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臨秀亭940
-
2 # 太陽下的奔波
當然是被稱為‘’唐宗宋祖‘’的唐太宗了,唐太宗在隋末唐初的戰爭中就戰功赫赫!在當上皇帝之後,有長孫無忌、魏徵等賢臣的輔佐,勵精圖治,休養生息,使廣大人民的生活有很大改善,出現了盛世氣象,被稱為‘貞觀之治’!
-
3 # 哇哦你好美
泱泱華夏發展的歷程中,封建王朝絕對是一部重頭戲。自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登基起,自1911年宣統皇帝退位,中間歷經408位皇帝。這其中既有唐宗宋祖這樣長於文治的明君,也有秦皇漢武這般開疆拓土的雄主。而若不單看文治,也不單憑武功,給他們的豐功偉業排個座次,那排行前十的有哪些皇帝呢?為了有神秘感,我們就倒著往前說起,先從第十名的皇帝說起。
第十名:漢宣帝
文治:設常平倉;實行漢家制度。 武功:降服匈奴,平定西羌,建立西域都護府。
漢宣帝劉詢原名劉病已,漢武帝劉徹曾孫,戾太子劉據之孫。巫蠱之禍發生時,襁褓中的劉病已也被牽連下獄 。後來被赦,被祖母史家撫養 。漢武帝遺詔掖庭養視,並令宗正錄其屬籍 ,劉病已於是被養育於掖庭 。元平元年(前74年)劉賀被廢。七月,霍光等大臣將他從尚冠裡住處迎入宮中,先封為陽武侯,隨後即皇帝位,時年十八歲。由於劉詢少時多到京都三輔瞭解民情,因此對百姓疾苦和吏治得失有所瞭解 ,這對他的施政有直接影響 。他在位期間,勵精圖治,選賢任能,賢臣循吏輩出,著名的有麒麟閣十一功臣。宣帝注意減輕人民負擔,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 ;並重視吏治,認為治國之道應以“霸道”“王道”雜治,反對專任儒術 。在對外關係上,宣帝於本始二年(前72年)聯合烏孫大破匈奴,而後匈奴呼韓邪單于率眾來朝稱臣 。神爵二年(前60年)平定西羌,並置金城安置降羌 ,同年設西域都護府監護西域各國,正式將西域納入版圖 。劉詢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賢君,在位期間,全國政治清明、社會和諧、經濟繁榮、四夷賓服,史稱“孝宣之治” ,又稱“孝宣中興” ,史家稱西漢國力在其治下最為強盛。 在以制定廟號、諡號嚴格而著稱的西漢一朝,劉詢是四位擁有正式廟號的皇帝之一 。
第九名:隋文帝
文治:開皇之治,創三省六部制。 武功:代周建隋滅陳,結束南北分裂局面。
隋文帝楊堅,漢族,弘農郡華陰(今陝西省華陰市)人,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隋朝開國皇帝,中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楊堅鮮卑小字為那羅延(金剛不壞),鮮卑姓氏為普六茹,為其父楊忠受西魏恭帝所賜。後楊堅掌權後恢復漢姓“楊”,並讓宇文泰鮮卑化政策中改姓的漢人恢復漢姓。大定元年(581年),楊堅受北周靜帝禪讓為帝,改元開皇。楊堅在位期間,軍事上攻滅陳國,成功地統一了嚴重分裂數百年的中國,擊破突厥,被尊為“聖人可汗”;內政方面,開創先進的選官制度即著名的三省六部制,發展文化經濟,使得中國成為盛世之國。開皇年間,隋朝疆域遼闊,人口達到700餘萬戶,是中國農耕文明的輝煌時期。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在國內容易被低估的皇帝,楊堅在西方人眼裡是中國最偉大的皇帝之一。美國學者邁克爾·H·哈特1978年所著中《影響人類歷史程序的100名人排行榜》排行第82位。
第八名:漢文帝
文治:恢復和發展經濟;開創“文景之治”。 武功:穩定漢初封建統治秩序。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劉邦第四子,母薄姬,漢惠帝劉盈之弟,西漢第五位皇帝。前196年,漢高祖鎮壓了陳豨叛亂後,封劉恆為代王,其為人寬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調。漢高祖死後,呂后專權,諸呂掌握朝廷軍政大權。前180年,呂后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陳平等大臣把諸呂一網打盡,迎立代王劉恆入京為帝,是為漢文帝。 漢文帝即位後,勵精圖治,興修水利,衣著樸素,廢除肉刑,使漢朝進入強盛安定的時期。當時百姓富裕,天下小康。劉恆為代王時有位王后,生有四個嫡子,在劉恆稱皇帝后不久,這四個嫡子相繼去世,其餘諸子中寵姬竇漪房之子劉啟最長。劉恆登基後三月後(景帝前元元年正月)立劉啟為皇太子,元年三月立竇漪房為皇后。 漢文帝與其子漢景帝統治時期被合稱為文景之治 。漢文帝在位時,存在諸侯王國勢力過大及匈奴入侵中原等問題。漢文帝對待諸侯王,採取以德服人的態度。道德方面,漢文帝亦曾經親自為母親薄氏嘗藥,深具孝心。後元七年六月己亥,漢文帝崩於長安未央宮,後葬於霸陵。在古代,有奪取天下之功的稱為祖,有治理天下之德的稱為宗。所以,其廟號太宗,諡曰孝文皇帝。漢文帝作為守成之君可以說做到了極致,平定內亂,使得漢朝進入正軌,開創了中華文明邁入帝國時代後的第一個盛世。為人重孝克儉,以德服人,是難得的好皇帝。
第七名:明成祖
文治:完善中央制度,開創永樂盛世。武功:收復安南,五徵漠北,招撫女真等。
明成祖朱棣,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號永樂,故後人稱其為永樂帝、永樂大帝、永樂皇帝 等。朱棣生於應天府(今南京),明朝建立後被封為燕王。在老家鳳陽時對民情頗有所知。就藩北平(今北京)之後,多次受命參預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建文帝即位後採取削藩政策,不僅監視朱棣, 還欲調走他的軍隊,朱棣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 。1402年在南京稱帝。朱棣在位時,政治上改革機構,設定內閣;對外五次親征蒙古,收復安南,並於東北設奴兒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衛 ,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設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完整;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 ,加強對南海的經營;還命人編修《永樂大典》 ,疏浚大運河。1421年遷都北京 ,對強化明朝的統治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在他統治期間明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稱永樂盛世。
第六名:宋太祖
文治:開創不殺諫臣的制度先河,為後世子孫所沿用,開創了文官掌軍的先河。 武功:建立宋朝,結束五代十國戰亂局面,基本完成統一,徹底杜絕了各地軍閥割據。
宋太祖趙匡胤,字元朗,小名香孩兒、趙九重,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 生於洛陽夾馬營(今河南洛陽瀍河區東關)。護聖都指揮使趙弘殷(宋宣祖)之子,母為杜氏(昭憲太后)。趙匡胤於後漢隱帝時投奔郭威。後周建立後,趙匡胤始入軍旅,受周世宗柴榮器重,於徵伐南唐時屢建戰功。柴榮病重時,任命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周恭帝即位後不久,趙匡胤受命抵禦北漢及契丹聯軍。 旋即在“陳橋兵變”中被擁立為帝。大軍回京後,恭帝被迫禪位,趙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國號“宋”,史稱“宋朝”、“北宋”。趙匡胤在位期間,依據宰相趙普的“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策略,致力於統一全國,先後滅亡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完成了全國大部的統一。趙匡胤先後兩次“杯酒釋兵權”,罷去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的兵權,解決了自唐朝中葉以來地方節度使擁兵自擅的局面。他還設立“封樁庫”貯藏錢、帛、布匹,以期贖回被後晉高祖石敬瑭獻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宋太祖文治武功俱佳,在艱難的情勢下,統一五代十國結束了分裂,重新恢復了華夏地區的統一,結束了自唐末五代以來長達近七十年的藩鎮割據混戰局面。飽經戰火之苦的民眾終於有了一個和平安寧的生產生活環境,為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文化的繁榮創造了良好的條件。趙匡胤作為唐末五代十國混戰局面的終結者、宋朝的開拓者,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人物。他具有完美的人格魅力:心地清正,嫉惡如仇,寬仁大度,虛懷若谷,好學不倦,勤政愛民,嚴於律己,不近聲色,崇尚節儉,以身作則等等,不僅對改變五代以來奢靡風氣具有極大的示範效應,而且深為後世史學家所津津樂道。
