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玉潤萬古

    今天我們對朱棣的第一印象不過是一個篡奪自己侄子皇位的謀逆者,我們或許會說出如果朱允炆在位的話肯定會比朱棣做得更好這樣的話,在我們的印象中朱棣是那個誅滅一個名臣十族的殘暴不仁之人,他肯定是不如(至少看起來不如)一個看起來仁德賢明的皇太孫的,那是個殘暴無情的皇帝(他的制度又開通了明朝權臣專政、太監當道的道路)

    所以我們對他是絲毫沒有什麼異樣的好感的。但在歷史上真正的明成祖朱棣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他是一個膽大妄為、違抗聖命的不肖子孫,還是一個在整個中華民族歷史上都不可多得的英雄人物?如此兩極對立的這些都是我們今天要探討的問題。首先我們在提到我們今天邀請到的主角成祖朱棣之前,我們先有請他那個的偉大的父親精明強幹的明太祖登場。 如果我們不明白他那創業成功的父親是一個什麼樣人話,自然就無法明白帶領政權走向巔峰的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因為他們父子兩個是最像的——無論從長相還是性格上來說都是如此。

    朱元璋是國祚276年的明朝的開國之君,從中華封建歷朝歷代的定律來看的話,幾乎每一個開國之人都是比較有能力的,如果是一個沒有能力的人自然也不能打下一片繁榮富饒且廣袤的江山。所以無論從什麼方面來說朱元璋都是一個非常有能力的人而不是一個什麼心理變態至極的惡魔。 不可否認他殺掉了太多的有功之臣,來為了鞏固和維護自己的最高統治權。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的話,那些開國之人往往藉著自己的勢力來大談朋黨派別,加大國家的內耗和破壞國家的本來的完好的經濟生態和政治生態,甚至為了某一個集團的利益而犧牲掉整個國家的利益。所以大沙工人,也可能不是為了所謂的維護自己的統治權力,而有可能是為了避免更多的本來屬於國家的利潤落入某一個人或某幾個集團的手中。 有太多的史料證明朱元璋是位對勞苦大眾非常好的皇帝,所以他就不可能讓某些對人民有害的利益集團來壓迫和剝削生活本來就如此艱難的剛剛獲得解放的人民,所以他打壓那些利益集團,未嘗不是為了維護整個國家的政治文明避免其走向個人化和集團化。

    明太祖傳位給一個從來沒有從政經歷的皇太孫而不是跟隨自己南征北戰的燕王,我們相信他肯定有著自己的考慮的,年輕的皇太孫是想著成為一個三皇五帝式的賢能君主的,所以他最符合朱元璋為這樣一個新生的王朝定下的道路,而他的第四個兒子——燕王朱棣自然是那些權宦階級的代表。從這一點來說朱棣自然是一個逆子,他背叛了自己父親定下的道路,但是卻不可否認他將明朝推向了偉大的復興。 往北平定大漠、向南橫下西洋、遷都國門北平、創立內閣制度這些都是朱棣在位時所做的,他做的這些哪比那些名垂青史的聖明君主差呢?甚至在某一些方面(比如軍功)還超越了唐宗宋祖,但順著他定下的路線開始走肯定會將這個國家帶向一個覆滅的深淵裡,愈來愈強烈的對土地的瓜分和愈來愈不能滿足的地主階級在明朝身上附著,這必然產生極大的兩極分化,所以這樣一個國家必然從和平引向革命,所以說朱棣是一部分人的逆子與另一部分人的偉人的矛盾共生體。

  • 2 # 好奇觀古今

    這個世界不是個非黑即白的世界,人是複雜的。

    拿朱棣來說,從做人角度來說絕對不是個好人,他濫殺大臣,殺方孝孺十族,為打擊建文帝餘黨,將黃觀從登科錄中劃去,使明朝連中三元者僅為一人。好大喜功

    但是在他執政期間,修築運河,遷都北京,修編大典,派遣鄭和下西洋,使得萬國來朝,回覆生產,修養生息了等等。

    朱棣手段殘忍,濫殺無辜,但你說他昏庸無能,又好像不是。

    他是一個稱職的皇帝,但也是個逆子

  • 3 # 隱愚者

    朱棣的一生可以分成兩個階段,一個是燕王時期,可以算是野心勃勃,另一個就是稱帝后,永樂大帝對明朝影響深遠。

    自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朱棣便被封為燕王,擁十萬大軍,鎮守邊疆,軍中大將皆受其節制,權力極大。如果太子朱標沒有英年早逝,相信朱棣也不會有謀反之心,可是朱元璋在朱標氣候沒有立兒子們為太子,而是將朱標的兒子朱允文封為皇太孫,這就讓朱棣心懷不滿。

    明太祖朱元璋去世以後,朱棣竟然私自入朝,並走皇道,見到建文帝也自持身份不跪拜,這種大逆不道的行徑讓大臣們非常不滿,最後建文帝以“骨肉至親”為名沒有處罰,朱棣的野心昭然若揭。

    公元1398年,建文帝正式開始削藩,並從實力最弱小的藩王開始,這就給了朱棣充足的時間準備,在此期間,朱棣裝瘋賣傻,進一步打消了建文帝的疑心。

    公元1399年,在姚廣孝等的支援下,朱棣以“清君側、靖國難”的名義起兵反抗,在正確的戰略指導下,3年後攻入南京,然後竟然誅殺建文帝的大臣,特別是滅了方孝儒十族,令人髮指。

    接下來就是朱棣的第二個階段了,公元1402年,朱棣稱帝,即明成祖。為了宣揚自己的得位正當和大明威望,明成祖做出了舉世矚目的成績。

    如修《永樂大典》這一鴻篇鉅著,是文化集大成者。還有赫赫武功,朱棣曾組織了一場規模宏大的“狩獵”,成功震懾了周邊國家,將大明的威望提升到巔峰,讓中亞諸國對大明敬仰,並一直保持友好關係。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鄭和下西洋,被稱作“海上絲綢之路”,憑藉著明朝強大的經濟、軍事實力,提升了與周邊國家的聯絡和交流,也確立了明朝天朝上國的地位,明朝成為世界第一強國,永樂大帝名號隨之弘揚四海。

