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風輕雲淡品趣史
-
22 # 凝沙學史
歷史上文治武功最高的皇帝是乾隆,因為乾隆治理期間社會經濟繁盛,修纂《四庫全書》,經營邊彊奠定近代中國版圖,並擴大朝貢體系。
一.社會經濟繁盛乾隆經過一番治理後,到乾隆中期,清朝的工農業和商業都有較大幅的發展。全國耕地面積不斷擴大,人口也不斷增加,國庫越發充實,社會經濟繁盛。據記載,到乾隆中期耕地面積新增約七億八千萬畝,人口也從乾隆初年的一億四千多萬人增加到乾隆六十年的近三億人,國庫存銀長期維持在六到七千萬兩,整個社會經濟達到空前的繁榮強盛。
二.修纂《四庫全書》乾隆在文化上的最大成是倡導並編成了大型文獻叢書《四庫全書》。《四庫全書》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套叢書,清乾隆三十八年開始編纂,歷時9年編纂完成,全書共79337卷,36304冊,近230萬頁,約8億字。整套全書收錄了從先秦到清乾隆前大部的重要古籍,涵蓋了古代中國幾乎所有學術領域,為後代學者研究中國古代文化提供了較完善的文獻資料。
三.經營邊彊奠定近代中國版圖南征北戰所謂“十全武功”,乾隆自稱“十全老人”,其最大成就在於經營邊彊奠定了近代中國版圖。乾隆平準定回諸役,統一了準、回各部,並將新彊納入統轄,保持了西北、漠北及青海、西藏的社會安定。乾隆在平定邊疆地區叛亂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績,完善了對西藏的統治,正式將新疆納入中國版圖,清朝的版圖由此達到了最大化,近代中國的版圖也由此正式奠定。
四.擴大朝貢體系乾隆憑藉“十全武功”,擴大對周邊國家的影響,並擴大朝貢體系。乾隆時清朝的藩屬國擴充到東南亞地區的安南、南掌、暹羅、緬甸以及南洋群島的蘭芳共和國;西南喜馬拉雅山有廓爾喀、哲孟雄、不丹等國;中亞地區有哈薩克汗國、布魯特汗國、浩罕汗國、布哈拉汗國、巴達克山、乾竺特與拉達克等國,算是真正做到萬邦來朝。
-
23 # 一十六畫生
歷史問題,素來眾說紛紜,我們不妨將他們一一列出!
一、康熙康熙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執政初期,國內國際形勢非常嚴峻。面對嚴峻局勢,他堅持大規模用兵,以實現國土完整和統一。
康熙帝少年時就挫敗了權臣鰲拜,完全奪回朝廷大權,開始真正親政的階段。成年後康熙帝坐鎮北京取得了對三藩、沙俄的戰爭勝利;消滅在臺灣的明鄭政權;三徵噶爾丹,並取得勝利;創立“多倫會盟”取代戰爭,聯絡蒙古各部;意圖以條約確保清朝政府在黑龍江的領土控制。
在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注意休養生息,發展經濟,籠絡漢族士人。但是康熙帝標榜仁政,到了晚年倦勤,出現吏治敗壞的現象。另外,眾位皇子因為廢太子事件而爭奪皇位,對康熙帝晚年政治產生了不良影響。
2、雍正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為和碩雍親王。在二廢太子胤礽之後,胤禛積極經營爭奪儲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暢春園病逝,他繼承皇位,次年改年號雍正。
雍正帝在位期做了一系列改革。為加強對西南少數民族的統治,實行改土歸流。廢除賤籍制度,實行攤丁入畝,減輕了無地、少地農民的經濟負擔,促進了人口增長。並且大力整頓財政,實行耗羨歸公,建立養廉銀製度,實行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
雍正七年(1729年)出兵青海,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在政治上,整頓吏治,創立密摺制度監視臣民,設立軍機處以專一事權。而且改善秘密立儲制度,使得皇位繼承辦法制度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康熙帝晚年諸皇子互相傾軋的局面。雍正帝在位期間,勤於政事,自詡“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
3、乾隆乾隆帝是中國封建社會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乾隆帝在位期間清朝達到了康乾盛世以來的最高峰,他在康熙、雍正兩朝文治武功的基礎上,進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社會經濟文化有了進一步發展。
乾隆重視社會的穩定,關心百姓,五次普免天下錢糧,三免八省漕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起到了保護農業生產的作用,使得清朝國庫日漸充實。
乾隆時期武功繁盛,在平定邊疆地區叛亂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績,並且完善了對西藏的統治,正式將新疆納入中國版圖,清朝的版圖由此達到了最大化,近代中國的版圖也由此正式奠定。乾隆帝在位期間,實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漢學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開博學鴻詞科,修《四庫全書》
