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雲居隨筆

    司馬懿深謀遠慮,深知養敵自重的道理。他和諸葛亮的較量,猶如一對矛和盾的對抗。矛斷了,盾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他如果跟諸葛亮正面爭鋒,失敗了,自己肯定會倒黴;勝利了,就會有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危險。

    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失街亭之後的空城計。馬謖失街亭後,司馬懿乘勝來取西城。城內空虛,援軍遠水不解近渴,諸葛亮只好上演空城計。當然,司馬懿配合的也很好,否則諸葛亮的演出就不會那麼完美。諸葛一生唯謹慎,為何敢冒此大風險?以諸葛亮之明,早就明白了司馬懿的心思,因而算定了司馬懿必不攻城。因為城破了、蜀亡了,他司馬懿也就失去了利用價值,被朝廷加個莫須有的罪名下獄也是分分鐘的事。他的兒子司馬昭不明就裡,還想衝進城裡探探虛實,被司馬懿喝止了。

    因而,跟諸葛亮的較量一直拖下去,分不出勝負,才最符合司馬家族的最大利益。等熬死了曹丕、曹叡,曹芳即位後,朝中再無制衡司馬懿的人物,他便逐漸脫去偽裝,露出爪牙,開始了以司馬家族取代曹魏的行動。

  • 22 # 海賊說歷史

    司馬懿和諸葛亮是旗鼓相當的對手,實力只在伯仲之間。

    司馬懿不敢和諸葛亮正面交鋒,原因有很多,當然打不過是原因之一,但是其實這並不是主要原因。司馬懿不和諸葛亮剛正面,還有以下三個原因。

    1、狡兔死,走狗烹;敵國滅,謀臣亡!

    司馬懿自從掌握兵權之後,就飽受猜忌,畢竟整個魏國能擋住諸葛亮進攻的只有司馬懿一個人,這就是他存在的價值。如果一旦正面交鋒,很輕易就獲勝了,趕走了諸葛亮,那麼就不能體現自己獨一無二的價值。

    簡單來說就是司馬懿作為魏國統帥,抵禦諸葛亮的入侵,難度係數越大,功勞就越大,也就越安全。

    2、以不變應萬變

    魏國是守衛方,諸葛亮是進攻方,能夠抵擋住諸葛亮的進攻就是勝利。蜀軍不遠萬里來到祁山,補給線長,糧草問題很大,以不變應萬變是最好的選擇。只需要防守,避而不戰是最正確的選擇。沒有必要冒險,和諸葛亮硬碰硬。

    3、貪戀兵權

    司馬懿一直渴望得到兵權,但是從曹操到曹丕到曹睿都一直放著他,不敢把兵權交付給他,因為諸葛亮的存在,才短暫得到了兵權,這樣的機會當然要好好珍惜,和諸葛亮慢慢耗。

    從能力上來看,司馬懿不輸給諸葛亮太多,真正剛正面也不一定會吃虧。但是對於司馬懿來說,可以選擇不戰就能獲得勝利,為什麼不呢?另一方面,諸葛亮遠道而來,一心求勝,不給他求勝的機會,不是更好嗎?

    從最後的結果來看,諸葛亮失敗了,司馬懿勝利了,說明司馬懿對於諸葛亮的戰略是正確的。

  • 23 # 劇透歷史

    打不打得過,一點都不重要。因為,根本沒有必要打!

    《兵法》有云:“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在不交戰就能獲得戰爭勝利的情況下,還要去打,那才叫蠢呢!

    司馬懿與諸葛亮的交手,是在諸葛亮第四、第五次北伐的時候。司馬懿兩次採用的方法都如出一轍,那就是搶收交戰區的糧食,堅守不戰,用堅壁清野的戰術,對付糧草、物資轉運困難的諸葛亮,專等蜀軍糧盡撤退。

    這種行為看上去非常窩囊,甚至魏軍內部都對司馬懿十分不滿,譏諷他是“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

    後來諸葛亮為了激司馬懿出兵,給他送去了一套女人衣裙,羞辱他如同女人一般膽小,可司馬還是不為所動。

    對峙的結果,是第四次北伐因蜀軍糧草耗盡退兵,第五次北伐因諸葛亮中途病逝而結束。從此,蜀漢鴿派蔣琬、費禕主政,多年不曾有大規模戰爭。

    有人根據司馬懿堅壁清野的戰術,認為他是不敢跟諸葛亮交手,因為他沒有把握擊退蜀兵、打贏諸葛亮。

    這個觀點屬於不可知論,無法證實也無法證偽。但是,我想說的是,既然可以不打,那又何必冒險去打?

