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胡瑞嵐298

    方孝儒呈文臣,忠於朱元璋及建文帝,但不忠於朱棣,辦事能力尚可,但非決定性人物,建文兵敗身亡,乃李景隆之過!

  • 2 # 刀筆傳神

    方孝孺是明初一位很有名的文學家,思想家。他在輔佐建文帝時,不只是忠臣,也是一位能臣,他給朱充炆出謀劃策,編撰《太祖實錄》《類要》諸多典籍,討伐朱棣的召令、檄文皆出自他手。

    在被朱棣抓住後因不投降被凌遲處死,滅十族,共計873人。

  • 3 # 讀歷史很好

    你好,我是天藍火,很高興回答你的這個問題。我認為方孝孺這個人秉承儒家之道對建文帝誓死效忠,站在建文帝的立場上去思考百分百是忠臣,不怕死哪怕是冒著被滅十族的風險。但如果說他是能臣就有點太過了,如果他是能臣就會和解縉夏元吉一樣投降朱棣,要不就幫助建文帝打敗朱棣。很可惜他是個腐儒,打嘴仗很厲害,但是輪到帶兵打仗就不行。還一個勁的逼著燕王朱棣造反,剛開始削蕃力度不夠,本來應該從燕王開始削起,可那時候礙於蕃王之首的面子不敢做。對一些比較弱小的藩王,比如說燕王同父同母的親兄弟周王。先是貶到雲南,後面又是囚禁應天。其他弱小的王隨後被廢,湘王更是被逼的全家自焚。方孝孺的建議說白了就是在自取滅亡,這些勢力單薄的叔叔們被皇帝侄兒傷透了心,全部轉到燕王賬下。這是建文帝失敗的一個很重要原因,綜上所述,方孝孺是忠臣,但是太過迂腐,顯然不是能臣。

  • 4 # 濤濤歷史屋

    1.方孝孺被滅十族,此人就是忠心建文皇帝,不認可朱棣。最後被朱棣所殺。

    2.其忠心大於能力,辦事能力一般,算不得一代能臣巧吏。

    3.能成為能臣大多都事急從權,懂的變通,歷史上像一代名臣魏徵,不也是後轉投了李世民。

    4.忠於大明王朝就行了,但是他非要用自己的所謂四書五經的倫理道德,來一死成就自己的所謂忠君美名。一介書生而已。

  • 5 # 長安回望品春秋

    方孝孺,忠臣無疑!因為忠於建文帝,不屑於侍奉“靖難”奪侄皇位的成祖朱棣,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被誅“十族”的人,包括了他的學生!

    我們瞭解下其人其事!

    方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號遜志,浙江寧海人。他生於元順帝至正十七年(1357年),時值元末亂世,但浙江寧海地處偏僻,方孝孺在寧海的鄉間度過了還算安定的童年時光。方孝孺的父親是當地名儒,因此,他自小就受到了很好的儒家思想教育,後又師從著名的理學家宋濂先生。方孝孺在宋濂門下度過的三年時光,使他終生受益匪淺。受到許多大學士的推薦,方孝孺來到了皇帝朱元璋面前,他奉旨作《靈芝》、《甘露》二詩,學識淵博,行為又文雅端莊,很迎皇帝的心意。如此能人雅士皇帝便想留給以後輔助他的子孫所用,遂對方孝孺厚禮相待。過了十年,方孝孺又被別人舉薦到朝廷中去,朱元璋就授予漢中教授的職位,每天給學員教學。而後,到了朱允炆即位,根據《明史·方孝孺傳》記載:“ 及惠帝即位,召為翰林侍講。明年遷侍講學士,國家大政事輒諮之。帝好讀書,每有疑,即召使講解。 ”無論是天下政事,還是皇帝對文學的疑問都要經過方孝孺之手,可想而知,那時候的方孝孺是多麼的有地位,將來肯定在仕途之路越走越高。

