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烏衣巷裡
-
22 # 臨石觀海
元末亂世,風起雲湧,但有能力爭奪天下的也就寥寥幾人,而其中當屬陳友諒勢力最大,但他最後卻敗在了朱元璋手中,那麼陳友諒為什麼會敗,個人覺得陳友諒把握機會的能力以及在人心的掌控上與朱元璋還是有些差距,加上運氣成分,所以敗給了朱元璋。
陳友諒錯失良機,朱元璋躲過一劫至正二十三年,陳友諒乘朱元璋前往安豐之際,率六十萬圍困洪都,但洪都在朱文正的指揮下堅守八十五天,等來了朱元璋的援軍,而陳友諒在此戰中不僅消耗極大,還喪失了士氣。
太祖從子文正及鄧愈堅守,三月不能下,太祖自將救之。—《明史》
而此戰陳友諒盲目死磕,浪費了寶貴的時間,當時陳友諒完全可以留下兵力圍而不戰,自己領兵追擊朱元璋或者直撲朱元璋老巢,但他沒有,等朱元璋回軍後自己也已經疲敝不堪,只得退軍。
鄱陽湖之戰殺俘,失去人心激起了朱元璋軍隊的憤怒鄱陽湖大戰是陳友諒與朱元璋之間的大決戰,誰勝出誰就能制霸天下,隨著戰爭的推移,兩人領導力的差距開始顯現。
朱元璋雖然處於弱勢,但他百折不撓,咬牙堅持,而陳友諒碰到挫折時開始殺俘洩憤,而這無疑是一大敗招,而相反朱元璋善待俘虜,於是陳友諒軍人心開始躁動,而朱元璋的軍隊卻戰意昂揚,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逆轉了戰局。
運氣開始眷顧朱元璋,一把火,兩支箭奠定勝局本來無論在兵力,戰船規模上,陳友諒都遙遙領先,但朱元璋憑藉堅韌不拔的性格硬生生堅持住了,而獎品就是一陣風,隨著風起火發,重創了陳友諒的無敵艦隊。
而陳友諒也不是沒有機會,猛將張定邊曾憑藉過人的膽識,仗著船堅炮利直入朱元璋中軍,就在要活捉朱元璋時,常遇春一支天外神箭射傷張定邊,使擒王計劃功虧一簣。
而陳友諒自己在最後關頭站在船頭做最後一博時,卻被一箭貫穿頭顱,一代梟雄就此隕落。
漢軍且鬥且走,日暮猶不解。友諒從舟中引首出,有所指捴,驟中流矢,貫晴及顱死。軍大潰,太子善兒被執。—《明史》
總結:綜上所述,陳友諒做為元末最強大的軍閥,其老謀深算與心狠手辣不虛朱元璋,但在把握機會與掌控人心方面與朱元璋還是有些差距,加上運氣不佳,最終成為朱元璋的手下敗將。 -
23 # 史海鉤沉
作為元朝末年天下最大的兩個諸侯王,陳友諒和朱元璋在龍灣進行了一場決戰,勝者將定鼎天下,敗者將死無葬身之地。
決戰前個人實力對比:朱元璋和陳友諒都是窮苦人家出身,朱元璋小時候給地主家放牛,稍長,當過和尚做過乞丐。陳友諒祖上都是漁民,在那個時代,漁民沒有土地,只能終身都待在船上。
窮苦困頓的生活鍛鍊了這兩個人的心智,也塑造了他們陰狠多疑的性格。但就謀略來說,朱元璋略勝陳友諒一籌,但要講陰狠,陳友諒更厲害。
龍灣之戰前夕,朱元璋是透過自己的努力拉起的屬於自己的軍隊,軍隊凝聚力強,朱元璋的統帥地位穩固,但地盤與實力稍弱。陳友諒則是透過弒主上位,雖國土廣闊,富裕有餘,但其統帥地位名不正言不順,大家不敢反抗只是因為陳友諒太過陰狠嗜殺,絕大多數追隨者並非真心依附。
戰前軍事實力對比:陳友諒擁兵六十萬,有樓船大炮300餘艘,每艘裝備數百名士兵。最最重要的是,龍灣是水戰,棲居南方的陳友諒最精銳的部隊就是擅長水戰。
朱元璋用兵數十萬,樓船大炮沒有幾艘,但有數百條小漁船,每艘能裝備士兵七八人。最最關鍵的是,龍灣是水戰,但朱元璋的精銳部隊是陸軍騎兵。
看起來,雙方的龍灣之戰似乎真的沒有任何懸念,陳友諒人數裝備都足以碾壓朱元璋,朱元璋敢在龍灣與陳友諒對戰,這純粹是在找死,實際上,不光是陳友諒軍營,就連朱元璋帳下的部將們都是這般看法。
但是,戰爭的勝負從來都不是由人數和裝備好壞來來決定的,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在龍灣戰爭中,朱元璋展示出了其極其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和智慧謀略。
抓住了陳友諒多疑、軍心不穩這兩個缺點,真正利用好了戰場上可以利用的一切優勢資源,成功擊敗了陳友諒這個他一生中最強大的對手。
回覆列表
每個領導農民起義想要成功的人,除了佔據天時地利人和之外,更重要的還是領導者本身,領導者本身的德行能夠決定這個人所做出的策略正確與否,陳友諒這個人的性格特點就註定他的失敗。
鄱陽湖陳友諒和朱元璋的戰爭之所以會失敗,有三點原因。
第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陳友諒這個人不懂得審時度勢,不能夠及時進行取捨。陳友諒對於南昌應該有著很深的執念,南昌本來是陳友諒派部下鎮守的,這名部下叛變,投靠了朱元璋,並且將南昌送給了朱元璋,並且南昌是重要的戰略基地,放在朱元璋的手上對於陳友諒來講是個阻礙,所以陳友諒的想法是攻下南昌,在與朱元璋大戰,但是他並沒有弄清楚朱元璋的情況,彼時的朱元璋可謂是腹背受敵,在夾縫中生存,如果陳友諒揮師順流而下直搗朱元璋老巢南京,那麼南昌早晚都是陳友諒的囊中之物,可惜,陳友諒錯誤的估計了南昌的防守,只顧得上眼前的利益,最終導致朱元璋捲土重來,救南昌於水火,也使得自己直接走向了結局。
第二點,陳友諒在吃了敗戰之後慌亂無主帶兵之人最忌諱的就是慌亂,這樣會失去自身的判斷能力,讓將士們都沒有了主心骨,陳友諒做的最錯誤的決定就是殺掉了所有的俘虜,他以為是鼓舞自身計程車氣,其實不然,他這是幫朱元璋鼓舞士氣,他在用實際行動告訴朱元璋的軍隊,你們不能輸,輸了就得死,反觀朱元璋卻揚言不殺俘虜,將士們看見陳友諒大勢已去,並且陳友諒這個人心思狠辣,許多人跟著他也是因為他得勢,迫於無奈,現下,看見他即將慘敗,都收拾包袱跑路了,這也導致他的軍隊裡的人越來越少,到最後不堪一擊。
第三點,陳友諒的軍隊聲稱六十萬大軍,其實根據史學家推斷並沒有那麼多的人,陳友諒可能只是虛張聲勢,讓朱元璋的軍隊慌亂,並且陳友諒帶領軍隊遠道而來,又在南昌死磕久攻不下,將士們無論從精神和體力上都已經大打折扣,從軍作戰,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陳友諒在南昌死磕兩個多月都沒能攻下南昌,他已經不可能成功了,更何況後期朱元璋還搬了救兵前來,所以說,陳友諒是註定會失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