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淡然觀史

    有很多的人覺得荀彧是一個很矛盾的人,前期幫助曹操打江山,後期又反對曹操稱公建國,這不是搬起石頭打自己的腳嗎?但是在我看來,荀彧一直是想匡扶漢室的,這一點從始至終都沒有改變過。

    首先解釋一下,為什麼會有很多人認為荀彧的一生是矛盾的。這是因為大家對荀彧的瞭解很多是來自於《三國演義》。這其中對荀彧的描寫大體上都是如何輔佐幼小曹操一步步走向強大的。直到曹操想要稱王,這時荀彧卻跳出來反對,給人一種突兀,矛盾的感覺。然而實際上,荀彧和曹操漸行漸離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三國演義》並沒有細說。

    公元190年,發生了兩件事,第一件事,十八路諸侯中只有曹操追擊西逃的董卓,營救幼帝。第二件事袁紹欲擁立劉虞為皇帝,曹操嗤笑之。隨後荀彧於191年棄袁投曹。荀彧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袁紹和曹操的行為造成了鮮明的對比,衝擊了荀彧。讓荀彧認為曹操才是他等的那個匡扶漢室的人。隨後曹荀二人攜手共進,開始逐鹿中原。公元192到公元204年,先後平定了兗州、徐州、冀州,這些戰役都是以荀彧的策略進行的,同時,荀彧舉薦了大量的人才,如謀主荀攸、鎮關中鍾繇、鬼才郭嘉、司空陳群、冢虎司馬懿等等,可以說一手架構了曹魏文官集團。這段時期,荀彧嘔心瀝血的幫助曹操,是希望曹操能夠匡扶漢室。

    但成功的曹阿瞞好像漸漸忘掉了當初的誓言。

    荀彧與曹操漸行漸遠大約開始在公元204年,這一年,曹操攻佔了袁紹的鄴城,改任冀州牧,隨後提出九州制,即擴大冀州的管轄範圍,然而卻被荀彧堅決否定。曹操推行九州制,擴大冀州範圍,一定程度上就是希望裂地封王。所以荀彧堅決反對,曹操無奈,只好作罷。從這開始,兩人的矛盾開始顯現。直到公元207年,曹操上表封荀彧千戶侯,授以三公,荀彧接受前者,拒絕後者十幾次。此時,荀彧的身份是尚書令,尚書令其實是皇帝的私人顧問,曹操是想讓荀彧遠離皇帝,卻被荀彧堅定的反對了十幾次。荀彧依然沒有忘記匡扶漢室的使命,但曹操卻漸漸違背了當初的誓言。也許就是此時,兩人正式漸行漸離。

    所有的矛盾終於在公元212年爆發,曹操想要稱王,荀彧卻依舊堅決的反對,昔日親密的戰友,最終站在了對立面,曹操大怒,送空盒子給荀彧,告訴他,天下再無漢祿可食!荀彧會意,遂悲憤自盡。

    由此可見,荀令君不是一個矛盾之人,從輔佐曹操匡扶漢室再到反對曹操稱孤稱王。他想要的始終是光復漢室。而曹操只是他實現理想的一場豪賭,只不過最終輸掉了全部。

    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節,這就是真正的荀彧。

  • 22 # 塵世一過客1AUM

    一部三國英雄跌宕起伏、煙波滾滾的鴻闊歷史;

    一曲仁人智士算無遺策,忠貞以死的感人高歌!

    今天咱們要討論的人物是輔佐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荀彧。荀彧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我們要了解一個歷史人物,主要是透過閱讀史料,瞭解他的出身,品讀他的話語,分析他的經歷,考究他的內心,透過歷史迷霧,相對完整地還原他的真實面貌。

    透過一些閱讀,我認為荀彧是一個德行高尚、善於識人、具有極高的戰略思維,富有崇高政治理想的人。下面我們透過他的主要生平事蹟探討一下他的為人與政治理想。

    一、輾轉諸侯之間

    荀彧出身於官僚世家,少有才名,被善於識人的南陽名士何顒稱讚為王佐之才。初在京都當一個小官,因為董卓作亂、弒殺無辜,不屑與董卓為伍,辭官回家。注:識人之明、懂得去就。

