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數學鹿老師
-
2 # 我是妮妮老師
目前主張引導式,不主張打罵教育。
小孩子犯了錯誤是很正常的事,需要家長心平氣和帶領孩子到一個安靜房間複述發生的事情,並且指出這個具體行為是不可以的,是錯誤的,說明錯誤原因,說明這樣錯誤行為導致的嚴重後果,換位思考來讓孩子親身體驗和感受。最後引導孩子你可以這樣做將這件事情做得更好,引導孩子多思考,還可以怎麼做更好,請將這種做法關鍵詞寫在筆記本上記錄下來。
教育孩子一定要引導式,保證每一天有至少半小時與孩子面對面交流,溝通,學習,總結。
-
3 # 藝寶課堂
打能夠解決問題,也可以,關鍵是打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是人都會犯錯,關鍵是看你怎麼去引導和解決問題。
首先找到犯錯的原因和癥結,你才能對症下藥。不能帶著滿肚子的怒氣和情緒去跟孩子溝通,透過溝通交流,你要讓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自發的去加以改正。如果一味的去靠打罵孩子,這樣不但起不到教育改正的目的,還能適得其反,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其次,換位思考,你以成年人的思維去思考一些問題覺得是錯的,但是在孩子看來,這件事沒什麼不妥。你換個角度,站在孩子的立場來看待問題,看會不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孩子犯了錯,不能全將責任歸結於孩子身上。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他們的很多習慣和處事方式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模仿父母的行為。要從自身原因找起,引導孩子朝正確的方向發展。就像水利方面的治水,如果發生了洪水,採用堵的方法,只能是會讓洪水更肆無忌憚的泛濫成災,起不到治水的目的。只能是因勢利導,疏通河道,讓水就勢下行,才能讓水東流到海。
-
4 # 蔣哥說史
能打!前提是得找個合適的機會,不能簡單直接粗暴,會引起反作用。其實可以仔細想想在我們的學業階段,但凡我們能夠記住的老師都是比較嚴厲的,那種像貓一樣溫順的老師,你能記住幾個?
有句寓言故事說的是,一隻羊帶領一群狼,和一隻狼帶領一群羊PK戰鬥力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聽過。弟子規裡面講“父母令,行勿緩”。周杰倫小時候訓練鋼琴三心二意,被外婆收拾。丁俊輝打檯球時心不在焉,被媽媽收拾。
古語言:“黃金棍兒出狀元”是經過5000年文化傳承,沒有一輛把刷子,能流傳到現在嗎?
打吧!未來他會感謝你的![呲牙]
-
5 # 我這一天天兒滴
孩子在不同成長階段的教育方式是不一樣的,8歲已經屬於少兒了,不再是幼兒,少兒家庭教育特別需要注意方式方法。
首先我們家長要從大前提上認識到孩子犯錯是難免的,我們大人有時候也會犯一些錯誤,但是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心裡肯定是惶恐不安的,這個如果家長在以激烈的言辭甚至拳腳相加,孩子會更加害怕,時間一長可能導致抑鬱。
還是犯錯,首先要和顏悅色的跟孩子講,每個人都會犯錯,知錯能改,那還是好孩子。對於8歲的孩子來講,家長在家庭教育時一定要注意提供具體的方式方法,告訴孩子怎麼做。8歲的孩子還沒有太多獨立的思想能力去思考太複雜的邏輯問題,所以家長不要講太多大道理。可以以言傳身教的方式,展現給孩子哪種做法是正確的?這樣孩子加上天生的少兒模仿能力強,會很快學會的。
