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緬甸翠源珠寶

    生活環境的改變是影響現代人寫不出古代那樣美的詩詞的原因之一。生活節奏,生活追求,生活認知,等差距。簡單的說,以前的古人以讀書為首,所以彬彬有禮,以德為先,現在呢?以金錢為首,爾虞我詐,以利為先。通訊方式和交通方式也變了,古人出行是坐馬車和坐船,傳遞訊息只能送信,古人學習的是四書五經,這些改變造成了現代人很難寫出優美的古詩詞。

    除此以外,現代人和古代人學習的東西不同。古詩詞有很強的音律美,又有很深的內層涵義和各式各樣的外在修飾而現代人已不像古人那樣學習韻律,而是更多的在於技術理論方面的知識,畢竟現在科技發展起來,古代的教學是傳統死板的,根本跟不上現代發展的腳步。都是以現代社會主義發展為核心去學習打造更強國。

    還有就是古代人和現代人的認知觀念,求學態度的差異。你看那些奮力學習的例子大多都是從古代而來,像程門立雪啊,鑿壁借光啊等等,那時古代人對求學是非常看重的,把求學當做一生之重,《送東陽馬生序》中那求學態度在現代可謂是難得一見的。現代人生活環境好了,追求心上進心沒有,而且求學態度還極其不認真,這哪能寫出那樣美的詩詞?

    總之,雖然社會的進步國家的發展已經慢慢改變了整個人類,但是我們也不應該失去一顆對古代詩詞熱愛的心,那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我們中國人應該將其傳揚而不是將其淡化。

  • 2 # 棗樹,棗樹

    第一,時代不同了,人的思想觀念也就不同了,對一個事物的看法自然就不同了。

    以前古人外出求學,做官,一去就是多年沒法回家。一是路遠,二是交通不方便,所以思鄉、鄉愁這個主題的詩詞就很多。鄉愁是一個永恆的主題,對古人來講。元曲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堪稱思鄉之最。

    第二,時代不同了,人們學習的內容也不同了,文化底蘊也發聲了變化。古人以四書五經等為學習內容,像算數和經商之類的是不教授的。熟讀古典著作數十載,哪能不會寫詩作賦?古人的傳統文化底蘊比我們要深厚的多。

    第三,時代不同了,文學的表現形式也不同了。以前詩詞歌賦哪個文人不會?現在是新社會了,現代化建設需要各方面的人才,我們不僅需要詩人文學家,還需要建築、經濟、農業、水利等各方面的人才,所以國學不再是單一必須學的學科了。

    我們學習的內容變多了,文學的表達形式也從文言詩詞向白話文轉變了。口語話的表達方式更便於人們的學習與理解。詩詞不再是主要的文學表達形式了,現代詩歌、散文、小說等也有了各自的受眾。

  • 3 # 午夜櫻花語

    因為從前慢,車、馬、信件都慢,而讀書、趕考、任職等又常常不得不離開家鄉親人,分別之後最快也要一年半載再相見,還可能是“少小離家老大回”,甚至還會客死異鄉永無見面之日,孤獨寂寞思念是常常縈繞在古人心頭揮之不去的一種感情,寫起來自然情真意切。如今是資訊時代,交通通訊都方便,哪怕相隔萬里,一個影片電話一張機票就可以解決問題。“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沒有切膚之痛哪來孤寂深沉的文字。

    因為從前慢,生活節奏也慢,從前社會也簡單,需要掌握的技能也比較單一,古人會有更多的時間去看、去思考、去感悟,從而寫出獨具韻味的作品。如今社會節奏快資訊科技發展也快,每個人都不得不去學習掌握更多的知識,自然缺少思考感悟的時間,影響到作品的神韻。

    還因為從前的思想較為封閉,讀書人總有一種清高的思想,很多工作是他們不會做也不屑於去做的,所以古代讀書人經常會落魄會感覺懷才不遇,這種思想感情的積累自然需要在作品中宣洩出來。現在思想開放,平等的觀念深植人心,社會和科技的進步也帶來更多的機遇,只要肯“擼起袖子加油幹”,哪來那麼多落魄和懷才不遇,自然也就比較少地反映在文學作品中了。

