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絕對歷史
-
2 # NatureVoice雨人
為什麼宋朝時期要把皇帝稱為“官家”?這個稱呼有什麼含義,有什麼歷史淵源嗎?
“官家”是宋朝臣下對皇帝的尊稱。因為皇帝要大公無私,所以才稱為“官家”。 古語“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的意思是一個賢明的皇帝,應該沒有自己的私愛、私財、是代表上天來治理天下的,所以天下的子民對於皇帝來說,都應當一視同仁。
哪幾個朝代稱皇帝為“官家”呢?只有宋朝。這又是為什麼呢?這與宋太祖的出身及登基過程有很大的關係。趙匡胤是後周的大將,經過“黃袍加身”稱帝,史稱“陳橋兵變”。這樣他的稱帝也不能使所有人信服,為了更好的管理朝政使天下人信服就想出了這樣一個方法,不稱“朕”,稱“官家”。實質為拉攏人際關係和保全位置的一種做法。
《知否》的時代背景是宋朝,宋代子民對皇帝的敬稱就是“官家”。這個稱謂來源於《資治通鑑》。“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各取句中的一個字,就成了“官家”。皇帝作為天下表率,當然要講德才和大愛。“官家”這個詞一出,把有名的三皇五帝都概括了。這麼看來,這個稱謂是比“朕”還要高階霸氣啊。
那為什麼宋朝要改這麼個稱謂呢?這跟宋朝的建立有關。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宋朝起源與陳橋兵變,趙匡胤在這次事件之後終於稱帝。可他原本是後周的臣子,這皇帝來的有點名不正言不順。於是為了鞏固地位,顯出和別個不同,好讓天下人信服,就想出了“官家”這麼一個稱謂。
宋朝是靠武將得來的天下,可是皇帝對於武將也是忌憚的,於是就重用文臣。在《知否》中,盛家老爺盛紘就是個文官。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再加上盛家老夫人在宮中呆過一段時間,熟知當時的皇帝是個性情溫厚的人,不會輕易誅殺文人,這才斷定盛紘一定會平安歸來,讓大娘子不要自亂陣腳。
其實透過劇情我們也可以知道,某些時候不管皇帝叫官家也是可以的。比如盛紘剛剛被調到京城的這場戲中,老臣們就沒有叫皇帝官家。看這位老臣,開口閉口就是“陛下”,皇帝也是很受用的聽著,並沒有因為稱謂的變化感到不開心。而盛家老三在跟酒肉朋友們聚會的時候,說的也是“聖上”,在座的各位官宦子弟也沒什麼意見。
所以叫官家只是那個時代對皇帝的一個稱謂罷了,沒有過多的含義。也正是這些細節的處理,讓這部劇更好的還原了那個時代,凸顯了整個劇組的用心。不愧是正午陽光出品的良心劇,連一個稱謂都處理的這麼到位。
不過那個年代,女子叫丈夫“官人”,叫皇帝“官家”,還挺不好區分的呢。一字之差,一個不小心真容易叫錯,好在當時的生活節奏慢,人們說話也思考的比較多,不然一個口誤,皇帝直接就變了老公,老公成了皇帝,那可就啼笑皆非,落人口實了。
-
3 # 江海一笑
稱皇帝為“官家”只有宋朝,這與宋太祖出身和登基過程有很大的關係!趙匡胤是後周的大將,經過“黃袍加身”稱帝,史稱“陳橋兵變”。 這樣他的稱帝也不能使所有人信服。為了更好的管理朝政使天下人信服就想出了這樣一個方法。不稱“朕”,稱“官家”。這樣就避免了一些事。但是“官家”這個也不是亂取的,它取義於《蔣濟萬機論》中“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皇帝兼三、五之德,故曰官家。這樣既沒有降低身份,反而提高了,也避了大眾悠悠之口。
-
4 # 世界全史羅銳
關於北宋皇帝為什麼被稱為官家,原因如下:
1、所謂“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因為皇帝要至公無私,所以才稱為“官家”。一個賢明的皇帝,沒有自己的私愛、私財,皇帝是代來表上天來治理天下,天下的子民對於皇帝來源說,都應當一視同仁。“官家”稱謂的變化反映出“君權神授”觀念的某種微妙鬆動,包蘊著一些值得關注的時代資訊。
2、這與宋太祖出身和登基過程有很大的關係,趙匡胤是後周的大將,經過“黃袍加身”稱帝,史稱“陳橋兵變”。這樣他的稱帝也不能使所有人信服,為了更好的管理朝政使天下人信服就想出了這樣一個度方法,不稱“朕”,稱“官家”。皇帝兼三、五之德,故曰官家,這樣既沒有降低身份,反而提高。
3、這其實是皇帝與君臣之間拉近關係的一種稱呼,這與皇帝本身的出身應該制也是有關係的。趙匡胤是龍袍加身做皇百帝的官家的稱呼就能有更多的機會出現,雖然不能否定他的功績,但是漢唐的皇帝和元朝的皇帝都是一開始就抱著統一天下的的決心,身份環境的不同也就註定其身邊的人不會稱呼其為官家。
4、這源於北宋開啟的“官本位制”,北宋在後周恭帝柴宗訓手中得到了江山,為了安撫自己的心虛,也為了保證後周國的那些士大夫們能夠支援自己,所以他樹立了三條宋朝皇帝必須嚴格執行的法度,其中一條就是“與士大夫共治天下”,雖然在具體實行中仍然是皇權領導士大夫,可是這也保證了最大限度的官員內部與皇權的團結。相比而言,秦漢、晉隋、唐元這幾個朝代的皇帝對於自己的丞相都有著足夠壓制的威力,宋朝卻沒有太多的精力去壓制這些士大夫。
5、從詞語含義而言,宋朝之所以被稱為“官家”,是因為宋朝的疆域只有東南一隅。即使是北宋的最北邊也無法跨過河北省,這是由於歷史原因。“官家”這個詞語,含義就是“各級官僚的領導者”,與漢唐時期的皇帝的含義相去甚遠。
6、從疆域廣闊程度而言,宋朝屬於“內治型”王朝,它建立之後的中心任務並不是對外擴張,而是對內進行消極的防禦,因此宋朝在和契丹的戰役中屢屢受挫的主要原因是宋朝的位置已經偏離了能夠控制歐亞的西北圈子,即使擁有洛陽,也無法保證軍隊的戰鬥力。所以宋朝屬於“內治型”的王朝,也是中國由“世界外向型國家”(漢唐)向“世界半外向型國家”(明清)發展的“過渡階段”。這一時期“官家”稱謂的含義,正是中國王朝皇帝的胸懷慢慢變小的時代。
7、從國家戰略方面,宋朝的“官家”也說明宋朝已經開始了“內緊外鬆”的防禦戰略。漢朝和唐朝兩個朝代秉持的是“積極進攻”的戰略,所以漢朝和唐朝拓野千里,到現在仍然並稱“兩大盛世王朝”;元朝採取的是“消極進攻”戰略,雖然元朝也是拓野千里,可是在歷史上的評價仍然不高。宋朝處在元朝之前,卻做出了“明清”的戰略,也就是“防禦”戰略,雖然宋朝的防禦是“消極防禦”,小勝不斷,大勝幾乎沒有,不過宋朝的“官家”對於經濟的治理,還是很好的。
