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朱旭升zxs

    眾所周知,秦朝末年農民起義不斷,六國殘部趁勢而起。雖然起初由項羽率領的楚國軍隊勝利,滅亡了秦朝。然而經過四年的楚漢之爭,卻是出身平民的劉邦取得了最終勝利,滅掉項羽,坐上了皇帝。

    劉邦本是一閭左無賴,其起事之前也只不過是沛縣豐邑的一個亭長。而且他除了混吃混喝,拉幫鬥毆之外,幾乎一無所長,更直到三四十歲才娶到老婆。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看似一無是處,幹啥啥不行的市井之徒,卻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能人輔佐,並且獲得了這些人物的不變忠心。

    無論是當時沛縣的蕭何、曹參,還是南韓的貴族張良,乃至後來的陳平、韓信等人,這些人論才能、背景個個都比劉邦要強。甚至就連那個不可一世的項羽,也與劉邦結拜為了異姓兄弟。這種情況,就算是放到現在,也是很難想象的事情。更何況是在那個講究出身的秦朝末年了。然而劉邦卻做到了,而且還做得幾近完美。

    到底他是憑藉什麼以一個較低的身份背景,而獲得了那麼多能人的輔佐呢?也許有人會說,那是因為他魅力大;也或許會有人說是因為他善於馭人。但這兩點,對於那些長久跟他打過交道的人,比如蕭何等人,還能說得過去。而對於韓信、陳平,甚至張良等那些在之前與他接觸並不多的人來說,卻無法讓對方看得出他在這些方面的能力。

    其實,劉邦之所以能夠成就傳奇,獲得天下能人異士的不斷投奔輔佐,主要還是因為他的一個怪癖。雖然這個原因說出來,大家可能並不相信,但確實正是因為這個怪癖,才讓他籠絡住了那些能人的心,讓無數英雄豪傑甘心為他賣命。

    據歷史記載,當年儒生酈食其投奔劉邦的時候,就恰巧見識了他的這個怪癖,而也正是因為當面見識了,才下定決心追隨了他。話說那日酈食其投奔劉邦之前,便聽說劉邦很瞧不上儒生,而且不懂禮節。但他仍然十分自信,非要去試一試。結果到了劉邦那裡,劉邦果然對他愛答不理,而且還一邊洗著腳,一邊跟他說話,顯然對他沒有一點尊重。

    酈食其見到此情況便問劉邦,是要幫秦國攻打百姓,還是要率眾攻打秦國。劉邦聽了連說是要攻打秦國。酈食其便藉此斥責他,說他既然要率眾攻秦,就不該見了長者還如此無禮。劉邦這才緊忙停止了洗腳,將酈食其奉為了上賓。而酈食其也因為劉邦前後一冷一熱、一高一低,截然相反的舉動,頗為感動。自此便誓死追隨劉邦。

    劉邦一看自己這個看似粗鄙的鄉野怪癖,卻對那些狂傲的名士能人有如此奇效。便在此後屢試不爽。以至於在召見九江王英布的時候,他仍然採取了一邊洗腳,一邊傲慢問話的態度。使對方相當不滿。但就在英布正在營中憤憤不平的時候,劉邦卻又親自到他營中,與他促膝而談,委以重任。如此反差巨大的待客之道,竟然一直頗為奏效。

    特別是對於那些自命不凡的能人,生平最不滿的就是被人瞧不起。而劉邦一邊洗腳一邊問話的這個怪癖,恰巧觸碰到了他們的尊嚴,且是恰到好處,既不會真的趕走他們,卻也足能激起他們要證明自己的雄心。而後劉邦再來一個推心置腹的交流,便徹底俘獲了這些人的忠心。

    正所謂,一陰一陽謂之道。劉邦這一反一正,欲揚先抑的待人之道,卻是駕馭那些高潔之士的最強法寶。而他那個“邊洗腳便見客”的粗鄙怪癖,卻成了施展此法寶的標準口訣。還真是讓人想不到啊!

  • 2 # 廖小蘑菇1

    劉邦這個人在剛剛起家的時候是真的一無是處,從他所掌握的資源和他平時的具體表現來看,似乎難以逃脫好色之徒和一個魯莽無能的形象。但是劉邦這個人在平時卻有著極好的人望,雖然他混帳和無奈,但是周圍的那些人街坊鄰居都願意跟他做朋友,雖然他平時輸了很多帳,但是老闆娘卻願意為了他燒掉那些欠賬。這都其實暗示了劉邦這個人搞人際關係的不同尋常的套路,周圍的人雖然非常討厭他,但是卻非常願意跟這個人做朋友,正是因為他人際關係運用的套路極為巧妙。

    我們可以從兩個例子看出來,當初劉邦第一次去赴鴻門宴的時候,需要一個人勇敢為他赴死,當時樊噲就自覺承擔了這個任務,當年他們倆可以說是一起長大的兄弟,但是樊噲願意為劉邦去死,還是因為當年劉邦曾經多次為他承擔債務,為他砸鍋賣鐵的承擔所有犯下的罪過。回憶起平時劉邦對他的點點滴滴,他從內心裡面感激這個人,願意跟這個人一起奮鬥下去,雖然他是個流氓,所以樊噲最終勇敢的在鴻門宴上與西楚霸王對峙,甚至連生命都不需要。

    後來韓信在楚漢爭雄的關鍵時刻,他只需要幫助任何一方就能夠獲得前所未有的政治優勢,它甚至還能自己獨立成為另一個真正的三華人物,但是韓信卻矢志不渝的跟著劉邦混,因為當年劉邦曾經把自己的食物給他吃把自己的衣服給韓信穿。這讓韓信等人相信不要跟著劉邦混,哪怕只剩下最後一口飯他們也有好日子過。這就是一種政治上的魅力,這就是一種人際關係交往上的驚人手段,無論是張良韓信還是蕭何,全都被這種手段所折服最終願意跟隨劉邦一路走到黑。

  • 3 # 享閱匯

    劉邦作為從底層幹起來的帝王,確實有很多缺點:比如好色,貪財,耍市井無賴的脾氣等。

    不過劉邦也有很多閃光點,和過人之處。

    劉邦在社會底層混到四十七歲,身上是有一些流氓習氣,開口閉口老子如何如何,很讓某些有精神潔癖的部下受不了,魏王豹就是為了這個叛逃了。

    但是不論古代還是現代,絕大部分人都是現實主義的,是看著現實的好處做投資、投簡歷的,你想進阿里巴巴總是由於公司有發展、待遇好,斷不會是因為看中馬雲五講四美不搞婚外戀。

    而劉邦是歷史上數得著的善於用人的領導,不但人盡其用,而且提拔迅速果斷:像韓信這樣在其它地方混不出頭,投奔過來的下級軍官,量才聘用,幾下子就提拔成大將軍,這是所有鬱郁不得志者的夢想,更兼恢宏大度,查實了陳平受賄的證據,反而給了他四萬金,讓他發揮特長,到敵營行賄去,這什麼肚量?