同時民間藝術有很大發展,如京劇就開始形成於乾隆年間。但是後期吏治有所敗壞,多地爆發起義。嚴格抵制英國、俄國的侵略性行為,但閉關鎖國政策拉大了和西方的差距,中國正處於近代的前夜。
4、朱元璋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入皇覺寺,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起義反抗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佔集慶路,將其改名應天。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命徐達、常遇春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 為號召,舉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統治。洪武元年(1368年)初,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同年秋攻佔大都,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治。又平定西南、西北、遼東等地,最終統一全國。
朱元璋在位期間,政治上廢丞相和行中書省,設三司分掌權力,進一步的加強了中央集權,嚴懲貪官和不法勳貴 ;軍事上實施衛所制度;
經濟上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興修水利,解放奴婢,減免稅負,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文化上緊抓教育,興科舉,建立國子監培養人才;對外確立了“不徵之國” 。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史稱洪武之治。
5、朱棣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被冊封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年),就藩北平,率軍打敗北元,聲望日隆。建文帝即位後,厲行削藩政策。朱棣打著奉天靖難的旗號,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建文四年(1402年),攻破南京,正式即位。
朱棣在位時期,勵精圖治,延續洪武政策。政治上,繼續實行削藩政策,加強中央集權;改革官制機構,設定內閣和東廠。軍事上,五次親征蒙古,佔領安南,東北設立奴兒干都司,西北設定哈密衛 ,西南設定大古刺、底馬撒、底兀刺等宣慰使司和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還委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中外友好往來 和對南海地區的經營。
文化上,編修《永樂大典》 。同時,為了加強對北方地區的控制,疏浚大運河,遷都北京。統治期間,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史稱“永樂盛世”。但其五徵蒙古、派鄭和下西洋以及遷都北京等舉措都耗費了很大國力,削藩政策的不徹底性也為其死後漢王叛亂埋下伏筆。
6、宋仁宗早年曆封慶國公、壽春郡王、升王,官中書令。天禧二年(1018年),被立為皇太子,賜名趙禎。
乾興元年(1022年),趙禎即位,時年十三歲。他在位初期,由章獻明肅皇后劉氏垂簾聽政,直至明道二年(1033年)才開始親政。
在位中期爆發第一次“宋夏戰爭”,經三年交戰後,雙方簽訂“慶曆和議”。期間,遼國趁機以重兵壓境,逼迫宋廷增輸歲幣,史稱“重熙增幣”。慶曆三年(1043年),趙禎任用參知政事范仲淹等開展“慶曆新政”,企圖遏止日益嚴重的土地兼併及“三冗”現象,但因反對勢力龐大,改革旋即中止。
嘉祐八年(1063年),趙禎崩逝,享年五十四歲。在位四十二年,為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諡號為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廟號仁宗,葬於永昭陵。
趙禎在位期間,北宋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宋史》贊曰:“《傳》曰:‘為人君,止於仁。’帝誠無愧焉。” 史家將其在位及親政治理國家的時期概括為“仁宗盛治”。他善書法,尤擅飛白書。有《御製集》一百卷 。《全宋詩》錄有其詩。
7、唐太宗聰明果斷,擅長騎射。少年從軍,曾往雁門關解救隋煬帝。首倡晉陽起兵,拜右領軍大都督,冊封敦煌郡公。善於用兵,屢建功勳。攻破長安後,拜尚書令、光祿大夫、右武候大將軍,冊封秦國公。唐朝建立後,領兵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劉黑闥等割據勢力,為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立下赫赫戰功,拜天策上將,冊封秦王。
