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按照三國志的記載,荀彧和曹操的縫隙始於曹操要進三公加九錫,程昱等極力贊成,忠於大漢的唯唯諾諾,只有文若站出來講話,難道荀彧真的是忠於大漢,不準外姓稱王嗎?
9
回覆列表
  • 1 # 靜夜思160519196

    荀彧是從小受儒家忠君愛國思想教育和薰陶成長起來的,是真心擁護漢室。曹操是打著護衛漢室,剷平各種不服的旗號起事的,很多人都是奔著這個旗號投奔曹操。曹操稱孤,等於是背離了當初的宗旨,這讓很多忠於漢室計程車大夫非常失望。當時不但是士大夫階層,就是民間也是有怨念。關羽發起襄樊戰爭的時候,很多百姓都起來造反,殺官占城,本來要趕赴襄樊增援的曹仁也不得不去撲滅各地的起義烽火。

  • 2 # ms問鼎中原ms

    如果把曹操集團看成公司的話,他既是創業元老,也是老闆曹操的合夥人,手中擁有大量原始股份。

    如果沒有荀彧,也不會有曹操。

    曹操剛創業時,並沒有什麼資本......無非是曹氏、夏侯氏兄弟等武將,和草創的軍隊,完全看不出有什麼成大業的預兆。

    正是荀彧幫他一手組建了班底。

    公元212年,董昭等人推舉曹操為魏公,但荀彧認為曹操“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志,守謙退之節;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表示反對。曹操雖然口頭答應不作魏公,但心頭不忿,亦因此曹操對荀彧不悅。

    不久之後,曹操軍至濡須,正好曹操南征孫權,派荀彧到譙犒軍,任為侍中、光祿大夫,持節,參丞相軍事,荀彧因病留在壽春(今安徽壽縣),憂鬱而死(一說服毒自殺),終年50歲。

  • 3 # 墨子小遊戲

    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潁川郡潁陰縣(今河南許昌)人。是東漢末年的政治家、戰略家,是魏武帝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

    荀彧在早年被稱之為“王佐之才”,初舉孝廉,任守宮令。後

    棄官歸鄉,又率宗族避難冀州,被袁紹待為上賓。其後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書令,封萬歲亭侯。因其任尚書令,居中持重達十數年,處理軍國事務,被人敬稱為“荀令君”。後因反對曹操稱魏公而為其所忌,調離中樞,在壽春憂鬱成病而亡(一說服毒自盡),年五十。獲諡為“敬”,後追贈太尉。

    荀彧在戰略方面為曹操規劃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而獲其讚賞,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戰術上,曾面對呂布叛亂而保全兗州三城,奇謀扼袁紹於官渡,險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奇襲荊州等諸多建樹;政治上,為曹操舉薦了鍾繇、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計、密謀、匡弼、舉人等方面多有建樹,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

    一句話定性:其結局也悲的“王佐才也”!

    與《三國演義》給世人的印象不同,荀彧在曹操軍中,主要並不是以謀士的身份存在,而是實實在在的集團二把手。

    荀彧和曹操,幾乎是一見傾心。當時,荀彧剛剛離開待他為座上賓的袁紹,面見曹操。一番深談之後,曹操大為感慨:這就是我的張良啊!這一年,荀彧只有二十九歲。

    曹操任鎮東將軍時,荀彧任軍司馬。但是,這個軍司馬並不隨軍出征,而是常為留守。曹操東征徐州之時,張邈與呂布叛亂。一時之間,曹操腹地震動,荀彧不得不親自去和敵人談判。為此,夏侯惇就曾勸阻過荀彧,說如今主公不在,您就是一州的主心骨了,可不能隨便置身於險地啊!荀彧之任重,可見一斑。

    等到曹操迎奉漢獻帝時,荀彧進位為“侍中,守尚書令”——在東漢的官制下,這就是核心的實權人物了。這種職位安排,在曹操看來再自然不過:中樞要地,當然一定要有自己人。

    對於這個自己人,曹操是特別放心的:他常年征伐在外,留守許昌的,一直是荀彧。雖然曹操一再稱讚荀彧是他的張良,但事實上,荀彧乾的並不是張良的活,而是蕭何的。在曹操陣營中,張良、陳平的活,是由郭嘉、荀攸、賈詡等人乾的。

    但是,如果你以為荀彧和貴公司那個整天在CEO面前點頭哈腰的副總裁一樣,那你就大錯特錯了。荀彧這種二把手,在曹操那裡,是有相當相當重要的意義的。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說,沒有荀彧,就沒有曹操三分天下的基礎。

    為什麼?

    我們用一個創業團隊來類比。團隊的一把手,一定是業務精英,他們或許有天才的創意,能解決別人解決不了的問題;或許有敏銳的洞察,看到了別人發現不了的機會。

    但是,單憑眼界高超或者能力出眾,並不見得就一定會成功。在想法和現實之間,還橫亙著一條巨大的鴻溝,那就是實踐。想法再好,也一定要能落地,才算數。

    那如何落地呢?

    這種時候,就需要卓越的二把手來發揮能力和才幹了。

    而荀彧,承擔的就是這種二把手的責任和義務。曹操外出征戰,他就負責內部的足兵足食;曹操每攻佔一地,他就負責派駐合適的守吏;當曹操急需各型別人才,他又能推賢進士——這一點尤為明顯,曹操早期的人才儲備,除了一小撮姓夏侯的和姓曹的,基本上都來自於荀彧的引薦。其中,以荀攸、郭嘉、鍾繇為最。

    荀攸和郭嘉,熟悉的人不少。因此我們在這裡僅簡要介紹一下鍾繇的功績:

    鍾繇在曹操手下,最大的功勞是鎮撫關中。當時,由於董卓和李傕等人的反覆殺戮,關中早已殘破。面對關中大大小小的軍閥,曹操頭疼不已:剿滅吧,費心費力,又沒有什麼收益;放任自如吧,這些軍閥又會趁著曹操遠征,時不時的來騷擾一下。關中一地,簡直就成了“雞肋”。

    曹操於是問計於荀彧,荀彧說派鍾繇去。曹操聽從了這個建議,任命鍾繇為司隸校尉。從此,關中的軍閥們果然就都消停了。

    透過這個小事例,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荀彧這個二把手的實際意義:解決問題。雖然在史料中,荀彧對曹操的出謀劃策不在少數。但其實,荀彧對曹操真正的作用在於:在戰場之外,幫曹操解決一切問題。

    這時,我們再回頭來看何顒對荀彧那個經典的評價,就不得不對東漢末年的名士品評佩服萬分:“王佐才也!”荀彧,是能夠輔佐別人成為王者的人。

    三國時代,類似於荀彧之於曹操這樣的例子,其實不少:比如在江東集團,張昭就是孫策的二把手。那蜀漢呢?很明顯,諸葛亮就是劉備的左膀右臂了。

    但可惜,荀彧卻不像諸葛亮那麼幸運。

    最後,在下想談一下自己對於荀彧之死的看法。

    史料記載,荀彧之死,是因為反對曹操受九錫,“以憂薨”。因為曹操受九錫這個事,其實就是篡黨奪權的第一步。對此,荀彧是明確反對的,自然無法見容於曹操。

    這裡就出現了一個讓後人困惑不已的謎團:曹操想篡漢,難道荀彧知道這個時候才知道嗎?

