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浙江吳重生

    儒家學說的中心思想是恕、忠、孝、悌、勇、仁、義、禮、智、信,受到歷代統治者的推崇,對中國文化的發展影響深遠!

  • 2 # 華夏炎黃0文武雙全

    中國幾千年的社會發展中,儒家思想影響很深,從古自今,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影響,直至今天,儒家思想也在傳承和弘揚,三從四德,孝道,儒家的經典書籍很多,三字經,百家姓,弟子規,當然,現代社會,我們不是要墨守陳規,而是要重視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繼承發揚誠實,善良,孝順等等這些優良傳統,在古代,特別是封建社會,儒家思想的影響比較深,已經是墨守成規了,古板的堅守已經成為規矩了,這也是古代,特別是封建社會的悲哀,這也是封建時代的特殊性和侷限性,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自有一套規律,從蠻荒時代到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再到共產主義社會,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已經在傳承中取其精華傳承下來,希望這些傳承會越來越深遠,中華文化越來越光彩動人。

  • 3 # 從心開始工作室

    從漢朝的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儒家思想開始成為中國社會正統思想,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力,在儒釋道三家文化交融的歷史程序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並在此基礎上有了後世的文化發展,如程朱理學與陽明心學等等。

  • 4 # 冷雨似箭

    孔子的儒家思想主要貫穿在人際關係和治國理政方面。儒家思想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儒家思想的內容豐富複雜,在廣泛汲取古代典籍精華基礎上逐步發展出理論和思想,即講大一統、講君臣父子,由程朱理學、陸王心學到廢除“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等,都體現了儒家思想廣泛的內容。

    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戰火瀰漫,群雄逐鹿。在這樣一個動亂年代,整個社會的思想卻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異彩紛呈。孔子創立了儒家思想,從漢代開始便一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脊樑。儒家思想中,“禮樂”、“仁恕”是其思想精華。它的思想不僅滲透到了華人的舉手投足之間,更深遠的影響著中國的政治程序。

    “仁”和“恕”是儒學人際關係體系的核心。“顏淵問仁。子日: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人焉。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意思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顏淵向孔子問仁,孔子回答道:“有一天恢復了周朝的禮制,天下便都成仁了。對於周朝的禮制,孔子是極力推崇的。“禮”作為一種社會規範,只要人們都遵守這個社會的規範了,整個社會便會井然有序,也就“天下歸仁矣”。對於“恕”,孔子說:自己不想做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其實“恕”和“仁”都是相同的概念,就是“順乎其本性的善而固力執行”,這就是儒家思想之精義。其結果即“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及其創立的儒家思想,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乃至到今天仍然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 5 # 心有猛虎丶細嗅薔薇

    儒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作用,我從兩個方面理解為:

    一 、首先儒家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組成部分,是凝成中國民族精神的主流,是東亞文明的精神核心。“儒學的這種地位是歷史形成的,在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創立儒家學說,不是憑空創造的,而是在社會的大動亂中透過對三代流傳下來的中國傳統文化遺產進行反思,認真清理和重新加以詮釋而形成的思想學說體系。孔子提倡“信而好古”和“好古敏以求之”,使儒學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成為中國原典的儲存者和當時中國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非常注重實地考察,堅持“察知徵信”與“因革損益”的原則,使儒學又具備審慎的因時制變的品格,在中國處在第一次社會形態大變革的時代,儒學應運而生,突出了中華傳統文化需要儲存、延續和發展的歷史必然。

    二、 “儒學不是宗教卻能取代宗教”,堅持的是一種對儒學的信仰和依賴。儒學提倡德化社會、德化人生的思想對華人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成為華人世界共同的文化心理基礎。直至今日,儒家文化仍具有一種積存深厚的民族文化認同的凝聚力,起著中華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重大作用。正是由於儒學避免了狹隘民族性的特點,為它走向世界圈奠定了基礎。

  • 6 # 必考知識點

    1.儒家思想使人比較注重以情感為根基。“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講求的是發自於內心的人與人之間的真實感情,這種“仁”的個人外在表現就是“義”,以“推己及人”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忠”“恕”作為個人行為的價值準繩。

