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21 # 好孕育兒說

    語言系統的發育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甚至被納為評判寶寶智力發展的標準之一。

    如果寶寶到了兩歲還不會說話,很多媽媽們就開始緊張焦慮了,一會擔心寶寶是不是智力出了問題,一會又擔心寶寶是不是有孤獨症……諸如此類的擔心還有很多。特別是看到同齡的孩子都會說話了,而自家寶貝愣是不會說。遇到這種問題,作為家長的我們可不能乾著急或者“佛系的”任其發展,首先要正確地認識寶寶語言的發展階段。

    寶寶語言的發展階段

    據研究,大部分嬰兒在6-9個月的時候,處於自言自語,模仿大人發音、聲調的階段;12-17月時,寶寶已經可以明白一些詞語背後的含義了,並且大部分能準確地說出詞語;1歲半-2歲時,寶寶的大腦開始儲存大量的詞彙;2歲半的寶寶就可以輕鬆地說出簡單的主謂句、祈使句了。

    身為父母的我們,平時一定要多花時間耐心觀察,一旦發現寶寶的語言水平與其年齡應該達到的水平相差甚遠的話,就需要格外注意啦。

    寶寶到了時間還不會說話是為什麼

    如果孩子到了相應的年齡還不會說話,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生理上的缺陷,二是心理上的障礙,三是個體差異。

    01.生理上的缺陷

    生理上的障礙是孩子先天性的不足。

    •聽覺器官異常:寶寶要學說話就必須能聽到聲音,才可以慢慢模仿並學會說話。如果寶寶聽力有問題,聽不見外界的聲音,則無法模仿大人說話,也就沒法學會說話了。所謂的聾啞人就是這樣的,他們在剛剛出生時看起來和普通孩子沒什麼兩樣。但是他們很可能在媽媽肚子裡就已經是聽力障礙了,只是一直沒有人發現,直到2-3歲還不會說話,才引起父母的注意。這時,大多都已經錯過了早期干預的最佳時期了。

    所以,篩查新生嬰兒聽力是非常重要的。這樣可以儘早發現寶寶聽力異常,及早進行干預和治療,儘可能減少對語言發育的影響。

    •構音器官異常:構音器官包括肺、喉、面部、口部肌肉,硬顎、顎嚥肌、舌、下頜等,如果構音器官發生異常,也可能會導致語言障礙。其特點是寶寶可以發音,但是會表現為語言很不清楚,如鼻音過重或過輕,兒童顎裂、黏膜下顎裂會造成鼻音過重等。

    •大腦發育遲滯:由於各種原因導致的非進行性腦損傷,比如智力障礙、腦癱等。主要表現為中樞性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常伴有語言障礙。以前腦發育遲滯被認為是不治之症,但隨著康復醫學的不斷髮展,其實它是可以治療的,特別是在早期,如果及早診斷、干預和治療的話,可以讓很多發育遲滯的患兒正常化。

    02.心理上的障礙

    如果寶寶聽力、發聲器官都是正常的,也排除了神經系統的疾患。但寶寶就是不會說話,那很大可能就是由於寶寶心理上的障礙造成的,而這大多是家長的原因,因為家長沒有正確引導孩子建立語言系統。

    有的家長會常常把孩子不會說話掛在嘴邊,時間一長,寶寶聽慣了,自然不願意開口說;有的家長會不停糾正孩子的發音,打擊孩子學說話的積極性,導致孩子不愛說話;還有極少數家長把孩子的一些不準確的發音當成笑料到處說,傷害了寶寶的自尊心,使得寶寶不願開口。另外,有一部分家庭語言環境太過複雜,家庭成員間溝通使用2種或以上的語言,讓孩子混淆,不知道該如何學習與模仿。

    03.個體差異

    每個嬰幼兒都有自己的發育規律,開口說話的時間也自然存在差異,開口說的第一句話以及發音的清晰度都是不同的,家長不要過分著急,更不要與其他人相比較,慢慢引導即可。

    作為父母,要如何引導寶寶說話呢?

    1.變成“話癆”媽媽,多和寶寶說話

    首先,我們要多和寶寶說話,把自己變成一個話癆。雖然小寶寶還不會說話,但是很多時候他們是可以聽懂我們話裡的意思的。所以我們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可以把眼前的事情描述給寶寶聽,並且讓寶寶看到你的表情和口型,比如換尿布的時候,可以告訴寶寶,尿布溼了不舒服,現在要給你換尿布了,換好乾淨的尿布寶寶就舒服啦……在任何與孩子接觸的過程中都可以跟孩子說話,儘量簡短、語氣溫柔、表情豐富,引起孩子注意。

    2.不代替包辦

    這是很多家長都會忽略的一點。很多時候,寶寶想要什麼東西,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媽媽就懂了,還沒等孩子開口,你就滿足了孩子的需求,時間長了,孩子覺得沒有說話的必要,慢慢地也就不再說話了。

    其實,這個時候,即使父母知道寶寶的需求,也不要立即滿足他們,應該鼓勵寶寶說出來,如果碰到寶寶不懂表達的詞彙,家長可以告訴寶寶之後,再滿足寶寶。比如寶寶想喝水,我們不要直接拿給他,可以引導他說:是不是渴了?想喝水了?當他努力說出水的時候,我們再拿給他。

    3.多參加戶外活動

    帶寶寶參加戶外活動,也對寶寶的語言發育有很大幫助。當孩子看到新鮮事物時,家長可以給寶寶介紹一下,比如“天空是藍色的,草地是綠色的……”。此外,我們可以根據寶寶的喜好,說一些寶寶感興趣的話題。比如寶寶喜歡小狗,看見小狗時寶媽可以和寶寶這樣說:“這是小狗,汪汪叫的小狗,你看這隻小狗是什麼顏色?”

    4.積極迴應寶寶

    當寶寶還不會說話,只會發出一些“啊、哦”之類的聲音時,家長千萬不要忽略,一定要懂得及時迴應寶寶,可以根據當時的情景迴應,透過這樣的互動來調動寶寶說話的積極性。如果家長總是不迴應,慢慢地寶寶就會失去想說話的慾望,久而久之,寶寶便不想說話了。

    5.和寶寶一起親子共讀

    哈佛大學曾經做過一項研究發現: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比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平均少聽3000萬字,而這3000萬字的差距就在於,高收入家庭的父母們會跟孩子一起閱讀故事。

    閱讀是讓孩子學習語言的最好方法,透過閱讀孩子可以讓自己在極短的時間內掌握大量的科學文化知識,開拓視野。對孩子而言,好的故事繪本是幫助孩子儘快提高詞彙量的關鍵。所以家長要多和寶寶一起親子共讀,而且在給孩子讀繪本故事書的時候要儘量聲情並茂,儘量挑選一些語言優美、圖畫多彩的繪本故事書,因為這樣的繪本不僅可以提高孩子閱讀的興趣,還可以幫助孩子學習更多的的詞彙。

    另外,有些媽媽會讓寶寶跟著電視學說話,其實這樣的方法是不科學的。根據崔玉濤專家的建議,寶寶在2歲之前,最好不要接觸任何電子產品,2~4歲的寶寶每天使用電子產品的總時間不要超過2小時。

    總結:以上是我針對寶寶不說話的一些原因分析以及如何引導寶寶說話,供父母們參考。各位家長們,你可以先對照看看自家娃不說話是什麼原因,然後有針對性的鍛鍊孩子的說話能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問一下現在農民工小孩在外面讀書有什麼優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