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吾名散客

    1.認識世界,應先從認識自己開始,否則,走遍世界,也無非是在觀海市蜃樓。

    2.沒有乞丐凸顯不出富翁,沒有烏雲創造不出閃電,沒有痛苦覺悟不出幸福。

    3.不會反思的人,不會整理出思路,收納好情緒,洗滌淨靈魂,散發出幸福。

    4.往往,越是需要高聲表達的觀點,越是膚淺,而越是厚重的真理,越是嚅囁。

  • 2 # 陽明悟行學宮

    首先我講一下個人觀點,如果把世界比作一個“圓”,那麼自己就是一個“點”。你是組成圓的必要條件,但是你對“圓”的組成可有可無。你必須以單位(也就是更多的自己)的量來衡量才能決定這圓的大小。這裡面就包含著一些哲學關聯。你雖然是組成世界的成分,但你決定改變不了世界的任何東西,更別說大小了。我們唯一能做的是融入世界,融入社會。方才是我們作為一點該有的本能。當然你也會反駁,那麼對社會做出貢獻的人,不是在改變社會。但我想說的是,你這裡提的自己,先不說你是不是這樣的人。最起碼,這裡的“自己”我們是同等條件下的。

    不雞湯,不煽情,我想盡量客觀、全面地闡述清楚認清自己的6大角度。

    這6點分別是:

    1、你的三觀2、你的夢想(慾望)3、你的行為傾向4、你的先天條件5、你的能力邊界6、你的所處環境

    關於世界觀,推薦閱讀《世界觀:現代人必須要懂的科學哲學和科學史》(如果你看到最後的話會發現我們有一個職場社群,群是免費的,但謝絕廣告和水聊)

    01 認清自己的三觀

    但兩人面對挫折的反應卻截然不同。一位說“今年運程不太好,找個時間要去寺廟裡拜一下”;另一位卻說“這次換工作太大意了,不應該先辭職再找工作的,一旦不順後心態就急了,下次還是要先找好工作再離職”。

    她們兩人的反應就體現了不同的世界觀是如何影響我們的態度和行為的。

    第一位的世界觀是相信世上有佛,而且佛在控制著人的運程,於是碰到問題她會想著去拜佛以改運;第二位的世界觀則沒有體現出對佛或其它超自然存在的信仰,因此碰到問題她更多會去找具體的原因。

    世界觀與人生觀、價值觀一起被稱為三觀,它們決定著我們看待世界、看待人生以及看待事物價值的根本態度。

    ① 世界觀:世界觀是一個人對世界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它影響著你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比如,柏拉圖的哲學體系就是構建在地球是宇宙中心的這個世界觀基礎上的。

    再比如,一個相信世界是由上帝創造的人,跟一個純粹的唯物主義者相比,兩者眼中的世界是大不相同的,因此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也會有很大的差異。

    ② 人生觀:生觀是一個人對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對於人類生存的目的、價值和意義的看法。

    比如,有人的人生觀是“人生在世,吃喝二字”,也就是要過得輕鬆快樂。有人的人生觀則是“為下輩子或下幾輩子修煉”或“要青史留名”。

    這些人生觀就是世界觀在看待人生上的體現,比如“為下輩子或下幾輩子修煉”的人生觀就是“相信世間有佛”的世界觀的體現。

    比如,有人將金錢視為最高的價值追求,而有人則將金錢視為身外之物甚至視為糞土。

    因此,要真正認清自己,你就要花點時間來捋一下自己的三觀,這樣你就會知道為何你會持有某種觀念,為何你會認為有些人講得好有道理,為何你認為胡說八道的人卻有很多人追捧等等。

    想要進一步確立自己的世界觀,推薦閱讀《世界觀:現代人必須要懂的科學哲學和科學史》

    02 認清自己的夢想(慾望)