    以個人看來,荀彧之“憂”,不是在於他此時才知曉曹操篡位之心,而是此前兩人的無間合作,從此產生了無法彌補的重大裂縫。

    但此時,一個突然說:我的想法變了。我們不做行業的頭部了,以後就是一個區域公司了。另一個,沒法回過神來。赤壁之戰,是曹操人生重要的分水嶺。此戰之後,曹操基本上放棄了統一天下的夢想,開始有計劃、有步驟的代漢自立,選擇割據一方。曹操這種政策目標的轉變,自有他不得以的苦衷,在此我們不做詳述。只是,當一家企業的戰略發生轉移,那麼,人事及業務不可避免地會發生變動。這種時候,站在曹操的立場上,當他知道了荀彧的反對態度,他會如何考慮?是說服荀彧嗎?當然這是不可能的。

    繞過去嗎?那就更不可能了,荀彧可是這個集團的二號人物。一個老總的戰略發生轉變,連自己的二把手都沒辦法說服,又如何去說服其他人?

    於是,荀彧便不再是“王佐”,而成了障礙。

    而站到荀彧的立場上,更容易發現他此時的尷尬:

    本來,曹操志在削平四海,混同宇內。荀彧有王佐之才,能夠助力於曹操得償所願。兩人的搭檔互為補充,天作之合。但此時,曹操的目標已經偏航,不再有王者之業需要輔佐了。那荀彧這個二把手,又能助什麼力呢?曹操還向以前一樣,用得著他的“助力”嗎?

    “是啊”,荀彧可能也在想,“我還有那麼重要麼?”

    當曹操的政策已經轉向,荀彧在這裡,再沒有了自己的位置——而且,還辭不了職,跳不了槽。

    最終,只能“以憂薨”

  • 4 # 小豚歷史課

    歷史課認為,荀彧內心是忠心漢王朝的,荀彧和曹操初期有著同樣的政治理想,所以盡心輔佐曹操,後期曹操進位魏公已有不臣之心,兩人政治上產生了分歧。

    荀彧出身官宦世家,為潁川望族,荀彧父叔皆為漢臣,自己也以漢臣自居,父親荀緄為濟南相,叔父荀爽擔任過司空。荀彧妻子為中常侍唐衡的女兒,荀彧的官職也都是曹操以漢天子名義封的,官宦世家出身的荀彧,在封建時代忠君愛國的思想下,自然心中是忠心和熱愛漢王朝的。曹操初期也是忠心漢王朝的,早期平定黃巾、董卓專權後起兵討伐董卓、袁術僭越稱帝后討伐袁術都是忠於漢王朝的表現。所以此時的荀彧和曹操有著同樣的政治理想,所以盡心輔佐曹操。

    毛玠向曹操提出的:“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建議,這個奉字表達了曹操尊漢天子的政治立場,再以天子的名義去討伐有不臣之心的諸侯。這個時候的曹操,政治立場依然是幫助天子消滅有不臣之心的諸侯,還屬於人臣的本分,所以曹操東征西討平定各路諸侯的時候,荀彧依然認為曹操是代漢討逆。

    在荀彧和曹操初期的合作中,他們的政治目標都是一樣的,奉天子,興漢室。曹操和荀彧的政治目標出現分歧時在曹操進位魏公的時候,有了魏公這個爵位,就是有了公國的待遇,這是擁有了超越一般諸侯的權力,可以建立自己的官僚體系,包括王國之相。這已經超越了一般人臣的權力,此時的曹操顯然已經開始有了野心,荀彧也明白了此時曹操的政治立場和自己是相悖的,已經有了不臣之心,所以提出反對,最終憂慮而死(有說是服毒自殺的)。

  • 5 # 謙尋木

    荀令君在戰略方面為曹老闆規劃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在軍事路線制定上,提出“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戰術方面曾面對呂布叛亂而保全兗州三城,奇謀扼袁紹於官渡,政治方面為曹老闆“引進”了,荀攸、陳群、郭嘉等大量人才。毫不誇張的說沒有荀令君就沒有曹氏集團的上市崛起,能被曹老闆稱為“吾之子房”的人無論格局、才略都是當時頂級的。

    可荀令君的所有理想都是輔佐曹老闆這樣一位英雄把國家重新平定下來,讓大漢王朝延續下去,這是荀令君終極的理想。他時時刻刻不忘初心,不忘自己是一名漢官,忠於大漢。對於荀令君這樣一名德才兼備的人,長年來積累了很高的威望。

    於是當建安17年,曹老闆想要魏公,受賜九錫時,荀令君一定是強烈反對的,此時作為王佐之才的令君很清楚,曹操大勢已定,自己的反對無異於螳臂當車,然而他不得不反對,他明白晉魏公、賜九錫的下一步,不是篡漢,就是禪讓了。那樣,漢室就亡了!可悲的是正是自己年輕時極力輔佐之人,毀了自己匡扶漢室的理想,自己也成了協曹滅汗的主要推手,其內心的痛苦是可以想象的。

  • 6 # 斧子

    荀彧是從小受儒家忠君愛國思想教育和薰陶成長起來的,是真心擁護漢室。曹操是打著護衛漢室,剷平各種不服的旗號起事的,很多人都是奔著這個旗號投奔曹操。曹操稱孤,等於是背離了當初的宗旨,這讓很多忠於漢室計程車大夫非常失望。當時不但是士大夫階層,就是民間也是有怨念。關羽發起襄樊戰爭的時候,很多百姓都起來造反,殺官占城,本來要趕赴襄樊增援的曹仁也不得不去撲滅各地的起義烽火。

  • 7 # 層林盡染幽山

    荀彧是大漢最後的忠臣。

    荀彧和曹操是合作關係而不是君臣,荀彧忠於漢朝又與曹操是好友。東漢末年諸侯割據,各路軍閥征伐不斷,朝廷已經是風雨飄搖,如果單靠朝廷的實力已經無法維繫大漢江山,因此朝廷也需依附於強大的軍閥,但又要確保朝廷的安全。

    曹操作為漢臣,在董卓擾亂朝綱、作亂洛陽時隻身行刺董卓,因此忠君愛國名聲大好。

    後再群雄並起的亂世擊敗袁紹等強大諸侯,阻止了眾多不臣之人稱王稱帝。因此荀彧對曹操抱有希望,認為曹操可以是忠臣,想借助曹操平定各地諸侯。而曹操又善於用人,荀彧對曹操幫助巨大,推薦了郭嘉等一大批人才,迎漢獻帝,