    希望總是美好的,此時燕王朱棣卻反叛要揮軍南下,本來兩軍作戰是最能體現一個人的才能的時候,朝廷議定討伐,詔令、檄文皆出於方孝孺的手筆。根據《明史·方孝孺傳》:孝孺建議曰:“ 燕兵久頓大名,天暑雨,當不戰自疲。急令遼東諸將入山海關攻永平;真定諸將渡盧溝搗北平,彼必歸救。我以大兵躡其後,可成擒也。今其奏事適至,宜且與報書,往返逾月,使其將士心懈。我謀定勢合,進而蹴之,不難矣。 ”方孝孺給的策略也是十分完美的,直接攻打燕王的地盤讓他回防,同時大部隊在後面跟著攻打他們,前後夾擊。同時又寫下諭旨數千字,內容大概是隻要燕王乖乖回去,就既往不咎,派人秘密把諭旨傳到燕王計程車兵手中,他們一定軍心大亂。不過真是天意弄人,拿諭旨的這個人卻沒有膽子,不敢拿出示人,於是燕王也沒有“遵旨”了。方孝孺有智也有勇,燕王不顧一切打到了皇帝朱允炆身邊,當時方孝孺一直要皇帝堅持留守到最後一刻。之後方孝孺被扔進了監獄。後被誅十族!

    應該說方孝孺是忠臣,也是能臣,輔佐治國也有能耐,但最終兵敗原因不在他,李景隆責任更大一些!

  • 6 # 舊時茅店溪橋見

    方孝孺既是忠誠也是能臣。雖然靖難之役沒有實質性幫助到建文帝。但一介書生不足以抵擋實力雄厚的燕王朱棣。方孝孺卻因忠義氣節被滅十族。從此“讀書種子決矣” 這是朱棣能臣姚廣孝的評價。以身作則踐行殺身成仁捨身取義。胡適評價他:為堅持的人格,獨立思想殉道。永樂之後幾百年還有幾位這樣的讀書人?

    以上結論如何得來?

    首先看官方《明史.方孝孺傳》裡記載,孝孺恆以明王道,致太平為己任。可見方孝孺人格既如此,輔佐惠帝時候,惠帝“國家大政事諮之”。

    隨後朱棣發起靖難之役,詔書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其實方孝孺給朱允文提出了很多可靠的禦敵計策。比如“燕兵久頓大名,天暑雨,當不戰自疲,今奏事適至,忘返逾月,使其將士心懈怠。我謀定勢合”,就是趁著燕兵長時間停留,天氣炎熱。他們會很疲憊,拖延奏疏回覆,是他們軍心鬆懈,在求助援兵形成合圍。

    接著朱允文“下詔徵四方之兵,鳴諸將集舟師江上,而陳瑄役戰降燕,燕兵遂渡江” 將領投敵,再好的計策都是白搭。再加上齊泰,黃子澄昏招頻出,之前暴力削藩,之後推薦富二代李景隆代替老將耿炳文掌管軍隊。

    可以看出靖難之役的失敗於方孝孺關係不大,至少不是主要責任。畢竟文人職責不是帶兵打仗。朱棣明知方孝孺寧死不屈卻逼他寫詔書。方孝孺“死即死耳,詔不可草”慷慨赴死。

    方孝孺之前有伯夷叔齊不食周粟,屈原投江,蘇武牧羊,文天祥“零丁洋”,之後有誰呢?

    你還認為方孝孺是忠誠而不是能臣嗎?

