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藍羽的理想
-
22 # 光華的小說鋪子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短短二十八個字,勾勒出一幅恬淡平和的畫卷,有著淡淡的愁緒,卻又飽含著豐富的內容。這是唐代詩人杜牧《清明》一詩呈現給我們的畫面和意境,寫得美極了。
如果說作者寫“雨紛紛”就是寫情緒,那麼寫“斷魂”剛表達了他的心境,他的心境當是複雜的,因為清明節,他沒有與家人團聚,也沒有遊玩觀賞,而是孤身行路,他要去哪兒呢?難免觸景傷懷惹動心事,平添一層愁緒在心頭。“斷魂”之後,行人想,到哪裡找個小酒店就好了,歇歇腳避避雨,小飲幾杯,消散一下心頭的愁緒。於是,“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詩人到了杏花村沒有?是否消散了心頭的愁緒?隻字不提,這正是詩人高明的地方,留下大量的空間讓讀者去發揮想象。這既是藝術“有餘不盡”的體現,也是“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在於言外”的生動寫照。
這首詩感覺可以兩個方向去理解。
1.清明節如果詩人是去上墳,這時候天空下起了小雨,詩人感到很惆悵。路上行人慾斷魂是指大家都去祭掃先人,思念過世的先祖而感到很悲傷的“欲斷魂”的情感。另外,路上行人可能是指路上其他的行人,也可能是指把自己包括進去了的路上所有行人,也可能特指詩人自己,自己此刻也是一名路上的行人。如果是專指自己則側重孤獨而斷魂,如果是指數量眾多的行人則側重思念而斷魂,或者兩者情緒兼而有之。詩人內心因而產生了波動,從而希望去借酒消愁,排遣自己內心的低落。於是問路邊的牧童哪裡可以買到酒,牧童指著遠處的杏花村。
2.清明節如果詩人是去踏青,則又可以是另一番解釋。沒人規定清明節必須去上墳,當然也可以選擇在此時去踏青郊遊。清明時節本身就是下雨機率很高的時候,所以並不一定只要下雨了就表示詩人心情低落了,相反是這阻擋不了詩人郊遊的興致。絲絲春雨在詩人眼裡可能是“好雨知時節”,正是下春雨的時候啊!詩人如出去郊遊自然是一種歡愉的情緒,那麼“欲斷魂”的理解應該偏向於“欲銷魂”,意指在良辰美景中流連忘返。此情此景激發了詩人杜牧此時的靈感,詩興大發想要作詩一首。古代人想要搞文學創造的時候,想喝酒助興應該也是很自然的一件事,非常符合古人的實際情況。詩人恰巧此時碰到了一位騎牛的牧童,於是問牧童:孩子這附近哪裡有酒喝啊,牧童伸手指向了遠處的杏花村。這個意境點到即止,可謂恰到好處,留給人無盡的遐想。杏花是美好的事物,也可以反證詩人此刻的心情應是愉悅的。
因為我們無法知道詩人杜牧清明節到底是什麼樣的行程,所以個人認為怎麼理解應該都是行得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