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搞笑鹹魚君

    司馬懿和諸葛亮比誰更厲害呢,讓事實告訴你

    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出兵北征三郡烏桓,收降胡、漢人口二十餘萬,大獲全勝,統一了魏國北方,為魏國統一天下打下了最堅實的基礎。這一年,劉備還在四處流竄還沒有一塊屬於自己的根據地,三顧茅廬的劉備請出了27歲的諸葛亮,次年29歲的司馬懿出山走入政治舞臺。

    一、從戰術戰略對比來看:

    1、先天不足的蜀國,如何面對強盛的蜀國還能存活這麼久,諸葛亮的能力可見一斑,六出祁山不斷騷擾,讓魏國採取守式,沒有精力進攻。透過空間換取了發展的時間,讓蜀國不斷從小發展壯大。在地利上不佔優勢情況下,以一州之力對抗中國之力,能把魏軍逼到堅守不出,死後也得到了司馬懿的肯定,諸葛亮一生善於以小博大、以弱勝強。排除空城計、火燒博望坡這種虛假史實不記,火燒赤壁、聯孫抗曹、八卦陣以弱勝強等經典戰役比比皆是。當時魏國佔據先天地利優勢,進可攻、退可守,幅員遼闊、人員充足,發展後勁充足。再看蜀國,好的地方都被佔據了,只剩下蜀地那個險惡的地方,雖有成都平原,但是人口和麵積太狹窄,根本無法承擔起供應打天下的充足兵員和糧草。若按當今來看,司馬懿就是在協助一家世界500強的公司,諸葛亮則在幫助一位屌絲創業,從這一點來看,諸葛亮勝一籌。臥龍先生這個稱號實至名歸。

    2、司馬懿雖不擅長以弱勝強,但更善於抓住戰機、集中優勢兵力逐個擊破。毛主席曾點評道:“初戰亮宜自臨陣。”認為街亭之戰諸葛亮應大軍挺進,臨陣排程,不應分散兵力、委責於人。初次北伐失利的原因不在於街亭之敗,而在於諸葛亮用兵無法,排程失略。張合圍困馬謖之時,諸葛亮當北進街亭,策應馬謖,與張合展開決戰,戰勝張合。諸葛亮卻以馬謖、王平為一部攻打街亭,自率大軍駐足祁山,不能集中優勢兵力戰勝攻取,把本已相對強勢的蜀漢兵力進行分散,變強勢為弱勢,致使馬謖兵敗街亭。而司馬懿卻相反,在阻擊諸葛亮北伐過程中,多采用了集中優勢兵力在運動尋找戰機,當諸葛亮領導的北伐因為戰線太長、後傾補給更不上、兵力開始分散時,司馬懿果斷出擊,成功阻擋了諸葛亮的北伐。從這一點來看,司馬懿更勝諸葛亮。

    從戰術戰略來講,司馬懿佔有優勢兵力而取守勢,可以說以最小的代價逼退了蜀軍的攻勢。諸葛亮以一州之力對抗中國之力,地利上也不佔優勢,能把魏軍逼到堅守不出讓蜀國苟延殘喘這麼久也不易。所以從戰術謀略來講兩人各有千秋,難分高下。

    二、從用人來看:

    面對孟達這個反覆無常又多疑的人,司馬懿表現的果斷,先寫信安孟達的心,然後出奇兵8天內趕到上庸,又立即出兵,同時勸降孟達下屬獻城。他看穿了孟達以及其下屬,敢於冒險。同期諸葛亮只是寫信警告了一下孟達,沒有及時採取軍事行動,錯失良機。諸葛亮在用人上無疑是不成功的,用的馬謖、楊儀、魏延、李嚴等人各有毛病,後來都犯了大錯,諸葛亮要負很大責任。無論對手還是下屬,司馬懿在對人性的把握上都很準確,甚至連諸葛亮的壽命也被他料中。從這點來看,諸葛亮比不過司馬懿。

    三、從忠誠度而言:

    諸葛亮一生事必躬親、殫精竭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一點司馬懿是比不了的,

  • 2 # 歷史小豬

    三國前期,各路諸侯招兵買馬,互相征戰,不斷擴張地盤。也正是這樣的亂世,一個又一個謀士名揚四海,引發各路諸侯的注意,並有意將這類人招攬到自己麾下。這些謀士聰明絕頂,堪比“百事通”,僅僅一條策略,就有可能改變天下。蜀漢之所以可以脫穎而出,與一個謀士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其便是諸葛亮。

    諸葛亮其沒有選擇實力強大的曹操,也沒有選擇穩定發展的孫權,而是選擇了弱小的劉備,為其量身打造了爭奪天下的戰略方針,使得劉備一步步走上巔峰。劉備去世之後,諸葛亮被委以重任,繼續輔佐劉禪。劉禪十分聽諸葛亮的話,諸葛亮掌握權力,卻從不濫用,一次次努力地為蜀漢擴張勢力。不過在其最後一次北伐前,諸葛亮做了一件讓人不解的事情――斬殺了一個重臣。

    在三國演義中說,經過諸葛亮七擒孟獲後,南中地區沒有反叛。但在真實的歷史中,南中地區多次反叛,蜀漢需要在南中留下一些部隊。諸葛亮率領軍隊北伐之後,魏國方面派去司馬懿迎戰。魏國的兵力比蜀國多得多,司馬懿統帥10多萬軍隊出戰。從兵力上說,司馬懿比諸葛亮多8萬以上。按照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應該是司馬懿主動進攻才合理。但真實的情況是,諸葛亮在主動進攻。面對諸葛亮的進攻,司馬懿完全是被動防禦,與諸葛亮拼消耗。司馬懿為何不敢出戰,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諸葛亮指揮水平很高,司馬懿不是對手。第二,蜀漢軍隊的戰鬥力強悍,即使是正面較量,魏國軍隊也不是對手。在軍隊訓練方面,諸葛亮很有辦法。將不同種類計程車兵,編入了不同的部隊。此外,在武器水平上,蜀漢軍隊也超過了魏國。

    劉琰因此被抓,這自然是需要有罪名的,士兵抓劉琰的理由就是其使用鞋底毆打妻子,對其侮辱劉禪一事隻字未提。按照常規來講,劉琰這樣的做法罪不至死,卻被諸葛亮直接斬首示眾。諸葛亮一向秉公執法,但這次的做法著實讓人摸不清頭腦。仔細回味一下,可能這是諸葛亮知道自己壽命不多,最後一次為劉後主保住名譽作出努力。

