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錢紅木

    適合現代社會的就推崇,過時的觀念摒棄

    三綱五常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道德原則和規範。

      “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要求為臣、為子、為妻的必須絕對服從於君、父、夫,同時也要求君、父、夫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會中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一種特殊的道德關係。

      “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是用以調整、規範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人倫關係的行為準則。

      名教觀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名即名份,教即教化,名教即透過上定名份來教化天下,以維護封建社會的倫理綱常、等級制度。

      三綱、五常這兩個詞,來源於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書。但作為一種道德原則、規範的內容,它淵源於先秦時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義禮智等倫理道德觀念。孟子進而提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倫”道德規範。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貴陽而賤陰”的陽尊陰卑理論,對五倫觀念作了進一步的發揮,提出了三綱原理和五常之道。董仲舒認為,在人倫關係中,君臣、父子、求全責備三種關係是最主要的,而這三種關係存在著天定的、永恆不變的主從關係:君為主、臣為從;父為主,子為從;夫為主,妻為從。亦即所謂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三綱。三綱皆取於陰陽之道。具體地說,君、父、夫體現了天的“陽”面,臣、子、妻體現了天的“陰”面;陽永遠處於主宰、尊貴的地位,陰永遠處於服從、卑賤的地位。董仲舒以此確立了君權、父權、夫權的統治地位,把封建等級制度、政治秩序神聖化為宇宙的根本法則。董仲舒又認為,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則是處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關係的基本法則,治國者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在他看來,人不同於其他生物的一個重要特點,在於人類具有與生俱來的五常之道。堅持五常之道,就能維持社會的穩定和人際關係的和諧。從宋代朱熹開始,三綱五常聯用。

      名教觀念最初也始於孔子。孔子強調以等級名份教化社會,認為為政首先要“正名”,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董仲舒倡導審察名號,教化萬民。西漢武帝時,把符合封建統治利益的政治觀念、道德規範等立為名分,定為名目,號為名節,製為功名,用它對百姓進行教化。稱“以名為教”。其內容主要就是三綱五常。但“名教”這個詞的出現是在魏晉時期,用來指以孔子的“正名”思想為主要內容的封建禮教。

  • 2 # 心有猛虎丶細嗅薔薇

    你好,我認為現代社會對於所有國學的態度就是“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這八個字。歷史是有侷限性的,拿現在的思想去理解歷史是不正確的。

    就比如:“我們不能因為古人用弓箭狩獵就嘲笑說為什麼不用槍呢?”所以在我們現在看來落後封建的思想對於古代的發展和進步確實利大於弊的。比如“君權神授”這個思想,古人之所以推崇皇帝就是天子,是神的安排這種思想,是因為這有這樣才能讓人民屈服於天子,因為對於古代來說天就是最高的統治者和主宰者!

    而對這個問題我也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因為我認為儒家思想的精髓並不是你說的三從四德和三綱五常,而應該是“仁”,“仁者愛人”作為孔子思想的核心,才最能代表儒家思想。“仁”的表現是什麼呢?就是:“對父母為孝; 對兄弟為悌; 對朋友為信; 對國家為忠”,就是這些觀點支撐起了中華民族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 3 # 蒹葭堂主人

    首先,要搞清楚國學的概念,可以參看拙文《國學究竟是什麼》。國學是西學東漸時的產物,是為了和西學(歐美學術)相區別而造的名詞,這是國學的外延。國學的內涵非常豐富,它包括了西學東漸之前所有中國的學術著作,可以這麼說,“國學是個筐,啥都往裡裝”。這樣講吧,相對於西學,國學就是中學(中國學術);相對於現當代學術,國學就是國故(近代及以前的中國學術)。