    也算是英主的光武帝劉秀,為了一車珍珠,楞把忠心耿耿開疆拓土的名將馬援逼得憂憤而死還不算,還奪掉他的爵位,最後說搞錯了,那其實只是一車薏米,比比劉邦,察人之明沒法比,肚量也天壤之別吧?

    劉邦對待部下,功勞統統記下,你看樊噲灌嬰們的傳記,每一戰,打死了幾個敵人,什麼級別,都記得清清楚楚,時不時還有意外的獎賞:婁敬對定都提了一條意見,被採用,直接從戍卒拜郎中,賜姓劉,拜為奉春君;單父聖在劉邦急難時給過他一匹馬,封了個兩千三百戶的中牟侯;沛縣守卒彭祖,劉邦起事時打開了沛縣的大門,後來獲封戴侯;

    而對部下的失誤,則相對寬容:婁敬提出定都關中,獲重獎,那些提議定都洛陽的,並沒有什麼懲罰;張良反對分立六國受獎,酈食其提出分立六國之後,並沒有受懲罰,不過被背後罵了幾句,以後還一樣受信任重用,彭城大敗這樣的失利,劉邦也沒有追究部下的責任,領導自己承擔了責任,有網友分析彭城之敗是樊噲的戰線被項羽突破,大概不是真的,因為戰後樊噲加封了兩千戶:項羽敗漢王於彭城,盡復取魯、梁地。噲還至滎陽,益食平陰二千戶,這比比宋太宗趙光義高粱河大敗後,把之前將士們平北漢獲勝應發的封賞統統賴掉,真有云泥之別。

    更說明劉邦人品的,是對沒有表決權的底層普通投資者、追隨者的態度:

    兵不得休八年,萬民與苦甚。今天下事畢,其赦天下殊死已下。(《漢書·高紀》下)------大赦天下,死罪以下都赦免;

    軍吏卒會赦,其亡罪而亡爵及不滿大夫者,皆賜爵為大夫,故大夫以上賜爵各一級,其七大夫以上皆令食邑,非七大夫以下皆復其身及戶,勿事。(《漢書·高紀》下)----------士兵軍官有罪的赦免,無罪而沒有官爵或者官爵不到連級的,都給連級待遇,原來已經連級以上的統加一級,到團級的都給固定收入,沒到團級的,本人及其家庭終身不再納稅,不需服役。

    入蜀漢定三秦者,皆世世復。(佈告天下詔 漢十二年三月)-----------戲下分封后跟隨進漢中以及跟出來平定三秦的幾萬老同志,世世代代不再納稅……

    所有前期後期的追隨者全都得到了好處,你說為什麼那麼多人願意跟隨?

  • 4 # 歷史愛好者的秦三世

    首先,劉邦有擔當。也就是說,劉邦是一個敢於承擔責任的人。

    一是敢於私放犯人:劉邦在擔任泗水亭長時,曾負責護送數百名犯人到驪山苦役。天下大雨時,許多囚犯半路逃跑了。秦國法律規定,由於交付的期限已經到了,如果他們期限不到會被斬首。劉邦看反正都是死,放了也許能活下去,所以他冒著生命危險把這些犯人放了,讓每個人都逃命。劉邦的伸張正義之舉感動了大家。沒有人選擇逃跑,大家都願意跟著劉邦。

    第二,劉邦知人善任,人才就是戰鬥力。劉邦的本領在於他能聚集各種人才,善於發揮大家的長處和作用,善於用全體人民的力量來對付和消滅項羽。善用蕭何,他有取之不盡的軍事和後勤支援。善用張良,他總是抓住正確的方向,消滅暴秦、項羽。他拜韓信為將軍,贏得了楚漢爭霸戰的勝利。他採納了陳平的計劃,然後他一次又一次地從危險中被救出來,韓信和陳平被項羽忽視了,沒有得到重用。然而,當他們轉投劉邦,得到重用,而且劉邦不問出處,不問過去,唯才是用。這難道不是每個人都願意追隨劉邦的主要原因之一嗎?

    第三,劉邦願意分享。自古以來,劉邦在楚漢爭霸中就十分重視獎懲。當他授予那些功勳將領時,從不吝嗇。劉邦一生共頒授了八位不同的王,分別是楚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燕王藏荼、長沙王吳芮、韓王信以及燕王盧綰,他授予145個侯爵。劉邦善於發揮和調動大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非常重視與隊員分享成功的喜悅。這是我們許多領導和老闆應該學習的。

    四是劉邦不屈不撓。劉邦一生屢遭失敗,與項羽的戰鬥幾乎都以失敗告終。然而,劉邦屢戰屢敗,但他從不悲觀失望。他總是保持樂觀的態度。如果他跌倒在那裡,他會從那裡爬上去。這種百折不撓、勇往直前、勇於面對困難和挫折的精神,使每一個患難與共的人看到了勝利的希望,喚起了每一個人奮鬥的決心,為最後打敗提供了精神支撐,也是大家敬佩和願意追隨劉邦的重要原因。

    第五,劉邦能統帥。這是韓信對劉邦的評價。這說明在韓信眼裡,劉邦能統帥。劉邦無疑是一位偉大的政治人物,他在晚秦和漢初都有著非凡的能力。只有跟著劉邦我們才能有未來。這是很多人看重劉邦的主要原因。

