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無名草2020

    豈止“道不遠人”,道遍一切處,又何曾遠物?

    人為的求道,刻意地求取,是得不到道的。

    道可以在不經意間顯現。

    你若刻意求取,反而把道拒之於千里之外!

  • 2 # 語文紅寶書

    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翻譯如下:

    孔子說:“仁道不會遠離人世眾生。先知先覺的人(君子、賢人、聖人)在傳播、實行、弘揚仁道的過程中如果疏遠眾生,這樣的人是不可以傳承並發展仁道的。”

    理解上述句子的難點在於句子中的“人”含義並不相同,第二個人指“先知先覺的人”,指君子、賢人、聖人,而前後兩個“人”指眾生、百姓。《論語·第十六章·季氏篇》中有這樣的句子:

    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先知先覺的人”即為“生而知之者”。

    有人將原話簡化成“道不遠人,遠人非道”,簡則簡矣,而情味和含義大變。

    “道不遠人,遠人非道”陳述的物件是“道”,指出了道和人生社會水乳交融的親和關係:道,源於社會又服務社會,指引人生。

    而孔子論述的重點是君子如何傳道弘道,其前提條件是尊重人,親近人,如此才能引導人,教育人,使他們向道、明道、行道。

    原文可以想見孔子和藹可親的仁者形象,改句雖富含哲理卻顯得冷漠生硬,像高蹈雲端的學者。

  • 3 # 卜耐夫哲學

    首先,要確定:不能以現代所謂“規範”的漢語及古漢語而解之!~要以“原漢語或遠古漢語”而解之。

    其次,不能站在現代所謂的“儒家文化及處世與教育”角度上看孔子(儒家是政治哲學思想)。

    故為:上天造化萬物,不會讓萬物圍繞在四周、而自我為中心的(不遠人)。

    所以,君王公侯以有為而對民眾進行治理(人之為道),而讓民眾圍繞於自己,則是不可能做到造化天下的。

  • 4 # 閒看秋風999

    這一段孔子語錄出自《中庸》第十三章,而非出自《論語》。這句話的關鍵詞是“道”。什麼是孔子所說的“道”的呢?就是“中庸之道”——

    《論語》中有這麼一段話: “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之道,就是最高尚的道德;中庸, 就是不偏不倚,無過不及,持中和諧。

    對待對立的兩端,採 取“致中和”的折中方法,使矛盾調和。孔子的弟子們後來又“用中”、“履中”、“得中” 的中庸之道作為儒家對待社會人生的基本方法,對中 國傳統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中庸,其實很早就出現在了古代文學中,病人《尚書》中就有記載;只不過由孔子進行整理,後生儒家又加以直接發揮,成了中華文化中做人的最高境界。

    中庸,就是“道”;而“道”是不會排斥人的(道不遠人);換言之,只要奉行了中庸之道,就是實踐了“天地之道”“人倫之道”;

    不過,刻意追求,“為道而遠人”,就不可取了;孔子的這個看法,其實也多多少少有點兒類似老子的“順其自然”“順天應時”——凡事適可而止。

    為了“道”(中庸)而“道”,反而違背了中庸之道的硬核。這也是為什麼中國人去安慰那些失去親人常說的一句話,節哀順變的原因。

  • 5 # 夢中晴雨

    前面各位老師深講細研,引經據典,精妙入微,無有插口之處。我只知道道是相通的,並不是獨立互相排斥的。就像中醫經典上講的人的氣脈問題,督脈貫通須到腦,任脈也要連百匯。交感神經通中樞,中脈貫融病無蹤。有個成語叫[融化貫通],用在此處作尾總結。難,難,難!謝謝!謝謝!