    意識到天大大亂,家鄉是四戰之地,勸鄉親移居他地,然而鄉人不聽(後鄉人多數死於戰亂)。荀彧只得帶著宗族遷往冀州,投奔袁紹,袁紹待之上賓。然而他認為袁紹不是治亂之主,棄袁紹而投曹操。注:勸鄉人說明他有仁愛之心;棄袁投曹之時,袁紹勢力十倍於曹操,荀彧做出這個決定,可見他識人的精準。

    二、輔佐曹操鞏固根據地

    曹操東征徐州時,張邈、陳宮趁機在兗州作亂迎呂布。荀彧安危定疑,一方面識破呂布之計,固守甄城,整頓軍務;一方面急招夏侯惇,殺死作亂者數十人,穩住了軍心;同時準確分析敵方人員之間複雜的關係,勇赴城外之約,智退來攻之敵。最終保全了兗州根據地中的三座城池,為後來曹操歸來,擊敗呂布奠定基礎。注:荀彧臨危不懼,智足以決疑,並且智勇兼備、老成持重!

    徐州陶謙已死,曹操打算先取徐州,再攻呂布收復兗州。荀彧認為成大業者必須先鞏固根本,兗州即是曹操的根本,民心向曹。如果先取徐州,呂布會趁機襲擾,根據地就有可能完全丟失。因此建議先攻打呂布收復兗州,鞏固大本營,再打徐州。曹操採取了他的建議,最終打敗了呂布,並且吞併了徐州。根據地的穩固是曹操後來統一北方的基礎,荀彧功不可沒。注:荀彧有極強的戰略敏感性。

    三、定計迎漢帝

    在是否迎漢帝這件事上,荀彧認為應該“奉主上以從人望,秉至公以服雄傑,扶弘義以致英雄”,堅持應該迎奉漢獻帝。曹操採納了他的建議,後面奉天子以征討諸侯,取得了戰略優勢。注:匡扶漢室,安定天下應該即是荀彧口中的“至公”、“弘義”。他理想中曹操應該去做匡輔漢室的忠臣、而非漢高祖。

    四、征討袁紹

    在征討諸侯的先後順序上認為應該先征討袁紹,認為袁紹外強中乾,儘管猛將、謀士如雲,但各有缺點,不能通力配合。曹操在度量、謀略、用兵等都完勝袁紹。並且在官渡之戰的相持緊迫關頭,力主堅守待機,終於等到戰機,一舉摧毀袁紹主力。注:荀彧對於袁紹方謀士性格的優缺點分析精確,認為其必生內訌,結果確實如其所料,令人歎服!在征討順序上體現了很強的戰略分析能力。

    五、居中持重、悲劇殉道

    荀彧在曹操征討四方的過程中,一面留守後方,鞏固大本營,足食足兵,一面參與曹操總體戰略思想的確定,一直是曹操的謀主。本人廉潔自守,把賞賜的東西都分發給族人朋友。幾次力辭賞賜的爵位。

    曹操被封魏公,這件事件是個標誌。表明曹操已經開始要有獨立的封國了。荀彧勸諫曹操應該秉忠貞之誠,守謙退之實。受到了曹操的猜忌,在曹操征討孫權時,被曹操以勞軍名義,招致軍中,染病憂鬱而亡。

    曹操最開始志向是漢朝的徵西將軍,隨著力量的增加,內心梟雄的本性也在躁動。同時他終究深受儒家思想影響,未做出篡位之事。為了平息世人悠悠之口,特意寫了一篇《讓縣自明本志令》,由此可見其內心的矛盾。

  • 23 # 夕陽飛鶴1

    我一向認為,漢末三國時期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大臣,這兩個大臣重要到主人離開他們,就難以成就自己的大業,他們一個是諸葛亮,另一個就是曹操所說的"吾之子房"的荀彧。那麼荀彧為曹操做了哪些貢獻呢?

