊卻是上下一心,在與陳友諒對抗的時候,朱元璋軍隊軍心穩定,內部非常的團結,但是陳友諒卻殺了天完政權的領頭人徐壽輝,並且開始清除阻止自己上位的人,最後丁普郎、傅友德也投奔了朱元璋,雖然陳友諒的軍隊看似強大,但是在內訌後,陳友諒軍隊的領導人內部人心不齊,而且都不是特別的忠誠,這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最後在陳友諒死後,正二十四年(1364年)三月,朱元璋再次發兵武昌,陳友諒次子陳理投降,陳友諒家族也徹底宣告失敗。
-
3 # 戈爾吉吉
陳友諒是怎麼樣起家,又是如何最終失敗的呢?
當元末農民起義如火如荼的時候,準確地把握了發展壯大的機會,他毅然離開給他俸祿的大元政府,成為徐壽輝義軍的一員,並因為自己的足智多謀,英勇善戰而迅速得到徐壽輝和倪文俊的器重。如果憑著他的智慧,他的勇敢,他的非凡的軍事天才,他的審時度勢的獨到眼光……他應該可以成功。和他紛爭天下的張士誠器量短小,目光短淺,不堪一擊;朱元璋羽翼未豐,與其60萬大軍和無敵的水師根本無法抗衡。
陳友諒又具有明確的目標,那就是讓所有人都臣服在他的腳下。這種慾望的熾烈燃燒,改變了他的命運。他的所有行為都在為這個目標服務,他一直踩著別人的肩膀向上攀爬,在他的意念裡,沒有朋友,沒有義氣,沒有感恩,只有自我,只有利用,只有殺戮。“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用今天的話,指導他事業的思想走入了極端,他有的是豪情萬丈,缺少的是人性和信義,最終的結局就是失去民心,失去天下,失去一切。
陳友諒賣友求榮,不擇手段,不計後果。如,倪文俊賞識他,提拔了他,他為了表現“忠心”,將他的頭顱獻給了徐壽輝;為他兩肋插刀的大將趙普勝做夢也不會想到他的“兄弟”為了軍權,會殺了他;給他機會,甚至答應讓他當皇帝的徐壽輝同樣死在他的刀下……這些都是給他事業無盡幫助的人,尚且如此,其他死於其手的更是不計其數,表面上他獲得了無上的光榮,他獲得了“成功”,但他人生的慘敗也正於此。當他面對著黑壓壓的大軍時,他以為自己控制了戰爭的機器,其他的什麼都不重要,他沒有聽到士兵的竊竊私語,他沒有注意部下的眼神,變化在他們心中,他們深知,陳友諒只是一個背信棄義的人,心狠手辣,唯我獨尊,自私至極點的人,他們只是被利用,說不定的哪天就會成為其不可利用後的棄卒,他們再也不願意為自己理想中的“英雄”賣命,他們打仗只是為了生活,為了吃飯,而一支沒有理想,只是為吃飯打仗的軍隊是沒有戰鬥力的。陳友諒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最終,在與朱元璋的鄱陽湖決戰中,以絕對的優勢負於裝備、兵力等遠遠不足的朱元璋,因為人心渙散,因為臨陣倒戈,因為誰也不願意為一個沒有責任感的人賣命,誰也不會為一個背信棄義,孤傲殘忍的人賣命,因為他們得不到安全感、歸屬感,他們只是工具。
陳友諒,是一代梟雄,更是一個時代的悲劇,他的悲哀,就在於他性格的弱點。人性中最基本的感恩、寬容、信義,他沒有;生活裡的親人、同事、朋友,有,但關係很扭曲;事業上,他只有權術、暴力和殺戮,沒有仁愛和清明,只有利用和索取。當他由一個貧苦漁民的孩子,成長為那個時代的精英,他一路凱歌,幾乎成就霸業,但最終功敗垂成,兵敗鄱陽湖,將幾欲到手的江山拱手讓予朱元璋。如果他在生命的最後時刻能夠幡然醒悟的話,他定會慨嘆,最終打敗他的不是朱元璋,而是他自己,他是被自己打敗的。
史料記載:
朱元璋的部下康茂才原來是陳友諒的人,派他去詐降是最好的人選了,聰明一世的陳友諒還真著了道,他按照康茂才給出的行軍路線發起了進攻,沒想到關鍵時刻康茂才掉了鏈子,他只能率兵退回了一個叫“龍灣”的地方。
陳友諒的大軍剛一登陸,就進入了伏擊圈。朱元璋立即發起了進攻命令,徐達、常遇春等大將發起連續攻擊,陳友諒的軍隊惶恐之下無法抵擋,只能向戰船跑去,不料幾乎所有的戰船都擱淺了,沒辦法行駛,就這樣,陳友諒的無敵水軍活生生被朱元璋拖上了岸,狠狠的打了一通。
這一戰,陳友諒損失兩萬餘人,敗走江州。朱元璋大勝,繳獲不少戰船,充實了水軍。
劉基對陳友諒的評價很對:焦躁。不經思考就盲目開戰;不能仔細辨識康茂才的身份;仗著兵力優勢過度自信。這是導致他失敗的主要原因。
在鄱陽湖會戰中,陳友諒一敗塗地,突圍時身中流矢而亡,朱元璋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為日後建立大明皇朝清除掉了攔路虎。
-
4 # 野草的沉思
陳友諒失敗的原因,主要有三點。第一,他在政治上犯了嚴重錯誤;第二,他在戰略指揮上也犯了嚴重的錯誤;第三,他遇上了朱元璋和劉伯溫這樣強大的對手。
陳友諒是湖北沔陽人,出身於漁民家庭。當朱元璋佔領應天府(即今南京)時,陳友諒早已在湖北湖南一帶建立了強大的政權,是朱元璋在江南的第一勁敵。當時陳友諒的實力大約是朱元璋的二至三倍,如果陳友諒舉措得當,他是完全有條件消滅朱元璋的。
陳友諒失敗的原因:
第一,政治上的重大錯誤。
陳友諒原是天完政權徐壽輝的元帥倪文俊的部下,後來,他殺了倪文俊,併吞了倪的部隊,成為最大實力派。
1360年,陳友諒又殺死了天完皇帝徐壽輝。把國號改為漢,自己做了皇帝。從此過上了荒淫奢侈的生活。
他的行為為其部下所不滿,有些人投奔了朱元璋。大將明玉珍脫離了他,自己在四川另立了一個政權。
這些,為陳友諒的最後失敗埋下了伏筆。
第二,在戰略指揮上的嚴重錯誤。
1360年,陳友諒偷襲應天府,被朱元璋打敗。為了復仇,他造了很多又高又大的戰艦,每艘都有好幾丈高。
1363年3月,朱元璋率大軍去安豐營救小明王。陳友諒乘機率六十萬大軍,水陸並舉,浩浩蕩蕩,沿長江東下,計劃一舉消滅朱元璋。
就在這時候,陳友諒犯了一個戰略性的大錯誤。
當時,南京空虛。如果陳友諒集中兵力,直撲南京,就會搶佔先機,掌握戰爭的主動權,極有可能佔領南京,擊敗朱元璋。
可是陳友諒卻在中途包圍了洪都(今南昌),在那裡同守城的朱文正整整糾纏了85天!