還有一點,我要提醒各位家長,這也是家長們在家庭教育中容易忽略的內容。很多孩子當時犯了錯誤也改正了,但是家長在以後的教育中還會把舊賬翻出來,這一點是非常不可取的,也是經常被忽略的地方。翻舊賬是孩子非常反感的事情,這點家長們要格外注意。
-
6 # 快樂每一天7496
看來你這個小孩是男性而又天生的好動,男孩都有一階段天生的好動,難管控。一個教室,如果男孩多,這個班的班主任會感到頭疼,這個頑皮還沒解決好,那個男孩又惹出事了。女孩多的教室,班主任笑盈盈高興了,輕快多了。對小孩,就要像自己一樣喜歡正能量,喜歡錶揚,領導表揚你,你高興吧,你越幹越有勁,成績越來越大,越來越多。你抓住孩子的優點進行正面點贊,多表揚,在表揚中指出孩子的缺點,效果非好,非常明顯,小孩難免會出現反覆,出現反彈現象,這是正常的,不要驚奇,進一步耐心說服教育,教育小孩,先要做好自己,先要把自己教育好,是個有板有樣的家長,才有說服力,小孩才會心服接受。不要過急,在實踐中,把小孩逐步教育好,也逐漸教育了自己。打罵小孩,是無能力,是簡單粗暴的家長,不但教育不好孩子,反而成了對立。
-
7 # 黃爺30
孩子在小的時候,還不懂得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就需要在他做錯時用打手掌等小懲戒告訴他,這樣做是錯的。小孩做對了,也要表揚他。
這樣,孩子慢慢就形成了是與非的概念了。
-
8 # 在師言師
孩子寫作業不規範,寫作業拖拉,幹什麼事都沒有規矩,屢教不改。這些行為不是什麼原則性的錯誤,當然不應該打罵。
一小學小學階段就是培養孩子各種良好習慣的時期。沒有培養,沒有學習的過程,孩子的良好習慣不會無中生有,這段時期孩子年齡較小,認知水平、注意廣度、思維能力發展不成熟,學習能力低下,做作業拖拉,做作業不規範,學習用品亂擺亂放,記不住老師的安排等,這是正常的。人的各方面的能力發展是有一個過程的,家長切記,不要急躁,急於求成,對孩子指責打罵,會把孩子推向厭學的境地。
孩子的認知水平,行為能力是有差異性的。有的孩子發展較快,有的發展較慢,家長不要急功近利,常常把別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優秀掛在嘴邊去打擊自己的孩子,久而久之,讓孩子自我設限,失去自信,從心底認為自己不行,這就好心做了壞事。
那麼對於孩子這些行為,家長該怎麼做呢?
第一,要有耐心,靜待花開。
第二,要對孩子輸入更多的愛,給予發自內心的鼓勵,孩子自信後,你問問孩子會有他辦不到的事嗎?寫作業那還不是小菜一碟?第三,孩子有了進步,要及時表揚,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產生自豪感,他就會更賣力的去做好。第四,家長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一個拖踏、自由散漫的家長怎能培養出整潔、自律的孩子呢?你的一言一行,無時不刻的在影響著孩子。以上給您的建議幫到您了嗎?希望我們可以有更多機會探討教育問題。
-
9 # 相信蝸牛也會飛
我認為,8歲上一年級的孩子犯錯是正常的,不能打。家長心態平和,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更合適。
一、無法挽回的痛
被問起8歲孩子犯錯,要不要打,我想起前幾天看到的一個8歲女孩被媽媽打致死的事。
凌凌今年8歲,是一個非常健康的小姑娘。
一天夜裡,凌凌突然覺得不舒服,不僅頭暈還有想吐的感覺。雖然家人把她緊急送往了醫院,但是凌凌還是不幸身亡。
死因是是顱內挫裂傷,由外力導致。
據媽媽說那天女孩一邊作業一邊看動畫片,結果答題錯了好幾個。這時候,媽媽來了一個一個習慣性動作,在她後腦勺上拍了一下。
萬萬沒想到,這一拍送了女孩的命。痛惜!
二、打孩子的危害
也許你會說這是萬一,有的會說拍打下屁股不要緊,不打不成器啊!
