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紅嶺晨鐘

    “夜雨寄北”是詩篇名。唐代李商隱作。全文為“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答覆友人的詢問,既有秋雨時節的感傷,又有嚮往中的溫馨場面。其中的重疊詞句,突出了作者感情的纏綿,構思奇特。

    《夜雨寄北》是晚唐詩人李商隱身居異鄉巴蜀,寫給遠在長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絕句,是詩人給對方的覆信。譯文:您問歸期,歸期實難說準,巴山連夜暴雨,漲滿秋池。何時歸去,共剪西窗燭花,當面訴說,巴山夜雨況味。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小詩,是詩人身居遙遠的異鄉巴蜀寫給他在長安的妻子的詩。李商隱對妻子的愛很真摯,他們結婚不到12年,妻子便死了。就是在那12年中,由於詩人到處飄泊,也不能和妻子經常團聚。俗話說:小別勝新婚。李商隱與妻子的分別卻常常是久別,因而對夫妻恩愛、相思情長就體會的更深、更強烈。在其筆下就呈現出“春蠶吐絲”、“蠟炬成灰”般的摯著熱烈,顯示出了獨特的藝術風格。這首小詩寫得明白如話,直寫其景,直敘其話,給人留下無窮的回味餘地。

  • 2 # 星火詩集

    此詩詩題也作“夜雨寄內”,“內”即“內人”,通常指自己的妻子。當時李商隱在東川(今四川三臺)節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擔任書記(相當於現在的秘書)之職,他的妻小卻遠在長安(今陝西西安),長安在巴蜀東北,故稱寄北。   

    這是一首樸素的小詩。整首詩明白如話,明朗清新,沒有起興,沒有典故?也不用象徵。這在李商隱的詩裡並不多見,他大部分作品以詞采“華豔”著稱。這首詩短短四句,只是娓娓道來:你問我何時歸來,我也不知道自己的歸期。眼下這夜色中的巴山,秋雨綿綿,池塘裡秋水已滿。什麼時候才能和你一起在西窗下剪燭夜談,再來敘說今天的巴山夜雨呢?   

    一般說來,近體詩是要避免字面的重複的。可是在這首詩中,作者卻好像刻意地重複著“巴山夜雨”這個短語,而巴山夜雨,也確實成為全詩給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意象。這一意象在詩裡出現兩次,但給人的感覺截然不同。   

    第一次出現的“巴山夜雨”,在“巴山夜雨漲秋池”中,是詩人現實中的背景,它點明詩人當時所在的時空位置:秋天、雨夜、巴山;也是詩人獨在異鄉為異客的羈旅情愁的寫照。巴山,這裡代指蜀地,在李商隱時代,還是未被開發的“淒涼地”,唐代的另一詩人劉禹錫就曾感慨“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秋雨綿綿,秋夜漫漫,獨處淒涼之地,詩人的身世之悲,漂泊之感,思念之情,一如巴山夜雨,池中秋水,淅淅瀝瀝,在心頭漫溢。行筆至此,那悽苦的秋風秋雨,似乎已浸透紙背,寒入骨髓。然而,詩人此時筆鋒一轉:“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一個溫馨浪漫的畫面,立刻取代了剛才的悽風苦雨。而此處的“巴山夜雨”,是在想象中,拉遠成一個淡淡的記憶——那迷濛陰冷的秋夜,彷彿只為烘托西窗下這搖曳的紅燭;那巴山淅淅瀝瀝的雨聲,彷彿只為此時耳畔的喁喁私語伴奏。同樣的巴山夜雨,瞬間變得如此溫情脈脈,令人懷念。幸福也許就是這樣,它需要對比、需要映照,在與過往不幸或者愁苦的比照中,現時的幸福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呈現吧?用現在人們常說的話,就是“憶苦思甜”。而在李商隱這裡,就是與愛妻共剪西窗燭時,依偎一起遙望巴山夜雨。在詩人寫下這樣的詩句的時候,他實際上還是在“此時”遙望“彼時”的幸福,因為巴山夜雨還沒有從現實的背景轉化成回憶的背景,他只是在此時想象著、憧憬著自己在不遠的未來,可以以那樣的方式,幸福地遙望此時。

    但即使只是一種對幸福的遙望,也已經讓詩人沉浸在某種幸福之中了。夜色中的巴山、池塘裡的秋水,也因此被抹上一層詩意的美麗。   

    有人考證,認為此詩是作者於大中五年(公元851年)七月至九月間,入東川節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時作。那時詩人妻王氏已歿(王氏歿於大中五年夏秋間)。為此,也有人認為此詩是詩人寄給長安友人而非妻子。但李商隱入梓州,與其妻去世,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際,即使王氏去世居先,義山詩作在後,在當時交通阻塞和資訊不靈的時代,也是完全可能的。

    如果這樣的推測成立,那麼這首《夜雨寄北》,實在是一首傷心之作。詩人在巴山夜雨中對幸福的遙望,如果終究沒能在現實裡落腳,那它又是以怎樣的傷痛結束?這一切今天的我們已無從知道,只是,當我們今天再讀這首詩時,會不會感動於那樣一種遙望?一邊是天人永隔,一邊還在渾然不知地深情遙望。在那音訊難通的時代,在那生離猶如死別的日子,他們的思念比之現代的情侶,是不是更深摯,更真切?   