  • 4 # 炫邁凱

    逆子是對朱元璋這個家族來講,而明君是對國家發展來講。

    面對社會的發展歷程來講,朱棣是貢獻非常大的。遷都北京,五徵漠北,打的蒙古人頭抬不起來,讓蒙古內部四分五裂,為北方邊境贏取和平,讓百姓休養生息。

    削藩加強中央集權。朱棣從藩王搖身一變成為皇帝,他深知藩王有多麼厲害,威脅有多麼大。所以朱棣繼續建文帝的政策進行削藩,不過朱棣政策懷柔,他面對那些確實有問題的藩王,進行降低等級規格,縮減兵權,藩王不得干政等一些列措施。這極大加強了皇帝的權利,維護了中央的權威,為國家進一步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避免了藩王尾大不掉的處境。

    派鄭和下西洋,我們先不管目的到底是什麼,先看結果。增強了明朝在海外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了海外貿易,帶來了巨大的財富。早知道這一時期,就是航海時代的開始,不過後來的君主禁止了。

    朱棣最開始的廟號是明太宗,後來到了嘉靖皇帝改為明成祖。但凡被稱為祖的都是為這個國家做出巨大貢獻,比如開疆拓土的功勞。所以朱棣在國家治理方面確實很不錯。

  • 5 # 葉知秋意

    #看明朝那些事兒---朱棣:明君還是逆子?歷史要看誰評價

    一方面,朱棣確是一個逆子。

    首先以“清君側”的名義篡奪了親侄子朱允炆的皇位,這個自是不必再說,若是人死之後真的會往生極樂,注重家族昌盛和平的朱元璋恐怕會跳起來大罵朱棣是個不肖子吧。其次就是我們要講的是朱棣的生母,到底是誰。

    朱棣隱瞞自己生母的真相,聲稱自己乃是馬皇后的親生兒子,而朱允炆反而是太子朱標的側妃所生。這無疑是自相矛盾的,如果是這樣那為何起兵的理由是“清君側”呢?不應該是自詡朱家正統血液,拿回自家江山嗎?

    在嘉靖朝著名的“大禮議”事件時期,卻無情的將朱棣的謊言戳穿,無意中發現的《南京太常寺志》中明明白白記載著朱棣是一位被封為“碽妃”的女子所生,也就是說他連嫡子都不是。按照周朝完善並流傳下來的宗法制來講,作為庶子的他基本沒有機會爭奪皇位。可見他的皇位得來並不光明,非正統傳承。

    另一方面,朱棣:永樂大帝,更偏向一個明君。

    史料記載“文皇少長習兵,據幽燕形勝之地,乘建文孱弱,長驅內向,奄有四海”。而且朱棣即位以後,“躬行節儉,水旱朝告夕振,無有壅蔽。知人善任,表裡洞達,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明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際,倒行逆施,慚德亦曷可掩哉”。---《明史》

    自從唐虞(堯舜禹)三代以來,像漢之高帝,世祖,唐之文皇,宋之太祖。他們的寬仁大度,聰明文武,閎遠之規,乾剛之用,帝(指朱棣)皆兼而有之,是以功烈之盛,前古鮮儷焉!——《明太宗實錄》

    原來廟號常用“祖”字或“宗”字。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太祖”或“高祖”,比如漢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後面的皇帝一般稱“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祖”之氾濫,始於曹魏。到十六國時期,西秦等七七八八的小國,他們那些帝王的廟號全部都稱為祖。朱棣死後原來廟號為太宗,百多年後由嘉靖帝改為成祖,以讓朱棣和太祖朱元璋並列為“萬世不祧之君”並且供奉於太廟正中。

    盛世大明,歷數其功績:編纂《永樂大典》,遷都北京,派鄭和下西洋,設立內閣、疏通運河、威服蒙古、收復安南、蕩平倭寇、鑄永樂大鐘等。皇帝朱棣重視經濟,勤政愛民,善用人才,振興文化,曾言:“斯民小康,朕方與民同樂”,使明初的國力達到鼎盛。

    雖然他晚年好大喜功,多疑好殺,還一手創立東廠,為太監專權埋下禍患,手上沾滿了鮮血。但總體來說是功大於過。終其波瀾壯闊的一生,朱棣是一位雄才偉略的帝王,所謂勤勉,不外如此。

  • 6 # 瀾僡小世界

    還是明君偏多一點吧。

    首先,如果他是一個明君,不管是朱元璋還是老百姓,都不太在乎他是不是一個逆子。

    對朱元璋而言,與其要一個無所作為的順孫,還不如用一個大有作為的逆子,畢竟,朱棣把大明的國威推向了頂峰。

    對老百姓而言,逆不逆終歸是朱家的家務事,輪不上自己說三道四。最多覺得這個太牛的人道德上有瑕疵,閒來無事,叨一叨可以找平衡一下。畢竟對人與人不同這個現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坦然的承認的。

    與此相比,老百姓更在乎這個人能給國家帶來些什麼 ,自己的生活水平怎麼樣。事實證明,朱棣不僅讓老百姓物質生活方面不錯,還帶給了老百姓充足的精神食糧——國家榮譽感。可以說,朱棣的表現是超出了老百姓的預期的。

    其次,就現實而言,朱棣也不算一個完全的逆子,至少在朱元璋過世之前,他是一個非常聽話,非常能幹的一個孩子。至於後面的靖難之役,不管是朱棣找的藉口還是實際情況,朱允炆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朱棣按現在的標準來說,就是一個不接受父母安排的孩子,當然,這在宗法社會是一個很大的道德缺陷。可是 ,道德本身,就是一個對人性的束縛,有為之人如果按部就班,就不可能造就不世之偉業。

  • 7 # 學史小作坊

    我認為朱棣作為一代明主,其功是要大於過的。

    朱棣作為朱元璋第四子,開國前就跟隨徐達等名將南征北戰,可以說,明朝的建立,朱棣是有赫赫戰功的。

    朱元璋在位時,朱棣的大哥朱標被冊封為太子,無論是從祖制還是威望來看,朱棣都遠不如這位大哥,而且兄弟倆關係也不錯,於公於私,朱棣是不敢有一絲非分之想的,朱棣也是這麼做的。

    朱標英年早逝,皇太子的位置空了出來,從能力來看,朱棣是最有希望登臨太子位的,可朱元璋卻讓朱標之子朱允炆繼位,雖然朱棣頗有不滿,但也沒有過於放肆。

    相反,年輕的朱允炆剛繼位,就聽從大儒齊泰,黃子澄等的建議,迫不及待的開始削藩之路,從朱允炆的角度來看,削藩是很有必要的,但朱允炆削藩過於激烈,簡直是不給各藩王活路,朱棣也是被逼起兵的。

    朱棣登基後,大肆屠殺建文舊制,建文帝的舉措還沒完全展開就被廢除,可以想想看,無論是誰到了這一步,都會有類似舉措吧,沒有人願意自己床前站滿手拿武器的敵人的。殺舊制,也是穩定朝政的必要行為。

    朱棣統治下的明朝,政治上設定內閣;對外五次親征蒙古,收復安南,並於邊境地區和少數民族聚居區設立特殊管理機構。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命人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締造永樂盛世。

    逆賊從來都是對失敗者而言的,英雄不問出處,李世民殺兄迫父,不也被貞觀之治的光輝所掩蓋?