往往被誤以為打了不要緊的地方:
1、後腦勺
專家指出打後腦勺容易造成呼吸中樞震盪,可以引起一些呼吸衰竭的併發症。上述案例中的凌凌就是這樣的情況。
2、打屁股
常聽老人說,屁股上肉多打打不要緊。醫學專家說拍打屁股容易造成小孩的脊椎損傷。到老年的時候,脊髓結構不穩定,可能出現一些椎間盤突出之類的疾病。打屁股的不良後果還在後面。
還有像太陽穴、腰部、頭面部等成人知道的打了容易有嚴重後果的地方。一般會因敬畏而回避。
但是在憤怒的時候,你是無法控制自己的,難道還有空選擇什麼部位下手,所以你連動手打孩子的念頭也要收回。不要用野蠻的行為來壓迫孩子。
是的,打罵未必致死,但是打罵很可能導致親子之間關係疏離、孩子心理不健康、孩子成績下滑等不良誘因。
三、那麼,在孩子犯錯的時候,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1、曉之以理
8歲的孩子了,已經有了初步的是非關鍵和評判能力。
在孩子犯錯之後,家長先靜下心來和孩子交流。
瞭解孩子內心的所思所想。看看孩子是故意的,還是因為他認知淺薄、無法判斷導致的。
如果是前者,家長要堅定而溫和地批評指正,教育孩子以後不犯。
如果是後者,給予正確的引導,假以時日孩子漸漸明白,自然會好轉。
2、動之以情
這裡推薦一本繪本給你,《犯錯誤沒關係》。
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能幫孩子樹立自信心、自尊感和正確的“錯誤觀”,讓孩子安心、勇敢地探索新事物,發展自我意識,以開放的心態擁抱生活中的小意外,把“錯誤”轉化為引導孩子發現自我的好機會。
託德·帕爾用色彩鮮豔、兒童喜歡的方式告訴孩子們:犯錯誤沒關係,不是聰明、沒本事,我們有時候就是從錯誤中學習的。
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給孩子讀相關的繪本、聽相關的故事是一個可行的辦法,孩子透過別人的故事,反思自己的行為,從中獲得和改正。
總之,8歲孩子犯錯,我堅決反對用打來解決。誰沒有過孩童時代,誰沒有犯過錯?家長要靜一靜(平穩情緒)、聽一聽(瞭解實情)、引一引(應該怎麼辦)、等一等(孩子認知成長)。相信孩子,有時候犯錯誤也是他們的學習方式。
-
10 # 憶夢月華
常言說:“常罵不驚,常打不怕。”一個孩子要是經常挨打受罵,可以說就會變得“軟硬不吃,刀槍不入”。就像題主描述的,孩子寫作業不規範,作業拖拉,幹什麼沒規矩,屢教不改,說得嘴都起泡了,嗓子也幹了。為什麼起不到教育作用呢?就是因為家長一味地指責孩子,把孩子說得一無是處,強化了孩子不好的行為,加深了不好行為對孩子的影響,孩子已經固化,認為自己就是這樣了,他怎會再去改變自己呢?家長這時間不要糾結孩子犯錯能不能打這個問題了,既然反覆說教在孩子身上起不了作用,那為什麼不換一種方法來教育孩子呢?