    詩人是否得到他遙望的幸福,我們不得而知,他也再無交代,但是,他的詩歌至少描述了這樣一種可能:即使在巴山夜雨那樣的愁苦中,幸福,也是可以遙望的。

  • 3 # 字言字語吧

    這是一首抒情詩。詩的開頭兩句以問答和對眼前環境的抒寫,闡發了孤寂的情懷和對妻子深深的懷念。後兩句即設想來日重逢談心的歡悅,反襯今夜的孤寂。語淺情深,含蓄雋永,膾炙人口,餘味無窮。

    有人考證,以為此詩是作者於大中五年(851)七月至九月間入東川節度使柳中郢梓州幕府時作。其時義山妻王氏已歿(王氏歿於大中五年夏秋間)。為此,以為此詩是寄給長安友人。但義山入梓幕,與其妻仙逝,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際,即使王氏仙逝居先,義山詩作在後,在當時交通阻塞和資訊不靈的時代,也是完全可能的。就詩的內容看,按“寄內”解,便情思委曲,悱惻纏綿;作“寄北”看,便嫌細膩恬淡,未免纖弱。

  • 4 # 襟亞

    從《夜雨寄北》這首詩迎面撲過來的質樸和自然的氣息來看,它“很不李商隱”。作者一改常見的綺麗、隱晦、精工的寫作風格,這首詩寫的直入而情真,讀來易懂而親切,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

    詩到了晚唐,沒了盛唐當年的自信,變得傷感、細膩、頹靡。李商隱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溫李”。“告訴我誰是你的朋友,我就知道你是誰!”,從寫《阿房宮賦》的杜牧和寫“斜暉脈脈水悠悠”的溫庭筠那裡,我們也不難看出和他們“聯體”的李商隱大概會有怎樣的文風。

    李商隱早慧、早夭,一生落寞不得志。一動筆就是模糊多意,無意間做了朦朧詩的鼻祖,其中最經典的就是那首《錦瑟》。《錦瑟》的解讀有多種版本,至今也沒有爭論出個字子醜寅卯來。這首《夜雨寄北》就沒有這個問題,對,它就是你直接讀懂的那個意思!

    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意思很淺顯,我們就不去解讀了。就說,為什麼很多人會喜歡它吧。我想——因為它如話家常;因為它淺白近人情;因為它真實又溫情。它就是千萬個離別家庭真實寫照,千萬個離人思婦的真情實感。它體貼到的是很多人的人心上!

    時間過去了一千多年,這首簡單真摯的《夜雨寄北》依然關照著今天的我們中的很多人,這或許就是它經久不衰和廣為傳頌的因由吧!

  • 5 # 深海書社

    這是一首絕佳的情詩,我非常喜歡。

    我一直主張,如果不是為了考試,讀詩沒有必要去深究其背景,像一個老學究考古一般。

    詩歌是有靈性的,讀詩也需要讀者用自己的切身體悟,去映照詩歌的本意。

    先看原詩: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每當讀起《夜雨寄北》,我眼前總是浮現出這麼一幅景象:一對恩愛的夫妻,在一個雨夜,就著燭光說著悄悄話,然後共枕而眠,是非常溫情的恩愛之景。

