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梁說家教

    除了學會控制情緒還是學會控制情緒。怎麼控制?每當遇到情緒要發洩時,主要考慮兩個問題(自我心理暗示):一、吼叫能有教育效果嗎?吼叫是無能的表現!二、我要做個教育合格型父母,必須講究教育策略。久而久之,一定能控制情緒。

  • 2 # 李強老師啟智

    當做父母的有這樣大吼似的侵犯行為,往往換來的只是憤怒,只有放下心中對於孩子的行為所產生的敵意情緒,才會不產生憤怒。良好的情緒表達也是為孩子在處理將來的人際衝突時做個良好的示範,孩子也會更加地平和,而不是更願意吵架、打架來紓解情緒和矛盾。

  • 3 # 啟碼未來創始人王立波

    其實,每個父母都會大吼大叫,只是有些父母掩飾的好,有些皮孩子不吼吼沒用,我帶很多孩子,自律的孩子,不用管,他也能管理好自己,有些孩子自律差,在眼皮底下都能頂峰作案,攤上這樣的孩子,好說好商量沒用的,適當的給點力度,消停一會兒,過會兒給點陽光就燦爛,只能慢慢等這些熊孩子長大吧!

  • 4 # 物理小李老師

    我以前在輔導孩子們做作業的之後,面對學習不好或者態度不好的孩子,經常忍不住說他們甚至想動手,後來漸漸的有所好轉,我就說說控制自己大吼大叫的幾點建議吧。

    1、一定要意識到吼叫的危害。首先我們作為成年人,一定要明白吼叫的危害。我以前看過一本書,書上說,大人在吼叫的時候,在孩子的眼裡就是一個怪物。這個時候,我們說什麼,孩子時聽不進去的,因為我們的吼叫已經讓他們不在關注我們說什麼,而是關注我們這個“怪物”。其次,我們自己吼叫完以後,也會覺得自己很恐怖,情緒一時半會都穩定不下來,甚至還可能動手發洩。所以,吼叫的危害,我們成年人要深刻懂得,明白以後,進行下一步。

    2、當我們意識到我們情緒已經上頭,已經被孩子的錯誤或者一些不解行為惹惱的時候,這個時候就立即停下和孩子直面問題,馬上轉移注意,想想孩子始終是孩子,想想孩子的有點,想想孩子可愛的時候,想想自己也是孩子的時候,被大人吼是什麼感受。如果一時想不到這些,馬上從孩子身邊離開,看看遠處,做做深呼吸,暫時逃避這個我難題。等到自己穩定以後,再過來和孩子交流問題所在。

    3、降低對孩子的期待,為孩子的每一點進步而鼓勵,而真心的去表揚他。我以前就有過這個經歷,一個孩子,計算能力超級差,我就把她當成完全不懂給她講,最後第二天,她會了簡單的計算,我當時就覺得真的為她高興,為自己高興。所以,很多時候,在效果不達預期的時候,我們自己要學會去條件,學會去體諒孩子

    最後,教育孩子本來就是一場修行,我們孩子在逐漸長大,我們也逐漸變得更為優秀,所以,我們作為成年人,更要學會先去做出改變和進步,讓孩子有更好的學習榜樣,加油。

  • 5 # 高效學習張老師

    我想把正面管教中的方案靈活的應用一下,也是我自己創新使用的方法,僅供大家參考,那就是和善和堅定並行。

    之所以出現你說的大喊大叫,主要是因為在某種特定的場合下,我們抑制不住自己內心的感受,所以我一般都是這樣和孩子說,既然我們的意見不同,那我們就給彼此一個空間,然後再走向另外一個房間,當彼此情緒都冷靜下來後,你會發現事情的處理遠比大喊大叫要好的多。

    第二,之所以會出現你說的大喊大叫的情況,是因為孩子出現了你認為不聽話的情況,這或許跟平時我們的相處的方式有關 。一般來說,在普通的事情上,一般是我們沒有自己的原則,或者在小事的處理中沒有給孩子樹立威嚴 ,孩子雖然很小,但他們很容易抓住家長的心裡。

  • 6 # 彭如心老師

    控制不了自己,就不配做父母。因為好孩子,也被你大吼大叫嚇傻了!

    要想做個好父母,先管好自己。

    見過一個很聰敏的男孩,有個爺爺和姑姑,教給男孩很多知識。可是有脾氣暴躁的父母。13歲那年,爺爺和姑姑都不在家的一天,孩子被大吼大叫的父母教訓,發生了意外。孩子沒了。

    孩子爸爸媽媽很後悔,可沒有後悔藥!只能自己孤獨終老!