  • 7 # 李志勇LZY

    各種政教差異觀念;

    多樣社國差異文明;

    古今英雄差異評審;

    中外標準差異公認。

  • 8 # 甜瓜20875

    題目意義重大!忠應該是活變,太死,死變應該稱為不忠,對己與家人人民的不尊重,忠於明君,忠於人民,保障安全與性命,才能為國盡忠,稱之為忠,命都保不住,稱之為《不忠》方孝孺只能說是忠於建文帝一個人,對人民對家人對自己應該是不忠與不尊重,應該是這樣……

  • 9 # 世界難題之起名字

    方孝孺一定是忠臣,這是毋庸置疑的。不管他是不是迂腐,非要激怒朱棣導致自己無辜的族人被殺。他終歸是忠臣。

    至於是不是能臣。我們來看看歷史上的評價。

    朱元璋:此莊士,當老其才。

    姚廣孝: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

    從這兩局評價來說,我們能確定的是,方孝孺一定是個大儒。很有文化。

    歷史上對方孝孺的文化貢獻是這麼說的,“主題鮮明,議論大膽”。善於以“寓熱於冷、以形傳神”的手法抒發憤世嫉俗之情。《明史》說,“方孝孺,工文章,醇深雄邁。每一篇出,海內爭相傳誦。”《四庫全書總目》在評其文章更是“縱橫豪放,頗出入東坡、龍川之間”

    這些都是對方孝孺的文學上的評價,但也只能說明他是一個儒者。

    有文化的人不一定就能處理好實事,很多歷史上讀書很多的人不能做到知行合一,最有名的就是趙括。

    看後來朱棣起兵之後,方孝孺,齊泰等作為建文帝的謀臣,雖說盡力謀劃,但是無一計成功。相反,有些舉措還甚為可笑。例如,一個月之內削了三位藩王,這時候燕王的兒子們還在南京,本來可以把他們留在南京,好歹算一個人質,結果他們居然把燕王的兒子們都放走了。說是為了迷惑穩住燕王。由此可以看出方孝孺等並不是能臣。建文即位不到一年,連削四位藩王,死的死,廢的廢。這時候燕王還能穩的住?

    所以乾隆皇帝給方孝孺的評價還是很中肯的,“方孝儒識見迂闊,未足輔助少主;然跡其尊主鋤強之心,實堪共諒。及大勢已去,猶且募旅圖存、抗詞抵斥;雖殞身湛族,百折不回,洵為無慚名教者。”意思是方孝孺的計謀見識不切實際,不足以輔佐年輕的皇帝,不過他為了加強皇權出去強大的藩王的做法還是很值得肯定的,到了大勢已去,還百折不回,被誅十族,確實無愧於先聖了。

    所以,我認為,方孝孺不管在太平盛世還是在亂世,只能算是個忠誠,算一個大儒,至於能臣,算不上吧。

  • 10 # 讓你吃帶毛豬

    我非常不喜歡方孝儒這個人。所以我一輩子只是個庸庸碌碌的小人物。安慰自己的話就是“識時務者為俊傑”!可更大的問題來了!九一八!你還能說“跟我沒關係”嗎?好吧,不是外侮,國共之爭。怎麼辦?那麼多老前輩,拋頭顱,灑熱血,他們吃飽了撐的?到烈士陵園,我得跪下!感謝!欽佩!

  • 11 # 書南的爸爸

    肯定他是忠臣,而不是能臣,在史書沒有能臣材料,只有記錄他被滅十族材料!他是名揚千古封建朝代歷史第一人滅十族!

  • 12 # 史觀菌

    歷史上從不缺乏忠臣,然而被稱為忠臣又是一個能臣的卻少之又少。姚廣孝稱方孝孺為天下讀書人的種子,這是對他作為一個大儒的切實評價,但是他只能是忠臣而不能算作能臣。

    公元1398年5月,朱元璋在南京駕崩,他的孫子朱允文繼位,是為建文帝,建文帝登基後,一直對他的叔叔們進行猜忌,在齊泰、黃子澄等大臣們的建議下,建文帝隨即推行削藩之策。

    起初,削藩之策推行的很快,連削5位藩王的藩國 ,但是,這引起了朱棣的警惕,他不再坐以待斃。在北京的朱棣裝瘋賣傻甚至生活在豬圈裡,以此麻痺朱允文,好為靖難之役做好準備。

    朱棣在姚廣孝鼓動下,經過精心的策劃,兵器、糧草、軍隊等一切準備妥當之後,終於在1339年6月,在封地北平起兵,名曰討伐建文帝身邊的奸臣。

    一、方孝孺的忠

    朱棣經過三年多的“靖難之役”,公元1402年5月燕軍打到長江北岸,6月南京城金川門大開,皇宮起火,朱允炆消失,方孝孺被抓。那朱棣為什麼要讓方孝孺起草即為詔書呢?

