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七月流火140400643
-
22 # 眾妙大學
修道,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懂得跟人打交道。如果不懂得跟人打交道,證明你那個道沒有修到家。跟物要交道,人不用修自然就會趨近於其中的道。人最難做到的,是與人打交道之道。
-
23 # 澤仁德喜
眾生本來是佛,但因迷惑紅塵而不知,學佛之人,以為眾生與佛有別,或向外求,或在內心尋,實際 ,佛不在外,亦不在內,當下具足,眾生與佛,並無二別,一念之間!
-
24 # 講道得
現在的問題是,人不向道而向錢,中華傳統被錢腐蝕殆盡,錢不遠人,人之為錢而遠人,不可以為錢,這樣現在人就明白了
-
25 # 每日讀書A
原文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詩》雲,‘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第一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道就是率性而已,就在我們身邊,就在自己身上,是我們每個人都能知能行的,所以說,道不遠於人。但是人們往往厭其卑近以為不足,而反務高遠難行之事。你跟他講簡單的道理,他不接受,雖然同意你是對的,但他還是不接受,因為他說這太LOW(檔次低),一定要去找那艱深複雜、高遠難行的來“上檔次”。他關心的不是道,而是自己的虛榮。對這種情況,古書上有標準描述:“舍其易者而不行,究其難者以為學。”第二“伐柯伐柯,其則不遠”,是《詩經》裡的一句詩。柯,是斧柄。要斫一個斧柄,那法則不遠。你手裡就拿著一個斧頭,上面就有一個斧柄,你要把一根木頭斫成一個斧柄,只要瞄著手裡那斧柄照做就是。但畢竟手裡拿的是一件,要新做的又是一件,這兩者之間,在那斫斧柄的人看來還覺得遠,不好把握。君子治人就不是這樣了,君子以人治人。朱熹註解說,做人的道理就在每個人自己身上,是天賦予的,每個人都一樣。那斧頭上的斧柄,和正要做新斧柄的那根木頭之間,還是有點“遠”,有點區別的,但人和人之間則沒什麼區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嘛,“性相近,習相遠”嘛,人的天性都一樣,只是後天的習染不同。所以君子就用他自己身上原有的道理,“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第三“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這句話,被後世誤解大了,理解成了“你怎麼對我,我就怎麼對你”“你對我不仁,莫怪我對你不義”這樣相互報復的意思。人心壞了,道就要遠人了。朱熹的意思清楚明白,要在思想上幫助別人,就要用他知道的、他自己身上有的道理來幫助他。可是大家都把朱子大愛之言,解讀成支援自己對人壞的正當化理由了。“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是老師最常用的一種教學法,當同學提問時,老師不是直接回答他,而是就著他的問題,反過來順著邏輯問他,讓他自己回答,幾個問答下來,他自己就明白了。這樣比你直接告訴他答案,對他的幫助更大,因為你是幫助他在自己身上找到了答案。“改而止”是說,他犯了錯誤,你“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用他自己本來就明白的道理去幫助他。他明白了,改正了,就可以停止了,不要再分外去要求他,求高遠之道。保持簡單,多關注最簡單最本質的日用常行,道不遠人,不要老去找那高遠虛榮的感覺。
回覆列表
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這句話出自《中庸》。《中庸》全篇幾千字的內容,都是對“中庸’二字從不同側面叫做的解釋。因此,這裡的道指的是“中庸之道”。道即中庸,中庸即道。這是理解這句話的前提之一。
其二,這句話中出現了三個“人”字。三個人的意思是相互聯絡又互不相同的。
“道不遠人"與之前的“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意思是一樣的。做為主體的人的行為,都是符合道的。既每個人的每個行為,都有其背後的道理。這就是“道不遠人”。但“道不遠人”的道並不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最有益於人生的道,是條條大道通北京的萬千條道中最近便、最平坦、最安全、最省力的一條。這個人,是主體與客體的統一。
人而為道而遠人,前一個人,是為道的主體,按現在的理解,後一個人自然就是為道的物件,也就是客體。因此,這句話被許多人翻譯成:“聖人以道行事,就不能脫離群眾。脫離了群眾,就不算體道或依道行事。”
這個解釋單從這一句上講是通的。綜合《中庸》全篇意思就不對了。因為《中庸》曾說:“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焉,雖聖人亦有所不知。”也就是說,中庸雖然精微玄妙,但基本道理,普通人也不難理解。但其最高深的部分,就是最聰明、智商最高的人,也未必全懂。這裡所說,有一點是明確的,道對人來說是平等的。不存在“不可以為道"的說法。因此,不可以為道其實是說達不到中庸,也就是最佳的效果。
下面我們再說說“為道"。為有兩個層次,一是知,二是行,合起來就是知行合一。知的層面上是悟道;行的層面上是行道,也就是,以道行事。二者合起來就是為道。知有選擇的意思,正確的選擇就是中庸之道。故“不可以為道"的意思是,以遠人的方式修道悟道,最終達不到中庸的結果。
“人之為道而遠人”,所遠的人,既是它者,也是自已。不遠人,最簡單的解釋應該是“做為主體的人的立場”。也就是每個人都要站在自己特定的立場上為人處事。
舉個例子。張三的狗咬了李四。站在李四的角度上,與張三就有所不同。
李四可能主張打死狗,解除危險,張三賠償自己的醫藥費。
張三可能同意賠償醫藥費,但不同意打死狗。站在不同位置上,看問題的態度不一樣,他們的訴求都有合理忙,都符合自己的中庸。
站在派出所的角度,就要按相關的法律規定處理。這代表大多數人認為公允的處理方式,就是中庸。
如果張三或李四離開了人的立場,站在狗的立場上說話,那就是“人之為道而遠人"了。就不可以為道,最後達不到中庸的和諧狀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