    可以說,朱棣的功與過對比,瑕不掩瑜。

  • 8 # 壹都歷史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朱元璋為什麼不傳位給朱棣。太子朱標死後,三個兒子中最優秀的只有朱棣。本來朱元璋也有這麼一點點意思,因為他覺得朱棣像他。但也正是因為這一點,他不敢把位傳給朱棣,因為自己太狠毒,急躁,不適合坐江山。就選了性格相對溫和的朱允炆。而朱棣篡的也只是自己侄子的位,算不上大逆不道。

    再看他為政方面。朱棣就像朱元璋一樣,是街頭巷陌里長大的,所以比較體察民情。靖難之役後,朱棣宣佈廢除朱允炆所做的一切法制和管制,繼續沿用朱元璋時的制度,甚至國號也如此。雖然有一點點師出有名的意思,但好歹這麼幹了。不過,這個舉措的好與壞我們不能單一評價,削蕃搞得幾個兄弟都被貶為庶人,誅了方孝孺十族,還強化了廠衛和錦衣衛制度,也廢除了一些有利民生的措施,但總體上來說,還是有了永樂盛世和遷都北京。

    而且在軍事上也是很優秀的。還在是燕王時期,就已經把北元,蒙古打歸心了。登基後更是,南征安南,五次北征蒙古,還舉行了大閱兵。可惜逝於北征回師途中。

    對了,還有永樂大典。更是支援了鄭和下西洋。

    所以,我認為朱棣是逆子不多,明君不少。

  • 9 # 秦曰漢雲

    毫無疑問,這不是偏不偏多一點的問題,而根本上是逆子還是明君的問題。

    朱棣不是逆子

    朱元璋在世的時候,朱棣南征北戰,為大明立下汗馬功勞。朱標被立為太子,是眾望所歸的事情,戰功赫赫的朱標雖然對此不滿,卻也不敢有叛逆的舉動。偶然間朱標早死,朱棣認為儲君之位該輪到自己頭上,沒有想到朱元璋卻立了朱標乳臭未乾的兒子朱允炆,此時朱棣更加不滿,卻仍然沒有萌生反叛的念頭。

    直到朱元璋死,朱允炆即位以後著手準備削藩,身為藩王的朱棣感覺自己地位受到威脅,不得已起兵造反。

    所謂逆子,指的是對長輩做出忤逆不道的事情,隋煬帝楊廣是這樣的人,唐太宗李世民是這樣的人,但朱棣在朱元璋在世時,並沒有做出違背朱元璋意願的事情,根本談不上忤逆不道,自然不是逆子。

    朱棣是明君

    朱棣造反成功,稱帝之後勵精圖治。政治上繼續實行削藩政策,加強中央集權,遷都北京;軍師上數次親征蒙古,取得較大成績;文化上編修《永樂大典》。朱棣在位期間,國力強盛,史稱“永樂盛世”。

    朱棣是明朝除朱元璋之外,另一個偉大的明君,雖然他的皇位來得不夠光彩,但是他的功績足以掩蓋這些許瑕疵。

    所以說朱棣不是逆子,而是明君。

  • 10 # 條頭津津有味

    一介平民朱重八,黃覺木魚拖缽,25從軍明元璋,開天闢地,驅元建明,成就,奉天承運大明皇帝。

    大兒子朱標是朱元璋的最愛,天性純良仁愛,立世子,身體不行早亡,朱元璋沒立其他兒子為世子,立了朱標的兒子他的孫子朱允炆繼承大統。

    逆子朱棣借消藩造反,奪朱允炆帝位,大亂朝綱,亂了朱元璋的規矩,朱元璋心狠手辣,殺臣子無數,想要給兒孫留個文治武功,得施仁政天下,奈何逆子造反。

    朱棣能征善戰天子戍邊,御駕親征開疆拓土,編修《永樂大典》,遷都北京,然而不能於民休息,耗國力無數。

    功過兩說逆子為先,後人兒孫也是帝位爭奪殺伐,實為大逆不道之輩。

  • 11 # 侃古聊今說歷史

    其實,朱棣既是篡逆奪權的逆子也是明朝為數不多的有為之君,從歷史貢獻角度看,朱棣還是有為之君偏向於正面評價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從古代禮法制度來看,朱棣妥妥的應該是被打進歷史恥辱柱上之人。從朱元璋立世子朱標,再到朱標英年早逝將皇位傳給太孫朱允炆,可以看出明朝建國後最高統治位置是傳承有序的。在朱元璋角度考慮傳位給朱允炆而非最像他的兒子朱棣,既有改變國家統治風格,由武轉文的心理,也有長幼有序立嫡立長的心思,最重要的是作為從底層出身的朱元璋,對待家人親情的態度和其他歷代皇帝都是不同的。老朱為了怕孩子們過得不好,都給冊立封國,統治一方,為了給皇太孫朱允炆順利接班鋪平道路,數次掀起大獄,誅殺功臣良將無數,僅胡惟庸案就延續了十年之久,前後被殺的幾十家王公貴族,共三萬多人。更是在臨死時下旨,不許諸王返京祭奠。這裡可能就有讀者問,假如朱元璋立朱棣為帝不就沒有這麼多么蛾子了麼,朱棣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在軍中有很高的威望,震懾這些開國功臣和藩王是不成問題的。

    其實,老朱不立朱棣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朱棣太像他了,上文提到老朱對待家人的感情是很真摯的,他生怕朱棣上臺之後會對那些兄弟諸王下手。因此,最後選擇了在他眼中兄友弟恭、仁愛偏文的朱允炆,沒成想老朱所託非人,朱允炆在上臺之後不久就開始下令進行削藩,上位僅僅一年時間,便先後有周王朱橚、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齊王朱榑、岷王朱楩被廢封除國。朱棣作為朱允炆朝廷眼中最危險的藩王,他的廢封也逐日提上了日程。因此,可以說朱棣的反叛既有本身的想法,也有來自現實的逼迫。見慣生死的朱棣,豈能束手待斃,最終以“為國靖難”的名義,實現了中國古代歷史上唯一以地方藩王之位造反成功的案例。朱棣造反成功後,自己也明白得位不正,先有下令誅殺方孝孺十族、其後還編造自己的出身,說自己是馬皇后的親生兒子,以此增加自己的統治合法性。但是,無論朱棣做何種努力,他篡逆奪權都已被記錄歷史當中。在《明史·成祖本紀》記載:文皇少長習兵,據幽燕形勝之地,乘建文孱弱,長驅內向,奄有四海。如果老朱和朱棣在九泉下相見,老朱恐怕得先揍朱棣一頓然後仰天長談,悔不當初啊!