另外,明清兩朝(1840年以前)的戰略是“積極防禦”,也就是在洪武二十九年之後,所有的侵略戰爭,以打敗或者擊潰外國部隊為主,不再行使剿滅的權力。
-
5 # 跪射俑
其實“官家”這個稱呼在宋朝之前就已經出現了,不過當時這個稱呼用的比較廣泛,並不是皇帝的專屬。到了五代十國時期,用“官家”來稱呼皇帝的時候才多了起來,比如後蜀的花蕊夫人(見註釋1)在其所作的《宮詞》中就有這樣的詩句:
明朝臘日官家出,
隨駕先須點內人。
回鶻衣裝回鶻馬,
就中偏稱小腰身。
這裡的“官家”指的便是後蜀國皇帝,而後半句中的回鶻是如今維吾爾族的祖先,其民族服飾較當時的漢人服飾更加修身,這裡體現的是才女花蕊夫人的身材嬌小,穿上回鶻民族的衣衫,更加玲瓏動人。
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登上皇位,建立了宋朝,此後“官家”就逐漸取代“天子”和“皇帝”,成為宋朝君主當面和背後的專屬稱呼了。
但這種情況也不是絕對的,因為與秦漢相比較,宋朝時期的皇權並不像前朝那樣霸道更烈,而更加依賴於文官體系,這也是後來宋神宗時期的宰相文彥博會說出“與士大夫共治天下”這句話的原因。在這種大環境下,皇帝甚至可以看作是國家權力機構的代言人,而並非徹頭徹尾的所有者。明白這一點,就不難理解蘇東坡在《初到黃州》中寫到:
只慚無補絲毫事,尚費官家壓酒囊。
這裡的“官家”指的就並非皇帝本人,而是大宋朝廷。“官家”一次除了臣子用來稱呼帝王,有時連帝王本人也會用其來自稱。依舊是宋太祖趙匡胤,在其繼位後,手下幾位有從龍之功的兄弟藩王有些漂了,竟然連平時的君臣禮節都不太在乎了,於是趙匡胤就把他們約在一起打獵,每人都授以弓箭等武器,大家騎著馬來到一個樹林中。趙匡胤下馬給大家倒上酒說:“此處無人,你們誰要做官家,可以把我殺掉,自己來當。”這些弟兄趴在地上戰戰兢兢,從此就不再驕橫跋扈了。
在北宋名臣司馬光《涑水紀聞》(見註釋2)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宋後聞繼隆至,曰:‘德芳來耶?’繼隆曰:‘晉王至矣。’後見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貴,無憂也。
這件事發生在“燭影斧聲”(見註釋3)之後,趙匡胤猝死後,其弟晉王趙光義(即位後改名趙炅)第一時間趕到皇宮,繼承了皇位,看到大勢已去,皇后也不得不認命,說出了上面服軟的這段話。
為什麼把皇帝稱為“官家”呢?估計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疑問,其實就連宋朝當皇帝也想一探究竟,但如果皇帝問起來,為了避免大不敬,文臣們都會開啟之乎者也那一套,說了跟沒說一樣,所以宋真宗趙恆在位時,便設計了一位大臣,將其灌醉後問出了答案。
當時宋真宗看到臣子已經酩酊大醉,便問道:“為什麼把天子叫官家呢?”臣子馬上答道:“我記得蔣濟(見註釋4)在其所著的《萬機論》中說到: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皇帝兼三皇五帝之德,所以叫官家”。趙恆聽後很高興,說道:“我們真是‘君臣千載遇’啊”。喝醉的臣子立刻回答:“臣惟有‘忠孝一生心’”。
當然,不論是“天子”還是“皇帝”,當然也包括上文說到的“官家”,這些稱呼都是一種文化符號,包含的都是特定的文化內容。
當代學者薛兆瑞、王育濟等認為從“天子”到“皇帝”,再到“官家”的稱謂變化,反映出“君權神授”觀念的淡化。宋朝稱“官家”多少有點職業分類的意味,就如同稱醫者為“醫家”,詩人為“詩家”,農人為“農家”一樣。在這樣的文化心態下,宋朝君臣才會有蘇軾用官家代指朝廷的詩句,趙匡胤與開國功臣趙普的那段“天下何物最大”,“道理最大”的討論,以及“不以天下奉一人”的朝野共識。
這種趨勢不得不說是一種歷史的進步,只可惜被後來的朝代更迭打斷,甚至還開了歷史的倒車。官家這個對帝王的稱呼,也伴隨宋朝的結束,消失於歷史當中。
註釋1:歷史上的花蕊夫人有多位,但寫有《宮詞》的這位普遍認為是前蜀高祖王建淑妃徐氏,世傳《花蕊夫人宮詞》100多篇,其中確實可靠者90多首。
註釋2:《涑水紀聞》的作者是北宋名臣司馬光,書中主要記述了北宋著名大臣(官至宰相)如富弼等人的一些事蹟。
註釋3:燭影斧聲發生於公元976年,當時祖趙匡胤大病,涉及到了繼承人問題,一說是要傳位於其子趙德芳,另一說是想傳位於其弟趙光義。後世議論不一,一說光義謀害太祖篡位;又有說太后杜氏去世前與太祖、趙普立下“金匱之盟”,定下太祖去世後由其弟光義繼位,所以當時只是太祖向晉王囑咐後事,並不是趙光義行篡逆之事。
註釋4:蔣濟(188年—249年),三國後期曹魏名臣,歷仕曹操、曹丕、曹睿、曹芳四朝。著有 《蔣子萬機論》八卷。
-
6 # 秋原歷史
近幾年來,古裝戲一直是大眾所喜愛的型別。特別是在拍清宮劇的時候,導演會結合一些歷史背景去適當還原歷史。
也正因如此,大眾在進行娛樂消遣的同時,也順帶學習了歷史。像清朝是稱呼皇帝為“皇上”比較多的一個朝代,再加上受清宮劇的影響,那在大眾眼裡,潛移默化的認為古代所有的天子都被稱呼為“皇帝”或“皇上”。
“帝者,生物之主,興益之宗。因其生育之功謂之帝,皇為上,帝為下”中國最早所謂的“皇帝”,是對“三皇五帝”的統稱。三皇指天皇、地皇和人皇,是傳說中的三個古代帝王。而“帝”原指宇宙萬物至高無上的主宰者,即天帝。
我們都知道秦王嬴政在統一中國之後,便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於是便創了“皇帝”一詞作為華夏最高統治者的正式稱號。從此“皇帝”取代了“帝”與“王”,成為中國兩千年多來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稱呼。
在秦始皇稱帝之後,人們便開始稱呼皇帝為“陛下”或“天子”,也許當時的秦始皇會以為他的後代能夠將稱號一直延續下去。誰曾想,這個稱呼在漢魏晉之後就發生了改變。
在隋唐時期,臣民會稱呼皇帝為“聖人”,到了宋朝,臣民則稱呼皇帝為“官家”,最後再到明朝時期,“萬歲爺”可能是聽得比較多的一個稱號了。
雖然各個朝代的稱號不同,但是其賦予的含義都是一樣的。不過,宋朝的皇帝稱號為什麼叫“官家”呢?