  • 4 # 真如玉

    古人生活在物質相對匱乏的年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過的簡單素樸,人的精神世界比較豐富。人的內心越清明,就越容易領略到天道。人的心淳樸,善良敦厚,對自然充滿敬畏之情。看壯麗山河,總能觸景生情。觀松濤翠竹,以物詠志。所能寫出動感天地的詩詞。現如今,雖然科技高速發展,物質豐富,生活更愜意,但人們的精神卻略顯貧瘠。沙塵暴,霧霾的侵襲,看到藍天白雲,都覺得是件幸福的事情。人都在努力為生活奔波,很難靜下來思考,生活到底是為了什麼。古人的詩詞裡,透露著落魄,孤寂,情感,詩韻,是對現實生活的解讀,內心世界的慰藉。現在人被物慾,矇蔽了雙眼。所以很難見到古時那些唯美的詩詞。

  • 5 # 清溪詩詞

    依然是一個厚古薄今的問題,我就從最近發表的《春雨》十首裡選四首出來。

    春雨(一)

    風雨飄零易感傷,春江水闊夜蒼茫。

    登樓凝望瀟湘遠,也是飛花月色涼。

    春雨(二)

    花隨流水去悠悠,已是春深不可留。

    寂寞無關桃李事,一川煙雨鎖江洲。

    春雨(三)

    喜逢無雨故輕狂,看遍山花下夕陽。

    落日峰前飛鳥盡,流雲寂寂夜蒼涼。

    春雨(四)

    坐驚夢碎曉星殘,久沐晨風淚始幹。

    杜宇空啼花落處,清明將至雨微寒。

  • 6 # 一個認真的思考者

    用心所致,熟能生巧而已。古人的所有知識文化幾乎都體現在詩詞歌賦上了,只要是文化活動就離不開詩詞歌賦,從五六歲開始耳濡目染,到了成年自然已經達到了出口成章的水平,加之唐宋太平盛世,歌舞昇平,水漲船高,使得唐宋時期的文學水平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再看看現代人,能有多少時間花在詩詞歌賦上?再加上白話文的流行,使得大眾對意境的聯想和理解能力大為降低,快餐文化的及時滿足就佔了上風,市場就形成了自然淘汰,自然就出現不了古人同水平的詩詞作品了。

  • 7 # 知行俠

    現代人太浮躁了。

    現代人太安逸了。

    現代人太多元了。

    現代人太分神了。

    最關鍵一點:安逸滋生滿足,滿足催生懶散,懶散磨滅鬥志,鬥志決定苦拼。

    還有幾人肯為理想而奮鬥,多數在為名利而折騰。

    古聖先賢作品,極大多數都是經過時間與歷史檢驗的經典,所以你現在讀“有位佳人,在水一方。”還是那麼有血有肉,彷彿鄰家小妹,清新可人。

    你再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依舊那麼大氣磅礴,灑脫逍遙。

    你再讀“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還是如畫那般美,似酒那樣醇。

    為何經典能夠永流傳,就因為古人的執著堅定與負責任。唐代盧延讓說“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杜甫說”“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

    現代人還哪有這般閒情逸致,哪有這般的責任擔當啊!

  • 8 # 老黑雜談

    其實很簡單,這是個吃飯的問題。唐宋文人,靠詩詞開啟名氣,靠詩詞吃飯甚至換取官位,所以詩詞之風大盛。當時的著名詩人就和現在的當紅偶像差不多。元時異族統治,文風不盛,但也發展出了元曲。人們的審美也漸漸從詩詞轉變到曲,小說,評書上。到了明清兩代,文人靠八股吃飯,搏出身。落第的也會靠寫小說,寫評書掙錢,詩詞換不來一頓飽飯了。因為詩詞的市場變小了。為什麼清朝出了一個納蘭,因為他不用為生計考慮,所以才寫出了可追唐宋的詩。這樣的人,畢竟是少數。所以詩詞沒落了。到了現代,文風變化,詩詞不受追捧。想靠詩詞吃飯更是難上加難,寫詩的就更少了。所以現代人寫不出具有神韻的詩。八九十年代,國內文藝短暫復甦,湧現出了海子,顧城等一批詩人,但時間太短。所以現代更沒有什麼具有神韻的詩了。