    2.儒家思想講求對現實的追求,推動了華人的入世精神。華人愛講“通情達理”“合情合理”“中庸”···在我們眼裡,情絕非是絕對理性的附庸,而至少是與理性同樣重要的東西。在孔子、孟子眼中,理性是人內心之“善”和“仁”的外在延伸,道始於情,理始於情,“理”是為人的感情目的服務的。

    3.儒家講求人的社會性,加強了華人內部的關係紐帶。在現代中國,“家庭”依然是最基本的社會單位,家庭觀念也是影響我們社會行為的最大的因素之一。以家庭觀念為基礎,家庭利益為目的,進而推廣至“祖國”這個講求秩序與和諧的大家庭。

  • 7 # 橘子心甜

    儒家思想,是先秦諸子百家學說之一。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創立,最初指的是司儀,後來逐步發展為以尊卑等級的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儒家是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學派。做為華夏固有價值系統的一種表現的儒家,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一般來說,特別是先秦時,雖然儒家是最有影響的學派,但也只是諸子之一,與其它諸子一樣地位本無所謂主從關係。"儒"本是鄙稱,儒家這一稱號不是孔子自家封號,而應是墨家對孔子這一學派的稱呼。儒家在先秦時期和諸子地位平等,在秦始皇時"焚書坑儒"受到重創, 在漢武帝為維護專制統治"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施思想鉗制後興起。

    儒家思想的內涵豐富複雜,封建皇權逐步發展出基礎理論和思想,即講大一統、講君臣父子。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舊日統治階級壟斷教育的局面,一變“學在官府”而為“私人講學”,使傳統文化教育播及到整個民族。這樣儒家思想就有了堅實的民族心理基礎,為全社會所接受並逐步儒化全社會。儒家學派固守“道不過三代,法不貳后王”(《荀子·王制》)

    儒家思想對當代中國的積極影響方面:

    (1)重視教育,並且創造"因材施教"等教學方法,在教學上注意個性差異,善於啟發教學.可以說教學經驗很豐富.

    (2)注重道德,禮教,仁義,要求自覺遵從真和善,這一方面比上歐洲西方國家的宗教和神論思想不知道進步多少倍,是典型的人文主義,以人為本,而不是追求虛無縹緲的偶像和神.

    (3)思想上善於辨證思維,重視自然的農業,重視經驗,認為自然秩序是人類理性的根源,而 人類的理性又是人的自然權利的依據.提倡"以農為本",是符合中國古代的實際資源情況的重農思想.

    (4)提倡以"禮"治國,"倫理政治"思想.如果說西方文化是"智"型文化,那麼我們中國文化就是"德"型文化,這一德型表現在政治上,也有積極的一面:忠於國家,抵禦外來侵略,刺殺暴君,直諫犯上.很了不起的民族精神!

    (5)儒家思想早熟,統治有力,貫穿了中華民族的大部分時期,給社會歷史的起了安定,平衡,和參考約束.

    儒家思想的消極方面:

    (1)不重視農業生產知識的傳授,不重視科學知識的學習,強烈的政治目的,孔子就是傾向於參政的.

    (2)不重邏輯,一味重視經驗,叫做"經驗理性",使邏輯推理和深刻解釋事物的規律的理論沒萌芽,不如西方人那麼追根問底,以至產生理論和學說.

    (3)強調個人服從群體,壓抑了人的個性.漠視性格,思想大統一.造成國民愚忠愚孝,道德和責任標準壓制了人的創造性,這也和歷代帝王的意志合拍,被其利用,成為統治階級的思想武器.

    (4)倫理關係凝固化,絕對化,三綱五常,家長專制,成為人身壓迫,精神虐殺,制約著全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成為歷史前進的阻力.

    (5)倫理觀念,等級制度置高無上,達到排他性的程度,從而限制了自然科學和科技的發展.歷代帝王也不重視科學技術,把一些科學成就說成"淫計小巧".