    我兒子剛上幼兒園小班,我問他:你長大後的夢想是什麼?他說想做一名廚師。

    我又問他:為什麼你想做一名廚師呢?他回答:這樣我就可以做很多好吃的給自己吃呀。

    夢想就是現在想未來的事,所以哪怕是很小的小孩子,心裡也是有夢想的,雖然聽起來很搞笑,但這卻很好地體現了他當下的某個慾望。

    夢想的本質上是一個人的三觀在奮鬥目標(慾望)上的集中體現,之所以要將夢想單獨拿出來認清一番,目的在於要確認下你的夢想是否跟你的三觀一致。

    人是一種容易從眾的社會性動物,很多時候我們自以為的夢想只不過是一個跟風的目標而已。

    比如,在元朝和明朝絕大多數人讀書的夢想就是為了中科舉做官。

    改革開放初期,在造導彈不如賣茶葉蛋的重商氛圍下,很多人的夢想就是做生意賺錢。

    這種跟風的夢想與你的三觀可能是很不一致的,因此哪怕辛苦奮鬥後做了官、賺了錢,你也不會覺得幸福,有一種人生虛度的感覺。在奮鬥的過程中,也會比別人更焦慮。

    以這些年很熱的創業夢想為例。

    如果你的創業夢想是在“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浪潮下產生的話,你就需要好好捋一捋,你的創業夢只是跟風,還是你三觀的體現呢?

    如果是前者的話,你就可以好好思考下,是否還有其它更符合你三觀的夢想存在呢?

    03 認清自己的行為傾向

    春節的時候帶小孩在景點玩,那人真叫一個多。稍微熱門一點的專案就是兩排長長的人龍,排上一個小時都不一定能輪上,幾乎人人都排得心焦氣躁的。

    我記得在排隊等纜車的時候,幾乎要排到我們的時候,有位媽媽拉著小孩就插隊到我們前面了,邊插隊還邊說“我們之前就排隊了,剛剛是帶小孩去洗手間了”。

    我下意識的反應就是退後避讓。結果排我後面的一位臉色潮紅的姑娘不幹了,尖著嗓子就喊了“怎麼這麼沒素質,不排隊呢!”

    在長時間排隊耐心幾乎耗盡的情況下,這時人的行為基本就是本能的行為傾向了。

    我的行為傾向是避讓,而後面姑娘的行為是攻擊。

    我們的很多行為都是下意識的,比如,有人坐著晃腿,有人愛清靜獨處,有人愛發語音不愛寫文字。

    這類行為傾向是很難控制的,因為你還沒意識到它就已經發生了。

    因此你要先用各種測評,立體地瞭解下自己的行為傾向,這樣你才有可能在某些情境下對這類行為提前做干預。

    為何一定要了解自己的行為傾向呢?原因有三個:

    ① 你可以清楚你在不控制的狀態下,最有可能形成怎樣的態度,以及產生怎樣的行為。② 有條件的情況下,你可以儘量選擇更適合你行為傾向的工作或社會角色,這樣你花更少的精力卻可以做得更好。③ 你會更願意調節自己在具體情境下的行為,因為你已經知道自己的某些行為屬於下意識的行為傾向,這樣調節起來你的心理障礙會更小。

    行為傾向可透過一些性格或人格測評工具來了解,目前市面上流行的測評工具主要有MBTI、DISC、HBDI等等,這些測評都不夠科學嚴謹,有較大的機率偏差,但對了解自我的行為傾向還是有一定幫助的。

    04 認清自己的先天條件

    籃球是一項看身高的運動,像CBA球員(中國職業籃球聯盟)的平均身高是2.01米,NBA(美國職業籃球聯盟)球員的平均身高也接近2米。

    在這麼一個長人林立的圈子裡,身高不足1米7的人參與進來會怎麼樣呢?

    像NBA,歷史上身高不足1米7的只有9個人(還都是上世紀90年代之前的,2000年之後一位都沒有),其中最出類拔萃的斯波特韋伯(1米68)職業生涯場均也就9.9分2.1籃板和5.3助攻,跟其他身高正常的NBA球星動輒場均20多分相比,還是失色不少的。

    這就是先天條件的影響:如果你先天條件不適合某個領域,你再勵志,再出類拔萃也無法成為這個領域的頂尖人才。

    因此,在瞭解了你態度和意識層面的三觀、夢想、行為傾向後,你還要認清你客觀的先天條件,在可能的條件下選擇更適合你先天條件的領域發展。

    這些先天條件主要包括你的性別、身高、相貌、膚色等等。

    05 認清自己的能力邊界

    如果我請你徒手舉起一個150斤重的麻包,只要舉起來的話,就給你1萬塊錢,你是不是可能會來挑戰下?但如果我請你舉起一個500斤重的麻包,你還會接受這個挑戰嗎?

