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唐明國亮

    魏晉南北朝階段是一個分裂時間長,政權迭代快,且長期持續戰亂的大歷史階段。這段歷史的“亂”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亂是“五胡十六國”。“五胡十六國”的源頭是“八王之亂”。晉武帝司馬炎建立西晉之後,起初社會穩定,形勢大好。

    但是,司馬炎之後的晉惠帝司馬衷卻是個無能的人,“何不食肉糜”的典故就是出自於他。偏偏司馬衷有個不安分的皇后賈南風,野心極大。賈南風想要獨掌大權,便在各藩王之間縱橫捭闔,最終引起各藩王互相攻伐,釀成了長達十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的後期,成都王司馬穎派部下匈奴人劉淵向北方的匈奴借兵,想要大幹一番。不料,劉淵看到西晉國力空虛,便自立為“漢王”,定國號為“漢”,成了五胡十六國的第一國。自此,“五胡十六國”便拉開了序幕。

    公元317年,劉淵滅西晉。晉政權東遷至南京,史稱東晉。隨後的時期,中國北方便陷入戰亂之中,匈奴、鮮卑、羯、羌、氐等五個主要少數民族粉墨登場,先後建立了二十多個政權,其中有十六個實力相對強大,所以又稱五胡十六國時期。

    五胡十六國時期,各少數民族政權互相攻伐,給社會經濟造成了巨大破壞。這樣的混亂的局面一直持續到公元439年,北魏拓跋燾滅北涼,統一了中國北方,從此歷史進入南北朝時期。

    第二亂是東晉內部之亂。晉朝政權東遷之後,透過一系列手段尤其是取得淝水之戰勝利,站穩了腳跟。與北方混亂不堪的局面相比,東晉稱得上是相對安定。但是,隨後而來的是內部矛盾的突出。晉室東遷,掌控政權的依然是北方士族。但是,南方士族在本地經營日久,雙方不斷髮生衝突。

    鬥爭的結果自然掌握國家機器的北方士族取得勝利。但北方士族要在江南站穩腳跟,仍然需要和南方士族合作。一方面,他們扶持顧、陸、朱、張等南方大族。

    另一方面,在南方士族勢力較弱的地區設立僑州、郡,集中安置南下的北方人,避免與南方土著勢力爆發衝突。這一時期,隨著局面的穩定,士族生活日益腐化墮落。在此背景下,南方寒族武將逐漸崛起,逐漸掌控了軍隊實權。

    第三亂是南朝之亂。南朝是指東晉滅亡後,存續於中國南方的宋、齊、梁、陳四個朝代。隨著東晉政權的日益沒落,武將劉裕崛起。

    公元420年,劉裕滅晉,建立宋朝,史稱“劉宋”。劉裕稱得上一個英明神武的皇帝,但他的子孫一代不如一代。公元479年,南南兗州刺史蕭道成起兵反叛,滅掉劉宋,建立齊朝。

    齊的歷史軌跡與劉宋如出一轍,老子創業,子孫敗家。公元502年,雍州刺史蕭衍攻入建康,結束了齊政權,建立了梁朝。蕭衍即梁武帝。

    粱武帝初期還算勵精圖治,但是到了後來,便開始篤信佛教,亂理朝政。據史書記載,梁武帝曾四次撂下攤子出家為僧。他出家不要緊,卻苦了一班大臣。

    畢竟國不可一日無君,眾大臣無奈,只能大家湊錢給寺廟,把皇帝給贖回來。在這樣的情況下,最終發生了“侯景之亂”,蕭衍被幽禁,最終活活餓死。

    公元557年,透過討伐侯景成長起來的陳霸先滅梁,建立了陳朝。相比起南朝前三個朝代,陳朝算是比較清明的一個政權。

    陳朝最後一個皇帝陳叔寶雖然昏庸了一點,但也沒犯什麼大的惡行。在陳朝統治期間,南方社會比較安定,生產力也得到恢復。

    然而,陳叔寶時運不濟,此時的北方已經結束了動亂,楊堅的隋政權一統北方,國力強盛,已經將統一中國擺上了議事日程。公元589年,隋朝大軍南下,俘虜陳叔寶,滅陳朝,魏晉南北朝時代結束。

  • 2 # 文文情感故事

    魏晉南北朝(222年—589年),又稱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只有37年大一統,而餘下百朝代替換很快並有多國並存的時代。這個時期從222年孫權稱王到589年隋朝滅南朝陳而統一中國,共369年。可分為三國時期(以曹魏正統,蜀漢與孫吳並立)、西晉時期(與東晉合稱晉朝)、東晉與十六國時期、南北朝時期(南朝與北朝對立時期,共150年)。另外位於江度南,全部建都在建康(孫吳時為建業,即今天的南京)的孫吳、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等六個國家又統稱為六朝。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最頻繁的時期。由於長期的封建割據專和連綿不斷的戰爭,使這一時期中國文化的發展受到特別嚴重的影響。其突出表現則是玄學的興起、道教的勃興及波斯、希臘文化的羼入。在從魏至隋的三百餘年間,以及在三十餘個大小王朝交替興滅過程中,上述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響,交屬相滲透的結果,使這一時期儒學的發展及孔子的形象和歷史地位等問題也趨於複雜化。

    魏晉南北朝

    184年漢靈帝時期爆發黃巾之亂,為了安定地方,州牧擁有地方控制權。而後朝廷因內亂被軍閥董卓控制,各地勢力派州牧舉兵反抗董卓。190年董卓挾持朝廷遷都,地方州牧紛紛劃地一方,群雄割據。董卓最後被呂布和王允設計刺殺,長安最後被李傕佔領。漢獻帝趁機東逃,於196年被曹操迎到許昌,改元建安。曹操採納“奉天子以令不臣”(俗稱“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策,擊敗多股勢力,於200年的官渡之戰擊敗袁紹,至208年時大致掌控了中國北方。然而於該年冬季的赤壁之戰中被孫劉聯軍擊敗,形成了三國鼎立的雛型。

    黃巾之亂,

    劉備於隔年病死,輔佐其子劉禪的諸葛亮於同年再與孫權恢復同盟。據有揚州、荊州及交州等地的孫權至229年才稱帝,國號吳,史稱孫吳或者東吳。三國局勢主要為蜀吳同盟對抗魏,各國疆域變化不大。而曹魏朝廷漸漸被司馬氏一手掌控。263年司馬昭為建立軍功準備篡位,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亡。

    劉備於隔年病死,

    兩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國號晉,史稱西晉,曹魏亡。西晉於280年發動晉滅吳之戰,滅亡孫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晉朝(265年-420年)上承三國,下啟南北朝,屬於六朝之一。分為西晉(265年-316年)與東晉(317年-420年)[2]。司馬氏在三國時期為曹魏世族,高平陵事變後掌握魏國政權。265年,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位,國號晉,即晉武帝。280年,西晉滅孫吳而統一天下,但是和平穩定的局面只維持了短短的十幾年。晉惠帝繼位後朝廷漸亂,領有軍權的諸王紛紛爭權,史稱八王之亂。

    司馬昭病死

    晉朝元氣大傷後,內遷的諸民族乘機舉兵,造成五胡亂華的局面,大量百姓與世族開始南渡。316年,西晉滅亡,北方從此進入五胡十六國時期 ] 。

    317年,晉朝宗室司馬睿於建康稱帝,東晉建立,據有中國南方的領土。

    中原的世族及平民陸續南遷,形成中國北方僑民和南方土著聚居的局面。東晉初期,王導等人採取鎮之以靜策略,穩定局勢。皇權衰落,朝廷大權主要由世族掌握,由於軍權外重內輕,朝廷控制力弱,不少方鎮心懷野心,先後發生了王敦之亂、蘇峻之亂及桓溫專政。雖然部分士族當權者有恢復之心,前後發動幾次北伐,但是朝廷擔心野心家藉此擴張勢力,大多消極支援。383年,前秦出動舉國之師,意圖滅亡東晉。

    面對亡國之禍,東晉君臣一心,憑藉淝水決戰奠定勝局。謝玄等將領乘勝追擊,成功的收復大批失土,致使前秦崩解,引發了北方軍事和政治格局的變化。然而,東晉後期又發生朋黨相爭及桓玄作亂。平民負擔沉重,又發生孫恩、盧循之亂。譙縱亦據蜀地自立。最後劉裕崛起,平定諸亂,憑藉軍事力量奪得帝位,進入了南北朝時期

  • 3 # 號條頭史歷hhh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一段黑暗的“亂世”。

    經歷了漢末三國、西晉統一、東晉十六國、南北朝這四大階段。

    在此期間,爆發連綿不絕的軍閥混戰,各地方都有勢力割據為王。更是有著持續不斷的族群侵併、政權傾覆。

    在這一段時期內,只有西晉的短短36年是統一的。

    而且西晉雖然統一,但其內部衝突和爭鬥亦極為慘烈。

    從大歷史的視角看,魏晉南北朝時期既是秦漢舊秩序的瓦解期,又是隋唐新生機的孕育期。貫穿於兩個過程之中並對歷史走向產生深刻影響的重要因素,就是世族與國家關係及其互動作用機制。

    魏晉南北朝這段歷史,是秦漢秩序瓦解的產物。

    其起點,可追溯到公元184年的漢末黃巾起義。這場起義既是東漢末年亂局的開端,也是長期累積的社會矛盾的總爆發。

    (黃巾起義)

    一方面,東漢末期的皇權衰弱,而宦官、外戚等“寄生勢力”則不斷增強,導致國家治理中樞衰朽不堪。

    另一方面,士族豪門持續擴張,形成了累世公卿和累世經學的權勢壟斷。

    這一系列問題的不斷累積,造成國家治理結構性失調和系統紊亂,最終激起民變。

    更是由此,引發了漢末長期的軍閥混戰和地方割據,整個社會更是陷入嚴重的無序狀態。

    而在漢末亂世之中,逐漸形成了魏蜀吳三國並立的局面。

    (三國)