  • 8 # 唐寶楨

    我認為是主流價值觀和服務於封建王朝欽定思想。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當時儒家思想為大一統的漢王朝提供了理論基礎倡導漢王朝統治者的合法性。興辦太學,為漢王朝提供人才和儲備人才。儒家思想利於社會的穩定和團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三綱五常。在儒家思想影響下漢王朝選拔官員採用的是“舉孝廉”一個人在家可以孝敬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和睦相處,這樣的人是可以做官的。

    後來又有了科考制度,網路了天下讀書人。儘管這不是最好的選拔人才的方法,但這至少在當時是做好的的。深受儒家思想的學子考中進士為官做宰輔助君王治理國家。

    封建王朝能取得輝煌燦爛的文明,與儒家思想生生相息一脈相承。

  • 9 # 愛閱讀的Raymond

    當哲學只是學說,代表的只是某種世界觀;而當哲學淪為統治工具,就必須被權力再闡述。這就是儒學和其他學說傳承的分歧。 ​​​

  • 10 # 狐瓜

    儒家思想在中國古代二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作為統治者的工具,一直保持著正統思想的地位。在2500多年的風雨歷程中逐漸積澱了豐富的思想內涵,對中國乃至世界都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一、創立——春秋時期

    1、時代特徵:奴隸社會走向瓦解。

    2、代表人物:孔子。春秋時期魯華人,代表沒落奴隸主貴族的利益。中國和世界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地位:儒家雖然屬於顯學,但由於其主張不能適應當時戰亂動盪的社會環境,因此未被統治者所採納。

    3、主張:(1)政治上:核心思想“仁”。“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目的:主張以愛人之心協調和諧社會人際關係。意義:遏制暴政,緩和社會矛盾,維護統治秩序,有利於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 “禮”的思想。“克己復禮為仁”。禮,具體指周禮。實質是維護奴隸社會尊卑有序的統治秩序。 以德治民:“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2)教育上:因材施教,全面發展 。(3)古代文化的整理:編訂整理五經:《詩》、《書》、《禮》、《易》、《春秋》。

    二、發展——戰國時期 

    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學說的代表。他站在新興地主階級立場出發,但也強調小農階級利益。主張實行“仁政”,提出“民貴君輕”、“政在得民”的思想,同時又宣揚“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這種溫和的政治主張,不能適應當時結束割據、實現統一的需要。

    荀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張“禮法並施”的觀點,自然觀方面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觀點,是當時生產力進步的反映,具有唯物主義思想。

    三、正統——漢代儒學

    董仲舒成功地改造儒學,以儒學為基礎,廣採諸子百家之長,建立起新儒學,倡導“天人感應”、“君權神授”,宣揚“大一統”、“三綱五常”。這時的儒家思想“內法外儒”,適應了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漢武帝欣然接受董仲舒建議,實施“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興太學等政策,禁止其他各家思想傳播,使儒家思想逐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四、新發展——宋明理學

    1、時代特徵: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階段。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張 (1)北宋五子:周敦頤 邵雍 張載 程顥 程頤。理學的開創者。 將 忠孝節義提升到“天理”的高度 (2)程朱理學:程朱理學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學,代表人物有程頤、程顥、朱熹,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他全面總結了北宋以來的理學成就,建立了龐大而嚴密的理學體系,標誌著理學的成熟。被譽為一代儒學宗師,地位僅次於孔孟。他的思想作為官方正統儒學,影響後世六七百年之久,對維護專制主義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五、儒學發展變異——明清

    明清之際,隨著封建朝代的激烈更替,隨著商品經濟、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隨著時代的變遷,一批新思想家崛起,他們既繼承了宋明理學的許多思想觀念,又對其中不少陳腐之處不滿,力求有所更新。在這方面,明代後期的李贄,明末清初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人,都做了大量工作,使得儒學思想更趨實事求是,與國計民生靠得更近,從而又一次發展了儒學,對晚清民主思想的興起有一定的影響。