    我相信,哪怕我給你500萬你也不會接受。

    這兩個挑戰到底有什麼不同呢?

    區別就在於前一個150斤的挑戰還在你的能力或能力成長邊界內,你努力努力還是有可能做到的;但後一個500斤的挑戰已經完全超出你的能力成長邊界了,你再努力也是不可能做到的。

    在這個舉例裡,舉重能力的能力邊界因為相對比較清楚(普通人大概能舉起自己體重60%~100%的重量,經過鍛鍊的人則可以舉起比自身體重重115%~200%的重量),因此你會放棄對500斤舉重的挑戰。

    但在現實中,不少事情都是對很多種能力的綜合要求,因此很多人就難以知道這件事是否已經遠遠超過了自己的能力成長邊界。

    還以創業為例。

    創業是一個對人的綜合能力要求很高的事,特別是中國經濟從粗放式增長的時期進入到精細化增長的時期後,除了關係國計民生的部分領域外,大多數領域都已進入了充分市場化競爭階段,這種階段下的創業要求遠遠高於之前改革開放初期靠資源、靠膽量、靠政策的創業要求。

    但絕大多數人在選擇創業時,只看到了創業可能帶來的好處,卻未評估創業是否超過了自己的能力成長邊界。

    因此,我們還需要認清自己的能力以及能力成長邊界,這樣才不會做出挑戰500斤舉重的事。

    如何認清自己的能力及能力成長邊界呢?

    一個很好的方法就是構建出自己的能力樹和知識體系

    06 認清自己的所處環境

    三觀、夢想、行為傾向、先天條件以及能力邊界,這五項都是針對自己,往內看的。

    要認清自己,除了往內看,還要往外看,也就是認清自己所處的環境。

    舉個例子,

    在中國以世襲製為主的兩晉時期,一個平民家庭的孩子,有沒有可能透過學富五車成為三公九卿呢?就歷史記載來看,絕無可能。首先平民家庭的孩子要做到學富五車就很艱難了,但即使當時有人突破了這一點,在官員世襲的制度下想改變先天出身成為三公九卿,那也是難如登天的一件事。這就是環境對人的限制。

    自然環境會限制你的體驗和活動範圍;時代環境會限制你的視野和影響;你的成長環境會影響你的三觀和行為傾向;你所處的階層環境則會限制你的成長高度。

    人最大的無力感,根源就來於超出環境上限的期待。

    所以,認清自己所處的環境後,認命 ,不做超出環境上限的期待,這樣也就不會去執念於你得不到的東西,從而也就不會那麼焦慮了。向; 你所處的階層環境則會限制你的成長高度。

    因此,認清自己所處的環境後,你才會對自己有更清楚的認識,也就不會去執念於你得不到的東西,從而也就不會那麼焦慮了。

    最後,

    人之所以會焦慮,核心的一點就在於發現自己對未來的消極變化無能為力。

    這種無能為力源於三點:

    透過認清自己的三觀、夢想(慾望)、行為傾向、先天條件、能力邊界以及所處環境,你就更能夠找到自己應該追逐的夢想,確定自己慾望的程度,以及清楚自己適合怎麼去做。

  • 3 # 工信科

    世界之大很奇妙,個人相比何其小。

    客觀世界咋認識,主觀世界先尋找。

    適應適合貴在適,調整調節重在調。

    認識自己多磨練,闖蕩世界劍出鞘。

  • 4 # 洋蔥圈之體

    哈哈哈,其實,一切,包括語言中的每一個字,你的每一個身形體動,你眼眸之中,腦海之內,每一細微的不能再細微的蠢蠢欲動,都詮釋著蘊含一切的重大哲理,只不過有的時候我們運用線性的邏輯思維太乏力了,這個世界,是一個體的概念,我們的思維是線性的,只是滄海一粟中的九牛一毛中的蚍蜉撼樹的感覺,我們生活之中那種對周圍事物的發生之中的不可把握,失控的無奈的感覺,正是如此,至於先認識自己,在認識世界,這其中也有無數個問題・_・?自己?你敢說你認識自己嗎?哈哈哈,世界?你敢說你熟悉世界嗎?文明的存在,只不過是我們人類從整個世界之中提取,其實也說不上提取,一切文明來自大自然,相信我,那幾千個文字,二十六個字母,根本無法反向去描繪去試圖解釋這一切,時時刻刻影響著你的花花世界哦,我覺得如果你真想去多多收穫快樂和安寧,少一些惆悵和悲傷,就要去感受,去用身軀,去用心去接觸一切,你的心跳的頻率,你的每一絲毫的身軀的變化,那才是你收穫到的這個世界的恩賜哦,至於話語,只不過是我們交流所用,太苛刻的追求什麼藝術啊,那些什麼大咖啥的,我真心覺得很沒必要啊,當你全身心去接受你周圍的一切,包括眾生靈魂的婆娑,這一切的因果都會在你的靈魂之上烙印下你一生最寶貴的財產——記憶!至於這個記憶有什麼用,到時候你就知道了,給你個建議吧,多多鍛鍊身心,這是你在這個世界上唯一能支配的,別管什麼身心的構造原理啥的,他已經完美的成品交給你了,你就合理使用就成了,哈哈哈,就這些吧,有機會再聊