    首先我們要弄清楚司馬懿、諸葛亮雙方的攻守立場。

    北伐,諸葛亮是攻擊方,司馬懿是防守方。作為攻擊方,戰爭勝利的標準是攻下城池;而防守方只要守住城池,就算是贏了。既然如此,防守方為什麼一定要出兵和攻擊方正面交鋒呢?

    自古交戰,打的不僅是將領的指揮水平和軍隊的戰鬥力,更重要的是後勤保障、糧草供應,因此才會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說法。

    這一點,顯然是守方比攻方更有優勢。因為攻方的糧草必須拖著長長的運輸線,不斷往前方戰線供應,而守方有城池,有儲存的糧食,裡頭飲食、醫療等基礎設施較為完善,不像攻方那樣風餐露宿,隨便生個病估計就再也回不去了老家。

    所以我們無論看史書、小說、評書、影視劇,不願意交戰的都是守方,著急攻打的都是攻方(除非守方的城池被徹底包圍了)。你只能看到攻方不斷到城下叫罵,從沒看見他們按兵不動,守方主動跑到他們營地外面罵罵咧咧的。

    因為攻擊方耗不起啊!大軍在外一天,要耗費多少糧食?至於防守方,只要儲備充足、心態好,城中就是巴厘島!

    這個問題在諸葛亮的北伐過程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蜀漢與曹魏兩國國力懸殊實在太大,漢代天下十三州,蜀漢只有西南益州一個,曹魏獨佔北方九州。以一州的糧草對付九州,你說費力不費力?

    更何況,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這就決定了蜀漢的兵糧運輸存在先天性的困難。而曹魏呢?後方是一片坦途,關中平原沃野千里,糧食可以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前線。

    我們舉一個例子,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攻打陳倉,當時曹真已在前一年預料到這點,派郝昭修築城池。結果,諸葛亮浩浩蕩蕩殺到陳倉城下,怎麼攻都攻不進去。一個多月後糧草耗盡,只得灰溜溜地回去了。

    既然曹真、郝昭有這麼好的經驗,司馬懿為什麼就不能照葫蘆畫瓢呢?

    就這樣,司馬懿頭一次耗到了諸葛亮糧草耗盡,第二次直接把諸葛亮耗到油盡燈枯,撒手人寰。不用承擔任何風險,多好!

    但是有人會說,難道司馬懿就不想滅掉諸葛亮嗎?斬殺諸葛亮,這是多麼大的戰功啊!

    可能想也可能不想。養寇自重這種陰謀論,自古就有許多人相信,說司馬懿想把諸葛亮留著,對曹魏構成威脅,這樣朝廷就不會收走自己的兵權。

    這個說法邏輯上講得通,但諸葛亮就那麼好滅嗎?

    想讓諸葛亮吃大虧,基本上不太容易。

    諸葛一生唯謹慎,出兵之前都留有後路。第一次北伐,馬謖失街亭這麼大的漏洞,諸葛亮都能“拔西城千餘家入蜀“,從容退走。

    況且在諸葛亮沒有明顯失誤的情況下,就更不可能指望司馬懿一個防守反擊,把諸葛亮指揮的蜀軍擊潰了。

    既然滅不掉,費那個勁幹什麼?讓他們走就是了。

    就魏軍與諸葛亮交手的戰例來看,不交戰就是比交戰要好。

    第二次北伐,郝昭成功堵住了諸葛亮進兵的道路,熬到他糧盡退兵。結果王雙出兵追擊蜀軍,反被斬殺。第四次北伐,同樣的情形又上演了一回。諸葛亮退兵,張郃追擊到木門道,被埋伏在此的蜀軍射殺。

    可見,諸葛亮真的很會保證退兵的安全,時時刻刻都留有後手,跟他打仗,確實難以佔到大便宜。

    關於張郃之死,有人認為是司馬懿判斷失誤,也有人認為是他故意為之,就是要借諸葛亮之手除掉忠於曹魏的張郃。

    不管這兩種說法哪一種是對的,但它們都證明了一點,那就是不打是對的!司馬懿防禦住諸葛亮的進攻,不就達到抵擋蜀軍的戰爭目的了嗎?