“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萬機論》關於“官家”的描述,其實在宋朝之前就有提及,只不過“官家”的稱號確實是在宋朝期間進行了全面普及。俗話說“有因必有果”,宋朝之所以要將稱號設定為“官家”一詞,其目的是趙匡胤為了能夠順利登基以及鞏固自身地位所設定的。
公元907年,盛極一時的唐朝覆滅,五代十國時期拉開帷幕,中國歷史從此進入又一個割據混戰時代。
在長達50多年的五代十國時期,周世宗柴榮以非凡的膽識和能力,內修政理外強甲兵,使得後周於數年之間迅速崛起,最後呈現出一派繁榮興盛的現象。
或許是天妒英才,39歲的周世宗柴榮意外病逝。對於柴榮的意外病逝,歷史上也沒有過多的記載,有人說柴榮是過度勞累死的,也有人說柴榮是趙匡胤等人暗中下毒謀害柴榮,具體真假還有待考證。
不過,柴榮的死,讓他再也無法完成先前給自己定的30年的規劃,其實還是蠻遺憾的一件事情。或許在那個割據的時代,或許只有他才能夠有機會統一中原,將契丹等異族徹底趕出中原吧。
柴榮死後,手握重兵的趙匡胤便有了反叛之心。再經過一番密謀策劃後,趙匡胤利用自己在軍中的影響力,爭取到很多武將的支援和擁戴。於是在建隆元年,謊稱出兵抵禦契丹,調動大軍離開汴梁。
於是,在汴梁城外的陳橋驛,後周將士發動兵變,趙匡胤又經過“黃袍加身”稱帝,史稱“陳橋兵變”。
因此,宋朝是靠武將得來的天下,而宋朝之所以如此推崇“官家”這個稱呼,主要是因為趙匡胤當初是脅迫周朝的“孤兒寡母”禪讓的皇位,所以趙匡胤為了表明自己是天下唯一的公家,為了能夠讓天下人信服,便自稱“官家”。
“官家”這個詞其實就已經兼顧了“三皇五帝”的美名,與秦始皇創立的“皇帝”一詞不分上下。而“官家”一詞給人的感覺是很親民的,透過“天子”到“皇帝”,再到“官家”的稱謂變化,其實也能夠側面看到“君權神授”觀念在淡化。
-
7 # 今夜很冷2
宋朝皇帝被叫官家這樣的習慣還要從宋太祖趙匡胤說起。趙匡胤是北宋的開國皇帝,當初他是在陳橋兵變中被身邊的將士們慫恿擁戴,當上皇帝的。
估計趙匡胤也覺得自己的皇位來得不足以讓所有的人信服,所以他繼位之後,就讓大家都叫他官家而不是皇上。
因為官家一詞聽起來比較平易近人,不會像天子、皇上那樣顯得高高在上,遙不可及,趙匡胤曾說過這樣的話,他說“凡自我朝始初,乃君與士共治天下”,“官家”也體現了皇帝和官員本是一家,具有濃郁的人本主義色彩。
-
8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其他朝代也有,只是宋朝最流行。
《稱謂雜記》載:“《漢書》蓋寬饒曰:‘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稱‘官家’猶言帝也。”蓋寬饒是西漢的一位官員,他在給漢宣帝的奏疏中引用《韓氏易傳》,提到“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這是被當作官家稱謂的依據,但漢朝並沒有稱呼皇帝為官家的記載,最早出現“官家”稱謂的是《魏略》,而且不是指皇帝。
《三國志·魏書·劉司馬梁張溫賈傳》裴松之引《魏略》記載,在曹操給閻行寫的信中出現了“官家”:“觀文約所為,使人笑來。吾前後與之書,無所不說,如此何可復忍!卿父諫議,自平安也。雖然,牢獄之中,非養親之處,且又官家亦不能久為人養老也。”
這裡的“官家”很明顯是官府的意思,不過從西晉開始,史書中頻頻出現指代皇帝的“官家”。
《晉書·載記第六·石季龍上》載:邃甚恨,私謂常從無窮、長生、中庶子李顏等曰:“官家難稱,吾欲行冒頓之事,卿從我乎?”《北史·列傳第七·獻文六王》載:帝每潛幸其所,肆飲終日,與高太妃相見,呼為阿母,伏而上酒,禮若家人。臨出,高每拜送,舉觴祝言:“願官家千萬年壽,歲一入妾母子舍也。”《南齊書·列傳第六·張敬兒傳》載:太祖崩,敬兒於家竊泣曰:“官家大老天子,可惜!太子年少,向我所不及也。”《梁書·列傳第三十八·太宗十一王》載:時大球年甫七歲,聞而驚謂母曰:“官家尚爾,兒安敢辭?”當然,這一時期“官家”並不是皇帝的專屬,《南史》就有稱王爺為官家的例子,到了唐宋時期,“官家”逐步成為皇帝專稱,從唐朝到五代再到宋朝,均有不少稱皇帝為官家的記載。
《舊唐書·本紀第二十上·昭宗》載:諸王懼,披髮沿垣而呼曰:“官家救兒命!”《舊五代史·唐書二十·明宗》載:因奏曰:“官家省事否?”帝曰:“省。”《宋史·列傳第二·光宗慈懿李皇后》載:是日,百官班列俟帝出,至御屏,後挽留帝入,曰:“天寒,官家且飲酒。”與《宋史》同出一爐的《遼史》和《金史》則沒有用“官家”指代皇帝的記錄,隨後的《元史》、《明史》和《清史稿》也沒有,可以說,用“官家”代指皇帝在兩晉南北朝興起,在唐宋時期風風光光,在元明清時期則銷聲匿跡。
-
9 # 明離子
我們都知道“皇帝”一詞出自“三皇五帝”,是秦丞相李斯創造出來的詞語。始皇帝以後,幾乎歷朝歷代的君主都以“皇帝”作為自己的正式稱謂。
除此之外,對皇帝的稱謂,各朝又有各自的習慣,比如漢魏時期,朝臣多以“陛下”稱呼帝王,而唐朝又有“聖人”、“聖上”等稱謂。而大家在看關於宋代的影視劇時,又常常聽到稱皇帝為“官家”。這個詞是從何而來的呢?