    大力支援曹操討伐袁紹。荀彧是曹操的一隻大腿,有荀彧才有後來稱雄中原的曹操。

    荀彧協助曹操處理軍國大政十數年,後來曹操要稱魏公,之後稱魏王,

    荀彧大力反對,因此與曹操反目成仇,曹操給荀彧的路是:現在已沒有漢祿給你食,要麼跟著我當魏臣,要麼決裂。因此調離中樞,最後鬱鬱而終。

    所以荀彧是漢朝忠臣,他協助曹操是在借曹操之力以恢復漢朝。

  • 8 # 韓奈戴

    荀彧是三國時期赫赫有名的謀士,那麼他是一個怎樣的人呢?荀彧是曹操統一北伐的功臣和第一謀士,被稱為王佐之才,他持重任十年載,處理此國大小事務,所以被稱為荀令君。他擅長建計,密謀,舉薦人等方面多有功勞,因此曹操稱他為吾之子房。

    荀彧在軍事戰略上為曹操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軍事理論和路線,還多次修改曹操錯誤的軍事方針,因此曹操很看重他,例如荀彧的深根固本以治天下,迎奉天子等,戰術上,他曾謀劃袁紹而得官渡,舉薦賢能上,曾為曹操舉薦鍾繇,荀攸,陳群,郭嘉等能士。

    這麼一個幾近完美的文官,他是真的忠於漢室的呢還是?一起去探討一下。

    荀彧一開始是袁紹的謀士,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荀彧覺得袁紹是一個難成大事之人,所以就離開了袁紹,投奔了曹操。當時袁紹的實力比曹操強於太多。儘管擁有這樣有利的條件,荀彧還是決然的離開了袁紹,也許荀彧覺得袁紹這個人不會也不不願意成大事,他的理想袁紹無法實現,因為荀彧要的是建功立業,平息戰亂,老百姓可以安居樂業。

    荀彧跟隨曹操二十一年,如果說荀彧看不出曹操的野心那是假話。荀彧是一個善於識別人的人,假如他真不能理解後來的曹操,那隻能說明他就是個庸才。曹操早起的這篇《讓縣自明本志令》能看得出他是有報國理念的,荀彧正因為如此而投奔了曹操。

    可是隨著時間及環境的變化,曹操看到了漢朝的氣數已盡,此時他要為自己建功立業,一方面為了家族,另一方面是自己的野心,曹操已經不是那個單純的徵西將軍了。

    那麼荀彧是真的一直在匡扶漢室嗎?我覺得不盡然,因為荀彧輔佐曹操二十一年,他不斷削弱了漢室勢力,這一點荀彧不會不知道的,在歷史上,荀彧並沒有為漢室做過實際的奉獻。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荀彧不是忠於漢室的臣子,他只是想早一點平定天下,讓百姓過上幸福安康的日子。自己觀點,不喜勿噴。

  • 9 # NatureVoice雨人

    荀彧是早期曹操能夠掌控朝廷的大功臣,挾天子以令諸侯就是荀彧向曹操建議的。但荀彧又是一位內心十分糾結的人,他一直把自己當做漢臣,所以非常反對曹操稱王、稱帝,最後也是因為和曹操鬧翻所以遭到棄用,看到曹操曾與他的空盒選擇了自盡。如果荀彧還是相當漢臣的話,為什麼他早年還要幫助曹操呢?只能說荀彧把曹操看的太理想化了,絲毫沒有察覺出曹操真正的野心,這也讓他後來的生活非常自責。

    曹魏是三國時勢力最大的一支力量,三分天下有其二,其肇基者曹操手下更是謀士如雲、勇將如雨。在這些謀臣中,有一員“王佐之才”,這個人在前期為曹丞相提出過很多不錯的建議,甚至曹操的江山都有不少是他打下來的。但是到了曹操稱王、加九錫的時候卻以死反對。前後變化這麼大的人就是荀彧。

    荀彧(163年-212年)字文若。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戰略家,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荀彧早年被稱為“王佐之才”,初舉孝廉,任守宮令。後棄官歸鄉,又率宗族避難冀州,被袁紹待為上賓。其後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書令,封萬歲亭侯。因其任尚書令,居中持重達十數年,處理軍國事務,被人敬稱為“荀令君”。後因反對曹操稱魏公而受曹操所忌,調離中樞,在壽春憂鬱成病而亡(一說服毒自盡),年五十。獲諡敬侯,後追贈太尉。而司馬懿也曾高度評價過荀彧“書傳遠事,吾自耳目所從聞見,逮百數十年間,賢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

    在曹操的生涯中,打敗呂布、挾天子以令諸侯、官渡之戰這些事情都少不了荀彧的身影。可以說荀彧和曹操是共患難的,但是到了北方已定,曹操要稱王、加九錫,登上最輝煌的舞臺的時候荀彧卻表示了反對,甚至因此而亡。難道是他認為曹操不能同甘嗎?

    荀氏家族是當時有名的名門望族,荀子便是荀彧的祖先,而荀彧的祖父荀淑學識淵博,在東漢極有人氣,可以說荀彧很受其祖父的影響,無論是學識還是品行,都有祖父的影子。而荀彧的父親和叔父都在漢朝為官,叔父荀爽更是位列三公。所以家風對荀彧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荀彧的理想是匡扶漢室,這和劉備的出發點是一樣的,但他們選擇了不同的道路。荀彧支援曹操,是看重曹操的能力,他相信只有曹操可以統一天下,恢復漢室的江山。事實上,曹操在剛開始,也是這麼做的,雖然他被人稱為“挾天子以令諸侯”,但真正的旗號,叫作“奉天子以討不臣”,這也是為何曹操身邊能夠團結大量漢臣的原因。

    如果曹操在剛開始就要篡位,恐怕荀彧也不會支援曹操。毫無疑問,曹操迎奉漢室,使其獲得了對外征戰的合法性,雖然從表面上看,曹氏集團一直在清除異己,無論是袁術、呂布,還是袁紹,都被曹氏集團給消滅,可這也在某種程度上拱衛了漢室。

    假如沒有曹操,那麼北方必然是諸侯割據,甚至前期袁術都能稱帝,這直接挑戰了漢朝的正統性。在討伐諸侯方面,漢獻帝和曹操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曹操不能失去朝廷,漢獻帝也不能丟了江山。那麼漢室是否知道曹氏集團早晚會翻臉呢?這個當然知道,但是沒有辦法。放眼望去,漢室依託在曹操身邊,其實是最保險的。當初只有曹操迎奉了天子,這就意味著只有曹操最清楚天子的價值,這相當於給漢室送去了尊重,如果漢室到了袁紹手裡,或許下場會更慘。