    國學的範圍既然這樣寬廣,經史子集、諸子百家,三教九流,天文地理,農林漁醫,都囊括其中。儒家只是諸子百家之一家。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流派眾多,有春秋戰國時的“至聖先師、萬世師表"的孔子,有"亞聖"孟子,有荀子;有西漢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董仲舒;有北宋時“存天理滅人慾”的理學大師朱熹;有明代“知行合一”的“心學大師及聖人"王陽明。

    儒學也在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與時俱進。

    儒家只是國學的一小部分而已,當然代表不了國學。

    同樣,“三綱五常,三從四德"只是統治者和封建衛道士用以維護封建專制統治的思想工具,對其評價也不能全盤否定,要辯證地分析。在維護國家穩定,家庭和諧方面還是起到了巨大的的作用。比如,“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裡的綱是做表率的意思,有什麼不好?再比如“五常":仁、義、禮、智、信,在當今社會里也沒有過時,也在規範約束著人們不讓人們變壞,誰說這不好呢?“三從",指婦女未嫁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這裡的“從"是聽從,順從的意思,這當然是體現了男女不平等,不合理,是封建糟粕。“四德”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從婦女的品德、辭令、儀態、女紅四個方面規定了婦女應該遵守的道德規範。和男子相比,這是不合理的,是糟粕。

    綜上,說“三從四德、三綱五常”是儒家的精髓,簡直是胡說八道,或者說別有用心。

    那麼,究竟什麼是儒家的精髓?

    簡言之,就是仁、恕。所謂仁,就是“仁者愛人”。所謂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4 # 夢中晴雨

    文化衍變有個過程和時間段,用這五字順序:0,承,傳,教,演,化。以幾千年,承前啟後,繼往開來。歷史在前進,社會在進步,文明在推進,文化一條線。一八四八年至一九四九年為何中國衰落,這是深思的重點!!!新中國解放,這意味了什麼因由?獨立自主了,又從站起來到強起來,難道沒有傳統文化?現在又要走回頭路?當然我沒否認學國學的重要,當然要學,學深研透恐怕還早一些,毛主席讀的鑽研的國學可能我們暫還沒超越!還得繼續研讀。謝謝!

  • 5 # 傅劍文

    不接受,這不是孔子時期的儒學原來的要義。是被後來專制政權嚴重篡改的統御工具。其中糟粕很多,比如三綱五常中的 三綱、三從四德就是典型的糟粕。不過五常,仁義禮智信,卻是很優秀的文化遺產 值得繼承發揚。

    儒家文化是我們國家的文化母體。文化的解釋是以一個民族長期生存過程中形成的深層結構為基礎的。這種深層結構在意義在於,人們不自覺地受一種約定俗成的思維習慣與價值態度的支配而不自知。正如人們說話時,對支配這種語言的內在的語法結構的存在並不自覺一樣。一個民族很難擺脫長期形成的深層思維方式與價值觀念。

    中國是一個缺乏彼岸觀念的國度裡,講求實惠、注重於現世的生活,務實而少幻想,便成為我們華人的民族性品格。如今又處於一個商品世俗化成為潮流的時代,那麼,走向全民性的物質財富的追求也就自然而然了。

    把金錢與享受,作為人生唯一值得的追求的價值來確認,並相當自然地認為,可以以此作為唯一的尺度,對別人幸福與否或可憐與否來進行評價,絲毫不覺得這樣做有什麼不妥。這種一元論的拜金主義、功利主義、世俗化的價值觀如同潮水一樣已經滲透在我們活著的一代人中。以至於這種價值優勢已經取得可以指點江山、臧否人物的霸權地位了。

    在中國,文化價值是如此的一元化,凡是與這種佔統治地位的人生價值態度不吻合的,人們就會把這種價值態度視為異類。而一個不能寬容特立獨行人生的態度的民族,是很難產生天才的。天才就是那些具有常人所沒有的思想與行事方式的人們。他們對於社會的意義在於,他們以全部的心思投入到自己的事業中去,並經由這種超越來達到常人難以達到的境界。只有在那種境界中,才有可能發現常人難以發現的事物的本質。