    〈一〉高瞻遠矚,為曹操廓定大計。1、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六月,曹操打敗了呂布,爾後認為劉備不費吹灰之力,白白佔領了徐州〈徐州牧陶謙臨死前讓劉備管理徐州〉,打算先取得徐州,再來消滅呂布。荀彧勸曹操先深根固本。曹操聽從了建議,擊敗呂布,收復了整個的兗州,有了穩固的後方根據地。2、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八月,促成曹操迎接漢獻帝,使其佔有了"天時",獲得了巨大的政治優勢。3、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攻佔了鄴城,自領冀州牧,有人勸曹操把天下的十三州,恢復為九州,冀州的地盤就擴大了,曹操認為是個好主意。荀彧認為這樣做,會把很多地方劃入冀州,那些被奪去地盤的人,便會去幫助沒被消滅的袁尚、袁譚,麻煩就大了。曹操於是擱置了恢復九州的提議。

    〈二〉指點迷津,避免了可能發生的失敗。1、曹操一生打了很多的仗,若論起這些仗的兇險程度來,莫過於與袁紹的"官渡之戰"。當時曹操兵少糧盡,幾乎到了崩潰的邊沿。於是他給荀彧寫信,欲圖退兵許昌,以拉長袁軍的補給線。荀彧回信說:"兩軍對峙半年之久,先退兵軍心就散了,銳氣就盡了。現在正是使用"奇計"的時候,機不可失。"不久曹操燒了袁紹烏巢的軍糧,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大勝。2、打敗袁紹以後,曹操軍糧亦盡,打算借袁紹新敗、無力南進的機會,向南討伐劉表。荀彧說:"袁紹新敗,軍心離散,應該趁機消滅他。如果遠遠地去討伐劉表,讓袁紹收復人心,恢復了元氣,趁虛來襲,您的大事就完了。”曹操於是揮軍河北,平定了冀、青、幽、並四州。關於荀彧的這兩次用謀,曹操在給漢獻帝上的《表》中說:"荀彧的這兩策,把滅亡化作生存,把災禍轉致福祉,謀劃的高超、功效的優異,是我所做不到的。"現在很多人談起“官渡之戰”,都誇讚曹操的偉大,殊不知若非荀彧,曹操就完了,歷史就改寫了。

    〈三〉臨危不亂,為曹操保住根本;因勢施策,兵不血刃拿下荊州。1、興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報父仇攻打徐州的陶謙。部將陳宮趁後方空虛,夥同張邈叛變迎來呂布,一時眾城皆叛,人心惶惶。荀彧召東群太守夏侯惇來到鄄城,誅殺通敵者數十人,這才穩定了人心。荀彧又審時度勢,孤身犯險去會見了帶數萬兵士有意來奪取鄄城的豫州刺史郭貢,使郭貢知難而退;又讓程昱去遊說範縣、東阿,為曹操保住了三座城池。2、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討伐劉表,問計於荀彧,荀彧教曹操以"表面上向宛城、葉縣進軍,暗地裡輕兵急進,打敵人個出其不意、措手不及。"曹操依計而行,劉琮果然束手投降了。

    〈四〉料事如神,精準地預測到了結果。1、荀彧家住穎川〈今許昌〉。董卓肆虐亂政,荀彧預想到天下要大亂,穎川不安全,便勸鄉親們搬家避亂。可是大多數人都戀家猶豫不決,荀彧只好帶領自己的家族搬遷到了冀州。後來,留下的人大部分都被李傕、郭氾殺害了。2、曹操破呂布、降張繡,取徐州以後,形成了與袁紹相抗衡的局面。孔融以為袁紹兵力強大,文有謀士,武有勇將,難以戰勝。荀彧分析說:"袁軍人數雖多但是法令不嚴,田豐性格剛強愛頂撞上級,許攸貪鄙不知收斂。審配專擅沒有計謀,逢紀果決而自以為是,如果審配、逢紀主持後方事務,許攸家犯了法紀,二人必不寬容;不寬容,許攸就會叛變。顏良、文丑,匹夫之勇罷了,一戰就能擒獲他們。”後來事情的發展證明荀彧的預料一絲不差。