  • 6 # 愚翁良知

    直接從字面理解就可以了。本性是道,人不能離開也離不開道(道不遠人)。用自以為正確的道要求別人(政治正確,道德綁架),不合就疏遠別人(為道而遠人),不是真正的道,也不能維護,推廣真正的道(不可以為道)。

    現在政治正確,道德綁架盛行,這句話有很好的警示作用。

    學習傳統文化是為了得到啟迪和借鑑,將學習傳統文化引向詢詁的方向是不對的。訓詁是專家的事,專家也不必因循守舊。孔子說述而不做,是因為當時文化不普及,人們只相信傳而有序的東西。孔子以此創造了儒學。後來不少儒生也背叛了孔子,不然儒學不可能統治中國2000多年。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是易經,用易經的思想反正儒學可能理解得更正確些。中庸是儒學的核心,將中庸解釋為中和已經遠離了易經的陰陽合的思想。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也在隨著時代的變遷而發展。

    讀易經比較難,如果將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互相比較和借鑑,對學習傳統文化更有好處。

  • 7 # 商業模式師袁連法

    道其實與人沒有關係,

    但人行道就是用道行人,

    如孔子斯欲仁則近仁,

    人之求道就是求個合人之道,

    遠則何求?

    再則,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既言人,道則不遠,

    遠則是禽獸之道了,

    但人也正是幾希於禽獸,

    所以有物皆有道,

    道不遠人,也不遠物!

    但天道人道物道到細微處總有差別,

    人之為道為人道,

    而遠人則不是人道,

    亦非道也!

  • 8 # 琴簧汗舞

    謝語文紅寶書之邀!

    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儒家一向主張以德治國,且以為道。試答:

    孔子說:“關於如何實行以德治國,人們多少都瞭解一些,如果政治家要施行這一方針,卻沒有找到廣大人民群眾能夠接受和認同方法,那麼就不可能有效地推進社會改革,從而使國家得到正確發展。”

  • 9 # 謀略秘籍

    道不遠人:南先生明道,“明其道不計其功”

    據南先生子南一鵬講,社會上有風氣認為,傳統文化僵硬老舊,不能用以解決現實問題。但傳統是隨時可以創新的,並非簡單的復古。復古,就是把當代中國的命運交給三千年前的古人承擔。當代知識分子自己不承擔國家的責任,反而讓孔夫子扛責任,就把孔夫子打死了。

    南先生講《論語》,不復古。他說,朱熹註釋的《論語》有些地方值得商榷。比如,孔夫子評價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好像是說宰予是一個又笨又壞的學生。但孔門七十二賢,宰予是言語科裡的第一。所以,南先生這句話不是孔子在罵宰予。宰予身體不好,白天在那睡覺,孔子的意思是說,宰予這個孩子身體不好,他是嘆息,心疼他。

    南先生一直試圖還原孔夫子思想家的地位,讓大家看到儒家思想是正向的。他說,那些強調綱常倫理一類的東西,是後代儒生為了適應國家統治的發展而逐漸附加上的。於是,孔子的思想在發展中被曲解和誤讀得漸漸多了,孔子也成了一個被隨便塗抹的偶像。南先生多次講《論語》,他充分考慮到從未深入接觸過《論語》的普通人的感受,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加以經史和參,旁徵博引,將原文撮編成一個個歷史故事,寓意深遠而妙趣橫生。曾引發臺灣讀《論語》熱,很多人甚至將刊登其講解的雜誌剪貼成冊。

    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 10 # 水底之物

    我來試著分享一下,我對老子這句話的理解,根據老子崇商、孔子崇周的推理,老子更推崇商的部落聯盟時代,也是人類社會發展早期,必然是人們的生活更接近自然的天道。人們生活在一個大的生活系統中,為萬物之一天人合一,順其自然規律生滅。在這個意義上稱為自然人。在這個基礎上,認識的道是自然之道,這個道就在身邊在瓦礫中在屎尿中。

    人如果主觀臆斷違背發展規律而行事,道就會遠離。如拔苗助長,刻舟求劍,蔗汁灌苗求其甜等行為,都是離道遠之,這就不符合自然之道。

    而後人不光面對自然之道,還要面對社會之道,而人這個物種表現的七情六慾自然屬性,在大規模的聚集中,怎樣符合社會的道而綿綿流暢繁衍生息。孔子續了(春秋)倡導了周禮,借鑑了老子的自然之道,強調了自然的血親輩分關係,劃分了老幼尊卑的家庭家族等序禮儀關係,但在很多方面又違背了老子的意願,人為倡導仁義禮智信,未讓道自然而成。但也正是儒家文化,這種融入到一個個的家庭家族史中的克己復禮,修身齊家齊天下的精神,使得華夏文化在朝代更替的社會之道中得以儲存至今。