  • 3 # 朱旭升zxs

    諸葛亮和司馬懿這兩個分處於不同陣營的,可以說是三國時代裡面智謀無出其右的人。

    我們講個故事大家就明白了:

    諸葛亮再度來到了司馬懿面前,司馬懿看著前面不遠處的五丈原,心裡不免一陣糾結。對面屬於蜀國的軍隊,他們安營紮寨,秩序有度,可謂是如同一塊鐵板一般,連一隻飛鳥都飛不進去。

    司馬懿知道這一次諸葛亮一定是有著萬全準備而來,而果然,諸葛亮派人來送請戰書,希望司馬懿能夠和他一戰,司馬懿知道這一戰,自己很有可能成功不了,所以他不論顏面直接就拒絕了數次,而後來諸葛亮果然再用一計,竟然使出新的計策,他讓手下們送上一堆女人的衣服,意思也很明顯,就是說你司馬懿不敢應戰,和一個女人一樣,乾脆穿上女人的衣服好了。

    司馬懿坦然一笑,他知道手下說的是對的,自己就是害怕諸葛亮,為什麼呢?因為三年之前的那一次,自己失敗的陰影實在是太深了。那一次戰爭發生在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的時候,前三次北伐,他所面對的屬於魏國的元帥,名字叫做曹真,不是他司馬懿。

    而曹真生了病,所以第四次北伐就輪到了司馬懿,而這次諸葛亮還採用了新的戰術,運送糧草的是自己的新發明,木牛流馬。書中描繪的情形比較複雜,不過我們只需要知道的是,在這一場戰爭之中,諸葛亮利用了新方法,掩蓋了曹魏的視覺,然後一舉打敗了司馬懿,而畏懼的根源也就從此留在了司馬懿的心理,所以這一次,他才不敢再次主動出擊。而司馬懿這次的畏懼其實在後來的事情中證明是沒有意義的,畢竟,最後他贏了。

    所以,我的個人觀點是,人一旦被嚇住後就會一輩子都記住哪個人,那件事!

  • 4 # 愛吃肉的狗

    青龍二年,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為這一戰,諸葛亮做了三年的準備,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解決糧草供給問題,一方面他用了三年發展農業,製作木牛、流馬將糧食運集斜谷口,並在那裡建立了倉庫;一方面,駐軍五丈原後,分出一部分兵力屯田,作為長期駐軍的基礎。

    二是大力開展培訓,對將領講戰略戰術,對士兵苦練殺伐技能。

    三是積極爭取同盟支援,出兵時,諸葛亮派人前往吳國相約同時大舉舉兵。

    此次出戰,諸葛亮“悉大眾十萬由斜谷入寇”,大家注意這個“悉”字,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說諸葛亮六出祁山總兵力不超過十萬的原因,因為蜀漢當時總共就只有這麼點兵力。諸葛亮抵達郿縣後,駐紮渭水之南,司馬懿領兵渡過渭水,也駐紮在渭水之南。兩軍相持一百多天,諸葛亮多次挑戰,司馬懿就是不出兵。後來諸葛亮病重,臨死前安排死後退軍的事,命令魏延殿後,姜維做副將,還說如果魏延不服從命令,軍隊便自行出發。諸葛亮死後,楊儀整頓軍隊秘密退回斜谷。老百姓跑去報告司馬懿,司馬懿率軍追擊,而姜維令楊儀調轉戰旗方向,擂響戰鼓,作出要迎戰的樣子,司馬懿見狀便鳴金收兵,不敢向前逼近,老百姓為此編出了“死諸葛走生仲達”這樣一句諺語。

    司馬懿真的害怕諸葛亮到這種程度嗎,為什麼屢次和諸葛亮對峙,司馬懿都不敢與諸葛亮正面交戰呢?我覺得司馬懿的內心是複雜的,仔細分析,我認為司馬懿不與諸葛亮交戰,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司馬懿確實欽佩諸葛亮,不敢輕易與之交戰。

    我們之前講過,諸葛亮第五次出兵北伐退兵時,司馬懿一路尾隨諸葛亮,跟得很緊,卻不與之交戰,在張郃等人的言語刺激下,司馬懿命令出兵,結果張郃被諸葛亮伏擊而死。而且蜀軍退入斜谷後,司馬懿曾到諸葛亮駐軍的營壘去檢視,還感嘆說:“天下奇才也!”說明司馬懿內心深處一直覺得諸葛亮是一個神秘的人,難以琢磨,此次實地檢視,證實了自己此前的猜測,才發出這樣的感嘆。

    第二,魏明帝曹叡要求他堅守不戰。

    有兩處能夠證實這一點,第一處是面對吳軍準備大舉進攻新城時,滿寵想要轉移新城守軍而引誘吳軍至壽春,但曹叡不同意,因為新城是個戰略要地,他料想孫權肯定攻不下新城,他也將親自前往新城,而面對兩線作戰,曹叡最擔心的還是諸葛亮,他命令司馬懿:“但堅壁拒守以挫其鋒,彼進不得志,退無與戰,久停則糧盡,虜略無所獲,則必走;走而追之,全勝之道也。”要求司馬懿堅守不戰,挫敗蜀軍鋒芒,耗盡糧草,必然撤軍,等撤軍時再追擊,才能穩操勝券。第二處,是司馬懿與諸葛亮相持時,諸葛亮因為求戰不得,就把婦女用的頭巾、髮飾和衣服送給司馬懿,司馬懿惱羞成怒,上表請求出戰,但“帝使衛尉辛毗杖節為軍師以制之”,曹叡再次制止了司馬懿出兵。

    第三,司馬懿並不想與諸葛亮交戰。

    很多人覺得這個原因很奇怪,其實不難理解,這個原因,有兩個人道出過真相。

    一個便是諸葛亮,姜維見司馬懿受辱都不出戰便對諸葛亮說,曹叡符節到了,司馬懿不會再出戰了。諸葛亮說了一句話:“彼本無戰情,所以固請戰者,以示武於其眾耳。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邪!”諸葛亮看透了司馬懿不想出戰的心思,他之所以上表請戰,那是做給全軍將士看的,正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如果想攻打我,又怎麼會千里上表請戰呢?