    曹操之外的諸侯,大多數都不尊重漢室,而漢室卻在表面上得到了曹操的尊重,必然也會給曹操以回報,那就是給予其消滅其他諸侯的合法性。要知道,曹操吞併其他諸侯,並不是以自己的名義,而是奉天子討賊。

    但是,以荀彧為代表的漢臣,卻對曹操日益失望,因為曹操逐漸偏離了自己的初心:匡扶漢室。這時候的曹氏集團風頭已經遠遠超過了漢朝政府,當時就有勸進的聲音冒出來。這自然會讓荀彧等人大為不滿,因為這直接破壞了荀彧等人堅持的價值觀。在外部,劉備和孫權則拿漢獻帝在曹操那裡說事,要匡扶漢室以滅賊,這無異於否定了曹氏集團的合法性。

    曹操一統北方,官至丞相,“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到了加封爵位的時候了。當曹操剛接到晉魏公,加九錫的詔書時,荀彧第一個反對。荀彧上表曹操:“曹公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從荀彧上表反對曹操的文字來看,其言辭柔中帶刀,深刻揭露曹操道貌岸然之本質,足以讓曹操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荀彧這麼做,無疑是將生死置之度外,真有為挽回漢室榮譽和維護自己的初衷,做最後一搏的架勢!這段話著實讓曹操難堪。荀彧是曹操最為敬重、倚重的老臣,曹操因此記恨荀彧。

    所以,荀彧盡心輔佐曹操的主要目的是匡扶漢室。之後荀彧也已經認識到,自己已經無力阻止曹操,漢室之傾頹以成定局。正是自己極力輔佐之人,毀了自己匡扶漢室的奮鬥目標,自己也成了協曹滅漢的主要幫兇。就在荀彧去世的第二年,曹操終於如願加九錫,進魏公。從此可以名正言順地獨攬大權,為實現自己的夢想,前進了一大步。

    透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秉忠貞之志,守謙退之節”正是荀彧為人處世恪守之道,我們有理由相信,荀彧真乃德才兼備之真君子也。

  • 10 # 肥肥大狗熊

    荀彧投曹操時候是191年,此時他29歲,在此之前,董卓禍亂朝廷,他不合作於是棄官,沒多久他又被袁紹任用,此時袁紹剛奪取韓馥的冀州,袁紹四世三公,又是討董盟主,名滿天下,然而沒多久他認為袁紹不能成大事,然後投奔曹操。

    以上說明荀彧看人很準,的確董卓和袁紹在勢力很強大的時候,荀彧都看出他們的

  • 11 # 南柯一夢52139

    荀彧是三國一個重要的人物,也是曹操的首席功臣,被其稱之為“吾之子房”,荀彧字文若,士族,年輕時便追隨曹操,南征北戰,替曹操堅守後方,屯兵積糧,無論軍事謀略,內政後勤,,荀彧都堪稱一流,是曹操放心的大管家。荀彧是一個悲情人物,自身才華橫溢,能力傑出,戰功赫赫,一心忠於漢室,初追隨曹操之際,操視之為“吾之子房”,每有要事必與其相商,視為心腹知己。隨著曹操勢力的壯大,野心也逐漸膨脹,隨著三國鼎力的局面已成定局,曹操也只能偏安北方一隅,無力一統天下,梟雄遲暮,壯志不再,其要求漢帝策封為魏王,野心昭然若揭,荀彧深感理想的破滅,無法匡扶漢室,與曹操的關係由最初的親密無間變為現在的形同陌路,政見不合,深感無力阻止曹操封王的他,痛苦壓抑。曹操即使心中不忍殺他,他也不想苟活於世,於是在曹操給他送來一個空盒子後,羞憤難當,深知曹操的用意,遂自盡,終年五十歲。荀彧和諸葛亮一樣都是有理想抱負的人,一心忠於漢室,當看到理想破滅的時候,對人的打擊是巨大的。雖然漢室早已名存實亡,他的這份堅持是否值得見仁見智,但荀彧的操守還是很讓人佩服與尊重。

  • 12 # 塔布里斯

    少年用劍殺死惡龍,坐在龍的屍首上,

    看著滿地的金銀財寶,

    慢慢長出鱗片和犄角,

    最終也變成了惡龍。 ——引子

    如果讓我用一個詞來概括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戰略家荀彧的一生,那麼我會借用《紅樓夢》中的一個曲牌名——“終身誤”。

    當他在初平二年(公元191年)第一次見到他心目中得那個“一心匡扶漢室的亂世英雄”——曹操的時候,他這悲劇的一生也許就已經註定了。可真是“嘆人間,美中不足今方信。縱然是如魚得水,到底意難平。”

    要了解荀彧這悲劇的一生,就先要知道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用一個字概括就是:正

    正,就是正派、正直、剛正,這在三國時期簡直是有口皆碑的,電視劇《軍師聯盟》中司馬懿、楊修等當世一等謀士都對荀彧推崇備至的情節,倒也都是歷史上真實的反應。

    《三國志·荀彧傳》這樣記載:荀彧德行周備,非正道不用心,名重天下,海內俊傑莫不以為儀表。

    《典略》中也記載:“荀彧折節下士,坐不累席。其在臺閣,從不以私慾撓意”

    可以說從階級而論荀彧就是三國時代名士階層的傑出代表。

    這裡就產生了下一個問題:為什麼像荀彧這樣一個天下名士,會選擇一個“閹宦遺醜”曹操作為主公,他難道不應該也選擇像袁紹、劉表那樣的“海內所望”去輔佐嗎?

    這就是荀彧的第二個特點,也就是它區別於三國時期其他大多數謀士、政客的最大特點——荀彧有理想,是一個堅定地理想主義者,堅定到何種程度?可以以身殉道!

    其實荀彧也不是直接就選中了曹操,身為一個士人,他也向當時大多數傑出謀士一樣,曾經選擇過當時為士族地主階級利益代表的袁紹。

    荀彧,出生在潁川的世家大族荀氏,相傳是戰國時期思想家荀子的後人。他的祖父荀淑、父親荀緄,叔父荀爽都是當時知名的才子,家族中也是幾代為官,門生故吏便於天下。可以說依靠這個關係網荀彧像混個一官半職是很容易的。在被推舉為孝廉之後,荀彧也順利的擔任了守宮令。

    但是還沒等荀彧在任上發揮出自己的才幹,董卓之亂暴發,荀彧不肯助紂為虐,於是辭官不做,為躲避戰亂,舉家遷到冀州。在冀州自然就會被當時冀州的控制者袁紹發現。雖然袁紹對他“待如上賓”,可是慧眼如炬的荀彧卻一眼就看出了袁紹徒有其表、外強中乾。

