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緬甸翠源珠寶
-
2 # 小明的書房
相互成就。
劉備得諸葛亮之前,從未在群雄逐鹿之中原站穩腳跟,就算得了徐州,沒多久也丟了,還丟了2次。跑到汝南,也沒有什麼作為。最後只得依靠劉表。劉備以“如魚得水”來形容自己得到諸葛亮,這已經很說明諸葛亮對劉備幫助之大了:火燒博望第一次戰勝曹軍,再燒新野,曹操十數萬大軍就被消滅。之後赤壁之戰、打荊州、南征四郡、入西川、爭奪漢中,孔明處處發揮極大作用。劉備可以說是蛟龍入海,得以遨遊。
劉備也成就了諸葛亮。諸葛亮拒絕孫權招募時就說過:權能賢亮而不能盡亮。諸葛亮以少年輔佐劉備,劉備足信諸葛亮,給與諸葛亮極大的權力,臥龍才能盡情發揮自己的才能,龍游九天,足慰平生。
-
3 # 蝦侃世界
互相成就。
諸葛亮太年輕,沒有時間積累自己的聲望人脈(作為名士的聲望人脈和作為諸侯的聲望不是一回事),沒有劉備就沒有能充分發揮自己能力的平臺。何況看看《梁父吟》的內容,諸葛亮要是沒有遇到值得效忠的人可能真就在野一輩子,《出師表》說“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未必都是客套。【諸葛亮如果是劉備那年紀,也許能創出挺大的名堂,不過未必能超越史實,劉備的百折不撓和得人死力給整個集團注入了獨特的精氣神,諸葛亮等人後來那麼拼或許也很大程度來自劉備的影響】
至於劉備,遇到諸葛亮前最大做到徐州牧(陶謙讓的,轉頭被呂布趕跑)、左將軍(曹操手下時),此後就一路客將;遇到諸葛亮後,先是聯合孫權整下幾郡根據地,然後取西川奪漢中擊敗曹操,稱王稱帝。諸葛亮為劉備帶來了戰略規劃和內政管理,指揮能力就當送的吧 。
劉備遇到諸葛亮是如魚得水,若魚無水則不可活。
諸葛亮遇到劉備是臥龍騰空,直衝霄漢一展抱負。
-
4 # 事急則緩
三國,一個英雄輩出,又充滿傳奇色彩的時期,您的這個問題其實很好回答,諸葛其實當時選擇很多,但是他又沒得選擇.為什麼這麼說呢?當時曹操手下有鬼才郭嘉.荀彧等人,而且這幾人已經完全取得曹操信任,幾人才氣也不遜諸葛,而且手下的五子良將,已經磨合成熟這種情況下諸葛去了又有何用呢?同樣當時拿得出手的孫權各種班子也搭建好了,而且要麼發小要麼親戚,哪有時間去顧諸葛啊!但是當時劉備卻是剛剛創業開始,互相釣魚成功,一拍即合!
-
5 # 一顆淚兩種味
舞臺可以由別人出資,但舞蹈還是要自己跳,諸葛亮是個漂亮的舞者,沒有舞臺,或者嫌棄別的舞臺跳舞的人太多,所以寧願暫時當觀眾。
劉備,資金微薄,只能修建一個小舞臺【雖然他是個聰明的老闆】,稍有姿色的舞者都嫌棄這個舞臺太小,紛紛跑到曹操,孫家,袁紹那三個大舞臺去跳舞,擦破頭去搶飯碗。
由於沒有好的舞者,劉備的舞臺日益殘破,劉備甚至失去了做舞臺老闆的信心,知道他遇到諸葛亮。
你劉備不就是沒有好的舞者嗎?我就是一個天仙般的舞者,我有足夠的能力把你的舞臺撐起來,到那個時候,我就有自己獨立的粉絲團了,而且,在這個舞臺我是臺柱,沒人敢把我這麼樣。
你諸葛不是一個天仙般的舞者嗎?好,反正就要破產了,這個舞臺就讓你獨舞,不過,如果你再也不要到別處去跳舞!
