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湘野狂客

    千萬不要說劉邦的人格魅力如何如何,事實上,在這人格魅力這方面,項羽比劉邦更具有人格魅力的感召,他本身又是楚國貴族,使得眾多將領以及普通士卒都死心塌地為他效力,因此他才能在戰場上無往不利。

    劉邦之所以讓有才能的人甘願追隨他,是因為他高超的馭人之道,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他懂得人力資源整合與管理。他知道如何吸納人才,如何使用人才,更重要的是如何駕馭人才,尤其是能夠駕馭那些有傑出的才能甚至高他一籌的人才。

    創造平臺

    人的行為往往受利益的驅動,哪來那麼多的情懷。封建時代,為了爭權奪利,弒兄殺父,骨肉相殘的例子還少嗎?常人如此,人才更是如此,他們更比常人更清楚自己想要什麼,能得到什麼。劉邦對人性的認識非常深刻,他知道如何給人搭臺唱戲,讓人才有用武之地,對於人才來說,他的價值能夠得到充分體現,又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才會有歸宿感和使命感。所以,駕馭人才首先要肯定人才的價值,瞭解他們的驅動力,給他們合適的平臺去發揮,才能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這是人力資源管理的基礎。

    賞罰有度

    賞罰有度,不僅有尺度,更有力度。賞罰並不只是金錢的問題,對於人才來說,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平衡。劉邦登基的時候,大臣們為了爭名奪利鬧的不可開交,劉邦只用了一招就擺平了,徹底讓這幫功臣安分下來——封雍齒為列侯。誰都知道,雍齒是劉邦早期的頭號仇人,連他都被封為列侯,有功之臣還怕沒封賞嗎?

    處罰的時候,劉邦更是不會心慈手軟。當年彭城大戰,項羽差點活捉劉邦,只因他部下丁公放水,才讓劉邦撿了命。後來丁公反過來找劉邦領賞,劉邦當場讓他把抓去遊街然後砍頭:這種賣主求榮的人,就應該直接砍了當反面教材!

    該獎賞的時候屬恩厚遇高,只有這樣別人才會為他賣命,該出發的時候需要處罰下屬的時候絕不心慈手軟,這樣才做到令行禁止。賞罰有度是人力資源管理的制度保障。

    調和矛盾

    人才通常都恃才傲物,他們比平常人更難容人。他們既然有才,就不可避免有脾氣,不同脾氣的人才湊一起,難免就產生矛盾,甚至導致內耗。歷代帝王用人,都是這個難題。但在劉邦眼裡不是問題,有矛盾不可怕,他有辦法調和。

    陳平從項羽處投靠劉邦後不斷被重用,甚至當了諸將護軍,引起了周勃和灌嬰等人的不滿,於是設計讓陳平收受賄賂,然後告他貪汙。劉邦的馭人之術何其老道,他知道其中的貓膩,得知陳平貪汙不僅沒有任何懲罰,反而給他升了官擔任護軍中尉。周勃和灌嬰一看誣陷陳平還起了反效果,從此開始老實做人。

    調和員工關係是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工作,它能使內部人員關係融洽,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圍。

  • 22 # 包山種樹

    得人才者得天下,劉邦當然也不能例外。他能以布衣之身提三尺劍而得天下,建立大漢基業,正是由於身邊人才濟濟。劉邦能夠讓這些人才死心塌地跟隨他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

    第一,劉邦知人善任,能夠讓他看重的人各盡其才,能夠給予他們成就功業的舞臺,讓他們實現自己的價值。這一點,正如劉邦自己所說的,他由於會用人而得天下。讓張良運籌帷幄於帳中,決勝於千里之外;讓蕭何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供應糧餉;讓韓信統領百萬大軍戰必勝,攻必取。在人盡其才做法的吸引之下,有成就事業之心的豪傑們自然會跟隨劉邦,以幹出一番驚天偉業。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劉邦在創業時期豁達大度能夠與天下同利。處在那樣戰亂紛紜的年代,但凡有點雄心壯志計程車人,都有封侯拜相的慾望,不管跟隨誰,必須有對未來封賞的美好預期。就像留侯張良在勸諫劉邦復立六國時,給劉邦擺出八個理由之一:“且天下游士離其親戚,棄墳墓,去故舊,從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意思是遊士們拋家舍業跟隨陛下的目的就是日夜盼望著有尺土寸地的封賜。