  • 7 # 加合說遊戲

    這就需要家長找到合理的緩解放鬆方式,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糟心的事,而我們身為家長要起到模範作用,對孩子大吼大叫對於孩子的心理會造成不可磨滅的傷害。所以在遇到教育孩子糟心的事時,家長需要一些其他合理的方式去緩解或者釋放怒氣,比如打打籃球,跑跑步之類的方式。

  • 8 # 李文彬531

    那還能怎麼辦,別人誰能去揍你一頓啊?還不是沒思想!孩子的成長是靠一點一滴積累成才的,所以就得要絕對有長長的功夫耐耐的性才可以,你是一口吃大的嗎?現在絕大部分家長特別年輕家長,總拿孩子跟自己比,把孩子當大人看,這就是最大的錯誤!

  • 9 # 自由自在地享受生活

    你教育孩子? 孩子已經變成你的出氣筒啦!!你能教育好嗎?你連自己的情緒都控制不了,怎麼控制孩子?

    如果想把孩子教育好,你就得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孩子是否能教育好,遺傳基因、智商都不是決定性的因素,最主要的決定性的因素就是家長的穩定的情緒!

    建議:1、愛上閱讀。試試吧,透過閱讀能得到很大幫助,堅持下去你就會看看到效果;

    2、延遲發怒。想要吼叫時,先延時一秒、兩秒、三秒......過後就消氣了;

    衝動是魔鬼,不僅不能教育好孩子,把孩子毀了,還把自己也毀了,為人父母大忌;

    3、轉移注意力。當你要吼叫時,先去幹點別的事,分散注意力,忙完過會就忘了;

    4、修心吧!不一定孩子不好教育,家長出現吼叫的現象是自身出了問題,心不靜,修心吧!

    5、自己的壓力和心情、心態都出現問題,可能現階段自己的生活、工作等各個方面出現了問題,儘快找原因,調整自己的狀態,先把自己調整好,再教育孩子吧!

  • 10 # 凹仙女

    教育是一門很深的學問!

    首先,孩子這個概念,得界定一下,是多大的孩子,分開來說吧!

    如果是小學以內的比較小的孩子,對於很多事情,孩子因為太小,所以並沒有準確的判斷能力,而且經常碰到很多危險的事兒,這個時候,我覺得,其實無需剋制脾氣,該發火就發火。這個時候,父母的怒火,可以讓孩子印象深刻,起到很大的震懾作用,防止孩子再犯類似的危險問題。但是如果非要摳字眼的說大吼大叫,或者說過於暴躁的對待孩子,那肯定是不合適的。

    叛逆期的孩子們!

    首先,請相信真的有叛逆期這回事兒,很多家長喜歡說一句口頭禪:“我們以前還不是父母打著罵著過來的,也沒聽過什麼叛逆期,你們就是過得太好了。。。。。。“

    等等這樣的話,其實都是不合適的,每個人的身體健康發展和成長,都有一個過程,都會經歷青春期的快速發育,這個時候身體的激素會出現大的浮動,自然伴隨情緒的大起伏。以前的孩子也有,只不過不同情況下表現不同,資訊閉塞的情況下,研究很少,不為人所熟知而已。

    所以,叛逆期的孩子,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就是姨媽期的女孩子,偶爾情緒暴躁不受控,不懂得正確處理情緒問題。而在這個時候,如果父母對於出現在孩子和自己之間的問題,選擇大吼大叫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很容易使孩子更衝動易怒,這顯然對孩子極為不好。

    那麼,回到問題,這種情況,控制不住自己怎麼辦?父母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理解孩子的情緒變化原因,在這樣的前提下,再去跟孩子溝通,儘量做的心平氣和。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都是很好哄的,多看些育兒的文章,孩子心理學的文章研究,平常跟孩子多溝通多交流,多有一些和孩子的共同話題,自然而然的可以從源頭上解決問題,避免矛盾衝突的產生。

    最後多說一點,對於父母而言,孩子多大,那都是自己的孩子。自然還有最後一類,便是已經成年的二三十的“孩子們”,這個時候,也會有很多跟父母的矛盾,工作婚姻等等問題,作為父母,看問題角度不一樣,自然處理方法不一樣。當你與你的大“孩子“出現分歧時,爭吵大吼大叫自然沒有意義,畢竟孩子大了,會自己處理問題,這個時候,更多的是需要冷靜說明問題的後果,讓孩子自己抉擇,只要他能承擔住後果,那麼撞撞南牆又如何,也是成熟的必經之路啊!

    說到底,自己的孩子還是自己最瞭解,都是頭一次當爹當媽,一路摸索過來,用你總結出來的最佳經驗,好好處理問題,控制情緒,你會成功的,加油!