好,諸葛嚴肅的回答。
快看!快看!觀眾們驚呼,儘管那個舞臺殘破,但那個人跳得多美啊,快到那邊仔細瞧著,
想瞧,不行,得付門票錢!於是,每個人手中多了一張門票【劉備大舞臺】
-
6 # 上善如來
這個問題是個辯證法,相輔相成,良將遇明君。
先看看在諸葛亮為出山時的劉備,劉備帶著自己的軍隊在中原地區將近打拼了20年,但這期間可謂是一事無成,沒有一寸土地,都是寄人籬下,好在他是演技派,給天下人造就了一種他是“仁義之主”這是他最大的資本。
而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號稱“臥龍先生”,表面上看他是隱士高人,實則是暗流湧動,他也不想將他滿腹的才華就這麼浪費,於是他藉助水鏡先生司馬徽的關係,結交天下之士,經常和他們觥籌交錯,談天下大事,當然他的才能是不可否定的,慢慢也就得到了他們的認可。但是諸葛亮定不是庸俗之輩,熟讀各大家名著且有自己的體系,這時他以進為退,讓那些謀士主動推薦他,以提高身價。此計可謂是上上策。
而後就是隆中對,三分天下,取西川,借荊州,連吳抗曹等一系列正確的政治軍事行動。
但這裡諸葛亮要感謝的還是羅貫中先生的文筆如椽,一部《三國演義》將諸葛亮推上神壇。
-
7 # 閒雲草堂
他倆應該是相輔相成的吧,諸葛亮有幸跟了一個好領導,劉備也有幸有了一個好下屬,沒有劉備諸葛亮可能好多設想也完不成,沒有諸葛亮劉備也不能有以後得那些成就,其實總結就是好的領導要多聽下屬的好的建議,有一個清晰的大腦,知道該接受什麼不接受什麼,稱職的下屬也會多給領導提好的意見,多為領導多分擔,前提是你要充分的獲得領導的信任,不然你有再多的抱負領導也不給你施展的空間,一點自己的見解,大家都可以談一下自己的想法。
-
8 # 甲辛
應該是相輔相成吧。劉備提供平臺,為諸葛亮發揮才智奠定了基礎。諸葛亮發揮他個人的聰明才智,為劉備開創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如無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可能老死南陽鄉野,徒留虛名。如無諸葛亮出謀劃策,盡心輔佐,劉備恐怕將終身顛沛流離,難成國業。
-
9 # 故事玩家文武公
《三國演義》故事中,到底是諸葛亮成就了劉備,還是劉備成就了諸葛亮?
個人認為是劉備成就了諸葛亮,但如果沒有諸葛亮,劉備很可能沒有成就。
諸葛亮在江東士族掌權的孫吳沒有未來,在人才濟濟的曹魏沒有專斷之權,因此,蜀漢才是他唯一的正確選擇,因此是劉備成就了諸葛亮。
但如果沒有諸葛亮這樣的治國之才,劉備也難以有如今的成就。
理由如下:
1.是諸葛亮的“隆中對”指明瞭蜀漢的國家戰略。
關於這一點,易中天老師也在節目中有提到,“隆中對”給蜀漢指明瞭立國大方針,由此才造就了原本羸弱的蜀漢政權有機會成為鼎立三國之一。
2.治國有方的大才諸葛亮,鞠躬盡瘁,國之首功。
在三國演義故事中,諸葛亮不但在戰爭層面智計百出近乎於妖,更是在治國理政方面表現出了傑出的才華與成就,可以說是蜀漢的立國基石。
3.劉備死後,諸葛亮讓蜀漢又多存了11年。
在三國演義故事中,由於蜀漢幼主無能,劉備又在夷陵之戰中打敗病死於白帝城。諸葛亮隨後接過了蜀漢的政鞭,堅定目標,又維持了蜀漢政權11年不倒,後來諸葛亮歿於五丈原,從此蜀漢徹底沒落。
以上就是有關於三國故事的心得分享,感謝閱讀。
-
10 # 沁沁茉莉
這個問題問的很好,很尖銳,值得思考!