    〈五〉恢宏大度,為曹操舉薦人才。《彧別傳》說,荀彧舉薦的人才,1、立國安邦大才:荀攸、郭嘉、鍾繇、陳群、司馬懿等。2、當世知名之士:郗慮、華歆、王朗、荀悅、杜襲、辛毗、趙儼等等。

    〈六〉品行端方,為世人師表。荀彧德才兼備,平生專注在正經事務上,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履,所以名重天下,英雄賢俊模仿效法,紛紛奉為楷模。司馬懿說:就我所耳聞目睹,上溯一百幾十年迄於今日,賢才沒有趕得上荀令君的。鍾繇更是認為,自從顏回死去以後,世上的人能具備九種良好品德〈九德:忠、信、敬、剛、柔、和、固、貞、順,說法不完全相同〉、不重複犯同一錯誤的人,只有荀彧一人。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德才兼備、世人師表的荀彧荀文若,卻因為不願意曹操進位魏公,就被其謀殺了。這個阿瞞,"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真真是自述得恰如其分!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有一個叫做董昭的謀士認為曹操功德巍巍,應該進爵國公,並且賜與九錫這一最高皇家禮器。董昭覺得自己人微言輕,便秘密地諮詢荀彧。荀彧則認為,曹操當初舉義兵的本意,是為了匡扶朝廷,安寧國家,秉持著忠貞的誠心,堅守著退讓的舉止。君子愛人應成就別人的美德,不應該這樣做。曹操因此對荀彧頗為不滿。正趕上征討孫權,曹操上表要荀彧到譙縣慰問軍隊,因而留下荀彧不再讓他回去,讓其參與軍事謀議。荀彧隨軍來到壽春,生病留了下來,憂鬱而死。一說曹操贈送荀彧食品,荀彧開啟食盒卻是空盒,於是喝毒藥自盡。

    關於荀彧輔曹又盡節於漢,歷來存有爭議。貶之者說是沒有荀彧的輔佐,曹操就不能取得這麼大的成就,也就不能篡漢,所以把荀彧看作是曹操的幫兇。褒之者則說是漢末天下大亂,若無荀彧輔佐曹操平定大半個中國,漢朝滅亡得更早,百姓們苦難更加深重;況且荀彧如果贊同曹操稱帝,那他就如同西漢的蕭何一樣,是曹操的第一佐命元勳,他放著元勳不當而甘願殺身成仁,不正說明他忠於漢室嗎?

    我比較傾向於褒揚荀彧的觀點。

    不過,正如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讓人留有遺憾一樣;一個如此優秀卓越且以知人著稱的荀彧,輔佐了一個與自己志不同、道不合的曹操,最終且死於因為自己輔佐才得以成功的人之手,這也太諷刺了吧?

  • 24 # 巫婆lxz

    荀彧忠於的是自己的心,他心懷的是天下,是子民,他輔佐曹操,是因為他知道曹操堪當大任,曹操能統一天下,曹操能愛民如子。

  • 25 # 羽書遲

    荀彧對曹操前期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他既是戰略人才,又是內治的高手。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戰略就是在荀彧的堅持下確立的,除此之外,荀彧為曹操決計進退,舉薦人才,保障後勤,幫助曹操完善政權架構,緩和豪強與曹操的矛盾等很多方面有重大貢獻。說他是曹操第一謀士,絕不誇張。

    曹操第一謀士荀彧

    荀彧的特點非常的鮮明。首先他是一個超脫於時代的智者。從荀彧準確判斷家鄉必遭戰亂,提前率家族人員躲避,從而保全了家族可以看出。從荀彧離開強大而且名望高的袁紹,投奔弱小而名聲不算好的曹操可以看出,他善於審時度勢,善於從表象看到本質。縱觀漢末三國,能夠像荀彧一樣眼光獨到的人,屈指可數。其次他是一個傳統計程車大夫。他有士大夫的名利觀,有士大夫奉守的道德底線。同時他身處亂世,知道很多準則已經打破,故而他並不追求純粹的政治,願意隨著時代變更自己的思想。他性格上謹慎隱忍,正如史書上說的“居中持重”。

