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少有人走的路99

    我的觀點是沒有人生下來就是聖人。

    曾國藩從一個笨人,凡人,年輕時有一堆毛病的人,九次科舉考試才中秀才的人,一直到最後達到“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境界。讓我們看到一個再平凡的人也是可以透過不斷的精進自身,來達到逆襲。人的能力發揮多少,與他對自己的要求是密切相關的,精神力量直接決定身體潛能的發揮程度。曾國藩立志高遠,不為小誘惑、小目標而止步不前,把目標鎖定在自我實現,最後成為“聖人”“完人”。

    曾國藩真正的改變是從他30歲開始的,這個時候很多人都已經功成名就,他才開始改變,可見時間從來都不是問題。30歲之前,他跟我們一樣,是個庸人,惰性十足,傲慢無禮,情緒化,好色,資質平庸。30歲之後,他開始走向聖人,所用的方法,無非就是不斷地向自己人性的弱點發起挑戰。

    30歲的時候,曾國藩迅速地從之前的狀態抽身而出,為自己制定了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計劃。沒有任何的投機取巧,用最笨也是最紮實的辦法一點點提高。他剛開始堅持得也不好,日記得水平寫的還沒我們高,但是人家認定了做這個事兒,就沒有停下來。

    可見,立志要高遠,但是入手要從細微處見精神。就跟我們寫文章一樣,小處著手,大出著眼。

    老曾說,凡道理不可以說得太高,太高則近於矯,近於偽。吾與僚友相勉,但求其不晏起、不撒謊二事,雖最淺近,而已大有益於身心矣。

  • 2 # Mr小孫老師兒

    對於曾國藩的研究有很多很多,歷史上對他的評價也是各有褒貶。

    為什麼對曾國藩的評價這麼多呢,因為他所處的年代,他所做的事情!

    有人說曾國藩是聖人,他得為人之道,重在忠厚、勤儉持家,同時,曾國藩對中國的貢獻思想上崇尚儒家文化,國家層面推行洋務運動;有人說他愚忠,很大的原因就是對於清王朝的維護,對於太平天國運動的打擊。

  • 3 # 星辰百事通

    曾國藩是晚清中興第一名臣,被譽為中國近代唯一的聖人。與歷史上許多的傑出的人相比,曾國藩的資質平庸,甚至可以說有些愚笨。但他卻透過自己的總結,找到了笨人的成功之道,從而一路扶搖直上,屹立官場數十年不倒。

    曾國藩:笨人的成功之道

    曾國藩的成功之道,總結而言就兩個字——守拙。他在書房中懸掛這兩個字用以時刻自省,告誡自己。曾國藩認為天道忌巧,凡事都想走捷徑,搬弄小聰明,最終只會弄巧成拙。

    曾國藩:笨人的成功之道

    唯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

    有一個關於曾國藩年少讀書的故事,傳聞有一天家中進了個小偷,恰巧曾國藩到書房讀書,小偷只得躲在衣櫃中。沒想到曾國藩在書房整整一個下午,都在背同一篇文章,小偷實在不耐煩,衝出來對曾國藩說,你也太笨了,背了一下午一篇文章都背不出來,我都快會背了!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曾國藩確實不聰明,但卻十分有毅力。曾國藩認為,人貴有恆,有恆心則事無不成。他讀書是有個習慣,一本書沒讀完絕對不讀另一本,一頁書沒讀透絕對不翻下一頁。正是這種死磕精神,加上數倍於別人的努力,讓他成為當時公認的儒學大師。

    曾國藩:笨人的成功之道

    曾國藩讀書如此,打仗亦是如此。曾國藩並沒有韓信白起這些名將料敵如神的本事,他的作戰要領只有六個字——“結硬寨,打呆仗”。左宗棠多次取笑曾國藩用兵不知變通,簡直是個呆子。但曾國藩正是憑藉這個笨方法,成功平定天平天國的叛亂,為清朝立下不世之功。

    其實早期曾國藩面對太平天國,也是吃了許多敗仗,甚至一度羞愧得想自殺謝罪。但在一次次失利中,他終於總結出這一要領。結硬寨,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打呆仗,用最笨拙的方式死磕敵人,慢慢消耗敵人計程車氣和耐心,最後一舉擊潰。

    曾國藩:笨人的成功之道

    唯天下之至真,能勝天下之至偽

    曾國藩的為人朝野上下無人不欽佩,時人評價和曾國藩相處,有如沐春風的感覺。曾國藩認為待人之道,就重要的就是真誠,不虛偽不做作,不刻意逢迎,隨時保持真誠的心,才能獲得他人發自內心的尊重。

    左宗棠早期十分看不起曾國藩,認為曾國藩是無能之輩,官位卻在自己之上,因而心生不滿,經常公開場合向旁人大罵曾國藩。後來旁人轉告給曾國藩,曾國藩只是一笑置之,大度承認左宗棠的能力百年一遇,我確實自愧不如。每次上朝時遇到左宗棠,主動作揖問好,態度十分恭敬。

    曾國藩:笨人的成功之道

    左宗棠有次問旁人,你覺得我的曾國藩的能力孰強孰弱。旁人回答:曾公心中有左公,左公心中無曾公!

    後來左宗棠終於被他的真誠所打動,在曾國藩死後,他還特地手書一副輓聯,命人送到曾國藩的靈堂。輓聯的內容頗有惺惺相惜、自愧不如的感慨,也算是為兩人關係蓋棺論定。

  • 4 # 昱越影視

    曾國藩

    當然是笨人成功逆襲啦!曾國藩的修身過程之於後人的最大意義是,他以自己的實踐證明,一個資質非常平庸的人,如果真的誠心實意地進行自我完善,透過“陶冶文化”,可以變成超人。他的胸襟可以擴大十倍,他的見識可以高明十倍,他的氣質可以純淨十倍,再愚鈍的人也會變得跟以前完全不一樣。

    曾國藩的笨:

    那麼,曾國藩到底有多麼平庸,多麼笨呢?

    相傳,曾國藩從小讀書非常刻苦,每天不背下一篇文章不睡覺。有一天黃昏,他坐在書桌前背《岳陽樓記》,一個小偷,潛入他家,爬到房樑上,準備等這家人都睡著了下來偷東西。結果沒想到,曾國藩這篇課文怎麼也背不下來。小偷在房樑上睡了兩覺了,醒來一看,曾國藩還在那背呢: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聽來聽去,連小偷都背會了。到後來,小偷實在忍無可忍,從房樑上跳了下來,指著曾國藩的鼻子,破口大罵:“就你這個笨樣,還讀什麼書?你聽我給你背一遍!”說著,從頭背到尾。然後一甩門揚長而去,留下曾國藩在屋裡目瞪口呆。

    那麼,如此之笨的曾國藩到底是怎麼看待自己的“笨”的呢?