大家熟知的故事應從三顧茅廬開始:
在公元206年冬至207年春,當時屯兵新野的劉備,帶著大將關羽、張飛,三次到南陽郡鄧縣隆中請諸葛亮出山輔佐。第一次和第二次諸葛亮都不在茅舍,只好失望而歸。回到新野後,聽說諸葛亮回來了,叫人立即備馬,快馬加鞭的趕路,離草屋還有半里多地,劉備下馬步行。這時,諸葛亮正在午睡,為了不打擾諸葛亮,劉備在外面一直等到亮醒來。諸葛亮深刻的剖析了時事政局,提出“三分天下”《隆中對》,劉備茅塞頓開,亮因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便答應與劉備共圖大業。
諸葛亮為什麼不選擇曹操與孫權,而選擇沒有穩定地盤的劉備呢?對於自己的抉擇,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吐露心聲: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事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就此,報答知遇之恩是諸葛亮出山的所在。
諸葛亮選擇劉備實者還有另一番解義:
諸葛亮之所以放棄曹操和孫權而選擇劉備,是因為曹操和孫權叱吒風雲多年,追隨他們的將才,良才很多,都是有著豐功偉績,即便諸葛亮去投奔,也不會有好的前途和發展空間。然劉備則恰恰相反,沒有像他這樣的良才,幾十年的闖蕩,事業不太順利處於一個瓶頸期,迫切的需要輸入新的人才幫助他突破困境,是一個處於發展期的後續力量,再者還有著三顧茅廬的情意在內,所以諸葛亮選擇劉備可以有很好的的空間和舞臺來施展他的才華,可以說選擇劉備是諸葛亮經過深思熟慮後的理性選擇。
諸葛亮與劉備的關係就像伯樂與千里馬,需要有獨具慧眼的伯樂,才能有千里馬的叱吒和功績。
所以劉備與諸葛亮是相輔相成,彼此成就的關係!人生得一良才、遇一知己,幸齋!幸齋!
-
11 # 林中長嘯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作為中國古典小說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描繪了東漢末年群雄爭霸直至司馬炎一統天下、建立晉朝的歷史畫卷,塑造了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劉備與諸葛亮都是作者羅貫中極盡褒揚和精心塑造的典型人物。從劉備三顧茅廬、誠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讓諸葛亮位居蜀國臣相,使英雄有用武之地上來說,劉備無疑對諸葛亮有知遇重用之恩。但就諸葛亮忠心事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蜀國的建立鞏固力除內憂外患、立下豐功偉績這方面來說,則是諸葛亮成就了劉備!如果沒有諸葛亮,原本勢單力薄、朝不保夕、無立足之地的劉備根本談不上深謀遠慮和戰略宏圖,也就沒有君臣同心,審時度勢,趨利避害,佔據蜀地,聯吳抗曹,赤壁火燒連營,終成蜀國與魏國、東吳三國鼎立大勢的局面。劉備與諸葛亮的故事流傳千古,成為一代君臣佳話!
-
12 # 皓捷
我得到孔明,如魚得水。自古以來都是君臣典範。所以是相輔相成。
劉備和諸葛亮的故事篇一
漢末,劉備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
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閒遊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再去請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劉備和諸葛亮的故事篇二
徐庶向劉備熱誠地推薦諸葛亮(也叫諸葛孔明),劉備很高興,便決定去訪聘.當時諸葛亮正在襄陽城外隆中隱居.劉備攜同關羽,張飛到隆中,不巧諸葛亮出了門,沒見到.過了幾天,劉備再冒著風雪去拜訪,諸葛亮又跟朋友閒遊去了.兩次見不到孔明,劉備有些失望,但是為了成就大業,他求才心切,不顧張飛關羽的埋怨,又安排第三次的拜訪.這回諸葛亮並沒外出,不過還在草堂上睡午覺沒醒,劉備便謙恭地拱手站在石階上等候,直等到孔明睡醒,才得以晤面.諸葛亮為劉備的其誠所感動,答應出山輔佐劉備,終於幹出了一番事業.
劉備和諸葛亮的故事篇三
劉備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孔明)出山之後,「食則同桌,寢則同榻」,終日共論天下大事,把孔明當作老師,關羽,張飛看在眼,很不痛快,便對劉備說:「孔明年紀輕輕,有甚麼才學 大哥你對待他實在是好過頭了,又沒見到他顯示出甚麼本事!」劉備勸解他們說:「我得到孔明,如魚得水,兩位弟弟不用再多說了.」
「如魚得水」用以比喻得到跟自己相投合的人或找到適合自己事業發展的環境. 例如:李教授請到張明作助手,簡直「如魚得水」,研究專案的進度加快了,突破了一個又一個難關.