    然而,這個畫面與詩的本意是不符合的。因為,這幅恩愛的畫面,卻只存在於詩人的想象之中。這反而凸顯了詩人的思念之深切。

    這首詩是絕佳的情詩。

    詩人不是刻板地訴說思念,而是帶著俏皮的撒嬌。

    在想象中,偷偷寄給妻子的信裡,詩人展現出了與男子氣概不符合的一種溫柔。

    這種感情,是流傳千古的。

    當我們在雨夜思念愛人的時候,這首詩會不可避免地浮現腦海。這種情意綿綿,會成為心裡的一塊慢慢融化的糖。

  • 6 # 白馬侃詩文

    關於李商隱的《夜雨寄北》之前白馬已經寫過。現在複製過來,或許可以幫助解答友友的問題。

    《夜雨寄北》

    唐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盛唐有大李杜(也稱為老李杜),晚唐又有小李杜,共同構成了唐代詩壇上不可逾越的高峰。老李的詩浪漫天真,豪放飄逸,老杜則風格多變,兼綺麗雄壯,以沉鬱為主。小杜詩風峻邁拗峭,清健壯麗,其豪邁與老李有三分相似。小李悽婉晦澀,穠麗沉鬱,而在沉鬱,精工上與老杜有七分相合,比如小李的《籌筆驛》,《馬嵬》,《重過聖女祠》,《安定城樓》,《無題》組詩,《杜工部蜀中離席》等等。這大致因為李商隱和杜甫活得潦倒落魄有關係。

    雖然李商隱在好友令狐綯的讚譽和推薦下二十五歲就中了進士,但他又娶了李黨成員王茂元的女兒為妻,而令狐綯屬於牛黨成員。兩個黨派相互排擠,打壓,致使沒有堅定立場意識的李商隱處處遭人誣陷,成了眾矢之的。他生命中的貴人令狐綯也日漸疏遠了他,甚至於質疑他的所作所為。

    就這樣,詩人李商隱在彷徨憂鬱的思慮中度過了一生,他從來沒有做過重要的執法官職。他只在兩廣(廣東,廣西),徐州,四川等地做一些幕僚性質的工作,也就是說,做一些輔助地方長官的工作,比如弘農尉,巡官,書記,判官等。

    然而有句俗話說得好,“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又有句話叫“東方不亮西方亮”,欣賞李商隱才華的人很多。雖然失去了令狐綯等人的信任,可一位叫柳仲郢的人也和令狐楚令狐綯父子一樣欣賞李商隱。唐宣宗大中五年,時任東川節度使的柳仲郢起聘李商隱為節度使判官,不久又舉薦李商隱為檢校工部郎中。但這一年夏天,李商隱的愛妻王氏在家中病故,幾個月後他才得到訊息——古代交通不便造成的訊息阻隔延遲就是這樣,不像現在這般資訊網路發達。

    李商隱與王氏感情十分恩愛,雖然李商隱長期在外當差,做著幕僚羈旅的公務。李商隱在巴蜀,他的妻子在長安,鴻雁傳書,南來北往,系兩人心。這其間有李商隱寫的一首七言絕句《夜雨寄北》,可以看出二人恩愛情深。

    《夜雨寄北》在有的詩書裡也寫為《夜雨寄內》,因為有人認為是寫給親友的,而從詩意的纏綿悱惻,細膩婉轉上來看的確是寄給內人,也就是給李商隱妻子的。要是寫給親友的話,這詩意就顯得非常親暱,關係非同一般,有好基友的味道了。李商隱的妻子在北方的長安家裡,題目寫成“寄北”也是完全可以的。白馬在此就認作是寫給他愛妻的。

    白馬獨家譯詩: 你在信裡問我什麼時候回來,我還不能確定下來回家的時間呢。巴山的秋雨此刻正在夜間嘩嘩地下個不停,池塘都漲滿了秋水了。什麼時侯我們再能在西屋的窗下徹夜長談的話,我一定給你說說那巴山下大雨的夜裡我的寂寞,還有對你的思念。

    《夜雨寄北》裡所蘊含的情思彷彿是許多年前的一首老歌歌詞裡所寫的句子:“你問我何時歸故里,我也輕聲地問自己。不是在此時,不知在何時,我想大約會是在冬季。”對了,這是齊秦的《大約在冬季》,對這個還是印象深刻的,因為它們都表達出了一種款款的深情,含而不露。

    君問歸期未有期。這一句包含了兩人的書信對話,一問一答。你什麼時候才能回家呀?我還沒準,遙遙無期。當時李商隱在柳仲郢幕府裡頗得柳的信任,主要是做些像秘書一類的工作,協助柳仲郢處理一些大小繁雜的公務和案件,忙得不亦樂乎。這都是為了養家活口呀,因為柳仲郢給李商隱開的薪資還是比較高的,而李商隱在柳仲郢幕府裡對工作又正直,又盡責。所以當妻子從家裡來信詢問歸期的時侯,李商隱也在無可奈何中記掛家裡的妻子和孩子。他忍耐住對妻子的思念,想象中妻子也是和他一樣互相牽掛。可他得給妻子一個理由,於是他就以眼前所見順筆寫成了詩的第二句。

    巴山夜雨漲秋池。秋天裡多雨的天氣,或許可以作為沒有歸期的理由吧,恰似杜工部所寫的“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誠然是這樣的,秋水阻擋著詩人的歸期。涼涼的大雨很快讓池塘注滿雨水,正如詩人的心中注滿了寂寞,孤獨,相思,讓詩人李商隱遲遲不能入睡。於是一個人,一盞燈,一扇窗,一夜雨,就構成了一種苦雨孤燈裡的意境和畫面。