    劉邦的能力在於他的政治智慧和遠見。他建立的漢軍紀律嚴明,不侵犯人民,不濫殺無辜,所以有那麼多人願意追隨他。劉邦戰勝項羽首先是在政治上獲勝。他能夠以天下為己任,善待老百姓和戰俘,贏得老百姓的擁護。所以他最終贏得了天下。

  • 5 # 歷史的泡泡糖

    劉邦確實是一個有著獨特魅力的人。是這種人格魅力,使得眾多英豪圍繞在他身邊。應該說劉邦是一個很高明的HR,或者是社會活動家,也是人際關係心理學者。

    中國史學界一直流傳著一句話:自古得天下之正者,莫若漢高祖與明太祖也!劉邦的原名叫做劉季,通俗易懂的話就是劉老三的意思,“邦”這個字是他後面稱帝自取的。

    劉邦起初只是混混,說的高雅一點叫遊俠,他們都十分傾慕魏國公子無忌的才智。這段時間混混的經歷也使得劉邦很會來事兒,用現在的話說叫情商高。後面的劉邦在鄉里當上了亭長之位,靠著這個位置的關係,靠著他的會來事、高情商,他和鄉里有能力的才俊之士打好了關係,為以後發展壯大做了很好的人脈資源鋪墊。

    劉邦會起義其實根本上來說是命運的眾多的巧合致使他往起義的道路上走的。劉邦是秦朝沛縣泗水亭長,陳勝吳廣起義不久,劉邦接到一個命令就是押刑徒到指定的地方去,但是在半路上的時候有幾個刑徒逃跑了。秦律嚴苛,劉邦看守刑徒不力,勢必會遭到秦律的嚴懲,劉邦從來就不是一個束手就擒,循規蹈矩的人,反正已經是這種情況了,他就將剩下的刑徒全部釋放了,他說了好一番話,大多是說秦的暴政,以及他們現在的情況就是一死,他打算響應起義反抗秦軍,一行人有的選擇了回家,有的選擇了跟隨劉邦起義。就這樣劉邦帶領著將近三千人攻佔了沛縣,掀開了他們起義的序幕。

      聽聞項梁起事後,劉邦就去投奔了項梁,在項梁手下任職武安侯,和項羽一起東征西戰。後來劉邦身邊聚集了越來越多的將領和謀士,成就了劉邦的霸業。

      劉邦最為突出的一點就是善於識人用人,是一個優秀的領導者。自己搞不定做不來的事,就交給專業人士去做。劉邦手下,有不計較有著胯下之辱的韓信,看重有著盜嫂之嫌的陳平。如果當年項羽在鴻門宴上殺了劉邦,那麼韓信、張良、彭越等人之間就不可能聯合起來對抗項羽,項羽也不會失敗。劉邦善用人,會很好的調節各個屬下甚至是同盟者之間的關係,他充當的就是潤滑劑的作用,把大家的力量凝聚到一起。

      項羽自稱西楚霸王之後,越發不將楚後懷王看在眼裡,他不僅將楚後懷王趕出了彭城,還命令英布在半路截殺了楚後懷王,這是項羽最大的失誤,卻也是劉邦最好的藉口。劉邦在項羽殺了楚後懷王之後,藉著為楚後懷王發喪的契機,向楚國民眾控訴了項羽弒君的罪行,並且聯合了各諸侯軍一起圍攻項羽。之前還被項羽的軍隊打得四處逃竄的各諸侯軍以及劉邦的漢軍聯合起來,將項羽圍困在垓下,西楚霸王項羽最後也不得不在烏江自刎,劉邦之後一人獨大。

      劉邦是一個有著高情商的人,也是也個有著獨特領導魅力的人,他慣會用感情來套牢下屬,讓他們對自己忠誠,為自己效命。這就是為君者的御下的高明手段的體現。就算手下們有反對自己的地方,看起來桀驁不馴,劉邦也不會生氣,看起來很好說話,性子軟軟的,就像是一團棉花,你一拳頭打下去,最後又給你軟軟的彈回來,就算你再怎麼生氣,也拿他沒有辦法。

      劉邦的高情商體現在各個方面,實在太會送人情了!他當亭長時要押送壯丁去驪山,可是半路上這些壯丁有很多都逃跑了,他算著這樣下去就是到了驪山也都跑光了,就請這些壯丁喝酒,說:“你們都走吧”,然後跟了一句“我也要從此跑路了”。看看劉邦多會說話,論漢語言文學的博大精深,最後一句話一下子就將看守對壯丁的幹群關係轉變成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朋友關係。這些壯丁們義氣當頭,當即就表示要跟著劉邦一起造反,不能讓恩人以後落難呀!

      後來劉邦請韓信來當屬下,一點都沒有上級的架子,在儀式上解衣推食,對韓信比對自己兒子還要好。後來韓信面對項羽勢力和自己親信的勸說讓他背叛劉邦自立以三分天下時,韓信仍念念不忘劉邦的這份情,不願意背叛劉邦。這劉邦籠絡人心的手段有多強可以看出來了吧!分封天下那麼大的誘惑都引誘不了被他感動的下屬。

  • 6 # 王大牛樂談

    我就從劉邦發跡初期一直到建國後,跟隨他的主要幾個人物來闡述一下劉邦為什麼受人擁戴、被人追隨。

    1.張良

    《史記》中記載:良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從之,不去見景駒。張良跟劉邦出謀劃策,劉邦懂得,能用其計,其他人都不能。張良就知道劉邦是天授,於是只跟他了。

    2.蕭何

    蕭、曹等皆文吏,自愛,恐事不就,後秦種族其家,儘讓劉季。諸父老皆曰:“平生所聞劉季諸珍怪,當貴,且卜筮之,莫如劉季最吉。”摘自《史記》 起義時一度大家推蕭何(縣衙秘書)和曹參(監獄獄長)為首領。蕭、曹怕被滅族隨推劉邦。劉邦親屬也承認劉邦遇到過許多怪事(斬蛇、七十二黑痣之類)古代人都迷信,所以就推他了。