    第一,笨拙的人沒有智力資本,因此比別人更虛心,更肯付出。

    第二,笨拙的人從小接受挫折教育多,總是失敗,因此“逆商”也就是逆境商數比較高,抗打擊能力特別強。

    第三,笨拙的人不懂取巧,不走捷徑,遇到問題只知硬鑽過去,因此做事不留死角。

    所以,曾國藩的人生哲學是“尚拙”。既然天生鈍拙,那麼曾國藩就充分發揮鈍拙的長處。他一生做事從來不繞彎子,不走捷徑,總是按最笨拙、最踏實的方式去做。涓滴積累,水滴石穿,追求的是紮實徹底,一步一個腳印。他做人講究“拙誠”,人以偽來,我以誠往,不玩心眼。他帶兵講究“結硬寨、打呆仗”,從不憑奇謀詭計,只憑堅忍踏實,死磕到底。

    曾國藩的勤:

    曾國藩認為自己不光是見識狹窄、觀念鄙俗,性格上還有很多缺點。

    第一個是浮躁,坐不住,生活不規律。

    第二是為人傲慢,修養不好,脾氣暴躁。

    第三個是“虛偽”。

    三十歲這一年,在曾國藩的生命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年,這一年他決定要脫胎換骨,重新做人,立下了學做“聖人”之志。

    什麼叫聖人呢?

    正如同佛教修行的最高目標是不生不滅成為“佛”,道教修煉的最高目標是解脫生死成為“仙”一樣,儒家學說給他的信徒們規定的最高目標是成“聖”。理學的一個根本路徑是,每個人都有勝人之質。“人皆可成為聖賢”。

    所謂聖人,就是完美的人,他透過自己的勤學苦修體悟了天理,掌握了天下萬物執行的規律。這樣,他一舉一動,無不合宜,就可以經邦治國,造福於民,使整個國家達到大治的狀態。而自己也立功立德立言,萬世不朽。

    為此,他給自己立下十二條做人的規矩和課程的標準:

    (1)敬。整齊嚴肅,無時不慎。無事時心在腔子裡,應事時專一不雜。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2)靜坐。每日不拘何吋,靜坐四刻,體驗來複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鎮。

    (3)早起。黎明即起,醒後勿沾戀。

    (4)讀書不二。一書未完,不看他書。東翻西閱,徒徇外為人。

    (5)讀史。丙申年購《廿三史》,大人曰:“爾借錢買書,吾不惜極力為爾彌縫,爾能圈點一遍,則不負我矣。”嗣後每日圈點十葉,間斷不孝。

    (6)謹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7)養氣。氣藏丹田,不無可對人言之事。

    (8)保身。十月二十二日奉大人手諭曰,“節勞,節慾,節飲食。”時時當作養病。

    (9)日知所亡。每日讀書記錄心得語,有求深意是徇人。

    (10)月無忘所能。每月作詩文數首,以驗積理之多寡,養氣之盛否。

    (11)我飯後作字半小時。凡筆墨應酬,當作自己功課。凡事不留待明日,愈積愈難清。

    (12)夜不出門。曠功疲神,切戒切戒。

    曾國藩正是因為嚴格遵守自己定下的十二條規矩,廣交朋友,所以他才能從翰林院檢討的七品,升遷到禮部侍郎的正二品,用他自己在家書中的一句話說,“是十年七遷,連躍十級”。這個升官速度,創造了道光朝的紀錄。清代巡撫也是正二品,也就是說,曾國藩工作不到十年就做到了“省部級”。

    正所謂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勞一分才。

  • 5 # 開心98302

    國藩,字滌生,湖南湘陰人。未帶兵鎮壓太平天國前為清庭兵部侍郎,相當現國防副部長。時父病故,請假回鄉丁憂,恰逢太平天國運動興起,朝庭遂下旨不必返京,直接在當地招募兵勇代朝征剿太平軍,有朝庭聖旨自覺建功立業時期來了,大肆鼓動湘籍年輕人從軍,燒殺搶掠無所不作,像煌蟲一樣攻破一樣攻破南京,然後屠城所有金銀財寶能搬動的全部運走,然後一把大火將數朝古都化為灰燼,其人兇殘之極近代無人能出其右,世人稱曾剃頭,聽聞其名小孩夜不敢啼

  • 6 # 記錄歷史人生

    曾國藩之於後人的最大意義是,他以自己的實踐證明,一箇中人,透過“陶冶變化”,可以成為超人,只要我們也能把自己當成“庸人”,下的了那些笨功夫,可惜的是,世上的聰明人太多,“笨人”太少。

    湖南人的性格,憨確實是憨,但同時又比較犟,認準的事情,不撞南山不回頭。他把寫日記這麼簡單的事情,當成個正事兒堅持了下來,這一堅持就是一輩子。

    我最近在我之前的私教班群裡說,一個習慣的養成其實很不容易,但是毀掉很難,當你真的跟曾國藩一樣把寫作當做洗臉刷牙一樣,你就不會覺得這個事兒很難,你現在覺得難,是因為你習慣還沒養成。很多人說忙,大家想想,你再忙,你出門上班前會不刷牙洗臉嗎?

    所以曾國藩真正的改變是從他30歲開始的,這個時候很多人都已經功成名就,他才開始改變,可見時間從來都不是問題。30歲之前,他跟我們一樣,是個庸人,惰性十足,傲慢無禮,情緒化,好色,資質平庸。30歲之後,他開始走向聖人,所用的方法,無非就是不斷地向自己人性的弱點發起挑戰。

    30歲的時候,曾國藩迅速地從之前的狀態抽身而出,為自己制定了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計劃。沒有任何的投機取巧,用最笨也是最紮實的辦法一點點提高。他剛開始堅持得也不好,日記得水平寫的還沒我們高,但是人家認定了做這個事兒,就沒有停下來。

    可見,立志要高遠,但是入手要從細微處見精神。就跟我們寫稿一樣,小處著手,大出著眼。

    老曾說,凡道理不可以說得太高,太高則近於矯,近於偽。吾與僚友相勉,但求其不晏起、不撒謊二事,雖最淺近,而已大有益於身心矣。

    在老曾看來呢,過高的道理都近於矯或偽。要想“勤”與“恆”,就從兩點做起,“不譏笑人,不晚起”,這麼淺顯的道理,簡直就是業界良心。(敢問你們做到了嗎)