劉備和諸葛亮的故事篇四
新官上任三把火諸葛亮隨劉備到新野後不久,曹操就派了夏侯敦領兵十萬,到達博望城,逼近新野.劉備叫來關張二人 商議迎敵,張飛原本對劉備說的「得了孔明如魚得水」很不服氣,便賭氣地說:「哥哥何不就派『水』去迎敵 」 劉備說:「智謀靠孔明,勇武須二弟,怎麼可以推諉呢 」 劉備叫孔明指揮作戰,孔明怕關張等人不聽從號令,便要了劉備的寶劍和印章,顯示他正掌握兵權,違令者斬.孔明派兵遣將,在博望坡火攻曹兵,大敗夏侯敦.這場漂亮的勝仗,使關張開始佩服諸葛亮,從此誠心誠意地聽從他的調遣.《三國演義)第三十九回有首評議詩讚揚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揮如意笑談中.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
成語「初出茅廬」原說諸葛亮出山後初掌兵權就打勝仗,後來則用以比喻剛剛進人社會工作,缺乏實際經驗.
例如:別看他「初出茅廬」,卻有一股衝勁,又肯虛心學習,很快就熟悉了業務,作出了成績.
劉備和諸葛亮的故事篇五
孔明歸到寨中,升帳而坐,謂眾將曰:“吾今此計,不得已而用之,大損陰德。我料敵人必算吾於林木多處埋伏,吾卻空設旌旗,實無兵馬,疑其心也。吾令魏文長連輸十五陣者,堅其心也。吾見盤蛇谷止一條路,兩壁廂皆是光石,並無樹木,下面都是沙土,因令馬岱將黑油櫃安排於谷中,車中油櫃內,皆是預先造下的火炮,名曰‘地雷’,一炮中藏九炮,三十步埋之,中用竹竿通節,以引藥線;才一發動,山損石裂。吾又令趙子龍預備草車,安排於谷中。又于山上準備大木亂石。卻令魏延賺兀突骨並藤甲軍入谷,放出魏延,即斷其路,隨後焚之。吾聞:‘利於水者必不利於火。’藤甲雖刀箭不能入,乃油浸之物,見火必著。蠻兵如此頑皮,非火攻安能取勝?使烏戈國之人不留種類者,是吾之大罪也!”眾將拜伏曰:“丞相天機,鬼神莫測也!”
孔明令押過孟獲來。孟獲跪於帳下。孔明令去其縛,教且在別帳與酒食壓驚。孔明喚管酒食官至坐榻前,如此如此,分付而去。卻說孟獲與祝融夫人並孟優、帶來洞主、一切宗黨在別帳飲酒。忽
一人人帳謂孟獲曰:“丞相面羞,不欲與公相見。特令我來放公回去,再招人馬來決勝負。公今可速去。”
孟獲垂淚言曰:“七擒七縱,自古未嘗有也。吾雖化外之人,頗知禮義,直如此無羞恥乎?”遂同兄弟妻子宗黨人等,皆匍匐跪於帳下,肉袒謝罪曰:“丞相天威,南人不復反矣
-
13 # 神獸保姆普老師
這個問題有點“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趣味。諸葛亮沒有劉備,依然會功成名就。有了劉備,諸葛亮則可以將自己的才能發揮的凌厲盡致。我們不妨來分析一下。
首先,劉備請諸葛亮是在徐庶離去時舉薦的。建安十二年,即公元207年,咱們的劉皇叔已經46歲了。頭上戴著“漢宜城亭侯、左將軍、領豫州牧、皇叔”的劉備,依然一事無成。這個時候,劉備聽到臥龍諸葛亮的大名,於是決定去邀請諸葛亮出山輔助自己。
實際上諸葛亮根本不是一個布衣,他的背景在當時很驚人。那麼諸葛亮究竟有什麼背景呢?我們來看陳壽在《三國志》裡關於諸葛亮身份背景的描述:
“琅琊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父圭,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都丞。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另外大家都熟知,“臥龍與鳳雛二者得其一便可安天下。”可想當時諸葛亮的名氣已經很大了。所以從這裡看即使劉備不出現諸葛亮依舊會功成名就。
其次,諸葛亮在草廬中三分天下,已經充分的體現了諸葛亮才能了。根據形勢分析,諸葛亮選擇劉備是最好的出路。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評價自己,“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以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這句話表明了諸葛亮放低身段,承認是劉備成就了自己。用韓愈的《馬說》“世有伯樂,而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來詮釋為什麼諸葛亮跟隨劉備一生戎馬,赤膽忠心最為合適了。
最後,總結一下我的觀點:諸葛亮沒有劉備,依然會功成名就。有了劉備,諸葛亮則可以將自己的才能發揮的凌厲盡致。
-
14 # 池星
劉備漂泊半生,年過四十還沒有立錐之地,直到他遇到了諸葛亮,才迎來人生的轉機。
為什麼?劉備建蜀國之前兩次遇到“良人”。
第一次是遇見張飛關羽,兩個將才成為劉備的兄弟。第二次是遇到諸葛亮,未出茅廬便知天下三分。也許不少朋友認為劉備是有了諸葛亮才有的江山。其實不然,劉備更需要諸葛亮。劉備得到諸葛亮之後與諸葛亮關係非常好以至於冷落了兩個兄弟。劉備親口承認,他得到了諸葛亮是如魚得水。水是魚賴以生存的環境,沒有水魚便生存不下去。可見諸葛亮對於劉備的重要性。
那諸葛亮和劉備誰成就誰呢?
