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一盞清茶飲

    各個時代有各個時代的風流人物。金庸開創了他那一派武俠小說的顛峰。當今社會也會有其它派別的顛峰,如修真類,盜墓類的,科幻類

  • 22 # 觀潮滄海

    金庸的小說是繼中國古代文學四大韻律,——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之後。中國武俠小說的巔峰人物。精英的小說以俠骨柔建長,但每部小說都可以看到我們中華民族的民族氣節,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貫穿始終。在國家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湧現出像郭靖這樣的民族英雄為了拯救國家和人民進行著不屈不撓的頑抗,他們沒有因朝廷腐朽所氣餒,他們心中始終裝著黎民百姓,因此他們表現出來的民族氣節,正是我中華民族血脈當中流淌的敢於拼搏,頑抗的民族精神。

  • 23 # 讀點不同的

    我記得以前看過一句話,大意是“我們所熟知的大家所成名的其實是他專業研究的副產物。”

    這句話放在金庸先生這裡,私以為再恰當不過。金庸的武俠世界裡不止有俠、有義,還有文史、周易、哲學,詩詞、宗教......,先生作品的魅力根源就在於此。

    我個人在看到喜歡的作品時,特別喜歡研究作者。且看金庸先生:

    “金庸(1924年3月10日—2018年10月30日),本名查良鏞,生於浙江省海寧市,1948年移居香港。當代武俠小說作家、新聞學家、企業家、政治評論家、社會活動家。 家世系浙江海寧查氏,其家為書香門第,金庸本人是查升之孫查揆的後裔。”

    再看其他著作,擇其中幾個記錄如下,家裡有小說的可以去翻翻後面,十分精彩:

    《袁崇煥評傳》附於《碧血劍》之後

    《成吉思汗家族》附於《射鵰英雄傳》之後

    《關於“全真教”》附於《射鵰英雄傳》之後

    《康熙朝的機密奏摺》附於《鹿鼎記》之後

    此外,還有很多研究金庸先生作品的著作,因為和問題無大關係,這不做贅述。

    回到問題,個人認為確實如此,先生書香門第、博古通今、其作品中歷史與虛擬武俠世界相互交織,落地有聲。感興趣的可以自己查閱下先生為何寫武俠小說,這裡不再多說。

    試問,如金庸先生這般的作家,如今有幾人?

  • 24 # 文字拾荒人

    傳統文化在浩若煙海的武俠小說中,金庸的作品獨樹一幟 ,以其獨特的創作風格將武俠小說推向一個新高潮。這固然與作者的寫作造詣有關,但更重要的是金庸對中國傳 統思想文化的繼承與發展的結果。小說藝術發展至今 ,流派眾多,但無論是那派,無論是要求一絲不苟地再現現實世 界,還是一門心思表現內心活動,都不能離開人物形象的塑 造這一核心。這一點 ,金庸的作品當然也不能例外 。就是說 ,人物也好,情節也好,環境也罷,就象畫家筆下的梅蘭竹菊,書法家筆下的行草隸篆,琴韻的宮商角羽一樣 ,是在融為一體、虛化淡化自己的前提下凝結昇華,強烈地表現一 種整體的、超然的、縹緲而不空洞、踏實而不凝滯 、超以象 外的意趣神韻。 金庸小說成功的關鍵之一是:表現了他不同於傳統武俠小說的複雜思想基礎。傳統武俠植根的觀念系統粗糙淺顯 ,充滿了正義戰勝邪惡、善惡果報的簡單俗套。金庸卻將自己對和諧的理想人格的著意追慕和矛盾心理引入作品,特 別是他對老莊、道釋那種空靈清虛 ,無執歸真境界的表現, 使得作品迥然不凡。 在人們普遍印象中,武功應是陽剛的,爭競精進 ,求強制弱,金庸卻反其道而行之 ,講究無為或以柔克剛,柔到極處,拙到極處,便是強到極處。

    金庸先生的離開,可以說代表的一個時代戛然而止了,甚至是後無來者,再有這樣的大家了。這種集大成者,不是你趴在電腦旁熬夜碼字碼出來的,不是你一目十行博覽群書拼出來的。喬峰的俠義、楊過的坦率直爽、張無忌的蓋世豪氣、程靈素的深情脈脈、黃蓉的冰雪聰明、韋小寶的風流倜儻.....這些不是在網上百度一下就能躍然紙上的,需要的是文化,是閱歷,是對人生的終極感悟。這些因素的促成,需要出生在浙江海寧名門望族的書香門第,從傳統再經過現代的大學教育,同時經歷國家歷史上最多苦多難的年代;見識過十里洋場上海灘的動盪,從大陸輾轉到香港,見過人世的真相,當過記者有著寫作生涯的職業訓練。

    以上種種傳統與現代缺一不可的外在條件,再加上東西方文化的薰陶,方能有如此大家。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說是文學創作,無一不關乎社會、歷史、政治、文化和人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裝修質量缺陷誰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