    另一個人,就是司馬懿自己,司馬懿臨終前說:“吾事魏歷年,人皆疑吾有異志,吾嘗懷驚駭。”這句話可以這樣理解,曹魏政權中,從上到下多少人都懷疑司馬懿有異心,司馬懿為此常常坐立難安、如履薄冰,所以他不與諸葛亮交戰,一方面,叫槍打出頭鳥,功高蓋主之人往往都沒有好下場,司馬懿那麼聰明的人他不會不知道;另一方面,叫“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他要留著蜀軍對曹魏的威脅,只要威脅還在,曹魏就不會輕易動他,而所有這些,其實都是為了自保,所以他不會與諸葛亮交戰。

    怕諸葛亮有,聽命於曹叡也對,但都是表面上的,為了自保而不與諸葛亮交戰,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 5 # 邇冬TL

    來先做個人物介紹:

    司馬懿

    三國時期歷史人物

    司馬懿(179年-251年),字仲達,漢族,河內郡溫縣孝敬裡(今河南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四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對抗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73歲去世,辭郡公和殊禮,葬於首陽山。諡號“宣文”;次子司馬昭封晉王后,追封司馬懿為宣王;司馬炎稱帝后,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

    諸葛亮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於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劉禪追諡其為忠武侯,故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我的觀點是:司馬懿遇諸葛亮可謂是棋逢對手

    魏國需要司馬懿對抗諸葛亮,蜀國沒了諸葛亮,司馬懿就沒價值了反成了魏國最大的威脅。所以司馬懿是真的不敢和諸葛亮正面交鋒,一不小心嬴了怎麼辦,輸了豈不是丟臉。但司馬懿連女裝都穿他才不怕丟臉呢!

  • 6 # 刀筆傳神

    司馬懿不和諸葛亮正面交鋒是有其原因的,歷史上司馬懿與諸葛亮第一次交鋒偏師盲目突進被伏擊導致慘敗,坑死了曹真,演義作品中說司馬懿比諸葛亮差一個級別。

    而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和司馬懿在上邽東部遭遇,當時諸葛亮先退,司馬懿追擊,追上了卻不敢交戰,在其他魏將的慫恿下只得出戰而導致魏軍大敗,張郃被伏殺於木門道。從此司馬懿再不和諸葛亮正面交鋒,依靠魏囯的實力強於蜀國而磨死了諸葛亮。這才是正確的戰略方式。以己之長,攻敵之短。

  • 7 # 北疆同心聊歷史

    諸葛亮和司馬懿可謂棋逢對手將遇良才,兩個人雖然忠奸有別(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但卻都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戰略家。

    對於司馬懿來說,為了能夠徹底掌握魏國權柄,完成司馬家族由寄生螟蛉向權勢新貴的華麗轉身,就必須要掌握兵權!只要兵權在手,就能令司馬家族處於不敗之地。

    然而不巧得很,當諸葛亮屢伐曹魏之時,正值魏文帝曹丕和魏明帝曹濬當政,而這兩位皇帝雖然能力弱於曹操,可也是頗有些本領的君主。更兼此時的曹氏親貴以及忠於曹氏政權的文臣武將尚多,因此司馬懿一時之間也沒有機會攫取魏國大權。

    故而,為了確保兵權在手,也為了迫使曹氏親貴不得不重用自己,司馬懿就必須得保留諸葛亮這個旗鼓相當的對手!因為只有司馬懿能夠對付諸葛亮,也只有司馬懿善於應對諸葛亮!這樣的能人,在曹魏政權中是不可替代的。

    在這種形勢下,假如司馬懿放棄養寇自重的作法,轉而與諸葛亮當面鑼對面鼓的殺將起來,只會產生兩個不利後果:或是在諸葛亮的攻擊下,因遭遇慘敗而名譽掃地,並因此喪失了在魏國的威望與地位。或是打敗甚至於害死了諸葛亮,那麼司馬懿對於曹氏親貴來說,也就失去了利用價值!

    以上兩個結果,對於司馬懿來說都是不利的,也是萬萬不能選擇的!所以,老謀深算的司馬懿必會選撥以拖待變的方法。其目的有兩個,其一是為了加緊完全司馬家族在魏國的佈局,其二是為了透過堅壁固守的策略,拖垮蜀軍拖死諸葛亮。

    這就是為何司馬懿不選撥與諸葛亮正面對抗的原因!而事實證明司馬懿的選撥是正確的,最終不僅熬死了諸葛亮,而且還成功地掌握了魏國政權。

  • 8 # 生活之路一帆風順

    很高興回答問題,司馬懿不敢和諸葛亮正面交鋒是另外有所顧忌,還是實在是打不過?說起三國時期的謀士,可能我們最先想起來的就是諸葛亮和司馬懿了,二人年齡相仿,不過諸葛亮卻在年輕的時候就已經遠近聞名,諸葛亮在三顧茅廬之後,與劉備一同共赴天下大事,幫助劉備從幾千的人馬,發展到最後的蜀漢大國,可以說諸葛亮功不可沒。都知道諸葛亮後來在出徵時候,經常坐著一個小車,比車需要人推著,所以告訴將士們,在現場上,自己絕不會一個人逃跑,一定與將士們共存亡!在北伐之時,帶著傾國之力出征,多次的折騰之下,蜀軍的將士們也沒有太多的埋怨,在軍心上諸葛亮就贏了許多。

    司馬懿也挺厲害,在幾次北伐中,司馬懿利用諸葛亮後方的弱點,逼的諸葛亮不得不撤軍。司馬懿在幾次北伐中幾乎沒有與諸葛亮正面對戰過,難道是司馬懿怕了諸葛亮嗎?其實並不是,司馬懿知道自己與諸葛亮正面對陣,自己的勝率不高,甚至還曾贏過諸葛亮一次,其實司馬懿怕的不是諸葛亮,而是魏國皇帝曹叡。在曹叡繼承曹丕皇位的時候,曹丕偷偷的告訴他,司馬懿用好了可能安邦興國,用壞了則會謀權篡位,不能給司馬懿大權,要去制衡司馬懿的權力。

    在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此時諸葛亮已經做好殊死一搏的準備,可是司馬懿卻發現不能打,於是一直拖,在諸葛亮送來女人衣服的時候,司馬懿居然還將其穿上。司馬懿出兵就會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戰敗,這個一定會被曹叡殺掉,另一種就是大獲全勝,贏了蜀軍,此時的曹叡便沒有什麼忌憚,日後回到朝中,曹叡一定會想出各種理由來對付自己。恰巧,司馬懿聽到諸葛亮命不久矣,便想到耗死諸葛亮,這樣的話,蜀軍沒有敗,還撤了軍,不僅自己不會受到軍法,曹叡日後還要用著自己。打敗對手時還要保護好自己,處事方式我就服司馬懿了,司馬懿不是怕諸葛亮,而是怕他的主子曹叡。我就分享這些,謝謝!