85天,戰機發生重大變化。
7月,朱元璋從安豐返回,率20萬大軍來到湖口。21日,雙方在鄱陽湖展開了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水上作戰。
朱元璋及時採用火攻,大敗陳友諒。8月27日,陳友諒被常遇春用箭射死。陳軍全軍覆沒。
次年,陳友諒的漢國被徹底消滅。
第三,陳友諒遇上了朱元璋和劉伯溫這樣強大的對手。
在元末諸路起義軍的領導人中,除劉福通外,屬朱元璋最為傑出。劉福通在中原與元軍血戰,最終戰死。朱元璋卻乘機兵下江南,奪取應天府,最終成功。
劉伯溫是當時最有智慧的人。他定計策,先啃硬骨頭,打陳友諒。這對朱元璋的成功起了很大的作用。
陳友諒資材平庸,目光短淺,遇上了朱元璋和劉伯溫,自然也就只有送死的份了。
-
5 # 昂首
最主要的是弒主小人一個,殺害了上司徐壽輝,失民心,失德失道義。不能為人臣,豈能做人主?天下之大,無奇不有,但中華自古以來有忠孝二字值萬金,弒主篡位之宵小,豈有不敗之理?其二剛愎自用,任人唯親,心胸狹小,不容他人有異聲,對下屬臣子猜忌防範。第三缺乏軍事領導才能,毫無戰略眼光,坐擁魚米之鄉富庶之地卻目光短淺,不思進取,前期失去大好機會,後期被牽著鼻子走,被動挨打。綜上分析,焉有不敗之理!
-
6 # 文史不假
儘管本人歷來都不喜歡朱元璋這樣一位刻薄寡恩的開國皇帝,但是,對於他的勵志人生,對於他一步步實現人生逆襲的經過,還是表現出了無限的欽佩。
尤其是,對他能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徹底擊敗了陳友諒的那段歷史,今天需要特意講述一下。
朱元璋(1328年——1398年),明朝開國皇帝,原名朱重八,是中國歷史上繼漢高祖劉邦之後,第二位由底層平民出身的皇帝。
陳友諒(1320年——1363年),元末農民起義的領導者之一,他在誅殺徐壽輝以後,自立為帝,建立了短暫的大漢政權。
在元蒙的腐朽落後統治下,貧苦出身的朱元璋先是出家為僧,後又云遊四方(實際是在乞討)。實在混不下去的朱元璋,經過好友湯和的引薦,加入了郭子興的農民起義軍隊伍。
為了拉攏和寵信朱元璋,郭子興還將自己的義女馬氏嫁與朱元璋為妻,也就是明朝赫赫有名的馬皇后。
在此期間,勢力最大的一支義軍隊伍,在劉福通的帶領下,沿用了歷史上“大宋”的國號,擁立韓林兒為帝,改元龍鳳,後世稱為“龍鳳政權”。
此後,郭子興等眾多的農民起義軍,都在表面歸附於龍鳳政權之下。隨著朱元璋的逐漸勢大,郭子興為了穩固勢力而開始排斥他,甚至還有置他於死地的趨向。
為了保命,朱元璋只得帶著數十人離開了郭子興的隊伍,開始獨立發展,盤踞於滁州城。在強敵環伺的亂局中,朱元璋繼續延續郭子興的政策,依然臣服於龍鳳政權。很快,他接受了韓林兒的冊封,成了那個文學影視作品中非常著名的“中書省平章”。
在當時的環境下,朱元璋的處境非常不利,東有張士誠,西有徐壽輝(陳友諒),北有韓林兒,南有方國珍。
經過謀臣朱升的建議,朱元璋採納了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戰略構想,不斷韜光養晦威服四方。
在江南的眾多割據勢力中,張士誠和方國珍從來就不是朱元璋的頭等大患。因為,這二人根本不思進取,只知偏安於現狀。
1359年,朱元璋最大的隱患徐壽輝在被部下陳友諒誅殺後取而代之,他成為了朱元璋的頭號勁敵。在整軍備戰後,朱元璋決心先拿陳友諒開刀祭旗。
雖然下定了決心開戰,但是,朱元璋對自己的軍力,尤其是水軍的實力還頗為底虛。在事關雙方命運的鄱陽湖決戰前,朱元璋只得派出了自己的親信康茂才,去向陳友諒進行詐降。
於是,在臥底的積極運作下,陳友諒中了朱元璋的埋伏,在龍灣之戰中敗得一塌糊塗。趁著陳友諒的這次新敗,朱元璋順勢就吞併了他的大片地盤。
1363年,東南的張士誠派兵圍攻小明王韓林兒的龍鳳政權。名義上還歸屬於龍鳳政權的朱元璋,儘管十萬個不樂意,但還得親率大軍,硬著頭皮率兵去救這個“皇帝”。
陳友諒趁朱元璋救援安豐的機會,以號稱六十萬的兵力前來攻擊洪都城。此地作為朱元璋的戰略要道,由他的侄子朱文正駐守。不過,此處的兵力實在太過空虛,僅僅不足三萬人。
洪都城異常堅固,但面對數十萬的來敵,誰都認為這幾乎沒有守住的可能。但是!朱文正卻創造了中國戰史上的一個奇蹟,以區區兵力在洪都城中死扛了三個月之久。一直到朱元璋解救了韓林兒後趕來,陳友諒都沒能攻破洪都。
