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澳古說歷史

    最近,若要問最火的古裝電視劇是哪部?我想,無疑就是由王凱、江疏影所主演的以北宋仁宗時期為背景的《清平樂》。而如若一直在追這部劇的,肯定對這麼一個畫面不陌生,就是在劇中,無論是宦官,還是百官,亦是百姓,稱呼仁宗皇帝,皆不是以“天子”或“皇上”來稱呼,而是一個讓人陌生的稱謂,這就是“官家”。

    到這裡很多人就會問,臣子稱呼皇帝不應該是“皇上”、“天子”、亦或是“聖上”嗎?怎麼會稱“官家”呢?這難道是因編劇不懂歷史鬧出的一個烏龍?答案當然不是。在宋代,“官家”確是被用來稱呼宋帝的。

    在中國二千餘年的封建歷史中,人們最早用來稱呼皇帝的稱謂就是“天子”,《尚書·洪範》言:“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天子就是天下人的父母,是天下這個大家庭的首領。

    而後,隨著時代的變遷,歷代都會出現一些新的稱謂來稱呼皇帝。西漢,臣子稱皇帝“縣官”,《史記·絳侯世家》司馬貞索隱:“縣官謂天子也。所以謂國家為縣官者,《夏官》王畿內縣即國都也。王者官天下,故曰縣官也”,天子是百縣之長,故稱“縣官”。

    東漢,臣子稱皇帝“天家”,《獨斷》:“天家,百官小吏之所稱。天子無外,以天下為家,故稱天家”,天子沒有自己的家,這個天下就是他的家,故稱“天家”;唐代,臣子稱皇帝“宅家”,《資暇集》:“蓋以至尊以天下為宅,四海為家,不敢斥呼,故曰宅家”,皇帝以天下為宅,四海為家,故稱“宅家”。

    到了宋代,臣子稱呼皇帝,就用上了“官家”這個稱謂,如《丁晉公談錄》載:“昭憲皇后因不豫,召韓王普至臥榻前,問:“官家萬年千載之後,寶位當付與誰?”,這裡的“官家”指的就是宋太祖趙匡胤。

    “官家”稱謂的前世今生

    首先,“官家”這種稱謂並非是宋代首創的,早在漢代就已有之。不過,這時的“官家”並非指皇帝,而是指朝廷或官府。《前漢紀》:“官家之惠優於三代,豪強之暴酷於亡秦”,這裡的“官家”就是指朝廷。《三國志·張既傳》載:“然,牢獄之中,非養親之處,且又官家亦不能久為人養老也”,這裡的“官家”就是指官府。

    “官家”真正用來稱呼皇帝的,是從魏晉南北朝開始的,其最早見於《晉書·石季龍載記上》:“官家難稱,吾欲行冒頓之事,卿從我乎?” ,這裡的“官家”指的就是後趙武帝石虎,這是目前為止,在史書中能見到的最早將“官家”代指皇帝的記載。至於為何後趙要將“官家”代指皇帝,據宋末元初史學家胡三省所言,是因“西漢謂天子為縣官,東漢謂天子為國家,故兼而稱之。或曰:五帝官天下,三皇家天下,故兼稱之”。

    簡而意賅的說,胡三省認為魏晉南北朝時期,“官家”之所以會被用來代指皇帝,這跟秦始皇取“三皇五帝”的“皇帝”二字為最高統治者的專屬稱謂有著異曲同工的意思。

    始皇帝為何要創立“皇帝”呢?還不是因為他自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其功績要遠勝於三皇五帝嗎?而“官家”被代指皇帝,其用意也是如此,那就是他們認為自己的功績要比兩漢的皇帝,或者是遠古時期的三皇五帝的功績都要大,故稱“官家”。

    當然,在宋之前,皇帝以“官家”為稱謂的叫法其實並不流行,多數時候,臣子對於皇帝的稱呼還是以“天子”為主,而非“官家”。此時的“官家”不但被用來代指皇帝,還被用來代指朝廷、官府、官吏,甚至是公婆。直到宋代,“官家”才開始流行於用來代指皇帝。

    此時宋帝被稱為“官家”,這到底流行到什麼程度呢?