    1、姚廣孝的讚譽

    朱棣從北平起兵之時姚廣孝交代給朱棣,南京城破之時姚廣孝定不會投降,並希望朱棣不要殺他,殺了他就等於斷絕天下讀書人的種子。

    姚廣孝何許人也?他14歲出家,家族世世代代行醫,因此懂醫、他又精通三教(本就是和尚),亦懂兵法,被稱之為黑衣宰相,而朱棣騎兵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姚廣孝的鼓動。

    他是朱棣最為看重的謀士之一,當年朱元璋應召天下的僧人進入禮部辦差,姚廣孝是其中之一,但是朱元璋沒有看重他,卻被朱棣看上了,隨即被朱棣帶到了北平,成為朱棣的高參。

    姚廣孝本來就在朱棣心裡的地位很高,而他給了方孝孺如此高的美譽,因此在朱棣很是在乎方孝儒對他靖難之役的態度。

    2、方孝儒是天下讀書人的代表,他對靖難之役的態度很重要

    方孝儒是大名鼎鼎的儒家名士宋濂的學生,而宋濂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被朱元璋贊為:“開國文臣之首 ”。師從宋濂,方孝儒不僅有了學識,還獲得了廣泛的人脈,因此他名氣很大。

    方孝儒也是建文帝很倚重的文臣,因此靖難之役後,朱棣想要徹底的收服建文舊臣,方孝儒對靖難之役的態度就尤為重要,因此作為他就是一個代表,代表著建文舊臣們和天下學子們對靖難之役的態度。

    正是因為方孝儒的名氣和地位才成為朱棣讓方孝孺起草即為詔書的人選。但是方孝孺畢竟是文人,他有文人的風骨,有讀書人的信仰,來自孔子提倡的“殺身以成仁,毋求生以害仁 ”的信仰。

    "今校南京錦衣衛鎮撫司監簿除前編缺壞外所存簿籍載正學宗族抄扎人口有八百四十七人族叔文度文恭海敏族侄諒經良族弟希定希崇希用希善族侄孫起宗起成起莊小荀居安淵勝族孫崇儉等"--《立齋閒錄》

    方孝儒面對已經得勢的朱棣,他不屈服,面對被誅十族的威脅,他也毫無顧忌,最後被處死,十族被滅,但是他始終沒寫即為詔書,這是他對建文帝的忠心。

    二、方孝孺是不是能臣?

    作為忠臣,方孝孺從朱棣起兵之日起就輔佐建文帝,一直到被殺,始終名節不變,但是作為一個臣子,忠心是盡,能臣並沒有做到!

    朱棣起兵叛亂後,建文帝這邊最為需要的就是能打仗的將才,此時,朱元璋留給建文帝的只有老弱病殘,曾經哪些叱詫風雲的能徵善之輩,不是被朱元璋處死就是老不可用。

    而朱棣本來就是一個軍事將領,打仗不在話下,家加上姚廣孝的輔佐,以及他推薦的人才,再有朱棣的兒子們,因此,朱棣是不缺能打仗的將領。

    而方孝孺是個文人,“觀其為建文立謀,無一可用,亦無一成功”他既沒有實戰經驗,也不懂兵法謀略,在“靖難之役”開始後,他給建文帝出的很多主意都失敗。

    公元1401年,朱棣的燕軍準備進攻大名府,他給侄子朱允炆寫了一封信,大概的內容是勸建文帝放棄軍事抵抗,他說朱允炆這邊能打仗的跑的跑了,老的老了不能用,註定是要失敗的。