在朱元璋援軍趕到時,所有人都驚呆了,當時的洪都城內已經慘不忍睹,屍骨遍野,甚至以人食人,後世皆稱為“洪都血戰”。
朱元璋率領主力軍二十萬人馬,首先扼守住了涇江口和南湖嘴,徹底切斷了陳友諒的歸路;之後,他又佔據了武陽渡。而朱元璋則親率水軍的精銳,進入鄱陽湖與陳友諒進行決戰。
陳友諒的水軍實在太過強大,朱元璋在起先並不佔優,甚至還連敗數次。很快,他就利用了風向的轉變,用火攻的方式獲得了鄱陽湖之戰的完勝。
陳友諒本人,也被現場的流矢擊中而身亡,數十萬水軍全部覆沒,重現了三國時期赤壁之戰的場景。
殲滅了陳友諒後,朱元璋又消滅了張士誠、方國珍、韓林兒等人,選擇在應天登基稱帝,建立了明朝政權。
回答完畢!
-
7 # 追風少年已經老去
《明史·陳友諒傳》中有一句評價:“ 友諒,性雄猜,好以權術馭下。”行事作風心狠手辣,殺了岳父殺忠臣,而且剛愎自用,所以說失敗是早晚的事,這也是他最不如朱元璋的地方。不過也是當時唯一可以和朱元璋一較長短的人,一代梟雄。
-
8 # 枕上書史
陳友諒敗給朱元璋就對了,因為不管是他那腦子還是那心機和朱元璋差遠了,朱元璋打他之所以困難,那也只是因為陳友諒一開始的優勢太大,不然朱元璋都不一定屑於和他做對手。
首先陳友諒的老上司倪文俊不甘人下,想要奪徐壽輝的位,結果事情敗露後,倪文俊就逃到黃州去投奔陳友諒。因為他之前提拔了陳友諒,算是陳友諒的老上司,所以覺得這個時候陳友諒會幫他。結果呢?陳友諒不念舊恩,直接殺了倪文俊。
敗給朱元璋就對了,因為不管是他那腦子還是那心機和朱元璋差遠了,朱元璋打他之所以困難,那也只是因為陳友諒一開始的優勢太大,不然朱元璋都不一定屑於和他做對手。
首先陳友諒的老上司倪文俊不甘人下,想要奪徐壽輝的位,結果事情敗露後,倪文俊就逃到黃州去投奔陳友諒。因為他之前提拔了陳友諒,算是陳友諒的老上司,所以覺得這個時候陳友諒會幫他。結果呢?陳友諒不念舊恩,直接殺了倪文俊。
當然了,這件事畢竟陳友諒是佔了大義的,雖然手段狠了點,不過也可以原諒。只是接下來,陳友諒急於除掉徐壽輝,就完全沒有必要了。
陳友諒在挾持徐壽輝攻下太平、採石之後,認為朱元璋所佔的應天是唾手可得,既然如此他就認為沒必要留著徐壽輝了,乾脆一鐵錘敲碎了徐壽輝的腦袋,之後再採石五通廟宇草草稱帝。
我們再反觀朱元璋是怎麼做的?韓林兒被困安豐時,朱元璋冒著極大的風險去救他,為他贏得了好名聲。之後要除掉他的時候,再安排一場沉船事故就可以了。再比如郭子興是朱元璋的引路人,結果在郭子興死後,他的兒子和妻弟就成了朱元璋的絆腳石。朱元璋又是怎麼做的?借刀殺人,明知道降將陳也先私通元軍,他還派郭天敘和張天佑與陳也先一起攻打南京,結果雙雙被殺。
你看就這一明一暗,影響就會有很大不同,在陳友諒殺了徐壽輝之後,明玉珍就直接和陳友諒分道揚鑣了,至於那些沒有明著來的將士們,估計這心裡也不好受。而陳友諒被朱元璋困在鄱陽湖時,為了洩憤,一怒之下將幾千俘虜都殺光了。朱元璋呢則將俘虜全部放掉,還發放藥品給他們,又公祭了死去的敵軍。
所以說陳友諒耍心機根本和朱元璋不是一個重量級的,這也同時表現在了戰場上。朱元璋讓手下人詐降,然後陰了陳友諒一道。反觀陳友諒呢,一味的橫衝直撞,有什麼樣的計謀可以表現的嗎?像陳友諒這樣的,輸給朱元璋絕對不算冤。
-
9 # Microphone吳
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明朝的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勁敵,不是元朝,也不是張士誠,而是陳友諒。因為金庸在《倚天屠龍記》中寫過陳友諒這個角色,所以令陳友諒有了極高的知名度。但是小說中的陳友諒那是作者虛構出來的,真實歷史中的陳友諒可以說是朱元璋最可怕的一位對手。
陳友諒劇照朱元璋出身貧寒,陳友諒出身比他還慘。陳友諒原來應該姓謝的,後來他祖父陳千一倒插門到了陳家,後代才改姓了陳,這在當時可以說是一件非常丟人的事情;陳友諒家裡邊乾的是漁民,當時漁民的地位太低了,因為他們身上總是有一股揮之不去的魚腥味,導致別人都厭惡他們,農民家庭受尊重的程度要遠遠高於漁民。雖然陳友諒出身於這樣一個家庭環境,但是絲毫不能掩蓋他的閃耀。
陳友諒之前讀過一點書,略通文義。同時他還練過武藝,膂力驚人。元朝末年,國內爆發了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陳友諒趁勢加入了紅巾軍。憑藉著自己的才華,陳友諒一路升遷,但同時他也露出了自己野心勃勃的獠牙,他先後十分果敢得誅殺了自己的老領導倪文俊、徐壽輝,最終建漢稱帝。當時陳友諒的兵力強大,可以說是長江以南實力最強大的軍隊了。而且陳友諒還有著非常好的群眾基礎,他對待自己轄區百姓十分友善,因此獲得了百姓們的擁護。可以說,陳友諒是當時最有希望一統全國的候選人,然而命運偏偏讓他遇上了一生的宿敵朱元璋。