    很多人都不以為然,不譏笑人,不晚起,不是很容易的事兒嗎?但是他卻認認真真地說,一輩子從這兩句話當中受益良多,可去一切傲慢虛妄。

    這就是曾國藩的厲害之處:他不光是認認真真地這麼說了,還認認真真地這麼做了,一做就是一輩子。

    我們來看哈,他說不譏笑人,這句話其實很有意思。大家知道孔子一直不太喜歡子貢,因為子貢又聰明話又多,他更喜歡木訥謙虛的顏回。

    他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其實這個道理,就跟我昨天那篇文章裡李宗盛的《致匠心》裡傳遞的道理是一樣的。

    其實我們內容人,某種程度上就是手藝人,我們這類人,成長週期會比較慢,可能有些人已經掙得盆滿缽滿了,我們還在勤勤懇懇地耕耘,開花結果總是會姍姍來遲

    越是你所做的內容門檻越高,成長週期就越長,我們就越是要像曾國藩一樣,耐下性子,只問耕耘,不問收穫。

    你像孔子也是一樣,他為什麼不喜歡子貢?因為子貢喜歡議論人,還總是自作聰明。

    《論語》裡提到,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這裡的方是形容詞,不是我們現在說的“我有點方”的方,說的是議論別人。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子貢議論別人,孔子說:“你端木賜就什麼都好嗎?我才沒這個閒功夫去議論別人!”

    這個不譏笑人,不議論人,就是不對任何人產生輕慢之心,都能以開放的心態看到他身上好的一面,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戒驕戒躁。老曾之後遇到事情,都是先自我反省,從自己身上找問題,所以他的自我提升看起來慢,但一天天堅持,反而比那些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人要快。

    我剛剛說到,曾國藩之於後人的最大意義是,他以自己的實踐證明,一箇中人,透過“陶冶變化”,可以成為超人,只要我們也能把自己當成“庸人”,下得了那些笨功夫,可惜的是,世上的聰明人太多,“笨人”太少。

    所以柴靜說曾國藩:這樣的心靈裡,沒有飛躍,沒有靈光乍現,立地頓悟,每一步都是困而求之,而勉而行,但堅韌之感,就像一把刀不假思索深深扎入,只沒刀柄。這個路徑意味著以中人之姿,人人可為。

    這讓我想起我當時組建老A的想法。我在去年做訓練營的時候,從學員裡選拔了一批執行力最強、最優秀的小夥伴,組建老A戰隊,後來這批老A,在江湖上都是名聲赫赫,現在有書的簽約作者青衣,現在已經在寫書的丹尼爾李和北崖老師、羔小羊老師、林小白老師,都是當時老A中的佼佼者。這個老A的名字來自於哪裡呢?《士兵突擊》。

    老A的老大袁朗是這樣解釋老A的名字由來的:"我們是把刀,我們的訓練主要就是把這把刀捅出去再收回來,儘可能不損鋒刃地收回來。我保證一點,你們光練這個捅出和收回花費的精力,足夠把兩門外語學會像母語一樣好。"

    大家看到沒,不論是柴靜評價曾國藩,還是老A戰無不勝的秘訣,竟然都是“像一把刀不假思索深深扎入”。

    就跟孔子喜歡笨拙的顏回,不喜歡聰明的子貢一樣,袁朗也是不喜歡聰明但是急功近利的成才,喜歡笨拙但是大智若愚的許三多。這其實更多的是一種精神的傳承,我也特別希望我們的付費會員群,透過一年的學習,能誕生處很多願意跟我一樣下笨功夫的老A、老曾。

    那麼老曾自己是個笨人,他在帶兵打仗的時候,也是用的最笨的辦法,就是我寫給你們的:“結硬寨、打呆仗”。

    曾國藩打仗毫無奇兵,從來都不主動出擊,在攻城是用的也是最笨的方法:不停的挖壕溝,一點點逼近城池,圍城之戰通常要持續數月甚至一年、數年之久。曾國藩用最樸實的方法完成了常人無法解決的難題,所謂“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就憑藉這最笨拙的方法,曾國藩平定了整個天下的聰明人都束手無策的太平軍。

    還有就是他在用人方面,也是喜歡用“笨”人。他建立湘軍,選拔將領,專挑不善言辭之人,蓋因其敦實淳樸,少浮滑之氣。他甚至討厭那些善說話的人:“將領之浮滑者,一遇危險之際,其神情之飛動,足以搖惑軍心;其言語之圓滑,足以淆亂是非,故楚軍歷不喜用善說話之將。”

    用笨人,打笨仗。湘軍作戰以“結硬寨、打呆仗”聞名。湘軍出身基本上都是農民,打仗基本上也是全靠鍬鎬。所謂“結硬寨”,就是首重防守。曾國藩規定,湘軍每到達一個地方,無論寒雨,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即砌牆挖壕,紮營結寨。曾國藩對“結寨”的質量要求極為嚴格,牆必高八尺厚一尺,壕溝必深一丈,挖出來的土必須要搬到兩丈以外,以防敵人用挖出來的土把壕溝填掉。壕溝外是三層籬笆,高三尺,防敵軍的馬隊。“結硬寨”的目的是站得住,有立足之地,能夠“制人而不制於人”。

    這一點,砍柴不才,也一直在偷師曾國藩,我的私教班,沒有按照我的要求完成作業的,一律淘汰,不得進入書院,對你們也是如此,這是最起碼的門檻,想要成為咱們三人行的一員,成為每位自由撰稿人的一員,就必須跟我們價值觀一致,願意跟著我們結硬寨,打呆仗。

    大家可以看到,曾國藩一介書生,論管理管理不行,論口才口才不行,論軍事也是外行,人又憨直,忍受不了潛規則,把整個官場的得罪光了。

    他吃了他性格的很多苦頭,直接讓皇上給趕回家了。他心裡鬱悶啊,我做錯什麼呢?我忠心耿耿,任勞任怨,一心為國,為什麼你們都不待見我?

    大家感受下,像不像我們鬱郁不得志的抱怨:我們辛辛苦苦寫文章,按照最高標準要求自己,為什麼我們卻還不如那些流量號活得好?