    但是,如果從對明朝乃至對中國歷史的貢獻來看,朱棣在中國古代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絕對是能排進前十的有為之君。朱棣奪取大寶之後,為了擺脫得國不正的輿論影響,對內繼續撤藩廢封加強中央集權,宣揚文教遏制和整頓佛教,知人善任啟用了一批文臣良將,編纂永樂大典是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遷都北京,天子守國門。

    對外,五徵漠北,打的蒙古韃靼部嚮明朝稱臣納貢,使蒙古勢力進一削弱,維護了明朝邊境的安寧,朱棣本人更是在第五次親征得勝回朝途中病逝,真正踐行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承諾。同時,建造寶船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宣揚國外,派遣亦失哈經略北洋,在東北地區建立奴兒干都司進行統治。朱棣的功績如果要詳細說可以單獨寫一本書了,受篇幅所限,就撿主要的來敘述。可以說,朱棣的一生是戰鬥的一生,他用遠超常人的精力、鐵血善戰的軍人作風,為明朝200餘年江山奠定了根基。明末大思想家李贄曾說過:“中國家二百餘年以來,休養生息,遂至於今。士安於飽暖,人忘其戰爭,皆我明成祖文皇帝與姚少師之力也。”

    朱棣用他奮鬥的一生,讓世人銘記了他的各項功績,淡忘了他的奪權經歷。最後用史學家孟森先生對朱棣的評價為結語:“明成祖以馬上得天下,既篡大位,遂移其武力以對外,凡五徵漠北,皆親歷行陣,假使建文承襲祖業,必不能有此。此明一代之侈言國威者無不歸功於永樂之世也。”明成祖朱棣是歷史上爭議頗大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創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殺,手上沾滿了鮮血。總體來說是功大於過!

  • 12 # 朝史暮想

    換個角度來說看這個問題。說朱棣是逆子的,原因在於他的“靖難”,奪了侄子朱允炆的帝位。按照封建儒家的說法,朱棣這是大逆不道。就算他做了皇帝,可他壞了規矩,把君君臣臣的那套秩序給踩爛了,又重新向世人昭示了強者為王的邏輯。

    所以很多封建時期的讀書人不喜歡朱棣。但是不喜歡卻又無可奈何,因為當有人問他,朱棣到底是不是一個好皇帝的時候,所有人都閉嘴了。《明實錄》是朱棣子孫修的,我們不談,但是《明史》對朱棣的評價是清代寫的,總相對客觀一些:

    文皇少長習兵,據幽燕形勝之地,乘建文孱弱,長驅內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後,躬行節儉,水旱朝告夕振,無有壅蔽。知人善任,表裡洞達,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明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際,倒行逆施,慚德亦曷可掩哉。

    所以很多人就開始從朱棣身邊的人開始入手,比如紀綱,大概意思是,朱棣如何我不談,但是你看朱棣用的人。這就是文人的寫史筆法。

    我們再看逆子這一說。朱棣到底算不算逆子,這個要朱元璋說了算。考慮到我們無法和老朱進行直接的交談,我們只能從朱棣後來的一些政務上去找答案。

    比如法治,朱元璋頒佈《大明律》,朱棣接著去完善;比如說應對北方威脅,朱元璋讓徐達,藍玉徹底打殘了蒙古,朱棣完善了王朝北方大集團軍防禦蒙古南下的防線;朱元璋裁撤相位,強化皇權,朱棣恢復錦衣衛,創立東廠接著耍流氓;朱元璋極力消除功勳集團的影響力,朱棣直接遷都,並且把功勳集團往禮儀象徵層面靠攏;朱元璋創立大學士制度,做皇帝的政治顧問,朱棣構建內閣,完善分權的政務流程;諸如此類,數不勝數.....

    所以,懂朱元璋的不是那個滿口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好孫子朱允炆,而是那個拿起刀劍造反的兒子朱棣。從這個角度看,朱棣是把朱元璋的王朝拉回了正規,還真算不上是逆子。

    嗯,一家之言,聊以解悶。

  • 13 # 亮羽飛雲99

    朱棣是逆子嗎?沒有聽說過朱棣不孝啊。

    朱允炆削藩,才造成朱棣起兵。站在各自的立場,都沒有錯。

    要說忤逆,朱允炆是逆孫。朱元璋給兒子們封王,而朱允炇要削藩,忤逆了朱元璋的意。

    朱允炆操之過急,逼的叔叔自殺,抓起來坐牢,這都是放嘴炮的人幹出來的。論私,這是六親不認,既然是你先不讓了,人家自然造反。論公,這是無能表現。一手特漂亮的牌,打的稀爛,竟然輸了。

  • 14 # 走在歷史邊緣的三三

    被逼走上篡逆之路的朱棣,並不是一個逆子,逆襲君王的進階之路,朱棣一手打造出永樂盛世,毛澤東都評價他,搞得比較好。

    朱棣生於元末亂世,朱元璋忙著跟陳友諒較勁,在前線指揮打仗,連剛出生的朱棣都沒來得及看上一眼。

    等到朱元璋的宏圖偉業初定,他才發現自己已經有了7個兒子,那時朱棣已經7週歲了,朱元璋才想起要給自己的兒子取名。他祭告太廟,把自己渡江後生的7個兒子歸因於祖上的陰德:仰承先德,自舉兵以來,渡江生子七人。今長子命名曰標,……曰棣……。

    所以,朱棣等到七歲才擁有了自己的名字。

    朱元璋皇位剛坐穩,他就開始思考如何讓自己的江山代代流傳下去。

    鑑於歷朝覆滅原因,朱元璋認為,只有自己人才信得過。

    他把希望放在眾多兒子身上,長子朱標性情沉穩,寬宏大度,對弟弟們愛護有加,朱元璋認為立長子為太子,其餘兄弟為藩王,鎮守邊境,太子以後肯定會善待藩王,藩王們也會敬重太子。