    建文帝收到信之後,方孝孺給出了一個注意。他認為在回信期間我們可以調集兵馬攻打朱棣的老巢北平,朱棣定會回師北援,然後可在半路伏擊。再者,燕軍是北方將士,大名府酷暑悶熱,燕軍不能長久待之。

    雖然方孝孺的這個注意不錯,也得到了建文帝的同意,但是朱棣的老巢有姚廣孝和世子的駐守,建文帝派去的李景隆沒能拿下北平,方孝孺的主意宣告失敗。

    方孝孺出的這個主意本身就有很大的漏洞,他沒有提前摸清楚朱棣的軍事部署,貿然行動,結果出的落空,損兵折將。

    後來方孝孺又想透過離間朱棣父子兄弟而造成他們的內耗,從而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朱棣本來有四個兒子,分別是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朱高爔。但是朱高爔年幼早逝,因此留下了三個兒子。

    這三個兒子中朱高熾老實仁厚,靖難期間一隻駐守北平,可以說沒有一絲軍功,流血打仗的都是朱高煦和朱高爔,這這二人則陰險、狡猾和朱高爔聯合,而朱高煦雖酷似朱棣,但得不到朱棣的寵愛,這樣一來他便有奪世子地位的想法,方孝孺正是利用這一點離間他們父子兄弟。

    方孝孺這次的主意是,他派遣錦衣衛千戶張安,帶了一封蓋了有朱允炆玉璽印信的書信,然後去北平找朱高熾,把朱高煦把奪取世子地位的想法告訴了朱高熾。本想著這樣會引起他們兄弟之間的猜疑而鬥爭,但事與願意。

    朱高熾在接到這封來自建文帝的書信後,他並沒有自己開啟,他把這把書信和送信的張安一同帶到了朱棣面前,結果可想而知,方孝孺的主意又一次失敗。

    方孝孺忽視了人家朱棣父子兄弟之間的感情,沒有體察到這一點,以至於離間失敗,計謀不成,猶失體統。

    三、文末小結

    方孝孺拒絕為朱棣草擬詔書,是對建文帝的負責,盡到了一個忠臣的本分,但是他卻激怒了朱棣,招致滅十族的罪禍,尤其是他的學生,死的很是冤枉。方孝孺完全沒有必要激怒朱棣,他一人赴死,已經是一個忠臣了,何必牽連其他人呢!

    歷史學家蔡東藩(1877年-1945年) 評價方孝孺:“一迂儒耳,觀其為建文立謀,無一可用,亦無一成功”,這一點恰如其分,他雖然是天下讀書人的典範,但終究不懂兵法謀略,始終不是朱棣的對手,謀略上沒有一次成功過,

    因此方孝孺只是忠臣而不是能臣。

  • 13 # 馬可菠羅

    方孝孺是明初的大儒,簡單的說就是做學問的,是天下學生的精神領袖,所以無論是建文帝還是篡位後的朱棣都對他禮遇有加,希望為己所用,這樣一來,天下的讀書人就會擁護皇帝。

    但是正是因為方孝孺作為儒家的代表,講究忠君和氣節,所以恰恰不能為朱棣所用,最終被殺。

    其實專注於做學問的人都有一股書生氣,是不可能做幹具體事情的雜吏的。所以說,方孝孺連不會做也不屑於做“吏”吏,也更不可能成為“能臣”的。

  • 14 # 萌萌噠快樂美少女

    什麼是忠,前一任皇帝失敗了,還忠於他,這叫忠,前一任皇帝在位子上時,忠孝仁義,一旦失勢,馬上攀高枝去了,這叫什麼忠?