    曹魏後期,司馬氏透過與當朝世族大姓聯姻或政治結盟的方式,獲取大姓的支援,同時暗中培養軍中勢力,最終奪得大權。

    公元265年,司馬炎稱帝。

    公元280年,西晉滅吳,三家歸晉,版圖恢復了初步的統一。

    (西晉)

    然而西晉的統一卻僅僅只有三十六年 。

    西晉的建立,是司馬氏及其親附的世家大族互為依託、相互利用的結果。

    這次短暫的統一,可看成東漢的“迴光返照”。但東漢末期國家治理的深層結構矛盾,一個也沒有減少,且有不斷加深的趨勢:

    一方面,為回報世族大姓和親附勢力,西晉王朝對曹魏以來推行的“九品中正制”加以改造,壟斷選舉制度,將官職品級與世族門爵的高低掛鉤。

    同時,恢復世襲的五等爵制,並透過佔田制等制度安排,承認世族大姓在土地、奴婢佔有方面的經濟特權和既得利益。由此,進一步強化皇族及名門望族中的權力壟斷,使世族政治進一步固化,極大地助長了貪暴恣肆和奢侈風氣,為門閥政治惡性演變開啟了方便之門。

    另一方面,吸收曹魏失權的教訓,推行州郡解兵措施,裁撤郡國軍隊,同時大封同姓子弟為藩王,並鼓勵藩王出鎮領兵,以拱衛皇族,導致郡國守備薄弱,地方控制力下降。而諸侯藩王有領兵權,無形中為內爭埋下了伏筆。

    更令人擔憂的是,司馬炎最終還是選擇了智力低下的司馬衷作為繼承者。

    晉惠帝司馬衷天生憨痴,無力治理朝政。

    當時“天下荒飢,百姓多餓死”,晉惠帝聞之,竟問臣下:“何不食肉糜?”

    《晉書》帝紀第四:及天下荒亂,百姓餓死,帝曰:"何不食肉糜?"

    而晉惠帝的皇后賈南風卻素有干政野心,最後竟然勾結藩王作亂,引發宗室、外戚之間的內鬥,釀成“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持續16年之久,宗室諸王相互殺伐,人民流離失所,經濟社會遭到嚴重破壞。最終導致了西晉的滅亡。

    西晉滅亡後,北方少數民族南下,黃河中下游的北方地區為多個胡、漢割據政權控制。

    南方地區,經永嘉之亂後,琅琊王司馬睿在南遷的中土世家大族的扶持下,定都建康,是為東晉元帝。

    (東晉)

    東晉王朝,是司馬氏皇權和以王、庾、桓、謝諸大姓為代表的北方士族以及江南吳地士族的聯合專政。

    其權力結構,是弱皇權與強宗族的“弱平衡”模式。

    在當時,甚至有“王與馬,共天下”之說。

    (司馬睿與王導)

    東晉時期,是世族政治的“繁榮期”。世族門閥地位優渥,在政治、經濟上都擁有很大的特權。

    為了維持門第的優越性,世族高門之間往往互為婚姻,且不與寒門子弟通婚,導致階層封閉和固化。

    “視寒素之子,輕若僕隸,易如草芥,曾不以之為伍”

    然而,東晉末年,起於寒門計程車人子弟逐漸在軍隊及實務部門掌握實權。

    最終,握有兵權的劉裕即皇帝位,國號宋,東晉滅亡,由此開啟了南朝政局。

    南朝皇帝多以“寒人掌機要”,帶動了寒門勢力的崛起。而南朝的門閥大族,大多尸位素餐,日漸沒落,但其門第地位和生活風尚的影響仍在。寒門人士想躋身世族,仍然往往難得其門而入。

    北方則是由五胡十六國到北魏統一北方,再到北魏分裂為東西魏,進而在北方北周、北齊對立。

    西晉解體後,北方黃河流域陷入長期的混亂割據局面。

    湧入內地的匈奴、鮮卑、羯、氐、羌等胡族以及邊地的漢人,建立了若干地方政權。

    北魏史學家崔鴻《十六國春秋》記載了其中16個國家的情況,故這一時期又被稱為“五胡十六國”。

    “五胡十六國”之間不斷征伐,使得眾多百姓深陷火海之中。

    後北魏政權統一黃河流域,在此之後,孝文帝推行改革:一方面,大力推行均田令、三長制,強化北魏國家的經濟汲取和社會控制能力,極大地改變了北方社會基層結構;另一方面,遷都洛陽,在鮮卑貴族中推行改漢服、用漢姓、習漢語、與漢族通婚等措施,促進了鮮卑族與漢族的融合。

    (北魏)

    而孝文帝去世後,北魏國家的漢化程序一度出現波折,最終爆發了六鎮起義。

    後來,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進而轉為北齊、北周。

    北齊胡漢矛盾尖銳,而北周最終調節好了胡漢矛盾,最終形成了關隴貴族集團。

    最終,公元581年,楊堅建立隋朝,隨後於公元589年南下滅陳。

    中國最終重歸統一。

    魏晉南北朝之所以如此混亂,個人認為,很大原因是因為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同時爆發,最終導致了這幾乎整整四百年的黑暗亂世。

  • 4 # 子貢品鑑

    魏晉南北朝為什麼這麼亂?這是因為五胡亂華,當時西晉發生了八王之亂,近朝的經濟軍事能力大大的減弱。由於三國以及魏晉南北朝整個一接近100年的時間裡,中原從未停止過戰亂,造成了中原人口大幅減少!當西晉完成統一之後,國力已經相當虛弱。這個時候周邊少數民族政權趁機攻佔中原,並大肆屠殺長江以北的中原地區人口。造成整個漢民族在那個時期幾近滅族。如果你要怪,那麼你就怪關張,趙,曹操,孫權這些人當年拼殺的過於激烈。把整個中原的人口都拼光了。

  • 5 # 冒充大師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一段黑暗的“亂世”。在此期間,連綿不絕的軍閥混戰和地方割據,持續不斷的族群侵併、政權傾覆,頻繁的人口遷徙和災難。400多年民不聊生。

    1.黃巾起義

    第一張“多米諾骨牌”

    魏晉南北朝歷史,是秦漢秩序瓦解的產物。其起點,可追溯到公元184年的漢末黃巾大起義。這場起義既是東漢末年亂局的開端,也是長期累積的社會矛盾的總爆發:

    一方面,東漢末期的皇權不振和宦官、外戚等“寄生勢力”野蠻生長,導致國家治理中樞衰朽不堪;另一方面,士族豪門持續擴張,形成了累世公卿和累世經學的權勢壟斷。特別是,東漢豪族大量佔田、匿戶等,導致嚴重的貧富分化和社會不公,也使得國家直接控制的“編戶民”不斷流失,導致國家經濟能力持續下降。加上地方治理失效、頻繁的水旱災害,繼而形成大規模的流民問題。

    這一系列問題的不斷累積,造成國家治理結構性失調和系統紊亂,最終激起民變。由此,引發了長期的軍閥混戰和地方割據,經濟凋敝,人口銳減,百姓流離失所,整個社會陷入嚴重的無序狀態。魏晉南北朝歷史變局的第一塊“多米諾骨牌”,就這樣倒下了。

    黃巾起義後,不同的地方政權,或以強化集權能力為目標,或以強調世族主導利益為導向。最終,曹操集團以“唯才是舉”的策略,廣泛吸納各階層人才,並透過屯田制等有效組織手段和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擊敗了以世家大族統治為依託的河北袁氏集團,統一了黃河流域,進而在魏蜀吳三國競爭中逐漸勝出。

    曹魏後期,司馬氏透過與當朝世族大姓聯姻或政治結盟的方式,獲取大姓的支援,同時暗中培養軍中勢力,以殘酷手段奪權。公元265年,司馬炎稱帝。公元280年,西晉滅吳,三家歸晉,版圖恢復了初步的統一。

    02.八王之亂

    宗室外戚相互殺戮

    西晉的建立,是司馬氏及其親附的世家大族互為依託、相互利用的結果。這次短暫的統一,可看成東漢的“迴光返照”。但東漢末期國家治理的深層結構矛盾,一個也沒有減少,且有不斷加深的趨勢:

    一方面,為回報世族大姓和親附勢力,西晉王朝對曹魏以來推行的“九品中正制”加以改造,壟斷選舉制度,將官職品級與世族門爵的高低掛鉤。同時,恢復世襲的五等爵制,並透過佔田制等制度安排,承認世族大姓在土地、奴婢佔有方面的經濟特權和既得利益。由此,進一步強化皇族及名門望族中的權力壟斷,使世族政治進一步固化,極大地助長了貪暴恣肆和奢侈風氣,為門閥政治惡性演變開啟了方便之門。

    另一方面,吸收曹魏失權的教訓,推行州郡解兵措施,裁撤郡國軍隊,同時大封同姓子弟為藩王,並鼓勵藩王出鎮領兵,以拱衛皇族,導致郡國守備薄弱,地方控制力下降。而諸侯藩王有領兵權,無形中為內爭埋下了伏筆。

    西晉統治者的政治短視,在王朝中樞權力安排方面也有體現。晉武帝司馬炎指定的接班人晉惠帝,天生憨痴,無力治理朝政。當時“天下荒飢,百姓多餓死”,晉惠帝聞之,竟問臣下:“何不食肉糜?”晉惠帝的皇后賈南風素有干政野心,最後竟然勾結藩王作亂,引發宗室、外戚之間的內鬥,釀成“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持續16年之久,宗室諸王相互殺伐,人民流離失所,經濟社會遭到嚴重破壞。最終,諸王相繼敗亡,西晉國力也被嚴重透支,處於瓦解邊緣。時人所謂:“歷觀前代,國家之禍,至親之亂,未有今日之甚者也。”

    03.衣冠南渡

    皇權與世族的“弱平衡”