第五名:明太祖
文治:開創洪武之治,建立明朝。 武功:推翻蒙元統治,恢復民族平等。
明太祖朱元璋,字國瑞,原名重八, 後取名興宗,濠州鍾離人(今安徽鳳陽)。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覺寺,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1356年被部下諸將奉為吳國公。同年,攻佔集慶路,將其改為應天府。1367年命徐達、常遇春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結束蒙元在中國的統治,丟失四百年的燕雲十六州也被收回。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後先平定西南、西北、東北等地,最終統一中國。朱元璋在位期間對各個方面都進行了改革,政治上廢丞相,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分掌權力,進一步的加強了中央集權,嚴懲貪官和不法勳貴 ;軍事上實施衛所制度,北伐殘元;經濟上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興修水利,解放奴婢,減免稅負,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 ;文化上緊抓教育,興科舉,建立國子監培養人才 ;對外加強海外交流,恢復中華宗主國地位 。經過洪武朝時期的努力,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了,史稱洪武之治。
第四名:唐太宗
文治:精簡政府機構;改革三省六部;開創貞觀之治。 武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
唐太宗李世民,生於武功之別館(今陝西武功),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後,李世民官居尚書令、右武侯大將軍,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先後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不久唐高祖李淵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 李世民在位期間,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各民族融洽相處,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第三名:清聖祖
文治:發展經濟,奠定康乾盛世基礎。 武功:擒鰲拜、平三藩、臺灣,親征準噶爾,大敗沙俄侵略軍。
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蒙古人稱他為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蒙語“平和寧靜”之意,為漢語“康熙”的意譯)。西藏方面尊稱為“文殊皇帝”。順治帝第三子,母親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康熙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2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執政初期,國內國際形勢非常嚴峻。面對嚴峻局勢,他堅持大規模用兵,以實現國土完整和統一。康熙帝少年時就挫敗了權臣鰲拜,完全奪回朝廷大權,開始真正親政的階段。成年後康熙帝坐鎮北京取得了對三藩、沙俄的戰爭勝利;消滅在臺灣的明鄭政權;三徵噶爾丹,並取得勝利;創立“多倫會盟”取代戰爭,聯絡蒙古各部;意圖以條約確保清朝政府在黑龍江的領土控制。在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注意休養生息,發展經濟,籠絡漢族士人。但是康熙帝標榜仁政,到了晚年倦勤,出現吏治敗壞的現象。另外,眾位皇子因為廢太子事件而爭奪皇位,對康熙帝晚年政治產生了不良影響。康熙帝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有學者尊之為“千古一帝” 。
第二名:秦始皇
文治: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 。 武功: 首次統一華夏,南平百越,北擊匈奴,修建萬里長城,打通西南。
秦始皇,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秦莊襄王之子。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秦始皇是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並在此度過了少年時期。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前238年,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繚,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同時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水系。但是到了後期,求仙夢想長生,苛政虐民,扼殺民智,動搖了秦朝統治的根基。
第一名:漢武帝
文治:加強集權,獨尊儒術,幣制改革,首開絲路,開疆拓土,建立年號。 武功:東並朝鮮,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漢地的基本範圍。
漢武帝劉徹,西漢第七位皇帝,政治家、戰略家。漢武帝十六歲時登基 ,為鞏固皇權,中央設定中朝,為加強對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監察,在地方設定十三州部刺史,令六百石級別的刺史督察二千石級別的郡國守相 。開創察舉制選拔人才。採納主父偃的建議,頒行推恩令,解決王國勢力,並將鹽鐵和鑄幣權收歸中央。文化上採用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結束先秦以來“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的局面,以儒家思想作為國家的統治思想始於此 。漢武帝時期攘夷拓土,國威遠揚,東並朝鮮,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漢地的基本範圍,開創了漢武盛世的局面。另有開闢絲綢之路,在輪臺、渠犁屯田等創舉,並置使者校尉,建立年號、頒佈太初曆、興太學,影響極為深遠。武帝在各個領域均有建樹,但在位後期窮兵黷武,又造成了巫蠱之禍,因此留下負面影響。
-
4 # 夏彤小課堂
唐太宗李世民。
一個皇帝的文治武功,並不是在於自己多厲害,多有作為(雖然李世民很有能力)。
一個好皇帝,有作為,在於能夠納諫。
皇帝是管理者,能夠聽下屬的意見,再進行施政,那麼他就不是一個人的智慧,而且萬千人的智慧!
歷史上最能納諫的皇帝當數李世民。
全民共治,全民同治,才是真正的文治武功。
-
5 # 閆廣鑫
隋煬帝,
我這個答案是不是很讓人吃驚?
