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21 # 欽口說語文

    從教13年,高中學習重要的方面很多,我只想說一點體會——獨立。

    這裡所說的“獨立”,包含家長和學生兩個角度。

    1.家長給予孩子“獨立”:

    遇過太多的高三家長,事無鉅細,恨不得把孩子的時間按“秒”規劃,進而嚴加看管,孩子稍有延遲就開始“家庭大戰”,家長希望用“山大王”的身份去掌控孩子的一切,關心則亂,掌控一切等於什麼都沒有掌控,特別容易讓趨近成年的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別說是高中生,就是小學生也要讓他有自己的空間,去經營、宣洩。

    2.孩子要自己學會“獨立”

    高中生的心智雖趨近成年,但還有很多單純幼稚的表現,很多時候還會依賴家長、老師或同學。“都行”“隨便”並不是“與世無爭”,而是希望他人拿主意,在“什麼都行”的語境下,已經不願意去獨立思考或爭取權利。生活和學習是相通的,長此以往,這種懈怠會衍生在學習中,惡性迴圈。

  • 22 # 老譚中考物理

    1、預習功課,課堂上帶著問題聽課

    2、學習上多總結,多記憶

    3、制定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

    4、多鍛鍊

  • 23 # 一枚大哥

    作為一線工作多年的高中教師,根據我的工作經驗和理解,我覺得高中的學習最重要的是能力的培養!

    一、適應能力

    學生從初中升入高中,首先要適應新的環境,同時還要適應與班級幾十個同學和平融洽相處,而且還要適應老師,處理和老師之間的關係,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亙古不變的法則。也只有適應了環境才能堅持三年的學習生活;只有適應了老師和同學,才能沉下心來安穩的學習。這個能力是學習的基礎。

    可以這麼理解,學校就好比一個小社會,班級就相當於一個公司,老師就相當公司的老闆,其他同學就好比自己的同事,如果不能快速適應公司為公司創造利潤,適應不了老闆和同事,你能會在公司裡堅持下來做好自己的工作嗎?此外,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無形之中也是提升了學生為人處世的能力,提高了學生的情商!

    二、學習知識的能力(統籌能力)

    高中大部分時間要學習新的文化知識,而學知識需要預習,聽課和複習缺一不可並且每個環節都需要合理的分配時間。透過均衡的分配自己的時間,學生可以提高自己的統籌安排能力。在學校裡面,除了天分,成績好的大部分都是能高效的利用自己的時間的同學。

    三、抗壓能力

    都說高中生活像象牙塔,每天做著重複的工作,生活非常的枯燥。高中三年學生的壓力也是逐漸遞增的,尤其進入高三,上課,練習,考試,作業等等,每天不停的重複,即使把上廁所的時間省出來,你也會感覺時間永遠不夠用。頻繁的考試,成績的起伏也會讓學生更加的浮躁,尤其接近高考的時候,每年這個時候都會出現那麼幾個跳樓的同學,都是因為心裡脆弱,抗壓能力太差導致的!可這些壓力相比社會不知小了多少倍!

    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

    這個是我最看中的需要培養學生的能力,因為生活本質就是不斷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對於學習當然也是適用的。同時,這也是學生可以主動學習的基礎。

    五、培養自己良好行為習慣的能力

    科學研究,一般養成一個新習慣需要一個月的時間,何況高中三年的生活。這個能力是學生最容易忽視的,比如直到高中結束,一些同學仍然早上起不來,內務不會整理,做事拖沓,不懂禮貌,不會自律等等。這些都是可以受益終身的財富!

    如果學生可以具備五個能力,學習就順理成章,最後考學就變成考985和211學校的問題,而不是能否考上大學的問題!即便最後真的落榜,有了這些能力,在社會上也可以遊刃有餘。這是我工作這麼多年每天都在思考,總結而且每天都在踐行的事情,希望對你有幫助!

