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21 # NatureVoice雨人

    東晉滅亡後,天下進入到了一段大分裂時期,我們把這段歷史稱為南北朝。怎麼說南北朝也有將近200年的時間,為什麼這個朝代在歷史上的存在感會這麼低呢?可能不太瞭解歷史的理科生,根本就不知道還有個南北朝的存在。南北朝雖然處於分裂期,但也是中國歷史上一段比較重要的名族大融合時期,中原和北方民族之間的文化得到了相互學習的機會,部分北方統治者也決定徹底漢化,這段歷史時期其實也是有非常吸引人的一面的。

    餘秋雨曾這樣描述:“不要忘了,在漢代和唐代這兩個歷史高爽地之間,也夾著一個歷史的叢林地帶,那就是三國兩晉南北朝。 在這個歷史的叢林地帶,沒有天高地闊的一致,沒有俯瞰一切的開朗,處處都是混亂和爭逐,時時都是逃奔和死亡。每一個角落都是一重權謀,每一個身影都是一串故事。”

    說起這一時期,除了戰亂,經常為後人所議論的還有“美男子”。

    在魏晉時期大家的審美是怎樣的呢?那就是偏女性化,並且長得白才算好看,當時的美男子被評價為“玉人”。

    曹魏時代,男子化妝成為潮流。以曹植見名士前“取水自澡訖,傅粉”為代表,曹操的養子何晏“動靜粉白不去手”“好婦人之服”也絲毫不遜色。擁有“盛世美顏”的曹植、何晏,“玉樹”夏侯玄,“風姿特秀”嵇康在當時都十分受追捧。而晉朝最受歡迎的當屬“妙有姿容”的潘安和“冰清玉潤”的衛玠。

    關於衛玠有多美,後世還流傳著“看殺衛玠”的說法。據說衛玠從豫章郡到京都(今南京)時,人們早已聽到他的名聲,出來看他的人圍得像一堵牆。衛玠本來就有虛弱的病,身體受不了勞累,最終形成重病而死。當時的人說是看死了衛玠。

    魏晉時期諸如此類的野史有很多,例如“建安七子”、“竹林七賢”的各種奇聞軼事,大多無法考證,後世習慣把“魏”和“晉”並列而談,這也是魏晉時期的特殊性所在。

    晉朝

    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正史的王朝

    晉朝(266年-420年),中國歷史上的朝代,上承三國下啟南北朝,分為西晉與東晉兩個時期,其中西晉為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王朝之一,東晉則屬於六朝之一,兩晉共傳十五帝,共一百五十五年。

    公元266年司馬炎篡魏,建國號為晉,定都洛陽,史稱西晉,公元280年滅吳,完成統一。後經歷八王之亂和永嘉之禍,國勢漸衰,316年西晉被北方蠻族滅亡,北方陷於混亂,史稱五胡亂華。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被外族消滅的王朝

    公元308年,匈奴大單于劉淵稱帝,遷都平陽(今山西臨汾),開始了滅晉的歷程。登基後,劉淵立即譴其子劉聰與大將王彌進攻西晉都城洛陽。當時在洛陽掌握大權的東海王越,為了自保,竟帶領四萬人馬和大批朝臣撤出洛陽,東駐於項,並於次年憂鬱而死。

    劉聰趁此機會消滅了東海王所部人馬,攻克洛陽,掠走晉懷帝司馬熾。懷帝被俘後,豫州刺史閻鼎與雍州刺史賈疋等人又擁立武帝之孫司馬鄴為帝,都於長安。至建安四年(公元316年)長安被圍,此時晉已無力禦敵;晉愍帝司馬鄴出降,西晉王朝終結。

    公元317年,晉室南渡,司馬睿在建鄴建立東晉,東晉曾多次北伐。公元383年東晉與前秦淝水之戰後得到暫時鞏固。兩晉時期五胡遷至中原,加強了民族融合,北人南遷,開發了江南地區。公元420年,劉裕建立劉宋,東晉滅亡。中國歷史進入了南北朝時期。

    淝水之戰——東晉最著名戰役

    淝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是東晉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併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前秦出兵伐晉,於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

    擁有絕對優勢的前秦敗給了東晉,國家也因此衰敗滅亡,北方各民族紛紛脫離了前秦的統治,分裂為後秦和後燕為主的幾個政權。而東晉則趁此北伐,把邊界線推進到了黃河,並且此後數十年間東晉再無外族侵略。

    晉朝時期的農業、商業、手工業等相比較三國時期有了進一步發展。

    晉朝雖為漢末以來中國文化中衰時期,但在哲學、文學、藝術、史學、科技等方面也有新的發展。兩晉的文化走向多元發展,是一個文化開創、衝突又融合的時代,由於儒教獨尊的地位被打破,哲學、文學、藝術、史學及科技紛紛出現革新,有些成為獨立的學問。

    當代思想有由本土發展的玄學、道教及由印度東傳的佛教,士大夫紛紛盛行清談。由於邊疆民族帶來草原文化,東晉則擁有中原文化及江南文化,雙方逐漸展開文化交流或民族融合。

    南北朝

    歷史上的“大分裂”與“大融合”