準確的說,是大業五年之前的隋煬帝是中國歷史上文治武功第一的帝王!
先說隋煬帝的詩集,讀完他的詩,你就會感覺這是一個很有才華的詩人。咱們不是說詩人都是好人,但詩人至少是情感豐富的人吧?隋煬帝隨便一首詩拿出來,擱南宋,那都是響噹噹的婉約派。我隨便給大家背一首,“
寒鴉飛數點,流水繞孤村。
斜陽欲落處,一望黯銷魂”。
怎麼樣,放在盛唐也是很好的五言絕句吧?
再說一下隋煬帝楊廣的太子之位怎麼來的?
要知道,楊廣不是普通人,他不僅在年輕時,他十三歲封晉王,二十歲平滅江南,是的,你沒有聽錯,南北朝400年的分裂是楊廣統一的,然後在揚州當了九年的江南總管,那已經是一個非常有經驗的政治家。而且他之所以能當上太子,靠的就是一個硬生生的對比,不是陰謀,不是像後來講的陰謀,真的是靠對比。
隋文帝楊廣的嫡長子楊勇真的是不著調,被楊廣硬生生比下去啦!
再說楊廣是怎麼做太子的!那真是中國古代太子的典範,
當了太子之後,咱們這位楊廣,一改此前幾年的作風,從此閉門不問外事,幹了一件事,利用當太子的三四年時間寫書,編佛經,一心禮佛,絕對不問外面的事情。而且當太子那一年,就跟老爹說好了,說舉行太子冊封大典的時候,我是不能穿太子這個服飾的,因為這個服飾跟您老人家那個衣服太像,避免撞衫,被街上人誤人,這個不行。而且呢,我建議我以後太子宮裡的人,對我不要稱臣,您是唯一的主上,對您才能稱臣。楊堅說,好孩子,懂事。
再說一下楊廣繼位以後做了三件大事!
第一,把老皇帝臨死的時候頒佈的那些嚴刑苛法全部廢除。楊堅晚年狠,老百姓偷一升以上糧食殺,偷一個大子殺,這些都廢除,大規模改訂了《大隋律》。
第二呢,普免天下錢糧,因為他老爹實在是太能摳門了,把天下搜刮搜刮,整天就跟一個聚寶盆似的,搜刮民間。據說他臨死的時候,國家的府庫裡的糧食足夠天下人吃五六十年。
第三件事情,楊堅這個人呢,史上記載,叫素無學術。這個人呢,大兵出身,武將出身,看不起知識分子,不太尊重知識分子。楊廣不同,他本來就受過完整的儒家教育,所以禮賢下士,開科取士。你看,科舉制正式開始,就是從楊廣這時候開始的,開啟了一代文治,一改他老爹那種素無學術的治理方法。
怎麼樣?是不是感覺一個明君的做派?這都是小菜,正菜還沒上那!
1、隋煬帝修建了帝國全新的都城洛陽,
2、修建了大運河一期工程——通濟渠,
隋煬帝楊廣為什麼要修這兩個大工程?
因為在隋朝統一之前,中國已經分裂了四百年,其中只有西晉的時候短暫統一過,所以當時分裂的勢力和趨勢仍然是非常大的。在當時的老百姓看來,分裂才是常態嘛,統一是個變態,你隋朝剛剛統一,在精神文化上,你敢說你統一了嗎?所以如果要鍛造一個大一統的千秋帝國,必須離開長安,要不然山東、江南鞭長莫及。修建一個溝通南北的大運河,完成南北雙方貨物流通,和軍事物質的通順!
楊廣的年號叫大業,千秋大業的大業,這兩個字也是楊廣親手圈定的。要知道,在《二十四史》的帝王年號當中,這兩個字是最大氣磅礴的兩個字。到了大業五年的時候,我們再去看一眼這個時候的大隋帝國,這個時候東都洛陽和大運河已經出現在帝國的版圖上,而且文治武功一時鼎盛。在中央圖書館,藏書已經達到三十七萬卷,皇帝楊廣親自主持編撰的圖書,已經達到一萬七千卷。而且這個時候的科舉制已經走入正軌,天下士人歸心,你說文治還不牛嗎?
文治牛不算什麼,武功也很牛啊,皇帝楊廣親自帶隊進擊西方強國吐谷渾,鑿通了西域和絲綢之路,把青海納入中華帝國的版圖,設定郡縣,武功也是一時稽首。天下的經濟也是好得不得了,而且楊廣真的是走運,他上任這五年的時候風調雨順,財富滾滾而來,天下的民戶達到八百九十萬戶,人口達到四千多萬人。
-
6 # 華中小子
中國古代文治武功有傑出政績的帝王不少。像漢之武帝、唐之太宗、明成祖、清朝康熙等,都是極為出眾的君主。但是我認為文治武功最高的卻是被後世儒家評為暴君的秦始皇贏政。
贏政滅六國一統華夏,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五百餘年的戰亂與分裂,開創了華夏文明大一統的先河。修築長城以抵禦遊牧民族對中原農耕文明的破壞,並且秦始皇在位時留下的鄭國渠、靈渠等遺惠後世的工程。
統一六國文字、度量衡及廢除分封改天下為郡縣制徵百越南疆等一系列舉措,對後世王朝影響深遠。
所以,秦始皇才是文治武功最高的帝王。
-
7 # 觀象齋主人
說到帝王的文治武功,人們常說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秦始皇掃平六國,一統天下,武功極盛,但說到文治,那時既沒有科學文化的創造,也沒有傑出的文化人物,焚書坑儒破壞文化,實在談不上文治。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文化的多元性也是弊大於利的。宋太祖未能收復幽雲十六州,武功有所欠缺。文治武功堪稱千古一帝我以為首推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少年時就行身軍伍,在南征北戰中練就了一身好本領,騎射能力在當時也是出類拔萃,鮮有人匹敵。而且他擅長用兵,透過不斷的戰鬥養成了自己獨有的作戰理念和戰略思考方式,這就與歷朝歷代的皇帝有了鮮明的區別。另外,也許是他從小行軍,因而與軍士和將人的關係都非常好,也取得了程咬金,李靖,秦瓊等將領的信任,被他們視為知己甚至伯樂。而他們也的確為大唐江山的建立和開拓立下了汗馬功勞。
尤其是在貞觀四年,唐太宗李世民命令李靖出師塞北,挑戰擁有東亞霸主地位的東突厥。東突厥的騎兵非常強悍,而且由於軍隊多在塞北地區,所以兵將都吃苦耐勞,也耐嚴寒。但就在這樣對唐軍劣勢的情況下,由於李靖的精密指揮,利用地形和軍隊的有效佈置,一舉殲滅了東突厥主力,滅亡東突厥,從而大勝而歸。也因此,李世民被西域諸國尊為“天可汗”。
而之後,更是唐朝建立豐功偉業的延續。貞觀八年,由於吐谷渾寇邊,唐軍做出反擊,也是大勝,並由唐太宗另立吐谷渾國王;貞觀十三年,兵伐高昌,高昌於次年投降;貞觀十三年到貞觀二十二年,唐軍多次大勝高句麗軍隊,有效遏制和削弱了高句麗的有生力量;貞觀十九年,薛延陀與唐軍作戰,於次年,薛延陀滅亡。而在貞觀二十年,唐朝在漠北設立安北都護府,在漠南設立單于都護府,建立了南至羅伏州(今越南河靜)、北括玄闕州(後改名餘吾州,今安加拉河地區)、西及安息州(今烏茲別克布哈拉)、東臨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遼闊疆域。由於以上三個功績,李世民統治和領導的唐朝因而舉世矚目,國力強盛遠超往昔,打開了萬國來朝的盛世局面。
貞觀之治,是唐太宗李世民優秀領導才能的體現。通常評價一個國家和一個時代,都主要以三個角度來看,那就是政治、經濟、文化。那麼貞觀之治到底是怎樣的,也著重以這三點來分析。
政治方面。唐太宗在任命人才方面,就顯示出與其他皇帝不同的眼光。房玄齡,魏徵,長孫無忌等,就都是一代名臣,清正廉潔,忠實不二。而他們,也為唐朝人才制度,官員制度,稽核監督制度等的進步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隋朝常見的世家子弟充斥官場,靠察舉制選拔人才的制度也逐漸被更加公平的科舉制所代替,這就為很多身份低微,家庭貧寒的人脫離困苦提供了新的途徑,也為唐朝的官場注入了新的血脈和活力。
經濟方面。唐太宗重視農桑,農業作為第一產業,是經濟的基礎和根基,農業的較大發展也就為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尤其是均田制和租庸調製的的施行,不但減輕了農民負擔,也使農民能夠安心農事生產,減少了流民,穩定了社會。而古代社會的社會層級非常嚴格,士農工商分得特別清楚,但在貞觀年間,卻似乎被淡化了。長安城也形成了繁華的商業街,草市和夜市的發展,都為商業的發展提供了成長空間。商業都發展起來了,那麼社會又如何不繁榮呢?