  • 9 # 環評紅樓

    我們現在讀到的古詩詞,其作者在當時要麼是黨政高階幹部,要麼是社會名流身份不凡,多數是進士出身,一般百姓即便寫出來詩詞,也不會出版流傳。像杜甫,白居易,王勃,唐宋八大家,百度上搜一搜,他們的家族身世身十分了得,文章手段段位高超。

    這些文學大家的古文功底紮實深厚,《四書》《五經》又是必考科目,尤其隋朝科舉制度以來,更是一文定終身。他們從鄉試、會試到殿試,憑藉一支神筆一路殺來,縱橫捭闔所向披靡。

    有些武將軍,像岳飛、辛棄疾、陸游,這都是元帥級別的領軍人物,寫起詩詞來,也是筆下生風,揮斥方遒,手裡的筆桿子像手中的刀槍一樣精準,不知令多少文臣汗顏。

    他們中的大多數都經歷過官場上的爭鬥和貶謫,政治仕途猶似過山車。豐富而又鬱悶的人生經歷,在花下一杯酒的刺激下,憤懣慷慨激昂之情頓時噴湧,《蝶戀花》《漁家傲》《生查子》《雨霖鈴》之類的大作,霎時滿地芬芳。

    比如那個寫《陋室銘》的劉禹錫吧,過去是皇帝身邊的紅人和近臣,一夜之間發生了“二王八司馬”事件,立馬被貶到一個地市幹副巡視員去了,人家根本不當回事。現在讀他的文章,雄渾而又剔透,既有佛味,又有城市味,那可真叫個過癮。

  • 10 # 月語拂心

    現代人寫古詩詞寫不出古人的神韻,這就好比南方人為什么吃大米而不習慣吃麵食一樣吧。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人們生活環境發生很大的變化,生活環境的改變,人們語言環境也發生了巨大變化,而這些變化最直接就體現在了文學表現上了,尤其是詩歌。就是古人,不同朝代,詩歌表現形式都不一樣,《詩經》和唐詩那看上去也是完全不同的二種體裁呀!那發展到現代,我們就有了自己現代詩體系,完全不同於古詩的表現形式,也就不必大驚小怪了。

    我們今天已經完全不具備寫好古詩的語言環境了。古人大家交流和寫作都是古漢語,而今天我們已經用白話替代了古文了。你都不怎麼學古文,還想用古文方式來寫詩,你又怎麼可能寫得出古人的那種味道呢?就好比,你讓一個英語過四,六級的人說英語口語,你能說出英國人的那個味嗎?顯然,是很難達到的。

    古代和現代文明發展程度差異化,也影響了詩歌的創作。一種文明的高度發達必然是以摧毀另一種文明為巨大代價的。發展到今天,我們的中醫都已在垂死邊緣掙扎了,更何況古詩文呢?古人大都生活窘迫,缺吃少穿,很容易激發人的詩情畫意,而當時人們用於情緒發洩的形式就是詩歌,除此也沒什麼別的好形式。現在就不同於,既使自己心情不好,發洩的方式太多了,詩歌也成了很少一部分人情緒宣洩的工具了。所以現代人去寫古詩那就更是比不過了。

    文化延伸問題。我們今天文字,漢語言文明都是由古人創作,而我們只是一種發展和延伸。人的審美中就有一種懷舊的感情在裡面,總感覺古代的,我們沒有的東西就是美的。比如我們欣賞宋瓷是不是覺得很美,放到宋代它是不是就一文不值。直到今天,我還依然覺得我們的漢服才是世界上最美的服飾呢。

    所以我們要發展和創作現代所特有的美,不要老調重彈,去追求仿古,即使仿得再像也沒有多少歷史文化意義。

  • 11 # 周易指迷

    理清這個問題,首先必須打破古人不如今人這一觀念。

    除了近二百多年來世界科技突飛猛進的發展起來了,其它方面不如前人的地方不少,特別是文學和武學,其它象人的品行、素質、信義與公心,這些就不多說了。

    古人勝於今人的秘訣在於術業的專攻!