    其實,在一定的條件下,儒家文化在與外部文明的融合中未必不能衍化出一種能夠容納超功利的精神價值追求的、容納特立獨行的人格的、通達發舒的新型別。可惜的是,這種自然的轉化由於種種因素而在中國沒有實現。二十世紀以來,士紳文化終於徹底消亡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帶了革命特色的農民文化。而農民不得不為稻梁謀的生活處境,使這種文化註定具有相當實用性與功利性特質。

    華人什麼都不缺,智慧、毅力、勤勉、奮發、這些東西都有,缺少的就是一種對人生的浪漫主義態度,我們應該感謝西方文明在這些超功利的價值方面給予我們的激刺與啟迪。如果我們能從原典儒家的思想精華中汲取更多的養份,並把它與我們從西方文明中擷取的超功利的價值精華結合起來。我們也許可望獲得一種更為豐富、更富有激情、更具有色彩的生活。

  • 6 # 願為氣球

    對您的問題,試作如下解答:

    三從四德、三綱五常並非儒家精髓。

    真正的儒家還是要追尋到孔孟,那才是儒家精髓。對於孔孟,後代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解釋,而解釋的出發點,必定是有利於當朝的統治。從荀子、董仲舒到程朱,開始慢慢添加了很多實用主義的東西。越是發展到最後,束縛人僵化的東西越多。

    故而待西方列強開啟國門,將西方思想傳入時,五四運動的“打倒孔家店”之全盤否定,都是為了掙脫枷鎖,因為這股傳統,慣性實在太大。那這是不是即代表傳統一無可取呢?為什麼魯迅和胡適這些大咖如此反對傳統?倘若說我們現如今很多人對傳統一點都不瞭解,就開始批判傳統,對於這些大咖,他們難道對傳統也不瞭解嗎?連他們都反對,那說明傳統確實是一無是處了。

    我們在探討這個問題時,往往會忽略時代背景。正是需要改變這股具有強大慣性的傳統力量,便需要一股更為極端的反力量,才能去糾正其到一個正常的軌道上。這並不代表,大咖們內心即是全盤否定傳統的。他們反的也只是傳統中的糟粕。胡適老年對孔子是極為尊敬的,私下談及,均尊稱其為“孔老夫子”,在“批林批孔”的年代,即使承受萬般壓力,梁漱溟也堅持:“批林可以,批孔萬萬使不得。”

    儒家是什麼?

    拋卻這些大咖,迴歸儒學本身,倘若我們有耐心去讀一讀《論語》《中庸》《大學》……我們會很容易發現,真是是寶藏,會喟嘆:為何祖先在那麼早的時代,即有這股超前的思想。在這些經典著作中,有的是對異端的相容幷包,有的是對人生的思考……

    舉個例子:“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儒家是入世的學問。就拿這“五十知天命”來說,知天命,知道人生在世,有很多事不是人為能決定的,但即便如此,仍不消極,聽天命,但盡人力。即便結果不是人所能決定,但也要盡己所能地去“為”,是一種非常積極的人生態度。六十耳順、七十從心不逾矩,這些都是極高的人生智慧了,活得非常通透才能達到的境界。

    這些,才是儒家的精髓。探討儒家,還是得往前追溯。這座寶藏太豐富,不一而足,有興趣地可以去挖掘挖掘。

    三從四德、三綱五常是什麼?

    三從四德、三綱五常的產生,也有其背景——農耕文明下的家族制。隨著工業化程序,家族制瓦解,農耕文明過渡到工業文明,西方個體主義思想輸入,這套三從四德、三綱五常被當做傳統糟粕進行揚棄,也是大勢所趨。這套管人的理論,無論如何稱不上儒家精髓。因為其他答主已經說得很詳細,此處不再贅述。

    糟粕如此,“三從四德、三綱五常”一無可取?