  • 5 # 周永根1

    當自己要到社會上謀得一席地時,首先要明白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明確了目的,才能更多地瞭解社會去認識這個世界。

  • 6 # 直又直

    我的哲理不苟同,人之初,必先接觸世界,認識世界,才能改造自己的。真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比如,對青少年的教育,必須要營造一個良好的政治環境,他們的思想才可能更好的轉變和世界觀的改造;而不是把幼小的小孩選到帝國主義國家,他們的思想會是社會主義的,他們只能是學帝國霸權那一套,因此說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國粹和民族道德並且習慣。人不認識世界,拿什麼改造思想,那隻能滑到唯心主義的萬丈深淵的!只有現實的物質條件的好差,才能有思之變革的精神力量,因此,人的思想不能是一個空洞的軀殼!一個空洞的軀殼,談何改造?

  • 7 # 給穿山甲先生添點堵

    如果有上帝造萬物,那照他老人家的意思,這世界乃一切相生相剋,無所謂善惡,於是就有了平衡、對稱,有了循規蹈矩,有了本份與自知之名,一切皆有定數……花開花謝、該走該歇,有生有死。食草者沒有鋼牙利爪,於是就只得拉幫結夥去奮力奔跑,在犲狼虎豹牙口下,活個機率;肉食者兇殘,那就得自控生育,彼此牽制、尿地為界、客氣低調,匍匐前行,不可聲張,整著大餐也萬不能擺造型亂喊“嘢”;能飛則飛、能遊則遊,心裡有譜有數,大不了還細菌病毒來自然分解調節,一切和諧……可是自從出現了人,有了心思、自我、夢想、發明了工具會來事兒了,不會飛能想法子去飛,跑不快就整輛車,沒獠牙想吃肉就拿起網抬杆槍……於是結夥你徵我伐,鐵蹄下生靈塗炭、物種日漸凋零……如此以往不可持續,於是學會算計經營,言書交流、謀約立規開啟“文明”升級“文明”,否則人類的天邊有限……人類其實是在不斷的生產實踐之中,逐漸認識世界,再從各種挫折和失敗中去認識反思變化成長中的那個自已,最後發現世界無限卻有各系統的邊界。人類的夢想可以無限,但其行動卻得受制於那些一道道的邊界,能走多遠都得看自已跨出的每一步是否穩妥踏實,腿有多長、路有多寬,才有一步有多遠……世界真的很大,但你和你的世界總就那麼一點點,清楚今天的自己,善待今天自已的身邊,明天能走多遠,取決於你認知的今天——你和你的世界。

  • 8 # 亦可yikes

    以下所言皆出自自我感悟,僅供參議,概述不全往諒解。

    “先認識自己,再去認識世界” 這句話是具有哲理意義的,但也存在太絕對性。在大眾的世界觀裡,對於自我及其看重,簡單來講,可以稱之為自己的世界,而不是包羅永珍的世界。沒認清自己,就想去認識世界那將會是向自我嚴重傾斜的世界認知的天平,觀念看法就會出現侷限性,也會出現以一概全的問題。

    從出生於這個世界裡,我們就一天一天的去認識自己,發現新奇的東西,做自己感興趣的事,討厭不喜歡的事,發現自己的才能或特長。這些瞭解自己的過程並不容易,甚至是一個痛苦的過程,有時候是要揭開傷疤來找尋內在的痛點。比如說,為什麼有些人的行為總是能夠引發你的情緒起伏。