    3.韓信

    韓信認為項羽為人仁愛有風度,但項羽不肯輕易封賞。劉邦在這點上比較出色,做事很慷慨。之後劉邦確實封韓信不遺餘力。假王、齊王、楚王,都給了。所以韓信自己也承認,漢王對我好,我不能向利背義。最後韓信也承認:自己善於統兵作戰,劉邦善於用人(將)。

    漢初三傑,各自才幹卓越:張良能運籌帷幄、蕭何能坐鎮轉輸、韓信能連軍百萬。

    蕭何跟隨劉邦之前,不過一縣吏。張良跟隨劉邦之前,不過一行刺謀劃家。韓信跟隨劉邦之前,不過一執戟衛士。夏侯嬰不過一車伕,後來為太僕。英布不過一匪類,後來為三王之一。周勃與灌嬰,不過是手工業者和小販,此後出將入相,聞名天下。沒有劉邦把他們用到了地方,他們也不會名流千史。

    一個領導,不需要親自去跟武將比單挑,跟文官比規劃,跟謀士比籌謀。能得人,能用人,足矣。這道理連陳平都懂。他就跟漢文帝說過,且不說天子了,連丞相都不必記住各項資料,丞相主百官而已。劉邦能納張良之言,張良對他歸心。他能任用蕭何,蕭何歸心。他能放權給韓信,又大膽封王,韓信對他歸心。

    這就足以讓人死心塌地的追隨了。

  • 7 # 一壺清茗品春秋

    劉邦用人之道自來被人稱讚,正是在他高超的用人之術下,網羅了蕭何、張良、韓信、陳平頂尖人才,正是在這些人才的輔佐下,劉邦才能消滅項羽,建立大漢王朝。

    劉邦懂得自己之短,明白他人之長。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的發揮好每個人的長處。正如同劉邦評價漢初三傑,”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蕭何善於保障後方,張良善於運籌帷幄,韓信善於統兵決戰,劉邦讓他們充分發揮所長,形成了最大合力。

    劉邦有著獨到的眼光,讓他量才適用。劉邦看人才很準,眼光非常敏銳,具有超前性。在他臨死前能,呂后詢問蕭何的後繼之人,劉邦回答:”曹參可。”問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戇,陳平可以助之。陳平智有餘,然難以獨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可令為太尉。”在隨著歷史的發展,充分證明了劉邦的判斷。

    劉邦能夠提供人才實現人生價值的平臺。他捨得拿出真金白銀招攬人才,能夠”與天下同利”。在人才有所作為時,能夠毫無保留的支援,一次給陳平四千兩黃金,讓他離間項羽君臣。在韓信索要代理齊王頭銜時,劉邦直接給他真齊王的頭銜,再加上“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怎麼不讓人才們為之復出。

  • 8 # 寒家小子

    西漢開國皇帝劉邦是一個爭議很大的人物。有人認為他雄才偉略,畢竟打敗了項羽,統一了天下;也有人認為他就是一個無賴,打心底看不起他,本人就是其中之一。

    漢高祖劉邦,文不成,武不就,然其吸引了一大批人才,死心塌地的跟他打天下。從家鄉跟他出來打天下的有蕭何、樊噲、曹參、夏侯嬰等,中途加入的有張良、韓信、陳平、彭越等,後來加入的有韓王信、英布等。我們不禁要問,憑什麼?

    一、自身實力夠硬

    劉邦雖然在和項羽的戰鬥中勝少負多,但在當時那也算是一等一的人才了。在和項羽三年多的大戰中雖然經常失敗,但很快就能夠能捲土重來。他自身的硬實力,讓他能夠吸引到很多人。

    二、知人善任

    劉邦曾經說過“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他沒有讓張良管理大後方,沒有讓蕭何在前線領兵作戰,也沒有讓韓信在他的賬中運籌帷幄。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上,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這點劉邦做的很好。

    三、作風大氣,善於投其所好

    人生在世,所追求無非名利二字。有的人喜歡名,有的人喜歡利,劉邦在對待別人的時候毫不吝嗇,給他們足夠豐厚的待遇。

    比如,劉邦手下的夏侯嬰就因為對劉邦忠心耿耿,到劉邦做漢王的時候,他已經被封為昭平侯了。

    韓信想當大將軍,劉邦就登臺拜將。對於韓信這樣一個年輕時候一直被欺負的人,能夠得到當時天下英雄中數一數二的劉邦禮遇,就預示著他會為劉邦肝腦塗地了。

    四、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一個領導最忌諱的,就是今天猜忌這個,明天猜忌那個。劉邦就有這個魄力,他一旦決定用某某人,絕不懷疑,放手使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陳平。陳平是從項羽那裡出來的,然劉邦敢用其去實施反間計,離間項羽,范增,可見對其之信任。

    正因為,劉邦有以上那些優點,才能吸引眾多牛人為其效死。

  • 9 # 紅哥生楚國

    紅哥認為,劉邦是橋樑式人物,佔盡天時地利人和。

    劉邦撫民不如蕭何,運籌不如張良,打仗不如韓信。看著,好像能力不出眾,可是,張良帶兵不如劉邦,韓信權術不如劉邦,蕭何御將不如劉邦。韓信、張良、蕭何、彭越、英布等等這些人,各個都是人中之傑,但是他們面對劉邦,不想造反的各個俯首稱臣,造了反的毫無還手之力。

    能力方面,已經有太多的研究史實。那麼,除了能力以外,還有什麼?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劉邦是橋樑式人物。

    一方面,劉邦可以和蕭何這類人談談情;另一方面,劉邦也可以和樊噲這類人嘮嘮嗑。

    但是蕭何和樊噲卻不能。而劉邦恰好就這樣左右都可以聊得上。而讀書人,往往又有種通病,顧慮太多,多囿於經驗之談。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說到劉邦身上太貼切了。

    回看封建時代的造反起義,幾乎都是草莽出身,倒不是說既得利益者不會反,而是最廣大的勞動人民才是真真切切的歷史推動者。

    人和,可以說已經發生在劉邦身上了,當然還有歷來的套路;

    天時,暴秦當亂,聯軍眾伐;