    西晉滅亡後,黃河中下游的北方地區為多個胡、漢割據政權控制。南方地區,經永嘉之亂後,琅琊王司馬睿在南遷的中土世家大族的扶持下,定都建康,是為東晉元帝。

    東晉王朝,是司馬氏皇權和以王、庾、桓、謝諸大姓為代表的北方士族以及江南吳地士族的聯合專政。其權力結構,是弱皇權與強宗族的“弱平衡”模式。一方面,司馬睿以支裔藩王身份而據大統,資歷淺,威望低,影響力也弱,需要依仗南渡的北方世族豪門支援。另一方面,南渡的世族則需藉助皇室名義,“挾天子以令諸侯”,才能維持門第和家族利益。因此,司馬睿是名義上的天子,但南遷的北方世族門閥勢力才是東晉局勢的實際掌控者。東晉建國初期,皇室最仰仗的是琅琊王氏。其中,王導在內主持朝政,司馬睿稱其為“仲父”,王敦在外統領軍務,故當時有“王與馬,共天下”之說。

    在世族門閥主政的情勢下,東晉皇族一方面要依靠南遷世族的支援,才能維持偏安統治;另一方面,東晉皇帝又以“共主”身份,居間制衡和調整世族之間的內部矛盾。至於南方吳地的本土世族,雖不能參與朝中樞機,卻在當地經營多年,擁有一定的地方影響力,是需要安撫和團結的物件。它們也透過承認東晉皇權的合法性,換取朝廷對其自身利益和政治地位的認可。

    東晉時期,是世族政治的“繁榮期”。世族門閥地位優渥,在政治、經濟上都擁有很大的特權。它們借用晉室的名義,佔地封山,以致資財鉅萬、園宅廣闊、奴僮數千。同時,壟斷選舉,以致形成“舉賢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權貴”的局面。門閥子弟憑藉門第和出身,初入仕途即是四品、五品;所任官職,也多是職閒廩重、地望清美的“清職”,進而平流進取,坐至公卿。

    為了維持門第的優越性,世族高門之間往往互為婚姻,且不與寒門子弟通婚,導致階層封閉和固化。他們還看不起出身寒門者,“視寒素之子,輕若僕隸,易如草芥,曾不以之為伍”。此外,門閥子弟多以清高脫俗為標榜,鄙視俗務,崇尚雅言清淡,追求精神放逸、自由。這在某種程度上帶動了文學藝術的進步和繁榮,但也使得高門世族習慣了優越舒服的日子,日漸消磨糜爛。

    東晉末年,起於寒門計程車人子弟逐漸在軍隊及實務部門掌握實權。最終,握有兵權的劉裕即皇帝位,國號宋,東晉滅亡,由此開啟了南朝政局。南朝政治,先後有劉宋、蕭齊、蕭梁和南陳,多為禁軍首領政變所建。鑑於東晉王室孤微、門閥勢盛的教訓,南朝皇帝為維護皇權和制衡高門世族,往往以宗室子弟掌握軍權,守為外藩。但皇室與外藩諸王之間,多有猜忌,常起衝突,以致骨肉相殘,政局更迭,各朝維持的時間都不甚長。在中樞權力部門,南朝皇帝多以“寒人掌機要”,帶動了寒門勢力的崛起; 南朝門閥大族,大多尸位素餐,日漸沒落,但其門第地位和生活風尚的影響仍在。寒門人士想躋身世族,仍然往往難得其門而入。

    對南朝世族最終造成沉重打擊的,是“侯景之亂”和西魏宇文泰攻佔江陵事件。“侯景之亂”期間,建康及附近地區計程車族子弟被殺、餓死者無數,“中原冠帶……至是,在都者覆滅略盡”。宇文泰佔領江陵,俘虜南方衣冠士族數萬口,驅入長安為奴婢,對南朝世族子弟再次予以重擊。等到隋滅陳、統一全國時,昔日繁華競逐的江左世族已全然寂落無聞。

    4:04.“五胡十六國”

    從部族走向“成熟國家”

    西晉解體後,北方黃河流域陷入長期的混亂割據局面。湧入內地的匈奴、鮮卑、羯、氐、羌等胡族以及邊地的漢人,建立了若干地方政權。北魏史學家崔鴻《十六國春秋》記載了其中16個國家的情況,故這一時期又被稱為“五胡十六國”。“五胡十六國”興替的歷史,相當複雜、繁亂。大致而言,多數政權為胡人所建,少數為邊地漢人所建。這些地方性割據政權初建時,權力合法性不足,或者奉前代王朝為正朔,或者遙遵東晉天子,在名義上向晉室稱臣。

    北魏政權統一黃河流域後,與南朝爭奪天下正統,由孝文帝推行改革:一方面,大力推行均田令、三長制,強化北魏國家的經濟汲取和社會控制能力,極大地改變了北方社會基層結構;另一方面,遷都洛陽,在鮮卑貴族中推行改漢服、用漢姓、習漢語、與漢族通婚等措施,促進了鮮卑族與漢族的融合。此外,任用南朝逃亡過來的世族王肅,主持改定郊祀宗廟之禮,改定官制和律令,在國家治理結構、意識形態及宗廟禮儀等方面進一步向南朝看齊。這些改革措施,極大地提升了北魏國家的基礎能力,優化了治理結構,極大地推進了北魏的國家化程序。

    孝文帝去世後,北魏國家的漢化程序一度出現波折,後來,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進而轉為北齊、北周。但拓跋鮮卑與漢族的融合趨勢,仍進一步向深層發展。北周宇文氏政權,依託關中地區的漢族士人,以《周禮》為藍本,構建國家治理新體制;同時,大力推行府兵制,吸收漢人並賜鮮卑姓氏,讓其加入府兵,促進了北方胡漢民族的交融,使社會形態得到新的熔鑄,實現了從“部族國家”向“成熟國家”的歷史躍遷,為隋唐帝國的最終統一,準備了制度上、組織上、文化上的條件。

  • 6 # 鬱琰無忌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簡單瞭解一下魏晉南北朝這個時期。

    魏晉南北朝,也稱三國兩晉南北朝。三國就是我們大家熟知的魏蜀吳三國鼎立,兩晉指的是西晉和東晉,司馬炎在代替曹魏統一全國後,建立了西晉。後來,西晉被劉淵所滅,司馬家族不得不東遷,建立了東晉,由此開始了南北朝時期。北朝是五胡十六國,南朝是東晉,接下來是宋,齊,梁,陳四個朝代。

    在簡單瞭解魏晉南北朝時期以後,我們首先應該能很快的想到這個時期混亂的原因,那就是國家不統一。魏晉南北朝階段是一個分裂時間長,政權迭代快,且長期持續戰亂的大歷史階段,中央集權的不統一勢必導致國家的混亂。

    八王之亂導致了西晉的滅亡,西晉滅亡後,北方就正式進入了五胡十六國,匈奴、鮮卑、羯、羌、氐等五個主要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建立二十多個大大小小的政權,由於五胡亂華,當時的漢族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幾近於滅亡。不僅如此,各少數民族政權之間也相互廝殺,給社會經濟造成了巨大破壞,這樣的局勢一直持續到公元439年北魏拓跋燾統一了中國北方才算結束。

    與此同時,西晉被滅後,晉朝政權東遷,開始了東晉時期。一開始東晉時期相對來說較為安定,然而沒過多久,東晉內部由於政權利益,南北方士族不斷產生衝突,使東晉內部矛盾愈演愈烈,隨著武將劉裕的突起,東晉滅亡。劉裕緊接著建立了劉宋王朝。

    東晉以後依次建立的宋齊梁陳四個王朝,都沒有持續多長時間。

    所以說縱觀魏晉南北朝的歷史,國家長期處於分裂狀態,政權交替迭代快,同時各個政權為了自身的利益持續戰爭是導致這個時期國家混亂的根本原因。

  • 7 # 三天魚頭

    魏晉南北朝,也是中國最動盪的時期,追其原因就是因為制度的改革,王權和士族之間引起的權力鬥爭,皇室正統的不穩定導致的。

    漢朝滅亡是因為黃巾起義,這也是眾所周知的。漢後是魏,魏的主要領導人是曹操,因為曹操出身草根,所以對門閥世家相排斥,他也不相信門閥士族,他對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同宗兄弟異常信任。所以曹氏家族、夏侯家族控制著魏國兵權。

    插一句,曹操的父親曹騰是夏侯家過繼過去的,所以曹操也信任夏侯家族。

    但到曹丕當政就不一樣了,曹丕信不過同宗兄弟,就想辦法消減同宗兄弟兵權,把他們圈禁洛陽,這也導致後面司馬懿的高平陵事件異常順利,因為曹氏家族不掌權了。

    高平陵之亂,魏帝曹睿去世後,以司馬懿、曹爽為顧命大臣。曹爽日益驕橫,不斷稀釋司馬懿權力,司馬懿逐漸邊緣化。249年,曹爽和魏帝曹芳前往高平陵掃墓,司馬懿趁機佔領洛陽,奪取兵權。

    高平陵

    在此同時,曹丕也需要培植自己的力量。陳群的九品中正制便由此誕生了,九品中正制確實是維護了曹丕的統治,有效了遏制同宗力量,但也使門閥士族崛起了。門閥士族的崛起也使皇權衰弱,也就導致後面西晉的王敦之亂、蘇峻之亂、恆溫專權的事情發生。

    到了司馬炎時代,因為皇權的不斷交替,也是皇族失去了威嚴感,曹家逼漢、司馬滅曹等事情的發生,也是皇族漸漸的沒有存在感。這也是後期不斷髮動戰爭的原因,畢竟誰都想當皇帝。

    司馬炎因為自己的爺爺是透過門閥世家得的權,曹氏家族是因為宗族羸弱。所以司馬炎即位後就大肆封王,把自己家族能封的基本都封,只要是姓司馬那都是王爺,王爺滿天飛。著王爺跟別清朝的王爺還不一樣,司馬王爺都還有兵,稱之為部曲,小則過百,大則上千。這也是後面八王之亂的原因。