  • 24 # 小張不胖

    高中學習是一個系統的過程,它不像初中的課程,可以憑藉小聰明在考試前突擊一下就把成績提上去,對於難度更大、覆蓋面更廣的高中內容來說,預習、聽課、複習、作業、筆記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環節,不但這樣,還有一些習慣性的做法需要培養,高中生應當儘早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按部就班地跟著課程進度學習。 1、認真預習的習慣 很多同學只重視課堂上認真聽講,課後完成作業,而忽視課前預習,有的同學根本沒有預習,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因為沒有時間,而是因為沒有認識到期預習的重要性。那麼預習有什麼樣好處呢?課前預習也是學習的重要環節,預習可以掃除課堂學習的知識障礙,提高聽課效果;還能夠複習、鞏固已學的知識,最重要的是能發展學生的自學能力,減少對老師的依賴,增強獨立性;預習可以加強記課堂筆記的針對性,改變學習的被動局面。在預習時,要做到:瞭解教材的大概內容與前面已學的知識框架;找出本章或本課內容與前面已學知識的聯絡,找出所需的舊知識,並補習此時的知識;找出本課的難點和重點(作為聽課的重點);對重點問題和自己不理解的問題,用筆劃或記入預習筆記。 2、專心聽課的習慣 如果課前沒有一個“必須當堂掌握”的決心,會直接影響到聽講的效果,如果在每節課前,學生都能自覺要求自己“必須當堂掌握”,那麼上課的效率一定會大大提高。實際上,有相當多的學生認為,上課聽不懂沒有關係,反正有書,課下可以看書。抱有這種想法的學生,聽課時往往不求甚解,或者稍遇聽課障礙,就不想聽了,結果浪費了上課的寶貴時間,增加了課下的學習負擔,這大概正是一部分學生學習負擔的重要原因。 集中注意力聽課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學告訴我們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物件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過程的動力特徵。注意的指向性,可使人的心理活動在每一瞬間都能有選擇的反映事物;注意的集中性,可使事物在人腦中獲得清晰和深刻的反映。正因為注意擁有指向性和集中性兩個重要的特徵,所以,注意具有選擇、保持以及對活動的調節和監督的功能。思路就是思考問題的線索。上課聽講一定要理清思路。要把老師在講課時運用的思維形式、思維規律和思維方法理解清楚。目的是向老師學習如何科學地思考問題,以便使自己思維能力的發展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使知識的領會進入更高階的境界。分心是注意的反面,分心不是沒有注意,只是沒有把注意指向和集中在當前的學習任務上,心不在焉,必定“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3、及時複習的習慣 及時複習的優點在於可加深和鞏固對學習內容的理解,防止通常在學習後發生的急速遺忘。根據遺忘曲線,識記後的兩三天,遺忘速度最快,然後逐漸緩慢下來。因此,對剛學過的知識,應及時複習。隨著記憶鞏固程度的提高,複習次數可以逐漸減少,間隔的時間可以逐漸加長。要及時“趁熱打鐵”,學過即習,方為及時。忌在學習之後很久才去複習。這樣,所學知識會遺忘殆盡,就等於重新學習。 俗話說“溫故而知新”,就是說,複習過去的知識能得到很多新的收穫。這個“新”主要指的是知識達到了系統化的水平,達到了融會貫通的新水平。首先,知識的系統化,是指對知識的掌握達到了一個更高的境界,也就是從整體、全域性或聯絡中去掌握具體的概念和原理,使所學的概念和原理回到知識系統中的應用位置上去。其次,知識的系統化,能把多而雜的知識變得少而精,從而完成書本知識由“厚”到“薄”的轉化過程。系統化的知識,容量大,既好記又好用。最後,系統化的知識有利於記憶。道理很簡單,孤立的事物容易忘記,而聯絡著的事物就不容易忘記。想搞好知識的系統化,一要靠平時把概念和原理學好,為建造“知識大廈”備好料;二要肯于堅持艱苦的思考。思想懶漢,逃避艱苦思考的人,是不可能真正掌握好知識的;三要學會科學地思維。 4、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 明確做作業是為了及時檢查學習的效果,經過預習、上課、課後複習,知識究竟有沒有領會,有沒有記住,記到什麼程度,知識能否應用,應用的能力有多強,這些學習效果問題,單憑自我感受是不準確的。真正懂沒懂,記住沒記住,會不會應用,要在做作業時透過對知識的應用才能得到及時的檢驗。做作業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實際上,不少學生正是透過做作業,把容易混淆的概念區別開來,對事物之間的關係瞭解得更清楚,公式的變換更靈活。可以說做作業促進了知識的“消化”過程,使知識的掌握進入到應用的高階階段。做作業可以提高思維能力;面對作業中出現的問題,就會引起積極的思考,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僅使新學的知識得到了應用,面且得到了“思維的鍛鍊”,使思維能力在解答作業問題的過程中,迅速得到提高。