    每一次對自我的認知加強,就是一次提升。但更多的人會選擇去逃避,會放棄對自己的反省,覺得那樣對自己很殘酷沒得必要,因此所造成了自我觀念太重,很多時候就會忽略世間萬物的道法。認識世界也的確會讓自己更好的瞭解自己,目標理想都是建立在認識世界上,自己的眼界才能更加開闊。有時候外界的事物,別人不經意的一句話可能就會有了新的認知和感悟,很多困惑也就解開了。與其說“先認識自己,再去認識世界”倒不如說“認識自己,世界在你身邊” 。

    認識世界,不是讓你只充當看熱鬧的旁觀者,而是要做一個懂得蒐集資訊、篩選資訊為自己所用的捕獵者。瞭解世界是指引,瞭解自己是根本。

    當你茫然無措時,看看世界的美好。

  • 9 # 言者青青

    這是一個哲學中的認識論問題。具體來說,是對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的認識問題,這裡面有著重大的哲理性。這句話解答了人如何正確地先去認識自己,再去認識世界的問題。

    認識自己

    一、認識自己。

    自知之明。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這句話怎麼理解?知人不過表明了人有力量,或人有戰勝他人的力量,自知才使人成為戰勝自己的強者。只有這樣的自我意識,才能出人頭地,改造世界,成為強者“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雖然自我智慧超眾,能“知人”,但是私心雜念在支撐,那也難免流於算計與狡黠。因此,“自知者明”,才是神志清醒,通透明澈,自我才不被受騙上當。自知就是要知道自己的長處與短缺點和不足,自己不知道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都忘了自己姓什麼了,怎麼去認識世界?怎麼可能去正確地認識世界?這往往是人類難以超越的人性弱點。

    自知之明,就是自己瞭解自己,自己認識自己。也許,有的人說:“我就是我,怎麼可能不認識自己呢?” 其實不然。有的人還就是隻知道認識他人,瞭解環境,認識社會,瞭解世界,就是不認識自己,瞭解自己。人,要做到自知之明,很難很難。能夠真正認清自己的人有多少呢?不能認識自己的人卻很多很多。不然,古今中外怎麼會出現“人貴有自知之明”之類的警句呢!

    認識世界

    二、認識世界。

    認識世界。莊子說:“從心所欲,順理而行。”顧名思義就是按照自己想法去做,順應事物的規律去做,去認識世界。

    世界包羅永珍。它包括自然與人,世間所有的主客觀事物。對世界萬物的認識正確與否,對於人類和自己都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例如,改造世界。只有正確地認識世界,才能去改造世界。

    世界是個萬花筒,能釋放出自然與人的千姿百態。基本分為三大類,美的;醜的和不美不醜的。而不美不醜的佔大多數。

    如何去認識世界?用科學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認識論。用這一理論去認識世界,自然會客觀真實地理清世界主客觀事物之間緊密相聯的關係,為改造世界打下理論基礎,從思想與精神上做好準備。

    認識了世界,自己才有施展才華的天地。世界才能給自己機會,把自己的體能與智慧發揮出來,為自己為他人為社會做出真正的貢獻。從這個意義上講,認識世界就是一個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問題。

    三、先認識自己,再去認識世界。

    認識自己和認識世界這兩者是個什麼關係呢?嚴格地說,應該是先認識自己,再去認識世界的先後關係。也許有的人會說可以同時認識。錯矣!不可能同時,只有在認識自己的基礎之上,才能去認識世界,否則,肯定有誤。

    美國著名的推銷員喬·吉拉德說過:“銷售世界上第一號的產品——不是汽車,而是自己。在你成功地把自己推銷給別人之前,你必須百分之百的把自己推銷給自己。”他用實際行動告訴了現在的人,“先認識自己,再去認識世界”這個硬道理。

    先認識自己才能更好的認識世界,才能知道自己的存在是否能影響世界。如果,自己不認識自己,更不瞭解自己,那麼,自己怎麼可能去認識世界,瞭解其他事物呢?!相反,只認識世界,不認識自己,那更是虛無的毫無意義的。