朱元璋劇照朱元璋與陳友諒都是草根出身的創業老闆,業務發展得都很快,但是為了競標同一個大專案——江山,兩位老闆不得不兵戎相見。從最開始二人的小摩擦,一直到最終的鄱陽湖決戰,其實陳友諒一直是佔據優勢的,但最終的結果卻是陳友諒一敗塗地、身首異處。仔細想來,其實陳友諒只是細小的錯誤,結果卻差之千里。
鄱陽湖之戰在政治方面,陳友諒採取的是殺掉領導徐壽輝而自立稱帝,朱元璋採取的卻是“緩稱王”。當然了,陳友諒有這個胡作非為的實力,他堅信拳頭硬的人說話好使,但是此一舉也確實令他陷入了政治上的被動,尤其是與朱元璋相比;在軍事方面,陳友諒非常自負,他當時擁兵六十萬,有數百艘三層樓高的樓船,而朱元璋兵力卻嚴重不足。陳友諒想要以摧枯拉朽的姿態一舉摧毀朱元璋,所以他率先進攻朱元璋的軍事重地南昌(古稱洪都)。然而南昌卻是塊不好啃的硬骨頭,這令陳友諒氣急敗壞,於是他在這裡足足耗了三個月。也正是這三個月的時間,給朱元璋休養生息,他不但解決了後顧之憂,而且籌得了與陳友諒決一死戰的資本。可以說陳友諒的軍事策略非常錯誤,當時他完全可以分出一部分兵力圍困南昌,其餘兵力繼續前行,這時的朱元璋根本沒有準備充分,所以陳友諒有很高的機率戰勝朱元璋。
陳友諒劇照最為要命的是,最終的陳友諒徹底失去了軍心。陳友諒以絕對優勢的兵力碾壓朱元璋,但是朱元璋鎮定自如、遊刃有餘,這令陳友諒開始不耐煩了。陳友諒這個人平時打順風局的時候,也非常果敢、冷靜,但是情況變為劣勢,他就要發飆了。氣急敗壞的陳友諒開始大肆殺降,這頓時激起了朱元璋將士必死的決心,與其都是一死,還不如死在戰場上。而朱元璋卻採取優待俘虜的政策,只要有人來降,他全部好吃好喝的招待,於是陳友諒計程車兵從開始的一兩個逃跑,到後來成隊成隊的逃跑。將帥離心,陳友諒意識到自己成為孤家寡人已為時晚矣。
朱元璋劇照當陳友諒意識到自己在鄱陽湖之戰中徹底淪為劣勢以後,他決定突圍逃亡。可惜突圍不成功,他遭流矢而亡,一代梟雄就此殞命。可以說心態是非常重要的,陳友諒一開始氣焰囂張,讓他採取了錯誤的行動;逐漸遭遇的挫折,讓他沉不住氣了,於是昏招頻出;最終他徹底氣急敗壞,心態崩了,整個局面也跟著崩了。所以人一定要注意調節自己的心態,尤其是處於不利環境時的心態,越是挫敗就越要沉穩,朱元璋正是憑藉於此,才戰勝了陳友諒,掃除了自己統一路上的一大障礙。
-
10 # 青潁論史
兵貴精不貴多,岳飛抗金,800破十萬,陳挺之北伐,5000兵,縱橫3000裡,大小40餘戰,殲敵數十萬,北朝兵聞風喪膽。
-
11 # 玩逸
陳友諒這個人的確是很有才能,他曾經在長江以南建立了勢力最為強大的政權。但是陳友諒人品卻不怎麼樣,可以說是個反覆無常的小人。陳友諒早年參加起義軍的時候投靠在徐壽輝領導的起義軍軍隊中,他有個上司叫做倪文俊,一直想要幹掉徐壽輝自己做老大。但是沒想到倪文俊竟然首先被陳友諒給幹掉了。
陳友諒幹掉倪文俊之後,徐壽輝就看出陳友諒這個人不是善茬。果然徐壽輝後來建立了一個“天完”政權。陳友諒又將徐壽輝殺死,然後建立了一個陳漢政權。這時候的陳友諒已經在長江以南的湖廣、安徽等地建立了強大的根據地。但陳友諒並不得人心,一是因為陳友諒的軍隊經常擾民,掠奪百姓財物,二是因為陳友諒這個政權實在是有點來路不正。
朱元璋跟陳友諒決定性的戰役就是鄱陽湖大戰了。當時陳友諒號稱自己有六十萬軍隊,而朱元璋當時只有二十萬軍隊。陳友諒認為自己一定能勝利,但卻被朱元璋打的大敗。陳友諒這個人生性多疑而且剛愎自用,所以他手下的將領跟他也是離心離德。陳友諒在鄱陽湖大戰的時候出動的都是大船,這種船機動性太差。而陳友諒跟當年曹操犯了同樣一個錯誤,那就是將所有的船都連起來,原本大船機動性就差,這一連就更動不了了。結果朱元璋放了一把大火就將陳友諒的大軍給打敗了,陳友諒也死在亂軍之中。
-
12 # 邕州大周
這個太多因素。比如千兵易得,一將難求。朱元璋麾下得力戰將眾多。還有幾個出眾謀士,如,劉伯溫,李善長。還有一個就是戰略出問題!如在一個小城,洪都之戰。消耗太多時間和精力給了朱元璋得以休整備戰的機會!再一個就是陳友亮他沒娶馬皇后[捂臉]。朱元璋娶了馬皇后!最後一個真正的原因!天意。正所謂天意難為!所說的天意應該是如此吧!