    於是,荀彧做了一個當時決定他一生命運的一個決定:離開袁紹、投奔曹操。

    對於這個選擇,荀彧在官渡之戰之前有所解釋。

    據《三國志·荀彧傳》記載,在建安二年,面對著河北的強大壓力,曹操曾經針對是否能戰勝袁紹的問題諮詢過荀彧。而荀彧給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對比了曹操和袁紹。荀彧認為:從古到今,強弱都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以弱勝強的從來不在少數。袁紹看似現在強大,但早晚會被明公所滅。

    第一:袁紹為人,外寬內忌、嫉賢妒能,人不能盡其用;而明公豁達大度、舉賢任能、唯才是舉。使得海內歸心,這是在用人上勝過袁紹。

    第二:袁紹好謀而無訣,是典型的的優柔寡斷、反映遲鈍。而明公做事當機立斷,在謀略上又勝過袁紹。

    第三:袁紹任人唯親,聽不進去反對意見,軍紀廢弛。而明公法度嚴明、令行禁止,在組織上又勝過袁紹。

    第四:袁紹雖然號稱“四世三公”,但是他只是枯名釣譽,手下招攬的謀士大多數也都是華而不實,真正有本事的他卻不能夠協調阻止,導致內耗嚴重。而明公手下,推心置腹、賞罰分明,謀士盡心,將士用命。這是在人心又勝過袁紹。

    不得不說荀彧的這番分析,完美的對比出了曹操相比於袁紹的優勢,這也可以作為官渡之戰曹操戰勝袁紹的理由。

    可是單憑這四點優勢,就足以讓荀彧死心塌地的跟隨曹操嗎?畢竟,當時群雄並起,比袁紹會用人的主公也不在少數,荀彧為什麼選擇了曹操?

    因為:希望,在曹操身上(至少是建安2年的曹操身上)荀彧看到了他能夠實現自己政治理想的希望。

    那麼荀彧的政治理想到底是什麼呢?透過他在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荀彧獻策曹操迎奉天子時所提出的“三大綱領”中可見一斑:

    “奉主上已從民望”“秉至公以服雄傑”“扶弘毅以致英俊”

    這就是荀彧的政治主張,這就是荀彧的政治理想,這就是荀彧的政治路線,這就是荀彧的整治規劃。

    他的理想就是依靠能力傑出的亂世英雄,掃平不臣,匡扶漢室。

    在當時的荀彧看來,曹操就是這樣一個英雄。曹操有當世傑出的政治、軍事、戰略、用人的能力,而且曹操在董卓之亂中首倡義軍,對比心懷鬼胎的其他諸侯,只有曹操(和孫堅)在討伐董卓的作戰中真正出力。這些荀彧看在眼裡,所以他選擇了曹操

    那麼跟隨曹操之後的荀彧又是什麼樣的呢?可以說在曹操眾多的謀士中可以排進前三的應該是:荀彧、郭嘉和賈詡。而荀彧尤其是首席謀士(郭嘉早死)

    結合三國曆史我們可以看出,曹操在平定天下的作戰中幾乎都是要親自領兵作戰的,而留守後方為他提供後援輜重的重任就落在了荀彧身上。

    從初平三年(192年),曹操領兗州牧開始,荀彧在曹操身邊就一直擔任這“張良、蕭何”於一身的角色。曹操在興兵討伐徐州陶謙的時候,後方的陳宮、張邈勾結呂布叛亂,幾乎所有的兗州城池都選擇了投降呂布,只有荀彧鎮守的鄄城堅守了下來,為曹操保留住了根據地。

    後來曹操迎奉天子到了許都之後,荀彧一直擔任尚書令一職,相對於實際上毫無實權的東漢朝廷來說,荀彧實際上“居中持重”,負責了朝廷中的日常事務,可謂是“不是丞相的丞相”

    官渡之戰時期,曹操因為前線傷亡慘重、後方糧草補給困難等原因,數次意志動搖,想要退兵休戰,也是荀彧多次寫信勸說曹操堅持到底,後方事務儘可託付荀彧。荀彧雖然不像賈詡、程昱、郭嘉那樣隨軍出征,卻依然按不斷地給曹操出謀劃策。正是荀彧的支援,才讓曹操諸侯爭霸中得以崛起,擊敗袁紹,統一北方。直到赤壁之戰前,為曹操規劃南征劉表的還是荀彧

    可以說理想的道路已經完成了一半,荀彧的故事看到現在,怎麼看都是一個名士能夠實現理想得成功範例,何來悲劇之說呢?

    後世的西方著名哲學家尼采有這樣一句名言:

    當你凝視深淵的時候,深淵也在凝視著你。與魔鬼戰鬥的人,應當小心自己成為魔鬼。

    荀彧可能忽略了一個問題,人都是會變的。到了213年,那個曾經一心匡扶漢室的少年將軍已經“死了”,在荀彧身邊的已經是一個得寸進尺的“竊國大盜”。

    一個理想主義者最痛苦的時刻是什麼,一種是“出師未捷身先死”,另一種怕就是身雖未死,但理想已經破滅。這種感覺恐怕只有五丈原中,四輪車上,還是羽扇綸巾,卻再也無力談笑間讓敵人灰飛煙滅的諸葛丞相最能理解,事實上在三國之中在身份上最為相似、政治上理想最為相同,結局皆是壯志未酬的也只有諸葛亮和荀彧能夠惺惺相惜。

    所以雖然諸葛亮看到了劉備不聽自己的勸阻不滅魏而伐吳,導致自己再也沒有條件按照隆重對策去實現自己的理想,但是卻依然義無反顧的前後六次走上了岐山通往長安的道路,即使丞相早已明白:這條路自己這一輩子恐怕也走不完了,但是諸葛亮已然堅守蜀漢,既是對劉備的承諾,也是對自己理想的堅持。

    荀彧也是一樣,一個理想主義者絕不會輕易放棄自己的堅守,何況在曹操的身上他已經付出了一生的心血,他已經不可能在這個時候再去改換門庭,投靠劉備、孫權。

    荀彧,已經沒有退路。退,他就不再是荀彧。他恐怕也清楚,曹操恐怕也沒有了退路,此時的曹操代表著的已經不是一個人,而是整個希望取得最高權力的集團,而且這個集團中也都是荀彧曾經的戰友。

    曾經的那個“屠龍少年”曹操,用劍殺死了惡龍(奠定了北方統一),但他面對著至高無上的權利,他的靈魂一點點的被其腐蝕,最終曹操也會將靈魂出賣給權利的魔鬼,變成“下一條惡龍”

    ——荀彧已經看到了結局,但他是理想主義者,他要最後一搏,如果失敗,他寧可堅守理想而死。

    建安18年,曹操加冕魏公,又在鍾繇、董昭、賈詡等大臣的勸進下,獲得了加九錫,贊拜不名等待遇,已經徹底成為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無冕之王。荀彧意識到:屬於他的決戰來了,決戰的物件就是他曾經的寄託。