    八王之亂,惠帝無能,皇后干政,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造反,而引起西晉動亂。

    八王勢力分佈

    也正是因為八王之亂的原因,使得五胡亂華,前後建立了十六個國家。分別是成漢、前趙、後趙、北西后南涼、後南北燕、夏、前後西秦。

    這也使正統王朝變成西晉,遷都健康。最牛逼的家族就是王、謝家族了,其中王羲之我們常聽說。笑到最後的是恆溫家族。

    東晉基本就是一個由士族門閥控制的王朝,皇帝基本是一個象徵。

    有的門閥還閒著沒事造個反,這在東晉都是常事。

    歸咎原因:主要是正統王朝的衰弱,門閥制度的昌盛,造成五胡亂華的局面。後面的隋唐也汲取教訓,大力發展科舉,讓寒門也有了登上殿堂的資格。中國封建王朝也在不斷摸索前進,尋找自己的道路。

  • 8 # 歷史的煙味兒

    造成魏晉南北朝亂局的原因很多,但根本上是因為此時存在的幾大矛盾。

    宗室內部矛盾

    說起魏晉南北朝動亂,第一個想到的便是發生於公元291—306年的八王之亂,而八王之亂固然是因為賈南風皇后干政所直接引起的,但事實上,這次動亂早在西晉開國不久後便已經埋下根源。晉武帝為了樹立宗室屏藩,分封二十七國,以郡為國,這些王國按照大小分為大、次、小國,不同等級的王國擁有5000人、3000人、1500人,所掌握的民戶也是依次類減,不過後來甚至出現了擁有十萬民戶的大藩王,比如成都王司馬穎。如此以來,藩王勢力不斷上升,造成動亂已經是無法避免的事,不過賈南風乾政給了他們一個動亂的理由。八王之亂導致了西晉王朝的整個政權結構失衡,原本依附於中原王朝的少數民族以及在塞外的少數民族紛紛趁此機會起來作亂。

    種族矛盾

    種族矛盾可謂是造成五胡亂華的根本原因之一。當時西晉政權的關中一帶,聚居著大量的內附少數民族,這群人裡有匈奴,羌族,羯族,氐族等民族,他們或是投降或是被俘虜而被強制遷徙至關隴一帶的。胡族在這一帶人數之多是無法想象的,在某些地區甚至比漢族人口還多。將他們聚攏於此無疑是為了更好的管理和剝削,在這裡,這群胡族的地位漸漸下降,甚至已經淪為了形同中原奴隸的地位,飽受剝削和壓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正如唐長孺先生指出的那樣,五胡亂華的起因並非是種族矛盾,而是階級矛盾。但是隨著起義和暴動的進行,一些野心家利用種族矛盾來激起這些胡族對漢族的仇視,從而造成了一些殘忍的屠殺事件,比如劉淵、石虎。這樣煽動種族仇恨使得這場動亂更具慘烈性。而此後北方個少數民族相互爭奪政權,種族矛盾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階級矛盾

    剛才也講到了五胡亂華剛開始是因為階級矛盾而揭竿而起,北魏的滅亡也是根源於階級矛盾。我們都知道,北魏前期在都城平城設定的六鎮在當時地位十分崇高,但隨著北魏遷都洛陽,北方六鎮的地位逐漸下降,再加上北魏鮮卑漢化程度的加深、門閥制度的建立,使得以六鎮為主的各鎮鎮民的地位一落千丈,飽受剝削和壓榨。公元523年,北方六鎮爆發起義,關隴河北紛紛響應。北魏在動亂中滅亡。

    統治集團內部矛盾

    其實也不算是矛盾,不過是有實力的統治集團內部的人員奪取前朝政權而已,不過暫且將他歸於統治集團內部矛盾。西魏、東魏分別轉化為北周、北齊便是採取這種手段。而在同時的南朝,宋、齊、梁、陳的開國皇帝均是將領權臣篡奪前朝政權,這其中固然有庶族背景的將領,不過當時他們已經晉升為統治階級,而且此時矛盾的焦點並非是庶族與士族的矛盾。

    豪強(士族)與中央(皇權)矛盾

    這是魏晉南北朝長期分裂的根本原因。當然我之所以將豪強和中央的矛盾和士族與皇權的矛盾並立,是因為在魏晉南北朝這個特殊的時期,這二者沒有本質區別。士族門閥本來就是地主參與政治後的結果,是經濟特權與政治特權的結合。其實,在東漢時期,地方豪強的莊園就已經很多了,再加上漢末黃巾起義造成的動亂,大批農民依附於地主,並且成為他們的部曲,而在五胡十國時期,他們紛紛建立塢堡,成為割據一方的勢力,甚至連政府軍隊也不能打壓,只能利用,他們的獨立性是十分強大的,而這樣的莊園在南方也十分常見。這樣一來,地方豪強始終不能被征服,他們所具有的分裂傾向使得中央集權不能建立,從而導致了長時間的動亂。

    總結

    綜上,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各大矛盾導致了其長期動亂,但是我們不能否認,在這期間所蘊含的統一趨勢以及新時代的特徵,尤其是庶族的崛起可謂是這一時代的最大成果,而士族也在動亂中漸趨腐朽。

  • 9 # 濤濤歷史屋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的一段戰亂動盪期。

    1.三國紛爭歸於晉,奈何司馬炎本就不是個雄才大略的主,遍地分封司馬族人為王,後來司馬炎一死,外戚與帝后之爭愈演愈烈,逐漸變成“八王之亂”,各地藩王為了爭取到中央政權,紛紛起兵互相攻打,開始這段動亂期。

    2.打來打去有人贏就有人輸,有人就開始借兵找幫手,後來直接導致了五胡入中原,史稱五胡亂華,西晉滅亡後,各地勢力紛紛起來,建立了大大小小近百個政權,我們常說的五胡十六國這是在那時期,算大一些影響力大的王朝,可不是就16個國,老多了。真是你方唱罷我登場。

    3.經過一段時期的攻伐混戰,沉澱下來了一下大的國家,逐漸開始以南北對峙。南朝就是東晉、劉宋、齊、梁、陳。北朝就是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後周。最後後周的外戚楊戩病變建立隋朝,才結束百年來的動亂。

    4.和平壓倒一切。一旦亂了起來,人心就散了,都行混水摸魚亂世好建功立業,如果不是一個很強有能力有勢力的人,很難把這個紛爭的時期結束。

    5.這個時期的動亂主要還是外戚與地方割據產生的。

  • 10 # 菜雞互啄呢啊

    如果要問魏晉南北朝為什麼這麼亂的話,和司馬家脫不了干係

    首先我們來看下時間,魏晉南北朝是自公元220年曹丕正式改國號為魏開始,直到公元589年楊堅建立隋朝結束。這其中三百多年的時間裡,只有西晉穩定了十幾年 其餘時候便是割據混戰,中原一片大亂。

    這第一亂便是“八王之亂”。

    這司馬炎篡位後,擔心晉國又會像東漢末年那樣,名門望族林立,威脅王權,致使東漢崩潰。於是將自己的幾個親屬分封到各地。以為自家人應該不會自相殘殺。但已有前車之鑑了呀,周朝不就是搞分封,導致大家都不聽周天子的,到後面乾脆把周天子給滅了……

    司馬炎活著的時候,整個華夏大地還算太平,司馬炎死後,無能皇帝晉惠帝司馬衷上位,這“何不食肉糜”的故事就是出自於他,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查一下。司馬衷的老婆叫賈南風,野心極大,想獨攬大權。便在“八王”之間挑撥遊說。最終引起各潘網互相攻伐,釀成了長達16年的“八王之亂”。

    隨後,成都王的一個部下匈奴人劉淵看見晉國不行了,便自立“漢王”定國號為漢。成為“五胡十六國”的第一國。

    從此,五胡十六國便拉開了序幕,公元317年“漢王”劉淵滅西晉,迫使晉政權遷至現南京,史稱東晉。

    隨後,北方地區徹底陷入混亂,匈奴、鮮卑、羌、羯、氐等五個主要少數民族登場,也就是“五胡”。又建立二十多個國家政權,其中有16個政權相對厲害一點,就是“十六國”。五胡十六國時期,各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對漢人進行了很多報復性屠殺。給整個社會造成了巨大破壞。

    這樣混亂的局面直到公元439年,北魏拓跋燾滅北涼,統一了中國北方,從此歷史進入了南北朝時期。

    晉國政權南遷之後,由於主宰政權的是北方人,於是和南方當地的將臣產生了很多間隙。內部也極不穩定

    在公元420年,劉裕滅晉,建立宋朝。

    劉裕算得上一個有本事的皇帝,可子孫一代不如一代。公元479年,南兗刺史蕭道成起兵反叛,滅宋建齊。後面齊也沒了,分別建立過樑,陳共四個朝代。南方還在打架換老闆的時候,北方的楊堅建立的隋政權統一北方,國力強盛,在公元589年,隋朝大軍南下,俘獲陳朝最後一代國王陳叔寶,滅陳朝。就此,長達三百多年的動亂算是徹底結束。

  • 11 # 以畫隨出

    一國分兩都,各為財力出!

    不為民著想,都為權力爭!

    由於地廣括,各路英雄出!

    官多必太亂,今有歷史見!