  • 11 # Mr.Nick

    確實比較矛盾,我也很多時候忍不住要吼孩子,直到有一天女兒給我說,爸爸你別吼我了好不?感覺特別難受,所以,我就給女兒說,以後爸爸儘量控制情緒不吼你。要是爸爸再吼你的話,你就給爸爸直接說,別吼我了!後面基本上沒吼過孩子,即使有時忘記了吼了孩子,她會說:爸爸,你說的不吼我的!就,再沒吼過她了!建議跟孩子約定一下,一次改變不了就兩次,會把這個壞習慣改掉的。

  • 12 # 翩若驚鴻415

    第一步,找個合適的時間和地方,給孩子慎重道歉。只有慎重道過歉,你才能開始約束自己。

    不知道您的孩子多大,如果在16歲以上,可以請孩子去你自己常去的咖啡廳,慎重道歉。為什麼是咖啡廳,而不是家裡?因為在家裡,彼此很放鬆,容易講著講著又崩了,又失去控制了;其次,請孩子去你常去的咖啡廳,代表你認為他已經成人,希望和他進行第一次成年人之間的談話。

    假如孩子小於15歲,那就在家裡,擺上茶水,調整好氣氛。

    這個道歉的儀式,既是給孩子表達發自內心的歉疚和愛,也是給自己的一個提醒,從此不能再對他吼叫。儀式感十分重要。

    我不知道具體是什麼事重複讓你吼叫。我自己遇到過兩件事可以和你分享下。

    第一件事,是當年我兒子大約上五六年級的時候,經常把我氣夠嗆,我常常說他,而他總是頂撞我,覺得我說得不對,越頂撞、我這氣越大,就開始罵他。

    終於有一天,我覺得不對,因為這種方式真的兩敗俱傷。我找了個時間給他道歉,告訴他,“對不起,我第一次當媽媽,只能按照我現在的認知來對你好、來教育你。也許十年二十年後,時間證明我錯了,可是今天我還是必須要這樣做,否則我特別害怕自己沒有盡到一個母親的責任,所有這一切都是因為我太愛你”,我兒子當時就告訴我說,“媽媽沒關係,我也是第一次做兒子,我不是故意頂撞你,我也愛你”。

    第二次是他上高中了,應該是高一開始,他脾氣特大,我脾氣也特大,經常彼此都控制不住情緒。

    當我意識到不能再這樣下去了時,我請他去了一個還蠻高檔的咖啡廳,和他談了一次話,主要內容是:我知道你高中學習壓力越來越大、又是青春期,導致脾氣大;但是我工作壓力也大,年紀又越來越大,搞不好還有點更年期。咱倆都知道我們彼此是愛對方的,但老這樣對著吼叫,我很難過,我相信他也很難過。

    然後我們就協商出辦法來:

    1. 假如我先失控,他還沒有失控,他就閉嘴,等我安靜下來以後再說。

    2. 假如他先失控,我還比較清醒,我就先閉嘴,等他安靜下來再說。

    3. 假如我們兩個同時失控,我們約定好,由他讓著我(他年紀輕,把我氣病了,家裡少個人掙錢,吃虧是他[捂臉]),他可以直接出門走兩個小時再回家。

    從此以後我們就是這麼執行的,很有幾次,我們兩個同時失控,他摔門而出,過一兩個小時發個簡訊給我,“媽媽,我沒事了,你還在生氣不?要是沒生氣了,我就回來;要是還在生氣,我再走會兒路” 。

    這種時候一般我已經很平靜了,甚至會有點內疚,會給他簡訊喊他趕緊回家。

    父子母子之間,血脈相連,相處的時間又會很長,需要找到適合一家人的相處之道。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是非常愛自己的,所以把你解決不了的困難和他商量吧,一起找個解決之道、建立一個比較和諧的相處之道。

    第三,有個人做緩衝帶

    我先生一般不介入我和孩子之間的矛盾。我們說好了,他負責對孩子好,我負責教育。但如果我和孩子之間真的出了很大的矛盾,那麼他就會去找孩子談,“媽就只有一個,咋辦呢?男子漢大丈夫,讓著點唄”。[呲牙]

    就這樣,兒子已經讀完研究生開始工作了,而我在兒子和先生的護衛裡也漸漸變老[摳鼻]

    只要相信彼此是打不散的一家人,總能解決問題,找到和諧相處的方式的。

    補一句:大吼大叫其實是因為在乎,完全忽視才是真可怕。只要彼此在乎,多花點時間重建相處之道就好。

  • 13 # 阿娥你好

    明知不可為卻控制不住自己,原因不外乎這麼幾種,一、對吼叫孩子的弊端認識不夠深刻,二、家長自身心理脆弱、情緒容易失控,三、對孩子抱有不切實際的期望。

    就像控制體重一樣,有的人減肥一而再、再而三的失敗,有的人幾十年如一日的保持身材,能始終如一堅持某個習慣的人,內心相當強大,心理建設和控制體重是一樣的,首先養成習慣,其次做到堅持。

    對孩子疾言厲色是一場沒有贏家的獨角戲。指責孩子的邏輯鏈條通常是這樣的:

    你現在的狀態A是不對的。你應該處於B狀態。你進入B狀態,我認為是很容易的。可你偏偏不聽我的,故意在A狀態待著,所以你是存心和我作對。由此得出結論,你對我有敵意,所以我要指責你。