孩子才上一年級,正是培養孩子養成好習慣的絕佳時期。我們說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不是打出來的。家長得對孩子進行賞識教育,想盡一切辦法,調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孩子們打遊戲,為什麼家長沒讓打,他們卻心心念念想打而不拖延呢?因為,他們對遊戲感興趣,沒有壓力。同理,如果孩子對學習感興趣了,那他寫作業就不會拖拉了,就會好好學習了。因此,當下,家長應調整思路,多鼓勵表揚孩子,少批評打罵孩子,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能得到爸爸媽媽的認可,反而更有利於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比如,當發現孩子今天寫作業時和以前相比不那麼拖拉了,就給予及時肯定;當發現孩子今天的作業寫得比較工整,就要鼓勵孩子再接再厲。家長也可以制定一個星級計劃表,貼在孩子的床頭,按作業書寫的時間、工整度、正確率,背書情況、行為規範等 製作。如果孩子達到了,就畫上一顆星,以此來刺激激勵孩子。要知道孩子們都是有虛榮心的,他為了得到一顆星,就會主動地把事情做好。循序漸進地,孩子就知道怎樣做是正確的,怎樣做是不對的,對學習產生興趣了,孩子寫作業就不會拖拉,幹什麼沒規矩的毛病就會改過來。
總之,打孩子不是目的,如果方法不當,有時候會越打越糟,得不償失。
-
11 # 數學小馬老師
打併不能一味的解決問題,首先玩是每個孩子的天性,一年級的孩子正是養成好習慣的時候,我們家長也要有耐心,我們不能要求孩子一下就把所有習慣都養成,可以幾天養成一個習慣,這個習慣養成了,再去培養下一個習慣,比如我們今天就培養孩子記作業的好習慣,一開始孩子可能不知道記作業如何記,有何好處,家長要給孩子講清楚,第一次肯定孩子不會記,家長要帶著孩子來做,第二次孩子可能還不太會,家長還要引導著做,但幾天後孩子自己就會了,但是一定要堅持,要有耐心,一個好習慣養成之後可以鼓勵鼓勵孩子,然後繼續下一個習慣,我們家長要陪同孩子共同進步,這是我的教育經驗,希望可以幫到你。
-
12 # 大語文杜老師
首先分析孩子犯錯誤的原因。然後,曉之以情動之以理,本著同理心選擇,幫助孩子分析犯錯誤時孩子的心理動機,充分理解孩子,指出這種行為產生的後果。如果多次犯同樣的錯誤,就可以採用一定懲罰措施。針對不同的孩子,有時候“打”還是有作用的。
-
13 # Nbs南山悠悠
孩子8歲了,犯錯能不能打,怎樣教育更好?
孩子犯錯不能打。打孩子是一種暴力行為,雖然打孩子使孩子一時屈服,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這種教育方式出現的結果就是孩子叛逆,同時打孩子對孩子心靈傷害是終生的,有許多孩子長大以後與父母關係不好,多數是因為孩子小的時候家長粗暴教育的結果。
不吼不叫,才能教育出懂事的孩子。
家長如何教育孩子呢?
第一,家長教育孩子學會尊重別人,有敬畏之心。教育孩子要趁早,在孩子還沒有判斷能力的時候,就要樹立家長的權威,家長的嚴厲管教並不是棍棒加胡蘿蔔,是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前提下進行,透過生活中的小事家長給孩子樹立威信和榜樣。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管教,使孩子能絕對服從父母的意志,在他剛剛懂得服從,知道自己歸誰管教時就樹立起父親的權威,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再慢慢與他越來越親近。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的理想戰勝感性的時候,可以成為家長親密又貼心的朋友了。等孩子長大了他們就會理解,這種管教是出於對他們的關心和愛護,目的在於使他們值得受父母的關愛以及他人的尊重。
第二,孩子的好習慣是在生活中養成的。家長讓孩子做的事情,孩子必須做到,家長要適當的“狠心”,狠心不是暴力,而是一種教育方式,老話說的好,教育孩子只給好心,不能給好臉,孩子在該懂規矩的時候就要承擔不守的責任,如果父母在孩子幼小的時候就驕縱放任,敗壞了孩子的本性,就是從根子上汙染了源泉,好的習慣是從生活中的小事開始,孩子們在很小的時候想要得到的東西或者是想做什麼事兒,如果不適合他們,家長不該因為他們年齡還小而獲得允許,不要因為孩子哭惱家長不忍心拒絕,只要拒絕給孩子,就千萬不要因為他們哭泣懇求而給予。一個人如果在小時候不習慣讓自己的意志去服從別人的理性,等到他能夠自己運用理性的時候,也不會去聽從。
第三,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好的習慣是在生活中培養出來的,家庭生活中鼓勵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家長不要怕孩子做的慢,做到不會,孩子在家務的過程其實就是探索做事的規律,鼓勵孩子獨立完成自己的事,及時鼓勵表揚孩子的閃光點,有好的生活習慣才有好的學習習慣。
第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般情況下孩子的好奇心很大,家長要充分利用孩子的好奇心,滿足孩子的好奇心,生活中孩子對一些事情很好奇,家長要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對孩子提出的問題積極迴應,不要認為孩子提出的問題太簡單不與解答。
第五,家長相信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孩子一出生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他獨立思考問題的方法,給予孩子一定的空間,讓孩子自己去了解一件事的後果如何,他會調動自身的力量去解決問題。父母應該更多地去信任孩子,而不是不斷地去評判、管束、批評。在他表現好的時候,一定要給他足夠的獎勵,不要給物質的獎勵,那會讓孩子變得被動,賄賂的方法只會跟孩子形成交換的關係。
-
14 # 那年守護夏末夏初
你好!孩子是不能打,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可以聽懂話了,而且有了自己的想法,你可以先問問孩子的想法,一步一步的和孩子做好溝通!慢慢就會好的!