    詩的前兩句透過夫妻二人的家書來往問答,表達出恩愛的夫婦兩地分離的無限愁緒和關切。古時傳家書,私人之間是託人捎帶口信,而公文則靠驛站的驛使傳達,來往長達數月才能收到,效率很低。因此收一封回信是需要漫長的等待的。我們可以從岑嘉州《逢入京使》裡的“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中體會這其中的情深。而從李商隱這首《夜雨寄北》的前兩句,我們一樣可以體會出家人之間,兩地分居中深深的期待。

    這兩句的高明之處在於,不說羈旅不得歸的愁苦,不說自己對家人的深深思念,而思念之狀透過白描就躍然紙上了。這是詩人採用了寓情於景的手法,含蓄飽滿的情思和綿綿密密的夜雨交織如注,猶如盈盈的滿塘秋水。詩人透過眼前的窗外夜景,自然地鋪敘,令人讀後如同身受,感慨不已。正如近代王國維所說的,能寫真景物真感情的作品自有一番境界,李商隱這兩句將就是個好例子,也是這首詩意境美的原因之一。

    何當共剪西窗燭。詩的第一句充滿了夫妻二人對歸期的繾綣與盼望,而從第三句開始寫詩人自己的憧憬。什麼時候我們能夠一起在家裡西屋的窗下,邊促膝長聊邊剪著燈花啊。兩口子燈下說著話,妻子忙活著手中的針線活。燈光暗下來時,丈夫扶著燈燭,妻子就剪去燈花,讓燭光更亮一些。他們簡直像春風裡呢喃的雙飛燕,水面上雙棲息雙嬉戲的鴛鴦。多麼愜意的生活啊!這是詩人展開想象的翅膀飛到未來,與妻兒團聚的日子裡了。

    這首詩的前兩句像蓄滿力量的弓弦,

    “何當共剪西窗燭”這一句則像一支猛發出的相思之箭,向千里之外的家中發去,與家裡的愛妻共鳴,也讓讀者產生共鳴。何當,指何時能夠,什麼時候才能。強烈的渴望由這兩個字發出,它是由首句“君問歸期未有期”的無奈裡迸發出的自嘆,頗有“盈盈一水間,默默不得語”的味兒,然而這倆夫妻可是相隔幾千裡地呢。

    卻話巴山夜雨時。這一句詩作為這首絕句的結尾,卻又承接了上一句共剪西窗燭的畫面,如現代的電影播放的敘事蒙太奇場景。詩人和他的愛人說著團聚的喜悅,說著家中的日常生活,孩子們的一天天長大,更有收到家書的夜裡,巴山那邊雨傾如注的思念。卻話,指一邊回憶一邊訴說。這是詩人在向妻子訴說巴山夜雨時的孤寂情懷。

    《夜雨寄北》這首詩乍看詩中字句樸素無華,既沒有運用炫麗的辭藻,詩人也沒有引用其所擅長的各種典故,只是在作句上如行雲流水,工到渠成。這一切實則是詩人高超的語言駕馭能力,在裁詩的一瞬間就已經在腦海裡選定好了合適的字句,而不是寫好草稿再反來複去的修改,因為這首詩實際上是一封對家書的回信。但這首詩在謀篇佈局上可謂是極盡工巧。

    詩人在《夜雨寄北》裡的前兩句採用了實寫,透過一問一答就涵蓋的來信和回信的主要內容。第二句採用了遞進的寫法,進一步闡明瞭巴山夜雨的綿長之勢,恰似歸程的遙遙無期。在這裡巴山夜雨已經成為一種相思的象徵。詩的後兩句採用了虛寫,想象中夫妻團聚的恩愛氛圍如燭光一般溫馨可人。第四句同樣採用了遞進的寫法,幻想在團圓的那一天裡兩人同樣回味著那巴山夜雨,就像在未來的日子裡忙苦思甜一樣。第四句的韻味猶奇纏綿,卻如浪花倒卷溯回到大海里,回擊到礁石上,雪浪滾滾,產生了迷人的藝術共鳴。巴山夜雨兩次在偶數句(第二句,第四句)裡出現,成為一種建築式的形式對稱美,在音律上,時空連線上也形成迴環復沓的蘊藉的意境美,如昨日再現。

    《夜雨寄北》的第一句詩是妻子的相問,詩人以三字相答;而第三句詩是詩人喃喃自問,卻無人迴應,其孤寂之狀不言已明,而又在暢快美好的憧憬中,令人嗟呀不一,並令人不由得在心裡為詩人送上“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祝福。