我們都知道,陳橋兵變得位的趙匡胤做了皇帝。他既想彰顯自己已經貴為天子的威嚴,又不想過分的與大臣們疏遠,於是他在蔣濟的《萬機論》中的一句“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獲得了靈感,既然李斯會拆詞重組,趙匡胤也有樣學樣,從這句話的後半截各取一字,組成了“官家”二字作為皇帝的另一個稱呼,既宣揚了皇權,又不至過於疏遠。
也有學者認為,“官家”的稱謂其實早於宋朝,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已有之,那時的“官”有貴人的意思,再加上一個“家”字便暗示此稱謂者具有極大的權勢。也就是說,“官家”在那時並非是稱呼皇帝所用,一直到了宋朝,趙匡胤賦予了“官家”新的含義,這才讓其他人不敢再用,成了天子的新稱謂。
-
10 # 史遇春之塵境心影錄
一、先糾錯,稱皇帝為官家,並不是北宋專有!
二、官家,是舊時對皇帝的稱呼,是有普遍性的。
1、宋·洪邁《容齋隨筆》 之《容齋四筆》卷第二《五帝官天下》:“漢蓋寬饒奏封事,引《韓氏易傳》言:‘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傳子,富以傳賢,若四時之運,成功者去。’坐指意欲求禪而死。故或雲自後稱天子為‘官家’,蓋出於此。今世無《韓氏易》,諸家註釋《漢書》,皆無一語。惟《說苑·至公篇》雲:‘秦始皇帝既吞天下,召群臣議:五帝禪賢,三王世繼,孰是?博士鮑令之對曰:‘天下官,則選賢是也;天下家,則世繼是也。故五帝以天下為官,三王以天下為家。’始皇帝嘆曰:‘吾德出於五帝,吾將官天下,誰可使代我後者!’’此說可以為證,輒記之以補《漢》注之缺。蔣濟《萬機論》亦有官天下、家天下之語。”
洪邁雲,稱天子為“官家”,出自漢代;所謂“官家”,即“官天下、家天下”合而簡稱。
2、《晉書•石季龍載記上》:“官家難稱,吾欲行冒頓之事,卿從我乎?”
《資治通鑑•晉成帝鹹康三年》亦有“官家難稱,吾欲行冒頓之事,卿從我乎?”之語。胡三省注云:“稱天子為官家,始見於此。西漢謂天子為縣官,東漢謂天子為國家,故兼而稱之。或曰: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故兼稱之。”
根據胡三省所注,可知用“官家”稱皇帝,晉已有之!
3、前蜀花蕊夫人《宮詞》之一○七:“明朝臘日官家出,隨駕先須點內人。”
由此可知,前蜀時,也以“官家”稱天子。前蜀(公元907~925年)亡至北宋(公元960~1127年)興,中間還間隔35年。
-
11 # 費惡潑嘞
雖然“官家”這個稱呼在宋朝之前的五代十國時期用來稱呼皇帝已經多了起來,但是隻有到了宋朝,“官家”才成為大臣和百姓對趙宋皇帝的當面和背後私下的專稱...有點平凡和親暱。
從“皇帝”"陛下"到“官家”的稱呼變化,反映了“君權神授”觀念的淡化。在百姓眼中,皇帝所代表的官府象醫家,詩家,歇家,農家,商家一樣只不過是社會的不同分工而已。
我以為宋朝皇帝的"官家"稱呼是社會形態變化的結果。在我國古代 典型的中央集權架構下,分散獨立而又互不相干的個體農戶是社會的基石,這些農戶彼此相同 但彼此又沒有橫向關係,他們之間的必然的聯合統一體現在一個異己的高高在上的第三者(普遍的個體性)身上。這個第三者作為皇帝行使政治權力,如對外抵禦外敵入侵,對內興修水利和賑災等等。但是,不論這個皇帝是賢明還是暴虐,他的所作所為是對百姓有利還是有害,這些分散獨立的農戶在皇帝身上都認不出自己的自為存在,而只是把皇帝所作所為的內容當作外來的異己東西被動地接受,或者接受不了的話,就消極地脫籍變成流民。為了克服對立中這第三者一方的異己性(皇帝作為個人的不受約束的任性自由),這個高高在上的第三者被表象為‘’天子‘’,稱呼為‘’聖上‘’或‘’陛下’’..."陛下"這個稱呼是因為皇帝在大臣面前不僅僅是一個個人,而更多地代表普遍性,所以大臣稱呼皇帝要避諱。
唐末和五代十國經濟形態作為結果被宋朝平穩接續了下來,兩宋期間不立田制不抑兼併。作為傳統中央集權基石的分散獨立的個體農戶在在籍戶口中的權重已無足輕重了。大部分的人口都已不被束縛在土地上而可以自由流動 依靠市場來謀生計,從而相互之間發生橫向的豐富而複雜的往來關係,即使是佃戶也是這樣: 他可以自由地按市場行情和地主籤立租佃契約,在土地得到了進一步開發而產生永佃制後,地主的土地所有權也被揚棄為一種可以轉讓的固定收益權了。
在頻繁的經濟往來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各種民事糾紛。宋代的人口遷移十分頻繁,帶動了宋代的房屋買賣和典當等行業的發展,由此也使得宋代社會的民事關係更加繁多複雜。為了更好的進行民事糾紛管理,宋代統治者在最初的《宋刑統》後先後以敕令的方式頒佈了各種關於民事事件的調整法律,制定了即使在現在看來也是頗先進的訴訟制度。到了宋神宗掌權時期,更直接採取以敕代律的方式。這就造成了宋朝法律制度繁多的情況,使得皇帝更加依賴文官體系,這也是後來宋神宗時期宰相文彥博說“與士大夫共治天下”這句話的原因。