  • 9 # 北方的鐵拳

    諸葛亮和司馬懿是三國時期兩位非常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雙方各為其主,在戰場上多次鬥智鬥勇,也各有勝負。諸葛亮六出祁山,多次北伐戰爭都是與司馬懿交手,這一段的較量也是三國演義中最精彩的部分。

    那麼,在與諸葛亮的對陣中,為什麼司馬懿多數時候採取防守,而不與諸葛亮正面交鋒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一是從雙方交戰的經驗上看,司馬懿確實打不過諸葛亮。在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期,司馬懿走馬上任自己夢寐以求的雍涼大都督,與諸葛亮展開了一次面對面的廝殺。具體過程這裡就不詳細敘述了,當時司馬懿總計兵力有十萬人,諸葛亮大約是六萬人。結果是諸葛亮大獲全勝,斬魏軍軍官人頭三千顆,繳獲盔甲五千副,強弩三千一百張。司馬懿只帶領少數高階將領殺出重圍,其餘幾乎全被殲滅。經此一役,在以後的對陣中,司馬懿一直採取防守的戰術。

    二是從戰場態勢上分析,採取防守更有利於魏軍。當時蜀魏兩國基本上是以秦嶺為界,蜀漢北伐需要翻越秦嶺,因為山路遙遠,所以糧食一直是蜀軍的短板。基本上每次北伐都是因為糧食供給不足而失敗。蜀軍在戰術上力求速戰速決,開啟魏國的缺口,開闢供給基地,達到以戰養戰的目的。而魏軍兵精、糧足、城堅,只要堅持守城不戰,就會將蜀軍拖垮。所以,當時的雙方態勢,有利於司馬懿防守不出。

    三是從國內鬥爭角度上,採取守勢能為司馬懿爭取機會。在魏國內部,處於統治地位的曹氏貴族一直對司馬懿排斥和防範。在魏國將領中,能和諸葛亮抗衡,司馬懿是最合適的人員,但是為了防範司馬懿掌握軍權,曹魏朝廷一直讓他賦閒而不重用。要不是曹真死在出徵的路上司馬懿還沒有機會出任雍涼大都督。所以,當司馬懿接到雍涼都督的任命時,高興的跳起舞來。聰明的司馬懿也知道兔死狗烹的道理,他必須充分利用與蜀軍作戰的機會培養自己在軍隊中的勢力,因此防守也是在為他爭取時間。

    事實證明,司馬懿透過防守的戰略不僅拖垮了蜀軍,拖死了諸葛亮,也牢牢掌握了魏國的軍權,為日後篡權奪位打好了基礎。

  • 10 # 風雅商頌

    司馬懿和諸葛亮可謂棋逢對手。

    首先,《晉書》裡對司馬懿發跡前有詳細的描述,有兩件事可以看出此人能忍!第一,當初曹操徵召他,曹操還在和袁紹打仗,天下不明朗,他假稱自己得了風痺,然後為了使曹操相信,居然真的一直躺床上。第二,高平陵政變之前,他與司馬師訓練了一隻2000人左右的部隊,隨時奪權,一招制敵,迅速將曹爽黨羽斬殺,不留痕跡。

    兩件事看出司馬懿的忍,狠。這也是他成事的原因。諸葛亮大家都知道,歷代丞相的楷模典範。但事實上,諸葛亮北伐與司馬懿對戰只有後期幾次,當時互有勝負。在曹叡當政時期,我想司馬懿還不敢太過分,不出力或故意放水!

    個人認為,司馬懿守城有餘,但進取不足,無法勝諸葛亮。諸葛亮北伐也是困難重重,尤其是糧道不濟,對於優秀的統帥,不硬剛,也是一種策略。所以,諸葛亮北伐,司馬懿肯定會全力以赴阻止,但如果在相持階段,他也不會主動出擊,或者趕盡殺絕!

  • 11 # 小生讀史

    魏國的實力遠在蜀國之上,司馬懿依然負責軍事方面重任,朝廷自然會給予配合。此時,司馬懿三弟司馬孚就是度支尚書,也就是魏國的財政部長,能不給予支援嗎?司馬懿及其兒子能夠養死士三千,這三千人是不在編、沒有戶頭的,不照樣養得起嗎?所以,即使曹真猜忌司馬懿,但不妨礙魏強蜀弱的基本事實。

    看一下雙方的實力對比,人口魏國大約是蜀國的六七倍,魏國西線兵力二三十萬,蜀國不到七萬。然後防守方佔優勢都知道,魏國佔據地利,中原交流更發達擁有更先進的生產力以及技術水平,以及雙方手下人才差距。諸葛亮在這樣的一個劣勢之下,把曹魏逼得不敢出門,這僅僅是中央集權就能做到的?何況夷陵之戰後的蜀國幾成一具空殼,諸葛亮是在這樣的一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是何等的一個治國能力?雖然司馬懿權力沒諸葛亮高,但是他權力低嗎?不低,是能讓曹丕死前留在床邊聽遺囑的人。其次,還有其他將領呢?張頜曹真都不是庸才,何況魏國對於蜀國那是實實在在的實力碾壓。而諸葛亮能在這種情況打下天水這樣一片富饒的土地,當之無愧,千古一相。司馬懿正面如果能打過諸葛亮,有什麼理由可以放任諸葛挑釁,堅守不出?好像諸葛亮可以呼叫資源的級別高於司馬懿,但這並不表示諸葛亮的資源就多餘司馬懿。因為蜀國和魏國的財力人力相差太大。並且沒有實際證據表明,諸葛亮的軍隊在資源上對陣司馬懿有明顯優勢。甚至,司馬懿本土作戰,各種補給都優於諸葛亮,諸葛亮也是因為一次次的物資問題退兵,而不是被戰爭失敗退兵。其實可以縱向比較,中國歷史上只佔據巴蜀地區的割據勢力,還能對統一的中原王朝,保持戰略攻勢的只有三國蜀漢這個時期,其他時期 都是被中原王朝吊打。最低階的戰爭就是幾個人肉搏,完全靠個人武力和裝備,一定級別的戰爭靠將軍,能衝能殺,所謂先鋒,再高一級別的就是元帥,打仗極要講究戰術,最頂級的戰爭則是一國之主,打仗完全是配合戰略需要。諸葛亮伐魏是戰略和戰術的結合,但戰力有限,這種情況遇到戰略短板的人常能獲勝,但遇到司馬懿這樣戰略和戰術同一級別的人當然很難贏。就攻守方來看,諸葛亮應該是更強一些,因為諸葛亮輸不起但還堅持,而司馬懿則大部分被動防守,可他還是怕諸葛亮。比如足球,中國隊打巴西隊,你說中國隊的主教練在隊內說一不二,威嚴有加,巴西隊主教練卻時常受制於對內的大牌,經常不按照主教練的戰術執行,那麼中國隊把巴西隊打得只能防守,難道不能說明中國隊的主教練比巴西隊主教練厲害?即使司馬懿僅能調動雍涼資源,其數量還是比諸葛亮一州之力要強。何況吃掉司馬懿,曹魏背後還能夠組織多梯次防禦,諸葛亮不可能把所有力量用來吃司馬懿,否則,就算把司馬懿擊潰了,自身傷亡慘重,面對一波又一波援軍也只能退回蜀中。