    和大多數年輕人一樣,在西方個體主義思想的薰陶下,經歷了青春期的反叛,覺得“

    三從四德、三綱五常”簡直就是迫害人的毒素,一無可取。如今,以一顆平常心再去審視,結合眼下對子女的所謂平權撫養理念,在父子朋友般相處理念包裹下,對子女萬般溺愛。有時候走向另一個極端,也是一種災難。培養出的孩子,目無尊長,以個人為中心,對他人沒有起碼的尊重。而社會仍是那個社會,待他們走到社會,不是傷害別人,就是被別人傷害。

    “三從四德、三綱五常”,我無法全部接受,這套理論,被歷史淘汰是必然趨勢。但是,私認為,對長輩,乃至對他人,我們還是要心懷敬重。對越界的權威不盲從,但對正常的長幼之情,還得保有敬意。

  • 7 # lyb1981227

    真正的國學根本就不是隻有儒家,而是諸子百家。諸子百家中的兵家、法家都是可以學的,比儒家有用。儒家只在人生觀方面有用。

  • 8 # 山地土著

    不接受,只接受儒家的把人當人看愛人類、將心比心、守規而尊重別人權益、不斷學習提高修養、有利他之心行利他之事、心懷敬畏、善待文化傳統等等成份。孔子當時倡導尊重等級、禮儀、陳規舊俗,以及復古等,其實是見了當時社會新興的權力無規無矩地通吃,如國君目無天子法紀、大夫目無國君法紀,以勢而行事權大於法,使社會失序各階層固有的權益受到了侵害,他想以推崇文化傳統神聖抑制權力的放肆。孔子的這一點今天也很有意義,我們須了知抑制權力的橫行、要守法守規、心有敬畏,才能保障各階層的權益不受侵害。孔子口說愛人類也行愛人之事,比如他見了陪葬俑像就大怒罵過:始作俑者,其無後呼(發明這俑像的人,是絕後的嗎?罵人絕後是罵得重的話了)!為何?孔子是擔心用俑像陪葬習俗的存在會傷及到活人,事實上孔子之後活人陪葬是沒絕跡的。儒家是漢以後才為專制權力(通吃的權力,被法家長養大了一一為孔孟之儒的敵人)服務的,並變為腐儒了。如今我們恢復儒學,搞不好,撿起來的也許正是腐儒的東西。

  • 9 # 蕭立誌

    任何文化都會隨著時代的發展有所改變。東漢末年到唐朝末年,儒家受到佛教的衝擊,曾經沉寂了八百年,到了北宋,透過融合佛教,成功地再建了新儒家:宋明理學。宋明理學是佛教化之後的儒家,中國的佛教呢,是中國化之後的佛教。中國的文明不僅沒有受到打擊,反而更有生命力,成分更多,更豐富多彩了。

    懂得了中國文明的過去,就可以想象她的未來了。中國文明的希望,不在堅守,而在改造;不在因襲,而在創造。

    美國著名的中國思想史研究學者林毓生教授,有一個很精彩的觀念,叫作“傳統的創造性轉化”。

    如何實現“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呢?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究竟何為精華,何為糟粕?有時候還真的難以簡單辨別,只有放在一定的歷史環境之中,看它與誰結合,才能說好與不好。

    董仲舒提出的“三綱”後來和法家的君主專制主義結合在一起,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婦綱,成為壓制華人自由與個性的綱常名教,這是糟粕。但是,假如回到董仲舒的原意,他是從陰陽之學來闡述三綱關係,一陽一陰,誰也離不開誰,“三綱”的確切含義是: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愛婦敬。這是一種對等的、互為條件的道德義務。北京大學何懷宏教授寫過一本《新綱常》,把儒家的綱常思想放在今天的現代語境中重新闡述,比如傳統的君臣關係演化為現代的國家與國民關係,君仁臣忠就可以理解為國家愛國民,國民才有忠誠國家的義務。他做的工作,不就是“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嗎?