    我們現代人學習道德經,也要像孔子一樣,道德經注我,也要我注道德經,從經書中提煉出最基礎樸素的人類智慧,在新的人類生存結構中得到繼承和發揚。

  • 11 # 字言字語吧

    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意思是:道並不排斥人。如果有人實行道卻排斥他人,那就不可以實行道了。

    這句話出自戰國時期子思所作的《中庸》第十三章,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道”就是《中庸》中所指的中庸之道,是一種至大無外、至小無內的至高道德,是天地、人倫之道。

    道不遠人意即此道並不排斥人,人可以透過正心誠意修煉而成此道,旨在鼓勵人努力向道靠近,不斷努力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和倫理水平。孔子認為道並不脫離人們平實的生活,而是日用間人人皆能知能行並易知易行的道理,如果專務高遠難行之事,那就不是“大道”了。

    擴充套件資料

    《中庸》出自《禮記》,原本是《禮記》四十九篇中的第三十一篇。《禮記》原名《小戴禮記》,又名《小戴記》,由漢宣帝時人戴聖根據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一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編而成。

    《中庸》指出,“道不遠人”,要在篤行不移。中庸之道廣大而隱微,普通百姓只要由衷修行亦可有所成就,但深入修養,即使聖賢亦有所不能之處。道可大可小,大到天下裝不下,小到不可分,既適合百姓所用,又適合聖賢所修。

    道本為常人辦常事所行常理,如脫離常理而求道,則為空道,則為不合實際之道。而修道之則就在常理常事之中。《中庸》引用《詩經·豳風·伐柯》詩句,說明用中庸的楷模就在心中,就在身邊,可是學起來還差得遠,這是很自然的事。

  • 12 # 混沌偷光者

    如同“世界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一樣,大道一直就在你的腳下,從不會疏遠,道法自然,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不做作不刻意,無貴賤無親疏,人若是為了追隨他所認為的大道,而疏遠對立身邊的人,他捕捉到的一定是偽道。

  • 13 # 扎西迪化

    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在詳細解讀這句話之前,扎西我想引用老子的一句話“域間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老子老人家說,在我們存在的空間裡,有四個重要的事物,就是道,天,地,人。之所以在我們的空間裡有四大,是因為人是利用道,存活在天地之間的偉大的存在。至於道,怎麼來的,具體怎麼才能給道一個定義,老子老人家說,道在天地混沌之前就已經存在了,我也沒有辦法給他一個詳細的名稱。在這裡,我們姑且給道一個暫時的概念,就叫他道。

    在回到孔子說的:道不遠人,修道為道,不能遠離人。人要是修道而遠離人,就不能為道了。

    說的這麼玄之又玄,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都知道,儒釋道,是我們古代產生,對我們後世影響深遠的幾個流派。而這幾個流派很多的思想都是繼承並發展了《周易》中太極,八卦的樸素唯物主義的觀點。

    《易經》中的第一卦,乾卦中,九二爻和九五爻的爻辭分別是:“現龍在田,利見大人”和“飛龍在天,利見大人”。無論是剛剛展露頭角的新人,還是位高九五之尊的領導,都需要和大人形成合作的關係。

    《易經》作為萬經之首,是一本占卜的書,其中所有的道理,規律都是在講一個人,在其現在的某個階段裡對於自己面對的狀況,作出相應的調整最終獲得自己想要的成功。

    簡單來兩個小段子,看看道不遠人,到底是怎麼回事情呢。

    一、很多人做自媒體,原因各不相同,但是大多數人都是想能夠透過自己的分享,獲得粉絲的認可,並達到自己想要的賺錢的目的。那麼,在自媒體平臺上發文章,發影片就是我們開始為道了。