    三國時期多個戰例中諸侯為帥權臣為帥比之一般將領統軍從戰果看無任何優勢。而且司馬父子在掌握軍政大權後在治軍練軍上無特色,後來西晉反學諸葛。所以總的說,諸葛司馬勢均力敵,不好硬比。因為戰果如此,二人未決戰,二人的軍事思想也不是隨便決戰者,而且那個時代是攻難守易守方大有優勢的時代,從治軍看武侯有閃光處為後代名將贊同。從作戰看,武侯以劣勢兵種劣勢兵力主動進攻略佔上風令人敬佩。

  • 12 # 古今談笑間

    司馬懿和諸葛亮的對決可以說是三國裡有名的神仙打架了。若要論誰更厲害,這不好說,因為這兩位高手不能用單純的誰勝誰負來評判誰更厲害,畢竟除了個人因素,由於他們所處的位置不同,也很大程度決定了結局最終的走向。這兩個人各自有個自的特點,我們來具體看一下。

    諸葛亮

    這位想必大家都是十分熟悉的,諸葛亮一生既有英雄豪傑的傳奇色彩,又是一位古代儒道的代表人物。所以他外有實實在在功業,內在的品德也是令人歎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句話不知成了多少後世讀書人奉為圭臬。而且後世受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的影響(有意的美化蜀國,而黑化曹魏),人們也對諸葛亮比較有好感,認同頗多。從一開始的…《隆中對》告訴劉備只要佔據荊州,益州,則霸業可成。到後來的赤壁之戰,促成孫劉聯盟,然後率先佔據荊州,也算是實現了之前的目標。最後劉備白帝城託孤,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用益州一隅之地打的曹魏只有防守之力,可見其“多智而近妖”。雖然出師未捷身先死,但是他也無愧於任何人。

    司馬懿

    這個人雖然不像諸葛亮那樣用兵如神,忠心耿耿,被諸葛亮的光芒所掩蓋。但他在歷史上的確是被輕視了。我認為司馬懿最大的特點就是八個字:隱忍韜晦,順勢而為。司馬懿最開始被曹操徵用時就裝病不出,因為那時天下未定,曹操外有袁紹爭鋒,內有舊漢貴族離心,所以他在觀望。這個過程曹操數次試探都沒露餡,而且裝了快七年了。從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司馬懿的性格特點。曹操曾留有遺詔:司馬懿鷹視狼顧,深懷誌異,不可交給予兵權,否則社稷危矣。不愧是曹操,眼光的確是毒辣。後來司馬懿一步步掌控兵權,猶如困龍翱翔九天,再無人能阻止司馬氏的崛起。在與諸葛亮的鬥爭中抓住蜀漢運糧困難,長途奔襲,急於速戰速決的缺點,堅守壁壘,避而不戰。最終拖死諸葛亮。

  • 13 # 一頁笑談

    歷史上每個人大人物都要自己一身的宿敵,三國上諸葛亮一生最大的宿敵就是司馬懿,在諸葛亮沒有遇到司馬懿之前是何等的風光無限,草船借箭,舌戰群儒,七擒孟獲,智取四郡,三氣周瑜,劉備入川等。但是遇到司馬懿後就開始走下坡路了,六出岐山,六次被擊退,可見司馬懿絕對不是蓋的。

    俗話說兔死狐悲,用這個成語形容司馬懿與諸葛亮對峙一點沒錯,曹魏為什麼想起並重用已經被遺忘在角落的司馬懿,還不是因為前線吃緊諸葛亮大軍壓境,要是司馬懿一上臺就與諸葛亮決一死戰,打輸了司馬懿死罪,打贏了曹魏會因為沒有威脅再次冷落司馬懿,嚴重點的會忌憚司馬懿功高震主找理由整垮司馬懿。所以司馬懿領軍後一直採取防禦策略不是打不過諸葛亮而是靜觀其變(曹魏內部的變化)伺機而動。

    其實司馬懿之智謀不下於諸葛亮,但為什麼司馬懿到三國後期才開始登上舞臺大秀演技。首先你看看諸葛亮和司馬懿兩個人伺候的主子是誰,諸葛亮跟著劉備那是劉備三顧茅廬請來的,而且劉備身邊沒有多餘謀士所以對諸葛亮是格外的信任與言聽計從,恨不得與諸葛亮再來個結拜。而你看看司馬懿這邊,首先司馬懿是被曹操嚇唬過來的,其次司馬懿有狼顧之相所以曹操很猜疑他,再加上曹操身邊謀臣眾多,像郭嘉,賈詡,荀彧,程昱等,重重原因加起來司馬懿不得不到後期才登臺。

  • 14 # 亙古懷念說史

    以三國時代歷史背景為題材的歷史演義小說三國演義的後半部分,最大的一個看點就是諸葛亮和司馬儀這兩大智者的巔峰對決。從雙方對戰的情況來看,往往諸葛亮主動進攻和司馬懿被動防禦的情況佔大多數。

    哪怕是諸葛亮能夠在區域性戰爭中以戰術技巧戰勝魏軍,也無法徹底改變為強孰弱的局面。而恰恰是因為諸葛亮的存在,才突顯了司馬懿在魏國的價值。雙方始終無法完全戰勝對方,打打停停對司馬氏家族才是最有利的。

    對司馬懿而言,諸葛亮既是難以戰勝的對手,也是賴以儲存性命的護身符。在當時魏國的朝堂中,能夠與諸葛亮正面對戰的也只有司馬懿了。假如司馬懿真正戰勝了諸葛亮,那麼司馬懿的存在價值也就不存在了。