    地利,除了分封后的地理優勢,前期也是偏安一隅,並不是主力,有效存活發展。

    可以說,如此佔盡天時地利人和的劉邦,韓信、蕭何這些人又怎會看不到,而這些人,也希望找到明君輔佐。

    劉邦創業的時候已經47歲了,在先秦漢初,一個人到了已經快要掛了的年紀,居然活了過來開始創業。劉邦僅僅用七年時間開創大漢400年基業。

    結束語,紅哥認為,劉邦是橋樑式人物,佔盡天時地利人和。

  • 10 # 肥肥大狗熊

    1.知人善任,首在於知人,其次是善任。劉邦把人才放在適當的位置上,讓他們最大限度地、充分地發揮自己的積極性和作用。

     2.不拘一格,劉邦有一個很大的優點,就是他不拘一格的使用人才,劉邦把他們組合起來,各就其位,毫不在乎人家說他是一個雜牌軍,他要求的是,所有的人才都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

    4. 坦誠相待不僅僅是反映一個人的素質問題,更是為人處事的一條原則。對於人才,他們需要的不盡是應得的酬勞,而更多的是需要尊重和信任。

    5.用人不疑,劉邦一旦決定用某某人,他絕不懷疑,放手使用。 劉邦的用人之術是典型的帝王之術,肚子裡極度地猜忌,只不過他猜忌的不動聲色。

     6.論功行賞,使用人才,首先是要信任他,尊重他,同時也應該獎勵,因為獎勵是對一個人才貢獻的實實在在的肯定。做到要賞罰分明。

  • 11 # 北方的鐵拳

    劉邦是中國歷史上平民做皇帝的第一人,像他這樣既沒有背景又沒有關係的屌絲能夠一步步走上權利的巔峰,完全靠的是個人能力。

    雖然許多人看不上他,認為他是撿了個便宜,在“時無英雄”的情況下“豎子成名”。其實這麼說是不客觀的,劉邦起兵反秦之時,雖然秦朝已經失去天下人心,但是秦朝已經建立了強大的政權和軍事體系,推翻他並不容易。同一時期起兵的都是原諸侯國的後裔,項羽雖是楚國貴族之後,但在起事初期也是假借楚懷王的名義。而劉邦一開始就聚眾而起,打造了自己的核心團隊,樹立了自己的品牌,可見其能力和膽識絕非常人可比。

    劉邦身邊之所以會有那麼多的能人追隨他,因為他有許多領導者必須具備的優秀品質。

    第一,他有遠大志向。劉邦當年去咸陽城,恰巧秦始皇的車隊出行,街上的人都面相車隊跪了下來,劉邦看著雄壯豪華的車隊緩緩經過,說:“大丈夫生當如此。”從那時他便立志要最秦始皇那樣的人。世人都說劉邦貪財好色,可是當他首先帥軍攻進咸陽城,面對堆積如山的珠寶和阿房宮的美女並沒有動心,而是下令秋毫無犯,可見他的志向不在此處。

    第二,他敢於擔責。他起事造反的原因是在押送勞役的途中勞役們都逃跑了,他沒有追捕逃跑的人或者是追究他們的家人,只能自己承擔,於是進山落草為寇了,等待時局的發展變化。在芒碭山中,遇到白蛇擋道,他首當其中拔劍斬蛇,這些都為早起追隨他的人樹立了良好形象。

    第三,他能人盡其才。他自己也說,帶兵打仗自己不如韓信,運籌帷幄不如張良,管理後勤不如蕭何,但是他能夠把適合的人用在合適的崗位上,所以每個人都能發揮自己的才能,都願意追隨他。

    第四,他不聽信讒言。在他身邊既有自己的家人親屬,也有老鄉好友,還有從其他隊伍投奔他來的。對待這些人他能一視同仁、不厚此薄彼,特別當自己的親戚、老鄉說別人壞話的時候,他能明察秋毫,實事求是的處理,贏得了大家的信任和支援。

    第五,他捨得賞賜。每次戰役勝利,他能把勝利的成果賞賜給那些有功之臣。大家跟隨他打天下,有的為了名,有的為了利,他都能毫不吝嗇的給予賞賜。在垓下決戰之前,韓信猶豫不前,希望得到齊王的封號。劉邦就把齊地賞賜給他,封他做名副其實的齊王。於是,韓信帥軍猛攻,終於消滅了項羽。

    劉邦能夠成功絕不是偶然,在他的治理下國家結束了戰亂紛爭的局面,進入了長達四百多年的和平統一,併為漢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傳承奠定了重要基礎。

  • 12 # Eleazarchen

    劉邦性格:劉邦性格豪爽,不太喜歡讀書,但對人很寬容,劉邦的心胸很大,劉邦狡猾,奸詐,同時也很無情。劉邦性格呈豁達大度、平易近人和陰狠猜忌的雙重性。在一次送服役的人去的路上,碰到秦始皇大隊人馬出巡,遠遠看去,秦始皇坐在裝飾精美華麗的車上威風八面,羨慕得他脫口而出:“大丈夫就應該像這樣啊!”

    第一,劉邦有擔當。即劉邦這個人敢做敢當,勇於負責。

    一是敢私放刑徒。二是敢帶頭舉義。三是敢率軍西進。四是敢與項羽爭霸。

    第二,劉邦能知人善用。

    第三,劉邦能捨得分享。

    第四,劉邦能百折不撓。

    第五,劉邦能將將。

    劉邦的能力在於他有政治智慧和遠見,他打造的漢軍,紀律嚴明,不侵害百姓,不濫殺無辜,所以才有那麼多人願意追隨他。

    以上歷史資料顯示劉邦的優點大於缺點,劉邦四十之前是混過來的,之後做了泗水的廳長,廳長相當於縣長的級別,劉邦志向浩大鴻偉,劉邦當兵時在路上遇見過秦始皇巡視的皇帝偉岸,覺得秦始皇就是帥皇帝(內心羨慕秦始皇那樣做皇帝)。由於劉邦的仁德,又有大哥風範能到處罩著小兄弟,所以劉邦集團的成立,實屬劉邦用人很到位能滿足屬下的各種,要求並不苛求大家,有福同享有難同當,能達到共同雙贏的利益,劉邦的基礎是三交九流都接觸過,所以什麼樣的人心都心知肚明用人深淺掌握適度,有本事的人在劉邦手下備受重用,普通人有才氣也深得重視,讓人心裡感覺遇到真領導真心願意付出,雖然說劉邦出身不是貴族,但手下有貴族張良,陳平是遊土等各種各樣的人士在劉邦集團這裡,韓信真心認可劉邦的仁德,證明劉邦做為領導關照手下的人也是真誠相待,所以,大家都願意為劉邦打工達到共蠃的目的。(圖片Cr瀏覽器)