在這整個的法律制度和文官體系中 百姓看到了自己的私人權益得到了保障,因而毋寧把這些完全認作是自身的普遍性的現實存在,而不是自身以外的外來意志硬塞給他們的...歐陽修的‘’遠山來與此堂平‘’這句對聯就是對宋代社會政治形態的詩意表述...皇帝已不復是一個處於遠方的神秘不可測的只可仰望不可平視的存在 而毋寧就和百姓生活於同一個此岸世界中同甘共苦。
-
12 # 時間的背後0
《漢書》:“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稱“官家”,猶言帝也。”
中國古代帝王通常都以君權神授等觀念賦予其統治地位合理性和合法性,並外化為九五至尊、天子和皇帝等神聖稱謂,使皇權神聖化。但宋代卻常以“官家”代指皇帝,並逐漸成為宋代皇帝專稱。宋代“官家”皇帝稱謂的流行,顯示出了宋代專制主義皇權觀念不再是君權神授,而是呈現出了世俗化的趨勢。而“官家”一詞起初並非是皇帝的稱謂,也並非北宋才有。
一、“官家”的緣起官家,字面意思是官方群體,它代表的是一個整體,一個組織。所以最初的“官家”一般是代指,代指公家,也就是百姓熟知的朝廷或者政府,並非什麼皇帝。在東漢末年時期,文士荀悅在《漢紀》中有這樣一段話:
這是一段評價漢文帝下詔除免民田租的一句話,這段話抨擊了當時東漢末年綱紀不振、民不聊生的局面。荀悅的《漢紀》以辭句簡要、事實詳細和議論精美而著稱,從荀悅簡短精要的案語中不難看出其對豪民佔田的不滿。政府減免農民田地賦稅,卻因豪強兼併土地使朝廷之“惠”落入地主之手。此處的官家就是指西漢朝廷和政府。
同樣,在歷史的瀚海中,民間的童謠也有“官家”一稱,例如在晉朝,有歷史資料記載了一句這樣的話:“官家養蘆化成荻,蘆生不止自成積。”這句話是描述晉朝群雄之一的盧龍,以此來喻指盧龍最終的下場。割然後堆積,又點火來燒,是草的最終命運。砍伐然後堆積,又把它作為柴草,也正是蘆荻的最終命運,盧龍勢力達到極盛之後,也要把他芟除而堆積。反映了當時的混亂的歷史背景。而該童謠不僅直接證明“官家”指代東晉政府,還間接證明此稱謂已由朝堂轉向民間,並悄然傳播和嬗變,甚至出現在文化傳播的媒介——民謠之中。這一現象則與魏晉南北朝紛亂的政局、連綿的戰爭、民族及文化的碰撞交融等因素不無關係。
同樣除了在歷史正史資料、民謠中有“官家”一稱,古代有些古詩詞中也不難發現:
以上三首詩的節選都是來自唐朝詩人白居易,仔細推敲不難發現,詩中的“官家”主要還是指代官府、朝廷。其實除了上述指代以外,“官家”還指那些有權有勢的人。
二、“官家”與皇帝的關係要說“官家”最早與皇帝發生關係,並不是在宋代,而是出現在晉朝,在正史《晉書》中有記載:
河間公宣、樂安公韜有寵於季龍,邃疾之如仇。季龍荒耽內遊,威刑失度,邃以事為可呈呈之,季龍恚曰:“此小事,何足呈也。”時有所不聞,復怒曰:“何以不呈?”誚責杖捶,月至再三。邃甚恨,私謂常從無窮、長生、中庶子李顏等曰:“官家難稱,吾欲行冒頓之事,卿從我乎?”“季龍”指五胡十六國時期後趙武帝石虎,“邃”指欲殺父篡位的天王皇太子石邃,此處石邃所言“官家”即是後趙武帝石虎。 依據上表可知,“官家”之稱謂並非宋代專屬,在此之前也有很多帝王稱作官家,不過從上可以看到這種稱謂大多在朝代末期,處於皇室衰微的時候。此時的權政處於下降的階段,人們受到皇權束縛也就更少了,人們的思想也就更為隨意。在魏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的時期,此時的歷史處在一個民族融合的背景之下,少數民族與中原文化的不斷的相互影響,逐漸影響到了雙方的政治、經濟、思想和文化。皇帝的稱謂自熱而然會受到一定的世俗化的影響。但此時稱皇帝為官家並非主流。
三、“官家”終極進化"官家"這個稱謂隨著歷史的推進、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不斷的強化,其自身也開始了它的終極進化——神聖化。歷史步入宋朝,“官家”幾乎成為了宋代皇帝的專有稱謂,皇室大臣、平民百姓都稱皇帝為“官家”。在歷經五代混亂的時期,宋太祖趙匡胤以“陳橋兵變”奪得後周政權。宋朝統治階層為了不重蹈前代短命的覆轍,採取一系列措施加強中央集權,並由南向北陸續開展統一大業。可謂萬事開頭難,國家初次設立,哪有那麼容易。宋太祖建國初,多以義社兄弟為方鎮節度使,但其散漫不經、傲慢驕縱,,有一天宋太祖召集他們到城外遊獵,在一片樹林中下馬喝酒。這時趙匡胤說道:“這裡沒有人,你們要做官家,可以在這裡把我給殺了。”趙匡胤雖以“陳橋兵變”奪得後周政權,但是他並沒有像劉邦那樣殺盡功臣,而是對於開國元勳很是優待。眾人聽後各自膽戰心驚,於是趙匡胤又說道:“你們既然想要成為天下之主,就要盡好身為臣子的禮節。”言外之意即世事變遷,以前雖以兄弟相稱,但現在我當了皇帝,你們就該盡臣子的本分和禮節。這裡趙匡胤在面對昔日戰友恣意妄為和不守臣節的行為時,似又無可奈何,畢竟國初百廢待興、綱紀不整且法度不嚴,又何談威儀,故趙匡胤只能自稱“官家”,並只能以典型的江湖方式來對節度使進行“敲打”。從中可以看出,趙匡胤在建國初也是有頗多無奈,而其言行中所透露出來的仍是唐末五代武人政治遺風,類似於兵強馬壯即可為天下主的論調,這也是宋初政治的特徵。趙匡胤雖自稱“官家”,但“官家”一詞並沒包含太多政治內涵。然而,隨著政局的逐漸穩定,國家政治經濟建設逐漸迴歸正常軌道,同時意識形態建設也陸續展開。