    思想這個東西很奇妙,可以化腐朽為神奇,變糟粕為精華。馮友蘭先生提出過一個“抽象繼承法”,傳統的某個思想,假如“去語境化”,剝離那個時代的具體情境,將其精神核心抽象出來,放在當今這個時代重新解釋,就有可能舊瓶裝新酒、老樹發新芽。

    五常:仁、義、禮、智、信。放在當今這個時代重新解釋,仍然可以把它作為各種社會關係之間準則。我們要有仁愛之心,做事講求信義,行為恭敬有禮,明辨是非知羞恥,努力學習知識提升自我,社會將會更安定和諧。

    三從四德,三從拋開不論,“四德”是指:德、言、容、工,就是說做女子的,第一要緊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後“言”,要有知識修養,言辭恰當,語言得體;其次是“容”,即相貌,指出入要端莊穩重持禮,不要輕浮隨便;最後是“工”,即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尊老愛幼、勤儉節約等生活方面的細節。這些文化放在當今社會,難道不該提倡嗎?

    我們華夏文化對比西方文化更具有包容性。《中庸》講:“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易傳》講:“天下何思何慮,一致而百慮,殊途而同歸。西方文化講求非此即彼,二元對立。

    西方哲學上柏拉圖認為世界分為理念的世界和現實的世界。看待事物總是講求,一方正義一方邪惡,這個好那個壞。宗教上是天堂和地獄,天使和魔鬼。

    我們看西方電影,超人、蜘蛛俠等都是正義的化身來懲罰邪惡,美國為什麼在世界各地鬧事,無論是打伊拉克,還是打阿富汗,都是把對方打成邪惡存在,美國代表正義去懲罰他們。結果現在這些地方的生活水平遠遜於從前。很多受西方影響的人都說美國有多好,中國有多差。其實這個世界真實的狀態應該是中國有中國的好,中國有中國的問題,美國有美國的好,美國有美國的問題。絕不可非此即彼。

    "西方的二元對立思維產生這樣一種思維,我好了你就不能好,你好了我就難受。所以美國看到中國崛起了就開始搞中國威脅論,對中興、華為的貿易戰就誕生了。華夏文化是中國好了,會對美國好。美國好了也會對中國好。世界都好了,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中國好了給世界帶來多少商機。我們中國14億人口安居樂業,給世界是個多大的貢獻。永遠不要期待中國不好,中國好了會對世界好,中國不好了誰都甭想好。中國好了,會對世界好,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現在我們在大街上看到到處都是日產、豐田、賓士、寶馬、福特等外國車。中國有錢了,帶動了世界各中國產業。一帶一路政策,將會帶動多少個國家發展,會造福多少億人口!如果中國不好了,誰能承受的了。阿拉伯不好了,只有幾十萬幾百萬難民,如果中國不好了,中國14億人口,不要說太多,山西、內蒙古幾千萬的難民拿著鋤頭往北走,西伯利亞你覺得還有嗎?廣西廣東有一兩億人,一直往南走,不要說走太多,三四千萬人出去,你看越南會是什麼結果,東南亞都踏平了。美國到處扇風點火,給我們製造那麼多障礙。

    如果世界還有和平的話,一定是我們的中華文化才能指導人類的未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再偉大的文化,只有我們華人爭氣,好好學習華夏文化,學完之後才有能力在這個世界中間告訴人類該如何相處。

  • 10 # 雨沐青辰

    這個問題的提法是有問題的。

    首先,推崇國學不等於全盤接受國學中的所有思想。

    古人學習經典的時候也沒有全盤接受,各個朝代的典章制度在借鑑前朝的同時,會根據現實情況做很多變通;既定的體制在實施多年後也會出現很多弊端,不斷的調整甚至變法,如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張居正變法等。

