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心若向陽,無謂悲傷
-
22 # 隱愚者
以清朝的國土面積,完全可以以空間換時間,但必須做出改變,否則難逃滅亡。
有一個最直接的例子,抗日戰爭中,有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當時的中國,東北、華東、華北、華中、華南等地區,大部分都被日本侵略者佔領,但中國龐大的國土提供了巨大的戰略縱深,國民政府首都也從南京,到武漢,再遷到重慶,最終經過8年艱苦奮戰,將日本侵略者徹底趕出中國。
清朝也是如此,但清朝最大的問題還是百姓沒有國家概念、工業基礎不紮實、軍隊戰鬥力差、百姓生活艱苦等,其實當時清朝的整體實力是要領先日本的,結果甲午戰爭卻失敗了。
清朝政府需要做出一些改變,首先就是權力不能集中在慈禧一人手中,要積極放權,清朝的未來不能寄託在一個人的好惡上,這顯然不合常理。
其次,既然遷都準備全面抗戰,那麼對應的資源就要保證武器裝備和軍隊戰鬥力,再不能出現甲午戰爭中的裝備長期不更新、缺乏武器彈藥、訓練不足和剋扣軍餉情況了。
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如何提升百姓對國家、民族認同感,這一點上清朝作為封建制度太欠缺了。這個時候最好的方法可以先小範圍改革,比如土地政策、賦稅政策等,讓百姓覺得在清朝是有美好的未來的,這才是根本。
總的來說,中國的國土面積決定了任何人很難完全吞併,不過清朝如果不改變那就很難說了。
-
23 # 隴右頻道
甲午戰爭失敗後,如果滿清遷都進行全面戰爭,滿清滅亡的機率依然很大。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其一,如果滿清遷都,無非就是遷往內陸。從八國聯軍侵華的經歷看,西安很有可能是目的地。問題是,遷往西安後,由於西安的經濟發展落後和交通不便,滿清很難對全國各地開展有效和迅速地管理,同時很有可能會丟掉沿海的發達地區,讓沿海的重要港口城鎮成為日本侵華的橋頭堡和殖民地,從而進一步鎖死中國,切斷中國和歐美國家的經濟貿易聯絡。
事實上,甲午戰爭後的滿清已經缺乏遷都的勇氣和魄力。當年滿清入關,聯合蒙古鐵帽子王,靠少量的八旗騎兵,利用綠營兵橫掃南明小朝廷,然後康熙朝時平三藩,反擊雅克薩的沙俄入侵,乾隆朝時平定準格爾,可謂武功蓋世,勇冠東亞。但是,到了晚清,那些下馬的八旗子弟們早已丟失了祖上的勇武拼搏,進取精神一代不如一代,靠祖上種下的軍功“鐵桿莊稼”,他們就可以提籠架鳥衣食無憂地高人一等活著,誰還願意去重溫祖上的艱辛?更何況他們已經適應了北京的氣候和氣勢,只要洋人們還能讓他們在北京坐著稱王稱爺,北京是最好不過的都城了。可以說,甲午戰爭後的的滿清朝廷上下都已經失去了遷都的勇氣和魄力,得過且過已經滲入他們的骨子,遷都是萬萬不可能的。
其二,滿清缺乏全面戰爭的軍事實力。因為海軍被全殲,恢復需要時日。如果遷都,沿海很有可能被佔領,成為日本進一步侵華的橋頭堡和殖民地。沿海被佔或者被封鎖,海軍的恢復也就無從談起。
其三,內部矛盾重重,內耗已經損耗了國力。清朝末年的一系列內亂,如雲南大理回亂、太平天國運動、西北迴亂、捻軍等內亂中,大量青壯年死於非命,無數社會財富毀於戰火,南方發達地區社會經濟的基礎被破壞嚴重,西北地區也是奄奄一息,整個社會處於巨大的撕裂和破碎中,遷都後的清廷無力發展戰爭需要的軍事工業,全國一心抗敵的社會基礎並不存在,很多地方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國力決定了即使遷都,也無力支援戰爭。繼續戰爭,只會加速滅亡。
其四,缺乏有利的國際環境,正面臨瓜分困境。甲午戰爭,是列強瓜分中國鬥爭進入白熱化的一個標誌,是後發的日本“眼紅”歐美列強的冒險賭博,結果人家賭贏了。如果遷都後繼續和日戰爭,就要博取歐美列強的支援。在利益的叢林裡,讓獅子和老虎與你為伍,要麼你是老虎,要麼你是有很多肉的飼養員。很顯然,清政府二者都不是。這時候的滿清政府積貧積弱,既無尖牙利爪,也無強大的財力,因此得不到歐美列強的長期有力支援是大機率事件,當時的國際形勢對滿清及其不有利。
其五、滿清缺乏一個強有力的領導集團。此時的滿清政府已經是一盤散沙。朝廷內保守派和洋務派互相甩鍋,後宮干政極大地削弱了帝國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光緒的死與其說是染病而死,不如說是絕望而死。一個很想勵精圖治的年青天子,落得如此下場,其實就是這個國家命運的縮影。
因此,甲午戰爭失敗後,如果滿清遷都再戰,會滅亡的更快。
-
24 # 廾三戈
我認為清政府不會滅亡。分析如下:
兩次工業革命完成後,世界各國的“距離”被大大縮小,國與國的關係我們都要站在全球的角度來考慮。歐洲大國依據自身實力對比,在全球範圍內劃分殖民地,對於美國和歐洲大國來講,日本對華的侵略對他們的根本利益造成威脅,這是他們所不能忍受的。以美國為例,早在1932年1月3日,日本侵佔錦州時,美國國務卿史汀生於7日透過駐日本大使福布斯和駐南京總領事貝克分別照會日本和中國政府,對日本強佔中國東北的局面和足以損害美在華權益,違反“門戶開放”及中日間的任何協定、條約,美國均不予承認。所以甚至不必過分強調當時中日的實力對比,若當時發生大規模戰爭,西方大國必將干涉,大有可能以割地賠款收尾,滅亡是不可能的。
-
25 # 魯能泰山
不滅亡清朝不像朝鮮那麼小,日本人吃不進去,即使日本人吃下去了,北方的俄國和歐洲列強也不會願意!所以基本不會滅亡!
回覆列表
清朝走向滅亡的機率幾乎是100%,遷都也只是苟延殘喘罷了…。
1. 根本原因:封建社會與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導致清政府自閉門戶、坐著天朝上國的美夢。.實行兩百多年的閉關鎖國政策成功阻隔了中國在世界上的發展,使中國即看不到世界上形勢的變化,也沒能適時地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指導和生產技術,使中國在世界上逐步落伍了。
2.清朝政府軟弱無能,在面對列強的入侵時,大部分情況下都是委曲求全、割地賠款,就算是打了一場勝戰還是要簽訂條約來討好外強。
3.清朝末年,整個社會都很凋敝,沒有生機,普通百姓的生活比較困難,朝廷徵收的苛捐雜稅多如牛毛。致使爆發多起農民起義加快了清政府的滅亡速度…
最後便成了落後就要捱打,遷都也改變不了被按在地上摩擦滅亡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