    於是,他開始為這個計劃做好鋪墊。

    朱棣十歲的時候,和其他兄弟一樣,得到親王的稱號。

    同時,朱元璋非常注重對兒子的養育,他把兒子們都下放到全國各地的農村去體察民情。

    朱棣正好下放到他們鳳陽老家。

    兄弟們都不理解父親這一舉動,放著好好的榮華富貴不享受,為什麼他們的老子要將自己放到窮鄉僻壤去受苦,一個個都怨聲載道。

    只有朱棣,他真的認認真真地去了解民意民情,觀察百姓的生活,留意生產,關心物價。“民間細事,無不究知”。

    朱棣在這裡住了三四年,民間的生活讓他能夠注重民情,體察民意,他當皇帝以後,還一直對這段經歷津津樂道。

    因為朱棣認為,正是源自這段經歷,讓他能夠不畏戰場困苦,不懼塞外風寒。

    等到他長成一個青年,朱元璋還為他求娶了開國功臣徐達的女兒。

    朱棣和徐氏相敬如賓,後來徐氏在朱棣的逆襲之路上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十七歲的朱棣不僅容貌俊朗,而且經過民間生活的歷練,他身上沒有宮廷紈絝子弟的萎靡氣質,與才名遠播的徐氏可以說是一對璧人。

    娶了老婆以後,朱棣就是一個真正的男人了,這時候,朱元璋將他派往燕京北平鎮守邊關,抗擊元朝殘存勢力。

    在北平的時候,朱棣多次參與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曾招降蒙古乃兒不花,並曾生擒北元大將索林帖木兒。

    他沒有辜負朱元璋的期望,他確實是一個合格的藩王。

    所以,朱棣肯定不是一個逆子,相反,他一直按照朱元璋的意願在成長。

    只是後來事態的發展,超出了朱元璋的預期。

    朱棣和朱元璋都沒有預料到,太子朱標竟然那麼短命。

    朱元璋不是沒有想過在眾多兒子中另立儲君,他曾經向大臣們推薦過朱棣,但是滿朝文武皆反對。

    因為大家都覺得,朱棣和朱元璋最像,手段殘暴,又多疑敏感。如果朱棣繼位,那滿朝文武的噩夢就沒有結束的時候了。

    所以,性情溫和的朱允炆成為了皇位的熱門人選。

    朱元璋也覺得朱允炆確實再合適不過,因為不管他選了哪個皇子繼位,其他皇子肯定不服,如果由朱允炆繼位,那其他叔叔應該也會全力支援他才對,而朱允炆性情溫和,也不會對叔叔們下手。

    況且,朱元璋也認為,打江山才需要不擇手段、勇猛剛強,守江山應該保守溫和、體察下情,所以,他選擇了朱允炆。

    很多人都認為朱棣不服朱元璋的決定,所以才要起兵造反。

    其實,很多歷史事件都不可能由個人的意願早就,而是很多歷史條件推動下才形成的。

    上世紀90年代,考古學家在湖北省發現了一座古墓。據考證,墓主人是朱柏,朱元璋的第十二個兒子。

    這座古墓出土文物約800件,其中一件是襄縣王的《遺書》。

    據《遺書》記載,朱允炆登基後,在黃子澄、齊泰等大臣的鼓動下,朱允炆下令削藩,他給藩王們隨意栽贓罪名,先後把自己的五位叔叔給貶為了庶民,而他給朱柏編織的罪名就是謀反。

    最後朱柏不堪屈辱,帶著全家在大火中自焚了。

    在當時的情況下,朱棣明白這把“削藩”的大火很快就會燒自己頭上,所以,他內心已有反意。

    果不其然,不久之後,齊秦逮捕了燕使鄧庸,獲得朱棣反叛的證據,因此秘密下令張信逮捕朱棣。

    然而,張信為朱棣舊部,他早先一步通知了朱棣,讓朱棣有了防備。

    北平布政使張昺、都指揮使司謝貴帶領上萬駐軍將燕府團團圍住,而朱棣能夠調動的親兵只有800人。

    自以為穩居上風的張昺和謝貴在燕府門口被阻攔的時候,並不氣惱,燕府門衛引用國家制度,組織張昺和謝貴帶兵進府,只允許張昺和謝貴進去捉拿朱棣。

    於是,他們倆真的自己進府,讓上萬駐軍在府外等候訊息。

    誰知,這些駐軍坐等右等都不見領匯出來,門衛告訴他們,你們的領導正在跟我們燕王吃飯呢,你們也先去吃飯吧。

    於是,張昺和謝貴就被朱棣生擒了,而朱棣也乘夜攻取了北平九門,以北平為據點開啟了他的帝王進階之路。

    這條路走得並不輕鬆,但朱棣完美繼承了父親的軍事才能,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打敗了朱允炆坐上了皇位。

    不想成為皇帝的皇子不是一個合格的皇子。

    而朱棣不僅是一個合格的皇子,他還是一個成績優良的帝王。

    成為明成祖以後的朱棣,做出三個重要舉措。

    第一,組建內閣。

    在明成祖時代,古代的中央集權達到頂峰,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將所有大權都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

    但是,這樣雖然保證了大權不會旁落,可是這樣朱元璋也累得半死,因為事無鉅細,他都必須親自決策。

    而朱棣的高明之處在於,他組建了內閣,內閣大臣都必須經過翰林院院士的層層選拔,可以說是帝國最有才華的人都聚集在這裡,可這些人卻只有五品官職,他們沒有決策權,只有票擬權,在奏摺上寫下自己的建議,執行與否在於皇帝,如果皇帝認同了內閣的建議,就會直接將奏摺下達六部執行。

    既總攬了帝國大權,又不會把自己累死,這是朱棣比他的父親高明的地方。

    第二,遷都北平。

    在南京登基的朱棣面對的是一班建文餘臣,而下落不明的朱允炆更是成為懸在他頭上的一把利刃,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掉下來要了他的命。

    而北方的元朝餘孽又蠢蠢欲動,所以,他決定遷都北平。

    畢竟北平是他的大本營,而北平處於農業區和牧業區接壤之地,交通位置十分緊要,漢族和其他民族人民可以在這個地方進行貿易。

    所以,定都於此,不僅可以抵禦北方來犯的蒙古人,而且對於東北地區的穩定,也能進一步控制,從而達到控制住全國的局勢的作用

    遷都北平之後,奠定了北方經濟中心的地位,帶動北方移民,帶動北方經濟、人口發展。

    第三,編撰《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所包含的圖書都是沒有經過刪改的,能夠很好地保護我們國家的文化遺產,換句話說,它是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