    在“你應該”思維影響下,家長對孩子常常放大缺點、求全責備,“大吼大叫”不僅對孩子變好無益,而且會傷害到親子關係。

    對於想改善狀態的家長,我有三個建議。

    一、讀書增強自身能量。

    內心有力量的人才能做到“靜、慈、和”,孩子需要能量高的父母提供燈塔般的人生指引,你的“大吼大叫”會讓孩子感到莫名其妙、無所適從,自身能量低,遇事只能憑本能感性處理,負面情緒消耗的不僅是和孩子的感情,更是自己的內在能量。

    二、學會取悅自己。

    兒童教育的“三腳凳”理論之一就是父母要懂得享受生活和自我激勵,父母心態愉快放鬆,面對孩子的問題時才能做到心平氣和。

    三、摒棄“身份優越感”,放下身段和孩子一起成長。

    父母承認自己不總是對的,承認自己並不完美,承認自己也需要不斷學習和成長,對親子關係大有裨益。

  • 14 # 日語羊羹君

    其實對孩子吼叫在我周圍的也算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多數家長像是題主一樣,明知不該吼叫、且吼叫會對孩子造成成長上的不良影響,但始終難以控制,不是簡單的情緒控制問題,但是也有一些簡單的方法可以改善。

    首先,對於吼叫,這裡針對家長對小孩子的吼叫,你所需要知道的幾點。

    對孩子大吼大叫的這種傳統管教方式,在現如今的家庭教育中長期上看是無效地落伍的管教方式。常備吼叫對待的孩子,成長上可能在對人和人之間關係、對外界的感知、EQ等都會有負面的影響。大多數家長都能理解,這種應當被淘汰的管教方式,但是很難戒掉。

    其間原因,除了一些“棍棒出孝子”之類簡單粗暴的世俗觀念外,自身的情緒控制,生活情況、自身健康指標、甚至是家族代代相傳的吼叫打罵教育深深印刻,都使得家長用意難以控制的在孩子做出一些“不聽話”行為後,難以控制地發飆。

    各個家長肯定更關心的是,究竟要如何才能改善這種情況?

    其次,再來講下改善的建議:家長們必須停止吼叫,使用更加尊重孩子的方式來進行管教。

    如果就從表層來看的話,與發火、吼叫對立的,解決的方案無非就是讓自己情緒平靜下來,能用尊重的方式和孩子進行溝通。家長們都明白,孩子至親的寶貝,並不是劍拔弩張的敵人,但是講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尤其是在家長被激發怒氣的時候,哪有那麼強的剋制力。但我們實踐的一些方法上,還是有值得借鑑和嘗試的:

    先不要說任何的話,這個節骨眼,你說什麼都是有問題的。第一步先自我感覺下,體會此時自己的內心負面情緒和想法,嘗試能不能自己改變這些負面的情緒和想法;

    身體的準備上,嘗試下在思考的同時深呼吸。深呼吸的作用很直接,讓更多的新鮮空氣來改善心臟的代謝,一定程度上也能緩解此時的緊張情緒,使得心境更加平和;

    嘗試自己內心想像一些積極的想法,和此時的負面情緒相抵消,要在自己情緒得以平復後才能和孩子更好的進行溝通;

    要確認一點,需要認真審視下,是否自己對孩子有過分的期待?因為家長常常犯的,就是用成人的標準和自己的習慣來要求孩子,忽視了孩子目前所處年紀階段的認知和行動上存在侷限。而自己所要求孩子的是否和孩子本身的個性大相徑庭?自己思考下現在孩子具體是需要些什麼?是否其實是需要自己的幫助?

    合理地運用同理心,要懂得換位思考,體諒孩此時的想法和情緒。能和孩子平等地平靜地經行溝通。

    總的來說,方法上是需要自己多次嘗試和練習的,不一定說第一次就一定能做的很好,家長自己反正內心刻意地進行練習,久而久之對於各個環節和注意要點就能比較好地掌握和處理。

  • 15 # 伴和老師

    首先說一點,最不贊成“控制不了自己,就不配做父母”這種觀點。人,都會有情緒,喜怒哀樂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不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會有自己的情緒,有情緒,生氣了大吼大叫,這個不是什麼變態的事情,不是猛虎野獸,這個要和變態有心理問題還是要區分開來,咱們首先得承認這一點,然後才能再來談論怎麼控制情緒的問題。

    我反對父母無緣無故的對孩子大吼大叫,不聽取孩子意見,控制慾強烈,認為孩子就應該完全聽自己的,而不准許表達還自己的意見,一旦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就受不了,潛意識裡面覺得自己的權威收到了挑戰,然後橫蠻不講理的進行強制壓制,不分是非的固執己見。這種家長是要不得的,孩子,也是一個人,他也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有自己為人處世的方法,請把孩子平等的當人,而不是私有財產。