    在家退隱的兩年,他跟得了抑鬱症一樣,內心痛苦,後來用了兩年的時間,他想明白了一個道理,這就是中國人常用的一種哲學,那就是“外圓而內方”。

    他復出之後,臨危受命,整個人就變了,以前還是會比較理想主義,特別像海瑞那樣的清官,讓別人難受自己也難受,但他出來之後,哦喲,對誰都很客氣,官場的那套規則,什麼“拖”字訣啦,他比誰都執行得好。

    為什麼他要這樣?因為他是體制中人,如果不能夠和光同塵,他啥事兒也幹不出來,這就是羅曼羅蘭所說的,真正的英雄主義,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我為什麼要講這個呢?這就是我們在寫作的過程中也必然會遇到的。我們不得不做出一些對這個世界的妥協,我們不得不去適應這個世界,在瞭解這個世界的很多規則之後,我們既能夠按照規則做事,又能夠儘量保持內心的節奏,找到這樣一個平衡,惟其如此,我們才能真正地做到曲線救國。

    比如說我堂堂一箇中文系的學生,每天讀的都是海德格爾,都是米沃什,現在讓我天天去寫娛樂八卦,我心裡甘心嗎?其實是不甘心的,但是我發現,這個世界就是這樣的,人性就是這樣的,我們每個人都更容易被娛樂八卦的東西所吸引,我們不得不尊重這樣的人性,去適應這個世界。

    但是我們就永遠都去寫娛樂八卦嗎?不是的,我會把我們的價值觀,我們的有用有趣的資訊,用讀者喜聞樂見的方式傳遞出來。就好比之前的公安部門做普法,辛辛苦苦地準備,用心講課,下邊沒人聽,都在打瞌睡,好吧,那換一個方式呢,開始在抖音拍各種小故事,順便把普法的很多東西帶出來,這下觀眾看得喜笑顏開,普法知識深入人心,大家皆大歡喜,何樂而不為?

    我並不是鼓勵大家都去寫娛樂,而是說,我們應該像曾國藩一樣,帶著開放的思維,心態去學習,千萬不要故步自封。

    曾國藩雖然是個體制內的人,但是他跟其他排外守舊的官僚不一樣,他特別讚賞西方文明,在帶兵打仗的時候,就在不斷學習這塊,但是他這個人又笨,不知道咋學。它學習西方文明的方式,又是最笨的辦法,“一是剖析,二是簡要,三是綜核。”

    怎麼個剖析法呢?

    “治事……之道三端,日剖析,日簡要,日綜核。剖析者,如治骨角者之切,如治玉石者之琢。每一事來,先須剖成兩片,由兩片而剖成四片,四片而剖成八片,愈剖愈懸絕,愈剖愈細密,如紀昌之視蝨如輪,如庖丁之批隙導寂,總不使有一處之顢頇,一絲之含混。”

    曾國藩發現了分析“差別”的重要性,事物的認識越細密,他拆解得越精微。他說:“吾心之知有限,萬物之分無窮,不研乎至殊之分,無以調乎至一之理。”也就是說,如果不精心研究萬物之間的細微差別,就不會得出差別背後的統一規律。

    看見沒,像不像咱們拆解爆款文?

    簡簡單單的一個爆款文拆解,有的人隨便扒拉一下,但有的人條分縷析,能琢磨出來很多道理。很多爆款看起來,寫得也很平平,很多人會心生傲慢,這我也寫得出來,但是當你真正對他仔細做拆解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可能並不是你想的那麼簡單。

    古人寫文章,講究“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覆打磨,不斷切磋。古人寫詩,講究推敲,“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古人還說,“功夫在詩外”,寫詩講究的是平時的功夫,你的人生體驗,閱讀積累,最終都決定了你的詩好不好。

    這個時候,我們回過頭來看看老曾的成功秘訣:勤與恆。大家還覺得是空話嗎?這兩個字,我們小時候一聽就打瞌睡,但是可能到了一定年紀,就理解了費里尼說的一句話,“為了逾越常規,才需要嚴格的秩序”。

    這個道理,可以用到任何的做人做事上。為了寫出別具一格的字,所以更需要中規中矩的練。為了最終寫出跳出套路的好稿子,首先需要懂得套路。為了實現門檻極高的純文學寫作信仰,不妨從門檻低的新媒體寫作開始練習。既要時刻提醒自己保持內心的純淨,又要去接地氣,去和光同塵,去看到萬丈紅塵,瞭解普通人的需求,看到普通人的慾念。

    柴靜寫道,看老曾談他運筆之道,才理解人的心性必須這樣如磋如磨,像粗糙之米,再舂則粗糠全去,三舂四舂則精白絕倫。

    我想,這本書他帶給我們的,更多的其實是我們做人做事的風格和方向。首先會做人,其次會做事。求仁得仁,我們選擇走捷徑,也有可能成功,我們選擇走窄門,那麼我們的人生,越是到了一定年紀,就越是開闊,境界全出。

    所以,我們不用糾結於一城一池的得失,我們要想走出我們的迷茫,我們要想實現我們自己的理想,就必須事必躬親,就必須去把手頭的每個字寫好,把手頭的每本書讀完,每篇文章拆解透。這才是真正的文字理想。

  • 7 # 肥肥大狗熊

    曾國藩先生是一個穩重、樸實丶有才能的人。曾國藩先生的穩重表現在他不亂表態,做事不貪功冒進丶不好大喜功。他一旦謀定的事情就會一直沿著計劃幹下去,不會三心二意,不會突然轉變態度。這種作風是個可貴的打工仔品質,所有的老闆都會喜歡。

  • 8 # 上官人云

    曾剃頭是一個徹底的殺人魔王,劊子手。哪有什麼“聖人”的稱號掛在他的身上。那麼多太平天國將士都死在他的屠刀之下。請問不殺人,他會死嗎?太平天國縱有再多的不是,也不能那樣趕盡殺絕,放他們一條生路不行嗎?太平天國失敗以後,有幾個人話下來了?血腥啊!

  • 9 # nicholaswhite66

    我們評判歷史是任何一個人物,都不能以偏概全或者斷章取義。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國內國外本質的道理是一致的。成功之人必有過人之處。曾國藩之所以能成功,必然有他的道理不能一開始就說他是個聖人或者說他是個笨人。我們要以發展為眼光看問題。他也是在現實中一步一個腳印,步步為營的奮鬥出來的。我們不要崇拜別人,也不要貶低他。他和我們一樣,都是在不斷失望和不斷希望中漸漸豐滿起來的。與君共勉!