  • 7 # 今古雜壇

    《夜雨寄北》是晚唐詩人李商隱身居異鄉巴蜀,寫給遠在長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絕句,是詩人給對方的覆信。詩的開頭兩句以問答和對眼前環境的抒寫,闡發了孤寂的情懷和對妻子深深的懷念。後兩句即設想來日重逢談心的歡悅,反襯今夜的孤寂。這首詩即興寫來,寫出了詩人剎那間情感的曲折變化。語言樸實,在遣詞、造句上看不出修飾的痕跡。與李商隱的大部分詩詞表現出來的的辭藻華美,用典精巧,長於象徵、暗示的風格不同,這首詩卻質樸、自然,同樣也具有“寄託深而措辭婉”的藝術特色。

  • 8 # 天行健

    《夜雨寄北》是唐代大詩人李商隱一首很有名的詩。整首詩是怎樣的: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秋漲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翻譯成現代文是這樣的:你問我歸家的日期,我實在定不下來,我能告訴你的只能是今晚巴山下著大雨,雨水已漲滿秋池。我心頭只是盼望,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坐在家裡的西窗下,一同剪那燭花,傾訴彼此今晚上在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這首詩前兩句抒發了作者自己孤寂的情懷和對妻子深深的思念;後兩句則設想再見到妻子時內心的歡喜,來反襯出今夜的孤燈獨坐,是何等的寂寥。整首詩語句淺淡、情意深濃,含蓄雋永,餘味無窮,令人一唱三嘆。

  • 9 # 漫談Q先生

    《夜雨寄北》這首詩固然寫得好,其背後的故事更動情。這首詩是寫給他的妻子的,最後一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熱切盼望自己與妻子促膝而談,只是歸期未定。但是他不知道的是,他的妻子王氏早已經在幾個月之前就去世了,李商隱渾然不知,還憧憬著團聚共話巴山夜雨的場景,何其悲哀!

    《錦瑟》是李商隱留給世人的絕筆,最後一句“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也是追憶了當時他寫《夜雨寄北》卻不知妻子已故這件事,讓人唏噓不已。

  • 10 # 風之彼岸

    《夜雨寄北》是晚唐詩人李商隱寫給妻子的一首抒情詩,當時因為各種原因詩人身在遙遠的異鄉巴蜀,深深地思念遠在長安的妻子。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你問我什麼時候能回家?我卻不知道歸家的日期,今天晚上巴山下著大雨,雨水已漲滿池子。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不知道什麼時候我倆能再次聚首,在西窗下一起剪燭長談,再來敘說巴山夜雨漲滿秋池時的情景呢?

    在詩裡,詩人用樸實無華的文字,寫出了對妻子的一片思念之情,就連巴山的夜雨也無法阻隔這份思念。

    這首詩既描寫了詩人身居異鄉傾聽秋雨時的孤獨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未來兩個人重新相聚時的幸福甜蜜之情。

    離別之苦,思念之切,在作者的詩裡化作了紛飛的秋雨。

  • 11 # 職業教育小學生

    再評(夜雨寄北)

    此這首表達了偉大詩人李商隱對友人的深切思念和美好祝願,詩中那神奇的想象是一代詩仙的浪漫詩風,更是他高傲灑脫的靈魂。

  • 12 # 傳統文化小神嘆

    這首詩一共四句詩,明白如話,卻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雋永,餘味無窮!

    在前人的詩作中,寫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寫時當今日而想他日之憶今日者,為數更多。

    但把兩者統一起來,虛實相生,卻不能不歸功於李商隱既善於借鑑前人的藝術經驗,又勇於進行新的探索,發揮獨創精神。

    全詩寫得真是體貼入微,情深意切。從見他鄉夜雨而生兩地思念,再到盼望相見,感受至深,自然流露,悽寂之中見溫情,讓人在寒意中生溫暖,因此這首詩是唐人寄內詩中難得的佳作。

    附錄《夜雨寄北》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 13 # 江湖夜雨92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君問歸期未有期。絕句開端一問一答,和王安石的“明月何時照我還?”比起來,更直接,更簡練,更富有表現力。你問我回家的日期,哎,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哪裡有確定的日期。妻子來信,渴盼團聚,詩人羈旅在外,淹留無期,有家難歸的悵惘,躍然紙上。