    認識自己和認識世界雖然有先後,但是,這兩者同樣很重要。人們既不能只顧認識自己,又不能只顧認識世界,必須要在認識自我的基礎之上,再去認識世界。

    唯物論和認識論知識體系圖

    總之,“先認識自己,再去認識世界”這句話,已被實踐所證明是正確的。它是對人生觀和世界觀及價值觀正確認識與理解問題,是哲學的認識論,重大的哲理理論性問題。

  • 10 # 扶楓99

    一, “先認識自己,再認識世界“。這種先後的邏輯關係,我個人認為其中哲學根據理解是這樣的。

    “先認識自己“,首先讓我想到了古希臘雅典派哲學蘇格拉底:認識你自己,是蘇格拉底著名了一句哲學名言。

    蘇格拉底經常給她的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也就是留給我們後人的三句話,也就是人生哲學命題:第一,我是誰?第二,我從哪裡來?第三,我將到哪裡去?

    這三句話也是我們今天熟悉哲學命題。

    認識我們自己,首先認識我們自己指的是什麼,首先是認識我們自己的內心世界。價值取向和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三觀思想的定位。你是誰?那麼我們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我們人生的意義和目的方向!自己有了自己的基本衡量尺度,才能去認識外部世界!即再認識世界。

    作為我們個人與整個世界的構成來說,是一個小小的組成部分,也是一個小小的宇宙,所以說認識我們自己只是一個邏輯上的一個認知起點。

    當我們真正的瞭解了自我,瞭解自己的所求目的和方向,真正的是如處理與外界的關係。不停的反思思考的認知,自己的思想能力,這正是我們首先要完成的。

    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我們的思想家,儒家思想創始人孔子也有類似觀點,“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些名言就是要求我們不斷的自我反思,來認識我們自己。提升自我。

    同樣回到蘇格拉底另外一句格言,“未經審察的人生不值得過“。

    “先認識自己“,更多的是針對自我思想,認識心靈的反省和思考,“再認識世界“,這裡世界更多地講是客觀的物質世界。

    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角度來講,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係。“再認識世界“,這裡的世界就是物質世界的物質,是客觀存在的世界。物質世界,不能主動的讓我們來認識,只有透過意識才能夠去主動認識世界。也就是透過我們思想認識這個客觀物質世界。即“再認識(這個客觀存在)世界。

    所以說,在這個邏輯關係上說,先認識自己,再認識世界是這樣的一個先後邏輯關係。

    那這種關係的先後關係,更側重於一個是從點到面,一個橫向關係由裡向外的一種邏輯相互關係。所以說,在這個角度上承認他的邏輯性的先後性,先認識自己,再認識世界。

    二,我認為“先認識自己,再認識世界“。實際上沒有先後邏輯關係。

    或者說沒有絕對的先後的關係,是同時存在的。

    站在人類的認識角度上來講。人的一生都是在處理三大關係:

    1.先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也就是我們處理人自然認識和改造自然界;

    2,處理人人之間的關係,也就是我們的社會關係;

    3,人與自我的關係。也就是今天我們說的認識自己。

    無論站在個人的角度,還是人類的認知角度來講。我們都是在實踐的基礎上,透過做事情,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過程當中同時認識自己。因為只有客觀的自然界客觀的物質世界,他人作為一種審視的標準和參考參照系,才能逐漸的標註自己的心理座標和定位。

    我們人一開始,總認為認識自己是很簡單。其實,從人的經歷來講,我們最終的瞭解自己的時候是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孔子說過一句話,三十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那麼這個角度我們就可以看出來,認識自己是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和自我反思反省的過程。同樣,也明白“如果再活一次,我絕對不……”懊惱和感慨!

    可見,四十不惑的認知,需要很多風雨的鍛鍊熔鑄而成!

    在認識的道路上,我們往往要經歷這樣一個過程。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過程中,我們逐漸的認識了外在的自然世界。同時,我們逐漸的社會實踐,參與社會活動。成為社會的一個群體具有社會屬性,在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同時,瞭解他人同時認知自我。

    我們透過人類與自然交往過程中。由原來的認為戰勝自然。人定勝天到20世紀21世紀,我們逐漸認識到,人只能尊重自然,要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而不是說征服自然,這也是重新認識了人和自然的一種關係。

    那我們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過程中,我們可以以誠信善良。自己的價值取向處理人際關係。在忠誠以欺騙之中逐漸的認知這個我們自己和外在世界。