文化方面。貞觀年間,又需要著重提出的就是那時文化的發展。儒釋道三教也在那時有了鮮明的發展,三教帶來的不僅是安定了民心,穩定了社會,還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比如,佛教的流行,就有很多僧尼到處行走,傳教佈道,而宗教在民族間的隔閡並不大,由此也促進了各族間的文化交流與融合。而隨著唐朝的不斷強大,和唐朝開放包容的處世態度,也為盛世的形成奠定了雛形。
-
8 # 歐胖胖美食生活
我最欣賞隋文帝!
原因有很多:隋文帝楊堅建立了隋朝,統一中國,定都長安(大興城),開創了輝煌的“開皇盛世”。
他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家,民族英雄。 隋文帝第一次實現了中國大範圍內的多民族的統一;他首次實行了一直沿襲到清朝的三省六部制;他開創了科舉,制定了當時最為先進並影響後世基本立法的律法《開皇律》。不僅如此,他還開啟了隋唐盛世之門,實現了千古傳頌的“開皇之治”。
隋文帝在世界歷史上還是出名勤政、愛民的聖君。國家乾旱時,他下令把儲糧倉開啟供百姓度過困難。在路上遇見老弱病殘的人,主動讓路,並讓士兵給行動不便的人擔物品,還把自己的馬給百姓,給他們送路。
還有一點,隋文帝時期實現了餓不死人的佳話。在全國都建立了許多大糧倉,這些糧倉後來還幫助了李淵李世民父子奪得了天下
-
9 # 精彩小頻道
漢武帝
文治:加強集權,獨尊儒術,幣制改革,首開絲路,開疆拓土,建立年號。
武功:東並朝鮮,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漢地的基本範圍。
漢武帝劉徹,西漢第七位皇帝,政治家、戰略家。漢武帝十六歲時登基 ,為鞏固皇權,中央設定中朝,為加強對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監察,在地方設定十三州部刺史,令六百石級別的刺史督察二千石級別的郡國守相 。開創察舉制選拔人才。採納主父偃的建議,頒行推恩令,解決王國勢力,並將鹽鐵和鑄幣權收歸中央。文化上採用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結束先秦以來“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的局面,以儒家思想作為國家的統治思想始於此 。漢武帝時期攘夷拓土,國威遠揚,東並朝鮮,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漢地的基本範圍,開創了漢武盛世的局面。另有開闢絲綢之路,在輪臺、渠犁屯田等創舉,並置使者校尉,建立年號、頒佈太初曆、興太學,影響極為深遠。
-
10 # 酒釀歷史
歷史上哪位皇帝的文治武功最高,我認為應該是唐太宗李世民。為什麼呢,首先問的文治武功,是指綜合的能力,而非指單一的文治,武治,或者某一領域。歷史上,有名又有重大貢獻的皇帝很多,但是大多都只是在某一方面,綜合而言,我覺得非唐太宗莫屬。首先,我們可以看一下這個問題大致哪些人可以入圍。秦始皇首開帝制,統一六國,這是他最大的成就,但是他焚書,文化上的暴戾令諸多典籍失傳。漢武帝,開疆拓土,平定匈奴,為漢王朝的強盛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他是漢朝的第七位皇帝,個人認為評判文治武功最高,應該是在開新朝的前幾十年,而不是幾世之後的皇帝,俗話說,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後人做的再好,總有前人的基礎,每個王朝內的自然順延即使有大的改革,變動,但都是在整體框架之內的調整,不似王朝的新舊更替是更大程度上的推陳出新,是朝代的框架在變革。還有一位不得不說的是宋太祖,他恢復中原,結束了多年的安史之亂,開創了宋朝的文治盛世。他改革兵權,減輕賦稅,勵精圖治,還有詩作留世,治國平天下毫不遜色,但是宋朝的鼎盛依然沒有超越唐朝。唐太宗,在位20多年,在隋末唐初就開始東征西戰,在滅隋立唐之路立下汗馬功勞,“玄武門之變”後登基稱帝,吏治清明,海晏河清,以身作則,勵精圖治,為貞觀之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軍事上,他平高句麗,滅薛延陀,設立漠南,漠北都護府,開拓了疆域。他設“弘文館”,“史館”等,藏書無數,書的質量和數量達到有史以來的最高,史稱“群書大備”。文成公主和親吐番,保持了200多年的唐蕃頻繁交流。陳玄奘印度取經遊學,建立了跟中印之間的紐帶。主位一朝,他的舉措數不勝數,雖然晚年他也曾枉殺大臣,且因戰爭和建造宮殿致使賦稅日益嚴重,但是這依然不影響他在前期文治武功的卓越。整個唐朝的繁榮昌盛是歷史哪個朝代也不可比擬的,它不只是表現在某單一的領域,而是整體上的不可超越,這點毋庸置疑。不信,你聽,那句隨口就可吟唱的“醉在君王懷,夢迴大唐愛”,就連現在的穿越劇也多是回到唐朝,由此可見唐朝在人們心中的地位非比一般。而唐太宗對整個唐朝的意義是唐朝的哪個皇帝都比不了的,可以說,如果沒有李世民,可能歷史上就少了絢爛的大唐王朝。
-
11 # 人文歷史經典傳奇
純屬個人觀點,總結以下十位
泱泱華夏發展的歷程中,封建王朝絕對是一部重頭戲。自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登基起,自1911年宣統皇帝退位,中間歷經408位皇帝。這其中既有唐宗宋祖這樣長於文治的明君,也有秦皇漢武這般開疆拓土的雄主。而若不單看文治,也不單憑武功,給他們的豐功偉業排個座次,那排行前十的有哪些皇帝呢?為了有神秘感,我們就倒著往前說起,先從第十名的皇帝說起。
第十名:漢宣帝
文治:設常平倉;實行漢家制度。 武功:降服匈奴,平定西羌,建立西域都護府。
漢宣帝劉詢原名劉病已,漢武帝劉徹曾孫,戾太子劉據之孫。巫蠱之禍發生時,襁褓中的劉病已也被牽連下獄 。後來被赦,被祖母史家撫養 。漢武帝遺詔掖庭養視,並令宗正錄其屬籍 ,劉病已於是被養育於掖庭 。元平元年(前74年)劉賀被廢。七月,霍光等大臣將他從尚冠裡住處迎入宮中,先封為陽武侯,隨後即皇帝位,時年十八歲。由於劉詢少時多到京都三輔瞭解民情,因此對百姓疾苦和吏治得失有所瞭解 ,這對他的施政有直接影響 。他在位期間,勵精圖治,選賢任能,賢臣循吏輩出,著名的有麒麟閣十一功臣。宣帝注意減輕人民負擔,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 ;並重視吏治,認為治國之道應以“霸道”“王道”雜治,反對專任儒術 。在對外關係上,宣帝於本始二年(前72年)聯合烏孫大破匈奴,而後匈奴呼韓邪單于率眾來朝稱臣 。神爵二年(前60年)平定西羌,並置金城安置降羌 ,同年設西域都護府監護西域各國,正式將西域納入版圖 。劉詢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賢君,在位期間,全國政治清明、社會和諧、經濟繁榮、四夷賓服,史稱“孝宣之治” ,又稱“孝宣中興” ,史家稱西漢國力在其治下最為強盛。 在以制定廟號、諡號嚴格而著稱的西漢一朝,劉詢是四位擁有正式廟號的皇帝之一 。
第九名:隋文帝
文治:開皇之治,創三省六部制。 武功:代周建隋滅陳,結束南北分裂局面。