如果真要從需求平臺上來看,當是諸葛亮更需要劉備。
劉備是伯樂,諸葛亮是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三國的明主有三個:劉備、孫權、曹操。
有名的謀士卻有很多個,謀士找到明主,也得明主會使用。當時曹操和孫權底下謀士眾多,根本不在乎諸葛亮。比如曹操的謀士賈詡也是鬼才,可惜賈詡被曹操開發的不到10%。而劉表、張魯等人雖謀士較少,但他們都目光短淺,自身難保。
曹操謀臣眾多,郭嘉、程昱、荀彧等實力都不弱,且跟了曹操很久,加上曹操自己就很聰明,如果諸葛亮去了自然不會有太大的發展空間。孫權那裡也是一樣。袁紹,袁術,劉表等,更不是諸葛亮想要追隨的主公。
劉備雖然在當時沒有什麼實力,但野心尚在,並且有很大的潛力,而且手底沒有一個尚好的謀士。以諸葛亮的脾氣和秉性,追隨劉備,也是他想追隨他期待的明主。至於能否成為千里馬,還得需要後續看這位明主的平臺如何。
而諸葛亮的出現,他的才能讓劉備得以站穩腳跟,而實現遠大抱負也是時間問題了。
由此可見伯樂非常重要。
諸葛亮一直關注天下大勢,肯定會在一個合適的時機出山,劉備的“三顧茅廬”的時機和策略,成功拿下諸葛亮這張王牌。
諸葛亮想要實現政治抱負,當然希望劉備給到他更大的舞臺,更大的許可權去發揮,更好的發揮能力。而這些只有劉備能給諸葛亮。
而從才幹方面來看,諸葛亮和劉備是互補的。
劉備在得到諸葛亮後,給以他極大的信任,死後託孤給他,而諸葛亮也成為千古名相。
在發掘人才上,諸葛亮不及劉備。劉備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舉個例子:《三國》中的魏延和馬謖。魏延是以軍閥身份投靠劉備的,劉備對他非常信任和器重。魏延對劉備十分感激,也為他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諸葛亮卻不喜歡魏延,他並不善於去發掘魏延身上的優點,讓魏延被邊緣化,而後被殺,導致蜀國損失一名大將。
劉備認為馬謖不可委以重用,而諸葛亮不以為然。所以也導致了後面發生的“馬謖失街亭”。
不過,雖然用人不及劉備,諸葛亮的才能是毋庸置疑的。諸葛亮與劉備可以說是“三國最佳CP”。劉備會識人用人,諸葛亮軍事才能和政治才能需要得到信任和肯定,以當時的情況來說,只有劉備才是最符合諸葛亮的伯樂,而諸葛亮只是劉備重多謀士中最重要的一個,並且是最重要的一個。
諸葛亮在劉備這裡,表現機會很多,表現的舞臺也很大。有了劉備為諸葛亮搭建的“舞臺”,諸葛亮才能更充分的發揮自己的才幹。
因為諸葛亮有實力,劉備才肯放心的給他“舞臺”。劉備和諸葛亮相輔相成,劉備當初不請諸葛亮出山,劉備還是處於沒有發展目標和路線的境地,想和曹操,孫權三分天下,根本不可能。
所以,他們是互相成就。
-
15 # 樗寮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劉使君雖未建立功業,仁義已聞名於四海。試看曹魏孫吳手下,盡是世家大族之後,蜀漢劉備以下,關羽張飛販夫屠戶之流。諸葛村夫,躬耕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劉備三顧其於草廬之中,諮以當世之事,無此不過世上又一村夫隱士。是謂劉備成就諸葛亮也。
待到劉禪繼位,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是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後主,這也是劉備遺德。
諸葛丞相受命以來,夙夜憂嘆,平定南方,穩固三足鼎立局勢,出兵北伐北,功雖未成,算是自己成就了自己。
-
16 # 副史
瞭解過三國正史的人,都知道 《三國演義》在部分史實方面記載有曲筆,也是為什麼稱之為演義。特別是在擁護劉氏,和神化諸葛亮方面。
劉備從最開始的平原縣令,到最後的蜀漢帝王。這中間的曲折歷程,離不開另外一個人,那就是諸葛孔明。那到底是諸葛亮成就了劉備,還是劉備成就了諸葛亮?