    我贊成父母對孩子有針對性的管教,包括適當的捱打捱罵,孩子畢竟年齡小,來到這個世界上,就像是一張白紙,什麼都得不懂,什麼都得學習,在成長過程中,也會經歷很多很多事情,但多數孩子並沒有判斷力,容易受不好的東西影響,這個時候,作為孩子的爸爸媽媽,就有義務對孩子進行管教,有時候孩子犯了錯,挨點打受點罵,才會長教訓,至少會在他的成長記憶裡面,留下某個事情幹不得幹了要捱打的記憶,這並不是壞事,從古至今都有養不教父之過,黃荊棍兒出好人的說法,近兩年國家也在適當出臺將教鞭還給老師的政策,透過管教,讓孩子懂規矩懂是非,不是壞事。

    綜上,不論是溫和教育還是強勢教育,都要做到合理,不能無緣無故,不能不分是非,不要沒有原則的溫和,也不要不講道理的打罵。要教給孩子什麼是對錯,什麼是是非,什麼是規矩,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不要拿孩子當試驗田。

  • 16 # miss洪自媒體

    你好。你想控制自己的情緒才會提出這個問題,這很好。衝動是魔鬼,忍耐力不夠,心理自我調節沒有方法,但是一輩子對自己在乎的家人不衝動才奇怪,偶爾有就行,而不是成為愛衝動的人。當你脾氣一上來,要麼口不擇言說一些傷害別人的話,要麼做出一些不恰當的事,讓自己事後悔恨。很多人這樣,不要有太多心理負擔,慢慢調整。知道這樣不好,只是因為對情緒的認知不足,因而在控制情緒方面顯的心有餘而力不足而已。學會沉默以對 ,情緒不僅是一種心理狀態,也是一種生理上的喚醒,這就是情緒的雙因素理論。這種特性決定了,當我們遇到一件事的時候,最先啟動的就是我們的情緒,等過了幾秒以後我們的理智才開始起作用,在理智空白期,我們整個人會被情緒完全控制,假如不加應對的話就會變的很衝動,從而做出一些讓自己後悔的事。那麼,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怎麼應對呢?最好的策略是沉默以對,並在心裡默唸幾個數。有的人認為理智空白期一般會持續6秒,所以可以從1默唸到6。當然,具體念到幾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定。之所以這樣做,就是等自己的理智空白期過去,等自己的理智開始起作用,這個時候我們才有可能客觀的看待問題,從而做出一些合適的決定和行為。所以,暫時的沉默並不是為了忍而忍,而是給自己恢復理智的時間,是一種智慧。轉移關注點即使我們恢復了一點理智,在強烈的負面情緒作用下,我們也只會去關注事情當中讓自己氣憤的一面,而不能全面的看待問題。很多人就是這樣,雖然也是在思考,但想的都是消極的、負面的東西,所以越想越生氣,反而讓自己變的更衝動。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給自己一個心理暗示,就是從對方的言行當中找到對自己有利的一個點,也就是說,不管當時你是多麼的討厭對面的一個人,也要強迫自己去尋找,在對方的言行當中,有哪一個點確實是對自己有好處的?當我們這樣去做的時候,就避免了掉入絕對化的思維陷阱中,而是能用一種更平衡的心態來看待眼前的事情:對方雖然讓自己很氣憤,但也不是完全的不可理喻。這樣,我們衝動的程度就會降低。此外,還有一種方法是把注意力轉移到解決問題衝突的思路上面。比方說我們坐飛機的時候,經常會遇到飛機晚點的情況,有時候我們就會覺得事情難以忍受。比如有的人會找航空公司的人員不斷的指責,以發洩心中的不滿。但假如我們能夠不被情緒控制,而是冷靜的去想怎麼解決眼前的問題,想一想要沒有好的替代方案,比如更換其他航班等等,都有可能讓問題得到更好的解決。轉移我們的注意力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一旦我們精力投注的方向對了,事情就會向著好的結果發展;而一旦方向錯了,越激動反而越容易造成難以承受的後果。改變我們頭腦中的規則當我們和別人相處,一起做一些事情的時候,內心是懷有很多“應該式”的規則的。比如我對別人好的話,別人就應該回報我。這個邏輯看起來很有道理,也很公平。但實際上並沒有那麼簡單,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因素會導致這個邏輯不成立。比如你認為的好,別人是否也認同?即使認同,別人當時是否有接受你的好的意願?此外,你表達好的方式是否是別人願意接受的?等等。從這裡就可以看到,對別人好其實是一個技術活,稍微有一點偏差都可能導致我們意想不到的後果。所以,當我們對別人好,為別人付出的時候,只能說別人會有更大的可能性心存感激,並回饋我們,但這些並不是絕對的。下一次,當你因某事而生氣的時候,想一下是什麼樣的念頭讓自己生氣,這些念頭背後遵循的是什麼樣的規則,然後再認真的梳理一下:自己的這條規則真的是正確的嗎?這樣的一種思考,會讓我們建立一種更成熟的心態。最後,很多時候讓你憤怒的並不一定是別人的行為,而是你的想法。當你因為一件事而怒不可遏的時候,提醒一下自己:自己認為的真的是對的嗎?或許,就是這麼簡單的一問,一個質疑,你就會從衝動的魔鬼中被解救出來了。人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代表了TA的成熟度一個人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代表了ta的成熟度情緒是情緒,溝通是溝通1:控制情緒,不等於憋住話不去溝通。