“官家”一稱在士人人的重塑下慢慢的走向了神化,並冠以神聖色彩。例如,宋太宗曾對大臣杜鎬說:“如今大家都管我叫“官家”意思沒法解釋,到底指什麼?”杜鎬回答說:“我聽說,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從古代的意義來考證,稱呼‘官家"很有道理。”宋太宗連聲說:“對對。”自此開始,“官家”比附於“三皇”“五帝”,呈現出神聖氣象。
同樣在民間有六歲小孩都會開玩笑自稱“官家”便為乳母告發。可見當時以“官家”指代皇帝的事實已婦孺皆知,甚至小孩戲稱都被告發。慢慢的,“官家”這一曾被用來指代皇帝的簡單詞彙在宋太宗朝逐漸開始政治化和專有化。
綜上所述,“官家”的指代內容及其內涵大致經過了由泛指向特指的轉化過程。其並不是宋代一朝所有,宋代雖有以“官家”代稱朝廷,但基本已成為皇帝專稱,並且此稱謂也更加普遍化。一個簡單的詞語就這樣脫離了原有的語境和意思,從隨意中逐漸神聖化、皇權化,這既是皇帝和士大夫在選擇性遺忘中對皇權的修復,也表明皇權觀念在民間的普及和加深。
參考文獻:《宋書》《舊唐書》《宋史》《漢書》
《魏書》《新五代史》《魏書》《漢紀》《白居易詩詞》
-
13 # 閒庭信步講歷史
大家好,我是閒庭信步,這個問題我來為大家解答一下。
首先,其他朝代並不是沒有官家這個稱呼,《晉書.石季龍載記》就曾寫道:“官家難稱,吾欲行冒頓之事,卿從我乎?”,這裡是講石勒的侄子石虎對石勒不滿,想要取而代之。所以稱呼皇帝為官家至少在魏晉南北朝就已經有了。
但是在宋朝,這個稱呼才得到了普遍的應用,我們大多數人也都是看宋朝的歷史才瞭解到官家這個稱呼。大概是宋太祖張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得位不正,怕堵不住天下人的悠悠眾口,於是自稱官家,表明自己是天下唯一的公家,也表明了自己的至公無私。
-
14 # 秉燭讀春秋
在宋朝的時侯,皇帝自稱為“官家”,其他朝代則沒有這種稱謂。
你聽見過清朝的康熙和乾隆自稱“官家”了啊?也只有趙匡胤、趙光義等宋朝皇帝自稱為官家,為什麼出現這種情況呢?
“官家”可以解釋為“公家”的意思。言稱“官家”聽上去與其他朝代皇帝自稱為“朕”缺少了氣勢,有點小家子氣。這和趙匡胤稱帝之初想低調的想法有關。
當時趙匡胤曾是後周的將軍――都檢點。相當於汴京(開封)城防總司令。
後周皇帝――也就是趙匡胤的老東家周世宗柴榮待其不薄,把他從一個無名小卒提拔成了一個城防總司令。
柴榮也算一代明主。
然而讓柴榮萬萬沒想到的是,自己剛去世一年就被趙匡胤奪去了江山,趙匡胤廢后周建立北宋,史稱宋太祖。
在人們眼中,趙匡胤乾的這事不地道。
柴榮去世前,曾拉著趙匡胤的手把自己六歲的兒子柴宗訓交給他,希望他能像周公輔成王一樣輔佐兒子。
趙匡胤當時信誓旦旦表示不負先帝的囑託。
柴榮死後,趙匡胤看到後周孤兒寡母好欺負,對後周的江山垂涎三尺,他和把兄弟一起預謀,假稱帶軍隊阻擊敵人,當部隊走到陳橋驛時,當天夜裡發動陳橋兵變,趙匡胤黃袍加身,一舉奪取了後周江山。
當時人們很詫異,“怎麼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了?”平時看上去老趙寬厚仁慈,怎會做出這等下三爛之事?”
說實話,趙匡胤心裡也過意不去,覺得自己做的有點過分,對不住老東家。
現在說別的沒用,誰讓自己又想當婊子又想立牌坊呢?當務之急就是堵住悠悠眾口,挽回些聲譽。
趙匡胤心想:如果我效仿秦始皇也稱“皇帝和朕”,大家肯定罵我得國不正。
人家秦始皇是接了他爹秦莊襄王的王位,自己是搶了後周的天下,我不能稱“朕”,免得讓世人罵!要選擇一個低調點的謙稱。
就在這時,趙匡胤在讀史書的時候,發現了這樣一句話:“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
這裡的“三皇”指的是:天皇(伏羲)、地皇(燧人)、人皇(神農)。
五帝指的是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舜禹。
“三皇官天下”的意思是說:先古時期的天皇、地皇、人皇,都是部落推舉出來的氏族首領,天下是大家的。
到了“五帝”時期,剛開始傳位實行的是“禪讓制”,也就是任賢選能。
黃帝去世後,經過推選,把王位傳給了顓頊。
顓頊去世前,效仿黃帝把王位禪讓給了帝嚳。
帝嚳如法炮製,臨死前把王位禪讓給了堯。
然而到了堯這裡就變了,堯臨死前沒有實行禪讓制,而是把王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禹。
也就是說從禹之後就開始實行了“家天下”,於是有了五帝家天下之說。
當初“皇帝”一詞是秦始皇創造的。
秦始皇統一了中國,他覺得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
嬴政(秦始皇)為了彰顯自己的政績,於是選擇了“皇”和“帝”兩個字,組成了“皇帝”一詞。
趙匡胤如法泡製,於是從“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這句話中,選了“官”和“家”兩字,組成的“官家”一詞。意思是說:我趙匡胤當皇帝是為了大家,為了公家,沒有私心,大家口下留德不要罵我了!