關於諸葛亮能夠成為一代名相,大多數人會認為是劉備這個伯樂的緣故。大家都知道,當年的劉備在去拜訪諸葛亮的時候,那時的劉備可是相當的寒酸。手下能用的將領,只有他自己的二位兄弟。並且當時還在依附劉表,對將來可以說是毫無前景可言。當時的劉備真的算得上是求賢若渴,想想曹操身邊有眾多的謀士。然而劉備這邊只有兩個兄弟,更何況這倆人關羽謀略算的上是一竅不通。
《三國演義》中有一段曾描述劉備在劉表這邊狀態:劉備開始發福放胖,腿上也開始長贅肉。不難看出,劉備對自己的將來,也是相當的不確定,當看到自己開始發福發胖的緣故,竟然開始哭了起來。
但是就當劉備悲觀失落的時候,一個偶然的機會,在荊州遇到司馬徽,這個知天文曉地理的的老者。他向劉備說了推薦了自己當時頗有盛名的兩個人,招攬一個便可以得到天下。
於是便有了劉備三次茅廬前去拜見的經典場景。劉備肯定聽心裡面去了,一直都是四處飄零,現如今又在劉表這裡投靠。曹操手下謀士如雲,自己要想在接下來時間裡獲得成就。那就必須有一個可以為自己效力的謀士,幫助自己成事。
可是假如當年劉備剛開始沒有去拜訪諸葛亮呢,歷史的結局會不會發生改變呢?筆者認為歷史肯定會發生改變,但是諸葛亮依然會成為一代名臣,但不一定是一代名相。
我們可以從《隆中對》當中可以瞭解到。諸葛亮雖然大隱隱於山林之間,過著隱居的生活。但是他的心思絕對不可能停留在,那件茅草屋裡面。他時刻關注的時局的變化,對於天下的大勢,已經有著自己的判斷,更何況在劉備第三次拜訪的時候,經典的隆中對閃亮登場。
從這裡得知,諸葛亮的志向絕對是宏偉的。如果只是侷限於草廬,那麼很有可能今天就沒有一代武侯的盛名。亦或者是其他的盛名。
即使沒有劉備這個伯樂,諸葛孔明也會在合適的時機,擇機選擇明主而去侍奉。一個心懷天下抱負的熱血青年,肯定不會平平淡淡度過的。當時的諸葛亮還是相當年輕的。不敢說是一個熱血青年,但是名揚天下的想法肯定是有的。否則"臥龍"這個別稱,根本不會在三國末年出現。"臥龍"即是睡著的龍,那麼睡醒之後呢。所以說諸葛亮也在等明君,然後選擇出山。只不多劉備先來了一步,用自己的誠心打動了諸葛亮,從此之後,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基本上是按照當初商議的《隆中對》來奪取天下的。
由此可知,劉備只是比別人搶先了一步,來到了諸葛亮面前。然後成功的得到的諸葛亮這張王牌。如果沒有劉備這個伯樂,以諸葛亮的脾氣和秉性,是絕對可以在等等看的。等待天下的明主出現,選擇去投靠,至於能否成為千里馬,還得需要這位明主的平臺來決定。當年的韓信在項羽那裡只是一個執戟郎中,而在劉邦那裡就是統領千軍萬馬的大將軍。諸葛亮亦是如此。
-
17 # 湖南小嘉
他倆應該是相輔相成的吧,諸葛亮有幸跟了一個好領導,劉備也有幸有了一個好下屬,沒有劉備諸葛亮可能好多設想也完不成,沒有諸葛亮劉備也不能有以後得那些成就,其實總結就是好的領導要多聽下屬的好的建議,有一個清晰的大腦,知道該接受什麼不接受什麼,稱職的下屬也會多給領導提好的意見,多為領導多分擔,前提是你要充分的獲得領導的信任,不然你有再多的抱負領導也不給你施展的空間,一點自己的見解,大家都可以談一下自己的想法。
-
18 # 阿賴生活記