  • 12 # YouTubeTOP10

    北方因為西晉的混亂,湧進了太多的優秀的蠻夷首領,雖然我是皇漢,但是匈奴的劉淵,劉聰,劉曜,祖渠蒙遜、赫連勃勃;羯族的石勒;鮮卑的慕容廆、慕容儁、拓跋珪、拓跋嗣、拓跋燾、乞伏國仁、禿髮褥檀;氐族的李特、李雄、苻堅;羌族的姚萇,姚興等等全都是政治或軍事能力很強的君主,這還僅僅列舉了宋文帝之前的割據政權的明主就已經這麼多了。而反觀南朝,奇葩的晉就有個晉明帝拿得出手在位三年就病死了,再加上劉裕、劉義隆,蕭衍、陳霸先,這明君的數量對比實在太過懸殊。好在北方這些能人都不是一個勢力的,互相牽制,要不南朝覆滅分分鐘,真的是。

    從軍事上說,北方遊牧,騎兵戰鬥力沒得說,南方的水軍,科技樹也是點滿的。北攻南,面對大江大河,地勢低窪,氣候潮溼,不過望洋興嘆;南攻北,步兵打騎兵,野戰基本送人頭,除非遇見千古一將級別的,所以,在閃耀的將星出現前,誰也攻不動誰。

    從政治上講,北方政權更替嚴重,即使是同一個朝代內,也是刺殺橫行。一個是漢族與少數民族矛盾尖銳仇視嚴重,另一個是少數民族用拳頭說話,文化程度低,野蠻,沒有太多忠君愛國的思想,只要我有野心你是明君我也要宰了你;南方的政權更替也很多,但和北方不同的是多數是由於統治者殘暴、腐化嚴重,逼著下級造你的反。歸根結題,還是從魏晉開始士族門閥掌控高層、壟斷統治,上層長期沒有新鮮血液,使南方吏民對朝政失望已久,國勢不振。

    命也?

    據說,英雄500年出一個,但是梟雄就會有好多了,所以,我認為,所謂梟雄,就是時運不濟壯志未酬的英雄。

    祖逖

    力挽狂瀾,阻止了剛剛建立的東晉的覆滅,北伐一路收復失地,只可惜,在打到河南的時候,他遇見了他的宿敵——石勒,他倆就像羊祜和陸抗,互相欣賞,但各為其主,最後在相持中鬱鬱而終……

    桓溫

    作為烈士遺孤,如果他不是那麼自私,也許北方就是他的。北伐前秦,不為收復疆域,只為沽名釣譽,大能人王猛看透他棄他而去,他被打的死亡四萬晉軍;北伐前燕,不聽郗超的建議,一意孤行,又功虧一簣,之後的他回到荊州心灰意冷,專心經營他的自私,哦不,野心……

    劉裕

    對於這個當年一個人追殺千餘賊兵的牛人,我一向是敬佩有加,所以,對他的篡權一切都顯得順理成章,畢竟,不是他,晉早就亡了。兩次北伐,一次滅了南燕,一次滅了後秦,可謂功勳卓著。在預言家崔浩的評價中,慕容垂與他相比也要自愧不如。可是,就在他準備以關中為基地“從頭收拾舊山河”的時候,後方起火了,他的後方主管劉穆之不早不晚,偏偏這個時候病死了。劉裕只能回去,這一走,沒想到和長安城以及很多老部下竟成了永別!當他看著得而復失的舊土,準備再次重振雄風的時候,老天爺對他說,你的時辰,到了……

  • 13 # 老森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一段黑暗的“亂世”。在此期間,連綿不絕的軍閥混戰和地方割據,持續不斷的族群侵併、政權傾覆,頻繁的人口遷徙和災難;只有西晉短短36年,勉強算是名義上的“統一”,但其內部衝突和爭鬥亦極為慘烈。長達400餘年的時間裡,多重矛盾交錯並織,形成了一個巨大而持久的“歷史漩渦”,素為治史者所慨嘆。

    從大歷史的視角看,魏晉南北朝時期既是秦漢舊秩序的瓦解期,又是隋唐新生機的孕育期。貫穿於兩個過程之中並對歷史走向產生深刻影響的重要因素,就是世族與國家關係及其互動作用機制。

    01.黃巾起義

    第一張“多米諾骨牌”

    魏晉南北朝歷史,是秦漢秩序瓦解的產物。其起點,可追溯到公元184年的漢末黃巾大起義。這場起義既是東漢末年亂局的開端,也是長期累積的社會矛盾的總爆發:

    一方面,東漢末期的皇權不振和宦官、外戚等“寄生勢力”野蠻生長,導致國家治理中樞衰朽不堪;另一方面,士族豪門持續擴張,形成了累世公卿和累世經學的權勢壟斷。特別是,東漢豪族大量佔田、匿戶等,導致嚴重的貧富分化和社會不公,也使得國家直接控制的“編戶民”不斷流失,導致國家經濟能力持續下降。加上地方治理失效、頻繁的水旱災害,繼而形成大規模的流民問題。

    這一系列問題的不斷累積,造成國家治理結構性失調和系統紊亂,最終激起民變。由此,引發了長期的軍閥混戰和地方割據,經濟凋敝,人口銳減,百姓流離失所,整個社會陷入嚴重的無序狀態。魏晉南北朝歷史變局的第一塊“多米諾骨牌”,就這樣倒下了。

    黃巾起義後,不同的地方政權,或以強化集權能力為目標,或以強調世族主導利益為導向。最終,曹操集團以“唯才是舉”的策略,廣泛吸納各階層人才,並透過屯田制等有效組織手段和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擊敗了以世家大族統治為依託的河北袁氏集團,統一了黃河流域,進而在魏蜀吳三國競爭中逐漸勝出。

    曹魏後期,司馬氏透過與當朝世族大姓聯姻或政治結盟的方式,獲取大姓的支援,同時暗中培養軍中勢力,以殘酷手段奪權。公元265年,司馬炎稱帝。公元280年,西晉滅吳,三家歸晉,版圖恢復了初步的統一。

    02.八王之亂

    宗室外戚相互殺戮

    西晉的建立,是司馬氏及其親附的世家大族互為依託、相互利用的結果。這次短暫的統一,可看成東漢的“迴光返照”。但東漢末期國家治理的深層結構矛盾,一個也沒有減少,且有不斷加深的趨勢:

    一方面,為回報世族大姓和親附勢力,西晉王朝對曹魏以來推行的“九品中正制”加以改造,壟斷選舉制度,將官職品級與世族門爵的高低掛鉤。同時,恢復世襲的五等爵制,並透過佔田制等制度安排,承認世族大姓在土地、奴婢佔有方面的經濟特權和既得利益。由此,進一步強化皇族及名門望族中的權力壟斷,使世族政治進一步固化,極大地助長了貪暴恣肆和奢侈風氣,為門閥政治惡性演變開啟了方便之門。

    另一方面,吸收曹魏失權的教訓,推行州郡解兵措施,裁撤郡國軍隊,同時大封同姓子弟為藩王,並鼓勵藩王出鎮領兵,以拱衛皇族,導致郡國守備薄弱,地方控制力下降。而諸侯藩王有領兵權,無形中為內爭埋下了伏筆。

    西晉統治者的政治短視,在王朝中樞權力安排方面也有體現。晉武帝司馬炎指定的接班人晉惠帝,天生憨痴,無力治理朝政。當時“天下荒飢,百姓多餓死”,晉惠帝聞之,竟問臣下:“何不食肉糜?”晉惠帝的皇后賈南風素有干政野心,最後竟然勾結藩王作亂,引發宗室、外戚之間的內鬥,釀成“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持續16年之久,宗室諸王相互殺伐,人民流離失所,經濟社會遭到嚴重破壞。最終,諸王相繼敗亡,西晉國力也被嚴重透支,處於瓦解邊緣。時人所謂:“歷觀前代,國家之禍,至親之亂,未有今日之甚者也。”

    03.衣冠南渡

    皇權與世族的“弱平衡”

    西晉滅亡後,黃河中下游的北方地區為多個胡、漢割據政權控制。南方地區,經永嘉之亂後,琅琊王司馬睿在南遷的中土世家大族的扶持下,定都建康,是為東晉元帝。

    東晉王朝,是司馬氏皇權和以王、庾、桓、謝諸大姓為代表的北方士族以及江南吳地士族的聯合專政。其權力結構,是弱皇權與強宗族的“弱平衡”模式。一方面,司馬睿以支裔藩王身份而據大統,資歷淺,威望低,影響力也弱,需要依仗南渡的北方世族豪門支援。另一方面,南渡的世族則需藉助皇室名義,“挾天子以令諸侯”,才能維持門第和家族利益。因此,司馬睿是名義上的天子,但南遷的北方世族門閥勢力才是東晉局勢的實際掌控者。東晉建國初期,皇室最仰仗的是琅琊王氏。其中,王導在內主持朝政,司馬睿稱其為“仲父”,王敦在外統領軍務,故當時有“王與馬,共天下”之說。

    在世族門閥主政的情勢下,東晉皇族一方面要依靠南遷世族的支援,才能維持偏安統治;另一方面,東晉皇帝又以“共主”身份,居間制衡和調整世族之間的內部矛盾。至於南方吳地的本土世族,雖不能參與朝中樞機,卻在當地經營多年,擁有一定的地方影響力,是需要安撫和團結的物件。它們也透過承認東晉皇權的合法性,換取朝廷對其自身利益和政治地位的認可。

    東晉時期,是世族政治的“繁榮期”。世族門閥地位優渥,在政治、經濟上都擁有很大的特權。它們借用晉室的名義,佔地封山,以致資財鉅萬、園宅廣闊、奴僮數千。同時,壟斷選舉,以致形成“舉賢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權貴”的局面。門閥子弟憑藉門第和出身,初入仕途即是四品、五品;所任官職,也多是職閒廩重、地望清美的“清職”,進而平流進取,坐至公卿。

    為了維持門第的優越性,世族高門之間往往互為婚姻,且不與寒門子弟通婚,導致階層封閉和固化。他們還看不起出身寒門者,“視寒素之子,輕若僕隸,易如草芥,曾不以之為伍”。此外,門閥子弟多以清高脫俗為標榜,鄙視俗務,崇尚雅言清淡,追求精神放逸、自由。這在某種程度上帶動了文學藝術的進步和繁榮,但也使得高門世族習慣了優越舒服的日子,日漸消磨糜爛。

    東晉末年,起於寒門計程車人子弟逐漸在軍隊及實務部門掌握實權。最終,握有兵權的劉裕即皇帝位,國號宋,東晉滅亡,由此開啟了南朝政局。南朝政治,先後有劉宋、蕭齊、蕭梁和南陳,多為禁軍首領政變所建。鑑於東晉王室孤微、門閥勢盛的教訓,南朝皇帝為維護皇權和制衡高門世族,往往以宗室子弟掌握軍權,守為外藩。但皇室與外藩諸王之間,多有猜忌,常起衝突,以致骨肉相殘,政局更迭,各朝維持的時間都不甚長。在中樞權力部門,南朝皇帝多以“寒人掌機要”,帶動了寒門勢力的崛起; 南朝門閥大族,大多尸位素餐,日漸沒落,但其門第地位和生活風尚的影響仍在。寒門人士想躋身世族,仍然往往難得其門而入。