    曹操帳下以荀彧為代表的五大謀士

    但最終荀彧和曹操出現了狀況。導火索是曹操自導自演封魏公,加九錫的活動。在封建社會,加九錫往往是篡位的前兆。這一點曹操知道,士大夫們都知道,荀彧當然也知道。荀彧表示反對,他是這麼說的“本興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話不多,荀彧到底是什麼意思?很多人認為他是漢朝的忠臣,看到曹操走出實質篡漢的步伐,來盡愚忠來了。持這個觀點的人佔據了主導地位,一些名家也認為是這樣。

    我極不贊同這種說法。我的觀點是荀彧絕對不可能是漢朝的忠臣,他反對曹操稱公,加九錫有很多因素,與忠於漢朝沒有任何關係。

    曹操太厲害了,荀彧從內心也是佩服的

    理由之一:荀彧投入曹操陣營之初,曹操即稱讚他為“吾之子房”。可想而知,曹操一開始就把自己定位在像漢高祖一樣的創基者。難道荀彧會不知道曹操不會做漢朝的忠臣?這是不可能的。荀彧知道曹操必然篡漢,卻依然全心全意幫助他,只能說明荀彧和曹操是默契的。

    理由之二:荀彧有足夠的機會來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對漢朝的忠誠,但是沒有。曹操常常讓荀彧主持後方事務,等於全權託付給了他。荀彧要在後方起事幫助漢獻帝,這很容易辦到,就算不能成功,也能給曹操造成很大的問題。但是看荀彧的一生,我們沒有看到任何動作。

    曹操與荀彧的分歧不是正反,而是時機

    理由之三:漢獻帝被曹操欺壓逼迫,荀彧有發過聲嗎?沒有。曹操處置衣帶詔事件的人員,除了把參與的董承等人滅族外,還牽連到董承的女兒漢獻帝的妃子董貴妃被殺,這個時候曹操的不臣之心昭然若揭。如果荀彧忠於漢朝,這個時候如果不出手,還指望他什麼時候出手?主憂臣辱,主辱臣死的道理,荀彧不會不懂。

    所以,荀彧根本不可能忠於漢朝。他之所以反對曹操加快篡位步伐,是因為兩個因素。

    如果荀彧忠於漢朝,漢獻帝會放過這個機會嗎

    第一個因素:荀彧認為曹操沒有完成統一,如此心急想取代漢朝,顯然時機不成熟。這一點可以從荀彧之前反對曹操恢復九州製得到印證。曹操佔據原來袁紹的政治中心鄴城後,有人勸曹操恢復九州的古制,曹操準備同意,荀彧認為“天下大定,乃議古制,此社稷長久之利也。”什麼叫天下大定,其實就是實現統一。在荀彧看來,曹操還沒有統一,就想著取代漢朝,這在歷史上沒有現成的例子,同時也容易給劉備、孫權等人攻擊的藉口,內部也暗流湧動,對曹操未必有利。

    第二個因素:荀彧想保住傳統士大夫的遮羞布。前面提到,荀彧是傳統計程車大夫,他有士大夫的道德底線。曹操明目張膽推進篡漢,在荀彧看來,總要說上一兩句話,安慰一下自己的內心。荀彧好歹做了漢朝幾十年的臣子,世食君祿,如果也和常人一樣踴躍參與篡漢行動,在良心上過不去。

    荀氏家族已經和曹操結為命運共同體,既聯姻又聯合

    當然荀彧持重的性格讓他有防止出現反覆的心態。當時曹操沒有完成統一,漢朝勢力沒有完全滅亡,還有劉備這樣的實力派跟曹操硬抗,他害怕出現反覆,儘管這種可能性很小,但是仍然要防止。何況還有前車之鑑。王莽取代漢朝十五年後,光武帝復興漢朝。一旦出現這種情況,荀彧跟著曹操叫嚷改朝換代,這對於整個家族而言是毀滅性的。他在關鍵的時候為漢朝說上兩句話,儘管沒有實質的行動,但是如果出現反覆,這一兩句話或許可以為荀氏家族保住一些血脈。

    荀彧身處亂世,他要活下來,併發揮出自己的作用,絕對不是簡單的一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教育方面,從三歲上幼兒園開始到高中大概要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