-
15 # Steven楊
首先我想說的是以前的那種打罵式教育方式,並不能起到很好的糾正孩子錯誤的作用,只會讓他們知道,犯錯就要捱打捱罵,但是怎麼不犯錯,怎麼才能做的更好,並不會隨著一頓打罵解決問題。反而會讓孩子對家長產生畏懼情緒,甚至孩子慢慢長大變得不願意跟父母溝通,因為再他們的內心認知世界裡,父母只知道打罵。所以,我們要學會正確對待孩子的方式,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點做起。
第一,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大人要學會傾聽孩子。孩子做錯的每一件事都是有原因的,孩子還小,我們可以一起幫助他尋找犯錯的原因。嘴上說說嘴都起泡了,嗓子眼都幹了,那還是隻停留在說的表面,幫助他找到原因,然後陪伴他一起改正錯誤,用你的行為方式來指導他,家長是孩子最好的導師。不要直接訓斥孩子,和他一起幫助他改正錯誤。
第二,理解孩子當孩子犯錯時,其實他的內心也是非常忐忑的,大人需要和孩子產生共情。告訴孩子:“我明白你的感受,”讓孩子明白家人與老師是自己的依靠。當孩子吃得一桌米粒的時候,告訴孩子沒關係,一會我們一起擦乾淨就好了,也許孩子下次吃飯時會吃得很乾淨呢。
第三,相信孩子,當孩子有不當的行為,從當時發生的具體事情入手,有條理地進行分析,指出原因,幫助孩子認識自己行為的嚴重性。當孩子去拿別人的玩具時,大人改變指責的方式,試著去詢問孩子:“你一定是想和他一起整理玩具吧。”無形中就把孩子引向了正確的方向。
第四,幫助孩子,有的孩子能力發展較快,而有的孩子能力發展較慢,要學會相信孩子,要學會等待孩子。當孩子茫然無措時,當孩子面對繪畫無從下手時,試著去幫助孩子,並鼓勵她大膽繪畫,也許這是一位未來的小藝術家呢。
-
16 # 冠銘
能打,也可以教育。比如做題有錯的孩子,你不能只批評錯誤,也要肯定成績,所以你可以說:寶貝真努力,幾乎全對啦!一語雙關,孩子覺得會有動力,只要再認真一點,就可以全對啦!
-
17 # danny老師
孩子已經上一年級了,自我意識形成逐步完善,家長應該配合老師給孩子立規矩,畢竟沒有規距不成方圓。
雖說“棍棒底下出孝子”,但真的不建議打罵孩子,除了身體上的傷害,還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我們先把孩子在寫作業方面的兩個問題解決,再來說說教育的其他方面。
一、寫作業不規範
孩子如果上的是私立幼兒園,應該從大班開始就練習握筆或寫字了,書寫習慣的養成不是一蹴而成的,正確的書寫指導會隨著年級的上升而減少,家長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孩子本身最基本的要求上來。
不管是孩子的拿筆姿勢,還是坐姿,家長都要重視。可以每天陪孩子一起練習15-30分鐘的書寫,增加孩子的耐性。孩子字寫得不好,一方面是手指發育未完全,肌肉對力量的控制不到位,一方面是孩子的思維能力和整體觀念較差,把握不好字的形狀。
想讓孩子把作業寫得規範,就要先練字。怎麼訓練孩子寫好字?先訓練孩子寫大字,準備水寫步、毛筆和水就可以開始了,不僅能訓練孩子控制手臂的力量,還有利於發現問題及時引導調整;然後訓練孩子寫小字,讓孩子對寫字的精細力量能更好地控制;最後訓練孩子用不同的速度寫字。
二、寫作業拖拉
孩子不比成人,在時間上的管理能力弱,有的孩子遇到困難能力不足,有的孩子寫字過度追求完美,很多家長催促監督次數較多,導致孩子沒有培養成獨立寫作業的習慣,慢是很正常的。那怎麼提高孩子寫作業的效率呢?