    對南朝世族最終造成沉重打擊的,是“侯景之亂”和西魏宇文泰攻佔江陵事件。“侯景之亂”期間,建康及附近地區計程車族子弟被殺、餓死者無數,“中原冠帶……至是,在都者覆滅略盡”。宇文泰佔領江陵,俘虜南方衣冠士族數萬口,驅入長安為奴婢,對南朝世族子弟再次予以重擊。等到隋滅陳、統一全國時,昔日繁華競逐的江左世族已全然寂落無聞。

    04.“五胡十六國”

    從部族走向“成熟國家”

    西晉解體後,北方黃河流域陷入長期的混亂割據局面。湧入內地的匈奴、鮮卑、羯、氐、羌等胡族以及邊地的漢人,建立了若干地方政權。北魏史學家崔鴻《十六國春秋》記載了其中16個國家的情況,故這一時期又被稱為“五胡十六國”。“五胡十六國”興替的歷史,相當複雜、繁亂。大致而言,多數政權為胡人所建,少數為邊地漢人所建。這些地方性割據政權初建時,權力合法性不足,或者奉前代王朝為正朔,或者遙遵東晉天子,在名義上向晉室稱臣。

    北魏政權統一黃河流域後,與南朝爭奪天下正統,由孝文帝推行改革:一方面,大力推行均田令、三長制,強化北魏國家的經濟汲取和社會控制能力,極大地改變了北方社會基層結構;另一方面,遷都洛陽,在鮮卑貴族中推行改漢服、用漢姓、習漢語、與漢族通婚等措施,促進了鮮卑族與漢族的融合。此外,任用南朝逃亡過來的世族王肅,主持改定郊祀宗廟之禮,改定官制和律令,在國家治理結構、意識形態及宗廟禮儀等方面進一步向南朝看齊。這些改革措施,極大地提升了北魏國家的基礎能力,優化了治理結構,極大地推進了北魏的國家化程序。

  • 14 # 聖地一凡

    這個時期必然是朝代更遞的間斷時期,群雄並起各自為政。中國歷史上如,春秋戰國、五代十國、魏晉南北朝,三國鼎立等。

  • 15 # 仁笙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一段黑暗的“亂世”。在此期間,連綿不絕的軍閥混戰和地方割據,持續不斷的族群侵併、政權傾覆,頻繁的人口遷徙和災難;只有西晉短短36年,勉強算是名義上的“統一”,但其內部衝突和爭鬥亦極為慘烈。長達400餘年的時間裡,多重矛盾交錯並織,形成了一個巨大而持久的“歷史漩渦”,素為治史者所慨嘆。 從大歷史的視角看,魏晉南北朝時期既是秦漢舊秩序的瓦解期,又是隋唐新生機的孕育期。貫穿於兩個過程之中並對歷史走向產生深刻影響的重要因素,就是世族與國家關係及其互動作用機制。

    魏晉南北朝歷史,是秦漢秩序瓦解的產物。其起點,可追溯到公元184年的漢末黃巾大起義。這場起義既是東漢末年亂局的開端,也是長期累積的社會矛盾的總爆發: 一方面,東漢末期的皇權不振和宦官、外戚等“寄生勢力”野蠻生長,導致國家治理中樞衰朽不堪;另一方面,士族豪門持續擴張,形成了累世公卿和累世經學的權勢壟斷。特別是,東漢豪族大量佔田、匿戶等,導致嚴重的貧富分化和社會不公,也使得國家直接控制的“編戶民”不斷流失,導致國家經濟能力持續下降。加上地方治理失效、頻繁的水旱災害,繼而形成大規模的流民問題。 這一系列問題的不斷累積,造成國家治理結構性失調和系統紊亂,最終激起民變。由此,引發了長期的軍閥混戰和地方割據,經濟凋敝,人口銳減,百姓流離失所,整個社會陷入嚴重的無序狀態。魏晉南北朝歷史變局的第一塊“多米諾骨牌”,就這樣倒下了。 黃巾起義後,不同的地方政權,或以強化集權能力為目標,或以強調世族主導利益為導向。最終,曹操集團以“唯才是舉”的策略,廣泛吸納各階層人才,並透過屯田制等有效組織手段和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擊敗了以世家大族統治為依託的河北袁氏集團,統一了黃河流域,進而在魏蜀吳三國競爭中逐漸勝出。 曹魏後期,司馬氏透過與當朝世族大姓聯姻或政治結盟的方式,獲取大姓的支援,同時暗中培養軍中勢力,以殘酷手段奪權。公元265年,司馬炎稱帝。公元280年,西晉滅吳,三家歸晉,版圖恢復了初步的統一。

    02.八王之亂 宗室外戚相互殺戮 西晉的建立,是司馬氏及其親附的世家大族互為依託、相互利用的結果。這次短暫的統一,可看成東漢的“迴光返照”。但東漢末期國家治理的深層結構矛盾,一個也沒有減少,且有不斷加深的趨勢: 一方面,為回報世族大姓和親附勢力,西晉王朝對曹魏以來推行的“九品中正制”加以改造,壟斷選舉制度,將官職品級與世族門爵的高低掛鉤。同時,恢復世襲的五等爵制,並透過佔田制等制度安排,承認世族大姓在土地、奴婢佔有方面的經濟特權和既得利益。由此,進一步強化皇族及名門望族中的權力壟斷,使世族政治進一步固化,極大地助長了貪暴恣肆和奢侈風氣,為門閥政治惡性演變開啟了方便之門。 另一方面,吸收曹魏失權的教訓,推行州郡解兵措施,裁撤郡國軍隊,同時大封同姓子弟為藩王,並鼓勵藩王出鎮領兵,以拱衛皇族,導致郡國守備薄弱,地方控制力下降。而諸侯藩王有領兵權,無形中為內爭埋下了伏筆。 西晉統治者的政治短視,在王朝中樞權力安排方面也有體現。晉武帝司馬炎指定的接班人晉惠帝,天生憨痴,無力治理朝政。當時“天下荒飢,百姓多餓死”,晉惠帝聞之,竟問臣下:“何不食肉糜?”晉惠帝的皇后賈南風素有干政野心,最後竟然勾結藩王作亂,引發宗室、外戚之間的內鬥,釀成“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持續16年之久,宗室諸王相互殺伐,人民流離失所,經濟社會遭到嚴重破壞。最終,諸王相繼敗亡,西晉國力也被嚴重透支,處於瓦解邊緣。時人所謂:“歷觀前代,國家之禍,至親之亂,未有今日之甚者也。”3.衣冠南渡 皇權與世族的“弱平衡” 西晉滅亡後,黃河中下游的北方地區為多個胡、漢割據政權控制。南方地區,經永嘉之亂後,琅琊王司馬睿在南遷的中土世家大族的扶持下,定都建康,是為東晉元帝。 東晉王朝,是司馬氏皇權和以王、庾、桓、謝諸大姓為代表的北方士族以及江南吳地士族的聯合專政。其權力結構,是弱皇權與強宗族的“弱平衡”模式。一方面,司馬睿以支裔藩王身份而據大統,資歷淺,威望低,影響力也弱,需要依仗南渡的北方世族豪門支援。另一方面,南渡的世族則需藉助皇室名義,“挾天子以令諸侯”,才能維持門第和家族利益。因此,司馬睿是名義上的天子,但南遷的北方世族門閥勢力才是東晉局勢的實際掌控者。東晉建國初期,皇室最仰仗的是琅琊王氏。其中,王導在內主持朝政,司馬睿稱其為“仲父”,王敦在外統領軍務,故當時有“王與馬,共天下”之說。 在世族門閥主政的情勢下,東晉皇族一方面要依靠南遷世族的支援,才能維持偏安統治;另一方面,東晉皇帝又以“共主”身份,居間制衡和調整世族之間的內部矛盾。至於南方吳地的本土世族,雖不能參與朝中樞機,卻在當地經營多年,擁有一定的地方影響力,是需要安撫和團結的物件。它們也透過承認東晉皇權的合法性,換取朝廷對其自身利益和政治地位的認可。 東晉時期,是世族政治的“繁榮期”。世族門閥地位優渥,在政治、經濟上都擁有很大的特權。它們借用晉室的名義,佔地封山,以致資財鉅萬、園宅廣闊、奴僮數千。同時,壟斷選舉,以致形成“舉賢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權貴”的局面。門閥子弟憑藉門第和出身,初入仕途即是四品、五品;所任官職,也多是職閒廩重、地望清美的“清職”,進而平流進取,坐至公卿。 為了維持門第的優越性,世族高門之間往往互為婚姻,且不與寒門子弟通婚,導致階層封閉和固化。他們還看不起出身寒門者,“視寒素之子,輕若僕隸,易如草芥,曾不以之為伍”。