    南北朝(420年—589年 )是南朝和北朝的統稱。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民族大融合時期,上承東晉十六國下接隋朝,由公元420年劉裕代東晉建立劉宋始,至公元589年隋滅陳而終。

    南朝(420年—589年)有劉宋、南齊、南梁、南陳四朝。北朝(386年—581年)則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南北兩方雖各有朝代更迭,但長期維持對峙形勢,故稱為南北朝。

    南朝各國皇族主要是漢族或次級世族,因為在東晉末期之後,軍職大多由漢族或次級世族等擔任。由於執政者的努力,出現元嘉之治與永明之治等治世,使得國力富盛。皇帝受獲聲譽深重的主流世族擁護,然而世族只想保有本身政治地位,並非全然支援皇室,皇帝也扶持寒門擔任軍職或次要官職以平衡政治勢力。

    由於皇室內部也因為爭奪皇位的鬥爭,時常發生宗室血腥事件。由於戰略運用錯誤與北朝的興起,使得南弱北強,疆域漸漸南移。到南朝梁時為梁武帝改善,和北魏六鎮之亂,使南朝國力逐漸追上北朝。

    但在他晚年時,過度崇信佛教,國家離心力漸強,導致了很多原南朝權貴軍閥跟隨歸順南梁的侯景發動侯景之亂,使南朝實力大減並四分五裂。獨霸政局的僑姓世族也完全崩潰,由南方土著豪族取代。最後到南朝陳的陳文帝方完全統一南朝,但南朝陳國力已衰,只能依長江抵禦北朝。

    北朝承繼五胡十六國,為胡漢融合的新興朝代。北魏深受五胡文化影響,皇室多為鮮卑族。朝中的漢族官員,多與胡人通婚,帶有胡人血統。而鮮卑皇室也逐漸受到漢文化的薰陶,其中以北魏孝文帝的漢化運動最盛。

    由於北方的柔然牽制北魏,使得北魏難以用全力攻入南朝,直到較親北朝的突厥取代柔然後才較安定。北魏後期政治逐漸敗壞,六鎮民變後國力大衰。最後分裂成東魏及西魏,並分別由北齊及北周取代。北齊的核心主要為六鎮流民及關東世族,其軍力比較強盛。

    由於其源頭六鎮流民偏向鮮卑化,使得北齊主要提倡鮮卑文化。北周在立國時鮮卑軍不如北齊多,政治地位也不如北齊及南朝梁,所以建立關中本位政策,融合鮮卑及漢文化以消除胡漢隔閡。

    最後北周形成團結的關隴胡漢集團,得以攻滅因政治混亂而衰退的北齊,而漢族也逐漸成為北周軍隊的主力之一。周武帝去世後,漢人楊堅依靠外戚身份掌握朝廷,並在篡奪北周建立隋朝之後,發兵南征滅南朝陳,統一了中國。

  • 22 # 歷史觀察哨

    魏晉南北朝事中國走向大一統之後面對的第一次大分裂。自從東漢滅亡魏蜀吳三足鼎立,中國進入了長達300年的分裂時期。魏蜀吳時期雖然戰亂但是軍閥尚有統一的願望,還能短暫的與民休息。真正的大亂應該是西晉八王之亂以後五胡亂華時期,這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刻。

    由於西晉統治者腐敗無能,爭權奪利,導致從291年―306年長髮16年之久的八王之亂,這也是西晉滅亡的原因之一,中原空虛北方遊牧民族趁機南下 匈奴,鮮卑,羯,氐,羌相繼建立政權,這就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從304年李雄建立成漢到439年北魏滅北涼為止,130多年間看看這些慘痛的數字認識當時的亂像,當時華北地區人口700萬,後趙滅亡時不足300萬人,整個北方銳減600萬人,當時胡人行軍不帶糧草,漢人女子被成為“雙腳羊”,若不是冉閔率領下漢人大反抗,北方漢人有滅族的危險。

    當時西晉腐朽無能導致八王之亂對遊牧民族失去了有效威懾,未開化的遊牧民族在沒有強權的壓制下野蠻性格暴露無遺,五胡中也就鮮卑主動漢化結局不錯,氐羌,羯基本上都是被滅族,特別是羯以人代糧更是慘無人道。歷史證明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掌握優勢是多麼重要。

  • 23 # 小羊史倌兒

    天下之爭向來都是合就必分、分久必合。統一如唐宋元明清,分裂如春秋戰國、三國鼎立、魏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可無論怎樣,魏晉南北朝永遠都是最硝煙瀰漫的一個時期,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各民族割據政權太多,大家都想爭地盤當老大,於是互相廝殺、毫不退讓,自然就造成了民不聊生的戰亂生活。

    其次,這和當時的西晉政權無能有很大的關係。

    司馬炎即位後,由於自身沒有威懾力和皇位得來不正,所以朝中的一些高官大族成為了朝政的實際掌權者,加之司馬家幾任皇帝都不是啥好苗子,因此衍生出了稱霸魏晉南北朝幾百年的世族門閥政治。