    而劉邦在創業時期做的最好的一點,就是給人許諾好處,誰攻下來城池就讓誰得利,不和項羽一樣妒賢嫉能,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正是劉邦的這個優點,充分的激發了下屬的積極性。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物質的激勵一直都是最直接的調動積極性的方法,大家都明白這個道理,做起來卻十分不易。可劉邦做到了,所以天下豪傑都願意死心塌地的追隨他。

  • 23 # 那年那月lhy

    劉邦能夠打下天下,自然有其成功的經驗,若是深挖,則只能從劉邦的人格魅力談起。從市井無賴到千古一帝,劉老三的人格魅力是第一位的。

    劉三本來是一個泗水亭長,亭長是個多大的官?不是鄉長,不是派出所長,充其量算一個基層編外人員,為官府跑腿的,做到上傳下達,平時和官老爺們混個臉熟。不要小看這個差事,只有那些八面玲瓏的人才能勝任。說白了,只有情商高的人才能勝任。劉邦日後能夠讓蕭何、韓信、張良等社會精英為他鞍前馬後的賣命,自然有他的道理。

    2、劉邦不但情商高,智商也不低,反應快。能夠和一系列社會精英一起打打殺殺,一個鍋裡摸勺子,智商自然不低,說明他們在一個頻道上。智商不在一個頻道上的人,說啥也走不到一起。要不老祖宗怎麼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劉邦的圈子裡都是人精,差不了!

    3、現在我們來分析劉邦的異姓兄弟最大的死敵項羽。項羽出身好,但是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出身好不好使,雖然霸王項羽論出身還是相貌都是無可挑剔的,擱現在就是行走的荷爾蒙,絕對是未成年少女的殺手。但是,低情商、低智商的項羽遇到高情商、高智商的劉老三就原形畢露了!本以為項羽是王者,卻原來是一堆廢銅!

    打住,見笑見笑。

  • 24 # 希望星晨58298869

    劉邦有流氓習氣不假,可有能耐是真!在梟雄並起的年代,他一介布衣,自建武裝,誅暴秦、抗強敵、定天下,創立了中國歷史上延續壽命最長的封建王朝。他的成功,不僅在於他善於學習、有強烈的進取心、樂於納諫、敢於鬥爭。還在於他具有濃烈的個人魅力和高超的領導藝術,能夠把一大批治國安邦之才籠絡到自己周圍,併為我所用。

    劉邦有什麼能耐,讓那麼多有本事的人死心塌地地跟著他?

    1.劉幫知人善任。劉邦用人講究“投其所好”:如韓信將兵多多益善,就拜為大將軍,給兵權他。張良善於運籌帷幄,就經常問計於他。蕭何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有一套,就留他在大後方經營根據地。作為千軍萬馬的統帥,事必躬親根本不可能。而根據特長,為屬下分派正確工作崗位,以便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自己作用。既展現了屬下的能力 ,也成就了個人的事業。這點,劉邦做得非常到位。因而,他能成為領導核心。

    2.劉邦有容人之量,使用人才時不拘一格,不計較出身。劉邦軍事集團可以稱為雜牌軍。環肥燕瘦、奼紫嫣紅,什麼樣的人都有!張良是沒落貴族,陳平是遊士,蕭何是公務員,樊噲是殺狗的屠夫,灌嬰是布販子,彭越是強盜,周勃是吹鼓手,韓信是無業青年......劉邦不看重過往,只審視能力,並精確地為他們提供適合各人表演的舞臺,從而鑄就了他們各人成功的人生。這就叫本事,就是這支雜牌部隊,硬是把項羽的正規軍打成了落花流水,使劉邦自己有了坐北朝南的機會。這能耐還小嗎?