    它裡面涵蓋的重要史書典籍總共有七八千種之多,最早的記錄可能達到先秦時期,最近的時期可能能夠記錄到明朝剛剛成立之時。

    明人都說《永樂大典》包含了宇宙之間能夠記錄的所有東西,涵蓋了古今以來所有的內容。

    除了經史子集,《永樂大典》還有不少宗教方面的書籍,同時農商工藝都有包含在內,戲劇、文學作品更是不在話下。它裡面所摘錄的東西,一字不差、一字不漏,都是按照原來書籍內容所編著的,有時候整部書、整段內容都被清楚地記入在其中,為後人對歷史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史料。

    在政治、民生、文化方面,朱棣都有建樹,他無疑是一個英明的帝王,但同時,他又繼承了朱元璋的殘暴和多疑,殘酷打壓建文餘黨,建立東廠監視大臣和國民,為明朝後期的宦官專權買下伏筆。

    康熙皇帝曾評價他:“遠邁漢唐。”

    毛主席看《明史》最生氣,卻讚賞他“搞得比較好”。

    因此,儘管朱棣奪取皇位的手段並不高尚,但他從未忤逆父親,也沒有將父親辛苦打下的江山毀於一旦,他兢兢業業地履行皇帝的職責,可以說是一個頗有建樹的好皇帝。

  • 15 # 途牛山小旋風

    明成祖朱棣,被後世尊成為永樂大帝。他在位期間,修書《永樂大典》,可謂是一部集天下之大成的著作,非後來滿清《四庫全書》可比;招募人員七下南洋,遠至非洲紅海。西班牙人見識過那浩瀚無邊的船隻,桅杆高達十幾丈的寶船,驚呼這是“天使的艦隊”!他還曾五徵蒙古,親率鐵血明軍殺的胡人遠遁歐洲!成祖皇帝雄才大略,可比肩秦皇漢武與唐宗,是當之無愧的明君,是為數不多的千古一帝!

    關於逆子的問題,我覺得朱棣也是。畢竟他違背了父親朱元璋的遺詔,奪了侄子朱允文的天下。在以禮法、以孝治天下的時代,朱棣必然是逆子。

    不過逆子又如何呢?不影響他是一位明君。太宗李世民照樣殺了親兄弟,把父親軟禁了。但當時天下各國依舊稱他是天可汗,後世一樣崇拜於他的貞觀之治。所以皇帝先是君王,後才是人!

    評價皇帝的時候,千萬不要拿評價普通人的標準去衡量,那樣沒意義。所以逆不逆子的,根本不能成為評價朱棣的一個標準。評價皇帝的標準只有功績!

  • 16 # 史憶錄

    朱棣是在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時出生。朱棣從小就喜歡舞刀弄槍,小時候就揚言要上陣殺敵。其實在朱元璋眼裡,朱棣就像小時候的自己,很是喜歡,但是為什麼沒有立朱棣為太子?

    立長為帝是多年來的規矩,又加強朱標從小就馬皇后的悉心教導,飽讀詩書,生性善良。所以朱標被立為太子也是順理成章。朱棣小小就被封為燕王,那時朱棣還是心地純淨的孩子,何來心機和野心。

    朱棣17歲時,跟兄弟手下一起去往了朱元璋的老家—安徽鳳陽。朱棣在這裡生活了差不多4年,親身體會了老百姓的困苦,也對他的思想意識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朱棣21歲時,朱元璋派遣朱棣就藩燕京北平,多次參與北方軍事活動和率師北征的他,在北方軍營中的影響直線上升,聲望漸漸高漲。

    太子朱標不幸因病而故,朱元璋為保證皇太孫朱允文今後的帝位,晚年時,將功臣將領趕盡殺絕。朱元璋也多次提醒朱允文防止諸王叛亂。

    朱允文繼位後,就密謀削藩,削弱各個諸王的勢力。此時的朱棣已經兵力雄厚,朱允文將朱棣視為眼中釘肉中刺,成為了削藩首選。故削藩朱棣同母弟周王始,周、代、岷、湘、齊諸王先後削奪,湘王自焚,餘皆廢為庶人。

    此時的朱棣已經聲望極高的一方諸王,看著身邊的人相繼被削,豈能坐以待斃?朱棣心想何不先下手為強,朱棣以尊祖訓、誅“奸臣”齊泰、黃子澄,為國“靖難”為名,舉兵出征朱允文。

    朱棣攻下南京後,於1402年7月17日繼承明太祖朱元璋的帝位(廢除建文年號,建文四年改稱洪武三十五年)。朱棣下令恢復朱允文所改的一切太祖皇帝制定的成法和官制,以表明其起兵目的在於恢復祖訓,證明自己不是出師無名,不是叛逆祖先之輩。

    朱棣在政治上完善文官制度,設定內閣,利用科舉制招賢納士,廣邀能人雅士,發展和加強了專制統治。

    朱棣在軍事上到處征戰,穩定邊關安穩,親自率軍北伐元軍餘黨。朱棣也是因北征回京途中去世。

    朱棣在外交上與北韓,日本經常往來,結為盟好。歷史上有名的鄭和下西洋就是朱棣派遣的。當時的明朝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上,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因此吸引了眾多海外國家,出現了各國爭相來朝的盛況,“永樂盛世”達到巔峰。

    總之,我認為朱棣舉兵是當時形勢所導致,不得不舉兵。逆子,是父親對兒子稱呼的。朱允文是朱標的兒子,朱棣舉兵出征,何來逆子之說。從永樂盛世來說,朱棣肯定是明君多之。

    純屬個人觀點,有錯誤之處,還望各位糾正。

  • 17 # 遙望歷史zxw

    朱棣是逆子偏多一點還是明君偏多一點?