    巴山夜雨漲秋池。接著寫眼前實景,點名了季節,和羈旅的地點。窗外,夜雨蕭蕭,自己的愁苦之情,與巴山綿綿密密,淅淅瀝瀝的夜雨交織在一起,注滿秋池,瀰漫於巴山的夜空。

    詩人什麼也沒有說,不著一字,卻愁情盡染。一個“漲”字,形象寫出了秋雨之大,之多,不要說無歸期,就是有歸期,在這窮山惡水的偏僻之地,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漲滿水的秋池也已阻斷歸路了!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歸去無人管。

    何當共剪西窗燭。詩人憂傷到極點,轉了一圈又從裡面走了出來。飄風不終朝,暴雨不終日。颶風颳不了半天,暴雨下不了一日,人生總是有希望的,於是宕開一筆,想象了異日和妻子別後相逢,共剪西窗的情景。

    古代晚上照明,用的是蠟燭,燃燒一陣後,需要用剪刀剪一下燈芯,才不會滅掉。剪燭西窗,也就成了夫妻團聚,一起喁喁細語,促膝長談的代名詞。

    卻話巴山夜雨時。時光,空間,繞了一圈又回來了。一首詩中,出現兩個巴山夜雨,很罕見,這裡,是虛寫,想象夫妻長談的時候,會談到那與眾不同,令人刻骨銘心的巴山夜雨。

    姜夔的淮南皓月冷千山,太悽然,讀來,令人毛骨悚然。而楊萬里的“昨夜茅簷疏雨作,夢中喚作打蓬聲”過於爽朗明快。

    結束語:詩人渴盼與親人團聚,有離別的無限悵惘,也有令人感到慰籍的希望。全詩結構,富有創意,空間轉換,往復迴環。用語質樸自然,又體現了,李商隱寄託深沉又措辭委婉的藝術風格,讀來,耐人尋味。

  • 14 # 劉楚雲817

    《夜雨寄北》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夜雨的時刻,聽著夜色中時緊時疏的雨聲,旅居異鄉的人總是容易思緒萬千,更加容易思念親人。

    全詩深婉纏綿,疊詞疊句構成迴環往復的音節,意蘊盪漾無盡。

    品讀古詩篇

  • 15 # 海峰99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你問我何時回去,我還沒確定日期,夜裡巴山下起大雨,雨水漲滿秋池。何時才能跟你相見,我們促膝談心,共剪西窗燭花?我要將此時巴山夜雨中對你的綿綿情思細細向你傾吐。

    李商隱的這首《夜雨寄北》寫的非常好。

    夜雨時刻,聽著夜色中的雨聲,遠在異鄉的人總是思緒萬千,更加容易思念親人。

    當時詩人正滯留在巴蜀一帶,自己不能確定歸期,在一問一答中盡顯惆悵與無奈。於是羈旅之愁、思鄉之苦,與巴山連綿的夜雨交織成片,漲滿了秋池。第一句開頭即以“君”直呼對方,設想妻子在思念自己,並詢問歸期。古人在敘寫相思之情時,往往並不直接寫自己是多麼思念對方,而是反過來寫對方如何思念自己。這句看似平淡,卻在其中注入了深情,耐人尋味。

    第二句,詩人不僅寫了天上降下的大雨,還寫了地上的積雨,讓人倍感孤獨與淒涼,內心也波濤洶湧。“漲”的又何止是“秋池”呢?還有詩人心底對妻子不斷增長的思念。景中寓情,情景交融,字裡行間流露著深切的情意。

    當此孤寂之雨夜,不禁由今日之思轉到想象來日相見歡聚的場景,“何當”一詞化實為虛,由眼前實景推向遠方,共同剪燭西窗下,將此巴山雨夜之愁細細地傾訴。

    全詩深婉纏綿,疊詞疊句構成迴環往復的音節,意蘊盪漾無盡。

  • 16 # 木子小又又

    我很喜歡《夜雨寄北》這首詩,因為這是詩人身處巴蜀之地所寫,我覺得這對於四川人的我而言具有一種別樣的親切感,同時自我感覺也是對我們四川的一種宣傳吧。

    而且啊,我的導師非常浪漫,因為他曾經在四川求學,據我所知,他和師母的網名就是從這首詩得來的,這又給這首詩增加了別樣的浪漫情懷,所以我就更加喜歡了。

    下面我們來說說這首詩吧:

    創作背景及詩人其人

    據說這首詩選自《玉溪生詩》卷三,是晚唐詩人李商隱身居異鄉巴蜀,寫給遠在長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絕句,是詩人給對方的覆信。因為長安在巴蜀之北,遂題作《夜雨寄北》。

    李商隱是晚唐時期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並有“小李杜”之稱,與李賀、李白合稱為“三李”,又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於唐文宗時期中進士,曾任縣尉、秘書郎和東川節度使判官等職。