家長需要明確地告訴孩子,寫作業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幫助孩子意識到父母只是起到幫助的作用,不主動寫作業,孩子只能自己承擔。
另外,在寫作業前,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佈置寫作業的空間,把娛樂和作業區分開來,幫助孩子集中注意力,同時養成寫作業前準備各種物品的好習慣。
家長還可以讓孩子制訂學習表格,裡面計劃了時間、作業內容和標記,容易的先做,困難的貼上標記,全部完成後再幫助孩子解惑,讓孩子逐漸意識到學習是他自己的事,這樣也可以幫助孩子培養抽象的時間概念。
在孩子養成寫作業的好習慣期間,家長要多讓孩子愉悅地體會到成就感和自主感,做到這點會事半功倍。現在,我們來說說步入小學的孩子應該在教育方面著重哪幾點。
1、家長不要急於成績,先懂得講禮貌。
2、教育孩子不要去攀比,要從小杜絕。
3、讓孩子學會相處,融入集體,擁有夥伴。
孩子剛上小學,很多模式都未能馬上適應,特別是寫作業,非常需要家長的耐心。相信孩子這麼聰明,肯定會越來越好的,別太著急和擔心。希望家長都能掌握科學規律和方法,陪伴孩子快樂學習,健康成長![笑]
-
18 # 王子書童
孩子8歲才上一年級,犯了錯我覺得應該打。根據題主的描述,寫作業不規範,作業拖拉,幹什麼都沒規矩,且屢教不改。說明這個孩子很調皮,好動,家長採取說服教育根本不能糾正孩子的錯誤,懲罰是其中必需的一種方式和適合這種孩子最好的教育。
我小姨的孩子也是活潑好動,讀一年級的時候就如題主描述的情況一樣。最開始我小姨也是以說服為主,每次孩子犯了錯,我小姨都給孩子講道理,結果孩子是左耳進,右耳出,依然我行我素,氣的小姨打也不是,罵也不是。
後來我姨父退伍回家,孩子的這種情況立刻好轉。他只要發現孩子做作業不規範,“譁”的一聲,本子撕了重寫;做作業,姨父根據作業量給孩子限止時間,中途不管孩子怎麼磨蹭,反正時間一到,他就禁止孩子做作業。小姨見孩子著急給姨父講情也不行;孩子對人不禮貌,喜歡罵人打人,只要姨父發現一次,對不起,自己伸手出來挨板子,圍著小區操場跑兩圈,20個蛙跳。在旁邊看著的小姨又氣又恨,但也敵不過姨父的堅持。當時我們這些親人見姨父這樣教育孩子都很心疼,但是沒想到孩子開始慢慢的好轉。誰都不服,他就服姨父的教育。
玉不鑿不成器,孩子的成長過程,其實就是一個不斷改正錯誤,不斷進步的過程。在這個過程裡,懲罰是其中必需的一種方式,它可以使孩子更加懂得規矩、制度,約束的重要性。所以我覺得針對這型別的孩子犯了錯,能打就打最好的教育。
-
19 # 海鮮三哥
我也和你有同樣的想法,想著如果哪一天,我真的管不住他了,或者他沉迷遊戲之中。我也想讓他休學一年,然後我辭掉工作,和他一起,到一個沒有網路的地方,用心的相處,好好的體驗生活。
我們這個社會的節奏太快了,快得成年人都會迷失,晚上躺床上,還在反思自己不該這樣,不該那樣,但是第二天醒來,昨晚的反省都忘的一乾二淨,繼續急躁,繼續慾求不滿。
更何況一個十來歲的孩子呢!