    《易經》是中國重要經書,書中指出變易是這個世界所永恆存在的現象。可以看出,傳統文化的核心是並不主張抱殘守缺的。

    其次,國學是一個很寬泛的範疇,國學包含三從四德、三綱五常,但三從四德和三綱五常不等於國學。

    現在國學熱開始興起,但由於傳統文化離開人們很多年了,很多人對國學存在很大誤解。

    國學這一叫法,是中國近代以來開啟國門以後,因為西方思潮湧入,為了有所區別,才將中國固有的傳統文化稱為國學。在此之前,是沒有國學這個稱謂的。因此,國學其實包含了中國古代所有的思想、制度、知識、風俗等方方面面。

    現在有國學幼兒園教孩子三字經,有國學講座講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然後口口聲聲的說他們教的是國學或者傳統文化,這實在是以偏概全。

    三從四德和三綱五常是儒家理念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

    在先秦諸子百家中,儒家強調和諧人際關係和社會的建構,這非常符合農業文明的大一統封建社會的要求,因此在中國兩千多年一直得到統治者的推崇,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但是,儒家並不只是講三從四德和三綱五常,儒家的精神內涵是非常豐富的,其關於教育,關於個人修養等方面,為中華民族許多優良品質的養成做出了巨大貢獻,在今天來看也有著很大的價值。

    而關於三從四德與三綱五常,我們必須將他們放到具體的歷史環境中去看。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造成諸侯國之間殺伐不斷,社會道德沉淪。儒家所提倡的三從四德與三綱五常對穩定社會秩序,端正人們的舉止是有積極的進步作用的,我們不能以今天的標準去評價古人。

    我們應該記住,儒家理念的形成,在於古代聖賢悲天憫人的情懷,在於積極入世、扶大廈於將傾的巨大社會責任感,這些才是我們應該去學習和繼承的,而不是某一條具體的規定。社會雖然在變化,而如果我們能繼承這些不朽的精神,則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就會實現偉大的復興。

  • 11 # 古利特梅西

    在討論任何問題的時候,不能忽略一個大的前提,就是時代背景。不同的時代背景一定有當時最合適的方式。我們一味的用幾百上千年前的社會標準來要求我們現在的生活。無疑於刻舟求劍緣木求魚。農業社會的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的規則,工業社會的生產方式,同樣也決定社會的規則,不同的社會有不同的規則,道德作為社會規範的一種,也應該是如此的。

  • 12 # 盛京楊員外

    首先題主沒明白什麼是國學。其次題主沒明白儒家。

    什麼是國學?

    國學狹義上說是指儒家經典包括:傳統小學,分析字形的“字學”,研究字音的“音韻學”,研究字義的“訓詁學”。傳統大學的四書五經等。

    國學廣義上包括經、史、子、集等等。所以國學不僅指儒家。

    儒家都有什麼?

    儒家是分幾個時期和流派的。

    先秦時期儒家: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這個時期的儒家孔子主張“克己復禮”,而達到仁,仁者愛也。孟子主張“民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臣可弒暴君。荀子主張人性本惡,教化以善之。

    漢家“經典”,董仲舒和漢武帝聯合整出來的“名教”,這才是儒家政治化,人們常批判的儒教,也是封建禮教。

    宋朝程朱理學,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慾”這是被統治者解讀後才不堪的。朱熹原意是要“格物致知,求於外,求於道,即求於天理”。

    明朝王明月的心學,致良知,知行合一,求於內。

    新儒家把宋明理學作為主體,描述本體論,把本體論和方法論統一,把世界分為本體世界和物理世界統一。

    題主所說的“三從四德”、“三綱五常”,是董仲舒迎合封建統治者所創名教的一部分。這和其它儒家學說根本不是一回事。

    總結

    綜上所述,可以接受國學,也可以接受儒家。

  • 13 # 華繼善

    你會欣悅地(拿毛竹籤)吃飯嗎、這(與筷子)一樣嗎?