  • 13 # 同看風雲

    劉邦能從一個平民,成為漢王朝的開國之君。靠得就是敏銳的洞察力,獨具匠心的知人、用人及賞人的方法。

    使一大批有才能的人,為他心甘情願、肝腦塗地地衝峰陷陣。為漢王朝打下400年基業。

    首先,劉邦有獨到準確的慧眼識珠。

    劉邦能根據每個人的特點,準確地判斷出他們各自能勝任的職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各自的優點。做出更大的功績。

    比如蕭何,心思縝密、做事細緻周到。就委任他主管錢糧物質等,後勤補養方面的事務。

    周勃為人憨厚耿直,是個忠勇之士。加上他自幼習武,弓馬嫻熟、孔武有力。就被委以重要的軍事職位。

    再比如樊噲,身體強健勇猛。就叫他做了隨從副官。

    還有後來加入的張良、韓信。劉邦也是能準確地看到了他們的特長,而讓他們最大限度的發揮自身的才能。

    如果劉邦沒有自己準確的分析判斷,就只憑蕭何的舉薦。劉邦是斷然不會,把最重要的軍隊主帥之位交給韓信的。

    其次,劉邦有胸懷天下的大局觀。

    劉邦和他的智囊們,一旦制定出總的戰略目標。具體的戰術執行環節,就不再幹涉。讓執行者根據形勢變化,自行處置。

    由其是在軍事方面,韓信作為軍隊統帥有了極大的自主性。

    韓信率軍暗度陳倉、平定三秦、擒魏王、破代軍,消滅趙國、降伏燕國、攻伐齊國,直到垓下之戰全殲項羽的楚軍。

    韓信在這些戰役中,無一敗績。被蕭何稱讚為“國士無雙”。這也成就了韓信在軍事上的重要地位。

    這也是,劉邦深知大的戰略方面一旦制定,就不能輕易地更改。

    而在戰術執行環節,由於時勢變幻莫測。一定要給執行者,自主處置的權利。要因時、因地地制宜。

    最後,劉邦對做出功績的人,會進行相應的犒賞。

    劉邦對人性的獨到認識,使他能準確地知道每個人的所思所想。並且儘可能地滿足他們的需求。

    就像韓信在滅掉齊國後,求封假齊王。開始劉邦也是大怒,但在張良勸阻後。劉邦經過深思熟慮,就索性封他一個真齊王。

    對其他有功績的人,劉邦也是能封就封、能賞就賞。

    所以,這些受了封賞的人。不但滿足了自己的需求,還證明劉邦對他們,所做出功績的認可。

    在這種情況下,劉邦陣營的人萬眾一心,眾志成誠地團結在一起。最終消滅各方勢力,統一全國,建立一個全新的王朝。

    所以,劉邦在文不如蕭何、謀不如張良、武不如韓信的情況下。能從一個平民成為開國之君,除了個人的自身魅力外。靠得就是對人性的把握。獨到的知人、用人及賞人的方法。使全體將士能心甘情願地為他效力,開創一個新王朝。

  • 14 # 偉岸的根

    漢高祖劉邦在一次大宴群臣時說:我為什麼能得天下,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處,吾不如張良,論鎮守後方,籌備糧草軍晌,補充兵源,吾不如蕭何,帶兵打仗,戰必勝,攻不克,我不如韓信。可是,我卻能得勝得天下,為什麼?知人善任。

    這就是漢高祖劉邦的高明之處,知人善任。知人善任一一包含了劉邦的博大的胸懷,不拘一格用人材,如陳平名聲狼籍,盜嫂授金,樊噲販夫走率。劉邦一笑置之。韓信有誇下之褥,在蕭何的勸說下,最終劉邦禮賢下士,拜韓信為大將,最終擊敗項羽,項羽鳥江自刎。楚漢相爭取得勝利。

    故此,劉邦取得天下,劉邦博大的胸懷,大櫻性格,剛柔並進,知人善任,不拘一格用人材,所認得天下。

  • 15 # 歷史講故事

    1.給人以許諾,與人分享成果

    劉邦深知自己本是一介草莽,大家跟著他打天下,必然有他們的利益訴求。誰也沒有把他當“神”來看,因此便不會有人以敬“神”之心來對他——他的每位追隨者都不可能只顧奉獻不取回報。劉邦一生做得最出色的,便是正視部下的利益訴求,並毫不吝嗇地滿足他們,使得許多當世梟雄都甘心為他拼死效命,以實現他們各自的願望。

    從劉邦建國前後對功臣們的封賞便不難看出,這些追隨者確實沒有跟錯物件。

    最後的結果是:每位追隨者都“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劉邦。”

    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五月,天下初定。劉邦在雒陽南宮與群臣設宴暢飲時,要求在座諸公回答一個問題:朕為什麼能夠得天下,而項羽為什麼會失天下?