-
13 # 瀾僡小世界
陳友諒之所以在擁有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失敗,是與當時的戰爭背景,以及在這場戰爭中雙方的戰略戰術分不開。
我們先來看戰爭背景。其實陳友諒與朱元璋的國力是有差距的,這與雙方佔領的地域不同有關。雖然說陳友諒佔領的是中游,朱元璋是下游,但其耕地面積與人口數量都趕不上朱元璋,這就導致了雙方在後勤補給方面有了實力的差距。而且龍灣之戰失敗後朱元璋還奪取了陳友諒一部分土地,雙方差距就更大了。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背景值得一提,那就是朱元璋剛剛救起了小明王。要知道,元末的農民起義是有宗教背景的,那就是明教,明教宣揚的就是明王會帶領大家走出黑暗,迎來光明。所以哪怕起義軍內部都可能打來打去,其實對於最底層計程車兵而言,明王才是真正的精神領袖。現在劉福通戰死,明王和朱元璋在一起,那麼朱元璋無異有一種正統,嫡系的意味了。
再從戰略上來看,陳友諒最大的敗著就是久攻洪都,他如果不攻洪都,或者是分兵去攻打南京也會好一點,甚至在攻不下洪都之後立即轉而攻打南京,都行。可惜,陳友諒就那麼一根筋的死打洪都。耗盡了自己計程車氣與機遇。
最後看具體的戰術,這其中最大的失誤就是連船成片,生生的為自己挖了一個又大又深的墓坑。僅是朱元璋的那一次火攻,陳友諒就損失了一半的戰船。自那以後,陳友諒就沿著這個坑不停的下滑,直到終點。
當然,這其中也有一些偶然的因素在加劇陳友諒的失敗,比如那場火攻時的風向,還有最後射向陳友諒的箭。這些因素的改變也有可能改變結局。
-
14 # 薩沙
軍事集團之間的互相火拼,並不僅僅是兵力多就能獲勝。
第一,就軍事實力上,陳友諒並沒有絕對優勢。
表面上陳友諒兵多,但多而不精,無非是因為控制湖廣、江西幾省。
鄱陽湖大戰就可以看出,陳友諒的部隊打不過朱元璋的兵。
陳友諒認為自己60萬大軍,所向披靡,對於朱元璋極為蔑視。
結果,陳友諒大軍居然圍攻南昌三個月不克,這大大超過他的預料,導致軍糧不濟,軍心浮動,士兵疲憊。
此時朱元璋20萬大軍殺到,銳不可當。
此戰,朱元璋乘陳友諒軍久攻堅城受挫,分兵據守鄱陽湖與長江交匯口處,先斷其退路;繼集中兵力,巧用火攻,殲其主力;後水陸截擊,全殲陳軍陳友諒措手不及,一下子兵敗身亡。
第二,就戰略上,陳友諒有很多問題。
雙方主力交戰,應該以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為第一目標。
但陳友諒只顧搶地盤,在攻打南昌久攻不克,仍然強行不退兵,導致損兵折將。
相反,朱元璋大軍雖遠道而來,但實力完整,銳氣很強。
這說明陳友諒過於狂妄,缺少冷靜的戰略頭腦,犯了很多根本性的錯誤。
第三,內部上,陳友諒的問題非常多。
陳友諒此人是個玩弄權術的老手,以此為榮,而且毫不掩飾。
當時徐壽輝已經稱帝了,但陳友諒掌握了實權。徐壽輝想要遷都,陳友諒不讓。在徐壽輝到江州的時候,陳友諒埋伏了士兵把徐壽輝的兵馬全部誅殺了。然後慢慢將徐壽輝的心腹都除掉。不久後,把徐壽輝誘騙到採石,然後殺害。他自己當了皇帝。
看看,連自己的大哥都可以隨便殺掉,部下誰還能服他。
再說,不久之後,陳友諒又殺害了得力大將趙普勝。
由此,趙普勝的部將張志雄投降了朱元璋,並且獻上了取安慶的策略。
徐壽輝的舊將大多不服陳友諒,認為跟著他太危險。於是,徐壽輝的舊將於光也投降了朱元璋,送上一個縣。陳友諒的袁州守將歐普祥也投奔朱元璋,送上一個州。
除此外,祝宗援、康泰、餘椿、李明道、王漢二等陳友諒的多位名將也都投降了朱元璋。
-
15 # 無根樹花正孤
在元朝末年發生的那麼一段事情,當時的天下年年大旱,而北方在大旱的時候,南方又年年發生洪水,老百姓民不聊生,種下去的穀物秋毫無收。這種情況下應當是元朝政府下令救濟災民,可是元朝政府並沒有做到,反而他還橫徵暴斂,這導致了農民起義的產生。在元朝末年的農民起義,其中最大的一支力量叫做陳友諒,他率領的騎兵是最多最強的,可最後還是輸給了朱元璋,這是什麼原因導致?