設立文學館,籠絡各種人才。武德九年(626年7月2日),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隱太子李建成和巢剌王李元吉,冊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退位後,正式即位,年號貞觀。
在位初期,聽取群臣意見,虛心納諫。對內文治天下,厲行節約,勸課農桑,實現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和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讓北方地區各民族融洽相處,尊號“天可汗”,為唐朝後來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重要基礎。
8、隋文帝隋文帝楊堅(541年7月21日[1]-604年8月13日),弘農郡華陰(今陝西省華陰市)人。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隋朝開國皇帝,開皇元年(581年)至仁壽四年(604年)在位。鮮卑小字那羅延,鮮卑姓氏普六茹,楊堅掌權後恢復楊氏。
其父楊忠是西魏和北周的軍事貴族,北周武帝時封為隨國公,楊堅承襲父爵。北周宣帝繼位,以楊堅為上柱國、大司馬,位望日隆。北周大定元年(581年),楊堅受北周靜帝禪讓為帝,改元開皇。隋文帝即位後,在政治、經濟等制度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修定刑律和制度,使適合於南北統一後的中國。
在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將地方的州、郡、縣三級制改為州、縣兩級制,由此鞏固了中央集權。多次減稅,減輕人民負擔,促進國家農業生產,穩定經濟發展。開皇九年(589年),派晉王楊廣南下平陳,統一南北。隋文帝對周邊各族,採取了軍事上的防禦和政治上的招撫政策,有效地處理了民族矛盾,被北方少數民族尊稱為“聖人可汗”。開皇年間,隋朝疆域遼闊,人口達到700餘萬戶。
9、隋煬帝隋煬帝楊廣(569年—618年4月11日),本名楊英,小字阿
-
24 # 真好看66
當然是西漢的漢武大帝劉徹,北破匈奴大單于,西征大宛今天的三個斯坦國交界處,南征百越今天的福建兩光一帶,東並朝鮮。文治上採用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儒家思想來作為統治國家的思想基礎,併為後面的王朝持續使用,也就是常聽到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所在。還開闢了絲綢之路與外交往經商,開渠屯田發展農業,辦太學培養和選撥人才等。在晚年自己犯了窮兵黷武差點使國家崩潰、巫蠱之禍害死自己至親至愛之後能幡然醒悟併為自己下罪已昭,承認反醒改過,對於一個權力至高無上的皇帝來說太難能可貴了。
-
25 # 生活要真誠
後世評價某位皇帝的政績常常說道“文治武功“四個字。
“文治武功“語出《禮記-祭法》:“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也就是說政治和軍事兩個方面,現今還有影響的因素。
歷史上文治武功兼備的皇帝很多,論到文治武功最高的皇帝筆者首選永樂大帝—明成祖朱棣。首先說“武功”。歷史上有“武功”的皇帝很多,大多是推翻前朝建立新王朝,結束長期分裂的,突出代表有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結束了南北朝的對立分裂;宋太祖趙匡胤建立的宋朝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晉武帝司馬炎建立的晉朝結束了三國的對立分裂。
還有是在推翻前朝的戰爭中消滅了割據勢力統一全國,例如明太祖朱元璋,唐高祖李淵。
再有的就是平息叛亂,維護國家統一的一些皇帝,例如清高宗乾隆皇帝,漢高祖劉邦。
但開疆拓土的“大武功”還是數“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漢武帝劉徹,清聖祖康熙帝和明成祖朱棣這幾位“大帝”。秦始皇和漢武帝都驅逐了匈奴,先後奪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都向南征服嶺南地區,擴大了版圖。康熙帝更是收復了臺灣,兩徵噶爾丹,與當時強大的沙皇俄國大戰尼布楚並取得了勝利,維護了國土完整。
與他們相比,為了一勞永逸地消除安全隱患,明成祖朱棣更是自永樂八年開始五次親征蒙古漠北,最後一次病入膏肓的情況下仍然親征,(1424年)最後死在回師路上。因為在明朝初期,元朝雖然滅亡,但草原上的蒙古勢力儂然強大。
為了明王朝的安寧,永樂四年(1406年)朱棣下詔興建北京皇宮和城垣,永樂十八年(1420年)完工並遷都北京,就是要“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在封建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這種剛硬的氣勢也使整個明王朝不合親,不納貢,不割地,不投降,不稱臣。後來明英宗土木堡被俘,打響北京保衛戰、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帝自縊,明朝都沒有逃回陪都南京,就是一步不退!