    六、總結

    可以這樣說,儒家思想在封建社會是所謂的正統思想,但是,更多的是門面工程,而不是說所有的國策都是建立在儒家思想之上的。儒家思想中凡是有利於統治者利益的部分都被統治者大力宣揚,而其中有利於人民以及大部分低層人民的部分,都被統治者有意或者無意的掩蓋和刪除。比如說,忠孝等思想,都有利於大臣和人民的穩定,這樣就不會威脅到君主的統治地位。所以,他們會大力宣揚。而所謂的民本思想,就很少有皇帝遵守了,他們更多的是口頭上宣傳“民為邦本”、利國利民的思想,但是,大部分皇帝不都是窮奢極欲、苛捐重稅的嗎?所以,儒家思想被統治者大力宣揚,不過是為了穩定自己的統治地位。

  • 11 # 菠蘿小果

    儒家思想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漢朝之後受歷代帝王所推崇,成為幾千年來中央集權的正統思想。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當時與儒家所齊名的有道家,法家,墨家。秦統一六國後,主張以法治國,秦滅亡後;漢朝推崇儒家思想,尤其是在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是儒家思想發展的第一個高點。繼漢朝以後的皇帝還是以儒家思想為主,即使東漢時期佛教從天竺引進,也一度盛行,也未曾撼動儒家的地位。儒家思想的另一個高度便是宋朝程朱理學的興起,程朱理學主張“存天理,滅人慾”,從而有了教化人文思想的“三綱五常”中國封建社會在道德倫理的方面的一個制高點。直至後來的元明清,不管統治者是漢族還是外族都是以儒家為正統思想。至於為什麼儒家思想能成為正統思想,是因為儒家思想裡的君臣,父子,夫妻,傳播的是仁義禮智信,更有利於中央集權的統一。

  • 12 # 愛說話的老王

    回答:儒家思想,如家文化。是在中國傳統封建王朝時代。作為輔助風之管理制度的手段。協助封建君主制度下的國家社會治理。

    “仁義禮智信”。“仁”者上也。一般是說“君王永愛仁者天下”。很理想話的君王治理之道。

    所以儒家孔教狠崇尚周禮。都是以“周禮”為作人,執政的理念。

    但是,孔子禮教儒家思想,致力於中國華夏大地。華夏民族。

    但是,把孔子儒家思想推到西方社會這樣的“群狼”思維。?弱肉強食,恐怕還要調整

  • 13 # Sunny0221

    是主流價值觀和服務於封建王朝欽定思想。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當時儒家思想為大一統的漢王朝提供了理論基礎倡導漢王朝統治者的合法性。興辦太學,為漢王朝提供人才和儲備人才。儒家思想利於社會的穩定和團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三綱五常。在儒家思想影響下漢王朝選拔官員採用的是“舉孝廉”一個人在家可以孝敬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和睦相處,這樣的人是可以做官的。後來又有了科考制度,網路了天下讀書人。儘管這不是最好的選拔人才的方法,但這至少在當時是做好的的。深受儒家思想的學子考中進士為官做宰輔助君王治理國家。封建王朝能取得輝煌燦爛的文明,與儒家思想生生相息一脈相承。

  • 14 # 松樹lasabc

    人活世間

    總需要精神寄託

    我們稱之為靈魂的東西

    離不開另一個靈魂的碰撞

    儒家思想正是華夏民族的靈魂

  • 15 # 飛翔的燕兒

    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體系中,儒家思就像一條主線貫穿整個封建社會,影響中國幾千年,扮演著教科書的角色。上至達官貴人,下至黎民百姓,都把儒家思想作為國之正統教育。

    儒家思想是由大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所創,提倡以“禮、德、仁”的治國理政方針。所謂的“禮”,就是按照長幼尊卑序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婦隨夫從這樣的尊卑關係,及時要求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找準自己的位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履行好各自的職責。這樣社會才能和諧,國家才能安定。這也是符合統治階級的思想,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希望自己的國家能夠長治久安。“德”就是指以德服人,在國家穩定的基礎上,透過品德來教育人,塑造人的靈魂,使每個人能夠識大體,講禮儀,做一個“三好青年”,最終目的是促進社會的和諧。“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包含了仁、義、孝、信、禮、智。俗稱的六義,這從根本上宣揚一種忠君愛國,誠實做人,孝敬父母的人生哲學,其追終目的還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的穩定。