    最典型的莫過於三國演義中空城計這個情節,難道以司馬懿的智慧真的看不出諸葛亮的伎倆嘛?答案是否定的。如果當時司馬懿真的率軍攻入城中並殺掉了諸葛亮,那接下來魏帝曹睿就會拿司馬懿開刀了。

    司馬懿本人深刻的明白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最終老謀深算的司馬懿耗死了朝堂內外的所有對手,一舉發動了高平陵之變,篡奪了曹魏政權,成為笑到最後的人。

    由此可見,司馬懿可能真的無法戰勝諸葛亮,但是他也在對陣諸葛亮的時候儲存了自己的實力。一定意義上也可以說諸葛亮是司馬懿成功道路上的一道保命符。

  • 15 # 塵世一過客1AUM

    諸葛亮、司馬懿,一個是蜀漢名相,一個是曹魏權臣,由於兩人戰場上的難解難分,歷來人們總是喜歡把兩人作比較,有些說司馬仲達不敢與孔明對陣,因為打不過;有些說司馬懿是以拖待變,看準了諸葛亮的弱點。兩人確實是歡喜冤家。就這個問題眾說紛紜,想要得到一個相對完美的答案,需要我們更加立體去理解比較兩人之間的差別。

    一、兩人的出身

    諸葛亮出身官吏之家,父親做過泰山郡丞,3歲喪母,8歲而孤,跟隨叔父投奔劉表,16歲叔父去世,遂在隆中隱居,好為“梁父吟”,自比管仲樂毅,世人不屑,唯好友徐庶等信之。

    司馬懿出身門閥世家,祖上都是高官,父親做過京兆尹,相當於北京市市長,少年就胸懷謀略,富有大志。太守楊俊、尚書崔琰稱讚他辦事果敢、絕非尋常之子。

    注:兩人都出類拔萃,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諸葛識音律,喜吟唱,應該比較開朗,心胸曠達,自比管樂,略有儒家狂者之態;司馬隱忍堅毅,氣度不凡,辦事果敢,雖服膺儒教,但通達知權變。

    二、兩人出世過程

    諸葛亮蟄居隆中10年,晴耕雨讀,修身養德,廣交不俗之友,留心世事,明辨諸侯之強弱賢愚,推演兵法,待機而動。在劉備三顧茅廬的盛意感動之下,出山輔佐,制定了蜀漢基本國策,而後三分天下,輔佐後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令人感慨涕零!

    司馬懿最初不屑於在曹操手下謀事,幾次以疾病為藉口拒絕曹操的徵辟,裝病忍耐的功夫一流。後來不得已出來任文學掾,又結識了曹丕,得到曹丕的極度信任倚重,逐漸成為朝廷重臣、權臣(曹芳在位時)。

    注:諸葛亮高風亮節,才德兼備,身上有儒者達者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之氣質。想來如果劉備不三顧茅廬,諸葛會否終老隆中?出山之時已26歲,在當時這個年齡也不小了,諸葛亮等得就是一明主。司馬仲達,曹操曾說其有雄豪志,一針見血,一代梟雄看人就是不一樣。其剛開始不願出世,估計一方面也是雄豪之心在驅使。

    三、謀士身份的諫言

    諸葛亮謀士諫言很多

    1、最著名的隆中對,其對天下諸侯的分析鞭辟入裡,對天下大勢的走向的預測精準異常,三國而後一二十年的歷史與諸葛亮的分析基本相同,真不愧是傑出的戰略家。試想今日幾人能夠精準預測未來一二十年的世界大勢走向?劉備有了隆中對,才有了而後的蜀漢基業。

    2、曹操攻打荊州,劉琮投降,諸葛亮勸說劉備攻劉琮以佔荊州,劉備不忍。此時攻荊州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攻取荊州,劉備肯定沒有長坂坡的狼狽。再聯孫權以敵曹操。就是隆中之策。

    3、渡江說服孫權,孫劉聯合以抗曹。諸葛亮軍事見解精準,口才極佳,氣度不凡。加上週瑜魯肅等人也勸說孫權,孫權才下定抗曹決心,然後就是赤壁之戰勝,三分天下之勢成!

    司馬懿在謀士位置上的諫言很多,並且對人心時局時勢的分析鞭辟入裡,令人歎服!

    1、在曹操得滅張魯、佔漢中以後,諫言趁劉備初並益州,恩信未布,人心未服,又東向爭江陵時機,陳兵漢中,震動蜀中,相機滅劉備。可惜曹操不聽,留下得隴望蜀的成語,班師回朝,命夏侯淵守漢中。蜀漢謀士法正諫言劉備趁機攻佔漢中。

    2、關羽水淹七軍,曹操有遷都之議,司馬懿諫言遷都會令淮河一帶人心不穩,看準孫劉外親內梳,令孫權牽制劉備。也就有了後來呂蒙白衣渡江,關雲長敗走麥城,兵敗被殺。

    曹操一代梟雄,富有謀略,在三國中實是一等一的人物,這兩件事發生的時候已經老年,儘管老驥伏櫪,但比著年輕時候精神意志應該是衰退不少,因此判斷失誤可以理解。但我們可以由此看出司馬懿的料事如神,敏於見機。

    注:諸葛亮長於陽謀,戰略分析能力極佳,司馬懿精算人心,陽謀陰謀均有,陰謀為多。

    四、後勤保障

    劉備取漢中,諸葛亮留守成都,足食足兵,充當蕭何式的人物。後主時期,總攬政務,以身作則。

    曹丕興師伐吳,司馬懿曾留守許都,保障後勤,鎮輔百姓,曹丕依為骨鯁之臣。

    五、主帥出征

    諸葛亮作為主帥出征的有幾次,軍紀嚴明,穩紮穩打。

    1、7擒孟獲,降伏其心,也是用的陽謀,既然能夠7擒,說明諸葛亮的軍事戰術還是很厲害的

    2、北伐中原,第一次北伐因馬謖戰敗於街亭,趙雲失利於琪谷而退兵,馬謖其人先主說其不可大用,諸葛亮識人失察,馬謖只能是個參謀,當不了主帥。第二次北伐,小勝佔領兩郡。

    司馬懿作為主帥出征數次,每次都出其不意,神機莫策。

    1、擒斬孟達,得知孟達叛亂,一面寄書慰藉,動搖其心,使其猶豫不決;一面千里行軍八日而到,十六日攻破城池。何其神速!