  • 10 # 亙古聞今

    先總述一下曾國藩。曾國藩在歷史上是為數不多的做到立言、立德、立功三不朽的歷史人物。他有寫《曾國藩家書》教導後代,有寫《冰鑑》識人用人奇書,在晚清時期維護清朝統治立下了功勞。

    在曾國藩三十歲之前他還是一名平平的人物,真正的自我革新是從三十歲之後。當時按照人物傳記他身上有很多不好的壞習慣,從此他決心自我改變。然後每天早上開始寫毛筆字,抄寫古書。就這樣他把自己身上的很多壞習慣改掉了。再後來他在官場上也是一路晉升,中間也遇到一些波折,但都可以化險為夷。最終成為中國歷史上一位響噹噹的人物。

    您的問題是問曾國藩是聖人還是笨蛋的成功逆襲。所謂的聖人更側重的是一個人德性方面,笨蛋側重的是一個人的才能方面。

    曾國藩讀書是很慢的,在傳記中感覺是有點愚鈍。

    他的父親曾麟書,一生考了十七次秀才,一直到四十三歲,才勉強過關,這樣的應考能力,在當時並不多見。而曾國藩考秀才,也考了9年,21歲才中了秀才。但是後面的路就越來越順,中秀才後的第二年他就中了舉人,4年後,他又高中進士。

    湘鄉流傳著這樣一個笑話,說是曾國藩在家讀書,一篇短短的文章,朗讀了多少篇還背不下來。一小偷本想等他入睡之後偷竊。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見他睡。小偷忍無可忍,跳出來大叫:“這種笨腦袋,讀什麼書?!”

    有一次,曾國藩落榜了,於是走清江,下揚州,繞金陵,溯長江西上,狠狠地飽覽了祖國大好河山。抵達睢寧,發現書攤上有部二十三史,於是向同鄉借了百金,還不夠買書,又把衣服也給賣了,捧著這套二十三史,興沖沖回家了。他居然忘了落榜的事兒。

    每個人都有先天的不足,但是曾國藩透過自己的決心完成了自己的革新,從這一點上說他是個聖人。他也自稱天資算不上聰明的,所以也可以說他是一個笨人的成功逆襲。可以直接一點說法是,曾國藩身上具有聖人般的品質,這些品質成就了曾國藩的逆襲。

  • 11 # 滄海一粟了無痕

    曾國藩老師怎麼就成了個笨人了?人云也雲的結果?誰認為或者相信曾國藩老先生是笨人的,那麼他自己首先就是笨人,還是自以為聰明的笨人!

    曾國藩老師又怎麼成為聖人了?聖人的標準是什麼?孟子才獲得亞聖的稱號,曾老師能與孔聖人比肩或者還超越聖人?

    我不太清楚這些稱謂都怎麼來的,總覺得有點突兀。其實,每個人首先都是普通人,曾國藩老師也不例外,從普通到傑出,主要看的是成果、成就,有了輝煌的業績,那麼再看其過程,原來那麼刻苦,那麼坎坷,那麼傳奇……其實,更多的普通人比他還要刻苦,還要坎坷,還要勵志,但是沒有突出的成績,因而就沒有傳奇,也得不到尊重,不會被著書立說,更不會被冠以顯赫的名聲。

    因此,曾老師其實就是一位從普通到傑出的成功人士,有些人因為崇拜尊為聖人也不為過,起碼不犯法。但說是從笨人逆襲成功的就扯淡了,儘管不犯法,但犯傻!

  • 12 # 雜談小部落

    中國歷史上的兩個半聖人,其中那“半個聖人”就是指曾國藩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字伯涵,號滌生,清朝湖南長沙府湘鄉白楊坪人,宗聖曾子七十世孫 ,中國近代政治家、軍事家、理學家、文學家,與胡林翼並稱曾胡。曾國藩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四大名臣”,官至武英殿大學士、兩江總督,同治年間封一等毅勇侯,又授世襲罔替,諡文正。

    曾國藩 5 歲啟蒙,次年入家塾“利見齋”。1826年春(道光六年),應長沙府童子試,名列第七名。道光十年(1830年),前往衡陽唐氏宗祠讀書,一年後轉入湘鄉漣濱書院。道光十三年(1833年)秋,應湘鄉縣試,考取秀才。道光十四年(1834年),曾國藩進入長沙著名的嶽麓書院學習,同年參加湖南鄉試,中第三十六名舉人,並動身入京師準備來年的會試。道光十五年(1835年),曾國藩會試未中,寓居京師長沙會館讀書。次年恩科會試再次落第,於是返回長沙,於同鄉劉蓉、郭嵩燾等居於湘鄉會館。

    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國藩再次參加會試,終於中試,殿試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併成為林則徐政敵、主張“鴉片上稅免禁”的滿人軍機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門生。朝考列一等第三名,道光帝親拔為第二,選為翰林院庶吉士。道光二十年(1840年)散館考試,名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檢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升侍講。同年,出任四川鄉試正考官。年底,充文淵閣校理。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升侍講學士。不久,同榜進士李文安之子李鴻章入京會試,投其門下受業,住他北京家至少一年。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升任內閣學士加禮部侍郎銜。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授禮部右侍郎,不久署兵部右侍郎。後來的事兒大家應該都知道了,訓練湘軍,平定太平天國,主持洋務運動等等。其《曾國藩家書》,以及曾國藩識人的本事,都是當今許多人必讀的書籍。

    據說曾國藩小的時候非常笨,背書都要比別的小孩多背好久。但是看其一生的成就以及殿試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也算是一個笨人成功的逆襲。個人認為,聖人也是需要透過一步步的不懈努力才能成為聖人。所以曾國藩即是聖人,又是一個笨人的成功逆襲。

  • 13 # laocheng

    提到曾國藩,可以說是晚清時期被稱為聖人的人物,他的人生業績和歷史地位不需要贅言。但是曾國藩是一個不怎麼聰明的人,也有些生疏了。左宗棠將軍評價曾國藩,翻譯為“這個人沒有才華”,就是頭腦不好。普通的智商實現了普通人難以趕上的成就,曾國藩依靠這兩個詞:還很笨拙。

    曾國藩不相信“4 ~ 2鎊”的營利性手段,推崇“自毀天下,能戰勝天下的營利性”。曾國藩也充分發揮了“還笨手笨腳”的人生哲學。讀書的時候,曾國藩想了迂迴的方法,沒有愚蠢的功夫,沒有投機,但歡迎來到困難,慢慢積累起來。這種在短時間內很笨拙的方法,從長遠來看很快,有了前期的堅實基礎,後期會走得越來越快。

    認識人的時候,曾國藩也有自己的一套理論。曾國藩認為,應該使用“傻瓜”的人,即倫理、無官僚、多調理、少用大詞的人,更顯得愚蠢的人,更真實的人。領導團隊的時候曾國也堅持“拙作”的原則和“誠實”一詞。不管你怎麼樣,我對你很誠實。戰爭時,更可以說是“打盹兒”,從頭到尾招了一行,決勝負,戰鬥,是吃過一次神仙。和曾國藩這樣的人打仗也很鬱悶,明明知道對方是什麼套路,也無能為力。

    曾國藩的人生哲學是“還笨手笨腳”,但他真的教我們崇尚笨拙嗎?