做作業可以為複習積累資料;作業題一般都是經過精選的,有很強的代表性、典型性。因此就是做過的習題也不應一扔了事,而應當定期進行分類整理,作為複習時的參考資料。 5、練後反思的習慣 在讀書和學習過程中,尤其是複習備考過程中,每個同學都進行過強度較大的練習,但做完題目並非大功告成,重要的在於將知識引申、擴充套件、深化,因此,反思是解題之後的重要環節。一般說來,習題做完之後,要從五個層次反思:1、怎樣做出來的?想解題採用的方法;2、為什麼這樣做?想解題依據的原理;3、為什麼想到這種方法?想解題的思路;4、有無其它方法?哪種方法更好?想多種途徑,培養求異思維;5、能否變通一下而變成另一習題?想一題多變,促使思維發散。當然,如果發生錯解,更應進行反思:錯解根源是什麼?解答同類試題應注意哪些事項?如何克服常犯錯誤?“吃一塹,長一智”,不斷完善自己。 應當培養的優良習慣還有許多,諸如有疑必問的習慣,有錯必改的習慣,動手實驗習慣,查詢工具書的習慣,健康上網、積極探究的習慣等等。從課堂學習的過程看,還有認真預習、專心聽課、及時複習、獨立完成作業、積極應考等好習慣 6、積極應考的習慣 從學生的角度講,考試的結果直接關係到對自己的評價,也關係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從學校的角度講,老師為了檢查教和學的近期效果,以便對教學進行及時的調整,為了推動學生的系統複習,提高學生自學能力,也把考試作為學校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學校在考試複習前進行動員,考試時講考場要求,設定考場,安排監考老師等等,形成了一定的緊張氣氛。 應該如何應考呢?首先,對參加考試要有一種積極的態度,不要給自己再施加壓力。臨考前,不要去想考試成敗將會給自己帶來什麼後果,尤其不誇大考試成敗的影響,要想好萬一考不好的“對策”,對自己的期望要實事求是;正確對待外來的壓力。其次,考試前要休息好。臨考前要減輕學習負擔,要保證充分的睡眠,要適當進行文體活動,要保證身體鍵康。再次,在考試過程中,注意答卷順序,按先易後難的答卷法,審題要認真,想不起來,先放一放,做好後要仔細檢查,更正錯誤。 7、閱讀自學習慣 自學是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就學習過程而言,教師只是引路人,學生是學習的真正主體,學習中的大量問題,主要靠自己去解決。閱讀是自學的一種主要形式,透過閱讀教科書,可以獨立領會知識,把握概念本質內涵,分析知識前後聯絡,反覆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識,形成能力。學習層次越高,自學的意義越重要,目前我國的高考為選拔有學習潛能的學生,對考生的自學能力有較高的要求。 8、觀察的習慣 對客觀事物的觀察,是獲取知識最基本的途徑,也是認識客觀事物的基本環節,因此,觀察被稱為學習的“門戶”和開啟智慧的“天窗”。每一位同學都應當學會觀察,逐步養成觀察意識,學會恰當的觀察方法,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培養敏銳的觀察能力。“觀察”這兩個字有兩層意思,“觀”是看的意思,“察”是想的意思,看了不想,不是真正的觀察,對認識客觀事物毫無意義。要做到觀察和思考有機結合,透過大腦進行資訊加工,總結出事物的一般規律和特徵。 9、切磋琢磨的習慣 《學記》上講“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同學之間的學習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問題要互幫互學,展開討論。每一個人都必須努力吸取別人的優點,彌補自己的不足,像蜜蜂似的,不斷吸取群芳精華,經過反覆加工,釀造知識蜂蜜。 10、總結歸納的習慣 每章每節的知識是分散的、孤立的,要想形成知識體系,課後必須有小結。對所學知識進行概括,抓住應掌握的重點和關鍵。對比理解易混淆的概念。每學習一個專題,要把分散在各章中的知識點連成線、輔以面、結成網,使學到的知識系統化、規律化、結構化,這樣運用起來才能聯想暢通,思維活躍。 以上所說的十大學習習慣並不是絕對不變的教條,在這裡只是希望拋磚引玉,讓高中的同學們借鑑更多更好的學習經驗,來改善自己的學習。

  • 25 # 月色如水181763594

    我認為,高中學習最重要的應該是態度!

    有了端正的態度,學生才會確立明確的目標,有較強的進取心,在逐步克服各種學習困難的過程中,磨礪意志,鍛鍊耐受力,繼而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接受自己的學習結果,等等。

    最怕就是我不想學,我不願意學,我受不了學習的苦……

    家長也可以想一想,我們真的是因為孩子學的不好而生氣麼?大概更多的是覺得孩子沒有盡力然後成績不理想更生氣吧!

    如果孩子每天勤勤懇懇,認認真真,即使成績沒有數一數二,我們做家長的也不會埋怨!

    所以,態度最重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提高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