從實際情況來看,趙匡胤還真留下了一個人厚道帝王的名聲,相傳他對柴家子孫相當寬容,只要不是謀反罪,犯了其他罪一律赦免。從此以後,“官家”就成了宋朝皇帝的自稱。
-
15 # 炒米視角
“官家”源自於“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兼三五之德,故曰官家。”——《湘山野錄》”。
用“官家”指代皇帝出現得很早,早在東漢就有了,在魏晉時期就已經開始流行了。
其實“官家”和“聖人”、“至尊”、“天子”一樣,原本都是私下對皇帝的尊稱,而非與皇帝直面時的稱呼。原來在皇帝面前直接稱呼皇帝的時候還是應該用“陛下”、“聖上”、“皇上”、“萬歲”等等。
影視劇中,不同朝代對皇帝的稱呼還都比較特別。
比如在《漢武大帝》裡,大臣們私底下稱呼漢武帝就是“天子”;在《長安十二時辰》裡,稱呼玄宗就是“聖人”,《清平樂》裡稱呼趙禎就是“官家”等等。
但是把官家拿來直接稱呼皇帝的第一人是十六國後趙武帝石虎,但“官家”成為皇帝獨有的專稱的確始於宋朝。
這裡有個關於“官家”故事。在王鞏的筆記《聞見近錄》裡,記載了宋太祖趙匡胤敲打陳橋兵變的老兄弟們的故事。
說趙匡胤和這幫老兄弟們一起去遊玩時說:“此處無人,爾輩要做官家者,可殺我而為之。”這句話就是說,“這裡沒有其他人,你們要想當皇帝,可以把我殺了,取而代之。”眾兄弟們都嚇壞了,以後再也不敢亂跟他親兄道弟了,這才明白趙匡胤已經是皇帝來了,不再是以前的兄弟了。
其實歷朝歷代,更奇怪的關於“皇帝”稱呼,多了去了,特別是漢朝。
可能是因為秦始皇剛定下規矩,結果傳到二世結束了,所以在漢朝的對皇帝的稱呼,真的很複雜。比如“鉅公”、“大家”、“天家”,這些大家可能還多少覺得有點靠譜。
那“縣官”,可能就覺得無法理解,其實你如果知道“上古曾把帝王所居之地稱為’縣’”,這麼個叫法你就不會覺得奇怪了。
到了東漢,光武帝就還被稱呼過“國家”,似乎也比較好理解。
唐朝對天子還有另外一個稱呼,叫“宅家”,那是因為“蓋以至尊以天下為宅,四海為家,不敢斥呼,故曰宅家,亦猶陛下之義。”
如此一來,以後再拍漢唐劇時,真的可以不用再“皇上”、“陛下”,那麼單調且沒特色的稱呼了。
-
16 # 這個歷史很正
確實,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只有宋朝對皇帝的稱呼為“官家”。其他朝代對於皇帝的稱呼都是成為“聖上”“陛下”等,那麼是何原因導致大臣官員們在這種稱呼上的轉變呢。
其實這個稱呼是宋朝太祖趙匡胤沿用前人的,並下令為皇帝的稱呼。
我們都知道趙匡胤原本只是一個軍中小卒,後來被後周太祖柴榮以收提拔為京城的守備將領,而在柴榮死後一年不到的時間裡,趙匡胤就“黃袍加身”了。
趙匡胤當皇帝以後,每天上朝看著自己曾經也和他們一樣站在下面,而且還有很多老哥們,現在自己一下子就騎到了他們的頭頂上,這肯定會讓人心理覺得不舒服的,(就是說連你這樣子的人都能夠做皇帝,我們憑什麼不能的心理)。
當然“官家”這個詞其實早在五代十國的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只是當時沒有普及而已,只有少數人使用,而趙匡胤又打著承接老柴家的香火,所以就規定下來“官家”為皇帝的稱呼。
-
17 # 史勁造
回答問題前首先要更正一點,北宋的皇帝確實被人們稱為“官家”,但其實對皇帝有這樣的稱呼並不是北宋的首創。
歷史上最早用“官家”一詞來稱呼皇帝見於《晉書·石季龍載記》:“官家難稱,吾欲行冒頓之事,卿從我乎?”講的是十六國時期,後趙石虎因為對當時的皇帝石勒不滿,於是他準備效仿匈奴人冒頓單于殺死自己父親取而代之的做法,這裡的石虎其實是石勒的侄子。無獨有偶五代十國時期,後蜀末代皇帝孟昶愛妃花蕊夫人在所作《宮詞》中也曾這樣寫道:“明朝臘日官家出,隨駕先須點內人。”由此就可見當時“官家”二字就有對皇帝的稱呼之意。當然,要說把“官家”二字真正普及特指為對皇帝的尊稱的確是宋朝。那麼,為何在宋朝人們對皇帝會有如此有意思的稱呼呢?
其一,“官家”一詞所代表的含義非同凡響
早在曹魏時期,學者蔣濟所著的《萬機論》中就有這樣一句:“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要知道,“三皇五帝”歷來都是古代中國賢明君主的代表,更是每一位帝王畢生所追求的目標。而“官家”一詞能將其做到如此巧妙的兼顧,這樣“高大上”的稱呼想來是不會有人能拒絕的了的。
其二,“官家”一詞在《資治通鑑》中的解釋
在北宋著名史學家司馬光所著的《資治通鑑》一書中,對“官家”一詞的解釋是:皇帝應該是至公無私的,治理天下的同時更要做到一視同仁。同時,這也被譽為是對“君權神授”說法的一種挑戰和全新解讀,這在當時具有重要的意義。
其三,“官家”一詞在宋朝特定的含義
宋朝與它之前的唐朝有著極大的區別。唐朝的國力強盛有積極向外擴張與輸出的能力,是一種“外向型”國家;而宋朝所控制的區域只有東南地區,面對北方契丹等民族只能採取消極防禦,是一種“內治型”國家。於是對宋朝稱皇帝為“官家”就有了另一種解讀:官員領導者。
其四,“官家”一詞與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千絲萬縷的某種聯絡
這種說法其實是被人們認同最多的一個。原本為後周臣子的趙匡胤和部下們上演了一出“黃袍加身”的好戲後,搖身一變成為了宋朝的開國皇帝。也許是明白自己這個皇帝來的不夠名正言順,於是想到用“官家”這樣的稱呼來鞏固自己的位子,實現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諾言,同時更可以讓天下人信服。
一點愚見請多指正。
-
18 # 達摩說
最近《清平樂》熱播,很多人發現劇中男主角宋仁宗趙禎作為皇帝,竟然被大臣和百姓們稱為“官家”,而不是通常我們所熟知的稱呼,比如皇上、聖上、陛下、天子等等。
事實上,以“官家”一詞指代皇帝,這並不是宋朝特有。在宋朝之前,“官家”一詞就有皇帝的意思。
最早用官家來稱呼皇帝,是在南北朝時期,當時後趙石虎對皇帝石勒不滿,欲取而代之,遂問手下道:“官家難稱,吾欲行冒頓之事,卿從我乎?”