    今人生活在今日之紛繁複雜的群體中,慾望與旁鶩極大地分散了他們的精神凝聚力,使得不能安份和靜思。象^三都賦^的作者,飯桌上放上紙與筆,床頭上、廁所裡都放上紙和筆,吃著飯、去去廁所,坐在床上等無時無刻不想著、推敲著文章中的一字一句,那是一種怎樣高度集中的專一精神啊!現代人有一個這樣的嗎?現代人光想著金錢女色和進級,哪裡會有驚天動地的詩詞歌賦及文章呢!正象一個出家人,六根不淨,怎麼會成佛?

    不光中國,連外的的文學也是如此,翻開十八世紀外國文學史,看看哪些享譽世界的文豪,看看他們的代表作,不能不讓人歎服,近代又有幾人能趕上他們?

    中國的詩詞歌賦,諸如唐詩宋詞、先秦兩漢的文賦、元及明清的戲曲,其中不乏無數的精典之作,在中華的文明史上,真如璀燦的群星,永遠在歷史的天空閃耀,是吾中華不可再得的瑰寶!

  • 12 # 灞陵有酒

    詩人詞人大多數都是高知,儒家弟子,科舉出仕,為的是一展胸中所學,經世濟民。詩詞歌賦多是一抒胸臆的偶成之作,社會階層矛盾、官場的起起伏伏和人生的得意失意充實了詩詞的內容深刻了主題,所以詩詞極少有明快的向上的,大多數都是表達一種不得志,這也是古詩詞的魅力所在。據傳像紀昀這樣的文化大家,在彌留之際也嘆過:浮沉宦海同鷗鳥,生死書叢似蠹魚。同樣是把學問和做官相提並論了。很多的詩人詞人也同時是政治家,比如張九齡,王維,晏殊,王安石,范仲淹……

    現代人寫詩,那是有閒的產物,吟風弄月,附庸風雅,與古人初衷就不同,就更不必提文學素養和文化水平了

  • 13 # 孫澈虛

    現代生活太安逸,各種媒體帶來的感官刺激太多。

    只有經歷過生離死別,又有深厚文化功底的人,才能寫出感人的作品。

    比如金庸少年時多次躲避戰亂,流離失所,一家人也走散了。後來金庸小說中就有了很多戰亂的描寫,黃蓉這個人物的原型就是他失散的姑媽。

    有了便捷的交通和通訊手段,現代人很難體會一旦分別就此生再難重逢的那種滋味了。

  • 14 # 周爽

    回答這個問題時我想說:節奏,這個在音樂裡的拍子,足球場上的戰術都是必不可少,那麼在詩詞的古今對比中也是很重要的意義。古時節奏緩慢,屬於農耕文化時代,所謂慢工出細活,詩人們在慢節奏裡入木三分的找尋著最美好的意境,最恰當的用語,最傳神的比喻,最驚豔的筆觸。時代不同,這兩者沒有可比性,倒是可以借鑑,雖然現在節奏快,屬於快餐文化,但人們的內心骨子裡卻渴望慢節奏的撫慰,心靈創傷的修復,所以我們看古詩詞時都會讚歎詩人高超的才華洋溢,恢宏的氣勢磅礴,細膩柔軟的精神湯料,以及擬人角色設定中的技巧。讀古詩詞,創現代化,讓古典文化與今天相輔相成,讓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能夠繼承,傳承,發揚,光大。

  • 15 # 賴床的國寶or劍魔

    品古詩,本就是傷懷之事,跨越時空的距離感本身就是令人動容的;