隋文帝楊堅,漢族,弘農郡華陰(今陝西省華陰市)人,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隋朝開國皇帝,中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楊堅鮮卑小字為那羅延(金剛不壞),鮮卑姓氏為普六茹,為其父楊忠受西魏恭帝所賜。後楊堅掌權後恢復漢姓“楊”,並讓宇文泰鮮卑化政策中改姓的漢人恢復漢姓。大定元年(581年),楊堅受北周靜帝禪讓為帝,改元開皇。楊堅在位期間,軍事上攻滅陳國,成功地統一了嚴重分裂數百年的中國,擊破突厥,被尊為“聖人可汗”;內政方面,開創先進的選官制度即著名的三省六部制,發展文化經濟,使得中國成為盛世之國。開皇年間,隋朝疆域遼闊,人口達到700餘萬戶,是中國農耕文明的輝煌時期。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在國內容易被低估的皇帝,楊堅在西方人眼裡是中國最偉大的皇帝之一。美國學者邁克爾·H·哈特1978年所著中《影響人類歷史程序的100名人排行榜》排行第82位。
第八名:漢文帝
文治:恢復和發展經濟;開創“文景之治”。 武功:穩定漢初封建統治秩序。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劉邦第四子,母薄姬,漢惠帝劉盈之弟,西漢第五位皇帝。前196年,漢高祖鎮壓了陳豨叛亂後,封劉恆為代王,其為人寬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調。漢高祖死後,呂后專權,諸呂掌握朝廷軍政大權。前180年,呂后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陳平等大臣把諸呂一網打盡,迎立代王劉恆入京為帝,是為漢文帝。 漢文帝即位後,勵精圖治,興修水利,衣著樸素,廢除肉刑,使漢朝進入強盛安定的時期。當時百姓富裕,天下小康。劉恆為代王時有位王后,生有四個嫡子,在劉恆稱皇帝后不久,這四個嫡子相繼去世,其餘諸子中寵姬竇漪房之子劉啟最長。劉恆登基後三月後(景帝前元元年正月)立劉啟為皇太子,元年三月立竇漪房為皇后。 漢文帝與其子漢景帝統治時期被合稱為文景之治 。漢文帝在位時,存在諸侯王國勢力過大及匈奴入侵中原等問題。漢文帝對待諸侯王,採取以德服人的態度。道德方面,漢文帝亦曾經親自為母親薄氏嘗藥,深具孝心。後元七年六月己亥,漢文帝崩於長安未央宮,後葬於霸陵。在古代,有奪取天下之功的稱為祖,有治理天下之德的稱為宗。所以,其廟號太宗,諡曰孝文皇帝。漢文帝作為守成之君可以說做到了極致,平定內亂,使得漢朝進入正軌,開創了中華文明邁入帝國時代後的第一個盛世。為人重孝克儉,以德服人,是難得的好皇帝。
第七名:明成祖
文治:完善中央制度,開創永樂盛世。武功:收復安南,五徵漠北,招撫女真等。
明成祖朱棣,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號永樂,故後人稱其為永樂帝、永樂大帝、永樂皇帝 等。朱棣生於應天府(今南京),明朝建立後被封為燕王。在老家鳳陽時對民情頗有所知。就藩北平(今北京)之後,多次受命參預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建文帝即位後採取削藩政策,不僅監視朱棣, 還欲調走他的軍隊,朱棣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 。1402年在南京稱帝。朱棣在位時,政治上改革機構,設定內閣;對外五次親征蒙古,收復安南,並於東北設奴兒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衛 ,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設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完整;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 ,加強對南海的經營;還命人編修《永樂大典》 ,疏浚大運河。1421年遷都北京 ,對強化明朝的統治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在他統治期間明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稱永樂盛世。
第六名:宋太祖
文治:開創不殺諫臣的制度先河,為後世子孫所沿用,開創了文官掌軍的先河。 武功:建立宋朝,結束五代十國戰亂局面,基本完成統一,徹底杜絕了各地軍閥割據。
宋太祖趙匡胤,字元朗,小名香孩兒、趙九重,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 生於洛陽夾馬營(今河南洛陽瀍河區東關)。護聖都指揮使趙弘殷(宋宣祖)之子,母為杜氏(昭憲太后)。趙匡胤於後漢隱帝時投奔郭威。後周建立後,趙匡胤始入軍旅,受周世宗柴榮器重,於徵伐南唐時屢建戰功。柴榮病重時,任命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周恭帝即位後不久,趙匡胤受命抵禦北漢及契丹聯軍。 旋即在“陳橋兵變”中被擁立為帝。大軍回京後,恭帝被迫禪位,趙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國號“宋”,史稱“宋朝”、“北宋”。趙匡胤在位期間,依據宰相趙普的“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策略,致力於統一全國,先後滅亡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完成了全國大部的統一。趙匡胤先後兩次“杯酒釋兵權”,罷去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的兵權,解決了自唐朝中葉以來地方節度使擁兵自擅的局面。他還設立“封樁庫”貯藏錢、帛、布匹,以期贖回被後晉高祖石敬瑭獻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宋太祖文治武功俱佳,在艱難的情勢下,統一五代十國結束了分裂,重新恢復了華夏地區的統一,結束了自唐末五代以來長達近七十年的藩鎮割據混戰局面。飽經戰火之苦的民眾終於有了一個和平安寧的生產生活環境,為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文化的繁榮創造了良好的條件。趙匡胤作為唐末五代十國混戰局面的終結者、宋朝的開拓者,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人物。他具有完美的人格魅力:心地清正,嫉惡如仇,寬仁大度,虛懷若谷,好學不倦,勤政愛民,嚴於律己,不近聲色,崇尚節儉,以身作則等等,不僅對改變五代以來奢靡風氣具有極大的示範效應,而且深為後世史學家所津津樂道。
第五名:明太祖
文治:開創洪武之治,建立明朝。 武功:推翻蒙元統治,恢復民族平等。