    高起和王陵回答道:陛下雖然對人傲慢無禮,但卻從不虧待有功之臣。陛下派人去攻城略地時,每有所克,便會以勝利果實來獎賞他們。項羽則不同。他表面上仁慈而禮貌,但骨子裡卻妒賢嫉能。誰要是立了大功,他便要想方設法除掉人家;誰要是才能出眾,他便會對人家百般猜疑。打了大勝仗,他要把功勞都記在自己頭上,捨不得與人分享。這便是他為什麼會失天下。

    其二,待人率真,讓部下有安全感。

    劉邦在“取天下”的過程中,他的部下每天都會面臨來自敵方的死亡威脅。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劉邦是一位喜怒不形於色、讓人琢磨不透的傢伙,那麼,他的部下便會煎熬於組織內、外兩方面的“不確定性”所產生的危機感中,自然便很少有人能夠堅持和他走下去。

    劉邦身上那種“大智若愚”式的率真,剛好讓他那些在前方拼命的將士可以沒有“後顧”之憂。

  • 16 # 任十三讀史

    劉邦最大的優點就是胸懷。

    雖然大家都常常嘲笑他是個無賴,就連正史也把起家前的劉邦刻畫成這個樣子。但實際上劉邦有著一個政治家最重要的品質,那就是胸懷。

    劉邦非凡的容人之量使得很多人願意和他親近,團結在他的周圍。大家並不會常常擔心自己一不小心就得罪上司。

    其次,劉邦意志堅定。很多次面臨窘境,都是靠他大手一揮,大家才堅持下來。這是一個核心最重要的作用之一。有點等同於取經小分隊裡的唐僧,雖然沒有法力,但卻有鋼鐵般的意志,所以是取經小分隊的精神支柱。

    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是,劉邦知人善任

    他準確的發現了張良,韓信和蕭何的優點就是個明證。

    他曾經說過:“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張良)。 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屬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 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看到這裡,誰敢說劉邦沒有文化。

    正因為如此,劉邦才能夠搭建一個適合各路神仙各顯神通的平臺,才能夠最終戰勝無敵的西楚霸王項羽,成就了建立大漢的偉業。

  • 17 # 跟著腳走

    人常說“性格決定命運”這一句話放在劉邦身上我想在合適不過了。要想明白為什麼在秦末時,會有那麼多的英雄豪傑能跟隨他。那我們就必須要從劉邦的性格來分析了。為了能直觀感受劉邦的性格,這裡我就用劉邦的對手項羽來一起做個參照。

    第一點不同是:劉邦志向遠大,項羽鼠目寸光。

    這一點我們可以透過一件事來證明,他們在勝利面前表現出的心態來證明。秦二世三年的十月,劉邦帥軍攻搶先入了關中,劉邦不殺子嬰,並和子嬰約法三章,不受犒賞,秋毫無犯,而且退出秦王宮,還軍霸上。

    從這個舉動看出來劉邦其志不小。范增就曾對項羽說:“據臣所知,劉邦原來在沛縣的時候喜歡錢財、貪酒好色,現在這樣一個人見到秦皇宮裡數不盡的金銀財寶和美女,居然秋毫無犯可見其志不在小——他能低至誘惑把這些東西都不放在眼裡了,這個人是絕不可以小看的”。

    但項羽聽不進去,他認為劉邦有什麼了不起、一個痞子?他其志不小又能怎麼樣?

    隨後項羽也進入了咸陽,而項羽是怎麼做的呢?殺子嬰,燒宮室,屠咸陽。

    做完以後,有人就出來勸說項羽,說咸陽這個地方是帝王之都,如果您想稱皇稱帝的話,應該定都咸陽。但是,這個時候秦的皇宮已經被項羽燒光了,也沒地方住了,項羽又一門心思想回家了,回他的老家去。於是就說了這樣的話:“富貴而不還鄉,如衣錦夜行”。“衣錦還鄉”這兩個成語就是從這兒出來的。

    第二點不同是:挫折面前的表現

    公元前205年,項羽在彭城大敗劉邦,劉邦倉促逃跑。為了迷惑敵軍將妻子和父親等家眷,與劉邦分開跑,後來家眷被楚軍追上,隨後妻子和父親也都被抓了起來。

    到公元前203年的時候,在一個叫廣武的地方相持不下,為了取勝,於是劉邦就命大將彭越去搶劫項羽的糧道,糧道遭難,項羽軍心不穩。為了迫使劉邦投降,揚言劉邦不投降就殺了他父親燉成肉羹吃,劉邦就說我們兩人是結拜兄弟,我的父親也是你的父親,如果殺了的話就分一杯羹給他。項羽沒辦法:下不了手。

    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史記.項羽本紀》

    用敵對統帥的家眷來威脅別人,這完全就是一個下策:你跟人家打仗打不過,就把人家的父親放鍋裡去煮,這就是一種流氓手段,而項羽出身貴族,那時一個貴族使用這種流氓手段,這就是下策,何況你的對手就是個流氓,使用流氓手段來對付劉邦,你對付得了嗎?所以我想,當時項羽一定一肚子窩囊氣,而劉邦則是一副無所謂的神情“在流氓的道路上你還嫩了點”。從兩人的心態就可以看出,挫折面前項羽完全敗給了人家劉邦。

    第三點不同是:劉邦豁達大度,項羽氣量狹窄

    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楚漢兩軍最重要的一場決戰將在垓下進行。

    劉邦和手下的將軍約定一起合圍項羽,到約定時間後,這時手下的大將韓信、彭越、英布都按兵不動。這時候張良告訴劉邦“彭越和英布、韓信本來是你手下的,現在他獨當一面。如果你願意把土地分給他們的話,他們一定會南下來幫助你合圍項羽的。”,

    劉邦說,“行,跟他們進行約定,打勝以後誰要什麼地方就那”。結果這幾支軍隊全都來了,把項羽團團圍住,予以消滅——這是劉邦的大度。

    項羽呢?他為人小氣。韓信在棄楚投漢之後,評價項羽說,項王這個人對將士仁愛有加,但你有了戰功,應該封官賜爵啊,一顆印捏在手上,磨過來磨過去,直到方的變成圓的,他都不給人——這是項羽的小氣。

    第四點不同是:劉邦心狠手辣,項羽兒女情長

    劉邦這個人是真正的心黑手辣,曾經他在逃避項羽追兵的過程中曾三次把自己的兒子和女兒扔下車子,只顧自己逃命。他一旦懷疑莫個人,他就會毫不猶豫的殺掉。

    在劉邦晚年他病了以後,突然對起樊噲起了懷疑。樊噲可是呂后的妹夫,跟劉邦兩個的關係可是正兒八經的連襟。而且在鴻門宴上,那也是樊噲站出來,才救下了劉邦一條命的。

    可劉邦就對他突然起了懷疑,他就覺得,樊噲就是巴不得我死,於是他下了一道命令,交給陳平:“平至軍中,立斬噲頭。”讓陳平拿著命令到軍隊裡去,把樊噲的腦袋砍下來。因為後來劉邦死了,這事情最後沒做成。但這說明劉邦這個人狠起來他是真能下手的。