    2、平遼東,公孫淵堅壁高壘,狙擊魏軍。司馬懿聲東擊西,派兵繞過遼河直入公孫淵大本營,公孫淵驚慌失措,援救被殲!

    兩次出征,一次急取一次緩攻,司馬懿從實際戰爭雙方軍情後勤態勢出發,制定相應戰略戰術,令人歎服!

    注:諸葛亮用兵,守正居多,用奇兵比較少,這樣多小勝,大勝比較少,大敗也幾乎沒有。司馬懿多出奇兵,用兵謀略令人歎服。

    六、兩人碰撞

    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兩人正面碰撞,此次兩人均主動出擊,戰局結果史書記載不一,漢晉春秋說諸葛亮力挫司馬懿,斬首三千。晉書說司馬懿大勝諸葛,捕獲斬首數萬。個人更傾向於漢晉春秋的說法。因為其一,晉書是晉朝人編的肯定要褒揚司馬;其二晉書說捕獲斬首數萬,數字忒可疑,如果這樣,諸葛亮肯定會再次自貶不止三級了;其三,陳壽在三國志中均未採用,三國志也是定稿於晉朝,考察陳壽的心跡應該更傾向於漢晉春秋說法。不然他會把晉書的說法記錄上的;其四第五次北伐時司馬懿堅壁清野,估計也有這次作戰的教訓。

    諸葛亮第五次北伐,兩人對陣五丈原,諸葛亮數次挑戰,司馬懿堅守不出,千里請命,以壓眾將之心。我認為原因:其一司馬懿認為諸葛帶兵確實無懈可擊,主動出擊反而容易吃虧;其二,其認準諸葛亮弱點在糧草不濟,因此堅壁清野以待變。這也算是抓住了諸葛的弱點。

    總體上來說兩人針尖對麥芒,司馬懿拿諸葛亮沒辦法,諸葛亮也拿司馬懿沒辦法。司馬懿的奇謀被諸葛亮的守正制住,諸葛亮的守正謹慎,也限制了他誇大戰果。最後只能落得星落五丈原!可惜可談!

    本人敬仰諸葛亮的品行高潔,高山仰止,其不僅是辦事之人,一定程度上亦是傳教之人。其誡子書,誡外甥書,意味深遠,歷久彌新!常讀之,確實能使人振奮志意,爽朗精神!願與諸君共勉之!

  • 16 # 跟著腳走

    司馬懿和諸葛亮之間不正面交鋒?

    我認為,他們不是彼此害怕對方,也不是打不過對方(兩人都是當時的風雲人物,各自在自己身後的朝廷中,都是舉足輕重的人物,當然有各自的傲氣,怎麼會沒有正式交手就認為自己矮對方一頭了?),而是作為頂尖智者的彼此默契。

    一、諸葛亮的憂慮

    派系林立。劉備的蜀漢政權,對於益州的世家豪族來看,他就是一個要從自己碗裡搶食的外人,天然就會有所排斥。在加上劉備政權對本地的世家豪族不信任,最終導致,處於益州的蜀漢集團,內部分裂。

    自劉備死後,諸葛亮作為政權的實際掌控者,他接手的第一要務,就是需要壓制住另一派系,防止他們對政權造成可能的分裂。

    還有另外一點就是,政權的合法性。劉備自起兵之初,就打的是:恢復大漢朝的口號,如果諸葛亮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魏政權,不進行討伐,那蜀漢就沒有了政治的合法性的基礎了。

    綜上所述,諸葛亮要維繫住蜀漢政權,唯一的解決之道就是打仗。只有有了共同的目標,兩派之間才有可能產生,相互合作的空間。只有討伐曹魏,蜀漢政權的合法性才能得到保證。 所以我們才看到後面諸葛亮的六次北伐。

    然,益州畢竟地方太小人口、土地、資源都沒法和北方去比。接連的對外用兵,已經使得益州的老百姓吃不消了。所以諸葛亮就必須要想一個解決的方法了。

    二、司馬懿的憂慮

    從曹操臨終前,對曹丕的警告就可以看出,曹魏對司馬懿一直存在戒心。司馬懿如果想要保住自己的權利和性命,那他就要讓曹丕知道,自己的作用。

    要想達成這個目標,就要找到一個合格的對手,這個對手要強,太弱了就體現不出自己的作用,這個對手還要夠聰明,不然就無法和自己產生默契,最重要的一點,他要有和自己一樣的憂慮才行。

    在三國時期,能符合司馬懿要求的對手,呼之欲出那就只有諸葛亮這一個選項了。

    三、小結

    綜上所述,我們就可以知道正是因為他們倆,背後都存在各自的憂慮,所以我們才看到,為什麼諸葛亮六次北伐,三次和司馬懿交手,都不正面交鋒了。

  • 17 # 陳健4396

    司馬懿長於戰略,短於野戰。諸葛亮善於用兵,困於糧草不足。而且司馬懿內心深處有養寇自重的心思。一、司馬懿長於戰略,短於野戰

    司馬懿是三國有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尤其是在三國後期,三國的名臣名將大多凋零之後,司馬懿顯得更加突出。他在曹操當政的時候,就是重要謀士,長於戰略規劃。

    他也是有名的軍事家,說他短於野戰是相對於諸葛亮的,如果對陣的是其他人,他野戰能力也不差。

    所以,在司馬懿對付諸葛亮的時候,他只要不敗就可以了,諸葛亮沒了糧食,自然退兵。

    二、諸葛亮長於用兵,困於糧草不足

    諸葛亮的戰略戰術都很高,他帶著8萬左右的軍隊,深入魏國國境作戰,四面皆敵。他卻能屢屢打勝,說明是很能打的。

    不過蜀軍的糧草需要幾千裡轉運,而且要經過難於上青天的蜀道,所以只要司馬懿等魏將堅守不出,一兩個月後,諸葛亮想不退兵也難。

    三、司馬懿有養寇自重的心思

    曹操、曹丕、曹叡三代魏主,全部都猜忌司馬懿,曹操活著的時候,司馬懿一兵一卒都沒有。後來,名將都死的差不多了,才讓司馬懿帶兵,但是對司馬懿的狼顧之相,一直是很警惕的。

    對司馬懿來說,諸葛亮不時攻打魏國,對他是好事!如果他冒著大風險,竭盡全力,滅了蜀軍,甚至殺掉或者捉住了諸葛亮,那麼對他來說。諸葛亮的今天,就是他司馬懿的明天!