    我認為不是。尤其是現在這樣的社會。曾國藩老師教我們的是,當望著天真的星空時,一定要踏實,一步一步,一步一步地,等功夫到了,自然數集合,就成功了。我們想走捷徑,吃一口大胖子,總是抄捷徑,教他不要總是思考,貪圖小便宜,快速獲利,貪婪的球。

    一言以蔽之,誠實處事,踏實工作,一步自然地成功了。但是,有時站在風口上,一隻豬也能飛,這時究竟是在飛呢,還是保持著“困”呢?這也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筆者認為,我們站在風口的時候,要大膽地乘風前進,不要再只掛在以前的“困”上。我們應該靈活地“仍然拙劣”,而不是“仍然笨拙”。“還笨手笨腳”兩個字,可以是百事可樂!

  • 14 # 歷史風物誌

    您好,我來探討一下“曾國藩到底是聖人,還是一個笨人成功的逆襲?”這個問題。要評判一個離我們百餘年的歷史人物,這時間說長不長說短可也不短,歷史上對曾國藩的評價有很多、褒貶不一,下面我們根據問題以曾國藩的人生經歷為據,來分析一下曾國藩是聖人還是笨人。

    曾國藩也曾經科舉落榜

    曾國藩五歲啟蒙,十五歲參加童子試得第七名,二十二歲參加縣試考取秀才,二十四歲參加第一次會試落榜,二十五歲考了第二次恩科會試又再次落榜,到曾國藩二十七歲參加第三次會試才考中,之後在殿試中獲得三甲第四十二名的成績。曾國藩科舉的成績算不上多麼優秀,要說一個“笨”字,曾國藩還是不至於的。可是曾國藩考中的道光十八年那一屆的科舉中,比曾國藩名次更高的有四十一個,也出過總督巡撫這樣的封疆大吏,也出過大學士,但是似乎都沒有曾國藩有存在感。表面上看曾國藩就是個很普通的考生,可曾國藩一入仕便入了當時的軍機大臣穆彰阿的門下,得到的是當時身在清朝權利中心的穆彰阿的提拔,並從一個殿試才堪入三甲的人成為朝考一等第三(清朝獨創的一種考生,就是重新給這些殿試考的差的重新鍍金),道光皇帝還親自把他名次提到第二,如果說這裡面沒有一點穆彰阿的關係,應該很難讓人相信。

    曾國藩兩次落榜,成為穆彰阿的門生後,仕途一路平坦。短短几年就從一個白丁升到從二品的內閣學士。這其中大部分都歸功於當時把持朝政的穆彰阿和他的“穆黨”,也許曾國藩嚐到了黨派關係帶來的好處,所以他也非常渴望發展自己的派系。這不是瞎猜,而是有依據的,曾國藩曾在他的家書中寫道:

    “由從四品驟升二品,超越四級,遷擢不次,惶悚實深!”又說:“湖南三十七歲至二品者,本朝尚無一人。”

    曾國藩丁憂(父母去世,官員要回去守孝,官職會暫時卸掉)時,便依靠師徒、親戚、好友等複雜的人際關係,建立了當時的湘軍。不僅如此,清末時期的左宗棠、李鴻章都跟曾國藩有不淺的關係,所以曾國藩是一個善於經營各種社會關係,並善於利用這些關係的人,而這樣一個人怎麼可能是笨人呢?

    曾國藩是個狠人

    曾國藩曾在討伐太平軍時,在靖港落敗,曾國藩也不知是被氣得還是覺得屈辱,投水自盡,但被部下所救,無論曾國藩是真投水還是假的,他都是個狠人,這體現的是他對自己狠對部下狠。1864年湘軍攻破太平天國的“京都”南京,湘軍在南京大肆燒殺搶掠,甚至欺壓百姓,這在清朝、民國的文學作品《思痛記》、《能靜居日記》、《譚嗣同全集》中都有記載。另外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也是湘軍的將領,當時湘軍攻克安慶時一日之內屠殺了萬餘俘虜,其中有大量的平民,曾國藩對此事的評價是:

    自以殺賊為志,何必以多殺為悔。”

    結語 曾國藩不是笨人也不是聖人

    瞭解曾國藩後可以發現,曾國藩即不是笨人,也稱不上聖人。歷史可見曾國藩是一個對自己狠對別人狠的狠人。但要說曾國藩是聖人,那就得看是誰給封的了,像武人封關羽是武聖,醫界封張仲景是醫聖,那什麼樣的人會認為曾國藩是聖人呢?曾國藩是一個成功的政治家,在政壇自然封他為聖的不在少了,但是他在大部分的普通人看來頂多是個狠人甚至是壞人。不過也有說法認為曾國藩明明有實力推翻清朝自己稱帝的,但是他卻為了清朝披肝瀝膽、鞠躬盡瘁,所以他不失為一個忠臣,儘管他效忠的是當時已經糜爛的清朝,所以曾國藩有皇帝當卻不當,這樣看算不算聖人呢。

  • 15 # 杯酒釋

    曾國藩就像郭靖,笨的可以,但是踏實勤奮,穩紮穩打,勤學好問,勤學苦練,終成一代宗師。所以沒有笨人,只有懶人。

  • 16 # 漢水江哥

    曾國藩是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首,出身於農家,成名於翰林,聞達於諸侯,執著官場多年,入世甚深,權謀嫻熟。年少天資平平,樑上君子曾笑其愚笨,背書數遍而不熟,但其憑著非凡之毅力,學好文武藝,貨比帝王家,十年八遷,飛黃騰達。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打落牙齒和血吞,後人對其毀贊參半,毀之為殺人元兇,贊之為天下一聖人。

    曾國藩一生幾乎事事立志,時時立志。年輕時候就立下:苟若立志,何事不可為,不為聖賢,就是禽獸的豪言壯語。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官至極品,位極人臣,呼風喚雨,然而此前卻兩度自殺,歷經磨難。