    相反,項羽就是顯得太過兒女情長了。在垓下戰爭的最後關頭,當項羽被劉邦他們團團圍住的時候,他居然無心作戰,而是自己拔劍起舞,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戰爭的最後關頭項羽想的不是天下,不是戰爭,不是事業,是寶馬和美人,是太兒女情長了。

    根據以上分析劉邦就可以看出劉邦性格堅定、耐挫、不拘一格、豁達大度,和項羽的性格截然相反。這就是在秦末天下大亂的時候,劉邦身邊會聚集這麼多的能人。

  • 18 # 山顛一壺清酒r

    劉邦知人善任,善於把有能力的人吸引於自己的麾下,為自己所用,天生的領導能力。

    並且他可以準確的運用人才,用其長處。就比如:韓信會帶兵,張良呢運籌帷幄,蕭何坐鎮後方。這也是劉邦的獨到用人之處,把人才放到用得到的地方。

    他呢,雖然天生無賴、狡黠、油滑,愛吹牛皮,但是卻善於不斷拔高自己,交際能力很強。

    並且他自比"信陵君",從而給自己定出了人生的高度。

    再者,就是他可以聽的進去別人的勸誡,可以不斷提高和完善自己。

    最重要的資料他大膽,敢於做一些人們不敢為的事情。當時,在起兵造反,這種勇氣也是可以,由此得到了鄉里人的擁戴,白手起家 。

    還有就是,劉邦不計前嫌,招降納叛。他的賬下許多項羽的舊部下,一視同仁。

    他“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對部將都是坦誠相待,給與信任,給與尊重。這也是可以留下人才的關鍵。論功行賞,他是賞罰分明。

  • 19 # 南邨輟耕叟

    帝恢恢有大度,知人且自知,不善將兵而善將將,既審時度勢,能屈能伸,百折不撓,且目標明確,信念堅定,鬥志昂揚,又不拘小節,機動靈活,權變智慧……等等等等吧,有這許多的優秀品質,時人自然樂為之用。 其實說白了這就是一種那個時代領袖的氣度、格局、風範和氣場吧,他就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千古之問的最佳答案提供者,是慷慨起義,得國最正的最佳建功立業者,在他那裡,讓那麼多有本事的人找到了幹事創業的平臺,看到了封侯拜相的希望,為能搏個封妻廕子、光宗耀祖的前程,隨著他的劍鋒所指,勇往直前!

  • 20 # 散步秋天

    劉邦憑藉自己的個人魅力,讓那麼多有本事的人死心塌地跟著他。一、目光深遠,志向宏大。

    劉邦出生在秦朝,深受秦朝暴政殘害,父母都是社會最低層農民,他是農民的兒子,不會農耕種地,卻瞭解農民的疾苦,從小立志救黎民出水火。

    一天他無事在城中溜達,秦朝官員乘坐的馬車經過,車中的官員耀武揚威,周圍的人全部跪拜。劉邦看到這一幕後,一是羨慕,二是痛恨。更堅定了心中志向說:“大丈夫生當如此”。

    二、敢做敢當,仁義至上。

    劉邦有了宏大的志向,就想盡辦法付諸於行動,終於讓他當上一名小官。

    一次讓他從泗水郡押送徒役去驪山,走到半路徒役,徒役都不想去驪山做苦役,都想回家去和親人團聚,劉邦也深知徒役的疾苦,這些苦役一旦送到驪山,就永遠失去了和親人團聚的機會。

    於是,在半路上放跑全部苦役兄弟,眾苦役都被劉邦大仁大義所感動。劉邦放跑苦役以後,自己承擔了一切落草芒碭山為寇。

    正是劉邦的這種大仁大義,為劉邦開創西漢,凝聚了千軍萬馬。

    三、見識卓遠,決策英明。

    由於秦朝的橫徵暴斂,激起農民紛紛起義,劉邦看到時機,在陳勝起義不久,劉邦揭竿而起聚集三千弟子響應,加入抗秦的行列,開始了宏圖大志。正是劉邦的這種英明的決策,為他的宏圖霸業,奏響了楊帆啟程號聲。

    劉邦帶領三千弟子,攻佔沛縣等地,稱沛公,不久投奔項梁,任碭郡長,被封為武安侯。

    由於農民起義軍聲勢浩大,加上劉邦仁義揚名,所到之處農民紛紛加入,秦朝很快被農民起義軍推翻,劉邦先行率領大軍進駐灞上,接受了秦王子嬰向投降。

    四、知人善用,深得人心。

    常言道:“得人心者得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推翻秦朝劉邦又深陷楚漢爭雄。在和楚霸王對決中,劉邦做到知人善用,讓每個人都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並且讓每一個人都發揮到了極致,軍中上下將士無一怨言,深得人心拼死捍衛。

    常言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劉邦這種“知人善用”做法,深得人心。不僅使自己的團隊凝聚了戰鬥力,也贏得對方將士好感。

    比如:軍中的項伯、呂馬童、英布、韓信、陳平這些曾經替項羽效力,後來叛變項氏加入劉氏團隊,足以證明劉邦“知人善用,深得人心”。“霸王別姬”不無冤屈。五、寬宏大度,從諫如流。

    劉邦不管是在什麼時候,從來來寬宏大度,有諫就聽。在未經出道前,有人以劉邦農民之後,不會農耕譏刺嘲諷他,劉邦不以為然,我行我素。在後來的戎馬生涯中,劉邦遇到這樣的事,從不與他人計較。

    毛主席曾言:“劉邦是在封建時代被歷史學家稱為‘豁達大度,從諫如流’的英雄人物。劉邦同項羽打了好幾年仗,結果劉邦勝了,項羽敗了,不是偶然的。” “能夠打敗項羽,是因為劉邦和貴族出身的項羽不同,比較熟悉社會生活,瞭解人民心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籃球比賽對服裝有哪些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