2:但是!如果我們帶著情緒去溝通,往往會導致溝通無效。3:而真正導致各種肝經鬱滯(乳腺子宮甲狀腺疾病)的,是溝通無效。記住,不是情緒和憤怒讓你心有千千結所以身有千千結的。而是無效溝通。4:有效溝通,恰恰需要先控制情緒。因為冷靜思考你會發現,人類的情緒,不是可以發洩完的有一個固定量的東西,而是你越發洩,越給了情緒越源源不斷的能量使其膨脹。所以,通常以為的你發洩怒火罵別人,能氣死別人不會氣死自己,恰恰相反,不過是個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下下策。遇到那種不會生氣的,那就更虧咯。有情緒的時候,是無法溝通的1:無論對愛人還是孩子,如果我們帶著情緒,也就是邊發脾氣邊企圖溝通,那肯定是無效的。2:因為,當我們發脾氣的時候,已經把自己放在“我的對的人”or“我是受害者”的立場。所以,對方接受到的資訊是,被指責、被評判。而眼裡看到的我們,是道德帝、或者高高在上的法官、兇巴巴的教導主任。捫心自問,我們遇到這種氣勢洶洶說要跟我們溝通的人,我們會相信對方是要溝通麼?對方顯然只想罵人啊!3:有效溝通,只存在於平等地位和互相尊重之上。4:只有有效溝通,引發你情緒的事件才會從根源被解決。所以,控制情緒,是第一步。所以,A媽媽一旦發現自己因為孩子怒不可遏,應該先問問自己,為什麼會如此生氣?a 因為自己童年時期一旦做錯事就會被父母痛罵或者捱打,所以產生應激反應,如法炮製到自己孩子身上?b 因為自己潛意識的不接納自己犯錯,投射到孩子身上,無法接受別人犯錯?c 因為自己的金錢匱乏感,導致的對損壞物品有嚴重不良情緒反應?d 因為剛跟老公或者婆婆吵架溝通無效,藉機發洩到無辜的孩子(打的過、欺負的動的弱小)身上?一般來說,如果發現自己情緒產生,然後順著情緒去找原因。根本就不會再有情緒了,更別說發洩到別人身上。所以,情緒不是控制住的。而是情緒被發現它只是一個病灶,然後我們轉換為醫生,開始治病了。(誰還生氣啊,感謝這個病灶被情緒發現)挖掘病灶,是讓我們成熟的機會。所以,我最後再總結一下。1: 正確的讓自己思辨、成熟起來的方法,恰恰就是歡迎情緒的到來。無論是悲傷還是痛苦。2: 大家不是用力去控制情緒,因為那個反而起反作用。首先我們要接納自己就是這樣的,接納自己因為某件事悲傷或者憤怒。沒必要壓抑這個感覺,沒必要覺得“別人不會悲傷憤怒,為什麼我會”,然後企圖迅速壓抑這個情緒。迅速壓抑情緒不是控制情緒,迅速壓抑=吃西藥緩解症狀。但是我們不用這個情緒去攻擊別人哈,控制的是這個層面。3: 先跟自己的情緒在一起,擁抱自己,問問你自己:“怎麼了親愛的,你為什麼如此難過/悲傷/激動?”我們天天說要愛自己,首先讓我們自己成為我們的最佳愛人哈。溫柔的問自己,是什麼引發了我們如此劇烈的情緒。是童年陰影、原生家庭、某件往事、不安全感被觸動、匱乏感,還是什麼?然後再往深了看自己,內視。這個問題是否總出現,那麼客觀的看,客觀理智的分析,到最深處去跟自己聊天,到了這一步,往往情緒已經沒有了。4:如果想要跟愛人溝通這個事情,就平靜的溝通。比如說:“親愛的,我剛才非常生氣/悲傷。”對方不是傻子,如果我們不是高高在上想要罵對方,批判、指責、發洩怒火,對方是樂意跟我們溝通的。因為人都希望跟自己的愛人有效溝通,誰也不想天天無厘頭的冷暴力鬧矛盾。然後開誠佈公,袒露自己的心跡。比如說,你的某個行為,讓我很不開心。我不知道你是怎麼想的,我認為是你不夠愛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個誤會。表達真的非常重要。以至於我很難表達愛的需求,我很想表達,但是又怕被嘲笑的時候,我就會憤怒。這個憤怒就別我們轉化成為,跟愛人吵架。內在卻是委屈的,在哭著說“你抱抱我,我愛你”。當我們看到自己的情緒,來自於哪裡,我們就不會再有情緒產生了。當我們看到自己的一切憤怒與悲傷,是因為想要愛或者想要表達愛。我們就去表達愛。當我們以愛為基調去溝通,而不是高高在上帶著憤怒與指責,我們就會得到有效溝通,得到愛。然後我們深入溝通,跟愛人說自己為什麼會難過,為什麼會悲傷,為什麼會憤怒,就會一起深入到人性深處,探索我們根源的病灶。當我們深入到病灶,我們也許會繼續憤怒,會流淚,但是如果我們在愛人的懷裡,我們將被治癒。我們獨處的時候也一樣。因為最好的醫生是自己,看到某些社會現象的憤怒,問問自己憤怒從何而來,藉機看清楚自己,然後反思和反問自己如何處理,如果事件換成自己,如何面對。現在疫情之下,我們會看到,自己和身邊的人對不同的社會顯現反應是不同的。比如有些人對A類事件更關注,更容易被刺激到。而另一些人則更容易關注B類事件,社會問題,這就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病灶(投射反應)。分析自己,為什麼會非常關注某件事,某件事對自己的刺激為什麼那麼大,觀察情緒的源頭,是抽絲剝繭認識自我,自省和成長的一個很好途徑。越是成熟的人,越能客觀冷靜的觀察,基於對自己的瞭解,對人性的瞭解,站位會越來越高,能夠冷靜的接納一切的發生,因為人間百態,是由於人性的複雜,客觀環境的不同、社會身份的不同造成的。成熟的人,會客觀看待一切的發生都有其根源原因,而不是一味發洩憤怒和悲傷的情緒,一定要抓出一兩個替罪羊來承受自己的怒火。這也就是,有著悲憫眾生心態的人,是成熟的,多角度和高視角的。憤青,往往都是小孩子嘛,只有一個單一視角代入,拒絕客觀接納人性的多樣和隨著環境帶來的變化。你好,情緒。再見,情緒。