父母永遠是孩子的鏡子,不要只責怪孩子,我們又站在他的角度考慮了多少呢。
你自己都放不下手機,又何必去要求孩子!
孩子是需要陪伴的,如果有更好的陪伴,更順暢的溝通,他們也不至於會沉迷於虛擬的網路吧!!
現在成年人的溝通都是很難面對面的坐下來溝通,時不時就會被各種訊息打擾。沒有訊息的打擾你都會焦慮是不是訊號不好!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是不會有效的和孩子溝通的,恨不得頭也不抬的和他趕緊聊完,就去處理自己的看似緊急的事情。
所以,要改變孩子,還是需要從改變自己開始。
如果兩個人,能一起離開這個忙碌的虛擬的世界,來到一個偏僻的,簡陋一點的世外之地。
每天我陪著他,他陪著我,勞作,聊天,數星星,會不會有更多的心靈溝通呢!
所以,當還是出現問題了,我們一定要積極的面對,更要認真的反思。
說白了,我們賺錢,都是為了下一代,賺再多錢,孩子丟了,反過頭來想想,真的不值得!
所以,我真的支援你的想法,要做,趕緊去做吧,不要給自己留下遺憾!
-
20 # 利民視角
你好,作為父母遇到孩子犯錯誤不能一味的打,每個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犯一些錯誤,要包容並積極的引導孩子改正。
針對孩子出現的種種問題,父母應該要認真分析具體的原因,不要過度的苛責孩子,也需要自己進行反思,有沒有把愛變成了縱容,從而潛移默化的助長了孩子出現一系列的不良行為習慣。
問題分析:
1.寫作業不規範?
①要觀察並及時的糾正孩子錯誤的握筆習慣
②注意練習筆畫的正確書寫,可以用字帖訓練,由易到難,根據情況逐步過渡,要避免倒筆畫。
⒉作業拖拉?
①要有一個簡潔安靜的學習環境,不要放置玩具等與學習無關的物品,容易分散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浪費時間,父母期間也不要大聲喧譁或在孩子旁邊玩手機看電視,儘量保持安靜,不干擾孩子。
②當孩子作業過程中遇到難題,父母要根據孩子的接受能力進行疏通,指導,舉一反三,讓孩子的解題思路更清晰,有效提高答題能力,孩子的自信心會增強,學習效率自然也會提高。
⒊孩子幹什麼沒規矩,屢教不改?
作為孩子的父母不能總責怪孩子,其實父母也是有責任的,應該認真處理好“愛孩子”和”立規矩”,不能等孩子長大了嚴重了才重視,不要過於溺愛,無條件的滿足,這恰恰是害了孩子。要靈活教育,有獎有罰,讓孩子自覺改正錯誤,激勵他不斷成長。
孩子是每個家庭未來的希望,對於孩子的錯誤,要有足夠的耐心,父母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要積極的給孩子樹立榜樣。
回覆列表
孩子上小學一年級了,為了能夠讓學生們儘快適應小學一年級的生活,班主任老師特意召開了家長會,告知家長務必配合老師讓孩子在一年級就要養成這13個習慣。
“這些習慣看上去細微,但良好的習慣影響一生。”班主任老師說。小學一年級是小學階段的開始,也是孩子全部學習生涯的開始,在小學一年級階段養成的習慣對於孩子今後的學習、發展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這些習慣,不僅包含學習習慣,同時還包括禮儀習慣、衛生習慣、勞動習慣等,我希望每一個孩子可以成為全面的、健康的人,而不是僅僅是學霸。
第一、學習習慣
1、課前準備
聽到上課鈴響馬上回到自己座位,並能夠準備好下節課需要用的課本、用具等,端正坐好等待老師上課。
這個習慣對於高年級的孩子來說很簡單,但對於小學一年級的新生來說並不容易做到。因為他們在幼兒園階段都是幼教喊半天,還不知道迴歸自己座位的,有些學生甚至在上課鈴響後找不到自己的座位。
2、認真傾聽