    曹操加冕魏國公也就實際上等於擁有了對王國,從此曹操將不再是漢王朝的臣子,而是藩屬國的君王,離篡位也只有一步之遙。離荀彧的底線也只有一步之遙。這一步曹操跨出去,自己將雖生猶死。

    所以在眾多的支援聲中,荀彧並沒有表態支援。曹操於是假託董昭“密以諮彧”,荀彧忍無可忍於是大義凌然的提出了反對,此時已經是——王八吃秤砣鐵了心的曹操對最高權力志在必得,哪裡還容得下反對意見,《三國志·荀彧傳》的記載是:太祖由是心不能平。

    正好此時曹操發動了南下征討孫權的軍事行動,反常的下令以往鎮守後方的荀彧隨軍出征,在大軍行進到壽春的時候荀彧病了,曹操派人送給荀彧一個食盒表示慰問,荀彧打開發現是空的。

    荀彧明白了,自己終是“終無漢祿可食”,於是他望著空空的食盒,空蕩蕩的,像極了荀彧這一生的故事:到頭來竹籃打水,再回首萬念俱灰。他此時的悲涼和不甘恐怕只有五丈原上西北望長安的諸葛亮;麥城包圍中遙望桃園的關羽;以及昭烈廟橫劍自刎的劉湛才能夠有所體會吧。

    荀彧死了,但也許正是他的死,讓曹操畢生也沒有跨過篡位的底線。你們說荀彧他真的輸了嗎?——“一個人儘可以被毀滅,但永遠也不能被打敗”《老人與海》

    往事越千年,換了人間。滾滾江水淘盡了多少英雄的血,淘盡了多少志士的淚。古今多少事化作了秋月春風,都付了白髮漁樵笑談中。

    但我們不該忘記在三國曆史上那些為了自己心中理想而奮鬥一生甚至以身殉道的人,即使他們是失敗者、他們各為其主,但都同樣值得我們尊敬。

    所以,這杯酒,也敬荀令君,敬三國曆史上所有以定亂安民為理想,將熱血撒入地下的英靈!

  • 13 # 一夢潤心

    荀彧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不光是政治思維還是軍事才能都不亞於當時的任何一個謀士,要不是怎麼會得到曹操的重用。荀彧最大的優點就是會察言觀色,這一點在曹操平定中原的大大小小的戰爭中都能體現。說他忠誠,這一點是肯定的,但絕對不是愚忠,漢室已傾,名存實亡。愚忠的表現在董卓協天子和曹操協天子時期有不少,但是他們只是基於一時的衝動,最終都落得消亡的下場,只能說是有氣節。但是荀彧不同,曲線救國,幫助曹操平定中原,也是施展才華的一種體驗,他在出謀劃策的同時不是沒有想過曹操會當王或者當皇帝,但是他在這個過程中不能去想這些不切實際的事情,他要做的就是堅定的配合曹操打下天下。在這個過程中,荀彧也不會去和曹操探討以後會以什麼方式對待漢室宗親,只能說走一步看一步,比較此時的荀彧對曹操是忠的。就算是有想法,估計也只能寄希望於曹操真的是在為漢家打天下,但是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等到荀彧功成名就的時候,他已經控制不了曹家的野心了,知道自己年歲已高,也不能左右曹操的想法了,才會在落寞之時收到的曹操最後的封賞:一個空果盒。只能說荀彧確實是忠,但是是一個效忠,理想很豐滿,但是擔心的時候還是發生了,自己的實力不允許,況且實力太單薄,左右不了漢室的傾覆。

  • 14 # 好奇觀古今

    荀彧算不算漢室忠臣,我覺得還是算的,死節了的,其實沒必要的事情,荀彧跟著曹操應該隨隨便便做三公,但是他拒絕了,以死明志,很了不得,捨生取義了。

  • 15 # 小青峰曰史

    不要搶,我小青峰又來啦!眾所周知,荀彧是漢末忠臣,在漢末軍閥混戰、群雄割據的動盪中,為了振興漢室,他選擇盡心輔佐雄才大略的曹操,他認為只有曹操可以一統天下,他希望曹操一統之後將天下再交回給漢帝。荀彧為曹操集團的成長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隨著權力的一步步擴大,曹操進而走向了剝奪皇權之路,這與荀彧的初衷有很大的不同,荀彧的目的是維護漢室權威而不是幫助曹操謀取皇權,所以,荀彧與曹操分道揚鑣了。

    一、

    在突入其來的兗州政變中,荀彧成功地保全了鄄城、範縣和東阿縣三城,從而保證了兗州的安全,在兗州形勢穩定之後又建議曹操繼續攻打呂布,從而建立了兗州根據地。興平元年,曹操征討陶謙,任命荀彧留守,恰逢張邈、陳宮用兗州為據點反叛曹操,暗中迎來了呂布。這次反叛是致命的,荀彧識破奸計,立即統領軍隊做好防備,派人急馳去召東郡太守夏候。豫州刺史郭貢帶兵數萬來到鄄城下,有人說郭貢與呂布合謀,郭貢求見荀彧,荀彧將前往,夏侯等人說:“君,一州鎮也,往必危,不可。”荀彧說:“貢與邈等,分非素結也,今來速,計必未定;及其未定說之,縱不為用,可使中立,若先疑之,彼將怒而成計。”郭貢見荀彧毫不懼怕,認為鄄城不容易攻破,就帶兵離開了。荀彧又與程昱定計,派程昱去勸說範縣和東阿縣的守將,最終保全了這三座城池,等待太祖歸來。

    陶謙死後,曹操想要攻取徐州,回過頭來再平定呂布。作為第一謀臣的荀彧及時糾正了曹操即將犯下的大錯,他先是舉漢高祖之例,強調了深根固本的重要性,接著又進一步分析了失去兗州的嚴重後果,曹操於是放棄了攻打徐州的計劃,最終呂布被趕出兗州,兗州形勢完全穩定下來。事實證明,兗州這塊進可攻退可守的根據地,對曹操日後統一北方,成就大業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曹操集團能夠在軍閥混戰中掃滅群雄、統一北方,這與曹操取得“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優越政治地位有著重大關聯,而促使曹操最終下定決心奉迎天子的正是荀彧。建安元年七月,漢獻帝劉協在楊奉、董承等護衛下,從長安返回洛陽。在要不要奉迎天子建都許昌的問題上,曹軍內部發生了爭執。多數人不同意迎接獻帝,他們的理由是“山東未平,韓暹、楊奉新將天子到洛陽,北連張楊,未可卒制。”眾人的反對使曹操猶疑,關鍵時刻,荀彧顯示出其富有遠見的戰略眼光,他對曹操說:“昔晉文公納周襄王,而諸侯景從;漢高祖為義帝縞素,而天下歸心。自天子蒙塵,將軍首唱義兵,徒以山東擾亂,未遑遠赴,雖御難於外,乃心無不在王室。今鑾駕旋軫,東京榛蕪,義士有存本之思,兆人懷感舊之哀。誠因此時奉主上以從人望,大順也;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扶弘義以致英俊,大德也。四方雖有逆節,其何能為?韓暹、楊奉,安足恤哉!若不時定,使豪傑生心,後雖為慮,亦無及矣。”曹操無疑就是一個政治家,此時的他已不再遲疑,果敢堅決地採納荀彧的建議,最終衝破重重阻力將天子迎到許昌。漢獻帝雖然只是一個傀儡,然而“天子之職莫大於禮,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漢獻帝畢竟是最高權力的象徵,天子的到來使曹操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動權,曹操可以以天子的名義向諸侯釋出命令,這為其以後統一戰爭的順利實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