    04.“五胡十六國” 從部族走向“成熟國家” 西晉解體後,北方黃河流域陷入長期的混亂割據局面。湧入內地的匈奴、鮮卑、羯、氐、羌等胡族以及邊地的漢人,建立了若干地方政權。北魏史學家崔鴻《十六國春秋》記載了其中16個國家的情況,故這一時期又被稱為“五胡十六國”。“五胡十六國”興替的歷史,相當複雜、繁亂。大致而言,多數政權為胡人所建,少數為邊地漢人所建。這些地方性割據政權初建時,權力合法性不足,或者奉前代王朝為正朔,或者遙遵東晉天子,在名義上向晉室稱臣。 北魏政權統一黃河流域後,與南朝爭奪天下正統,由孝文帝推行改革:一方面,大力推行均田令、三長制,強化北魏國家的經濟汲取和社會控制能力,極大地改變了北方社會基層結構;另一方面,遷都洛陽,在鮮卑貴族中推行改漢服、用漢姓、習漢語、與漢族通婚等措施,促進了鮮卑族與漢族的融合。此外,任用南朝逃亡過來的世族王肅,主持改定郊祀宗廟之禮,改定官制和律令,在國家治理結構、意識形態及宗廟禮儀等方面進一步向南朝看齊。這些改革措施,極大地提升了北魏國家的基礎能力,優化了治理結構,極大地推進了北魏的國家化程序。 孝文帝去世後,北魏國家的漢化程序一度出現波折,後來,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進而轉為北齊、北周。但拓跋鮮卑與漢族的融合趨勢,仍進一步向深層發展。北周宇文氏政權,依託關中地區的漢族士人,以《周禮》為藍本,構建國家治理新體制;同時,大力推行府兵制,吸收漢人並賜鮮卑姓氏,讓其加入府兵,促進了北方胡漢民族的交融,使社會形態得到新的熔鑄,實現了從“部族國家”向“成熟國家”的歷史躍遷,為隋唐帝國的最終統一,準備了制度上、組織上、文化上的條件。

  • 16 # 現代政治

    東漢政權對北方邊境的放鬆

    自從陳湯於西域陣斬北匈奴單于之後,說出“犯我大漢天威者,雖選必誅”,漢朝與匈奴的數百年戰爭基本宣告結束,此後的日子裡基本上沒有了大的軍事衝突!中原王朝把國家治理的重心從對外,轉向對內!歸附的南南匈奴和大量其他遊牧民族在中央政權的默許下,大量內遷!和漢族百姓雜居在一起,到東漢末年的時候基本上是對半開的局面,為後面天下大亂埋下了伏筆!

    中原王朝內鬥導致實力衰落

    在三國時代,雖然處於亂世之中,但由於英雄輩出,文臣武將層出不窮,魏蜀吳三大勢力內鬥不斷,但對於周邊的夷狄胡人,都能有效的管理和鎮壓!比如曹操的北征烏桓,諸葛亮的七擒孟獲,孫吳的徵夷,都是典型代表!但時間來到西晉,天下重歸統一,但由於司馬家族得位不正,因此總害怕別人有樣學樣,所以大興黑暗統治,殺戮大臣,導致當時的有識之士都不願做官,遠離政治!朝中盡是酒廊飯袋,無有一用!而直接的導火索賈南風太后,使司馬家族嫡系直接絕嗣,導致八王之亂18年,中原王朝實力大為削弱,給那些畏威不畏德的遊牧民族以可趁之機,五胡亂華時代就此開始!

    民族融合的開始都是血腥殺戮

    五胡亂華之後,漢族百姓只有兩種選擇,要麼背井離鄉隨東晉王朝衣冠南渡;要麼依附世家大族以自保,結成莊園塢堡生活!當時可謂是有史以來最為黑暗的時代,人命如草芥!冉閔的殺胡令更是將這個血腥過程推向了高潮!各方人物你方便罷我登場,前後持續了近100年,直到中部鮮卑族的一支拓跋部崛起,才逐漸安定了北方!

    南北對峙的時代

    北方的安定,起始於淝水之戰的結束,當時最為強大的前秦,在符堅的帶領下準備滅亡東晉一統中國!但謝玄家族與北府軍的出色表現,粉碎了符堅的夢想,剛剛統一短暫安定的北方又陷入了戰亂之中!這個時候依附於前秦的鮮卑拓跋部落進入了歷史舞臺的中央!經過幾代人的努力,鮮卑人建立的北魏,統一了北方,久經戰亂的北方終於出現了和平的曙光!這時候的南方,東晉司馬家族的力量已經大不如前,整個東晉的政權實際上已經旁落到門閥世家的手上!而這個時候一代梟雄劉裕崛起,推翻了司馬家族的統治,建立起了南朝劉宋政權!劉裕的大軍趁勢北伐,一度收復了長安,洛陽兩京,關中,河南,山東等地,可惜由於劉裕擔心後方不穩,引兵退了回去!導致北伐失敗!而這次退卻造成的北方民心丟失,使北方老百姓不再相信南朝政權,兩代之後北方老百姓不再認為南朝為正統,反而視北魏為自己的正統,這樣中華的統一被推遲了200多年之久!

    南北兩朝互相攻打,都想消滅對方,但都功虧一簣!北方北魏後期分裂為北周北齊,南方更替為宋齊梁陳,最終在民族融合近300年以後,天下思歸的時刻!楊堅這個北方漢族大臣,篡位鮮卑宇文家族,建立隋朝,南下滅陳,統一中國,在分裂了近300年後,中國又再度統一,民族融合也基本完成,北方草原的霸主由東胡的柔然人,變成了突厥人!隋唐的輝煌時代拉開了序幕!

  • 17 # 減水書生

    魏晉南北朝沒法不亂,亂才是正常,不亂才是異常。官面著說是因為矛盾叢生、矛盾激烈,通俗著說就是:想當老大的人多、能當老大的人也多。

    01.已經管不住的豪族

    漢武帝外伐四夷、內用酷吏,關鍵是這個內用酷吏。打仗得花錢,但是花誰的錢,很重要。如果花窮人的錢,那肯定處處都是陳勝、吳廣和李自成。如果花的是豪族大家的錢,那就簡單一些,只要中央能夠壓制地方和豪族,酷吏就可以搞定。

    漢武帝缺錢了怎麼辦?學秦始皇,把天下豪族遷到長安、遷到茂陵,說是不許這些人欺負小民,實際上就是在敲詐富人。富人有錢、朝廷缺錢,怎麼辦?動不動就搞個遷天下豪傑。如果還不夠,那就重發貨幣、收財產稅、搞鹽鐵專營。說是掠奪民間經濟,但也得看掠奪的是哪夥人。

    但是,漢武帝以後就不行了,漢朝皇帝再想遷徙豪族就真遷不動了。不僅皇帝遷不動豪族,而且豪族還要挾制皇帝。東漢就是一個皇帝與豪族共治的天下。靈桓之時,親小人而遠賢臣,小人就是太監、就是外戚,賢臣則是世家大族。

    袁紹出身顯赫,四世三公。從袁紹角度來看是:老袁家真牛!但是,從漢朝皇帝來看呢?我這個皇帝直接就讓給你們家當得了,基本上你們幾個豪族就把朝堂壟斷了,我們老劉家可以退位了。所以,桓帝、靈帝時期,就得起用所謂的一幫小人,來壓制豪族賢臣們。

    但是,壓不住。黃巾起義加董卓亂政,滿天下就成了豪族的世界。東漢末年,天下是真得亂。但是,聚焦在地方,卻一點兒都不亂,因為豪族能夠維持地方秩序。然而,亂還是要亂的,因為有了力量的豪族與有了力量的地方,就要搞割據、就要搞戰爭。

    漢末到魏晉三國這個階段,看著是軍閥戰爭,但軍閥戰爭之下卻是豪族恩怨。能稱雄的,要麼自己家就是豪族,要麼得到了豪族的支援。

    豪族太多,於是想當老大的就多、能當老大的就多,所以天下只能一直亂。

    02.統一的西晉誰也管不了

    西晉實現了統一,但晉武帝仍舊面對豪族林立的局面。而且,西晉豪族比東漢豪族更厲害。看西晉君臣關係就能發現這個問題有多嚴重。

    荊州“土豪”石崇,來到首都洛陽,乾的第一件事就是:跟外戚王愷搶洛陽首富的位置。然後,就有了石崇王愷比富。王愷可是外戚,不僅有錢而且還有皇家支援。但石崇根本就不鳥這些,一入洛陽就挑戰外戚。晉武帝司馬炎聽說了,不僅不制止而且參與其中,拿出宮中寶物送給舅舅王愷,跟石崇比。結果呢?比不過,連皇帝都沒豪族有錢。

    沒你有錢,但比你有權啊,皇帝可以收拾這些有錢的豪族啊。但是,東漢皇帝就已經收拾不動了,晉朝只能更沒戲。一次晉武帝南郊祭天,就向身邊的大臣求表揚,問自己像哪個歷史上的皇帝。結果大臣劉毅直接來了一句,我看您像漢桓帝、漢靈帝。司馬炎肯定不高興,自己剛剛完成三國歸一,哪能跟漢朝的昏君比啊?結果,劉毅接著又來了一句:漢桓帝、漢靈帝,賣官賺了錢,還知道往國庫放;您司馬炎,賣官賺了錢,都裝自己腰包了,我看您連漢桓帝和漢靈帝還不如。然後呢?然後司馬炎就是哈哈大笑,桓靈之時可容不下你這樣的忠臣,看來我還是比他們強。

    從中能夠發現兩個問題,一個是皇帝是真沒錢,朝廷就更別說了,肯定也沒錢;另一個是皇帝是真沒權,根本就管不住手下的這些豪族大臣,朝廷也是這樣,根本控不住地方。

    03.五胡亂華的內在矛盾

    東漢的時候,匈奴是被徹底打殘了,而且打得叫爸爸,我們大匈奴不僅臣服而且集體投降。於是,東漢以後,就一直面對一個問題:如何處理這夥數量龐大的胡人移民。但是,根本就沒人花心思去處理,因為豪族們一直在搞政治、搞戰爭。豪族不管,那朝廷還不管嗎?你就看司馬炎被人懟成那副德行了,他還能管得住誰,朝廷還能管得了誰。

    管不住也得管,不能司馬家再被篡權。於是,那就管,去天下郡縣府兵、大封司馬王,目的當然是壓制豪族。西晉就是這麼管的,結果呢?管出了八王之亂,亂戰的八王找不到兵,順手就把內遷的胡人給武裝起來了,然後就是舉國內戰,再然後就是五胡亂華。

    五胡亂華只是問題集中爆發的表象,問題的實質就是漢人與胡人的關係怎麼處理。一言以蔽之,就是如何實現胡漢融和。但是,這個問題沒人管,因為士族精英和司馬王爺們一直搞內鬥。然後,這個問題就在八王之亂的過程中集中爆發了。