陳友諒的個人魅力不如朱元璋陳友諒的出身也不是很好,但它和朱元璋比起來已經是相當好了,他是屬於一個地主家庭,在元朝末年天下大亂的時候,雖然很多老百姓吃不上飯快要餓死,但他們家卻並不是這樣。他從自己的家中拿出糧食招攬那些流民,把他們收為己有,成為自己的軍隊。 到黃河起義爆發的時候,陳友諒才真正率領大軍南征北戰,靠著自己手下一批能打仗的人,他迅速的成為了農民起義軍的主流,而且有很多人投靠他,但陳友諒這個人卻不是一個十分可靠的人,十分嫉妒比自己有才華的人,這樣他的手下一些能人都和他離心離德。而朱元璋則是不同,朱元璋完完全全是一箇中國社會最底層出身,他當時家裡沒有糧食了,還被元朝士兵搶去口糧自己的幾個父母兄弟都死在亂世之中,出家當和尚別找不到出路。最後在農民起義之中才勉強混到一口飯吃,他的成長之路可謂說是十分勵志。 朱元璋身邊的人才比陳友諒多陳友諒和朱元璋的關係就像秦朝末年時劉邦和項羽的關係,但朱元璋比劉邦要強很多,劉邦當時不能獨立打仗,朱元璋卻是很多戰鬥都是自己一刀一槍拼出來的。 陳友諒則是和項羽屬於一種型別的人,他們兩個都是靠著勇武著稱,但陳友諒卻遠遠比不上當年的項羽,比朱元璋還要垃圾的劉邦都戰勝了項羽,那比劉邦還強大的朱元璋為什麼戰不勝比項羽還弱的陳友諒呢? 朱元璋在自己很強大的背景之下,他還積極吸收人才,把當時社會上的文臣武將都收攬到自己的名下,不吝惜錢財美女土地。他認為對自己有用的人就封為大官,讓他們為自己效力,而對待他們的時候也是十分以前,下次這使得朱元璋手下的人都同心同德。 陳友諒則是十分狂妄,對自己手下的人都十分刻薄,他經常自詡為軍中第一人,把那些比他強大的人或者說是有才華的人都貶低得一文不值,這種情況下很難讓他人為他效力,而在最後和朱元璋的鄱陽湖大戰中,陳友諒又因為個人指導的失誤,最終失掉了勝利。 朱元璋取代元朝是一個必然而又偶然的結果,必然是因為他義軍和身邊人的一起努力,偶然則是因為其他農民起義軍的狂妄自大和自滿,使得他們安於現狀不思進取,這才給了朱元璋再次統一天下的機會而得以超越其他起義軍。 -
16 # 獨鶴閒雲
首先要知道古代人說的擁兵多少多少都有誇大的成分,如曹操赤壁之戰號稱率兵百萬,但實際只有四十萬左右。其次陳友諒軍中沒有軍事才能過硬的大將而朱元璋軍中有常遇春,藍玉等一流大將還有劉伯溫等一等的謀士。最好要知道戰爭打的是錢,朱元璋得到了許多商賈的支援如沈萬三等人,有強大的財力就能在消耗中獲勝。
-
17 # 撕烤的橘子皮
陳友諒是元末農民起義各股勢力中最能認識內陸水軍威力的人,他善於利用艦隊提高部隊機動性,搞戰略性突然襲擊,堪稱朱元璋最大最強勁的對手。
但1363年鄱陽湖之戰中,陳友諒60萬大軍被朱元璋20萬部隊擊潰,陳友諒也戰死沙場,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火燒陳友諒的典故外,原因可以從戰力下降、戰略失當、情報不明和喪失人心四方面來分析。
陳友諒60萬大軍多為新軍,實際戰鬥力大打折扣一是陳的主力部隊曾在1360年攻打南京的失利中折損大半,當時明軍俘獲陳友諒100多艘大船和數百條小船,佔陳的艦隊半數以上。陳撤回到九江後雖然重建了部隊,但威望大不如前。
二是1363年陳友諒動員了湖南湖北所有丁壯,建立了一支新水軍,號稱60萬。實際上這其中還包括軍隊的家屬以及陳漢政權的官員等,較為可信的戰鬥人員數量應該在一半左右,也就是30萬。
三是陳友諒大軍圍攻南昌三個月未能攻克,部隊戰鬥力已非三年前攻佔太平、俘斬花雲時可比。
陳友諒大軍首攻南昌而不是南京,犯了戰略選擇錯誤一是陳之所以傾巢出動,與明軍決戰,是因為當時朱元璋面臨內憂外患,根基搖搖欲墜。1362年,朱元璋方面浙江江西等地先後發生苗兵叛亂、大將邵榮擁兵為變、祝宗、康泰據南昌叛亂、羅友賢池州叛亂等事變,導致朱元璋四處滅火、疲於奔命。
二是1363年四月陳友諒大軍空國東征,未能趁虛直撲南京,攻克朱元璋大本營,而是在南昌耗時三月,消磨了大軍銳氣不說,還給了朱元璋調兵遣將應戰的戰略機遇期,不得不說是陳被打敗的戰略原因。
戰後朱元璋對謀士劉基坦言,假如陳友諒趁我外出、南京空虛時,順流而下,我進無所成,退無所歸,大事去矣。今友諒不攻南京而圍南昌,是下策啊,他能不失敗嗎!看來天命屬於我啊。