    建安五年,官渡之戰爆發。九月,曹軍軍糧將盡,士卒疲憊,曹操寫信給荀彧,準備退守許昌。荀彧的回信最終讓曹操選擇了堅持,它在信中建議曹操學習當年的劉邦,與袁紹繼續相持在官渡,同時考慮以奇謀擊敗袁紹。經過荀彧的提醒,曹操繼續堅守待機。不久,袁紹謀士許攸因自己的計謀不為袁紹所用怒而投奔曹操,獻計偷襲烏巢。曹操遂以奇兵襲烏巢,斬淳于瓊等人,殲滅袁軍7萬餘人,袁紹損失慘重,從此一蹶不振。曹操最終取得這場戰略決戰的勝利,從而奠定了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四、

    荀彧還向曹操薦舉了大批人才。曹操掃滅群雄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網羅了大批人才,曹操迎漢獻帝后,荀彧所薦有荀攸、郭嘉、鍾繇、陳群、司馬懿、郗慮、華歆、荀悅、辛毗、戲志才、杜畿等,“前後所舉者,命世大才”,他們對曹操的建功立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結語:

    彧有太多的矛盾和無奈。漢末動亂,皇帝成了傀儡,為了振興漢室,他選擇了雄才大略的曹操,荀彧正是認同了曹操在刺董討董的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對大漢的忠心而棄袁投曹的,他認為只有曹操可以一統天下,他希望曹操一統之後將天下再交回給漢帝。或許曹操在一開始確實沒有篡位的想法,至少在官渡之戰統一北方之前應該沒有這種想法,但人的奮鬥目標總是會不斷提高的,曹操也一樣,當他有條件代漢自立的時候,他自然不會放過。荀彧的目的是為了維護漢室的權威而不是幫助曹操謀取皇權,所以,當曹操的權力越來越膨脹進而走向剝奪皇權之路的時候,荀彧與曹操分道揚鑣了。荀彧的死註定是個悲劇。“荀彧的悲劇在於,為了延續東漢皇權,他必須選擇曹操作為輔助的物件,利用曹操的實力來達到目的。所以,他是忠於漢朝的。

  • 16 # 文刀木公

    這個問題,要從荀彧的家世淵源及成長曆程來分析

    荀氏家族,乃荀子之後,是潁川郡潁陰縣(今河南許昌)名門旺族,他的祖父荀淑,,曾任郎陵縣令,在漢順帝、桓帝時,很有名望。荀淑生有八子,號稱“八龍”。荀彧的父親荀緄,曾任濟南國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荀彧可以說是標準的“官三代”。

    荀更是年少成名,早年就被稱為"王佐之才",26歲,就被舉為孝廉,授予守宮令(相當於皇帝的秘書)之職位,後調任地方,任亢父縣令,後因戰亂,歸隱於家。

    但是荀彧的名氣太大了,冀州牧韓馥特派人邀他入職。而此時袁紹已奪了韓馥的官位,他仍然以上賓之禮待荀彧,,但荀彧很瞭解袁紹的為人,料定袁紹最終不會成就大業。

    荀彧離袁紹而投曹操。曹操見荀彧來投,大悅,。任荀彧為別部司馬(相當於現在的軍分割槽司令員),荀彧時年二十九歲,至此,荀彧邁入他人生的輝煌期。

    政治地位

    曹魏首席謀臣和功臣,他居中持重達十數年,處理軍國事務,被敬稱為"荀令君"。

    主要成就

    戰略上為曹操制定並規劃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而得到曹操的讚賞;

    戰術方面曾面對呂布叛亂而保全兗州三城,奇謀扼袁紹於官渡,險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奇襲荊州等諸多建樹;

    政治方面為讓曹操“勸奉漢天子”,確立正統地位。得“挾天子以令諸侯”。

    內政方面“明以舉賢”,舉薦了鍾繇,荀攸,陳群,杜襲,司馬懿,郭嘉等大量人才。

    荀彧在建計,密謀,匡弼,舉人多有建樹,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三國志·魏書·荀彧傳》荀彧之死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欲進爵國公、加封九錫(九錫是古代帝王對大臣的九種賞賜,有車馬、衣服、樂器、武士、弓矢等,這是對大臣的最高禮遇)。荀彧認為:"(曹公)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因此惹怒了曹操。同年,曹操徵孫權,讓荀彧到譙縣勞軍,荀彧到達以後,曹操乘機把他留在軍中。封荀彧為侍中、光祿大夫,持節,參丞相軍事。曹操軍至濡須,荀彧因病留在壽春(今安徽壽縣),不久憂慮而死(關於荀彧的死,史書上還有這樣的說法:當時曹操贈送食物給荀彧,荀彧開啟食器,見器中空無一物,因此被迫服毒自盡 ) ,時年五十歲。諡號敬侯。荀彧出身世家,從小受儒家思想的薰陶,他的為人處世之道,以儒家的規範為準,儒家理論中"禮治"主義確立了貴賤、尊卑、長幼各有其特殊的行為規範。只有貴賤、尊卑、長幼、親疏各有其禮,才能達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的和諧,才是天道。荀彧既要忠於於漢室,又要回報曹操的知遇之情。在曹操要求加封為公爵,違反“禮治”的行為發生,他的內心是掙扎的,痛苦的,一代能臣就這樣抑鬱而終。這正是,世事豈隨願,賢士亦有憾。《荀彧》 【宋】 衛宗武曹公初見奇,直以子房許。制勝算無遺,斃袁而誅呂。意見稍有乖,幾欲置鼎俎。朝端存正論,九錫胡不取。本安固難依,奸雄惡可輔。初年殲擊德宜,繼又族文舉。嗜殺其如斯,大夫可以去。見幾奚不早,一死昧所處。既不為夷齊,又不為伊呂。徒抱忠貞心,遺憾亙千古。

  • 17 # 早識浮夢

    怎麼看待三國中荀彧這個人物?他是否真的忠於漢室?