明太祖朱元璋,字國瑞,原名重八, 後取名興宗,濠州鍾離人(今安徽鳳陽)。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覺寺,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1356年被部下諸將奉為吳國公。同年,攻佔集慶路,將其改為應天府。1367年命徐達、常遇春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結束蒙元在中國的統治,丟失四百年的燕雲十六州也被收回。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後先平定西南、西北、東北等地,最終統一中國。朱元璋在位期間對各個方面都進行了改革,政治上廢丞相,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分掌權力,進一步的加強了中央集權,嚴懲貪官和不法勳貴 ;軍事上實施衛所制度,北伐殘元;經濟上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興修水利,解放奴婢,減免稅負,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 ;文化上緊抓教育,興科舉,建立國子監培養人才 ;對外加強海外交流,恢復中華宗主國地位 。經過洪武朝時期的努力,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了,史稱洪武之治。
第四名:唐太宗
文治:精簡政府機構;改革三省六部;開創貞觀之治。 武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
唐太宗李世民,生於武功之別館(今陝西武功),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後,李世民官居尚書令、右武侯大將軍,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先後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不久唐高祖李淵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 李世民在位期間,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各民族融洽相處,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第三名:清聖祖
文治:發展經濟,奠定康乾盛世基礎。 武功:擒鰲拜、平三藩、臺灣,親征準噶爾,大敗沙俄侵略軍。
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蒙古人稱他為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蒙語“平和寧靜”之意,為漢語“康熙”的意譯)。西藏方面尊稱為“文殊皇帝”。順治帝第三子,母親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康熙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2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執政初期,國內國際形勢非常嚴峻。面對嚴峻局勢,他堅持大規模用兵,以實現國土完整和統一。康熙帝少年時就挫敗了權臣鰲拜,完全奪回朝廷大權,開始真正親政的階段。成年後康熙帝坐鎮北京取得了對三藩、沙俄的戰爭勝利;消滅在臺灣的明鄭政權;三徵噶爾丹,並取得勝利;創立“多倫會盟”取代戰爭,聯絡蒙古各部;意圖以條約確保清朝政府在黑龍江的領土控制。在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注意休養生息,發展經濟,籠絡漢族士人。但是康熙帝標榜仁政,到了晚年倦勤,出現吏治敗壞的現象。另外,眾位皇子因為廢太子事件而爭奪皇位,對康熙帝晚年政治產生了不良影響。康熙帝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有學者尊之為“千古一帝” 。
第二名:秦始皇
文治: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 。 武功: 首次統一華夏,南平百越,北擊匈奴,修建萬里長城,打通西南。
秦始皇,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秦莊襄王之子。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秦始皇是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並在此度過了少年時期。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前238年,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繚,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同時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水系。但是到了後期,求仙夢想長生,苛政虐民,扼殺民智,動搖了秦朝統治的根基。
第一名:漢武帝
文治:加強集權,獨尊儒術,幣制改革,首開絲路,開疆拓土,建立年號。 武功:東並朝鮮,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漢地的基本範圍。
漢武帝劉徹,西漢第七位皇帝,政治家、戰略家。漢武帝十六歲時登基 ,為鞏固皇權,中央設定中朝,為加強對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監察,在地方設定十三州部刺史,令六百石級別的刺史督察二千石級別的郡國守相 。開創察舉制選拔人才。採納主父偃的建議,頒行推恩令,解決王國勢力,並將鹽鐵和鑄幣權收歸中央。文化上採用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結束先秦以來“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的局面,以儒家思想作為國家的統治思想始於此 。漢武帝時期攘夷拓土,國威遠揚,東並朝鮮,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漢地的基本範圍,開創了漢武盛世的局面。另有開闢絲綢之路,在輪臺、渠犁屯田等創舉,並置使者校尉,建立年號、頒佈太初曆、興太學,影響極為深遠。武帝在各個領域均有建樹,但在位後期窮兵黷武,又造成了巫蠱之禍,因此留下負面影響。
-
12 # 傻吃悶睡871
之所以選擇“唐宗宋祖”的“唐宗”,還不選擇“秦皇漢武”的“漢武”,是理由大抵如下——
一、在中華歷史上,最強大、也最讓人驕傲自豪、引以為榮的朝代是唐朝,直到今天,華夏兒女出遊海外,總是自稱“唐人”,上海世博會上所有外國總統全都入鄉隨俗地穿著唐裝,足以說明一切。
二、漢武帝文治武功都很顯赫,武功方面抗擊匈奴,至今飛將軍李廣以及霍去病、衛青等人的事蹟讓人津津樂道,文治方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也是青史揚名。但相比“文景之治”,其炳彪史冊的輝光似乎略微暗淡些。
三、唐朝有兩個時期,即“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標註了唐朝的輝煌燦爛、非同凡響。開元之治屬於唐明皇,本是中國歷史上經濟實力最為繁榮強盛的時期,但由於用人失當,其後的安史之亂使得唐王朝由盛轉衰,功過相抵,便突出了唐太宗李世民“貞觀之治”的難能可貴。惟其如此,傻老師將文治武功最強帝王的票選投給李世民!!