    所以說。從這個角度來講,而不是一種先和後的關係,不是先認識自己,再認識世界,我個人認為。認識世界和認識自己是同時的。他們不存在一個邏輯上的一個先後關係。

    最後歸納總結:一,“先認識自己,再認識世界“這個哲理,如果說存在邏輯上的先後關係,我個人解釋的觀點,實際上就是讓我們正確的認識自己,再認識一個外外在的外部世界。處理好人與外在世界的一個關係。

    我的觀點中也說沒有一個先後關係,“認識自己和認識世界“是作為一個矛盾雙方。兩方面或者是一個認識的過程的兩個方面不存在一個先後關係,應該是同時存在。

    “再認識世界“,這個“世界“實際上就包含了更大,更廣。整個世界包含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客觀世界包含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主觀世界,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精神世界。

    而我們自己是整個世界的一部分。整個世界。一個分子,它裡面既包含物質的我們的肉體,也包括我們的精神世界思想世界。

    以上觀點是我個人的理解不到之處,望大家批評指正。

  • 11 # 晉中市電商商會秘書長

    世界就在那裡,你看與不看都存在,黑白灰的不同面都有,不同的人看到的不一樣,你的內心那種元素多,你的眼睛就看到那種東西多,雖然會有眼界看不到的層面。但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產物,驚訝但不奇怪,

  • 12 # 羊城七弟

    古希臘奧林匹斯山上的德爾斐神殿的一塊石碑上寫著“認識你自己”。這句話也是蘇格拉底一生的哲學。

    蘇格拉底是誰?他是柏拉圖的老師,而柏拉圖是亞里士多德的老師,亞里士多德是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算起來,蘇格拉底是帝王師祖,可是,今天我們想起蘇格拉底,不是他的身份和地位,而是他的智慧和見識。

    他一生都在認識自己,認識真理。正如他說:真正的智慧,是意識到自己的無知。而“認識你自己”、“成為你自己”,這是今天一些人在做,卻仍然有許多人並沒有真正明白的話,可能有人也奇怪:“我們自己還需要刻意認識嗎?”,“我們自己怎麼能不認識自己呢?”事實上,我們可能真的並不認識自己。

    心理學家榮格說:很多時候,我們的行為被我們的意識控制,但許多時候,我們都在受自己潛意識的影響。也就是說,有時候可能你都不知道,你為什麼要做這樣的事情,但你就是做了。榮格用一個冰山理論來形容人的意識和潛意識,浮在水面上的意識,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而在水下隱藏起來的潛意識,佔據了大多數。甚至很多時候,我們做一些事情,不知道這事對我們有何用處,只是別人都在做,所以我們也在跟著做,這其實都是因為,我們對自己的認識還不夠。“沒有人會自願犯錯誤”,有時我們之所以犯錯,是因為無知,所以蘇格拉底說:無知即罪惡。

    人是這個世界上最有靈性的存在,我們可以認識自己改變自己,讓自己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當我們認識了自己理解了自己,我們才能真正的理解人生,理解世界。

    蘇格拉底說:認識自己,方能認識人生。先左右自己,才能左右世界。

    的確如此,我們如果不能清晰的認識自己,看似自己控制了許多事情,其實只是被許多事情控制了。

    不完全是,兩者應該是不分先後、同時進行、相輔相成的。

    無論認識自己還是認識世界,我們都要從廣泛學習、認真思索、積極行動開始,而且這種認識沒有終點,會隨著我們思想境界的提升,而不斷髮現自己的無知。

    這種認識上的提升會給我們帶來很多好處,會讓我們處理問題的能力越來越強,無論賺錢多少,都會活得越來越輕鬆,而且一旦出現機會,更容易獲得成功。

    認清自我,認清世界的途徑是深入的思考,與富貴與苦難沒有太大的關係。一個人認清自我應當與本身的思考程度成正比,這是內在因素;苦難與富貴只會讓人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最多決定了思考的方向。

  • 13 # 使用者2985308175039

    我覺得這句話純屬扯淡,不去認識世界怎麼認識自己?你什麼都沒有經歷,每天坐在井底下看著天認識自己嗎?人得在經歷和走過的路中才能認識自己

  • 14 # 曉晴說愛

    這句話的最重大哲理就是,最終的結果,你傻了!你也不認識自己了,也不認識這個世界了。

    最基本的一個道理,你不是孤立於這個世界而存在的,你也是世界的一部分。脫離開世界,談認識自己,毫無意義。同樣道理,自己都不認識自己,談認識世界,滑稽至極。

    認識自己和認識世界,從來都是同時進行的。不把自己融在這個世界裡,你根本無法認識自己。而沒了自我,去認識這個世界,也只怕會迷失在這個世界裡。

    要是非要分個先後,我認為恰恰相反,我們人類從一開始,就是先從認識世界開始的,而後才有了自我認識。

    我們在孃胎裡的時候,我們的大腦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誰,大腦所有的能量調動,都在於認識這個世界。