    曾國藩追求和信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境界。他講求為人為學最要虛心,對人對事常懷愧意。他認為,精神越用越出,智慧越苦越明。他嚴格遵從古人的吾日三省吾身,立志明德,修身養性。他講求有膽有識,進退之間見功夫,愛異名聲,力盡人事,不存絲毫僥倖之心,危機之時,只能靠自己。曾國藩還是一個識人用人的高手,他一生培養和錘鍊人才無數,其用人思路與曹操極為相似,不拘一格降人才,發揮其所長。曾國藩執著官場,深知為官妙在渾不知世態,,居官以耐煩為第一要義,深知樹高易折,樓高易倒的道理,提出當官只是偶然之事,居家才是長久之計,不希望代代得富貴,只求代代有秀才。走出官本位的定性思維。曾國藩是文人中的武人,又是武人中的文人,上馬殺人,下馬讀書,講究讀書要有恆有志有見識,讀書要循序漸進,讀出書中之意境,書中之情趣。

    曾國藩的人生融入了儒家先人的經世理念,結合了他自身的卓然心得,看破世態人情,指點成敗之機,其中蘊藏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深沉智慧,讀他可以修身,可以養性,閱盡曾氏心法,必然增長胸中丘壑,開啟頭腦機鋒。

    所以拋開鎮壓革命運動這一歷史性爭議,從思想本質上來講,我認為曾國藩可以稱得上一個聖人,他真正作到了立功,立德,立言這三不朽,他配得上這個稱號。

  • 17 # 飄過的紅楓

    曾國潘被稱為十全完人,被列為民族英雄,被中國人追捧,他的湘軍、淮軍以燒殺搶掠中國人發戰爭財,從沒打贏過外國人。同時代的同鄉左宗棠,既參加了打擊太平天國戰爭,更是帥軍到新疆,收腹被俄國人侵佔的國土,歷來被中國人民稱為民族英雄。左宗棠從沒看起過曾國潘,曾國潘打了敗仗跳河輕生,被左宗棠罵的無地自容,曾國潘的軍隊每打下一座城讓官兵屠城三日,打下南京後把南京搶竊一空,一支燒殺搶掠的軍隊,替滿人打漢人被稱之為民族英雄,這個民族不應該是漢民族,應該是統治漢人二百多年的滿人。

  • 18 # 閒來無事看熱鬧

    從晚清統治者角度來看 他讓腐朽的清政府苟延殘喘幾十年 可謂功臣 要是說聖人 純屬放屁 不管他的孝子賢孫或別有用心的人怎麼洗白 他都是屠殺中國自人的儈子手 沒有半點功勞造福人民

    從歷史大背景上看 他就是妄圖阻礙社會發展的跳樑小醜 是歷史的罪人 對外奴顏婢膝 對內殘酷鎮壓 妄想重振封建王朝的雄風 殊不知世界潮流已經日新月異 他卻視而不見 自欺欺人

    從人格上看 此人殘暴變態 濫殺無辜 甚至把國人賣給外國人去當奴隸 把買來錢拿去孝敬慈禧過腐朽的生活

    這樣的人被稱作聖人 豈不貽笑大方

  • 19 # 塵世一過客1AUM

    提到曾國藩,想起了一本書,民國時期蔣星德寫的《曾國藩之生平及事業》。我是在大三困頓迷茫的時候,由這本書開始知道曾國藩這個大牛人,接著又陸陸續續看了些他的家書日誌。那時候,這些書籍確實像一道陽光照進了我狹隘愚鈍的思維之城。所以看到這個問題,還是有種親切之感。下面我談一下對這個問題的一些想法。

    這個問題應該包含了四個小問題,其一聖人的定義,其二,曾國藩是聖人嗎?其三曾國藩資質如何?其四曾國藩算咱們通常說的逆襲嗎?

    一、什麼是聖人

    聖人是中國傳統哲學裡一個完美得人格意象。儒釋道各流派及古聖先賢都有過相應的理解、表述。我對聖人的理解可以分為兩個層次,內在與外在。

    1、內的方面

    首先聖人心地明淨,沒有世俗世界裡的各種私望。人生活於世都會有需求,需求過度就是私慾。比如想吃過度就是想珍饈美味,想休息過度就是懶惰等等。聖人之為人,肯定會有基本的物質、心理需求。比如餓了想吃飯,冷了要穿衣,但至於飯的美味與否,衣的華麗與否。聖人心裡是無差別的。

    其次聖人智慧無窮,聖人掌握認識事物,改造事物的方法論。對於生活中遇到的各種事物,都會全面地從各個角度剖析理解,以致對於其過去、未來、因果變化了然於胸。

    聖人心地明淨、智慧無窮是相輔相成的,因為心地明淨,所以沒有掛隘,認識事物深刻;因為智慧無窮,對於遇到的事物都通透,所以心地不會為私慾所困擾。

    2、外在方面

    在當世,聖人內在修養完備,知幾近神。所以無論處於何種處境,都會成為人們的表率,所謂“聖人作,而萬物睹”。因此聖人小則會影響一地的風俗,大則會影響整個天下社會,起到安邦定國的作用。

    在後世,聖人的著作思想必定不斷啟發人們、激勵人們,歷久彌新!

    二、曾國藩是聖人嗎?

    曾國藩信奉程朱理學,一生都在戒慎恐懼,道德修養高深。事功方面,官至極品,平定太平天國運動,首倡洋務運動等等。家書日誌影響深遠,為世人所稱道。那曾國藩算聖人嗎?

    在我看來聖人是完美的,如果我們用一個數軸來表示人的分佈的話,這個數軸的左邊表示負無窮,表示極惡之人,右邊表示正無窮表示極善之人(也即是聖人)。而每個人都可以在數軸上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且這個位置是一直在變動的,每日修心行善一分,就前進一格,每日嗜慾墮落一分,就後退一格。而曾國藩無異是走在了大多數人的前面,並且其一生都在努力地往前行,堅韌不拔,令人佩服!

    三、曾國藩的資質

    判斷一個人資質可以從讀書、做事兩方面入手。

    首先,曾國藩出身農家,15歲中秀才,23歲中舉人,27歲中進士。這樣的科舉之路雖然不是非常耀眼,比不上張居正那樣的少年天才,但是比普通人已經好太多了。要知道古時窮極一生也沒考中秀才得比比皆是。

    其次,曾國藩中進士之後,十年七遷,一定程度上說明其辦事及人際交往能力卓著。另外曾氏識人能力一流,善於馭將不善於領兵,與太平軍作戰時,多次作戰失利。作戰謹慎持重,平生也信奉拙誠,不屑於機巧。

    曾國藩自稱愚鈍,梁啟超說其是中人之資。其實我感覺曾國藩資質應該算是是中上,也即是社會中資質類於曾國藩的非常多。他能從農家子弟做出一番功業,這與他的心性修養是分不開的。

    四、曾國藩算是逆襲嗎?