這裡的官家自然指的是後趙皇帝石勒。
不過,用官家一詞特指皇帝,還是在宋朝。趙匡胤透過陳橋兵變起家,建立北宋,頗有得國不正之嫌,怕堵不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所以不敢耀武揚威自稱皇帝,遂從三國時期曹魏蔣濟《萬機論》“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這句話中抽出“官”和“家”二字自稱。
一方面,三皇五帝本身就指代皇帝,皇帝一詞即由此得名;另一方面,因為官家又有公家的意思,趙匡胤此舉意在向天下人表示,自己代表的並不僅僅皇氏一家,而是代表公家治國行政,用以表示自己的大公無私,戰戰兢兢。
既然皇帝都發話了,所以宋朝的大臣和百姓也就稱皇帝為官家,慢慢就習慣了。
其實,中國古代對皇帝的稱呼很多,“皇帝”也不過是其中一種而已,有些稱呼我們今天已經很少聽到了,但的確存在過。
比如,在漢朝,皇帝就可被稱呼為“天家”和“鉅公”。
蔡邕 《獨斷》中言道:“天家,百官小吏之所稱。天子無外,以天下為家,故稱天家。”
司馬遷《史記·孝武本紀》中載:“群臣有言見一老父牽狗,言‘吾欲見鉅公’,已忽不見。”
還有,在唐朝,皇帝竟然還被稱呼為“宅家”。
唐朝李匡乂在《資暇集》中說:“蓋以至尊以天下為宅,四海為家,不敢斥呼,故曰宅家,亦猶陛下之義。”
由此可見,歷朝歷代對皇帝的稱呼都是很豐富的,所以當聽到宋朝人稱呼皇帝為官家時,可能也就不足為奇了。
-
19 # 蕭郎君
這個問題問得好,因為宋太宗和宋真宗也問過同樣的問題,“官家之稱,其義安在“。
何為“官家”?官家有三層意思,第一層就是簡單的字面意思“當官的人”,第二層則是指朝廷、官府或者是公家,然而第三層最有意思,是古代大臣對皇帝的稱呼,也是我們今天的主題。
其實不只是北宋的皇帝被稱為官家,在北宋之前,五代十國、唐、隋、南北朝時期都有這種稱呼,它最早出現於南北朝,而在五代和宋朝時期最為普遍。
那為什麼會將皇帝稱為官家呢?《國老談苑》記載:徐鉉為散騎常侍,太宗謂曰:官家之稱,其義安在?鉉曰: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蓋皇帝之謂也。自古以來有這種說法“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三皇五帝,兼三五之德,皇是官,帝是家,所以皇帝就被稱為了“官家”。
其實在此之前,應該是“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為何要改為“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呢?五帝官天下是指禪讓,而三王家天下是指夏商周的世襲傳承。
在古代五帝禪讓是一種理想的制度,所傳之人皆是為公無私的聖人,而三王夏商周的世襲傳承則不是如此。
因此,後代把三王去掉了,改為了三皇,並將三皇排在五帝之前,三皇指聖人伏羲、女媧、神農。這樣一來,三皇五帝皆為聖人。而皇帝被稱為官家,也代指是聖人。
-
20 # 青史拾貝
您知道嗎,宋朝不僅有“官家”,還有“聖人”,但這兩個稱號,卻不是指的同一個人。
憋屈的“官家”所謂的“官家”,其實不是宋朝皇帝的首創,而是很早就有了。西漢稱天子為縣官,東漢稱天子為國家,兩者一綜合,就成了“官家”。“官家”一詞,最早出現在《晉書•石季龍載記上》:「官家難稱,吾欲行冒頓之事,卿從我乎?」。這個石季龍,就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後趙的國主石虎。
雖然“官家”的稱呼很早就有,但唐朝的皇帝大部分時間的稱呼都是“聖人”。這名字一聽就比“官家”高大上,威武霸氣。既然有這麼好的名字,宋朝皇帝為什麼不用呢。原因就是底氣不足。
這個底氣不足,從唐末就開始體現了,唐末皇帝形同傀儡,“聖人”稱號實在用不起,於是唐朝的倒數第二個皇帝唐昭宗有時就被稱為官家,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查一下《舊唐書》。
到了宋朝,由於開國時得位不正,“聖人”是不敢自稱了,於是稱“官家”。“官”字,有禪讓的意思。
漢代劉向《說苑·至公》:鮑白令對秦始皇說,“天下官則讓賢是也,天下家則世繼是也。故五帝以天下為官,三王以天下為家。”
所以“官家”用到這裡正好。
特殊的“聖人”雖然皇帝不用“聖人”稱呼了,但有兩個特殊的人卻是“聖人”。這兩個人分別是皇后和皇太后。
關於“聖人”的解釋,《漢語大詞典》引用了兩條記錄:
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卷一:『國朝禁中稱乘輿及后妃,多因唐人故事,謂至尊為官家,謂後為聖人,嬪妃為娘子。』《續資治通鑑•宋光宗紹熙五年》:『﹝關禮﹞入見太皇太后而泣,問其故,禮對曰:‘聖人讀書萬卷,亦嘗見有如此時而保無亂者乎?’』由記錄一可知,宋朝人多沿襲唐朝的稱呼,稱皇帝為“官家”,稱皇后為“聖人”。可見,在唐朝,就有將皇后稱為“聖人”的說法(武則天?),在宋朝,則更加普遍。這裡我有種宋朝婦女頂半邊天的感覺。
“大娘娘”+“聖人”那麼,最近熱播的電視劇《清平樂》中為什麼把太后稱作“大娘娘”呢?那是因為第一條記錄的引文中後面還有一句『…至謂母后亦同臣庶家,曰"娘娘"。』,所以在這裡,太后劉娥既是“聖人”又是“大娘娘”。
我說從“聖人”到“官家”,反映了唐宋以來皇權的弱化,但自宋後,皇權又逐漸加強,“官家”一詞漸漸的又退出歷史舞臺了。
回覆列表
“官家”是臣下對皇帝的尊稱 。《晉書·石季龍載記上》:“官家難稱,吾欲行冒頓之事,卿從我乎?”《資治通鑑·晉成帝鹹康三年》引此文, 胡三省注云:“稱天子為官家,始見於此。 西漢謂天子為縣官,東漢謂天子為國家,故兼而稱之。或曰: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故兼稱之。” 因為皇帝要至公無私,所以才稱為‘官家’, 所謂‘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一個賢明的皇帝,沒有自己的私愛,私財,皇帝是代表上天來治理天下,天下的子民對於皇帝來說,都應當一視同仁。 稱皇帝為“官家”只有宋朝,這與宋太祖出身和登基過程有很大的關係,趙匡胤是後周的大將,經過“黃袍加身”稱帝,史稱“陳橋兵變”。這樣他的稱帝也不能使所有人信服,為了更好的管理朝政使天下人信服就想出了這樣一個方法,不稱“朕”,稱“官家”。 皇帝兼三、五之德,故曰官家,這樣既沒有降低身份,反而增高了,也避了大眾之口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