    李商隱作詩非常講究意境之美,追求詩美。他所作詠史詩多託古諷今,比較擅長律絕,富於文采,構思精密,情致婉約,具有獨特的風格

    他一生流傳下來的詩作比較多,其中我非常喜歡的一首是《無題》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詩中“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可謂是千古名句,人們至今都還經常引用。

    詩文賞析

    夜雨寄北

    李商隱 (唐)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有人認為這首詩所寄之人,有友人和妻子兩說。但是我個人認為根據詩中所表現出來的思念和纏綿的情感,應該是寄給妻子更為貼切一些。

    詩的開篇點題,“君問歸期未有期”,“你問我何時回去,我想說回去的時間還沒有定準。”

    緊接著第二句“巴山夜雨漲秋池”是詩人告訴妻子自己所出巴蜀之地的環境和此時的心情。秋季夜雨,總是容易喚起異鄉之人的愁思情緒,詩人以此來表達了他對妻子的無限思念之情。

    三、四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是詩人對未來的美好想象,想象著團聚之時的幸福景象。

    此時心中的思念之情、孤獨之感,只有想象未來的美好得以解脫,只能將這種化解思念的情感寄託在將來。

    “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再在一起秉燭長談,相互傾訴今天晚上在巴山夜雨之中的思念之情。”

    將此時的離別愁思,與將來的重逢喜悅交織在了一起,勾勒了一幅別樣的異鄉思妻圖。

    這首詩還有一個語言之妙在於“巴山夜雨”在篇首與篇末都有出現,使詩文進行了很好的首尾呼應。且篇末的“何當”又與篇首的“未有期”相呼應,再次突出歸期未定,但歸期可盼,表達了詩人思歸的迫切心情。

    小結

    整首詩構思巧妙,跌宕有致,言簡意深,表達了詩人對妻子深切的思念之情

    詩的開頭兩句以問答和對眼前環境的描寫,抒發了詩人孤寂的情懷和對妻子深深的思念。後兩句是以設想來日重逢談心的歡悅之情,來反襯今夜的孤寂之感。

    這首詩語言樸實,在遣詞、造句上看不出修飾的痕跡。與李商隱以往的大部分詩詞所表現出來的辭藻華美,擅於用典,長於象徵、暗示的風格不同,卻也展現出了他樸實無華、質樸自然的另一種風格。

  • 17 # 夏冷

    古人雖沒有手機,但通訊還是有的。

    詩人接到了妻子的來信,裡面寫滿了對丈夫的問侯和相思,詢問丈夫何時能回家來,好續夫妻時刻在一起,耳鬢廝磨的幸福情景。可現實呢?大雨滂沱,河水猛漲,何況小小的池塘?即使丈夫有歸心似箭之意,碰上這雨水傾盆的季節,又怎敢踏上歸程呢?在古代,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船,急水行船是有風險的,人總不能冒著大的風險歸去吧,即使丈夫想歸去,那船家願意開船嗎?所以你問我的歸期,我怎麼能夠確定歸期呢?巴山這個地方正處於下雨的季節。其實在這夜雨瀟瀟之時,我又何妨不想念你呢?我也想回到家裡,和你依偎在一起,共同剪著西窗下的燭花,向你慢慢地傾訴,這個下雨的夜裡,我是如何輾轉反側地想念你的。無奈,只好把這些寫成一封回信,求信使把我的心意快快地傳達給你。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共話巴山夜雨時。

    在這首詩中,前兩句寫實,是詩人對當前景物和心情的實寫。後兩句寫虛,是詩人對夫妻聚合後的想象。詩人李商隱,是唐代詩人中最擅長於寫愛情的高手,他寫的愛情詩,一般用典較多,此較難懂,而這首小詩,卻趨於平實,實虛相溶,更覺親切,表現了對夫妻理想生活的嚮往以及對當前現實的無奈,容易引起有共同經歷的人的共鳴,在唐詩中算一粒明珠吧!

  • 18 # 星辰書法閣

    夜雨時刻,聽著夜色中的聲,遠在異鄉的人總是思緒萬千,更加容易思念親人。

    當時詩人正滯留在巴蜀一帶,自己不能確定歸期,在一問一答中盡顯惆悵與無奈。於是羈旅之愁、思鄉之苦,與巴山連綿的夜雨交織成片,漲滿了秋池。第一句開頭即以“君”直呼對方,設想妻子在思念自己,並詢問歸期。古人在敘寫相思之情時,往往並不直接寫自己是多麼思念對方,而是反過來寫對方如何思念自己。這句看似平淡,卻在其中注入了深情,耐人尋味。