    曾國藩出身耕讀之家,其家庭背景非常普通。而最終曾國藩成功跨越階級藩籬,位極人臣,而且其後代人才輩出,這種現象確實極為罕見,因此現代社會研究曾國藩的人很多。

  • 20 # 人民是歷史的創作者

    晚清時期,同樣出過不少的可歌可泣的人物,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他們分別是李鴻章、左宗棠、曾國潘、張之洞。這四個人物,是晚清重要的漢族大臣。他們都對晚清做出了重要貢獻,但也有人認為他們太窩囊了,對外國人不能硬氣一點。

    像李鴻章,很多人認為他是漢奸賣國賊,只因他代表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外國人可以不認識晚清的皇帝,但李鴻章他們一定認識,只因他經常活躍在外交的舞臺上,晚清每一次戰爭的失敗,外國人的嘴臉就奸笑著和李鴻章握手,他們的目的達到了,最後如願以償的獲得他們想要的。

    這也怪不得李鴻章,畢竟這不是他願意的,像當時簽訂《辛丑條約》時,李鴻章就氣的吐血,不久就去世。如果他是漢奸賣國賊,他又何必這樣?而慈禧太后那一句: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才是討好外國人,是典型的賣國。

    而曾國藩作為晚清名臣,還是中興四大名臣之首,他有著什麼樣的貢獻?

    早起的曾國藩讀書很努力,農民出身的他,憑著努力讀書,學習還過得去,道光六年(1826年),他參加長沙府童子試,獲得第七名。

    1832年,曾國藩考取秀才,1835年,曾國藩會試未中。1838年,曾國藩再次參加會試,成功登榜,同年參加殿試,排名三甲第四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從考試來看,並不算很出色,因為出色的人比他多的是。

    進入仕途後,他遇到了當時軍機大臣穆彰阿,很快就成了他的得意門生。就這樣,他一步一步的往上升,憑著自己的努力和才能,官職升到了二品大臣。清朝時期內,漢族人能做到二品大臣已經是很了不起的了,一品基本是對清朝有巨大貢獻才能當任。而晚清中興四大名臣都是對晚清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才能成為一品大臣。

    曾國藩的一生都在為清王朝奔波,只因他知道晚清的問題所在,他說過:國貧不足患,惟民心煥散,則為患甚大。可見,想要拯救清王朝,光是靠上層拯救不了的。而且民心煥散會導致分裂勢力的出現,太平天國就是個證明。

    當天平天國爆發時,清政府召集了全國各地的八旗軍和綠營官兵來鎮壓太平天國,但早已腐敗到底的八旗軍,根本就不是對手。後來朝廷以獎勵方式釋出了團練的命令。企圖利用各地的武裝力量來抗衡太平太國運動。而曾國藩順勢建立了湘軍。

    曾國藩建立湘軍時,都是以農村為選兵地點,農村的人比較健壯,思想也比較落後,適合灌輸新的思想給他們,讓他們忠於朝廷。曾國藩治軍嚴明,湘軍的戰鬥力很強。

    咸豐四年(1854年)二月,湘軍傾巢出動,相繼加入到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在曾國藩指揮下,湘軍一路勢如破竹,很快就收復大片領土,1862年二月,左宗棠率軍進入浙江,四月李鴻章率軍進入上海,五月,曾國藩之弟曾國荃率領湘軍進入雨花臺,同彭玉麟的帶領的湘軍水師包圍南京。太平天國都城南京岌岌可危,洪秀全命令各地太平軍回援天京(南京)。

    洪秀全集結了二十萬太平軍,大戰湘軍,連續四十多天,依舊無法打敗湘軍,可見湘軍戰鬥力的強大和紀律嚴明。1864年,湘軍攻破南京,太平天國運動平息,後來為了消除朝廷的擔心,曾國藩主動提出裁剪湘軍兩萬五千人。

    曾國藩在軍事上給了清朝一定的貢獻。他還是洋務運動的創始人。1861年恭親王奕訢等人上奏了一份建議書《通用夷務全域性酌擬章程六條》,建議在全國推行富國強兵的運動,由於是學習洋人的技術,因此也稱洋務運動。當時運動本質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師夷長技以制夷。並沒有徹底改變晚清內部。

    當太平天國運動平息後,洋務運動才是真正大規模開始,因為主要的幾個人物才有時間來完成運動的目標,而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為代表的地方派,他們才是實行政策的人物,中央派的恭親王奕訢、文祥等人為決策者,慈禧太后也重用洋務派。當時曾國藩創辦安慶內軍械所,主要生產子彈、火藥、槍炮等武器裝備。

    經過三十多年發展,清朝的水師成了當時亞洲“最強”的軍隊,可惜在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北洋水師被日本給打敗,結局是全軍覆沒。這揭露了靠買來的武器裝備,是強大不了的。

    而甲午戰爭後,來中國的日本開始越來越多。那曾國藩在日本人眼中是什麼樣的?當時有一個叫紫山川崎三郎的人,他來考察中國的人物、國情後,寫了一本書叫《東邦偉人曾國藩》,此書原本是在1903年出版的。書中把曾國藩描述的非常厲害,感覺他們要崇拜曾國藩似的。

    書中更是拿美國國父華盛頓來比較,稱曾國藩是“遠東的華盛頓”,還以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名人西鄉南洲、大久保甲東等人為參照,體現出曾國藩在晚清時期是一個不可無缺的角色,他和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成了晚清時期重要的人物,他們一死,清王朝離滅亡也不遠了。他們才是支撐起整個晚清政府的支柱。

    此書在日本出版時,贏得了許多讀者的青睞,他們對中國的瞭解又更近一步。他們更沒想到曾國藩是這麼偉大,感覺作者是在歌頌曾國藩。這裡不得不說,由於甲午戰爭後,中國的神秘面紗逐漸被日本人揭開,這就為他們入侵中國做好的準備。無數日本間諜、旅遊者、商人,他們全都在蒐集中國個個方面的資料,最終彙集到日本情報處。

    從曾國藩所做的貢獻來看,他是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本人患有焦慮症和深海恐懼症但堅持淺海潛水是否會有嚴重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