    3.劉邦唯才是舉,注重招降納叛,不計前嫌。他的人力資源部的大門是永遠敞開著的。在劉邦的隊伍裡,很多智慧之士曾經是在項羽的部下,因為得不到重視和應有的尊重,才投奔到劉邦麾下。劉邦一視同仁。如韓信來漢營時,並沒有尺寸之功。陳平逃出楚營時奔來時,劉邦"大悅之",並且當即封陳平為都尉。儘管引起輿論譁然。劉邦不予理睬,他相信自己的用人之道。

    4.劉邦心胸豁達,不計仇。漢六年的時候,劉邦封了一批功臣,引起了沒有受封臣子的強烈不滿。劉邦問計張良,張良說,陛下沒有封賞的臣子中有沒有這樣的一個人——他的功勞非常大,而又與您 交惡了?劉邦說:雍齒屢屢侮辱朕,朕早就想殺他了。可是他的功勞太大,我又於心不忍。張良說:就請您趕快封賞雍齒,以服眾心。劉邦積極行動起來,把封雍齒為什方侯。雍齒一封,所有的功臣都平靜下來了。他們明白,雍齒是皇上最討厭的人,連他都能封侯,我們還愁什麼呢?為了江山社稷,劉邦自己能委屈救全,忍辱負重。作為封建帝王,難能可貴。

    早年的劉邦不喜稼穡,遊手好閒。但他能亡秦建漢,足以證明了他的能耐。這與劉邦妥善處理人際關係息息相關。他樂善好施,為人大度,勇於承擔責任,尤其是他馭人的領導能力一直為後人稱道。縱使在現在的職場,劉邦的用人之術也過時。

  • 25 # 史無眠

    知人善用,論功行賞,使英雄有用武之地,是天下有志之士追隨劉邦的原因,也是劉邦能夠成就天下霸業的根本。

    ▲ 劉邦(影視作品)

    劉邦統一天下後,曾問群臣:“為什麼我能夠得到天下?”

    群臣回答:“陛下獲得土地後,對有功之人封賞,和天下人共享利益。”

    劉邦說:“你們只知外表,不知實質。運籌帷幄,我比不上張良;後勤保障、鎮守後方,我比不上蕭何;戰必勝、攻必克,我比不上韓信;這三人都是豪傑,我重用他們,這才是我能取得天下的重要原因。”

    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資治通鑑》

    從劉邦與群臣的對話可以看出,劉邦能得天下靠的就是重用豪傑之士。使蕭何、張良、韓信等人傑得到重用,也是天下有志之士死心塌地追隨劉邦的根本所在。

    蕭何、張良、韓信是漢初三傑,同時又是劉邦最為重要的追隨者、貢獻者,從三人追隨劉邦的過程,可以大體瞭解到天下豪傑追隨劉邦的原因。

    一、蕭何:

    ▲ 蕭何(影視作品)

    蕭何在秦朝時期是沛縣的官吏,通曉律法,才智過人。在劉邦還是一介草民的時候,蕭何就與劉邦關係密切,並多次用手中的職權保護劉邦。劉邦做了亭長後,到咸陽服勞役,蕭何也比別人多送盤纏給劉邦。

    高祖為布衣時,何數以吏事護高祖。高祖為亭長,常左右之。——《史記 · 蕭相國世家》

    後來,在陳勝、吳廣起義後,蕭何與曹參在沛縣差點被縣令斬殺,夜晚逃離沛縣,投靠已經揭竿而起的劉邦。蕭何的到來,對劉邦來說是如虎添翼,從此鐵哥們幾人走上了推翻暴秦的道路。

    蕭何跟隨劉邦,不僅有昔日的兄弟情義,更有劉邦的知人善用。劉邦非常信任蕭何,將所有後勤保障工作全權委託蕭何處理。蕭何也在劉邦的信任下,全信心的投入到幫助劉邦完成霸業的事業中去。

    其中有一個歷史典故最能體現劉邦對蕭何的信任與敬重,那就是:蕭何月下追韓信。

    蕭何將從項羽陣營裡出走的,又名不見經傳的韓信介紹給劉邦,劉邦竟直接任命韓信為大將軍,職位在跟隨自己已久的所有將領之上。這裡固然有韓信自己優秀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劉邦對蕭何的肯定,對蕭何的信任與在乎。