    皇帝沒有威信,底下的大臣各有各的想法,不亂才怪。

    最後,從東漢光武帝允許外族入中原後,大量遊牧民族開始在中原盤踞,或迫於生存,或心懷不軌。

    遊牧民族中的普通百姓,在中原地區自然是不能受到很好的待遇,民族矛盾加之政治因素,使這些遊牧民族團體逐漸發展出了初具規模的小政權,只待一個合適的機會,就會群起而攻之,將中原政權和土地分割殆盡。

    所以八王之亂後,五胡亂華便接踵而至。因為他們等待的時機到了。

    由於南北朝時期涉及到大大小小數十個不同民族,這不再是中原內地的普通爭權,而是充斥著更多的民族矛盾的戰爭,所以時局更亂、矛盾更深、波及更廣。

  • 24 # 大山裡的幼稚鬼

    魏晉南北朝的歷史,是秦漢秩序瓦解的產物。它的起點,可以追溯到公元184年漢末的黃巾大起義。這次起義,是東漢末年亂局的開端,也是長期累積的社會矛盾的總爆發。

    一方面,東漢末年皇權不振和宦官、外戚等“寄生勢力”的野蠻生長,導致國家治理中樞腐朽不堪;另一方面,士族豪門持續擴張,形成了累世公卿和累世經學的權勢壟斷。特別是東漢豪族大量佔田、隱匿戶口,導致嚴重的貧富分化和社會不公,也是的國家直接控制的“編戶民”不斷流失。加上地方治理失效、頻繁的水旱災害,繼而形成大規模的流民問題。

    這一問題的不斷累積,造成國家治理結構性失調和系統紊亂,最終激起民變。由此,引發了長期的軍閥混戰和地方割據,經濟凋敝,人口銳減,百姓流離失所,整個社會陷入嚴重的無序狀態。魏晉南北朝歷史變局的第一塊“多尼諾骨牌”,就這樣倒下了。

    西晉的建立,是司馬氏及其親附的世家大族互為依託、互相利用的結果。這次短暫的統一,可以看成東漢的“迴光返照”。但東漢末期國家治理的深層次結構矛盾,一個也沒有減少,且有不斷加深的趨勢。

    一方面,為回報世族大姓和親附勢力,西晉王朝對曹魏以來推行的“九品中正制”加以改造,壟斷選舉制度,將官職品級別與世族門爵高低掛鉤。同時,恢復世襲的五等爵制,並透過佔田制等制度安排,承認世族大性在土地、奴婢佔有方面的經濟特權和既得利益。

    由此,進一步強化皇族及名門望族中的權力壟斷,使世族政治進一步固話,極大地助長了貪暴恣肆和奢侈風氣,為門閥政治惡性演變開啟了方便之門。

    另一方面,吸收曹魏失權的教訓,推行州郡解兵措施,裁撤郡國軍隊,同時大封同姓子弟為藩王,並鼓勵藩王出鎮領兵,以拱衛皇族,導致郡國守備薄弱,地方控制力下降。而諸侯藩王有領兵權,無形中為內爭埋下了伏筆。

    西晉統治者的政治短視,在王朝中樞權力安排方面也有體現。晉武帝司馬炎指定的接班人晉惠帝,天生憨痴,無力治理朝政,晉惠帝的皇后賈南風有干政的野心,最後竟然勾結藩王奪權,引發宗室、外戚之間的內鬥,釀成“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持續16年之久,宗室諸王互相殺伐,人民流離失所,經濟社會遭到嚴重破壞。最終,諸王相繼敗亡,西晉國力也被嚴重透支,處於瓦解邊緣。

    西晉滅亡後,黃河中下游的北方地區為多個胡、漢割據政權控制。南方地區,經永嘉之亂後,琅琊王司馬睿在南遷的中原世家大族的扶持下,定都建康,是為東晉元帝。

    東晉時期,是世族政治的“繁榮期”。世族門閥地位優渥,在政治、經濟上都擁有很大的特權。它們借用晉室的名義,佔地封山、以致資財鉅萬、園宅廣闊、奴僮數千。同時,壟斷選舉,以致形成“舉賢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權貴”的局面。

    為了維持門第的優越性,世族高門之間往往互為婚姻,且不與寒門子弟通婚,導致階層封閉和固化。

    等到東晉末年,起於寒門計程車人子弟逐漸在軍隊及實務部門掌握實權。最終,握有兵權的劉裕即皇帝位,國號宋,東晉滅亡,由此開啟南朝政局。

    至於北方,西晉解體後,北方黃河流域陷入長期的環路安割據局面,湧入內地的匈奴、鮮卑、、羯 、氐 、羌 等胡族以及邊地的漢人,建立了若干地方政權。等到五胡十六國結束,北魏統一之後,卻又因為漢化,導致自身從內部的瓦解。

    總之,魏晉南北朝的亂,是制度上的缺失,社會結構性的崩壞,以及胡人乘虛而入,導致了形成了更加複雜的社會文化問題,種種問題多而亂,始終無法解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西貝的米飯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