  • 17 # 匯豪麗都

    如果您已經對孩子發火了,但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您覺得自己罵錯了,或者說感受到了自己的情緒不對勁(發邪火),就馬上停住。千萬不要因為已經開始罵了就破罐子破摔,或者覺得突然停下來好像挺突兀的,也好像有點沒面子,要記住,只要能停下來,就是進步。因為,只要有覺察的行為,您就會越來越早發現自己的情緒。這屬於一種情緒急救方法,當然發火的時候突然停住,心裡蠻難受的,就像快速行駛時急剎車一樣。這不是我們的終極解決方法,但是對於”無辜“的孩子來說,無疑是一種快速的解救方法。快樂是唯一的準則。有父母會問,我生氣的時候就顧著生氣了,覺察不到怎麼辦?其實,想要覺察自己的情緒,只要把握一個準則即可——快樂。也就是說,如果您生氣了,發火了,那麼就說明您不快樂,只要是不快樂的事立馬停止就對了。打在孩子身上,疼在自己心上,那麼,您就不快樂,停止!罵得孩子眼淚汪汪,自己心裡也覺得好像過分了,內疚也是不快樂,停止!教育方式不對,用了以後發現沒用,焦慮也是不快樂,停止!孩子犯了錯,跟他坐在一起聊天談心,孩子願意聽,您瞬間就有成就感,這是快樂,可以繼續進行。孩子犯了錯,您跟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他接受了,看到了孩子進步,您很快樂,說明這個方法可行。其實,快樂的源泉來源於自己。當您總有一個快樂的心情,什麼導火線都會被您快樂的水源所撲滅。當您快樂的時候,頭腦就會是理智的,當您快樂的時候,您的愛就會順利傳達到孩子心中。請記住,怒火會扭曲您對孩子的愛。以個人經歷來說(家家都有熊孩子),父母有時候發脾氣是覺得孩子在跟自己對著幹。也就是說,他是故意氣我的!實際上,這還真是父母自己瞎想的。很多時候,孩子看似的調皮,都是有各種原因的:有的是因為年齡太小(父母沒有根據孩子的發展規律特點來要求),有的是因為方法不當,有的是因為身體不適,有的是因為心情不佳,有的是因為習慣養成了。說到習慣養成,也就是說孩子經常這樣,但是為啥今天您就因為這事跟他發脾氣呢?還不是因為您本身就帶著情緒,再被熊孩子在太歲頭上動了土。有位媽媽跟我說:“我天天都因為吃飯這事跟孩子生氣,在飯桌上每天都罵他,他也沒反應,氣得我每天飯都吃不下。打也沒用,他吃飯照樣慢慢吞吞的,越說越慢,他就是故意的。在日常的教育過程中,如果您發現天天打罵都沒用的話,那就說明打罵這個方法是錯的,請馬上停止。教育不可無,怒火不可有!那熊孩子做錯事父母還不能教育了?當然不是。我們所說的教育是指引導或者教導。簡單的說,就是跟孩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然後解決問題。但是上述所說的“大吼大叫”則不是教育,而是帶著情緒的發洩。這種發洩由於攜帶了各種負面情緒,所以它的主要功能不是給孩子提供幫助或者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是在發洩自己的消極情緒。您在大吼大叫的時候說的任何話,孩子根本聽不見,他只會看到您暴躁如雷的怒目圓睜。孩子做錯事當然要教育,但是這種教育是不帶有情緒的教育。這就跟孩子鬧情緒時一樣,當孩子因為某件事情大哭大鬧,您在他哭鬧的時候跟他講道理,他是絕對聽不見的。您需要等他哭完平靜了以後再跟他聊。父母也一樣,當您帶著情緒的時候,您對孩子的“教育”有可能就不那麼正確或者理智了。在愛中尋找方法,如果孩子的某一個習慣讓您天天生氣了,有什麼好辦法嗎?有!從今天開始,我們就先告訴自己,如果再看到孩子的同樣行為,我們不要生氣。因為,只有您先接受了他的問題,才能進一步地去解決問題。以孩子的吃飯問題為例,當您看見孩子不好好吃飯時,您先告訴自己,他的這個問題都是我以前沒用對方法而造成的。第一步是檢討自己,因為只有認為不是孩子故意惹怒自己,這個火也就發不起來了。第二步,分析孩子為什麼不好好吃飯。是因為飯菜不好吃?孩子今天有心事?還是因為孩子不餓?或者是脾胃不開?這個分析得根據自己孩子的情況具體表現具體分析。然後根據不同的原因,採取相應的解決方法。飯菜不好吃可以提高廚藝,孩子心情不好可以跟他聊天,孩子吃零食太多可以控制零食量,寶寶脾胃不開可以進行調理。總之,您要抱著一個理念就是:生氣這個方法就是沒用的。第三步,放鬆心情。孩子餓了自己會吃飯,如果他不願意吃,請不要焦慮,孩子不會餓著自己的。很多時候都是因為父母太擔心孩子身體,生怕少吃一口都會長不高長不壯。但是,往往這種擔心瞬間就會被演化成怒火(急死我了,關心你讓你多吃點還不聽話,氣死我了)。如果您做到了前三步,怒火一般也就發不起來了。因為就事論事的時候人就會理智地去解決問題,而不是讓情緒駕馭了自己。當然,也有心情仍然是不愉快的情況,就是有的父母比較容易焦慮(自責),認為自己做不好(例如,孩子不愛吃自己做的飯)就不是一個好媽媽(爸爸),這種焦慮在一定情況下也會轉化為怒氣(沒有成就感,不自信)。如果是這樣的話,您可以考慮暫時離開這個令您焦慮的場所,例如回到房間,下樓散散步或者找朋友談談心。其實,沒有人天生就會當父母,但請相信只有您心中充滿了愛(包括愛自己),您就會是一位合格的父母。改變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但是父母的偉大之處正是在於此!改變的過程可能會很長,在學習處理情緒的過程中,如果出現反覆的現象不要焦慮,請一定要看到自己的進步。