三國時期的蜀漢的建立可以說是非常快速的,而這種快速是與蜀漢的眾人分不開的,有諸葛孔明等謀臣的輔佐,關羽等人的四處征戰,所以蜀漢的成長是比曹魏,東吳都要快的,而這種快卻是獻出了無數人的生命。蜀漢的國君是劉備,是由諸葛孔明一直輔佐的。劉備為興復漢室,好幾次拜訪諸葛孔明,想讓其輔佐自己,最終成就帝業。而諸葛亮呢,也做了蜀漢的丞相幾十年。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是因為劉備,世人才知道有諸葛亮這個人,還是因為有諸葛亮,劉備才會稱霸一方?蜀漢作為亂世的一方霸主,能人將士很多,謀臣也是很多,其中便以諸葛亮為最。劉玄德在未稱帝之前,又或者說是沒有一定實力的時候,手下只有關羽和張飛兩位結義兄弟,後有了徐庶的加入,可是徐庶又被曹操以徐庶的母親在手來威脅徐庶,讓徐庶歸降於自己。而徐庶這個人,雖然為了孝義,來到了曹操的帳下,卻從不為曹操出謀劃策。在自己離開之時更是給劉皇叔安排好了之後的事,然後的事情我們都知道,諸葛孔明開始為劉皇叔謀事,之後更是三分天下,為蜀漢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
19 # 嘿詩
有人說劉皇叔成就了諸葛孔明,這是因為如果沒有劉備,天下知曉諸葛亮的能有幾人。若不是劉備將他請出山輔佐自己,誰又能知道他的謀略才能。若不是劉玄德讓他擔任軍師,司馬懿又怎會有這麼一個強敵。若不是劉玄德讓他擔任丞相,他哪有機會揮師北伐,更不會讓世人熟知。所以才說是劉玄德讓諸葛孔明有了名聲。
還有一部分人認為是諸葛孔明成就了劉皇叔,原因是什麼呢?劉皇叔請他輔佐自己,如果他不答應,或者拒絕劉備,那劉玄德可能還帶著他的兩位結拜兄弟四處尋找自己的民主,即使建立自己的勢力,也不會有太多的功績。沒有諸葛孔明的輔佐,他沒有信心對抗曹魏,也沒有信心對抗東吳。如果沒有諸葛亮,劉玄德沒有機會攻佔成都(雖說主要在於龐統)。如果沒有諸葛亮,吳蜀聯軍赤壁之戰也不一定會勝。如果沒有諸葛亮,吳國對他們最大的威脅——周瑜就不會死。如果沒有諸葛亮,誰來對抗曹魏的司馬懿。如果沒有諸葛亮,誰揮師北伐。如果沒有諸葛亮,蜀漢江山到了後主劉禪手中,能堅持多少年月。這大概是有人認為是諸葛孔明成就了劉皇叔,也就是成就劉氏帝業的原因了吧。
個人認為,諸葛亮和劉備兩人其實是互補的,互相成就了對方,劉備能夠識人,也會用人,諸葛亮有神鬼莫測的政治才能和軍事才能,需要得到充分的信任和發揮的舞臺,以當時情況來說,只有劉備才是最符合的伯樂,而諸葛亮則是劉備最重要的一個謀士。
-
20 # 雲上無塵
應該說是互相成就。
一場歷史大戲,需要多人演出。
沒有漢失權柄,就沒有漢室宗親劉備的師出有名;
沒有諸葛亮運籌帷幄,就沒有鼎足之地和規劃;
沒有關張趙馬黃,就沒有戰場臨敵,攻城掠地。
劉備看似忠厚,心懷天下百姓,欲扶漢室將傾。若沒有中山靖王之後這個名頭,只有忠厚和雄心是拉不起大旗的。
正像袁紹所言,吾非敬你,而是敬你乃中山靖王之後。
群雄並起,諸侯割據,異性裂土,這個漢室宗親就有了理據。
所以劉備能扯起一杆義旗,自有關羽,張飛,趙雲等響應。
然而劉備白手起家,無地無兵,狼狽拮据,東奔南竄,依附列強,赧然不易。
沒有諸葛亮,當時就沒有方向和目標。
劉備三顧茅廬,一席交談,豁然頓開,心裡才有了奮鬥的方向,才有了長遠規劃,如撥雲見日。
諸葛亮抱經世之才,自比管樂,心高氣傲,肯定不甘空老林泉之下。
自己也說的明白:鳳翱翔於千仞兮,非梧不棲;士伏處於一方兮,非主不倚!