    劉邦僅憑蕭何的推薦就讓一個陌生人做大將軍,這等的待遇與信任,蕭何不拼死相隨劉邦都難。

    二、張良:

    ▲ 張良(影視作品)

    張良在陳勝、吳廣起兵反秦後,也聚集了百十人隊伍。後來陳勝被秦將章邯消滅後,景駒自立為楚王,張良想去投奔景駒。

    在張良投奔景駒的半路上,遇見了劉邦。當時劉邦手握幾千人兵馬,也正準備投靠景駒,二人因此得識。張良多次用《太公兵法》向劉邦獻策,劉邦經常採納張良計謀。張良說:“我對別人講這些,別人都不能領會,唯獨沛公懂得,沛公大概是上天授予人間的。”從此,張良跟隨劉邦征戰天下。

    良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從之——《史記 · 留侯世家》

    張良在追隨劉邦後,運籌帷幄,對劉邦取得天下起到很大作用。劉邦對張良也是相當敬重,甚至有點“唯命是從”。舉一個例子:劉邦在攻佔咸陽後,看到無數的珍寶美人,內心成功感極度膨脹,滋生了在咸陽享樂的念頭,決定留下來,任憑誰勸說都沒用。張良得知後,勸說劉邦:“你是要整個天下還是隻做個財主?希望你趕緊率軍回到霸上,不要在咸陽宮中停留。”於是劉邦退出皇宮,回到霸上。

    劉邦對張良這等的“言聽計從”,張良怎能不追隨左右呢。

    另外,張良家族曾是南韓宰相世家。在秦國滅亡南韓後,張良便散盡家財,一心只求消滅秦國,報了自己的國恨家仇。張良知道,只有劉邦這樣的豪傑才能誅滅暴秦,使自己大仇得報,因此更加堅定了跟隨劉邦的決心。這也是很多有志之士投靠劉邦的一個原因吧。

    三、韓信:

    ▲ 韓信(影視作品)

    韓信原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在老家的韓信生活貧苦,更是經常受到別人欺負,甚至於受胯下之辱。

    在項羽橫渡淮水後,寶劍不離手的韓信投靠了項羽。項羽任命韓信為郎中,韓信多次給項羽獻計策,都不被採納。因此韓信逃離項羽,歸順劉邦。韓信被劉邦任命為治粟都尉,才華得不到施展,再次逃跑。

    其實韓信的功名之心很盛,比中舉而瘋的范進也要迷戀權勢。為了將來能夠大展拳腳,韓信不惜忍受胯下之辱,更是多次不打招呼就背叛主子,可見其功名之心無人可比。

    多虧蕭何騎馬追回了韓信,並保舉給劉邦,劉邦與韓信一番促膝長談後,任命韓信為大將軍,統帥三軍。

    正是劉邦對韓信的知人善任,使韓信英雄有用武之地,最終成就一番事業。韓信也正是因為劉邦對自己的知遇之恩,因此才一心追隨劉邦。

    在劉邦與項羽爭奪天下最危難的時刻,韓信手下有一個叫的蒯徹人,建議韓信擁兵自立,與劉邦、項羽三分天下。韓信說到:“正是漢王的賞識,我才有了今天的成就。人家如此信任我,我怎麼能夠背叛他呢?我就是死也不會改變對漢王的忠心。”

    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親我,我倍之不詳;雖死不易!——《資治通鑑》

    即使在劉邦最危難的時候,韓信都沒有背叛劉邦,正是劉邦的知遇之恩,知人善任的原因。

    蕭何、張良、韓信三人是輔佐劉邦奪得天下的得力干將,也是眾多有志之士的傑出代表。從三人能夠追隨劉邦的原因分析,可以看出天下豪傑死心塌地跟隨劉邦的原因。蕭何等三人之所以能夠成為漢初三傑,能夠名留青史,與劉邦的知人善任分不開的。三人對劉邦的死心塌地,正是天下豪傑追隨劉邦的縮影,正是劉邦為他們提供了一個“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空間,才使他們一心歸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籃球比賽對服裝有哪些要求?