    你會將地面(作屋內床)睡覺嗎、這(與家裡)一樣嗎?

  • 14 # 自然流進我的心

    別單獨說國學不國學了,全人類在繼續向前發展,文化,科技,醫學等等一切都在變化之中。人類還很年輕,大自然對於全人類來說還有太多的未知,我們的好奇心會引領著我們去追求和探究,請珍惜大自然給我們全人類的一切吧,且行且行且珍惜

  • 15 # 從北方從日出之地飛來

    三從四德三綱五常,不是儒家精髓,是封建主義儒家的核心思想。孔子不屬於孔孟之道,屬於生生不息的中華文明的生命。封建主義孔孟之道同孔子有本質區別,沒能體現孔子的思想精意。孔子說“思無邪。”他們搞文字獄。孔子說“唯小人與女子難養也。”但在他們的三綱五常三從四德三寸金蓮下,勞動人民好養,女人也好養,何來難養?

  • 16 # 科學聊保險

    開什麼玩笑?!!三從四德,什麼年代了?再說,儒家真正的精髓應該看兩千年前吧?不是被千年加工過的儒家思想吧??

  • 17 # 使用者非談

    拜託,這些是儒家糟粕好不好。儒家精華是中庸之道,是仁愛,是有教無類,是救人無棄人,是謙謙君子,是同而不黨。。。。。

  • 18 # 明貞

    國學也在與時俱進,進入二十一世紀,註定是不平凡的!各種力量交錯而對立競爭,也可以說是正邪及中間力量的終極決戰,每一個人乃至每一條生命都會做出終極抉擇,是堅持公義良知正能愛心進取還是選擇自私自私苟且退讓旁觀偷機甚至倒行逆施,在於內心的判斷並考量!由老子孔子等諸子傳承的國學,我不敢說是絕對圓滿的宇宙知識並生命實相,但我敢說是世界上最圓滿的!因為,我們是世界上上古文化未徹底斷代的唯一文化古國!人身難得,中土難生,不是偽言!

    我們國家是世界上最愛好和平的國家,即便強大時也極少四處侵略!無為不爭上善若水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古訓,使我們一直是順從並圓滿宇宙法則並生態的,是邪惡並唯我唯利者在不停地傷害宇宙生態並法則,這是地球生態並人性愈來愈混亂並墮落的正因!二戰時大儒辜鴻銘的一段話到現在仍有警醒意義:當下的世界動亂,起因不在中國,雖然中國在大部分承受因此而造成的惡果,列強們珍惜你們的古典情懷吧!

    我們近現代的落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地球能量場紊亂的結果,並不是國學的不圓滿造成的!三綱五常三從四德也不是純粹的國學,是被扭曲並篡改的國學,是邪惡力量的造化!不久的將來,地球生態即能量場將被徹底淨化,到那時人們會明白,國學是維護併合乎宇宙根本法則的正法!

  • 19 # 侯念雷

    從古到今女人三從四德三崗五倫應尊守,中國雖然有博大經深的儒家文化,有幾人能做到三從四德三崗五倫,社會混亂因緣四起災難悲劇意外事非講三從四德,三崗五倫,社會的人追求環境享受物質和女人三從四德,儒家文化是中國的孔子也是神,文化更是精人不但不保護用女人穿的這麼暴露小短裙有損儒家破壞中國文化遺產,三從四德有人還找不上熄婦,有的人還享樂著中國這文化我看是興旺不起來了

  • 20 # 嘿嘿哈哈no

    絕對不能接受 沒落腐朽理論 不適合現代社會 感覺它也不能作為現代教育的基礎 中國要發展要生存 必須以狼性對待狼性 否則 只能被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唐代“師父”一詞是指有特殊技能的人,為什麼唐僧的三個徒弟都喊他師父呢?難道古人吳承恩在寫小說時,也會犯低階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