陳友諒先是忽視了南昌實際情況導致圍而不克,後是草率上船進湖與明軍決戰導致被困鄱陽湖,情報上一錯再錯。一是對南昌城防的認識還停留在三年前。陳的主力艦船是擁有三層甲板的大型戰艦,它的船尾有很高的登城雲梯,在攻打沿江而建的城池時能直接開抵城下登上城牆,在當時頗具威力。但南昌面江的城牆在前一年已經改建,從江邊往後挪了一段距離,使得陳的軍隊無法像以往那樣從船上直接登上城牆,這打亂了陳的計劃,他被迫封鎖南昌,改為常規的攻城方式,結果久攻不克,反遭重創。
二是對明軍在鄱陽湖的戰略動向掌握甚少。隨著時間推移,季節性江水低潮期即將到來,對陳友諒大軍的巨型戰艦十分不利,圍攻南昌的戰略主動權逐漸喪失。因此陳得知朱元璋大軍進入鄱陽湖時,便改變戰術,率軍登船赴湖內決戰。而此時,明軍已在長江北岸與鄱陽湖口相對的涇江口建築了防禦陣地,又在鄱陽湖面至長江上的湖口的狹窄水道築有防禦陣地,陳友諒大軍是鑽進了口袋,被重重圍困在湖裡了。
陳友諒內部離心離德,與朱元璋攻心計形成鮮明對比。一是陳弒主自立,失大義。三年前殺徐壽輝而自立,已導致威望大不如前。
二是陳指揮失當,失將心。與朱元璋決戰時,其決策猶豫不決,導致身邊左右金吾將軍均率部投降明軍。
三是陳大開殺戮,失人心。其被圍困在湖內不敢出戰,要求抓到明軍俘虜都要殺頭,而朱元璋聽說後則反其道而行之,不僅釋放俘虜,還醫治傷者,命令所獲敵軍將士不能格殺,還給陳友諒戰死的弟弟和侄子開了追悼會,導致陳軍軍心浮動,大勢已去。
-
18 # 廣東軍少
首先是出師無名
陳友諒在元末雖然四處攻城略地戰果豐碩,還建立了大漢政權開國稱帝,但是卻並不是名義上的正統王朝。
其一,天下尚未統一,北有元軍、南有張士誠、東有朱元璋等割據軍閥,陳友諒貿然率先稱帝各地人心不服;其二,陳友諒定國號為“漢”,就是想借助漢朝的正統地位作為對其師出無名的補充,但他並不姓劉,不能像劉備、劉秀那樣具有名義上的號召力,反而讓人感到突兀,貿然出兵攻打友軍既名不正言不順,還沒有輿論支援和群眾基礎。
其次是軍隊成分複雜
陳友諒的東征“漢軍”號稱六十萬人馬,而這六十萬大軍裡成分卻很複雜。其中有倪文俊的部屬,還摻雜著收編的趙普勝和徐壽輝的人馬,還有在戰爭前夕在各地七拼八湊強徵的兵員,多為老弱幼小的普通百姓。
由於軍隊成分複雜,所以戰鬥力和凝聚力都不強,雖然看著浩浩蕩蕩的很有氣勢,但卻是一盤散沙。在洪都之戰中就可以看出,幾十萬漢軍圍攻朱文正的兩萬主力軍,連續進攻洪都兩個多月,居然都打不下來,漢軍戰力可見一斑。
然後是戰略戰術問題
陳友諒的水師戰艦足夠寬大,正面對付朱元璋的小船水軍有明顯優勢,可他卻非要學曹操一樣鐵索連環(也可能是腦路清奇自創的戰法)把戰艦全都連線起來,由此一來,漢軍船大兵多的優勢逐漸消失,反而成為了劣勢,朱元璋水軍小船機動靈活的優勢凸現出來,朱元璋又藉著天時地利,順著風向採取火攻,再次重蹈歷史的覆轍,火燒漢軍於鄱陽湖。
最後是陳友諒的個人原因
陳友諒憑藉著狡猾多變而發家,屢屢弒主罔上,靠著非正當手段成功上位,雖然一時成功但卻失去了誠信與人心,對待下屬他猜忌心重手段毒辣,導致了大將們的眾叛親離,對待士卒他刻薄無情,漢軍在戰前出現了人人自危的現象。
由此看來,決定戰爭勝負的諸多因素都對陳友諒不利,就導致了陳友諒兵敗身死的悲慘結局。
-
19 # 影樂咖
陳友諒,原名陳九四,湖北人。陳漢的開國皇帝,在元末與朱元璋,張士誠併為三大起義軍。在當時,陳友諒軍力最強,張士誠經濟最富,而朱元璋則是最弱的那個。陳友諒自持兵力強大,便率60萬大軍向東攻擊朱元璋的首府應天。
並於1363年與朱元璋決戰鄱陽湖,本來陳友諒久攻南昌不下,可繞道直襲應天,大事可成,可以他志高性矯,不肯聽人勸告,等到朱元璋理清後路,率援軍趕到時,為時已晚。決戰初期,朱元璋損兵折將,漸感不支,本可一鼓作氣拿下朱元璋。但這時吹起東風,朱放起大火,陳友諒鉅艦被燒燬無數,大敗。陳友諒戰死。子陳理降朱元璋,陳漢亡。
陳友諒擁有絕對優勢而大敗,有自身原因,也有天意。本來兵強將廣,當時如果兵分三路東征朱元璋,一路正攻,一路繞後,一路聯合張士誠進攻朱元璋側翼,朱必敗。可惜太過驕傲和輕敵,朱元璋也是天命所歸。所以陳友諒就算擁兵六十萬也打不過朱元璋。
-
20 # 風塵講歷史