    所以,司馬懿就是小打小鬧,戰略上採取守勢和消耗戰,等諸葛亮糧食吃完,自然退軍。而蜀軍沒有受到太大損失,下次還會再來,曹魏的皇帝還得依靠自己,這樣對司馬懿是利益最大化。

  • 18 # sunjin6278

    司馬懿和諸葛亮二人都是三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但二人真正在戰場上對陣交量的次數並不像《三國演義》撰寫的那樣,諸葛亮六出祁山,次次與其主要對敵的都是司馬懿。其實二人真正在戰場上對敵交手的只有兩次,分別是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和第五次北伐。

    在第四次北伐中,諸葛亮與司馬懿兩人真正進行了一次兵對兵、將對將的充分交鋒,交鋒結果以司馬懿完敗宣告結束。據記載,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曹魏,曹魏因大都督曹真病亡,就將都督荊襄諸軍事的司馬懿調到雍涼做了大都督。在雍涼對抗蜀漢的曹魏軍應該不下十萬人,而北伐曹魏的蜀漢軍也當不下五、六萬。司馬懿與諸葛亮以前二人相互只聞其名,並未交過手,彼此相互不瞭解對方,因此二人在上邽至滷城一帶,進行了一次充分的交鋒。交鋒的結果,諸葛亮大獲全勝,不僅割了上邽的麥子,斬獲魏軍軍官人頭三千顆,繳獲盔甲五千副,強弩三千一百張,司馬懿僅帶領少數高階將領殺出重圍,其餘幾乎全被殲滅,而且諸葛亮趁糧盡退軍時,在木門道射殺曹魏名將張郃。經此一役,司馬懿深感自己不是諸葛亮的對手,在以後的對陣中一直採取防守的戰術。司馬懿知道,諸葛亮北伐,有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供給線太長,糧草不濟,利在速戰速決,因此在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時,司馬懿再不敢輕以率軍出戰諸葛亮,只用堅守防禦死拖之法對付蜀漢軍,雖然曹魏軍無論在兵力、戰力、糧草供給等方面都優越於蜀漢軍。面對蜀漢軍的挑釁欺辱,曹魏軍將士紛紛請求出戰,司馬懿遏止不住,只好千里上書,請曹睿下旨,禁止出戰。面對司馬懿閉門不戰,諸葛亮也是用盡方法欲引其出戰,甚至送女人衣服羞辱司馬懿,司馬懿始終不為所動,在這裡也真佩服司馬懿的定力了。終於食少事煩的諸葛亮,因身體不支,大星隕落五丈原,蜀漢只好退軍。面對蜀漢退軍,有前一次張郃被射殺的教訓,司馬懿始終不敢大追蜀漢軍,才留下了“死諸葛走生仲達”的千古民諺傳世。

    有人說以當時曹魏實力,確實是輾壓蜀漢的,之所以司馬懿不與諸葛亮交戰,是因為司馬懿想久抓兵權,擁兵自重,為自己在朝中政治鬥爭打基礎。我們知道,在曹丕、曹睿時期,曹氏正盛,司馬懿根本不可能掌權,左右皇帝。作為託孤大臣之一的司馬懿當時也並沒有要篡權的陰謀,有的還只是對曹家的忠心。為什麼曹睿以後司馬懿想奪權了呢?這主要是為曹爽所逼,同時曹氏在朝堂已現衰微之勢,為了自己的命運和政治前途,司馬懿才不得已冒險發動了高平陵之變。只要曹丕、曹睿在朝,司馬懿就是再擁兵自重,再有政治陰謀,都是罔然,權力說收回也得收回。因此,司馬懿對抗諸葛亮,用堅守死拖之法,決不是司馬懿另有政治陰謀,而是他率軍出戰,真的玩不過諸葛亮。這從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擒斬孟達,以快刀斬亂麻的方法平定遼東,就可看出,司馬懿對能戰勝的對手絕不手軟,絕不拖延。由此可見,那些臆測司馬懿不出戰諸葛亮,而用閉門堅守死拖之法對抗蜀漢軍,是有政治目的的說法,又是多麼的天真幼稚可笑!

  • 19 # 履霜的易學筆記

    這是個有趣的問題。

    首先,是確實打不過。這一點毋庸諱言,諸葛亮善於治軍,善用堂堂之陣,善於正面破敵。他的軍中有驍勇善戰的少數民族特種武裝(王平統帥),又有各種各樣令人防不勝防的黑科技。只要是正面硬扛,基本上毫無勝算的可能,司馬懿之前可能還有所懷疑,但是經過滷城之戰的慘敗後,算是徹底明白了這一點。

    其次,諸葛亮的弱點主要是後援糧草薄弱,畢竟路實在是太難走了,而蜀國的國力也確實有點弱。

    所以,對付這樣一個滴水不漏,打又打不過,但是後援薄弱的人,唯一正確的策略就是-緊緊的跟隨,時時的防備,就是不決戰。

    所以司馬懿並非不敢和諸葛亮正面硬抗,他只是採取了正確的應對策略。這就是司馬懿之所以為司馬懿的原因。

  • 20 # 四川達州人

    因為司馬懿佔據天時地利人和,不需要與諸葛亮進行交戰就能夠獲得勝利。

    窮困潦倒的蜀漢,內部爭奪激烈,人口稀少而且軍糧運輸艱難。

    失去荊州的蜀漢集團,只能拼命向北進攻雍涼地區,別無出路。可惜,曹魏軍隊堅守幾個關隘就能耗盡諸葛亮的軍糧,這樣的情況下為何還要與諸葛亮作戰?

    當司馬懿是傻?

    可是,君以為——諸葛亮進攻北方就是為了光復漢室嘛?

    呵呵。

    劉備死後,蜀漢集團徹底淪落為州級割據武裝,而內部又存在最大的益州本地世家不滿外來戶荊襄世家和東州世家控制政權,所以諸葛亮時刻高舉北伐大旗,佔據政治制高點和話語權,控制大部分的政府財政與軍費開支,掌握一大半的軍事力量,那是有錢有軍有大義,誰敢反抗呢?

    說個比較腹黑的論點。司馬懿哪怕能滅了諸葛亮也不會去做。

    此時代漢的曹魏政權還能控制表面,但北方世家已滲透乾淨,司馬懿這樣的世家子就怕滅了蜀漢自己被當做走狗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一個很愛我的男孩和家庭條件很好的男孩,我該怎麼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