  • 24 # 天驕傲狂

    我認為司馬懿可以戰勝諸葛亮的,

    一、勢均力敵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句話在中國的歷史上表現的淋漓盡致,司馬懿不想學韓信,他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在對待蜀國的問題上的時候,司馬懿始終採取的政策是堅守固有的國土,是不是司馬懿不敢面對諸葛亮呢?答案是否定的,諸葛亮同司馬懿都是曠世奇才,兩個人的才能各有千秋,可以說是半斤八兩,一場敵對勢力,雙方的統帥能力相近,戰爭的勝負依靠的就是其它的東西。

    二、軍事之間的差距

    魏國佔據著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以曹丕為首的曹氏集團,可以說是佔據九州大地一半,吳、蜀佔據一半,所以說是魏佔據了地理條件,“人和”方面,曹操留下了大批能臣武將,這方面強於蜀國,如果司馬懿真想和蜀漢決戰,我認為司馬懿有能力戰勝諸葛亮。

    三、國力的差距

    蜀國的建立敵對是西南一帶,西南地區有著原有的大家族,諸葛亮的北伐並不受這些人的支援,所以蜀漢當時內部是不團結的,而曹氏集團,經歷了

    曹操的領導,君臣可以說是上下一條心,在這樣的情況下蜀國是不能北伐成功的。

    四、總結

    我想之所表現出來司馬懿戰勝不了諸葛亮,可能是司馬懿心裡有著自己的小算盤,他知道如果蜀漢滅亡了,他就會得不到重用,所以在對抗中,司馬懿始終儲存實力,不願意和諸葛亮爭鋒。

  • 25 # 歷史與文化縱橫

    兩虎相爭必有一傷。司馬懿和諸葛亮是一對難得的對手。這在軍事歷史上也是少見的。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雙方對對方都很瞭解,這個仗就沒法打下去,只有日拱一卒,見機行事,看誰能耗到最後,等待時機出現。

    我們來看司馬懿。在對陣諸葛亮之前,司馬懿已經千里斬殺孟獲,阻止了諸葛亮第四次北伐,聲望很大。他對諸葛亮用兵很是瞭解。說,諸葛亮下次出兵不再攻城,只會尋求野戰,只會出兵隴東。故而他在上邽(gui)等地屯田,(甘肅省天水市),預先幾年就準備軍糧,早在三年前就預料到諸葛亮的出師路線。234年諸葛亮果然來到五丈原(陝西省岐山縣五丈原鎮,南靠秦嶺,北臨渭水,東西皆深溝),率軍第五次北伐。他由漢中出發,取道斜谷,穿越秦嶺,進駐五丈原。司馬懿的魏軍則渡過渭水在南岸列營,堅壁不出。同時命令郭淮駐紮在北原擊退了諸葛亮上北原的軍隊,諸葛亮又想以聲東擊西的辦法佔領陽歇也不得,無奈之下,蜀軍只有在五丈原與魏軍對峙,並挑戰,想發起會戰擊敗司馬懿,然而司馬懿堅守不出,也就是不給蜀軍以野戰的機會。即使部下一再要求,諸葛亮以女服送之也始終不為所動。將不勝其忿,而殺之,司馬懿能忍。諸葛亮激將法又沒有成功。

    那麼司馬懿為什麼不主動出戰呢。作為兵家總是想立於不敗之地,而且諸葛亮多計謀。之前有不聽從司馬懿意見的多遭到失敗。這次司馬懿部署相當周密,雖然諸葛亮在渭河河谷屯田想做長遠打算,但是司馬懿並不捉急,因為司馬懿軍糧也有保障,即在三年前,司馬懿就在上邽等地開始屯田了,糧食很充足,不擔心軍糧問題。諸葛亮帶兵10萬,千里潛師,暴師於五丈原,奇計難出,只需要堅守不出,自會老其師而勝。司馬懿的戰略原則就是如此。如果應邀作戰,頂多是兩敗俱傷,這是優秀兵法家都不願意看到的結果。兵家必須求得全勝,方是道理。如果說司馬懿有顧忌的話,就是怕兩敗俱傷。對於魏軍說就是失敗,因為諸葛亮是到他國作戰,已經進入了關中。

    果不其然,司馬懿坐等時機,觀察敵情,當他從諸葛亮使者口中得知,諸葛亮做事勤苦,打20軍棍都要親自檢視,少食多勞,他敏銳的感覺到諸葛亮不久於人世,堅定了不作戰的思想。兵法說: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司馬懿驅虎狼之師如放群羊,全軍節制自如,號令嚴肅,對峙不戰,笑到最後。謝謝閱讀,歡迎討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一個很愛我的男孩和家庭條件很好的男孩,我該怎麼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