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安孟豫三國殺

    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文天祥的過零丁洋

    譚嗣同的獄中題壁

    李白的臨路歌

    陸游《示兒》

  • 22 # 影視雜制

    李白的臨路歌: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左袂。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很悲愴,到底都依然是在對自己生不逢時、壯志未酬的一生悲嘆。

  • 23 # x時光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陸游在臨終時,還記掛著故土沒有收復,國家沒有統一。

    蘇軾: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 24 # 微說西安

    當詩人臨死的時候,他們都在想些什麼?

    陸游:憂心與希望之詩

    陸游(1125~1210),宋代愛國詩人、詞人。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紹興(宋高宗年號,1131~1162年)中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即位,賜進士出身,曾任鎮江、隆興通判。乾道六年(1170年)入蜀,任夔州通判。乾道八年(1172年)入四川宣撫使王炎幕府。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

    《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朱自清說:“這是陸游愛國熱誠的理想化;這理想便是我們現在說的‘國家至上’的信念的雛形。……過去的詩人裡,也許只有他才配稱為愛國詩人。”

    項羽:悲嘆與深情之詩

    項羽(前232年~前202年),名籍,一字子羽,下相(今江蘇宿遷西南)人,秦末隨隨叔父項梁在吳中(今江蘇蘇州)起兵反秦,率領江東八千子弟投入起義的大潮,成了諸路起義首領中妁佼佼者。鉅鹿一戰,項羽破釜沉舟,與幾倍於己的秦軍進行浴血奮戰,奇蹟般地滅了秦軍主力,被各路諸侯推舉為“上將軍”。此後,項所向披靡,直至進軍咸陽,自封為西楚霸王,並分封諸侯王。

    《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垓下歌》是西楚霸王項羽在垓下進行必死戰鬥的前夕所作的絕命詞。

    據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載:“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在《垓下歌》中,既洋溢著項羽無與倫比的豪氣,又蘊含著他對虞姬的滿腔深情;既顯示出霸王的自信,卻又為時運不濟沉重地嘆息。短短的四句,卻能表現出如此豐富的內容和複雜的感情。

    譚嗣同:慨然赴死之詩

    譚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中國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維新志士。1898年領導戊戌變法,與楊銳,劉光第,林旭,楊深秀和康廣仁並稱為“戊戌六君子”。

    《獄中題壁》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該詩是譚嗣同就義前題在獄中壁上的絕命詩。

    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頒佈“明定國是”詔書,宣佈變法。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就發動政變,囚禁光緒皇帝並開始大肆搜捕和屠殺維新派人物。作為戊戌變法領袖的譚嗣同身處險境,但他拒絕了別人請他逃走的勸告,在康有為逃往香港、梁啟超逃往日本,準備“曲線救國”時,譚嗣同決心一死,決定以身殉法來喚醒和警策國人。

    文天祥:悲壯激昂之詩

    文天祥(1236—1283),原名雲孫,字履善,一字宋瑞,號文山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愛國詩人、抗元名將。公元1256年(宋理宗寶祐四年)舉進士第一。公元1275年,元兵東下,於贛州組義軍,入衛臨安(今浙江杭州)。次年除右丞相兼樞密使,出使元軍議和被拘,後脫逃至溫州,轉戰於贛、閩、嶺等地,曾收復州縣多處。著有《文山先生全集》等。

    《過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這首詩作於公元1279年。公元1278年,文天祥在廣東海豐北五坡嶺兵敗被俘,押到船上,次年過零丁洋時作此詩。隨後又被押解至崖山,張弘範逼迫他寫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張世傑、陸秀夫等人,文天祥不從,出示此詩以明志。

    這首詩飽含沉痛悲涼,既嘆國運又嘆自身,把家國之恨、艱危困厄渲染到極致,但在最後一句卻由悲而壯、由鬱而揚,迸發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詩句,慷慨激昂、擲地有聲,以磅礴的氣勢、高亢的語調顯示了詩人的民族氣節和捨生取義的生死觀。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影響了一代又一代愛國志士和廣大民眾。自"五四運動"以來到抗日戰爭,在中國本土,在南洋和海外各地,無論是文學創作、戲劇演出、歌曲傳唱中,經常可以看到《過零丁洋》等篇,激勵民族情愫的吶喊。對後世志士仁人的節操,文學上的摯情文采都有深刻的啟發和廣遠的影響。

    李煜:愁怨回憶之詩

    李煜(937年—978年),初名從嘉,字重光,璟第六子,九六一年嗣位,南唐第三任國君,史稱李後主。精書法,善繪畫,通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九七五年,宋曹彬破金陵,煜降宋,封違命侯,改封隴西郡公。

    李煜的詞前期多寫宮廷的享樂生活,風格柔靡,與他當皇帝的生活環境有關。後期反映亡國之痛,題材從宮廷延伸到社會,意境深遠,感情真摯,極富藝術感染力,這也與他成為亡國之君的生活環境有關。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從皇帝變為階下囚後,李煜整日作詩飲酒。相傳他於自己生日之夜,在寓所命歌妓作樂,唱新作《虞美人》詞,聲聞於外。宋太宗聞之大怒,命人賜“牽機”酒,將他毒死。

    這首詞透過今昔交錯對比,表現了一個亡國之君的無窮的哀怨。

  • 25 # 銘哥科技匯

    李白的一生自視甚高,一直想要在政治上大展拳腳,有所成就,奈何時運不濟,當李白行將就木時,他明白,他的願望再也不能實現了。可即便是如此,在臨終之際,李白以大鵬自比,寫下一首慷慨的讚歌。在人生的最後,即使大鵬不能高飛,他依然熱情地歌頌他的夢想。這就是李白,在人生的最後階段,依然慷慨激昂。

    《臨路歌》

    唐·李白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

    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石袂。

    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滷豬肉的時候,怎麼做可以讓豬肉肥而不膩,瘦而不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