    因此,儒家思想就像是封建社會的一面旗幟,一部教科書,因為他規範了統治階級的秩序,教化了世人,塑造了人們的心靈,在很大程度上維護了封建社會的穩定。歷代君主帝王,都把儒家思想作為正統的國民教育,其實就是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時至今日,儒家思想也一直在影響著我們的言行舉止,規範著我們的行為,這種思想早就深深的可在我們的骨子裡,根深蒂固,即使再過千年仍然受教,可以說這種思想是骨灰級別的教科書了。

  • 16 # 國文書院院長韓全義

    封建王朝對於儒家思想的看法和作用不是統一的,我以秦漢兩朝為例說說。

    中國的第一個封建制王朝——秦大舉“焚書坑儒”,視儒家思想為逆道,不可學不可用且不能留。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對儒家思想的完全拋棄。大秦帝國不可謂不強大,且有李斯治法於內,蒙恬討亂於外,修長城以拒外戎,然而不過短短十五年時間就崩塌了。

    劉邦經過多年征戰,力敗楚王項羽,打下漢家江山。漢初他以道家治國,強調休養生息。並且劉邦向來輕儒,還曾發生過“尿撒儒冠”的腌臢事。然而,當上皇帝的劉邦也逐漸認識到了儒學的作用。第一個改變劉邦思想的是大臣陸賈。

    建國初,陸賈經常在劉邦面前稱讚儒家經典,劉邦說:“乃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陸賈說:“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他還舉了商湯和周武王打天下和治國經驗,以及暴秦滅亡的教訓,他甚至刺激劉邦說,假如秦始皇行仁義,法先聖,那還有陛下今天的江山嗎!

    第二個直接勸劉邦啟用儒家學說治理朝政的是降漢的楚臣叔孫通。建漢之前,叔孫通曾經穿儒服來見劉邦,劉邦很厭惡,改為短衣楚制才讓劉邦高興。劉邦稱帝后,滿朝皆是一起打天下的文臣武將,不免缺乏威儀,叔孫通勸諫道:“夫儒者難以進取,可與守成。”於是劉邦讓他起草朝儀。

    讓漢朝全天下尊儒並且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的是兩件事,一是劉邦祭孔,二是董仲舒提出“獨尊儒術”。

    皇帝祭孔,自劉邦始。《史記》記載:“高皇帝過魯,以太牢祠焉。諸侯卿相至,常先謁然後從政。”太牢,最高規格的祭禮,是用豬牛羊三牲全身做祭品,皇帝祭祀時才用。劉邦經過魯地,以太牢祭孔,不僅意味著劉邦對儒學的肯定,也標誌著官方對儒學地位的最高認同。此後,各諸侯、卿大夫、宰相到任,常先拜謁孔子墓,然後才就職處理政務。

    經過文景之治,社會經濟得到大發展,漢武帝時期,更需要建立中央專制的集權制度,於是董仲舒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被漢武帝採用。以此,儒學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居於統治地位,也成為中國文化中的核心思想。

  • 17 # 王大錘錘錘哥

    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儒道互補為核心 ,還有墨家、法家、名家、釋教類、回教類、西學格致類、近代西方文化等文化形態,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所以說它已經融入我們身邊了。

  • 18 # 一康君寫作新語

    古人稱,天有三光日月星,地有三教儒道佛。在中國的人間社會,對華人的社會發展和人的價值觀產生深刻影響的,就是儒家道家和佛家。其中,儒家是綿延了中國數千年以來的主流思想。中國的社會制度、治理方式以及人的價值觀、世界觀和方法論,都是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響。而道家和佛家,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只是扮演著配角的角色,所以說,儒家思想是中華民族最主要的特徵。

    那麼 ,到底什麼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麼?儒家思想又對華人的文化心理,產生了那些影響?聽好玩的國學慢慢道來。

    嚴格地說,儒家思想更多地指的是,先秦時期開始創立的,以孔子和孟子思想為主體的思想。在孔子和孟子以後,出現了先秦最後一個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不過,他的思想對孔子和孟子的思想進行了改造,他重視禮法兼治,所以他的弟子韓非子、李斯,從荀子的學說中發展了法家思想。