    平臺上,有很多人,註冊賬號,開通創作者沒過多久,開通了原創,註冊了興趣領域,又沒有過多久,成了黃V,開通了收益,月入百萬,成功贏取了白富美。而有的人呢?自說自話,一會發美食,一會發旅遊,一會又轉載幾個打擦邊球的影片,心情不好,停更一個月,又回來了。

    二、我有個同學,好吧,我又來賣同學了。覺得現在所有的文字,語言都不好用,自己在那裡鼓搗好久,整出來一套他自己的文字。自己跟自己玩,玩的挺開心。但是,他的那套東西,很快就蓮他自己都忘記了。因為,語言,文字的存在傳承是在社會這個大集體中存在的,而不是一個人的狂歡。

    綜上,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放在自媒體中,在適合不過了。如果你的自媒體賬號,沒有合適的受眾,那註定是一個人的意淫,絕對不會在大眾中流傳。貼近粉絲,做好垂直,堅持創作才是王道!

  • 14 # 歆靜CHINA

    孔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出自《中庸》第十三章。

    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意思道不遠人意即此道並不排斥人,如果有人實行道卻排斥他人,那就不可以實行道了。孔子說:中庸之道原本眾未離開人,比如:有人為了從事中庸之道而遠離了人生,那就不能稱做道了。 何謂中庸:程子說:不偏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路,庸,是天下一定的道理,這句話出自戰國時期子思所作。“道”就是《中庸》中所指的中庸之道,是一種至大無外、至小無內的至高道德,是天地、人倫之道。人可以透過正心誠意修煉而成此道,旨在鼓勵人努力向道靠近,不斷努力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和倫理水平,人倫道德之理。

    孔子認為道並不脫離人們平實的生活,而是日用間人人皆能知能行並易知易行的道理,如果專務高遠難行之事,那就不是“大道”了。

    擴充套件資料

    《中庸》出自《禮記》,原本是《禮記》四十九篇中的第三十一篇。《禮記》原名《小戴禮記》,又名《小戴記》,由漢宣帝時人戴聖根據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一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編而成。

    《中庸》指出,“道不遠人”,要在篤行不移。中庸之道廣大而隱微,普通百姓只要由衷修行亦可有所成就,但深入修養,即使聖賢亦有所不能之處。道可大可小,大到天下裝不下,小到不可分,既適合百姓所用,又適合聖賢所修。

  • 15 # 雷哥聊修行

    孔子說 道在尿罐裡、 道在屎盆裡、何為道、一陰一陽為之道、 我們喝水是陽、撒尿是陰、我們吃飯是陽、大便是陰、 世間萬物都有陰陽兩面

  • 16 # 袁來有話說

    此道乃天地間至真至善之理,法乎其內,顯乎其外。為人類一切社會活動之至高準則,不可以違背之。

    出處: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出自《中庸》第十三章。

  • 17 # 貝勒藏書閣

    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意思是:道並不排斥人。如果有人實行道卻排斥他人,那就不可以實行道了。

    這句話出自戰國時期子思所作的《中庸》第十三章,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道”就是《中庸》中所指的中庸之道,是一種至大無外、至小無內的至高道德,是天地、人倫之道。

    道不遠人意即此道並不排斥人,人可以透過正心誠意修煉而成此道,旨在鼓勵人努力向道靠近,不斷努力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和倫理水平。孔子認為道並不脫離人們平實的生活,而是日用間人人皆能知能行並易知易行的道理,如果專務高遠難行之事,那就不是“大道”了。

  • 18 # 松嫩隱士

    這段話是孔子《中庸.第十三章》中的一段話。

    大概意思就是道並不排斥人,如果有人實行道,,卻排斥他人,那就不可以實行道了。

    孔子所為的道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就在生活之中,並沒有離開人們,但是有人修道去故作高深,使中庸之道日益遠離,那就不可以叫做中庸之道了。

    這段話用詩比喻,就能說明問題了。

    《詩經》說"砍削斧柄,砍削斧柄,斧柄的樣式就在眼前。‘’握著斧柄砍削斧柄,斜眼一看就知道,難道還要到遠處去找?