    還有人說方孝孺被滅十族(也人說被滅四族皇恩浩蕩),責任在方孝孺,還有這樣為劊子手張目的,古代打仗動不動屠城,也是類似的邏輯,反抗就屠城,差不多責任不在劊子手,而在拼死抵抗的官員。

    恰恰相反,朱棣的屠殺,教育了文臣們要識務,武將也都愛民如子,看見闖軍清軍來了,紛紛獻城投降,只是可憐崇禎皇帝,前幾天闖賊還在幾百公里之外,眨眼之間,闖軍圍城了。

    說他是愚忠,說是蠢也不為過,有氣節,是個有氣節的人,但你也可以說他為了氣節而成為了一個沒有擔當的人,滅十族的始作俑者不是朱棣,正是方孝孺本人。這樣一個置家人族人生死於草芥的書生,你告訴我他讀的是什麼書?何況朱棣雖然是篡逆,依然也是朱家正脈,何必呢。

  • 15 # 半瓶子醋晃盪

    放在當時的背景下,他是朱允炆的忠臣,但不是他的能臣,站在大歷史的背景下,他對大明朝的發展沒有益處,他不是明成祖的忠臣,更不是能臣!

  • 16 # 王朝舊事

    方孝孺是忠臣,但不是能臣!

    被誅殺“十族”,身受慘刑,都不能動搖他的意志,不能改變他的氣節,難道不是忠臣嗎?

    但是迂腐的想法,可笑的措施,低下的治國能力,不能讓他幫助建文帝化解危機,致使國破身亡,可以說是無能之輩。

  • 17 # 光影與光陰

    客觀的來說,是這樣的。畢竟是讀書人,氣節也好,剛直也好,性格上註定了很難在官場上游刃有餘。那個年代,混不好官場,就無法好好做事,就會處處掣肘,所以,無法成為能臣。

  • 18 # 飛哥說史

    方孝孺是明朝朱元璋至朱棣時期的名臣,最終因堅決反對朱棣繼位而被“誅十族”;那朱棣殺方孝孺究竟是對是錯呢?很顯然是錯的,因為朱棣的頭號謀士姚廣孝就曾對朱棣說過:“南京城攻下之日,他一定不投降,希望不要殺他。殺了方孝孺,天下的讀書種子就滅絕了。”但朱棣最終還是把方孝孺殺了,而朱棣也因此背上了“暴君”的頭名。

    在歷史上,方孝孺的評價極高,但方孝孺的真實才能究竟如何?是能臣還是庸才?關於這一點,其實朱元璋是看得最透徹的。方孝孺年幼時有“神童”的美譽,而且極為刻苦,長大後拜入被朱元璋稱為“開國文臣之首”的宋濂門下,後被朱元璋召見,朱元璋欣賞他舉止就莊嚴肅,對皇太子朱標說:“這是一個品行端莊的人才,你應當一直用他到老。”

    隨後按照禮節送他回家;十年後,方孝孺又因為別人的推薦被召到宮廷。朱元璋說:“現在還不是任用方孝孺的時候。”授予其漢中教授之職,每天給眾儒學生員講學,毫不倦怠。朱元璋兩次召見方孝孺,為何兩次都不用呢?這是因為朱元璋看透了方孝孺這人,是個忠臣,但卻並不是能臣,因為他有自己的理想,超脫現實的理想,如果真的讓方孝孺主政的話,那是國家的災難。

    為什麼要這麼說?看看後來朱允炆用了方孝孺的結局就知道了。朱允炆即位後,徵召方孝孺任翰林侍講。第二年又升調他做詩講學士,國家重大的政事皇帝都要向他詢問。朱允炆臨朝,百官奏事,決定群臣的面議可否施行時,朱允炆有時命令方孝孺趨身屏風之前批答文書。當時修撰《太祖實錄》以及《類要》諸多典籍,方孝孺都擔任總裁。

    當真是位高而權重,而朱允炆是明朝政府的第二任合法繼承人,在位期間增強文官在國政中的作用,寬刑省獄,嚴懲宦官,同時改變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史稱“建文新政”。方孝孺對其也是感恩戴德,想將自己的畢生才能都展現出來,實現自己的理想;理想是美好的,但現實是殘酷的。

