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隨風硬筆

    當時是,書法的一筆一劃是很有講究的,當都離不開基本筆畫,那是基本功,練好它,會有像打通任督二脈一樣的感覺,飛速提升

  • 22 # 書法有云

    如果提問者的問題是指毛筆書法的話,練筆畫可以算是書法學習的前提也可以說不是。之所以說是,實際上書法學習是從筆畫的訓練開始的,說不是,筆畫的訓練不是簡單的書寫而是需要在筆畫書寫中運用筆法來進行,因此,嚴格來說,毛筆書法的練習應該是從筆法的學習開始。

    一、漢字的學習順序

    一般來說,漢字的學習順序從筆畫到獨體字到偏旁部首到間架結構的順序來進行逐步學習。

    漢字的組成由筆畫組成,我們在學習中一般將筆畫按照“永字八法”將之分為:點、橫、豎、撇、捺、折、提、鉤八種。在實際的學習中每一種筆畫按照書寫頻率的不同將之進一步細分,比如:撇筆畫,我們在實際的運用中就有平撇、短撇、斜撇、豎撇、豎彎撇等細分區別。

    獨體字的學習主要是對漢字簡單書寫的規律運用,比如:重心平穩的運用;主筆的運用;黃金分割的運用等等。

    偏旁部首的學習也是對筆畫的一個簡單運用,一般來說,按照偏旁部首的位置不同,我們可以將所有的偏旁部首分為:左偏旁、右偏旁、字頭、字底、方框等。

    間架結構的學習,主要是從:獨體字結構、左右結構、上下結構、包圍結構等來進行學習。

    二、軟筆書法的學習順序

    書法與寫字有根本的不同,寫字主要注重實用,書寫得美不美並非其強調的,而書法藝術則更多的是書家藉助漢字的造型美來抒發情感,書寫方面一定是美的。

    也是由於以上根本的區別,因此,書法的學習是有講究的,從學習的大方面來講,我們學習書法首先是繼承古人再結合自身情況與時代的審美進行創新。

    而學習古人是學習古人的技法、神采以及古人那個時代的審美和精神。

    書法一般分為:筆法、筆勢和筆意三大要素。其中筆法和筆勢是屬於技法方面的內容,在現實中具體表現在點畫、結字、章法等方面;筆意則是屬於神采方面的內容,不同的書寫者因其綜合修養不等故其所書也各不相同,即使都是學習同一碑帖。

    綜上所述

    寫字和毛筆書法的學習順序最主要的是筆法方面的學習,筆法是無形的,它需要靠筆畫來進行體現,因此,在文中前面說筆畫是書法學習的前提是對得也不對就是這個道理。

  • 23 # 量力

    文字是由筆畫構成的,書法是文字的藝術表現形式。大廈高起,也是由一磚一木構成的。所以說筆畫是書法的基礎,但是不能盲目的練習筆畫。書法歷經千百年之多,所形成的藝術特色也是繁多,練習筆畫要根據自己的喜好,或楷或隸或草或行,和選擇臨摹的書體一起進行筆畫練習,這樣就能事半功倍。

  • 24 # 優秀文化的傳播者

    我認為,要想學習書法,最基本的筆畫練習是基礎,是必要的。如果沒有紮實的基本功,一上來就想寫或者創作作品,那無異於天方夜譚,每一個字都是有最基本的筆畫組成的,基本筆畫寫法的嫻熟與好壞,直接決定作品的成功與否,這正合了一句話,萬丈高樓起於平地

  • 25 # 文濤書房

    練習筆畫不是前提,而是基礎。

    練習筆畫的作用有兩個,第一提升你的控筆能力,書法說到底最基礎的當然是要讓毛筆能發揮出它的功能,再配合人的肢體動作,才能創造出隨心所欲的書法作品;第二就是練習各種書寫的基本技術,比如橫豎撇捺的表現技法,也就是常說的“永字八法”,還有一個筆畫在不同的狀態下會有不同的起筆和收筆方式,做好這兩點,對以後的學習非常重要。

    關於中鋒和側鋒的說法,自古以來眾說紛紜,是非難以分辨,剛才在看回復時,有一個朋友剛好提到這個話題,心有所感,信手寫一些個人的想法。

    竊以為,“中鋒”和“側鋒”這種名詞意義的賦予,本身就是很私人的,或者是有時代侷限性的。

    比如“隸書”一詞,在魏晉時期甚至到有唐一代,都長時間作為楷書的代名詞,故有“漢隸”和“唐隸”“今隸”之分,後人讀書論之時難免會有所困擾。

    東漢 熹平石經 尚書殘石

    再如“側鋒”一詞,目前大概有兩種意思:

    一種是跟“正鋒”對立的,意思就是在保持筆尖基本行走於筆畫之內的時候,一個是筆桿筆直的行筆,叫做“正峰”,又有名為“躍”。而“側鋒”在這裡就是筆桿倒向某一邊,形成搖腕的狀態,比如寫點的時候,就經常是這樣的一種狀態,所以又有名為“側”。

    另外一種是指書寫出來的筆畫質量而言,“中鋒”代表一種兩邊光滑的運筆痕跡,側鋒代表一種其中一邊出現毛邊的痕跡。事實上,個人以為,控筆能力真正強的人,不管怎麼寫,都不會出現這樣的筆畫,因為在起筆收筆的地方,感受到了一定會做足調鋒動作,保證行筆過程中形成完美的軌跡,偶爾有一點,也往往是為了刻意打破完美狀態而顯露出來的。所以,這種所謂的“側鋒”,我把它理解為“敗筆”,在正常書寫過程中,它是不被允許出現的。

    很顯然,寫到這裡,觀點已經很明確了,“中”和“側”,我認為就是兩種不同的用筆方式和書寫狀態,“中”就是傳說中的“篆籀筆法”,“側”就是神話般的“二王筆法”,這兩種用筆方式當然沒有高下之分,甚至在唐代達到了高度的統一,從褚遂良開始,到張旭,到顏真卿、懷素,他們的各個時期作品非常精彩的給我們展示了“中”和“側”是如何慢慢走到一起的,其中尤以顏真卿成就最高,他的《爭座位》和《祭侄稿》是兩座筆法寶庫,當然我們的“廣大教化主”褚遂良也是重要人物,《雁塔聖教序》筆法變化多端,中側並用,美輪美奐。

    顏真卿《祭侄文稿》高畫質

    所以,關於中側之爭,個人認為可以休矣,要想真正做到“天人合一”,讓毛筆完全發揮人的性情和所有技巧,也讓人可以完全發揮毛筆的特點,那麼各種用筆方法我們都要掌握,更要知道該在何處恰到好處的去運用它們。 在這條道路上,我們每一個人,都任重而道遠。

    當然,除了練習用筆技術以外,還有一點也很重要,那就是經常去看古人的名帖,提高自己的眼界,只有眼界上去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那麼你才能有針對性的去提高自己的書法水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武俠劇中能“借力打力”的神功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