    先回答第一個問題,荀彧被稱作“王佐之才”,跟隨曹操為曹操統一北方立下了汗馬功勞。荀彧曾在袁紹帳下做事,很得袁紹的賞識,之後才投奔曹操。荀彧是曹操帳下第一謀士,曹操統一北方的戰略計劃制定就是由荀彧完成的,可以說,荀彧對曹操來說等同於劉備的諸葛亮。荀彧還為曹操舉薦、招納了大量的謀士和猛將,如荀攸、陳群、郭嘉等人,這批人才擴大了曹操的人才寶庫,使曹操的勢力迅速擴增,是曹操打天下的“利刃”。荀彧是個有大才的人,為曹操的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後來又為何會被曹操所忌憚呢?

    荀彧明明很支援曹操,為何會反對他稱魏王?因為荀彧是真心忠誠於漢室皇族的,其實荀彧扶持曹操擴建自己的勢力也是在忠於漢室。東漢末年中央政府腐敗至極,統治者昏庸無能,這時候地方豪強紛紛四起,藩政割據愈演愈烈,漢朝百年基業已處在風雨飄搖之中,隨時都有崩塌的可能。這時候除了那些為一己之私吞併友鄰的軍閥之外,還有一批人以“匡扶漢室”為己任,想要救漢朝於水火之中,比如我們熟知的劉備與諸葛亮等人,其實除了他們,荀彧和最初的曹操也是要匡扶漢室的。正因為有共同的理想,荀彧和曹操走到了一起,但也許是被權利的誘惑所擊垮,曹操的初心變了,他看到朝廷如此昏庸,便打算建立一個全新的朝廷,而自己會是這個新朝廷的開創者。二荀彧卻不這樣認為,他依然把自己當做漢朝的子民,曹操的做法等同於亡自己的國,這就產生了分歧。曹操秉持著“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地觀念,自然不能讓聰明絕頂的荀彧日後成為自己的威脅。

    荀彧從始至終都是忠於漢朝的,他不忍心看著曹操稱作魏王,再一步步取代漢朝,他想要的是“匡扶漢室”。這樣看來,也許他和劉備、諸葛亮才是志同道合之人。

    注:圖片摘自網路,侵刪。

  • 18 # 史海扯談

    荀彧這個人還是很有意思的,準確的說這個人是一個矛盾的結合體,為什麼這麼說呢?

    荀彧明知道曹操是一個有野心的主子,他執著的堅定不移的跟著曹操。他想要建功立業,又對漢室保留一份初心。說他當婊子立牌坊有點過分了,但不得不說多少有點這個意思。

    他自欺欺人地認為只要曹操還打著漢獻帝的旗號,只要曹操表面上還自稱漢臣,那麼他荀彧幫助曹操就是幫助漢室,這其實也是古代士大夫的一種病態的精神。

    說荀彧忠心曹操是沒錯的,他一生都在為曹操出謀劃策,不辭辛勞。說他忠於漢室也是沒錯的,畢竟他晚年極力反對曹操僭越的行為,成為最後為漢室發聲者。

  • 19 # 寧靜的大海29184229

    荀彧出身:豪門世族,豫州刺史部潁川郡荀氏。叔父荀爽官至當朝三公之一司空,子侄荀攸,後同為曹操頂級謀士。

    經歷:舉孝廉(漢朝世族成員晉身官吏主要通道)、中央政府低階官員(守宮令,掌管皇宮辦公用品)、地方官(亢父縣令,未上任)、袁紹賓客、曹操的張子房(官至尚書令)

    能力&貢獻:識人(棄袁紹,擇曹操);有資源、關係(引入郭嘉、荀攸、鍾繇、陳群等高階謀士、人才);曹操南征北戰的堅實後盾(曹操徵徐州,根據地遭張邈、陳宮反叛,荀彧、程昱堅守得以儲存)

    人生志向:匡扶漢室(荀彧反對恢復五等爵制,間接妨礙的曹操稱公的程序;反對曹操提出恢復九州制)

    荀彧因為家世、學識、能力為世人所知,當然還有最重要的一點,他是曹操的頂級謀士和堅強後盾,但世族代表的荀彧,還是懷有漢家王朝的情節,與曹操的結盟,是當時條件決定,也契合當初兩人共同的政治理想(曹操最初並沒有代漢的野心)。

    但匡扶漢室的心從未改變,也許這是文人士大夫的特質,對心中信念、原則的堅守。這與曹操這樣做個副縣長就敢殺當朝大宦官蹇碩親戚的性格特質是完全不同的。

    雖然為了共同利益可以合作,但最終對於有鴻鵠之志的曹操來說,荀彧的堅守必定成為阻礙,荀彧身後的龐大世族集團也必須要得到足夠的警示,所以孔融、崔琰、毛階這些曾經對曹操非常重要的人,該辦的辦,該抓的抓。

    也許真做一回張子房對荀彧更是一件好事,早點歸隱田園、著述育人來的更好一些吧。

  • 20 # 夢想努力樂觀

    荀彧一生比較坎坷,最後很淒涼。

    荀彧(163年-121年),字文若,潁川穎陰(今河南許昌)人。東漢末年著名的,政治家、謀略家,曹操統一北方功不可沒。

    永漢元年(189年)董卓禍亂朝綱,荀彧實在看不下去了,就辭官回鄉,後又摔宗族避難冀州。

    袁紹知其有大才,於是招攬。荀彧在袁紹哪裡沒多久就離開了,因為有本事的人會看人,看袁紹的一言一行,知道日後不能其成大事。

    初平二年(191年)投奔了曹操,曹孟德。

    初平三年(192年)曹操領兗州牧,為鎮東將軍。荀彧隨從出征平定各方。

    先後戰勝了陶謙、呂布、張邈。

    建安元年(196年)在要不要迎接漢獻帝問題上曹軍內部有爭議,荀彧力爭迎接漢獻帝,使得曹操能挾天子以令諸侯,在擴大地盤上取得很大的優勢,因為曹操說的話就是皇帝說的話。

    迎接漢獻帝后,荀彧就“居中持重”,曹操在外征戰,荀彧在內排程,可謂是大權在握。直到曹操統一北方。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進爵國公,荀彧反對,曹操因此不滿,此後荀彧沒得到重用。

    由此可見荀彧還是忠於漢室的,要不然也不會阻止曹操,放棄自己的榮華富貴,最後鬱鬱而終。

    結語

    荀彧有才能,有眼光,有魄力,但是當時是東漢末年,由於受封建思想的約束,思想沒那麼開放,始終忠於漢室。為了阻止曹操也是下了下了血本了。可是曹操野心太大了,曹操的思想是“寧可我負天下人,不能天下人負我”。所以儘管荀彧有大才,不忠心於曹操,也會捨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教育方面,從三歲上幼兒園開始到高中大概要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