    其一、宋帝稱先帝或自己為官家。如《聞見近錄》載:“太祖即位,方鎮多偃蹇,所謂十兄弟者是也。上一日召諸方鎮,授以弓箭,人馳一騎,與上私出固子門大林中。下馬酌酒,上語方鎮曰:此處無人,爾輩要做官家者,可殺我而為之”。在這裡太祖趙匡胤就將“皇帝”與“官家”相對應,顯然在太祖的心中,他已經將自己當成了“官家”。

    其二、妃子、皇子、公主等皆稱宋帝為官家。《續資治通鑑長編》載:宋太祖時期,永慶公主因穿戴過於華麗,被太祖發現,太祖遂對她進行諄諄教導,永慶公主聽後,是十分後悔,而後“與皇后同言曰:官家作天子日久,豈不能用黃金裝肩輿,乘以出入”。這裡皇后與永樂公主所說的“官家”,指的就是太祖。

    其三、宋代臣子皆稱呼宋帝為官家。《宋史》載:“李震,汴人也。靖康初,金人迫京師,震時為小校,率所部三百人出戰,殺人馬七百餘,已而被執。金人曰:‘南朝皇帝安在?’震曰:‘我官家非爾所當問。’金人怒,絣諸庭柱,臠割之,膚肉垂盡,腹有餘氣,猶罵不絕口”。想想看,連一個下級軍官都稱宋帝為“官家”,更何況是他人乎呢?

    其四、外國使臣遞送的國書稱宋帝為官家。宋仁宗皇祐二年占城國使來朝通貢,其在奉表上這樣寫道:“進上皇帝:天下 〔州〕府國土不如大朝國土,無有國土得似大朝官家國土,自來官家州府不曾有失脫,帝王自來坐大朝管得天下州府,帝王所有行遣公事依王法所行,每年常放赦罪人,帝王似釋迦牟尼佛一般,諸道州縣府每年發進奉大朝官家”。想想看,連外國遞送的國書都將宋帝稱為“官家”,這足以證明“官家”在宋代已經成為了流行稱謂,且還是官方認可的稱謂。

    其五、民間百姓稱呼宋帝為官家。《曾公遺錄》曾記載過這樣一件事:“程奇者家有六歲小兒,因飲酒戲謔,自稱官家,為乳母所告。其母亦有與之酬答之語。上以其年小,不足深罪,遂令開封府推治”,就是說有一個六歲的孩子在做遊戲時,自稱“官家”,然後被乳母告發,此時宋帝認為他還小,就沒有追究他。試想,連一個小孩子都知道“官家”是皇帝的意思,可想而知“官家”代指皇帝在宋代的流行程度,說是婦孺皆知都是不為過的。

    從上述五件事,我們可以看出,在宋代,“官家”已不再是用來代指朝廷、官府等這些事物,而是開始專門用於代指宋帝。此時,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他們都知道“官家”是為何意,是用來代指什麼的。

    那宋代,為何要流行用“官家”來稱呼宋帝?

    到這裡,很多人就都不明白,“官家”被代指皇帝明明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出現,至宋前,已歷經隋唐二代,可為何偏偏到了宋代才開始廣泛流行,用於特指皇帝呢?

    其實,宋代之所以會流行用“官家”來代指皇帝,這跟宋代所處的大環境是有很大關係的。

    在宋之前,君主為了宣示自己對於天下統治的合理、合法性,他們往往會利用“君權神授”和“皇權至上”等觀念來使臣民服從,及信服自己的統治。為了讓這種觀念深入人心,宋之前的君王,多隻準臣子稱呼自己為“天子”,而之所以用“天子”的稱謂,其用意很明顯,那就是為了確立皇權在臣民心目中至高無上的地位,畢竟“天子”之意乃是“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即“君權神授”。

    但是,到了唐末五代時期,各藩鎮政權是像雨後春筍般破土而出,這些藩鎮首領為了滿足自己的政治野心,是紛紛自立為王,在這段時期,皇帝更換之頻繁,就像走馬燈一樣讓人是應接不暇。據相關學者統計,自907年到960年,在這短短的53年間,單單就是中原地區,就更換了五個朝代,共八姓十三君。

    此時,正如安重榮所言:“天子,馬壯兵強者當為之,寧有種耶”,只要你有兵,此時,不管是你什麼身份出身,哪怕你是木匠,還是販私鹽的,你都有資格做皇帝。沒看到,吳越開國皇帝錢鏐不就是販私鹽出身的嗎?南楚開國皇帝馬殷不就是木匠出身的嗎?由此,隨著五代十國時期那些開國皇帝的出身越來越低,這就給了唐之前君主們所宣傳的“君權神授”的天子觀念一個沉重的打擊。