    首先,我們要先了解朱棣這個人,

    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建文帝朱允炆之叔父。建文四年(1402年)即位,在位二十二年(1402-1424年),年號“永樂”。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被冊封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年),就藩北平,率軍打敗北元,聲望日隆。建文帝即位後,厲行削藩政策 [1-2] 。朱棣打著奉天靖難的旗號,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 [3-4] 。建文四年(1402年),攻破南京,正式即位。朱棣在位時期,勵精圖治,延續洪武政策。政治上,繼續實行削藩政策,加強中央集權;改革官制機構,設定內閣和東廠。軍事上,五次親征蒙古,佔領安南,東北設立奴兒干都司,西北設定哈密衛 [5-8] ,西南設定大古刺、底馬撒、底兀刺等宣慰使司和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還委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中外友好往來 [9] 和對南海地區的經營。文化上,編修《永樂大典》 [10] 。同時,為了加強對北方地區的控制,疏浚大運河 [11-13] ,遷都北京 [14] 。統治期間,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史稱“永樂盛世”。但其五徵蒙古、派鄭和下西洋以及遷都北京等舉措都耗費了很大國力,削藩政策的不徹底性也為其死後漢王叛亂埋下伏筆。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在第五次北征蒙古回師途中,病逝於榆木川,享年六十四歲。廟號太宗,諡號“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葬於長陵。明世宗時期,改廟號成祖,改諡“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從文治武功來說,朱棣無疑是一個偉大的君王,開創了永樂盛世。

    然而,朱棣登基之後,實行族誅之法,殺了不少人,但是這些都是出自於政治目的,殺的大多是建文朝臣以及反對自己當皇上的人,為了鞏固自己的皇權,永樂朝當個老百姓,比起洪武朝,稅負重了很多,各種兵役徭役不絕。所以說朱棣也有殘暴的一面

    個人感覺?他是個從小被壓抑的皇子,懂隱忍,尚武功,和父親一樣猜忌多疑又沒有安全感,他是個好兒子,沒丟朱元璋的臉,卻又是個不稱職的叔叔,他是個合格的皇帝,雖然百姓未必喜歡

  • 18 # 層林盡染幽山

    於朱元璋來說朱棣是逆子。畢竟朱元璋傳位給孫子朱允文,他奪權稱帝。但因逆子而成就明君。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偉大的王朝,也是漢族建立的最後一個打大一統王朝,結束了蒙古元朝。永樂年間,國家經濟與社會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全國大一統形式穩固,國力達到鼎盛,百姓安居樂業。

    朱棣在位期間,派鄭和下西洋,所組織船隊蔚為壯觀,加強了中國同世界的交流,文化上組織修纂《永樂大典》、內政體制上設立內閣、交通上疏通大運河、軍事上威服蒙古、收復安南、蕩平倭寇、等,把明朝推向輝煌。

    明成祖朱棣重視經濟發展,勤政愛民,善用人才,振興文化,朱棣曾言:“斯民小康,朕方與民同樂”。如此一位帝王,後世尊稱為永樂大帝。所以朱棣更是一位明君。

  • 19 # 史曉生

    朱棣:逆子還是明君?

    朱棣,明朝的第三位皇帝,廟號明成祖。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曾為北平藩王,建文元年起兵,歷時四年,最終登上皇位,成為了明朝初期的一位傑出的君王。

    歷史上對於朱棣的評價,分為兩個極端。一方面是明君之說,一方面則是逆子、殘暴之說。所以,朱棣本身究竟在這兩個方面會偏向哪個?主要看從哪一種角度來解讀朱棣。

    國家層面--千古一帝、不世之主

    朱棣起兵的過程以及原因,在這裡不做贅述,站在當時他的角度來講,不起兵,意味著就要死。因此,這個起兵靖難的背後,是一個正常的人求生的過程,這個無可厚非。

    朱棣自永樂元年永樂元年(1403年)登基,至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於北征迴歸途中在榆木川駕崩,共在位23年,在這二十三年中,朱棣很多舉措,對於創立初期的明朝以及中華民族,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1、政治方面

    朱棣登基後,為加強統治,設立了影響有明一朝的內閣制度,使自朱元璋後被廢除的宰相,以另一種形式再度登場,內閣在明朝的中後期影響深遠,甚至到了替代皇權的地步。

    朱棣在政治方面為後人留下寶貴財富的措施就是遷都北京,北京原為朱棣的封地,也是朱棣的龍興之地。永樂元年,朱棣下令將北平改為北京,徵集工匠開始修建北京宮殿,歷時二十年,於永樂十九年(1421年),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整個遷都工作才算結束,至此,明清兩代,京城均在此。

    北京是朱棣為後世留下的寶貴財富,無論是文化遺產亦或是建築,北京可以稱得上是歷史文明中一顆最為耀眼的明珠。

    2、軍事方面

    在軍事方面,朱棣登基後,對於明朝的敵人北元,進行了不遺餘力的打擊。為了一勞永逸的解決元朝殘餘勢力,從1410年(永樂八年)開始,朱棣親率大軍進行遠征,將北元逐漸打散,保證了明朝邊境的安定。

    另外,朱棣對於安南的戰略,也是值得讚許的。安南自漢唐之後,一直都是中國的領土,但是由於歷史原因,安南獨立。朱棣登基後,對安南採取強硬措施,最終使安南臣服,迴歸中國,自此朝貢不斷。

    最後就是朱棣在位期間,曾舉行了明朝乃至清朝規模最為宏大的閱兵儀式,永樂十九年(1421年)三月,明成祖朱棣在北京北邊的懷來調集軍隊10萬人,精心挑選“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精銳相繼表演騎兵包抄、步兵突擊、步騎合擊等專案,從廣西、雲南、四川調來的“土狼兵”、白桿兵演練了步兵勁弩齊射、長槍步兵刺殺訓練等“軍事科目”。來“觀禮”的使節達27個國家之多。明朝軍威之盛與睦鄰友好的國策,在各國引起巨大反響。

    3、經濟方面

    “家給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也是朱棣最為注重對額治國根本。在位期間,朱棣大力發展軍事屯田制度和鹽商開中則例,保證軍糧和邊餉的供給,實行遷民寬鄉,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進生產。透過這些舉措,永樂年間的稅糧,達到了有明一代的最高峰。

    4、文化方面

    朱棣在位期間,對文化做出的最大貢獻就是主持編撰了流傳百世的《永樂大典》,大典是一部集經史子集數千部的百科全書,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

    5、民族和外交方面

    對於明朝初期錯綜複雜的民族關係,朱棣採取了多種多樣的處理方式,在對於如蒙古。女真等不同的民族,或壓或捧,進行了不同的政策措施,因此他的對各個民族的政策,對整個明朝乃至後世的清朝民族關係的處理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外交上最為著名的就是鄭和數次下西洋,將大明以及中華的威名,遠播海外。使明朝在當時的世界上,成為大國之一,無數國家前來朝貢,這是自大唐後,有一個劃時代的標誌。

    皇家層面---不孝之子、殺侄惡人

    而換一個角度,朱棣則是部分人眼中不折不扣的壞人,首先,作為藩王,不安分守己,對於君要臣死的精神,領會不夠。利用祖訓中的漏洞,發動了靖難之役,將自己的親侄子趕下臺,自己做了皇帝。這在儒家的理論是,實屬於大逆不道。