    在漢朝以後,董仲舒在儒家思想中加入了陰陽五行學說,到了宋明理學,北宋五子、朱熹等哲學家,從佛教中吸收養分,發展出了理學,到了明朝的王陽明,吸收了孟子等思想,發展了心學。無論是董仲舒,還是朱熹王陽明,他們的儒家學說,都可以說是後儒學,當然也是儒家學說的一個部分。

    儒家學說的基礎是宗法制。而宗法制的基礎是血緣關係,因此,建立在宗法制基礎上的儒家學說,它的核心是仁學。這是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的核心。孔子主張仁者愛人,愛人就是要愛別人,愛自己,然後把這種建立在血緣關係上的愛人的情感,推己及人,甚至是推己及物,要用愛人的心去對待別人,對待社會,對待天地萬物。這就是儒家的“泛愛眾”和“民胞物與”的思想。

    所以說,儒家思想的所有的著眼點都是人,所以說,儒家思想是仁學,更是人所以,儒家的仁學,其實講的是如何處理好三種關係的問題。

    第一,是人的價值也就是人的主體性的問題,或者說是人何以為人的問題,更是人如何處理好身體與心的關係的問題。在人的主體性問題上,儒家強調性善論,這是孟子提出來的,認為人的內心深處天然地而不是外物外加在自我身上的一種德性,這種德性就是人有四種善的萌芽,即惻隱之心、是非之心、好惡之心和辭讓之心。

    既然人有這個四心,那麼人就應該努力向善,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所以我們可以說,儒家的個人主體性,其實就是要求人努力向善,最終實現內聖之境。

    第二,關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問題。從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來說,。儒家強調愛人,就是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係。孔子把這個叫做忠恕之道。所謂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你一定要先幫助別人,別人才會幫助你。恕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要人樹立一種推己及人和換位思考的理念,這樣才能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另外一方面,既然要實現和諧,那麼就要遵守一定的社會規範,這個規範在孔子看來是名,在孟子和荀子看來是禮,其實就是一種社會的等級規範,他要求人們各安其位,既不能缺位,要做你應該做的,也不嫩越位。

    第三,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這一點儒家思想很有現代性。儒家希望把仁者愛人的思想,推廣到天地萬物,對天地萬物也要仁愛。這種思想在北宋的哲學家張載那裡,有非常清楚的表述,張載提倡我們要“民胞物與”,也就是說,天下的每一個人都是我們的同胞兄弟,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都是我們的朋友,我們要善待自然,最終實現“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儒家思想的基礎是宗法制,而宗法制是建立在人的血緣關係上的,所以,儒家學說所有的內容,其實都是圍繞人來展開的。儒家首先發現並挺立起人的主題價值,然後尋求解決人與自我、人與人、人與社會以及人與天地之間的關係。這是一條非常明確的邏輯。

  • 19 # 中上行

    對社會穩定,社會和諧起到一定做用。任何好的東西,發展到一定時候,都會走向他的極端。南宋後期可以出。對下對上基本達到了自虐的程度。導致一些文人變態的行為。就拿陸秀夫為利,自已不想活,還拉著老婆兒女不想活,還把小皇帝拉下水。交給別人不是很好嗎。好多東西初建時是好的。久了在人性自私與擠兌中變了味。儒家缺對道的正確認識。

  • 20 # 行山涉水一路向北

    以“仁”為核心的儒家思想,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也是影響最大的學派。主張統治者以仁愛之心治國,並以“克己復禮”之言行約束自己垂範於民,以期形成一個祥和安定的社會。

    這種以“仁”施政,以“禮樂”教化,以“有教無類”開創平民教育之先河的主張,穩固了封建政權,促進了社會發展。

    始於隋唐的科舉取士制度,因以儒學經典為主要考試內容,於是儒生地位顯達,成為專制政治的僕從,儒學則成為執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文人學士醉心功名利祿,對於科學技術的研究則無人問津,從而導致了自然科學的發展相對滯後。

    儒家思想注重於社會人文問題的探究,在治國安邦、個人修養等方面具有積極作用,但其中也有禁錮個人思想,歧視女性,以地位高低而區別尊卑的封建糟粕,所以應結合實際客觀理性的對待這一學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媳婦吵架回孃家了婆婆能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