    自五代十國後,人們不再相信皇帝是天定的,皇帝是高貴的,如若皇帝是高貴的,是天定的,為何會有木匠、販私鹽等這些身份低賤的人坐上那高高在上的皇帝寶座呢?“中國紛紛,孰為天子?”,在此時百姓的眼中,哪裡有什麼“真龍天子”,又哪有什麼“真命”可言。如此,隨著這種觀點在群眾中間逐漸傳播開來,曾經至高無上的,被視為“君權神授”的皇權,在此時逐漸走向了世俗化。

    正如王瑞來所說:“唐末五代動亂的現實,竟形成了如此這般的皇權觀念,在這裡,幾乎已經看不到‘君權神授’的影子了。而宋王朝只不過是繼五代之後的第六個政權。它的建立,同五代十國的其它(他)政權一樣,是靠篡奪建立的。因此,去宋不遠的五代強權政治的歷史與現實,給宋代的君主與士大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改變了人們的皇權觀念”。自宋建立那刻起,皇權觀念不再像前代一樣高高在上,皇帝逐漸走下神壇,成為了一個與平民百姓一般無二的普通人。

    由此,正是基於此種原因,在皇權逐漸走向世俗化,皇帝走向神壇時,“官家”這種比“天子”遠遠要遜爆的稱謂也就隨之流行開來。

    在宋代,“官家”的釋義絕非是什麼“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兼三五之德,故曰官家”,這只是臣子對皇帝的一種拍馬屁的解釋。事實上,對於當時普通百姓而言,“官家”同“醫家”、“農家”、“酒家”等是一般無二的,都是一種職業,只不過皇帝這種職業要比其他職業高貴許多罷了。

  • 22 # 範鑫悅

    為什麼在宋代皇帝稱為官家。宋代稱皇帝為官家有兩個原因。

    一、皇帝想和老百姓有密切的關係

    二、是與宋朝皇帝趙匡胤的來歷有關。宋朝皇帝趙匡胤在陳橋兵變中被封為皇帝。當時,他的基金會並不穩定。為了說服所有人並與他們保持密切的關係,他要求他的臣民稱他為官家。官家代表著天賜的皇權和皇帝權力的無私。同時,"官家"一詞也來源於蔣介石"一切機會論"中的"三帝五帝之家"。它有三個皇帝和五個皇帝的權力。宋太祖趙匡胤的臣民稱之為"官家"。它不僅能讓家人相信,也會失去皇室的威嚴。從那時起,宋朝皇帝就被稱為官家。在此之前,有很多以宋朝為背景的電視劇,如流行劇《知青、肥、紅、瘦》,也被稱為皇帝的官家。

    因此是一個必不可少的情節。母親和養母去世後,仁宗皇帝得以掌管政府。因為第一皇后郭皇后沒有天分,沒有德行和任性,她廢除了皇后的地位,讓曹丹淑成為蔣淑英。後來,他遇到了人生中的另一位重要女性張永涵,故事漸漸步入正軌。宋仁宗的故事線,趙慧柔公主的故事線也很有意思。

  • 23 # liang來閒談

    我來閒談一二。原因有三:

    第一:開國君主趙匡胤是後周的大將,經過道“黃袍加身”稱帝,史稱“陳橋兵變”。他的稱帝不能使所有人信服,為了更好的管理朝政使天下人信服,再者曹魏時期蔣濟的《萬機論》中有說:“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三皇五帝是中國最副盛名和最賢德的聖君,二者兼得就是官家了,這與秦始皇取“德兼三皇、功蓋五帝”為皇帝有異曲同工之妙,這樣並沒有降低自己的身份,反而提升了不少;

    第二:所謂“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因為皇帝要至公無私,所以才稱為“官家”。一個賢明的皇帝,沒有自己的私愛、私財,皇帝是代表上天來治理天下,天下的子民對於皇帝來說,都應當一視同仁。

    第三:宋朝皇帝有一個約定,那就是“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孫;二、不殺士大夫;三、不加農田之賦。”宋朝對士大夫是絕對的好,所以士大夫也願意只認準宋朝皇帝為官家(此處為公家的意思)。

    所以,宋朝稱皇帝為官家

  • 24 # 史觀菌

    宋朝皇帝自稱為“官家”,這個問題不僅僅現代人好奇,宋朝的皇帝也想知道為什麼要這樣稱呼?

    (官家)

    這位李學士,雖然是一個文人,但是“李侍讀仲容,魁梧善飲”,也就是說他外形高大,身材魁梧,還善於喝酒,有人就會想一個學士文人還能喝酒?

    豈不知,唐宋時期文人喝酒在歷史上是十分出名,唐朝李白就有《將進酒》名作傳世,宋朝范仲淹每次被貶好友也是美酒相送,對李學士喝酒也就不足為怪了!