在課堂上傾聽老師的話語,跟隨老師的提問積極發言,得到老師的允許後站立發言。很多一年級的學生要麼不經過允許就站起來發言,有些是看著蹬著老師黑板其實思想溜號,有些不敢舉手發言......課堂學習非常關鍵,一年級的課堂學習習慣一定要建立起來。
3、愛提問題
“學貴有疑”,小學一年級就要鼓勵孩子遇到問題主動提出問題,哪怕你的想法跟別人不一樣,是錯誤的,都要敢於提出來。尤其是小學生,他們思維跳躍,想法千奇百怪,聽到老師講的課,又不懂的、不會的、不同意見的,要鼓勵孩子多提問,敢於問問題,這對孩子培養探索精神非常有幫助。
4、書寫習慣
我家孩子所在的小學非常注重孩子的書寫習慣,與其他學校不同的是,特意在下午課程開始之前設定了半個小時的書寫課,專門對小學生進行書寫的鍛鍊。我認為這點非常好。“字如其人”,寫字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學習態度、性格特徵,現代人寫字的機會越來越少,趁著小學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非常有必要。
5、作業習慣
經常會有家長一陪寫作業就全家雞飛狗跳,歸根結底還在於在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沒有養成好的寫作業習慣。怎樣的作業習慣才是正確的?第一、讓孩子記得老師佈置了什麼作業,不要依賴家長提醒;第二、讓孩子獨立完成作業,遇到不懂的問題主動查資料;第三、讓孩子主動承擔作業完不成、寫錯由此造成額後果。
6、閱讀習慣
會閱讀的孩子,學習習慣不會差。家長可以減少對孩子作業的主動參與,把主要精力放到培養家庭的閱讀習慣上。我家孩子從三歲起,我每天陪他讀一本繪本,如今小學一年級,寫完作業後,他都會跟我一起再多讀半個小時的故事書,有時兩人還會在一起創作新的故事,這對孩子來說是非常有益又有趣的親子閱讀。
第二、禮儀習慣
1、主動打招呼
看到熟悉的老師、同學、家人,能夠主動打招呼,這是孩子參與社交的第一步。家長要有意識地引導孩子見到熟悉的人主動打招呼,這對孩子今後與人交往是非常積極的行為態度。雖然這一點幼兒園時期老師都有教育,但真正有意識地主動打招呼,很多孩子還做不到,小學一年級學生已經有能力做到這一點,要引導建立這樣的禮儀習慣。
2、用禮貌用語
3、遵守秩序、愛護公物
秩序感,是孩子融入集體的標誌。記得孩子剛上幼兒園的時候,總是抱怨“為什麼上課的時候,老師要讓我們揹著小手坐端正”,小一後很少說了,會非常安靜地跟其他學生一起排隊,這說明孩子已經開始融入集體,從獨立的個體向集體化的人格進行轉變。遵守秩序,不破壞公共事物,是集體對他的要求。
第三、衛生習慣
1、課前解決好內急
幼兒園階段,孩子們一般是什麼時候內急了就什麼時候去上廁所,但小學生已經有自己的規律課堂時間,需要學生上課前學會自己主動去廁所解決內急問題。
2、飯前便後要洗手
不少幼兒園也教學生飯前便後要洗手,但進入小學後,這些事情全部都由孩子自己完成,老師和家長不會再主動檢查,要給學生講明道理,讓孩子自己在沒人監督的情況下依然可以做到這樣的習慣。
3、見垃圾主動撿起
從小學生開始,孩子們已經成為有動手能力的“社會人”,而他們能做到的第一點就是“見到垃圾主動撿”,家長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孩子關注社會,關注身邊的事物。
4、隨時整理學習用具和衣物
這是很多小學生上學第一天,老師都會教的內容:自己整理書包,自己學習怎麼找每節課上課的書本,衣服溼了自己換。家長在家也不要過分幫助孩子,讓孩子能夠做到自己的主人。
這些習慣看上去很簡單,但卻貴在堅持,家長要不斷告知孩子,並引導孩子能夠在日常生活中也養成這些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