    而對於皇家來說,朱元璋奪得天下後,安排他的兒子們鎮守邊疆,本指望替下一任皇帝好好守著朱家的江山,不曾想出了一個朱棣。沒有聽父親的安排,而是起兵造反,這種事情,是朱元璋萬萬想不到的,他做夢也想不到,自己的兒子會造自己孫子的反,朱棣的此舉,也屬於不幸。

    對於朱允炆來說,朱棣這個叔叔,可真是惡人一個。可能朱允炆小時候還曾被朱棣抱過,但是不曾想若干年後,他的這個叔叔,會殺氣騰騰的面對他。本是一家人,最終一個為了活命,一個為了權力。勝利者登上了皇位,失敗者消失的無影無蹤。

    總的來說,朱棣是一個比較複雜的人,從起兵剛開始的猶豫,到靖難過程中的無路可退,最後登上皇位後對於大哥朱標的後人手段之殘忍,無一不驗證了朱棣是一個較為殘暴的君王,尤其是在登基後將朱允炆的兩個兒子幽禁致死,更是讓人感覺到皇權面前,親情真的是毫無意義。

    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講,朱棣在為政上,勵圖精治,透過一系列的政治措施,使明朝初期較為不定的局面很快穩定下來,百姓安居樂業,休養生息。同時,在軍事上,明朝的實力達到了高峰,外交上,萬國來朝。形成了洪武時代後的永樂盛世。

    朱棣不是一個好人,但是絕對是一個好皇帝!

  • 20 # 沒用的貓

    這個問題,確實不是那麼好回答。我覺得我們還是回到歷史,採訪一下當事人,看看他們怎麼說。下面開始我們的節目《當事人說事》。

    首先,有請嘉賓洪武帝朱元璋。

    主持人:朱老八,您怎麼看這個問題。

    朱元璋:混帳!

    主持人:好,觀眾朋友們,洪武帝已經表明了態度,他說朱棣是混賬!

    朱元璋:呸,朕說你混帳。奶奶的,算了,孟浪小子,不與你計較了。朱棣,是朕的兒子,他做了他想做的事而已。朕的大明,姓朱,朱允炆還是朱棣都是朕的子孫。幾十年了,朕累了,打了十幾年的仗,都沒有建國後與這幫子文人鬥,那樣累。朕殺功勳為了江山、為了子孫;朕殺貪官為了江山、為了百姓,可這幫文人呢?除了想從朕這要權要錢,想讓朕聽他們的,按他們的路子來,他們是要做朕的太上皇。殺殺殺,不殺光他們,他們認為老子忘了刀子是殺人的麼?可是朕累了,殺累了,殺煩了;朕老了,懶得再管他們了,不想再和他們鬥了,交給子孫吧。世界是我們的,更是他們的。該交給他們的就讓他們去做吧,朕相信朕的子孫們,他們會比我做的更好。

    主持人:朱老八,不不,陛下,您認為朱棣和朱允炆誰更適合當皇帝呢?

    朱元璋:歷史已經給了答案,何必要問朕呢?(此時,朱元璋看看場下坐的相隔遠遠的朱棣和朱允炆,朱棣仰著頭,但不敢直視父親投過來的目光。而朱允炆,卻在那裡抽泣。朱元璋默默地撐著座椅的扶手站了起來,挺直了要背,悄然的走下了舞臺)

    主持人:額,各位觀眾,洪武帝可能是有些事要處理,下面有請朱允炆上臺說說他的想法。有請建文帝。

    朱允炆:感謝祖父、感謝主持人給我一個說清楚說明白的機會。首先,我要感謝祖父對我的信任,雖然我沒有完成他的遺願,但是我努力了,我沒有放棄。第二,我要告訴我的叔叔,侄兒不怨你,就像爺爺說的江山是咱們老朱家的,咱們都姓朱。(此時朱允炆說著,朝朱棣投去了誠摯的目光,但朱棣確並沒有給予任何迴應,居高臨下的目光中,透著冷寒,左手始終按著刀把。)額,叔叔,侄兒之所以不願與您見面,選擇離開,就是不想讓您為難,天無二日、人無二主,親情屠戮,最是悲慘,您也不想看到世人說我大明最是無情帝王家吧。(聽到這些,朱棣收回了目光,但左手始終沒有離開寶刀。而一聲嘆息,從後臺悠悠的傳來。)第三,我最怨恨的是那些文人,是他們誤了朕,是他們害了朕的江山,他們只想著功成名就,名標青史,何曾想過朕的江山。朕還是年輕,輕信了他們。唉,一切皆是過往,一切都是浮雲。主持人,我就說到這了,我的晚課時間快到了。(朱允炆說完,先是朝朱棣雙手合十施了一禮,又朝著主持人輕輕點手,就緩步離開了,伴隨著一陣佛音響起。)

    主持人:額,各位觀眾,由於建文帝需要作晚課,所以對他的採訪告一段落。下面,有請話題的最後一位當事人,有請永樂帝朱棣。(主持人說完,就普通跪在了地上,高呼,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朱棣:哼,免禮,跪著回話吧。

    主持人:是是是,小的跪著回話,請陛下先把刀收起來行嗎?免得累著陛下。

    朱棣把刀收回,穩穩的坐在嘉賓席上。

    主持人:陛下,請您示下,小的聆聽聖諭。

    朱棣:嗯,朕不負先皇重託,幫侄兒清君側,可惜侄兒卻不理解我,以為我要害他,悄然離去,把先皇託付的江山就這麼留給了朕。朕心不在此,可也不能負了先皇辛苦開創的基業,只能免為其難挑起這副重擔,朕也很難啊。

    主持人:是是是,陛下受苦了。

    朱棣:唉,可惜方孝孺等一幫誤國腐儒,只知典籍文章,不識時務,不知民生,逼的朕不得不痛下狠心。這是先皇的痛,這份擔在朕肩頭的重任,壓的朕只能如此去做。不這樣,又能如何呢!朕給他們機會了!

    主持人:是是是,陛下委屈了。

    朱棣:朕,天子戍邊,不辭勞苦艱險,多次北伐,收復安南;朕著書立說,終成大典,為萬世留;朕讓鄭和下西洋,以揚中國威,威震海外......

    主持人:是是是,陛下英明。(說著說著,就開始叩頭)

    朱棣:唉,可後世卻把朕當做一個篡位者,當做一個逆子,這難道就是朕的宿命嗎?!朕好恨啊!(說著說著,本來還算平靜的朱棣,騰的站起,拔出了寶刀!)

    主持人:陛下息怒啊、陛下饒命啊!演員入戲太深了,導演,導演,快停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你有錢了會買國產車嗎?自主品牌有哪些值得推薦的車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