    所以,君子為人處世,處理事務,方法不必到社會之外去找,只要掌握人性,根據人性治理人就可以了,砍削斧柄過程中,經常看看自己手中的斧柄,就知道有多大的誤差;治理人時,經常以人性做反思,有了錯誤改正就好了。

    孔子的中庸之道是離人不遠的,假使有人遵行中庸之道而遠離人群,那就不可以稱之為道了。

  • 19 # limin1188566185

    “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出自《中庸》第十三章。孔子這句話,從字面上一般解釋為:道並不排斥人,如果有人實行道卻排斥人,那就不可以實行道了。孔子這裡講的“道”也即中庸之道, 是孔子學說中最重要的方法論。

    “溫故而知新”。我以為,研習孔子應善於從其方法論的角度切入,挖掘出孔子學術之中更合理、更準確、更深遂的豐富內涵。中庸之道既論不偏不易、平和中正的處世哲學,更強調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的哲學境界。“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人是自然界的人,自然界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前提與基礎,人與自然渾然天成而須臾而不可分離。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自然界是人類社會之本源和母體,尊重和敬畏自然界生生息息的進化演譯規律,進而尊重和敬畏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展規律,也許,這才是中庸之道所追求的最高遠、最美好的思想境界。

    那麼,如果我們站在“道”的天人合一的哲學視角,來理解“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人不可以為道”的內涵,是否有這樣的意思:

    “道不遠人”,自然(社會)規律並不排斥人類的一切進步活動包括文明發展,人們可以透過對自然界和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和把握,按照規律辦事,尊重和敬畏規律,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逐步實現由自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前行;“人為道而遠人”,如果人們違背自然(社會)規律,蔑視自然,輕視民意,踐踏規律,進行掠奪性開發、破壞性發展,製造虛假式繁華,規律的內在規定性、包融性和延展性就會被破壞,那麼人們終究會受到懲罰,而“不可以為道”了。

    簡言之,中庸之道是哲學界境或方法論,道指自然(社會)規律。規律是客觀的,廣大而隱微,無處不在,隨時可用,人人可學應學;學會了養成了,隱微可修身、可齊家,家和萬事興;廣大可治國、平天下,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 20 # 朱八戒CC

    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出自《中庸》。意思是:道並不遠離人們,時時刻刻都在我們的身邊。如果有人修道卻又遠離他人,那就違背了修道,也就不可以為道。

    中庸是一種深刻的哲學思想,領會其中的含義,有益於人們生活中的為人處世,讓我們的人生更加豐富而有意義。中庸之道是一種人生大道,這種大道與人密不可分,是建立在各種人際關係的基礎之上。

    道不遠人,道最公平合理,對待任何人都一樣,不親近哪一個,也不排斥道哪一個。但是道卻每時每刻都在每一個人的身邊,用以指導人們的言行舉止。道與人不可分離,離開了人的存在,道也體現不出它的價值與意義。

    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道作為一種智慧與哲理,是與世間的芸芸眾生息息相關,緊密相連。只是我們沒有意識到,沒有主動去接近大道從中吸取智慧與精神營養。順其大道,人生無處不春風。背道而馳,無知愚昧遭碰壁。人之為道是修道,修道的同時又遠離他人,這是適得其反,這就不是修道,而是離道甚遠,當然不可以為道。

    道不遠人,人自遠。道並不是遠在天邊,高不可攀,其實近在眼前。要想得到這種人生的智慧與哲理,其實也並不難,難就難在持久地用心去觀察,用理性去思考,每天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於道。這樣就能夠深刻地領會到道的存在以及真正的內涵,並且在行動中沿著道的方向去努力發展,從而獲得自己的人生大道。道具有抽象性,不易人們所覺察,也不易人們所理解,很容易造城“道不遠人,人自遠”的現象。

    中庸之道作為一種最高層次的人生智慧,又是無法觸控形而上的哲理,但是這種大道的表現方式卻是極其平凡而又常見。存在日常生活之中,體現在我們周圍所發生的大事和小事上。真正的悟道者,是把它當作一種永恆的心靈法則來修養。

    人生在世,要講仁道,要大行其道,要走光明正道,幾十年如一日,才有自己的星光大道。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娛樂圈履歷堪稱“很牛”的明星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