永樂五年(1407年),朱棣出兵擊敗安南(今越南)改安南為交阯,設府、州、縣。使安南重回中國版圖。
改土歸流,設貴州布政司,這是今貴州省的起源。
設定奴兒干都司,管轄外東北,庫頁島。
設定烏斯藏司、朵甘都司管理青藏高原。
著名的“鄭和下西洋”,七次當中有六次是明成祖下令的。鄭和船隊的總人數在27000左右,最大的船長150多米,寬60多米,無論是人數,船隊規模、船隻大小都是150年後世界上最強大的西班牙“無敵艦隊”無法比擬的,鄭和船隊詳細測量了南海諸島並命名,也是南海諸島自古屬於中國的力證。
再說“文治”朱棣最大的“文治”就是完善和提高文官制度重要舉措就是內閣制度朱元璋廢除了丞相制度,設六部加強皇帝的集權,朱棣設立的內閣起到了皇帝秘書處的作用,這樣的舉措不僅減輕了皇帝工作負擔,還讓文官成為了治國的主要力量,淡化了武將在治國中的分量。
朱棣之後,“內閣制度”在明朝越來越重要,很多時候重大的政策都要經過內閣討論決定,例如隆慶時的俺答封貢就完全是內閣投票決定的。甚至在世界範圍內,文官治國,內閣制度都隨著傳教士傳到西方,對西方世界在“文藝復興”時代擺脫宗教和貴族血統的統治,建立現代社會制度提供了極大借鑑。
成功的“文治”也必然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展朱棣遷都北京,促進了北方的經濟復甦和發展,也奠定了影響至今的政治地理格局。
為遷都和漠北戰爭需要疏通的大運河更是為南北方物資、經濟的交流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永樂大典》也是朱棣文治的表現,這部書約3億7千萬字,兩萬兩千八百七十七卷,是歷史上最大的百科全書,難能可貴的是收錄了許多宋元佚失的書籍,而且收錄其中的圖書,均未刪改,這是後來的《四庫全書》不能比的。被《不列顛百科全書》稱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還有:
朱棣建了世界上最高的殿——天壇
朱棣鑄了世界上最大的鐘——永樂大鐘
朱棣還翻修了長城,現在看到的應該是明長城。
以上種種,明成祖朱棣應該是歷史上文治武功最高的皇帝。
回覆列表
感謝邀請,論文治武功,非唐太宗李世民莫屬,少年時他學習儒家思想,精武擅射!17歲時參軍救駕,18歲隨父抗擊冬突厥,19歲跟隨父親滅隋建立大唐地國,之後曾率部平定西北,拱衛首都;虎牢關之戰,奪取洛陽。公元626年,他發動玄武門之變,繼位皇帝;公元628年,朔方歸屬於中原版圖,唐太宗李世民統一全中國。他在位期間積極聽取群臣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百姓得以休養生息,國泰民安,實現了萬國來朝的莊麗篇章,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各民族融洽相處,被尊稱為“天可汗”,為大唐帝國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