-
13 # 明月明朗明空明天
明朝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1402年一1424年),在位22年間,文治武功,經濟繁榮,國力強盛,開創了“永樂盛世”。
永樂元年,命解縉等人廣採天下書籍,編成《文獻大成》,後又命姚廣孝重修,歷經五年,編篆成《永樂大典》,遷都北京,真正踐行了“天子守國門”。
朱棣五次親征蒙古,佔領安南,東北設立奴兒干都司,西北設定哈密衛使司,西南設定大古刺,底馬撒,底兀刺使司,加強了邊疆管控。派鄭和七次下西洋,宣揚國威,促進了經濟貿易發展。
-
14 # 玉潤萬古
中國曆代的君主中,隋文帝楊堅的名氣不算最響,遠遠不如秦皇漢武唐宗宋祖。
但要論歷史功績,隋文帝卻非常突出。因為他同時完成了打天下和治天下的任務。
中國歷史上的歷代開國君主中,能同時完美做到這兩點的僅有兩位。隋文帝楊堅是其中之一,另一位是唐太宗李世民。
秦始皇第一次完成了帝王集權的大一統,他是中國的第一個皇帝,不過秦始皇武功雖盛文治武功,文治就不那麼凸顯了。
漢高祖劉邦是第二個完成統一的開國君主。不過,劉邦的才能也僅僅侷限於打天下,治國並非強項。漢初所形成的布衣將相的局面,和黃老無為之治的施政方略,雖然糾正了秦朝以來的暴政,使得百姓能夠休養生息,但也同時暴露了劉邦集團治國上的無力。
晉武帝司馬炎的統一全國,對於文治方面似乎無甚建樹。
隋文帝楊堅由外戚身份得國,其統一天下的過程不算艱難文治武功,不過他完成了自西晉以來幾百年大分裂時代的重歸一統,在中國歷史程序中,地位僅次於秦始皇。而隋文帝的文治更遠在秦始皇之上。
他廢除了九品中正制,創立了五省六曹制,成為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前身。又開創了科舉取士的先例。他輕徭薄賦、穩定民生,使得百姓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又推行均田制,建成長平倉,廣通渠。此外,楊堅還派人修訂了著名的《開皇律》。
隋文帝的治國,史稱“開皇之治“。
唐朝的建立在唐高祖李淵手上完成,但其子李世民毫無疑問是其統一大業中最為重要,也最為功勳卓著的大將之才。說唐朝的江山是李世民打下來的也並不過分。除了打江山外,李世民在治國上也非常厲害,他創造了唐朝歷史上第一個盛世,史稱“貞觀之治“。
此後,宋太祖趙匡胤的統一僅僅侷限於中原地區,並未完成大中國區域內的大一統。除此之外,其文治也達不到隋文、唐宗的高度。
元朝實現統一的是元世祖忽必烈,元朝的武功極盛,但文治方面頗有不足。
明朝的創立者明太祖朱元璋也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在完成統一之後,他極力想完成對國家的治理。但朱元璋治國有很大爭議,所謂的“洪武之治“是否真實存在,歷史學界一直存在分歧。
清朝順治帝基本完成了統一,但順治帝並非勵精圖治之主。
所以,縱觀歷史,能達成打天下、治天下的不過隋文帝楊堅、唐太宗李世民二人而已
-
15 # 史客不輕鬆
我認為漢武帝當之無愧。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年7月14日-前87年3月29日),漢朝第七位皇帝,於7歲時被冊立為太子,於16歲登基,在位時間達54年。一生雄才大略,文治武功,開疆拓土,聲名顯赫。和秦始皇一起被後世稱之為‘秦皇漢武’。漢武帝一生有六大業績。第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用儒家學說統一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第二:創立太學,培養人才,開創了察舉制。第三:大力拓展中國疆土,大破匈奴,征服朝鮮、開拓閩越和西南。第四:開通西域。派張騫二次出使西域,促成後世聞名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把西漢同中亞許多國家聯絡起來,促進了它們之間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文化的交流,它的影響遠遠的超過了軍事範圍。第五:第一個用皇帝年號來紀元的皇帝。第六:頒行“推恩令”,逐步削割據勢力。漢武帝採取主父堰的建議,推行“推恩令”。“推恩令”號稱天下第一‘陽謀’,此舉加強了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歷史功績僅次於秦始皇。漢武帝時期,國家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繁榮和昌盛;給了一個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和尊嚴;他的國號成了一個偉大民族永遠的名字:——漢。
-
16 # 鄔龍信
無論怎麼排行,都逃不過個人主觀因素,這裡有一個標準供大家參考,那就是如果讓你穿越回去,你願不願意生活在這個皇帝統治之下,你最願意生活的那個朝代,就是你心中文治武功最高的皇帝
-
17 # 大白白野
文治武功最高應是唐太宗李世民。
一、武功昌盛,偉人毛澤東都說古代最會打仗的皇帝是李世民,稱讚為: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
李世民是既能運籌帷幄,又能衝鋒陷陣傑出統帥,箭術無雙,武藝高強。消滅薛舉、薛仁杲父子,劉武周,等多股軍事割據勢力,尤其一箭雙鵰以少勝多消滅王世充和竇建德兩股割據勢力堪稱軍事史傑作。
二、完善發展科舉制度,設立弘文館。元世祖忽必烈都羨慕李世民文治的成就,聽到身邊謀士幕僚講起李世民重視文治的成就,曾感慨地說:我也要這麼做,這麼做。
李世民本人對詩歌和書法造詣很高。留下的詩篇質量都很高,尤其喜歡王羲之書法,據說巜蘭亭序》真跡都隨他入葬了。唐初詩歌四傑,書法四傑都非常有名,對後世影響極其深遠。
唐朝透過科舉制度,選撥了大批人才。 李世民曾在一次科舉考試結束後,站在午門城樓上看著新進的進士們魚貫進入朝堂,高興得對左右說“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
李世民在位期間的“貞觀之治”,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科技等各方面都得到長足發展,開創了封建社會的盛世,為後世人稱讚。
-
18 # 昱越影視
第一名:漢武帝
文治:加強集權,獨尊儒術,幣制改革,首開絲路,開疆拓土,建立年號。 武功:東並朝鮮,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漢地的基本範圍。