陳友諒出生於延祐七年(1320年),是元末群雄之一,陳漢開國皇帝。原本投靠在建立天完政權的徐壽輝麾下,1357年倪文俊謀害徐壽輝未成投奔陳友諒,反遭陳友諒殺害,其軍隊也被陳友諒吞併。隨即起兵連克江西、安徽、福建等地。1359年陳友諒挾持徐壽輝遷都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稱漢王,此時長江以南屬陳友諒的勢力最大。次年陳友諒殺了徐壽輝這塊絆腳石後就登基稱帝,建立大漢。1363年陳友諒率六十萬大軍進攻朱元璋,這是他的全部家當,準備一舉擊敗朱元璋,進而統一天下,可惜天不遂人願,鄱陽湖大戰中陳友諒的六十萬大軍不敵朱元璋的二十萬大軍,漢軍或死或降,陳友諒也陣亡了,此時距他稱帝才僅僅過去了三年。為何實力強大的陳友諒會敗在當時實力不如自己的朱元璋手上呢?還成就了一場中世紀世界規模最大的水戰。
其一,陳友諒師出無名。自古以來,發動戰爭都需要師出有名,否則很難得到百姓支援。師出有名,佔領輿論制高點,能夠擁有很強的號召力。可是陳友諒進攻朱元璋卻並沒有找什麼藉口。當時天下大亂,北有元廷自己內訌不斷,南有陳友諒、朱元璋、張士誠等諸多梟雄。但是這三人中只有陳友諒稱帝了,雖然建立了大漢政權,但北邊還有元朝政權呢,南方也還未統一,故大漢根本不算正統王朝,各地都人心不齊。而且他這個國號也有問題,我們可以細數一下歷史上的國號為“漢”的王朝,有劉邦的西漢、更始帝劉玄的玄漢、劉秀的東漢、劉備的蜀漢、劉淵的趙漢、劉知遠的後漢、劉旻的北漢、劉龑的南漢等,可以發現以“漢”為國號的開國皇帝都是劉姓,不管是真的還是假的,都自稱是劉漢的後人。反觀陳友諒,以“陳”姓建立大漢政權,雖說可能有重振漢家江山之意,但確實不符合王朝國號的命名規律,對百姓的號召力並不強,甚至讓人有些反感,有點蹭劉漢名氣的意思。人心不齊,國號不服眾,貿然出兵攻打同時義軍首領的朱元璋,很難得到輿論的支援和百姓的擁護。
其二,陳友諒雖然有六十萬大軍,但這是他的全部家當了,所以是能上的人都上,軍隊的組成非常複雜。陳友諒的家當本就不是自己拼下來的,而主要是由倪文俊的人、趙普勝和徐壽輝的人馬組成的,作戰前再在各地徵集一些普通老百姓當兵員,拼湊成一支六十萬的軍隊,組成複雜就意味著軍隊的凝聚力不強,凝聚力不強那戰鬥力自然也不強,只不過是看著人多,浩浩蕩蕩的很有氣勢罷了,一旦打起來很容易成為一盤散沙。不然也不至於六十萬大軍兩個月都打不下一個只有兩萬守軍的洪都城。
其三,陳友諒制定的戰略戰術問題很大。陳友諒最強大的是水軍,他的戰艦十分寬大,不是朱元璋的小船能比的。在最初交戰中,朱元璋親自率領水師出戰,但由於陳友諒的軍艦實在太大了,朱元璋的小艦無法仰攻,接連受挫。但是陳友諒太過自負,將自己的鉅艦聯結佈陣,展開足有數十里之遠,雖氣勢逼人,可缺陷非常明顯,那就是機動性不強。恰巧朱元璋的小艦機動性十分強,陳友諒就自斷手臂將戰艦連起來,那麼以小艦火攻陳友諒艦陣就是最好的辦法。老天也是眷顧朱元璋,吹起了東北風,朱元璋隨即採用郭興建議,組建了敢死隊駕駛七艘小漁船就向陳友諒的艦隊開去,迫近敵艦時順風放火,火勢很快蔓延起來,轉眼間陳友諒的數百艘鉅艦都被燒燬了,軍隊死傷過半。可以說陳友諒的“聯結佈陣”戰略十分失敗,以至於自己命喪鄱陽湖。
與朱元璋打天下時善待眾兄弟不同,陳友諒對待下屬十分刻薄,他本就是憑藉弒主罔上起的家,誠信丟失,還十分猜忌手下兄弟,所以在與朱元璋決戰前漢軍就已經人人自危了。在諸多因素都不利於陳友諒的情況下,縱使陳友諒擁有再多的軍隊,也難逃被擊敗的命運。
回覆列表
陳友諒,元末群雄之一,農民起義領袖,元末大漢政權建立者。 1351年,徐壽輝起兵建立天完政權,陳友諒投效。後挾徐壽輝,自立為漢王。次年殺徐,隨即登基稱帝,國號漢,改元大義。
陳友諒部下多數是天完舊屬,對陳友諒的篡權奪位殺害忠良深為不滿,在與朱元璋戰爭中相繼倒戈,使陳友諒接連敗北。鄱陽湖大戰,朱元璋仿赤壁之戰,採用火攻破敵,最後以少勝多,陳友諒大敗!朱元璋和陳友諒相比雖然在軍事實力上處於下風,但朱元璋禮賢下士賞罰分明,軍紀嚴明,全軍上下一心。反觀陳友諒則狡詐陰險、猜忌心強、將帥離心、盲目自大,所以失敗也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