    然後,就只能是天下大亂。亂到什麼時候?胡漢融和的問題不解決,這個亂局就不可能結束。

    04.匈奴、氐羌和鮮卑的三次實驗

    漢人拿不出解決方案,那就只能讓胡人提出解決方案。胡人的方案非常簡單粗暴。匈奴的前趙和後趙,拿出的方案就是胡人國士、漢人奴婢,胡人欺負漢人。

    但是,這個方案不行,因為漢人不僅人多力量大,而且也不允許你們這麼欺負。冉閔屠胡令,就終極了這個方案,還順帶手把羯胡給滅了。

    氐羌,主要是氐人皇帝苻堅,拿出的解決方案就是徹底的四海一家、胡漢平等,大家誰也不欺負誰,一起開創新世界。但是,淝水之戰後,部族存在模式的其他諸胡,立即搞起了分裂。

    鮮卑,主要是拓跋鮮卑,胡人欺負漢人不行、胡人漢人大團結還不行,那就胡人向漢人學習,我們搞徹底的漢化。漢人高興了,洛陽權貴也高興了,但是北方的軍事權貴不高興了,於是六鎮起義,北魏終結。

    這是北方,胡人一直在搞實驗。那麼南方呢?南方一直在搞內鬥,北方是胡漢融和最主要,南方是豪族問題最主要。豪族與皇室之間怎麼相處、豪族與豪族之間怎麼相處、地方與中央之間怎麼相處?這些問題不解決,南朝不要說北伐,就是穩定下來都不行。南朝搞出了結果嗎?南朝一直在搞八王之亂,只不過沒有胡人摻和,規模和烈度比較小。所以,南朝就一直自己折騰自己。

    05.宇文泰終於拿出瞭解決方案

    北魏分裂成為東西兩魏,然後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北魏漢化失敗,那就集體開倒車。胡人以漢為師,肯定是不行了。那就回到原點,繼續搞胡人欺負漢人,胡人就是國士、漢人就是奴婢;胡人國士去打仗、漢人奴婢勤稼穡。

    東魏的老大高歡,雖然是個漢人,還是渤海望族,但他就這麼玩,而且玩得特別徹底。而西魏的宇文泰卻沒法玩得太徹底。為什麼?因為西魏守在一個又窮有小的關中,要錢沒錢、要地沒地、要人沒人,不能實現內部高度整合,肯定會被東魏滅國。東魏佔據了除關中以外的大半個北方,要人有人、要地有地、要錢有錢。所以正常發展的話,東魏滅西魏是遲早的事情。

    西魏宇文泰表面搞胡化,讓漢人都改胡姓,提高胡人待遇;但實際卻搞起了融和,透過關隴貴族的內部通婚,實現了統治階層的胡漢融和;透過府兵制打破了胡漢的界限,胡人和漢人都編成府兵一起上戰場。上層搞關隴通婚實現融和,下層搞府兵袍澤實現融和。還有繼承均田制、解放奴婢運動,透過這些手段,關中地區實現了空前團結,力量也就增強了。

    關鍵是西魏拿出瞭解決胡漢矛盾的方案,獲得了胡人和漢人的共同支援。那麼統一這件大事,就只能由西魏、北周以及大隋來完成了。

    06.還有一個矛盾始終沒能解決

    南朝是怎麼把自己玩死的?轉折點應該是侯景之亂。侯景之亂前,南朝在西邊控制了四川,在東邊推進到淮河,在中間扼守著荊襄。侯景之亂後,南朝在東邊直接推到了長江以南,四川和荊襄基本就全丟了。

    南朝為什麼混得這麼慘?沒有能打計程車兵、沒有能打的將軍,這只是表象原因。真正的原因就兩個,一個是南朝經濟實力幹不過北方,因為開發晚;另一個是最根本的,南朝的豪族問題始終解決不了。一群擁有各自利益而且實力超強的地方豪族,根本就不聽中央的。所以,北方即便有可乘之機,南朝也沒法向北方輸送暴力,因為自己還搞不定自己。也不是完全沒有機會,劉裕北伐打到了關中,陳慶之七千白袍兵打到了洛陽。但是,即便輸送了暴力,也無法輸送秩序。要向北方輸送秩序,必須解決胡漢融和的問題,南朝解決不了這個問題,也就輸送不了秩序,問鼎北方肯定沒希望。

    北周滅了北齊、大隋滅了陳朝,然後天下一統。這個一統的天下,就沒問題了嗎?當然有。

    從以上這些歷史中,我們能夠看到魏晉南北朝之所以亂,是因為兩個問題一直沒有解決。一個是豪族問題,一個是胡漢問題。東魏宇文泰,解決了胡漢問題,但是並沒有解決豪族問題。而且,在豪族問題之上,他又製造了另一夥豪族,也就是關隴軍事貴族。在關中這個地方,關隴軍事貴族可以解決一切問題。但是,北周和大隋把統治範圍擴充套件到整個天下,問題馬上就出來了。那就是豪族問題怎麼解決?豪族問題還會衍生出很多其他的問題,比如央地關係的問題、權力分配的問題、官僚隊伍的問題。但是,南北朝的亂世總算結束了,至於剩下的豪族問題,就只能交給隋唐帝國了,但它們也沒有徹底解決。

  • 18 # 崔海新

    首先非常感謝你的提問。

    魏晉南北朝這個時間確實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最混亂的一個時期。究其本質呢?主要是有大致以下三個方面,才讓這一個時間點上發生瞭如此混亂的年代。

    第一就是統治階級的腐敗。因為沒有出現過一個真正有歷史威望的君主。當時的封建社會各方的勢力都互相制約。很多統治階級都是漢朝末年的官僚體系瓦解之後。與地方豪強的私自擴張合併而衍生出來的貴族。所以讓他們能站在人民群眾的角度看問題是很難的。作為人類歷史的推動者和創造者,人民群眾不能得到公正的對待,那麼勢必就會出現各種起義。所以統治階級的腐敗自然而然的就演變出了滅亡跟朝代的變更。但是新的朝代依然不能夠解決過去的問題,所以又延續了前一朝代被滅亡的舊路。

    第二就是當時的中國是非常混亂的。漢民族和很多的少數民族都沒辦法融合到一起。少數民族呢,也同樣沒辦法接受漢民族的文化。由此就衍生出了當時的民族矛盾。這樣的矛盾一直延續的,後來的很多朝代都沒有真正的解決。

    第三就是歷史的沿襲問題。南北朝之前是兩晉。兩晉之前的三國。所以從這條線索來看,實際上南北朝的混亂。是因為漢朝末年產生的混亂而衍生出來的。從漢三國晉到南北朝,這是一個清晰的時間線索。這一過程當中始終就沒有真正的實現一個國家的完整和統一。只不過在一定的時間段內,這個國家形成了相對比較大的實力。但其他的勢力和國家依然存在。

  • 19 # 愛笑的番薯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魏晉南北朝時期之所以亂是因為它的時代特徵所導致的。

    一、當時南北朝一直處於分裂狀態

    280年司馬氏滅吳,到後來的“八王之亂”。直接導致國家四分五裂。鮮卑佔據匈奴舊地,並日益南下;羌胡佔領渭北高原以北至河套;匈奴人控制了今山西的北部。而西晉以前,三國鼎立;西晉以後直到隋朝統一,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存在多個政權控制。可以說,整個南北朝時期一直是分裂的。

    二、民族關係複雜

    四周的邊疆民族,遷徙頻繁,造成民族成份複雜,難以統一融合,民族戰爭一觸即發。地域之間的對抗、制度的衝突、文化間的融匯等等,都異常複雜。

    三、民族矛盾和社會矛盾劇烈

    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是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其主要按照家族系統進行分配。這就加深了民族矛盾和各種社會矛盾,從而造成動盪、對峙、分裂局面。

    總之,在民族、宗教、文化、豪強地主等問題的綜合影響下,造成了魏晉南北朝 最嚴重的動盪。

  • 20 # 那些花裡胡哨的歷史

    題主覺得魏晉南北朝亂,我覺得主要有兩點:第一點、政權更迭太快導致大部分人難以進行甄別;第二點、魏晉南北朝時期戰爭頻繁,導致的天下局勢亂。 政權更迭快不便於區分記憶,可以將其分為四個歷史時期: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鼎立),西晉時期,東晉與五胡十六國時期(五胡:匈奴、鮮卑、羌、羯、氐五個少數民族政權,十六國:漢、夏、前趙、後趙、前秦、後秦、西秦、前燕、後燕、南燕、北燕、前涼、後涼、西涼、南涼、北涼),南北朝時期(南朝包含宋、齊、梁、陳四朝,北朝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 戰爭局勢亂,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鼎立持續了60年(公元220年——公元280年),最終以西晉滅吳統一結束。西晉時期持續51年(公元266年——316年),八王之亂之後西晉王朝開始沒落,直公元316年國祚敗皇族司馬睿遷都建康(今南京)建立東晉王朝。東晉與五胡十六國時期,西晉時期大量引入少數民族為基礎生產服務導致胡人勢力日益強大,西晉滅亡後北方各少數民族開始了長達135年的割據吞併(公元304年——公元439年),這其中的五胡亂華給北方漢人帶來了深深的災難,後面冉閔的殺胡令也使許多無辜的少數民族百姓喪命,年年戰事和漢人與少數民族的戰爭更是出現了百城空巷的境況。南北朝時期(公元420——公元589年),南朝始於劉裕建立劉宋開始,終於楊廣滅陳終了。北朝始於北魏滅北涼開始,終於楊堅建隋。 魏晉南北朝時期歷經369年,其間只有37年大一統,其他時間皆處於南北對峙,漢人與胡人相互仇視的特殊時期,戰火紛飛,各族勢力錯綜複雜,勢力集團之間利益盤根錯節。所以“亂”就成為了這個時代的代名詞。於此相類似的還有五代十國時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西貝的米飯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