  • 18 # 張老師講新概念

    給你一個個人的建議,當孩子讓你生氣的控制不住的時候建議先讓自己從這個環境中立刻撤離出來,一個比較好的辦法就是立刻去做一些家務,洗衣服,收拾屋子等等,還有就是不建議集中幾天或者一段時間和孩子說的太多,甚至可以一段時間儘量不和他溝通,他反倒會來問你為什麼不怎麼說話?是不是他做錯事了?正所謂“舍即是得”!

  • 19 # 小薇說理

    抱抱,特別理解你的感受!所謂愛之深恨之切!面對熊孩子,我們的心情就像一個小說的名字:拿什麼拯救你?我的愛人[快哭了]因為愛他,想要他好,看著他的“墮落”,心裡無比痛心,所以才會暴怒,這絕對是殺敵一千,自傷三百!自己心裡的痛更是無法言說!事後熊孩子還對你痛恨不已,熊老爸跳出來當個好人!孩子,記住,這是親媽,只有親媽才會這麼在乎你!要是別人的孩子,我還用上這個火?

  • 20 # LUCY趣味英語課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最好的榜樣,父母的行為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處事方式。

    孩子還小,雖然沒有辨別是非的能力,但是有超強的模仿能力,經常對孩子吼叫的父母,孩子也會照葫蘆畫瓢,有樣學樣,因為在他們的意識中父母就是這樣對待他們的。

    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作為家長先不要急著去質問孩子,請有點兒耐心,瞭解事情的真相,聽孩子說明原因再採取手段也不遲,固有的思維偏見會導致誤解,更會帶給孩子不必要的傷害。

    最重要的是父母衝孩子吼叫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反倒會把孩子對父母的尊重和信任感一點一點蠶食掉,時間一長孩子的內心還會對父母產生敵對情緒,做父母的何必辛辛苦苦給自己培養一個小敵人呢。

    請尊重自己的孩子,對孩子而言,父母的言傳身教是一生的財富,請為孩子樹立良好榜樣,否則,等咱們老得時候所面對的就是孩子失控的吼叫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兒子三十歲了,沒結婚,也不想上班。只知道要錢玩,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