    第二句,詩人不僅寫了天上降下的大雨,還寫了地上的積雨,讓人倍感孤獨與淒涼,內心也波濤洶湧。“漲”的又何止是“秋池”呢?還有詩人心底對妻子不斷增長的思念。景中寓情,情景交融,字裡行間流露著深切的情意。

    當此孤寂之雨夜,不禁由今日之思轉到想象來日相見歡聚的場景,“何當”一詞化實為虛,由眼前實景推向遠方,共同剪燭西窗下,將此巴山雨夜之愁細細地傾訴。

    全詩深婉纏綿,疊詞疊句構成迴環往復的音節,意蘊盪漾無盡。

  • 19 # 楚羽柒

     現傳李詩各本題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經過考證,認為它作於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後,因而不是“寄內”詩,而是寫贈長安友人的。但從詩的內容看,按“寄內”理解,似乎更確切一些。

      第一句一問一答,先停頓,後轉折,跌宕有致,極富表現力。翻譯一下,那就是:“你問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還沒個時間啊!”其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已躍然紙上。接下去,寫了此時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漲秋池”,那已經躍然紙上的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便與夜雨交織,綿綿密密,淅淅瀝瀝,漲滿秋池,瀰漫於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顯現;作者並沒有說什麼愁,訴什麼苦,卻從這眼前景生髮開去,馳騁想象,另闢新境,表達了“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願望。其構思之奇,真有點出人意外。然而設身處地,又覺得情真意切,字字如從肺腑中自然流出。“何當”(何時能夠)這個表示願望的詞兒,是從“君問歸期未有期”的現實中迸發出來的;“共剪……”、“卻話……”,乃是由當前苦況所激發的對於未來歡樂的憧憬。盼望歸後“共剪西窗燭”,則此時思歸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與妻子團聚,“卻話巴山夜雨時”,則此時“獨聽巴山夜雨”而無人共語,也不言可知。獨剪殘燭,夜深不寐,在淅淅瀝瀝的巴山秋雨聲中閱讀妻子詢問歸期的信,而歸期無準,其心境之鬱悶、孤寂,是不難想見的。作者卻跨越這一切去寫未來,盼望在重聚的歡樂中追話今夜的一切。於是,未來的樂,自然反襯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來剪燭夜話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時的樂。四句詩,明白如話,卻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雋永,餘味無窮!

      姚培謙在《李義山詩集箋》中評《夜雨寄北》說:“"料得閨中夜深坐,多應說著遠行人"(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家》),是魂飛到家裡去。此詩則又預飛到歸家後也,奇絕!”這看法是不錯的,但只說了一半。實際上是:那“魂”“預飛到歸家後”,又飛回歸家前的羈旅之地,打了個來回。而這個來回,既包含空間的往復對照,又體現時間的迴環對比。桂馥在《札樸》卷六里說:“眼前景反作後日懷想,此意更深。”這著重空間方面而言,指的是此地(巴山)、彼地(西窗)、此地(巴山)的往復對照。徐德泓在《李義山詩疏》裡說:“翻從他日而話今宵,則此時羈情,不寫而自深矣。”這著重時間方面而言,指的是今宵、他日、今宵的迴環對比。在前人的詩作中,寫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寫時當今日而想他日之憶今日者,為數更多。但把二者統一起來,虛實相生,情景交融,構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卻不能不歸功於李商隱既善於借鑑前人的藝術經驗,又勇於進行新的探索,發揮獨創精神。

      上述藝術構思的獨創性又體現於章法結構的獨創性。“期”字兩見,而一為妻問,一為己答;妻問促其早歸,己答嘆其歸期無準。“巴山夜雨”重出,而一為客中實景,緊承己答;一為歸後談助,遙應妻問。而以“何當”介乎其間,承前啟後,化實為虛,開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時間與空間的迴環對照融合無間。近體詩,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複的,這首詩卻有意打破常規,“期”字的兩見,特別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構成了音調與章法的迴環往復之妙,恰切地表現了時間與空間迴環往復的意境之美,達到了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宋人王安石《與寶覺宿龍華院》雲:“與公京口水雲間,問月"何時照我還?"邂逅我還(回還之還)還(還又之還)問月:"何時照我宿鐘山?"”楊萬里《聽雨》雲:“歸舟昔歲宿嚴陵,雨打疏篷聽到明。昨夜茅簷疏雨作,夢中喚作打篷聲。”這兩首詩俊爽明快,各有新意,但在構思謀篇方面受《夜雨寄北》的啟發,也是顯而易見的。

  • 20 # 有無皆緣

    我很喜歡《夜雨寄北》這首詩,因為這是詩人身處山城所寫,我覺得這對於重慶人的我而言具有一種別樣的親切感,同時自我感覺也是對我們重慶的一種宣傳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長會的目的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