他在等一個自己認可的主人。
既然他痛恨奸臣弄權,異姓割據,那劉備就成了首選。
透過劉備茅廬三顧,考驗了劉備的至誠之心,仰渴之意,這才下決心認主輔佐。
而劉備如魚得水,放手放權,傾心相待,諸葛亮由是感激,嘔心瀝血,出謀劃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這才有了傳頌千古的君臣相知相托的典範。
劉備死後,諸葛亮繼續輔佐劉禪,可謂殫精竭慮,剖肝瀝膽。六出祁山,明知天下三分已定,向不可為處而為,只為堅持劉備初願,兌現自己對劉備的諾言!
下國臥龍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不禁讓人唏噓!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諸葛亮的一片赤城,也贏得了天下英雄的敬仰!
君臣相互成就的例子,非此二位莫屬!
回覆列表
關注
三國時期的蜀漢的建立可以說是非常快速的,而這種快速是與蜀漢的眾人分不開的,有諸葛孔明等謀臣的輔佐,關羽等人的四處征戰,所以蜀漢的成長是比曹魏,東吳都要快的,而這種快卻是獻出了無數人的生命。蜀漢的國君是劉備,是由諸葛孔明一直輔佐的。劉備為興復漢室,好幾次拜訪諸葛孔明,想讓其輔佐自己,最終成就帝業。而諸葛亮呢,也做了蜀漢的丞相幾十年。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是因為劉備,世人才知道有諸葛亮這個人,還是因為有諸葛亮,劉備才會稱霸一方?
蜀漢作為亂世的一方霸主,能人將士很多,謀臣也是很多,其中便以諸葛亮為最。劉玄德在未稱帝之前,又或者說是沒有一定實力的時候,手下只有關羽和張飛兩位結義兄弟,後有了徐庶的加入,可是徐庶又被曹操以徐庶的母親在手來威脅徐庶,讓徐庶歸降於自己。而徐庶這個人,雖然為了孝義,來到了曹操的帳下,卻從不為曹操出謀劃策。在自己離開之時更是給劉皇叔安排好了之後的事,然後的事情我們都知道,諸葛孔明開始為劉皇叔謀事,之後更是三分天下,為蜀漢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有人說劉皇叔成就了諸葛孔明,這是因為如果沒有劉備,天下知曉諸葛亮的能有幾人。若不是劉備將他請出山輔佐自己,誰又能知道他的謀略才能。若不是劉玄德讓他擔任軍師,司馬懿又怎會有這麼一個強敵。若不是劉玄德讓他擔任丞相,他哪有機會揮師北伐,更不會讓世人熟知。所以才說是劉玄德讓諸葛孔明有了名聲。
還有一部分人認為是諸葛孔明成就了劉皇叔,原因是什麼呢?劉皇叔請他輔佐自己,如果他不答應,或者拒絕劉備,那劉玄德可能還帶著他的兩位結拜兄弟四處尋找自己的民主,即使建立自己的勢力,也不會有太多的功績。沒有諸葛孔明的輔佐,他沒有信心對抗曹魏,也沒有信心對抗東吳。如果沒有諸葛亮,劉玄德沒有機會攻佔成都(雖說主要在於龐統)。如果沒有諸葛亮,吳蜀聯軍赤壁之戰也不一定會勝。如果沒有諸葛亮,吳國對他們最大的威脅——周瑜就不會死。如果沒有諸葛亮,誰來對抗曹魏的司馬懿。如果沒有諸葛亮,誰揮師北伐。如果沒有諸葛亮,蜀漢江山到了後主劉禪手中,能堅持多少年月。這大概是有人認為是諸葛孔明成就了劉皇叔,也就是成就劉氏帝業的原因了吧。
水中沒有魚,水就會變得平淡;而魚沒有水,就會面臨死亡。大概是這個關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