漢武帝劉徹,西漢第七位皇帝,政治家、戰略家。漢武帝十六歲時登基 ,為鞏固皇權,中央設定中朝,為加強對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監察,在地方設定十三州部刺史,令六百石級別的刺史督察二千石級別的郡國守相 。開創察舉制選拔人才。採納主父偃的建議,頒行推恩令,解決王國勢力,並將鹽鐵和鑄幣權收歸中央。文化上採用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結束先秦以來“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的局面,以儒家思想作為國家的統治思想始於此 。漢武帝時期攘夷拓土,國威遠揚,東並朝鮮,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漢地的基本範圍,開創了漢武盛世的局面。另有開闢絲綢之路,在輪臺、渠犁屯田等創舉,並置使者校尉,建立年號、頒佈太初曆、興太學,影響極為深遠。武帝在各個領域均有建樹,但在位後期窮兵黷武,又造成了巫蠱之禍,因此留下負面影響。
-
19 # 南極的橘貓
我覺得,文治武功第一的皇帝,當屬秦始皇!
“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千古一帝,始皇帝實至名歸!從歷史長河順流的角度來看,秦始皇主要有如下文治武功!
1.統一六國,開創帝制!
滅六國統一中國結束了諸侯長期割據混戰的局面,建立了封建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將中國推向大一統時代,為後世2000多年的中華奠定製度基礎,因為這樣,中國才有了現在960萬平方公里的版圖基礎。
2.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統一貨幣
統一的貨幣,文字,促進了各地區名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和發展,為漢文化的誕生奠定了基礎,沒有統一的文字,漢文化不會有那麼強大的同化力,就不會有後續56個民族的大融合!
3.實行郡縣制,取代分封制
成為現代我國區劃管理的基礎,現在的省、縣級行政區劃,省級規模基本和秦帝國時期郡級規模差不多,縣級城市也和以前的縣行政規模差不多,基本是一種傳統的延續!
4.北擊匈奴,修建萬里長城
多回河套地區,將農耕文明和草原文明阻隔開來,使得華夏文明有了一道堅固的防線,保衛國土免遭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有了長城,我們不一定能擋住匈奴等遊牧民族,但沒有長城,漢族文化的發展將遭受滅頂之災,難以達到如今的輝煌程度!
5.南修靈渠,收百越
修築靈渠,溝通長江和珠江水系,打通南北水系,加強南北交流,人口遷移,起到積極的作用,加強了對珠江流域的控制,使得兩廣地區永遠成為中國的版圖,沒有靈渠的長久影響,現今珠江三角洲富饒地區將很難屬於中國,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的人口、地域差將區域性翻轉,中國很難取得如今在亞洲的的絕對影響力。
6.修直道,全國馳道,秦嶺棧道,五尺道
古人也知道先修路,才會有發展,這個思想在現今社會也一樣適用!這些道路的修建,加強全國交通,豐富各地、各個民族的交流,擴大的漢文化的影響力!
7.修鄭國渠,改善農業灌溉
首開引涇灌溉之先河,修建鄭國渠,西引涇水,東注洛水,長達300餘里,改造了鹽鹼地4萬餘頃,使土地貧瘠的關中地區迅速富裕起來,成為後世幾千年的兵家必爭之地、政治、經濟中心,為中國中原文化的發展奠定基礎,也為後世的水利設施建設提供了優秀的參考模式。
秦始皇的功,主要於一個“始”字,他在位時所推行的政策,後世大多得以保留,是中國2000多年封建制度得以發展,中國的政治、經濟和強大的文化力得以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他是制度的奠基人,是中國發展的第一人!
-
20 # 走過歷史的河流
說實話,是秦始皇,前期熊才霸略,雖說是奮六世之餘烈,但是偏偏在他這裡統一六國,做到卻匈奴七百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
仔細想想。暴君是做不到,而且史料記載,秦始皇是很勤奮的,只不過後期工成業就,人為天下君王無人能做到似他這般,開始追求不死仙藥。
後來的漢武帝,也是一樣,只不過漢武帝后來有大司馬霍光治世,漢昭帝事事聽從霍光安排,雖在位時間不長,但國家也能安定執行。
回覆列表
漢武帝劉徹,西漢第七位皇帝,政治家、戰略家。漢武帝十六歲時登基 ,為鞏固皇權,中央設定中朝,為加強對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監察,在地方設定十三州部刺史,令六百石級別的刺史督察二千石級別的郡國守相 。開創察舉制選拔人才。採納主父偃的建議,頒行推恩令,解決王國勢力,並將鹽鐵和鑄幣權收歸中央。文化上採用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結束先秦以來“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的局面,以儒家思想作為國家的統治思想始於此 。漢武帝時期攘夷拓土,國威遠揚,東並朝鮮,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漢地的基本範圍,開創了漢武盛世的局面。另有開闢絲綢之路,在輪臺、渠犁屯田等創舉,並置使者校尉,建立年號、頒佈太初曆、興太學,影響極為深遠。武帝在各個領域均有建樹,但在位後期窮兵黷武,又造成了巫蠱之禍,因此留下負面影響。 秦始皇,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秦莊襄王之子。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秦始皇是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並在此度過了少年時期。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前238年,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繚,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同時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水系。但是到了後期,求仙夢想長生,苛政虐民,扼殺民智,動搖了秦朝統治的根基。雖說現代大部分人認為秦始皇是位昏君,但不能否認對中國的貢獻,畢竟是第一位統一中國的皇帝。如果沒有他的統一,先在的中國有可能是另一番景象。
個人覺得這兩位可以排在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