    你所有對自己的認識,其實都侷限在你所認識的世界裡。學齡前的時候,你的世界也只有家和鄰居那麼大,你對自己的認識也不過是一個淘氣的孩子。上小學的時候,你的世界也只有家和學校那麼大,你所認識的你自己和別的小朋友也沒有什麼兩樣。

    有的人一輩子生活在農村,也沒讀過多少書,世界也不過就是村子般大小,對自己的認識,也不過是一輩子做一個老實農民。不是所有人對自己的認識裡,都有詩和遠方的。就一個農民來說,你要把自己描述成詩和遠方,他都簡直要不認識自己了。

    我們認識自己,是要透過學習,透過對世界的瞭解,透過把自己融成世界的一份子,來逐步認識自己的。

    越是沒有本領就越是自命不凡。(鄧拓)

    你要真的沒有認識了這個世界,那麼自命不凡、妄自菲薄,很可能就毀了你的自我認識。

    實際上,我更願意拋開自我去認識世界,我更願意拋開世界去認識自我。

    有一個詞叫“上帝視角”,或許真的只有以忘我的方式去認識世界,或者以忘掉世界的方式去尋找自我,才可能擁有看世界、看自我的“上帝視角”。

  • 15 # 哈哈傻Survival

    兄臺太高看自己了。人剛開始都認為自己很牛B,於是去世界指點江山,被耳光後。開始邊認識世界,邊人認識自己。然後再在世界中遇見自己。最後融化在世界中。

  • 16 # 汘越甲besos

    認識是人的一種社會實踐活動,有其規律可循:從近到遠,從淺到深,從表及裡,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世界是宏觀的,人類似一個微觀的世界,正是億億萬萬個微世界組成了宏觀世界,所以要認識世界是不可能一口吃成胖子,得按規律來,從認識自己開始,再深入到世界。

  • 17 # 樂乎齋牧雲山人一笑

    人得知道自己能耐的大小。

    比如能吃幾個饅頭能喝幾碗湯。先認清自己的能力才不會做超出自己能力的事。

    至於眼前的世界,別相信“窺一斑而知全豹”這句話,那是騙人的。

    世界就是這個世界,但在每個人的眼裡卻是不同的。

    眼前的世界是大家共有的,但心中的世界卻是個人獨有的。

    耐心的去認識眼前的世界,細心的去構建好內心的世界,那麼天地就是你的。無論是眼前的還是內心的。

  • 18 # 達林觀察

    一個人只有先認識自己,瞭解自己,知道自己的所喜所惡,才能夠更好的去了解這個世界,外圍的世界不單是一個客觀的世界,也是一個人主體認知的一個物件,如果不先做到認識自己,就很難去認識我們自己所處的這個世界,所以這句話包含有深刻的哲理,對我們去認識這個世界很有幫助。

  • 19 # 愛上鐵觀音吧

    我覺得這類弱智問題只要看過辯證唯物主義都會找到答案。

    首先你對自我的認知是有限的,少的可憐,更不要說對世界的認知。我們當前對自我和世界的認知都是表象認知,過去所謂的科學在現在看來其實很可笑的。

    所以不要隨便說什麼認識自己或者認識世界,渺小的你根本無法在有生之年認識自己。宗教也好,科學也好都是對錶象的瞎解釋。

  • 20 # 夢子也有夢

    認識世界很容易,無非就是去外面闖蕩,吃虧上當都能學到知識,三人行必有我師。認識自己很難,你瞭解自己嗎?有很多人對著鏡子說這就是我自己啊,錯了!你知道自己的優點缺點嗎?適合做什麼工作?你知道你親密的人對你的感受嗎?你周圍的你對你的客觀評價嗎?其實很多人都不瞭解自己,正才有了自知者明的這句話。人真應該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千古不變的真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求推薦一款3千—4千的拍照手機,電池大點,螢幕好點,有何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