    方孝孺是《周禮》,一部關於烏托邦式政府的經典著作——專家,他發覺他所見到的是個人專制統治的缺點,因此他建議皇帝應該根據古代經典所提出的理想和形式來實行仁政。加上朱允炆的另外兩個心腹——黃子澄和齊泰,這三個人都是儒學大師,勇敢、正直和滿懷著理想。

    這三個人都勇敢、正直和滿懷著理想。但是,他們都是書呆子,缺乏實踐意識和從事公共事務的經驗,也沒有領導才能;他們對於問題的分析往往限於紙上談兵,不切實際。比如導致“削藩”,他們就太過於理想了點,在一年之內連消周王朱橚、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齊王朱榑、岷王朱楩五個舉足輕重的藩。

    燕王朱棣還能忍?因為下一個就是他了,朝廷承認他是最棘手的敵人,因此在行動上很小心謹慎;可是,這樣一來反而給了燕王朱棣集結部隊和做準備的時間。在朱棣舉兵靖難之時,方孝孺連出瞞天過海、暗度陳倉、離間計以及緩兵之計等等,結果表明,這只是方孝孺的個人想象而已,因為朱棣都沒上當。

    反而是朱允炆由於方孝孺的這些建議,浪費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以及時間,最終兵敗;朱允炆下落不明,而方孝孺則被抓了,雖然姚廣孝一再叮囑朱棣,別殺方孝孺,但方孝孺實在是太不給朱棣面子了,逼得朱棣將他車裂。其實還是朱元璋說得不錯,方孝孺是一個好的大儒,適合教化世人,實行“愚民”之策,但卻不適合主政,因為他太過理想化了。

  • 19 # 宮廷大鍋菜

    方孝孺只是忠臣而不是能臣嗎?

    方孝孺在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最讓人記下的就是他是唯一被誅十族的人。他的忠,他的誠。

    可惜的是他是個文人,是個從小就是神童的文人。祖上三代都是儒學之士,儒學世家。人稱小韓愈。主張以仁治國。

    洪武十五年,二十六歲被朱元璋召見,朱元璋沒有啟用。十年後再次被召,依然沒有重用。

    建文元年,方孝孺就被召回京師,建文帝十分看重方孝孺,常常請教。但是建文用來削藩,用的是齊泰和黃子澄。三年後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建文帝失蹤,方孝孺最後給建文帝的建議是死守南京,即使事不成功,也當為社稷而死。最後他真的為社稷而死的轟轟烈烈。

    忠嗎,忠!能嗎,並不能說能,也許他只是帝王的一隻筆,用來籠絡天下士子之心,以儒治國的表象。不能嗎?治國以方,不貪不腐,恪盡職守,仁愛天下,士子楷模,也不能說不能。不過是秀才遇見了兵,明朝也未到安享天下之時。大浪淘沙,命也。

  • 20 # 孤燈寒門客

    大家應該瞭解的是,在古代為官忠臣和能臣的定義到底是什麼?

    忠臣是忠君愛民、心懷社稷、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嗎?在我看來何謂忠臣?忠臣是與奸臣、佞臣相對立的,忠於君主、為君主效忠者。在這一方面我們來看看方孝孺:朱棣靖難功成後,朱允炆寧死不降,可謂是帝王的骨氣。鐵鉉、齊泰、黃子澄呢?也是為君主捨身成仁。反觀方孝孺,並沒有主動為國家、為君主而殉節,這在古代絕對算不上忠心不二!

    能臣是胸有溝壑、能盡為臣之道者、高才幹練之臣也。像周之姜子牙、春秋齊之管仲、秦之商鞅、漢之蕭何、三國蜀漢之諸葛亮、唐之房杜、宋之王安石、元之脫脫、明之劉伯溫、于謙、清之張廷敬等可謂都是當時代之大能臣。而以此來看方孝孺:空有儒士大名,以空談誤家國,在其位無有功於社稷江山,可謂是作為平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喜歡成龍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