    (《湘山野錄》)

    由於他特別能喝,宋真宗索性讓他用大杯子喝“真宗命巨觥俾滿飲,欲劇觀其量。引數大醉”,等他喝的差不多了,宋真宗趁機問他,“何故謂天子為官家?”他說道:”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兼三、五之德,故曰官家“。

    且不論這是酒後言論,就單單這幾句奉承的話,真宗也就心裡美滋滋的了。雖然李學士的話是吹捧真宗,但也牽強的解釋了而宋朝皇帝被稱為官家的原因。

    但是,李學士的話也可以被看成酒後的胡言亂語,沒有一定的邏輯,那還有其他原因嗎?答案是有的。

    (趙匡胤黃袍加身)

    ”官家“的尊稱是宋朝統治者理性的表現。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原本是後周的殿前都點檢,但他陳橋兵變,“被迫”黃袍加身,迫使後周幼主禪讓,當了皇帝。可以說大宋開國並不是“奉天承運”,而是篡位。因此可能心虛,就自稱“官家”,但是”官家“一詞分明是是經過精心考慮,再三思量後的理性選擇。

    另外,在宋朝,看病行醫的被稱為”醫家“;宋朝的北方粗魯的人自稱為”灑家“,魯智深就是如此自稱;擺渡撐船的叫船家,還有酒家、店家等一些稱呼。

    首先,這種稱呼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便是既概括了他們的職業,表明了身份的歸屬。

    其次,這種“xx家”的稱呼給人一種既親切又不失尊嚴的感覺,是一種“止乎於禮”稱呼,也正是這樣,才是宋朝皇帝親民形象的需要。

    另外從封建社會皇帝稱謂的演變可探討一二。夏商周統治者自稱為“寡人”、“孤”,被稱為“大王”、“陛下”等;春秋戰國時期,把諸侯王稱做君上或者王上,自稱沿用夏商周的”寡人“、”孤“等。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創造了”皇帝“一詞,並自稱為“朕”。“朕”這個字本來平民百姓的用字,但秦始皇為了凸顯皇權,為了顯示身份特殊性,便規定這個字只能皇帝一個人使用,從此皇帝自稱為“朕”被沿襲了2000多年。

    (清明上河圖)

    到了宋朝,社會經濟的發達,促進了文化繁榮,宋朝的國策也一貫重文抑武。在文化層面,統治階層比較含蓄內斂,比如宋朝出了幾個畫家與書法家的皇帝,這與宋朝國策有很大關係。

    而”官家“一詞沒有”皇上“,”朕“、”天子“等詞霸氣,甚至有了一些小家子氣的感覺,但是這恰好迎合了宋朝社會的文化氛圍,容易被百姓接受。

    雖然”官家“一詞在五代十國就有了皇帝的意思,但是到了宋朝才真正的被人民接受,被歷史銘記。但不管是宋朝統治者是出於鞏固政權的需要,還是文化迎合,被稱為”官家“都像是皇權弱化的表現。

  • 25 # 蘇小衿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清平樂》,正是以北宋的歷史為背景。之所以劇中稱呼皇帝為“官家”,其實是源於宋太祖趙匡胤。

    《晉書·石季龍傳》中有記載“官家難稱,吾欲行冒頓之事,卿從我乎”,是官家最早的記載。“官”有動詞的性質,是大公無私的象徵,通常臣子稱呼皇帝為“官家”,則是彰顯天子治理天下的大公無私。

    而之所以北宋的皇帝被稱作官家,其實源於北宋的開國皇帝趙匡胤。

    趙匡胤本來是後周的將領,是靠著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才得以開創北宋王朝。而趙匡胤,為了讓鞏固自己的地位,除了“杯酒釋兵權”消除隱患之外,還改變了原本帝王自稱“朕”的慣例,而是改用“官家”來自稱。

    用“官家”的稱呼,趙匡胤讓其他人更加信服,所謂的“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故兼稱之”,正是“官家”的起源,以此來彰顯自己執政的大公無私。看似是將身份降低,但與當初“五帝”“三王”等同的稱謂,其實更加拔高了自己的身份。

    而更有趣的是,因為“官家”的使用,北宋時期夫妻之間也有“官人”的稱呼,民間更是將新郎稱呼為“新郎官”,可見當時“官”這一稱謂,被大眾所接受,西門慶的“西門大官人”也是來自這一稱呼,表達了對有一定身份之人的敬重。

    於是,在北宋時期,皇帝的稱呼也便稱作“官家”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因為某部影視作品而喜歡一首歌,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