    不是現代人寫不出古詩的韻味,是現代人與現代人間距離接近,導致現代人難以剝離自己,從更客觀的角度去品評現代人的詩。

    其實只要角度合適,現代人的詩與古人的詩完全可以一較高下……

    附帶一提,過度推崇古詩的人,當真不是在品詩,更像是考古,其態度有待商榷。

    人與詩的距離不應該只用人與人的距離來衡量。

    人總會散,詩卻有機會永恆。

  • 16 # 清歌竹笛

    這個問題問的好,不是現代人寫不出那種意境和神韻,而是因為現代人描述景物和意境用的文字都比較多,很難在人的大腦裡迅速形成印像,給人的感覺也就不會那麼深刻了。

    而古代詩詞就不一樣了,短短的幾句話,就可以描繪一處景色,一個人的心境,給人的感覺是立竿見影的,詩人所要表達的感情,很快就能展現出來,迅速在人們的大腦裡形成印象。

    這就是古代詩詞的奇妙之處,古人還有更短的,那就是《三字經》,短短的三個字,同樣能表達他們的意思,但是顯得有些枯燥,而古詩詞不僅能表達意思,還能迅速反映他們的心境,這使得古詩詞,直到現在還有著它特有的魅力。

    有一首很有代表性的詩詞,那就是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這首詩所表達的意境呼之欲出,短短的四句話就描述出一幅鄉村夕陽西下的景色,藉此表達詩人孤寂落寞的心情,人們很快就能在腦海中形成一幅風景畫,而詩人身處之中,這是一幅多麼美妙的畫面呀,給人的印象是極其深刻的,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而現代的長文,想要表達這樣的意境,就沒那麼容易了,人們需要讀完整篇文章,才能理解作者的深意,才能在腦海中慢慢形成印象,給人的感覺也就不那麼深刻了。

    這就是我的理解,可能大家都有這樣的感覺,這就是古代詩詞和和現代文學之間的本質區別。

  • 17 # 一綹春風79682225

    古人的那些詩詞,不是現代人寫不出那種落魄,孤寂,情感,神韻!現代人一樣能寫出,只不過寫出那種孤寂神韻的人極少了!為什麼這樣說,因為古代文人傾訴內心情感一般都是用詩詞的方式表達出來!所以每當自己受到某些遭遇(情感挫折,仕途不順等)會很快地用詩詞表達出來,因為是親身體會,所以,讓讀者感到情真意切,意境到位!現代人內心情感主要是以文章,詩歌,白話的方式來表達出來!當現代人遭受到情感挫折,事業不順時卻不會寫詩詞,而會寫詩詞的人沒碰到情感挫折,事業不順之遭遇,寫幾首也是坐在屋裡憑空虛嘆,沒有親身體會如何能有那種孤寂神韻?但是,現在人如遇到不順心的事,用文章表達的很好!你看有些情感文章寫的特別好,而古人這方面卻很少!這是歲月的變遷,時代的進步,我們現代人的長處,古人照樣沒有!

  • 18 # 亦有所思

    最是深情無所謂,佳句豈能偶得之。

    現代人寫詩詞,一直忽視了一個問題,或者故意忽略了一個基本常識。在創作過程中,情感重要?還是技巧重要?

    李白喜歡喝酒,我不喜歡喝酒,假若我們都寫一首“飲酒有害健康”的詩歌,李白可以碾壓我到粉身碎骨。

    我喜歡梅花,比喜歡無數花草的陸游還要喜歡,然而不論我如何情感爆棚,陸游用一個眼神就可以秒掉我!

    愛情是偉大的,也應當是忠貞而專一的,深情入骨的我,和風流成性的李商隱同樣寫至死不渝的愛情詩,一億個我也不過是炮灰!

    我有愛情經歷,可是寫不出愛情小說,張愛玲當年卻是沒有感情經歷的,偏偏一鳴驚人,那麼多寫愛情小說的人對愛情的理解難道都比不過張愛玲麼?

    寫詩詞,技巧勝於一切!

    同樣是悼亡,你不能因為東坡寫了十年生死兩茫茫,而車坡家的廚子不認字就認為廚子對老婆沒有感情。也不能認為其它人的悼亡詩情感不如東坡。

    才情!

    天賦!

    沒有天賦怎麼辦?

    積累!

    積累什麼?四書五經,秦文漢賦,兩朝樂府,還有數不盡的史書典籍,腦子裡存了無數前人的詞彙和典故,更坑爹的是,還得化為已用。最坑爹的是,還不能重複前人的創意,重複前人的結構。

    明朝清朝不是沒有好詩,只是這些詩都在重複前人,都在變著花樣的玩前人剩下的東西,所以只是好,只是美,卻不是經典,卻不值得傳下來。

    而我們有什麼?

    情感!

    只有情感!

    或者再強一些,知道平仄,格律,拗救,粘對這些在古代根本拿不出手的東西!

    詩經要翻譯,樂府要註釋,周易背不全,漢賦看不懂,前四史沒讀透,甚至那些雜書野史更是一知半解,沒有錢鍾書的記憶偏以為自己有黃山谷的才學。

    我們能再無恥一些麼?

    寫不好才是正常的,寫得好反而是對古人的一種侮辱。

  • 19 # 窗小亦能觀風雨

    唐詩 宋詞是農耕文明下產物

    現在已進入資訊文明,每一種時代,都有它特定的東西。現代的詩詞 也有其獨特的意境 和韻味 沒見過 沒見到 並不代表沒有!兩者沒有可比性

  • 20 # 醫說新語

    一、古人的教育模式和現代不一樣

    古時的讀書人基本以四書五經為主,小孩子剛開始以《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幼學瓊林》作為啟蒙讀物,這些文字基本上對偶,而且上下成韻,並且在聲律和韻律上也有很多專門的課程如《聲律啟蒙》《訓蒙駢句》所以古人在寫詩的時候對聲律和韻律是十分講究的。

    以下摘幾段。

    上卷 一東 

      雲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  

    來鴻對去燕宿鳥對鳴蟲  

    三尺劍六鈞弓嶺北對江東  

    人間清暑殿 天上廣寒宮

    兩岸曉煙楊柳綠 一園春雨杏花紅  

    兩鬢風霜途次早行之客

    一蓑煙雨溪邊晚釣之翁-----摘自《聲律啟蒙》

    再看看《訓蒙駢句》

    上卷 四支

    梅破蕊,柳垂絲。

    荷香十里,麥穗兩歧。

    剝橙香透甲,嘗稻氣翻匙。

    紫陌遊人搖玉勒,畫堂酒客醉金卮。

    雲鎖巫山,墨翰飽滋天外筆;

    池涵列宿,玉盤亂布水中棋。

    這些句子對仗工整,韻腳一致讀起來郎朗上口,而這些都是古人啟蒙兒童的讀物。有了這些基礎,寫出來的詩詞自然頗具神韻。

    二、再說說古人的那種落魄寂寥情懷,

    詩詞的不朽在於作者思想的不朽,這種思想又源於古文人的家國情懷: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繼先聖之絕學,開萬世之太平!而古時科技不發達,物資不豐盛,小小的天災就可能導致餓殍滿野,更遑論不時的人禍,所以古人遭受的苦難遠比現代社會要多。

    現在社會進步,文明高度發達,受到西方現代工業文明的影響,我們的業餘生活豐富多彩,各種短影片,各種精彩的電影,這些耗費了我們的業餘時間。很少有精力靜下心來學習晦澀難懂的文言文,更別提吟詩作對了。

    古人的娛樂大抵不過琴棋書畫,把酒高歌,唱出來歌也可以流芳百世。

    可以說古人的文學素養和詩詞上的成就今人很難企及,不說喝醉了來首詩可以流芳百世,就是宿醉被尿憋醒來一首,也會陪伴數代人童年長大!

    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試問您熟悉這首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回到2000年,身上有50萬,您該怎麼使自己更有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